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都人一直称李绅为短李,是因为李绅生得短小精悍,叫起外号来更有一种偏爱之情。短李生于药都,其曾祖父李敬玄唐高宗时为中书令。短李自幼学习刻苦,其诗以咏时事而名,其画以表当下农人之苦而受世人之誉,一个富家子弟能念想着农人之苦实属不易、不俗。
短李二十五岁从药都出发西游长安。以他世家资本可做公子哥一派,但他却以卖画为资。这一日,到了长安“一壶春”茶楼前,他展开一画,上有一丛牡丹,灿如蜀锦表里若生。刚一展开,就听一人吟诗不止:“……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原来吟诗之人正是大诗人白居易。短李站起,白居易自我介绍后又把身边站着的元稹介绍给他。白居易收起画后,同元稹两人拥着短李迈进了“一壶春”茶楼。自此,三人结为至友,常在长安的酒楼茶肆谈诗论文不止,开中国文坛新乐府诗一派。
短李到长安第三年,二十七岁时与药都李氏旁族李逢吉一起及进士第,从此步入仕途。一晃四十年过去了,第四十一年的夏天,短李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药都。十天之后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也回到药都。二人同为药都李氏同为一科进士,久别重逢,短李便盛情招待。酒毕短李携李逢吉登上药都城东曹操留下的东观稼台。二人临风怀古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自己仕途不顺,遂吟:“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短李听罢长时间无语,此时他的心境与李逢吉正好相反。
面对观稼台下挥汗如雨锄禾的农人,短李不禁吟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听罢,连声叫绝,“好,好!好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短李仰天长叹一口气,接着又吟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逢吉先是一愣,继而赞道:“贤弟所诗切中时弊,入木三分,难得,难得啊!”二人回到短李书房,李逢吉端起茶碗:“贤弟能否将刚才二诗书赠与我,也不枉同游一场。”短李不以为然:“区区小诗,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此时,李逢吉已把绢纸伸开,短李看着他笑了一笑,也就提笔蘸墨写将起来。两首录完,短李一时性起,沉吟片刻又挥笔写下:“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李逢吉见诗心中暗喜,如获至宝地收将起来。第二天便笑辞短李,起程赴京。
李逢吉到了京城,就把短李之诗呈与皇上,并告短李在药都写反诗,辱骂圣朝。皇上读罢三诗遂宣短李星夜进京。短李到了京城,皇上拿出绢纸掷给跪在下面的短李,问道:“这是你写的吗!”短李接过绢纸,叩头回话:“这是微臣回乡时见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明察!”皇上让短李仰起面来,两眼瞅着短李足有半个时辰:“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短李愣了也有半个时辰才敢叩头谢封。退朝之时,皇上又道:“多亏李逢吉举荐啊。”短李为表对李逢吉之感激,亲自登门向李逢吉致谢。可刚到李府门前,就见李逢吉被官军押着,大门也被盖了黄印的封条封了。
短李因祸得福李逢吉因谗获罪,这是药都人按自己的想法传下来的美好愿望而已。其实,史料所记短李从此获罪,被赦贬回药都。短李回药都后不能再作诗,只好终日画牡丹打发日子。要不然,现在药都李氏后人哪能存下短李的真迹牡丹三幅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