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古鉴-以礼做人礼让为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礼,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夫子有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行”。与人日常交往中,如果不注意小事,不注重礼节,势必给人肤浅、素质低下的感觉。成大事就无从谈起!

    第一节以牙还牙的蔺相如

    强者交锋,有时候比的就是一种气势,而不是军事力量之类。

    一次,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愿和赵国在黄河南岸渑池友好会盟。赵王不想去,廉颇和蔺相如故意激怒赵王说:“大王如果不去,就表示我们赵国既软弱又胆怯。”于是赵王动身赴秦,蔺相如随同前往。廉颇送到赵国边境,与赵王告别说:“大王此去,估算途中行程和会谈时间,往返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后还不回来,我们就请立太子继位,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只得应允。

    于是,两国国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与赵王饮酒,正喝得畅快之时,秦王请赵王弹瑟助兴。赵王不敢拒绝,只得从命弹奏一曲。

    此时,蔺相如也上前请秦王击缶助兴,秦王不肯答应。蔺相如又上前一步,跪到秦王面前,手举着瓦缶再次请求,秦王还是不肯。于是,蔺相如站起身来怒视秦王说:“不击的话,五步之内,我就可以使我颈中之血溅满大王之身。”秦王侍卫想杀相如,相如怒目喝叱,于是侍卫皆不敢造次。秦王虽不高兴,也只好装模作样敲了一下缶。

    这天,直至酒宴完毕,秦王始终未能占到上风,加之赵国在军事上始终严阵以待,秦国也就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赵王如期归国,晋升蔺相如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

    夫子有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行。秦王违背礼节,奚落赵王,才会使得蔺相如以牙还牙,无劳而返。由此可见,礼仪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两国相交时,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看到赵王是幸运的,有蔺相如这样的贤臣辅佐,才能在与秦王这样的人交锋的时候保持不卑不亢的气节,赢得自己的尊严。

    第二节负荆请罪的廉颇

    你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吗?对于才能高于你的人,你会虚心接受吗?

    一天,廉颇说:“我身为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出身低微,仅以口舌之能就位居于我之上,使我感到羞辱,因此我不愿屈居于他之下。”并扬言说:“只要让我碰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当蔺相如听说后,便想方设法不与廉颇会面。每逢上朝,就装病不去,以免与廉颇发生争执。外出时,如果远远望见廉颇走来,就立刻引车躲避,连蔺相如的门人都深以为耻。

    蔺相如对他的门客说:“在你们看来,廉颇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于是门客答:“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又说:“以秦王那样的威严,我蔺相如也敢于在大庭广众面前呵叱他,并羞辱其群臣。所以我虽不才,难道还会惧怕廉颇?其实我不过是想,秦国之所以不敢兴兵攻赵,主要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之所以躲避廉颇将军,实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恩怨为轻呀。”

    后来,廉颇从旁人处听到了蔺相如的话,深悟痛悔,于是袒露肩臂,背负荆条,到蔺相如门下请罪。二人从此成为刎颈之交。

    蔺相如以国为重,礼让于廉颇,而廉颇也能幡然悔悟,负荆请罪,以礼相待,两人才可以和平相处,不发生争斗,共同辅佐赵王治国,才使得赵国能在夹缝里得以生存。

    第三节礼贤下士的信陵君

    有才能的人往往待人处世傲慢无礼,但是他们的确有真才实学。

    魏国公子魏无忌,号信陵君,由于礼贤下士,门下有食客3000人。当时,魏国有位隐士侯赢,年已七十,家境贫寒,为国都大梁城北门的看守。一天,魏公子摆酒大宴宾客,待大家坐好后,带着随从驾着马车,亲往迎接侯赢。这个侯赢破衣烂帽,径直上车,也不谦让。魏公子手执缰绳,待侯赢极为恭敬。侯赢对公子说:“我有一位朋友在闹市当屠夫,请劳烦您的马车绕道去他那里。”

    公子随即驾车前往闹市,侯赢下车去见朋友朱亥,故意一边没完没了地聊天,一边斜目注视公子的表情。只见公子面色始终温和如一,侯赢这才谢客上车,来到魏公子府上。公子请侯赢坐上座,并为他一一介绍在场的宾客,他们都十分吃惊。

