乌龟和儿子
从前,乌龟认识到智慧比黄金更宝贵,于是它开始收集“智慧”。它碰见每一个人,总能搜集到一星半点。大量的智慧好像树叶飘落,布满地面,乌龟把它们扫拢在一起,拾起来放到一个大沙罐里。乌龟每寻找到一点智慧,就把它放进大沙罐里。经过长年累月的聚集,它的沙罐终于装满了。乌龟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智慧都完全属于自己所有了。
乌龟认为必须使这些智慧供它单独使用,因而害怕有人会找到它的沙罐并且偷了去。“我怎么办呢?”它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我把沙罐藏在哪儿呢?”它想了又想,突然有了主意,“对了,爬上树去把沙罐藏在树枝当中,就没有人能找到了。”
于是,乌龟用两臂提着沙罐试着爬树,爬不上去;又试着用左臂提着沙罐,还是爬不上去;它又试着用右臂提住沙罐,但仍然爬不上去。这时候,它的儿子一直在旁边看着。“爸爸,”小乌龟突然喊道,“你为什么不把罐子背在背上再爬树呢?”
乌龟对儿子笑笑:“小家伙,你懂的难道比你老子还多吗?”但是,它试着把沙罐背在背上,真奇怪,它爬上去了,而且非常容易。
乌龟坐在树枝上,抱着大沙罐,它感觉十分悲伤。“真想不到啊,”它自言自语,“我以为已经把所有的智慧都收集到沙罐中了,可这个小孩却具有我所没有的智慧。”
乌龟想了一阵,便从树上把沙罐推下去。沙罐落在地面摔破了,于是“智慧”又全部撒播在大地上了。
创新一点通
老乌龟收集了那么多的“智慧”,居然赶不上自己的儿子!可见,别人的智慧并不一定全适合自己;或者说,智慧不是照搬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只有把智慧和实践结合起来,智慧才会产生神奇的力量。
最佳角度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劳动创造智慧”,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最佳角度1941年的一天,美国洛杉矶的一间摄影棚内,一伙人正在拍摄一部电影。刚开拍不一会儿,年轻的导演就叫停。他一边做着暂停动作,一边对摄影师大喊:
“我要的是一个大仰角。‘大仰角’,你明白吗?”
这个镜头已经拍摄了十几次了,大伙儿都累得不行了。就在这时,扛着摄影机正趴在地板上的摄影师终于不耐烦了,他站起来大吼道:
“我趴的已经够低了,难道你还不明白吗?再低的话,难道你还要我钻到地板里去吗?”
年轻的导演听了摄影师的话,沉默了一会儿。突然,他转身走到道具房,找来一把斧子,向摄影师快步走了过来。
周围的人不由得惊呼了起来。只见导演走上前来,什么也没说,便半跪在地上抡起斧子,向摄影师刚才趴过的木制地板猛地砍砸下去……过了不久,他在地板上砸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窟窿。这时,他指着地上的窟窿对摄影师说:“你趴在这里拍,这才是我想要的最佳角度。”
摄影师按导演的吩咐趴在地板洞中,无限压低镜头,结果拍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仰角。
他们拍的这部电影名叫《公民凯恩》,年轻的导演名叫奥逊·威尔斯。这部电影因大仰拍、大景深、阴影逆光等摄影创新技术及新颖的叙事方式,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至今,它仍是美国电影学院必备的教学片。
创新一点通
生活中处处孕育着创造的机会,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创新的舞台。一位名人说过:“什么是创造?当你按老路走不下去的时候,突然挥起一把斧头朝路边砸去,砸出一眼可以爬进去的窟窿,这就是创造。”依此类推,当我们在困境中打开一片天地时,一定也饱含着创造的智慧。
成功的眼睛
有位年轻人乘火车去某地。火车行驶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山野之中,人们一个个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
前面有一个拐弯处,火车减速,一座简陋的平房缓缓地进入他的视野。也就在这时,几乎所有乘客都睁大眼睛“欣赏”起寂寞旅途中这特别的风景。有的乘客开始窃窃私语议论起这座房子。
年轻人的心为之一动。返回时,他中途下了车,不辞劳苦地找到了那座房子。主人告诉他,每天火车都要从门前“隆隆”驶过,噪音实在使他们受不了,房主很想以低价卖掉房屋,但多年来一直没有人问津。
不久,年轻人用3万元买下了那座平房,他觉得这座房子正好处在转弯处,火车一经过这里时都会减速,疲惫的乘客一看到这座房子精神就会为之一振,用来做广告是再好不过的了。
很快,他开始和一些大公司联系,推荐房屋正面是一面极好的“广告墙”。后来,可口可乐公司看中了这个广告媒体,在3年租期内,支付年轻人18万元租金……
创新一点通
世上不缺乏成功的机会,只是缺乏成功的眼睛。发现,就是成功的眼睛。发现是成功之门,也是创新之门,只要你擦亮一双睿智的眼睛,成功的机会便会向你微笑走来。
两只小白鼠
一家建筑公司的经理忽然收到一份购买两只小白鼠的账单,不由感到奇怪。原来这两只老鼠是他的一个部下买的。他把那位部下叫来,问他为什么要买两只小白鼠?