    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公子的姐姐,当秦军包围赵都邯郸时,平原君接连不断地派出使者去魏国求援,使者们向公子抱怨说:“平原君之所以与公子结为姻亲,是仰慕公子有义气,能急人之所急。现在邯郸被秦军所包围,危在旦夕,而魏国的救兵却迟迟不发。即使公子不看重平原君,也应怜惜您的姐姐才是。”

    魏公子听后,心中十分忧虑,多次请魏王命晋鄙率军救赵,又通过宾客、辩士向魏王劝说,但魏王总是不予理睬。魏公子无奈,只好集结宾客及战车百余辆,自去邯郸与秦军作战。公子出发路过都城大梁城北时,见到侯赢,侯赢说:“公子多加保重,我年事已高,不能随行,请见谅!”公子行之未远,心中感到侯赢态度不对劲,就返回再见侯赢。

    但是侯赢笑着说:“我知道您一定会回来的。公子现在要去与秦军相拼,这无异于用肉打虎,势必徒劳无功。”

    此时,公子拜问侯赢有什么计谋。

    侯嬴遣开身边的人,悄悄地对公子说:“我听说兵符的另一半存放于大王的卧室内,只有大王最宠爱的如姬才能将这另一半兵符从大王那里偷出来。听说公子曾经给如姬报过杀父之,只要公子开口去请求如姬,为报答公子之恩,她冒死也会帮您的。您得到了另一半兵符,就可以持它去调遣晋鄙的十万大军,北上救赵,西阻秦军,这真是一桩有如春秋五霸安内攘外一样伟大的功业!”

    临行时,侯赢还说:“将在外,军命有所不从。如果兵符相合而晋鄙仍拒绝交出兵权,还要向大王请示,事情就糟了。我有个朋友朱亥,力大无比,可与您同去。晋鄙如肯交出兵权,那就作罢,如果不交,可让朱亥将其杀死。”

    于是魏公子与朱亥同往,到达邺城,公子将兵符与晋鄙兵符相合,一点不差。公子要求晋鄙交出兵权,但晋鄙仍心存疑虑,对公子说:“我率领十万大军驻于边境,既未犯罪,又未被免职,您孤车匆匆,就来接替统帅,这恐怕有些不合常情。”朱亥当即拿出藏于袖中40斤重的铁锤,将晋鄙击死。魏公子如愿统帅了晋鄙的十万大军,并从中选了八万精兵北进邯郸。

    魏公子懂得用人之道,对侯赢一直恭恭敬敬,礼让为上。就算有意刁难也一直忍着,到后来终于用侯赢的计策成就了大业,这是一个典型的礼让贤才、重用能人的例子。想成功的人士,往往由于自身脾气暴躁,错失人才,导致事业的失败,这都是不可取的。

    第四节礼待贤人的刘邦

    当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大战,至今仍是一段广为传颂的历史。

    刘邦是除项羽外另一支反秦大军的将领,起兵前任泅水亭长,是江苏沛县人。起兵时,与项羽同属项梁部下。刘邦领兵反秦,经过高阳。高阳人郦食其,与刘邦部下一骑士是同乡,郦生对他说道:“各国将领,经过高阳者不下数十人,均龌龊不堪,心胸狭小,喜欢细小繁琐礼节,自以为是,听不进他人豁达大方之言。我闻知沛公刘邦虽傲慢瞧不起人,却有远大谋略。你见到刘邦,请转告我愿意拜见他。并请告知刘邦,我年六十余,身高八尺,人家都说我是狂生,其实我自认为我并非如此。”

    于是,骑士转告刘邦,刘邦派人去找郦食其。郦食其前往拜见。当时,刘邦正叉开双腿坐在床上,让两位侍女洗脚。郦食其进来,向刘邦作揖,刘邦却视若不见,仍由侍女继续为其洗脚。郦食其见状即说:“您是打算帮助秦朝去攻击各诸侯国呢?还是打算率领各诸侯国去灭亡秦朝呢?”

    刘邦当即骂道:“你这无知儒生,天下人遭受秦朝暴政蹂躏已久,所以诸侯们一一相继而起反抗秦国暴政,你怎能说我打算帮助秦朝去攻击各诸侯国呢?”

    此时郦生说:“如您真打算会集部队和义军,去讨伐暴虐无道的秦朝,就不应以如此傲慢的态度接见年长之人。”

    刘邦立即挥退侍女,起身穿好衣服,请郦生上位就坐,并向郦生道歉。郦生随即向刘邦谈起战国时代六国合纵联盟的往事。刘邦听得十分入神,并请问郦生:“那现在我该怎么办?”

    郦生说:“您带领的皆是乌合之众、散兵游勇,总数也不超过万人。想以此区区兵力径直进攻强大的秦军,岂不是如同在虎口拔牙一样危险!陈留是天下要冲,交通四通八达,城里存有大量粮食。我和陈留县令是好友,请派我前去说服他向您投降,如果他不听从,您即发兵攻之,我会为您做内应。”

    刘邦于是同意了,即派郦生前往,自己随后。最终陈留被顺利降服,并招收郦生弟郦商所率青年四千余人。刘邦封郦生为广野君,成为刘邦周游列国的说客;任郦商为将军,带领其所属青年军及陈留原来守军一同出征。

    如果刘邦当时没有礼贤郦生,他面临的将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局面?因为少了这个说客,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以后争夺王位的大业。所以,要成大事,就要时时刻刻注重礼待身边的贤人。

    第五节熟谙礼义的司马迁

    历史上,司马迁为一部《史记》,呕心沥血。他对礼义也是很有研究的。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道:“人如果只重视自身生命的苟全,而不知道名誉节操的重要,一定不能保全其生命;人如果只重视苟得之利,而不知道礼义的价值,一定会蒙受灾害;人如果一味地懈怠懒惰,不能以礼自持,一定会遭遇到艰难危险;人如果过份地恣情任性,不顾礼义规范,自以为这是放任自然的行为,就会落到毁情灭性的地步。”

    “如果以圣人的礼义涵盖一切,就能理性与情性两者兼得;如果以情性涵盖一切,就必然是两者皆失。所以重视礼义的儒家思想,乃是使人两者兼得;而重视情性的墨家思想,则将使人两者皆失。此为儒、墨两家思想最大的区别。”

    “礼是区分辨别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最高标准,是促使国家富强坚固的根本办法,是孔子威行天下、四海归心的惟一途径,也是功业声誉总集大成的重要因素。天子诸侯如能遵礼行治,就可以统一天下,使万民臣服;如不能遵礼行治,必然会导致社稷毁灭,即使拥有坚固的甲胄装备、锋利的武器,也不足以确保必胜;即使具备高耸的城墙、深浚的护城河,也不足以确保一定能固守不破;即使是严苛的法令、繁复的刑罚,也不足以确保这样就一定可以威慑百姓。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遵用礼义之道者,才可以行于天下而无敌,不能遵用礼义之道者,就会招致失败。”

    “正如楚国人用鲛鱼及犀牛皮制镜甲,坚固如同金石,牢不可破;用南阳宛城出产的精钢打制戈矛,刺人时就像蜂蝎鳖人一样轻便锐利而又快速,士兵的矫捷利落犹如疾风突然而至。然而楚怀王二十八年,兵败于垂沙,大将唐昧战败阵亡;不久,楚将庄蹯起兵作乱,结果楚国竟一分为四。这难道是楚国没有坚固的装备和锋利的兵器?不是,乃是由于在上位者用以治理人民的方法不合于礼义之道,失去了民心,所以才会如此。楚国以汝水、颖水作为天然险阻,以岷江、汉水作为外围沟池,有古代邓地的山林地区阻挡来犯之敌,还有方城山沿着边界蜿蜒高耸。然而秦国的军队来到鄢城郢都时,一战即克,就像摧枯拉朽似的容易。这难道是没有坚固的要塞和险要的防阻吗?不是,仍是由于在上位者用以治理人民的方法不合礼义之道,失去了民心,所以才会如此。”

    “又如商纣王曾残暴地挖取比干的心,无理地囚禁箕子,又制造极为残酷的炮烙之刑,经常杀戮毫无罪过之人,把杀人当游戏。他的臣民一个个心惊胆寒,不知灾祸何时会降临。于是,当周的军队一到,纣王的命令便不再能有效通行于臣下,更无法指挥人民为他抗敌作战,这难道是纣的命令不严、刑法不重?不是,乃是由于用以治理人民的方法不合于礼义之道,失去了民心,臣民甘愿做亡国奴,也不愿死在纣的暴政酷刑之下,所以才会如此。”