部下答道:“上星期我们公司去修的那所房子,要安装新电线。我们要把电线穿过一根十米长、但直径只有二点五厘米的管道,而且管道是砌在砖石里,并且弯了四个弯。我们当中谁也想不出怎么让电线穿过去,最后我想了一个好主意。我到一个商店买来两只小白鼠,一公一母。然后我把一根线绑在公鼠身上并把它放到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逗它吱吱叫。公鼠听到母鼠的叫声,便沿着管子跑去救它。公鼠沿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拖着跑。我把电线拴在线上,小公鼠就拉着线和电线跑过了整个管道。”
创新一点通
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智慧是人类得以主宰世界的源泉,想象力则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侧面。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只要我们永远保持想象力的灵性,智慧的火花也永远不会熄灭。
乌鸦喝水
在一个干旱的沙漠里,已经很久没有下雨了。一只乌鸦口渴得要命,到处找水喝。它找啊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装了一点点水的瓶子。可是瓶口很细,水又很浅,而乌鸦又没有像鹤那样细长的嘴巴,所以它试了一次又一次,嘴怎么也够不到瓶中的水。于是,乌鸦又想把瓶子推倒,把水倒出来喝,可是这个办法也不管用,因为万一水洒了,那就彻底喝不到水了。
乌鸦心想:看来非得动动脑子不可了。于是它围着水瓶转来转去,终于想出了喝水的妙计。乌鸦用嘴衔来一粒粒小石子,把它们投到水瓶里。随着石子的增多,瓶里的水渐渐升高,最后升到瓶口,乌鸦终于喝到了瓶里的水。
创新一点通
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有想不出来的办法,关键就看你会不会、善于不善于动脑子。有些问题,凭蛮力解决不了,只有脑子才能解决它。乌鸦喝水的故事启示我们:遇事多用脑,多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收买公鸡改时间
诸葛亮小时候聪明好学、出语不凡,被人称为“神童”。6岁时,他被送到当地最有名的水镜先生那里接受教育。
在读私塾时,学校养了一只公鸡,是先生用来报时的。先生讲课很精彩,深入浅出,牢牢抓住了弟子们的心。小诸葛亮听得入了迷,多么希望先生多讲一会儿啊。可讨厌的公鸡一到中午下课时就叫起来,天天如此,非常准时。只要它一叫,先生就宣布下课,让大家下学回家。小诸葛亮非常讨厌了这只公鸡。
回到家里,小诸葛亮还在想着那只可恶的公鸡。正在厨房里做饭的母亲发现儿子闷闷不乐,就关心地问:“儿子,你怎么啦?”
小诸葛亮便把公鸡的事讲了一遍。然后他问:“娘,先生的那只大公鸡真讨厌,我想多学一会儿,它都不让。它为什么一到时就叫呢?怎样才让它晚点叫呢?”
母亲听后,轻轻地笑起来了。她说:“这好办啊。先生的公鸡一到时就叫,那是人调教的结果。要想它听你的,你也可以调教它呀。”
“那怎样调教它才好呢?”