    “古代的兵器,不过是简单的戈、矛、弓、箭而已,然而有时还不需要使用任何兵器,敌国就已经归顺臣服;有时也根本不必勤修城郭,不必深挖壕沟,不必在边境上建立坚固的险阻,不必准备许多应敌的机变措施,然而这个国家却相当安全不怕外敌侵扰,而能屹立固守。其实也并无其他原因,只不过是在上位者懂得应用礼义之道治理臣民,使理性与情性等量齐观、并行不悖,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民力,而又能以真诚的心去照顾人民,于是臣下受命而行,政令得到响应。如果仍有人不从教令、不服礼义,再以刑罚待之,人民自然就会了解自己的不是之处。所以适当地处分一人,天下人就均能因此顺服。犯罪者不会怨恨在上者的不公,而了解错在自己的缘故。因此,刑罚尽管极少,可是,政府的威信仍旧如水之流行,不论远近无所不及,这并无其他原因,只不过是由于能够遵行礼义之道以治民而已。古代帝尧以礼义治理天下,所以只不过是斩杀一个鲧、放逐共工和骥兜两个人,而天下就得以平治。”

    “所以,天下如果都能顺礼而治,则必然是太平盛世,如果不能顺礼而治,则必然是纷乱的局面。顺礼而行必可安定,不顺礼而行必致危险。”

    “礼的涵盖是深厚而难以测量的,那些专作‘坚白同异’(战国名家公孙龙所倡的诡辩之学,是一种知觉的分析)之说的诡辩论者,进入礼义之中探讨其内蕴,必定会感到相形见绌。”

    “礼的涵盖是恢宏广大的,那些喜欢自以为是地改动典章制度而又专作偏狭浅薄理论的人,进入礼义之中体认其内蕴,必定会感到仰之弥高,自恨不如甚远矣。”

    “礼的涵盖可谓既高又远,那些粗暴傲慢放任不拘,向来就以诋毁破坏传统礼俗而自以为了不起的人,进入礼义之中巡礼一番,必定会感到自我愚陋和微不足道。”

    “土木工人用的墨绳是衡量正直的最高标准,权衡轻重的秤是平衡的最高标准,卧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最高标准,而礼则是做人处事的最高标准。那些不能遵循礼制,或是不能适应礼治的人,就应该称之为无道之民;能遵循礼制,或能适应礼治的人,才可称之为有道之士。”

    “对于切合礼义的中正之道,能以思想去探求其所以然者,可以称之为用心思考;能用心思考,得其所以然之后,不再轻易变动其中心思者,可以称之为笃信固守。对于礼义,如果真能处处用心思考,时时笃信固守,再加上由衷的爱好,那就是圣人的胸怀了。”

    “天是高的极致,地是低的极致,日月是光明的极致,无穷是广大的极致,而圣人则是遵礼行道的极致。”

    以上就是司马迁关于礼义的观点。

    但具体来讲,何谓礼呢?狭义来讲,礼者即礼节,或礼貌。广义来讲,孝顺忠信、仁义廉耻、善美智诚、和正谦德,皆属礼的范畴,皆简称为礼或礼义。司马迁所讨论的礼,就是广义的礼。

    何又谓仁呢?“恻隐(同情怜悯)之心,仁之端(始)也”。(《孟子·公孙壬上》);“仁者爱人。”(《论语》);“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子恩论》);“一言而益于仁者,莫如‘恕’(宽恕)。”(《三孔子家语·颜回》);“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有三曰(宇)可以终身为之者为‘恕’。”(《论语》)。

    何谓义?“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壬上》);“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子思论》);“临义而思利,则义不行;见利思义,见危授(付出)命;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

    何谓智?“一言而有益于智者,莫如‘预’(预知)。”(《孔子家语·颜回》)。

    从司马迁对关于礼和治国之本的全面论述可以看出,礼对国家强盛、社会安定、人民富有和人际关系协调所起的作用,是任何法律和武力所不可比拟和取代的。所以圣明、有远见的统治者和政治家,无不时时刻刻注意礼的培养、宣传和教育。

    礼义培养难、破坏易,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的礼义思想虽在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宣传、教育和树立,已深植于国人心中,但一旦予以歪曲、批判、扫荡,则迅即崩溃瓦解。礼义一旦崩溃瓦解,社会也随之混乱,国富民强也随之受到影响。礼义一旦崩溃瓦解,欲在全民中再次培养树立起来,则需付出艰巨的代价,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成。

    一次,孟子去见魏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会对我的国家有很大利益吧!”

    孟子说:“国君为什么一开口就讲利呢?应该要讲仁义。如果国君说怎样才能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才能利于我的家族?平民说怎样才能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皆为了逐利而争斗,国家必将发生危难。从来没有满怀仁爱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讲求道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国君。”

    后来,孟子问子思:“管理、教育民众应先从何处着手?”

    子思回答说:“先给予民众利益。”

    孟子又说:“君子用以教育民众的,只引导他们行仁义就足够了,您为什么要涉及利益?”

    子思回答:“教育民众行仁义,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带给他们利益。国君、百官如果不以仁爱之心爱民,民众就无法和乐生活;在上者不讲道义,在下的普通民众就会以欺诈为乐事,这样一来才真要带来极大的危害。所以《易经》上说:‘所谓利,与道义是一致的。’又说:‘利益用来安身立命,用来崇尚道德。’这些都算得上最大的利益。”

    所以后来孟子又说:“夫民,衣食不足则无暇治(讲究)礼义,而饱暖时不予教育,则又近于禽兽。”

    管仲说:“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宣传克己复礼、礼义治国,其用心可嘉,但其时不适。当时正是诸侯列国争霸称雄、兼并土地、争夺王位、民不聊生、造反有理的大混战时代、大调整时代,怎能谈礼义?所以孔子以失败告终。及至汉代以后孔子的礼教思想,才开始受到统治者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并逐渐深入人心。

    在中国历史上,礼义的破坏首先是来自统治者,恣纵专横、横征暴敛、贪污腐化,致使民不聊生,而导致社会动乱、国家灭亡。如果能充分发挥礼义对人们思想的熏陶作用,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还有什么政策不能贯彻呢?

    第六节错贬贤臣的宋仁宗

    古人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妄信小人之言,轻则错失贤臣,重则破家败国。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进言毫无顾忌,朝中权贵都嫉恨他。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官员晋级,大多是走吕家门径。范仲淹进谏:“官职授受原则,皇上应该掌握升降快慢顺序,不应由宰相处理。”

    吕夷简对此很不高兴:“范仲淹的说法不切实际,是迂阔空谈。”范仲淹又说:“汉成帝过于信任张禹,不怀疑母舅王家的野心,因而招致王莽篡位。臣担心当今朝廷也有像张禹那样破坏皇室家法的人,不可不及早识破其真面目。”

    仁宗为维护自己的“尊严”,竟免去范仲淹天章阁待制等职,贬往饶州。

    侍御史韩缜,巴结吕夷简,奏请仁宗将范仲淹所结“朋党”的名单,在朝廷张榜公布。

    由此,扩大打击面,发起整治“朋党”之风。士大夫都不敢送行,惟有李弦和集贤校理王质不畏权势,为范仲淹饯行。王质并单独留下数日与范仲淹促膝谈心。

    有人以此讽刺王质。王质说:“仲淹是一位贤人,我能与他结为朋党,深感荣幸。”

    范仲淹被贬以后,朝廷言路被堵,谏官、御史等有独特才能和见解的人都再不敢进言。

    尹洙上疏仁宗说:“臣与范仲淹相互信任,无话不谈,我们的关系是师也是友。自范仲淹被眨以后,朝中不少人说我是由他所引荐,如今范仲淹既然以朋党论罪,臣无疑也是朋党,理应连坐。为此臣请求与范仲淹一同降黜,以明朝廷法度。”

    宰相吕夷简极为生气,贬黜尹洙。

    欧阳修致信右司谏高若讷说:“范仲淹忠直刚正,博古通今,在朝大臣无人能与其相比。您身为谏官,对范仲淹无辜被贬,不进行申辩,还有什么脸面出入朝中?当今皇上与宰相只凭个人好恶,便罢逐贤臣,丝毫不顾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您身为谏官却不敢加以申辩主持公正,实乃渎职之甚!”

    仁宗又下令贬黜欧阳修。

    光禄寺主簿苏舜钦,一身正气,他上疏仁宗说:

    “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阿。这两位大臣不是不知道只要几年闭口不言国事,就能稳得九卿甚至宰相之职位,只因为他们不愿意辜负陛下之托才直言无忌。可今天他们却遭中伤,被贬出朝廷,致使大臣们闭口不言、阿谀逢迎,对皇上、对国家有何益处?希望陛下下令,多纳忠言,如此才可以保持国家安宁。”

    古时晋侯曾问叔向:“什么是国家最大的忧患?”叔向回答说:“因为大臣只取俸禄而不极力劝谏,小臣怕有罪而不敢说话,从而造成下情不能上达,这就是国家最大的忧患。”仁宗就是因为妄信奸佞,才造成了国家的破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