“那就看你怎么动脑子了。”母亲一边淘米一边说,“只要肯动脑子,任何事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你好好想一想,也许就能把办法想出来。”
小诸葛亮眨巴着眼睛,看到母亲手中的大米,忽然眼前一亮,一个“收买”公鸡的办法就产生了。
第二天,小诸葛亮用小布袋装了一点米就出门了,以后天天这样。从这天开始,先生的公鸡就叫得不按时了,越叫越晚,没有规律。甚至中午时间早过了,先生还在滔滔不绝地给弟子们讲课呢。
为了弄个水落石出,先生开始留心他的鸡。一到以前报时的时间,他发现那只鸡站到窗前做出准备叫的姿势了,但这时有个学生悄悄向窗外撒了一把米,鸡一见到米,忘了报时的事,跑去吃米了。而那个学生正是诸葛亮。先生大怒,训斥道:“你小小年纪敢戏弄先生?”
小诸葛亮连忙向先生道歉:“对不起,先生。你讲的课非常好,我害怕公鸡叫起来打搅你,才故意让它晚叫一会儿。”
“哦,你原来是为了想多学一会儿?”先生原谅了他,“好吧,你愿意的话,放学后可以来我家里,我会给你讲习功课的。”
小诸葛亮闻言,高兴地笑了。
创新一点通
公鸡也能被收买,并按人的要求“修改”时间,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而是很简单的事。然而,许多智慧都蕴含在这日常小事中,只要我们肯动脑子,就要想得到;只要我们能做得到,就是一项小小的“创造”。
赵州桥上的首创
李春是我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开创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赵州桥建于隋代,隋朝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分裂、兵戈相见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赵县是南北交通必经之路,可是这一交通要道却被城外的洨河所阻断,影响了人们来往。因此,隋文帝决定在洨河上建设一座大型石桥以结束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的状况。李春受命负责设计和监管大桥的施工。李春率领其他工匠一起来到这里,对汶河及两岸地质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认真总结了前人的建桥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按照设计方案精心细致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桥任务。李春他们在设计和施工中创下许多技术成就,把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赵州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敝肩圆弧拱桥。大桥全长50.83米,宽9米,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全桥全部用石块建成,共用石块一千多块,每块石重达一吨,桥上装有精美的石雕栏杆,雄伟壮丽、灵巧精美。它以首创的敝肩拱结构形式、精美的建筑艺术和施工技巧等杰出成就,在中外桥梁史上令人瞩目,充分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桥梁建造方面的丰富经验和高度智慧。
创新一点通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能建造至今仍令人称奇的赵州桥,确实不简单。我们在引以为豪的同时,要学习前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在没有人涉足的领域踏出自己的步伐。只有这样,科学的奇迹才可能再现在我们身上。
战乱中的发明
侯德榜是福建闽侯人。少年时他学习十分刻苦,就算是伏在水车上双脚不停地车水时,仍能捧着书本认真读书。后来他留学美国,1921年取得了博士学位。
在国外留学时,他时刻怀念祖国,惦记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苦难同胞。当他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而且利用我国缺碱而卡我国民族工业的脖子的情况时,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侯德榜马上表示,“可以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立即返回祖国,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
1921年10月侯德榜回国后,出任范旭东创办的永利碱业公司的技师长(即总工程师)。他深刻地体会到创业之艰难。要创业首先需要实干的精神。他脱下了白领西服,换上了蓝布工作服和胶鞋,身先士卒,同工人们一起操作。哪里出现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经常忙得浑身汗臭,衣服中散发出酸味、氨味。他这种埋头苦干的作风赢得了工人们、甚至外国技师的赞赏和钦佩。在他的带领下,技师、工人们团结一心,为建成中国自己的碱厂而奋战。
1937年,日本侵华的战火伸向上海、南京。位于南京的硫酸铵厂作为亚洲第一流的化工厂,令日本侵略者垂涎三尺,日本侵略者看到永利公司的军事价值,年产一万吨硝酸,可以制造几万吨烈性炸药。他们派人企图收买范旭东和侯德榜。范、侯明确地表示:“宁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与侵略者合作。”侵略者加大压力。甚至派飞机对碱厂进行狂轰滥炸。在战火逼近的情况下,侯德榜当机立断,布置技术骨干和老工人转移,组织重要机件设备拆运西迁。
与此同时,侯德榜决定开创制碱新路,他总结了已往制碱法的优缺点,创造性地设计了联合制碱新工艺。这个新工艺是把氨厂和碱厂建在一起,联合生产。由氨厂提供碱厂需要的氨和二氧化碳。母液里的氯化铵用加入食盐的办法使它结晶出来,作为化工产品或化肥。食盐溶液又可以循环使用。
为了实现这一设计,在1941-1943年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在侯德榜的严格指导下,经过了五百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二干多个样品后,才把具体工艺流程定下来,这个新工艺使食盐利用率从70%一下子提高到96%,也使原来无用的氯化钙转化成化肥氯化铵,解决了氯化钙占地毁田、污染环境的难题。这方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赢得了国际化工界的极高评价。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同意将这一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
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在国外的侯德榜毅然回到祖国,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
创新一点通
“侯氏制碱法”的发明,开创了现代制碱技术的新纪元。候德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怕打压,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保持着一个中国人的正直和良心。同时,他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取得了制碱新突破。这种为科学而探索的热情和意志,体现了一个正直、爱国的科学家的优秀品德。
小小的建议
有一家加工企业,用的冲床因为操作不慎,常发生事故,造成工人手指伤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技术人员设计了许多方案,力图让冲床在工人的手接触冲头时自动停车。他们采用过红外线、超声波、电磁波构成的许多种复杂的检测控制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功。
一天,有个人出了一个主意,他说:“让工人坐在椅子上操作,在椅子两边扶手上各装一个开关,只有它们同时接通时,冲床才能启动。操作工两手都在按开关,还怎么会发生事故呢?”
这个建议立即得到采纳,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大难题,顷刻化解。
创新一点通
创造,并不是要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复杂,而是使它变得简单而又合理。生活中,往往一个小小的改进,就能解决一个大问题,由于思维上的定势,禁锢了人们的手脚,却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创造来源于生活和实验,死抱书本的人难有创造,坐在办公室冥思苦想的人也难有创造。
“砸”出来的效益
一个山核桃产地,通过推广“山核桃丰产稳产综合栽培技术”,使山核桃种植面积和平均年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00/0和70%。但消费者普遍反映“山核桃好吃壳难开”。为解决这一难题,一家企业想出一妙招,即在山核桃深加工的基础上,将其适度砸碎,消费者只需用手掰开就可食用。这种手剥山核桃一经面世,立即受到了消费者欢迎,而加工一公斤手剥山核桃,比普通山核桃可增值九元,仅此一项,该产区就创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创新一点通
这又是一个金点子创金效益的成功实践。创造往往是同需要连接在一起的,有需要才有市场,有市场才会让人开动脑筋。如果你不是一个满足现状的人,如果你不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你完全可以改变你所面临的问题,创造出你自己的“金点子”。
牛顿的晚年
牛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科学家之一,他对科学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牛顿的一生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光学环、光微粒说、冷却定律以及微积分,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亚里士多德的柏拉图学说的范围而不能自拔。他花了十年的时间来研究上帝的存在,结果自然毫无所得。由此看来,即使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旦落入陈旧的范畴,就不会有丝毫的成就。
创新一点通
创新,就是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奇迹;就是在人们未知的领域趟出一条新路,并且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抱残守缺的人难有创新,钻牛角尖的人难有创新,他们都只能钻进死胡同。
垫脚石
某化工厂的工程师异想天开地建议说:“我们在油漆里加入火药吧。”
他的话让人大吃一惊。工程师继续说道:“你们可注意到房子油漆过三四年后,油漆发生了什么变化?不仅残破不堪、剥落龟裂,还不易刮掉;我想,假如我们在油漆里加些火药,就可以把油漆轻易地炸离墙壁。”这位工程师的点子相当有趣,就是不切实际,当时在场的人都把它当做一个玩笑。
然而,另一些人听到这个点子,却当成了一回事,他们认为这个点子虽然不可行,但可以用来当垫脚石,用来开发可行且有创意的新点子。他们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产生化学反应来消除掉油漆?这个问题打开了他们的思路,终于想出了在油漆中加入添加剂的方法。在油漆刷上去之后,这些添加剂并不产生化学反应,除非它接触到另一种添加剂。借着这两种不同的添加剂接触后产生的化学反应,最后能将油漆轻易地剥落掉。这家化学公司目前正在制造这种油漆,前景非常广阔。
创新一点通
创造不是凭空产生的,改良别人的方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辟一条自己的新路,这也是创造。这里的关键是,别人打下的基础,往往是一条死胡同,此路不通的;如果把这个基础当做自己的垫脚石,另辟蹊径,或许就可以获得成功,前人的基础也就成了自己智慧的发动机。所以,我们要善于借鉴前人的东西,在前人的基础上,种上智慧树,结出自己的果实。
麦当劳的剑新
麦当劳鼓励公司员工和特许经营者的创新行为,大胆进行各种改革和尝试。他们认为,没有什么想法是不值得一试的。在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创新活动中,虽然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麦当劳公司在实现食品加工和物流现代化等方面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功绩,麦当劳的形象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特许经营商卢·格罗恩在辛辛那提市一个罗马天主教徒比较集中的地区开有一家快餐店。他试着推出了一种鱼片三明治,结果销售量大增。后来这一品种成了各分店菜单上的固定项目,名字就叫“鱼片”,从而突破了麦当劳公司汉堡包、法式炸薯条和饮料的一贯制品种范围。
匹兹堡的特许经营商杰姆·德利加蒂发现附近一家快餐店出售一种大个的汉堡包,生意兴隆,吸引走了不少顾客。于是他在芝麻饼中夹进两份牛肉馅、几片莴苣和一些葱花、奶酪,外加少许特别果酱,做成了味足量大、营养全面的巨型汉堡包,突破了麦当劳公司以前定下的标准:肉馅必须是1.6盎司,小面包直径必须是3.5寸。销售量果然增长可观。后来麦当劳公司全盘采用这种制式,起名为“巨无霸”,很快成为各分店的头号畅销品种。
除了上述创新外,麦当劳公司也成功地推出了广受欢迎的法式炸薯条和冰淇淋牛奶,他们不但改变了农民种植土豆的习惯和农产品公司加工土豆的工序,改变了牧场饲养奶牛的方式和生产乳制品的方法,改革了肉制品厂的成品生产程序,还发明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的烹调设备,探索了食品包装和分发的新途径。
创新一点通
正是在创新能力的推动下,麦当劳才走进世界快餐业的前列。可见,创新是成功者的第一品质,墨守成规则是成功的瓶颈。一个能成就大事业的人未必是个禀赋过人的人,但他一定是一个时时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接下来应干什么,清楚自己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并始终探索“来一去”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的人。而决定这种探索能否成功或其成功程度的最关键因素,恰恰就是创新能力。
鸭予和狐狸
每天大清早,鸭姐妹俩总是顺着大路摇摇摆摆地走向池塘去游泳。“这条路真好,”鸭姐姐说,“但是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另处找一条路走走,还有许多路都能通向池塘去呢。”
“不,不,”鸭妹妹说,“我不同意,我实在不想找另一条新的路。这条路我已经走惯了,很舒服。”
一大早,鸭姐妹看见一只狐狸坐在路边的一个篱笆上。
“早晨好,鸭小姐。你们是去池塘游泳的吧?”
“噢,是呀。我们每天都要走这条路呢。”鸭姐妹说。
“真的吗?有意思。”说着,那狐狸露出尖尖的牙齿笑了笑。
第二天,太阳升起了。鸭姐姐说:“如果我们今天还是走那条老路的话,我们一定会遇到那只狐狸的。我不喜欢看到它那副嘴脸。今天我们一定得找条新的路走。”
“你真是傻透了,”鸭妹妹笑着说,“那只狐狸看上去可像一位绅士啦,昨天它还朝我们笑呢!”
就这样,鸭姐妹俩还是沿着老路摇摇摆摆地向池塘走去。果然,那只狐狸仍旧坐在篱笆上,手里还拿着一只麻袋。
“可爱的小姐们,我正在迎接你们呢。你们没有让我白等,我真是太高兴了。”说完,它张开麻袋凶猛地扑向鸭姐妹。鸭姐妹“呷呷呷”地喊叫着,扑闪着翅膀飞也似的逃回了家,赶紧把门闩上。
第三天,为了安定一下情绪,鸭姐妹待在家里没有出来。
第四天,她们小心谨慎地找到了一条能安然无恙地到池塘去游泳的路。
创新一点通
有时,改变一下习惯是十分有益的。走老路的习惯,容易使人产生惰性,产生不思进取的思想,对暗藏的危险也会大意。老路走久了,思想会受到凝滞,和创新意识难以结缘,长此以往,很难有造就。
聪明的菲尼卡
春天,是野火鸡产卵和孵化的好季节。一大早,五岁的菲尼卡就告别了祖母,独自一人来到屋后的山上。他要去寻找一只野火鸡,一只正在产孵的野火鸡……
找啊找啊,菲尼卡的足迹走遍了山上的树林和草地,小手被野蒺藜划破了几道血印。终于,一团火焰映入他的眼帘——他清楚地看见一只红得鲜艳的野火鸡正趴在树下的草丛中,一动也不动;显然,它是在孵化。它的眼神里流露出喜悦和幸福,当然还夹杂着警惕。菲尼卡抑制不住兴奋的笑脸,但他没有吱气,而是蹑手蹑脚地趴在地上守候着,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野火鸡,神情也像野火鸡那样专注和耐心。
不知过了多久,野火鸡动了动身体。显然,它感到饿了,想去寻觅食物——每天这个时候,它都要去找吃的。只见它站起身,轻轻地走出了它的草窝。等它走远了,菲尼卡便爬过去,几枚硕大的白色火鸡蛋立即展现在他面前,伸手一摸,上面还散发着温热。菲尼卡一个接一个地捧起火鸡蛋,一边高兴地数来数去,“一、二、三、四、五、六……”然后一一把它们送到鼻子旁,一闻,还有一股鲜香的气息呢。
不知过了多久,估计野火鸡就要回来了,菲尼卡就把野火鸡蛋原样摆好,悄悄地回到刚才的地方埋伏好。等野火鸡回到窝上,他继续静静地观望着。而这些,野火鸡浑然不知。
傍晚,菲尼卡回到了自己的家。祖母正手搭凉棚朝山上东张西望呢,见菲尼卡平安地回来了,又高兴又埋怨,一把将菲尼卡拥在怀里。
“菲尼卡,你这么晚才回来,难道你没找到野火鸡蛋吗?”
“找到了,奶奶,而且是一窝大大的香香的野火鸡蛋。”菲尼卡比画着说。
“可你明明是空手而归呀!火鸡蛋呢?”
“奶奶,我不告诉你,我要暂时保密。”菲尼卡神秘地说。
“好吧,你这个淘气的孩子。”
这时,邻居的小朋友来了,向菲尼卡举着手里的熟火鸡蛋,兴奋地说:“菲尼卡,好香好香的野火鸡蛋,是我上午在山上找到的。你尝一尝。”
菲尼卡接过火鸡蛋闻了闻,然后又还给小朋友:“谢谢。不过现在就吃火鸡蛋太可惜了。等着吧,不久我就会有吃不完的野火鸡蛋……”
菲尼卡为什么不把他发现的野火鸡蛋带回家呢?原来,他在等待野火鸡将蛋孵化出来呢。于是,从这天起,菲尼卡天天来到野火鸡窝旁隐藏着,守着这只野火鸡。有时,他还从家里拿出大米,悄悄地撒在野火鸡窝附近;有时,他还捉来虫子,乘野火鸡去觅食时搁在它的窝边……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一个月后,菲尼卡终于第一次听到了小火鸡咻咻的叫声,和母火鸡幸福的召唤声。三天后,最后一只小火鸡也破壳而出,而最先出壳的小火鸡却能离开草窝出来寻找食物了。
终于,借着母火鸡出去觅食的功夫,菲尼卡迅速出击,将几只小火鸡悉数装进事先准备好的竹篮里,然后飞快地回到自己家里。
祖母看到菲尼卡带回来的小火鸡,终于明白了这一切:“菲尼卡,这就是你的‘秘密’吗?”
“是的,奶奶。我们好好养着它们吧,等到明年,它们就会为我们产下很多很多的野火鸡蛋。”
“菲尼卡,这个主意你是怎样想到的呢?”祖母激动地问。
“奶奶,你不是常常对爸爸说,做事不要操之过急,凡事要等到最佳时机吗?”
“我的菲尼卡,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祖母拥抱着菲尼卡,高兴得久久没有松开。
祖孙俩将小野火鸡养起来,长大后又把它们关在笼子里。第二年,母火鸡就开始下蛋了。从此,菲尼卡就有了吃不完的火鸡蛋。
这个聪明的孩子长大后投身实业界,成为举世闻名的“石油大王”。
创新一点通
生活处处有智慧,生活也处处有创造。菲尼卡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能够在有限的条件内,获取利益的最大化,想别人不能想,做别人不能做。所谓“独到的想法”,所谓“别具一格”,就包含着创造的能力和智慧。
“双汇”的智慧
1994年6月28日一大早,首都天安门广场彩旗飘扬,锣鼓震天,数百人组成的锣鼓队、秧歌队、高跷队的精彩表演,引得很多人驻足观看,把天安门广场围了个水泄不通。上午9时整,当北京市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宣布“逛北京、爱北京、建北京”大型旅游文化活动正式开幕时,数干只信鸽同时飞起,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天空。这时,人们惊讶地看到:十多个巨大鲜艳的彩色气球下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布幅,微风吹来,布幅上红艳艳的大字格外醒目——双汇集团漯河肉联厂祝逛北京活动圆满成功!
率先报道这一消息的是“双汇”所在地的《漯河内陆特区报》。之后,包括《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台在内的河南很多新闻媒体都争相报道了这件事。《河南日报》的评论文章把它誉为“河南省最成功、最典型的一次企业公关活动”。《河南商报》在7月15日星期刊头版头条的位置上,以硕大的标题、足够容纳三千字的版面刊登了一则仅八百字的新闻:《双汇高扬天安门》。很快,这一消息重返北京,得知消息最早却顾虑重重的首都新闻界不再“沉默”了。先是《中国青年报》的《社会周刊》刊登了一幅照片,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中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能否在天安门广场做广告,这个话题争论了好久,如今却被来自河南的一家火腿肠厂定论了。8月5日的《中国经营报》把《广告首入天安门广场》这条新闻放在了四版头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则不足干字的短文同时配发了足有一千二百字的评论。
在新闻媒介爆炒“‘双汇’登上天安门”这一事件中,“双汇”的拥有者——双汇集团漯河肉联厂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双汇集团把自己的广告攻入天安门广场,仅仅破费12万元,尚不及《人民日报》半个套红广告版面的花费。当初,精明的双汇人得知“逛北京、爱北京、建北京”大型旅游文化活动将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幕式时,就已经酝酿着要制造一起轰动全国的特大新闻了。于是,“双汇”派出最得力的公关人员,终于以1个气球1万元的价格,成功地赢得了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审批通过。当领导同志还在为组委会人员“反正开幕式活动需要动用气球助兴,何不在气球下面挂个企业名字的条幅而多收入12万元”的做法深为赞许时,并没有意识到建国以来企业广告首次进入天安门将既成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新闻界的渲染,参加“逛北京、爱北京、建北京”活动开幕式的人们,最多只能回忆起当时有彩色气球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
“双汇”闯入天安门广场做广告的消息传出之后,不少企业纷纷找天安门广场委员会,提出愿不惜数百万元的重金购买寸土做广告,却均被婉言谢绝;当企业以“双汇”何以能人天安门做广告相质问时,答曰:是“双汇”钻了空子,一不留神巧做了广告。
创新一点通
天安门广场历来被视为圣地,它的一举一动时刻为世人所瞩目;而且天安门广场一直拒绝商业广告。但“双汇”却抓住赞助气球的机会,成功地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这种“擦边球”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因而具有开创意义。
西施玩月
“西施玩月”是一种用适当比例的鱼肉、鸡肉、猪肉肥膘细剁成泥制作而成的食品,深受江南一带人们的喜爱。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越国美女西施被从越国进贡送往吴国后,深得吴王夫差的宠爱。但她仍整日闷闷不乐,日夜思念故乡的亲人。吴王夫差费尽心机也不能博得西施一笑。临近中秋的一个晚上,夫差见西施扶着窗栏对着月光不停地叹息,便赶紧召集谋臣智囊想办法。经过谋臣出主意,最后决定为西施在风景胜地——灵岩山建造一个避暑宫,还开凿了两座池子,大的叫“玩花池”,小的叫“玩月池”。西施常于明月之夜陪吴王赏月。西施借倒影与水中的明月嬉戏,她手遮住半边月影,并戏言“水中捞月”,人们便称之为“西施玩月”。
此事惊动了宫中的厨师们。一个中秋之夜,吴王为了让西施忘却忧愁,便在“玩月池”设宴,让西施边赏月,边品尝佳肴。厨师们借用“西施玩月”这一美妙的名称,费尽心机为她做了一道美味菜肴,即以白鱼肉色泽光洁、肉质细嫩比喻西施,用鱼鸡茸制作成丸子比作明月,盛器象征“玩月池”,西施吃了这道菜极为高兴,吴王夫差自然也高兴不已。从此,这道菜便流传到民间,人们每逢中秋之夜,合家围坐,迎着明月,边赏月,边品尝这道佳肴,好不痛快。
创新一点通
一个事件,一种启示,往往能够激发创造的灵感。中国是一个菜系大国,许多菜谱的产生,都源于一个想象力丰富的故事。只要你有头脑,肯用功,不甘于现状,当你遇到或听到一件有某些内在联系的事发生时,就会产生举一反三的想法,也就叫做“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最富于创造力。
甜女量村
很久以前,金山县里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大家都叫她小甜女。而金山县的县令却是一个贪婪的家伙,专门搜刮民脂民膏。县令家里有一棵参天大树,谁也不知道它活了多少岁,谁也不知道它有多高。县令就下令,全县人每人每月都要交祭树的香火钱,除非有人能量出大树的高度,就不用交了。小甜女很生气,决定与县令斗个高低。
在一个晴朗的中午,小甜女拿着一根竹竿跑到了县令家,声称自己能量出大树有多高。小甜女把竹竿立在地上,量出了竹竿的高度和竹竿影子的长度,然后又去量大树的影子的长度,利用竹竿和竹竿影子之间比的关系,算出了大树的高度。县令不信,把树锯倒一量,结果小甜女说得一点都不错。这下可好,树也没了,县令只好兑现了他的承诺。
创新一点通
与其说甜女的量树法体现了她的机智,不如说体现了她的创新能力。一件事用传统的方法不能解决,换一个方式将它解决了,这本身就包含着创造的成分。用比值的方法计算高度,在今天早已难不住我们了;而在古代,能想到这个方法的人,无疑是超前的。
菊花蛇的启示
张小泉剪刀是我国剪刀的一块招牌,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张小泉是剪刀的鼻祖。
传说,在浙江杭州有一个叫张小泉的人,祖孙三代都以打铁为生。一天,张小泉到郊区附近收买废铜烂铁,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两条正在交尾的菊花蛇,张小泉用小铁条在两条蛇的交颈处打了一下,那两条蛇未被打死,它们两尾松开向相反方向卷成两个圈,两条蛇头还在左右摆动。张小泉边看边琢磨,边走边想。
回家后,他把两条蛇当时的情景画成个图形,并悟出一个剪刀的道理。于是便按图形打成个粗糙的铁器,把“蛇颈”部位锤扁,并安上一颗钉子,把两条“蛇尾”打成两个圈圈当把手,把两个“蛇头”尖磨得锋利,把它拿来剪东西,觉得省力好使。
创新一点通
通过自然现象的启示,悟出新的道理,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产品,这是许多发明家走过的共同道路。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未必不会发现许多新奇的自然现象,只是我们没有像他们一样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并积极思考,善于创造。
急中生智
七百多年前的一天,蒙古首领忽必烈在北征途中,忽然想吃清炖羊肉。厨师急忙杀羊剥皮,剔骨割肉。这时,前方的探马来报:“敌军铺天盖地而来,离此不远了。”
兵贵神速,眼看清炖羊肉吃不上了,可元帅还饿着肚子呢。为了赶时间,厨师便想出一个办法,他在羊肉上拣了一个好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煮沸的水中,用饭勺草草地搅一下,便急急忙忙捞在碗里,加了点盐,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饥不择食,饱餐了一顿,感到这肉片格外鲜嫩。
待返朝后,忽必烈重赏了厨师,并问明了这种羊肉片的烹调技术,赐菜名为“涮羊肉”。
创新一点通
许多新事物的来历都很奇怪,也很有趣味。就说“涮羊肉”吧,它不是人们刻意寻求的,实际上,当时也根本想不出会有这样的食用方法,它的产生只是因为厨师偶然所得,即厨师为了赶时间,仓促之间把羊肉片放在开水里涮一涮。但这偶然的创造也是值得歌颂的,因为它毕竟促成了一项烹调技术的诞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