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史史籍概要-传记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高丽名臣传

    《高丽名臣传》,朝鲜南公辙著,共十二卷。著者自序言称,该书学习宋朝名臣录而撰述,“此书只据旧史,选而不作,间或删其繁冗,参考野乘记闻,而添入者,亦有之”,记载名臣事迹特别突出了其尊君辅国之功绩,目的是告诫当政者善用人才,“为人君者所当鉴戒”。

    全书共分“名臣”、“道学”、“死节”、“死事”、“孝子”、“烈女”、“逸民”等七传。卷之一“名臣”,记载了洪儒、裴玄庆、卜智谦、庾黔弼、崔凝、崔彦撝、王儒、字之、朴述熙、崔知梦、王式廉、王式顺、李怱言、坚金、尹瑄、兴达、善弼、泰评、龚直、徐弼、崔承老、齐颜、崔亮、韩彦恭、金审言、崔沆、柳邦宪、蔡忠顺、徐熙、刘瑨、姜邯赞、崔士威、皇甫俞义、张延祐、智蔡文、姜民瞻、郭元等三十八人事迹。

    卷之二“名臣”,记载了王可道、柳韶、尹徵古、李周佐、崔冲、崔惟善、崔沦、崔允仪、李子渊、李资谅、李资仁、李奕蕤、李资玄、李资德、李公寿、李之氐、柳伸、朴寅亮、朴景仁、黄周亮、王宠之、魏继廷、邵台辅、文正、郑文、金元鼎、崔思谅、任懿、任元厚、任溥、任濡、任翊、金汉忠、崔思诹、金仁存、金黄元、李轨、尹瓘、尹彦颐、尹鳞瞻、尹商季、高令臣等四十二人事迹。

    卷之三“名臣”,记载了吴延宠、金富佾、金富仪、郭尚、郭舆、刘载、胡宗朝、慎安之、崔弘嗣、李永、韩冲、林概、庾禄崇、金晙、柳仁著、文冠、郑沆、金若温、金富轼、金君绥、郑袭明、高兆基、郑克永、崔思全、金珦、林完、崔奇遇、金守雌、梁元俊、李公升、崔惟清、崔谠、崔璘、崔诜、崔昷、崔文本、崔雍、申淑、韩文俊等三十九人事迹。

    卷之四“名臣”,记载了文克谦、柳公权、柳泽、赵永仁、王世庆、李春佑、林民庇、崔陟卿、咸有一、廉信若、李知命、庾应生、庾资谅、玄德秀、崔甫淳、庾硕、王谐、金之锡、韩惟汉、杜景升、房瑞鸾、朴齐俭、庆大升、郑邦佑、丁彦真、闵令谟、闵湜、宋詝、安刘勃、郑克温、柳光植、权敬中等三十二人事迹。

    卷之五“名臣”,记载了李奎报、俞升朝、金仁镜、李公老、李仁老、吴世才、赵通、林春、赵文拔、宋国瞻、崔滋、河千朝、蔡松年、孙抃、权守平、宋彦琦、金守刚、金之岱、李藏用、赵冲、赵忭、金就砺、金文衍、金賆、李勣、蔡靖、朴犀、宋文胄、金庆孙、崔春命、金希磾、李子晟、金允侯等三十三人事迹。

    卷之六“名臣”,记载了金方庆、金九容、金齐颜、金忻、金恂、金永旽、金永煦、韩希愈、罗裕、罗益禧、元冲甲、柳璥、柳升、许珙、许锦、郑可臣、洪子藩、安珦、薛公俭等十九人事迹。

    卷之七“名臣”,记载了赵仁规、赵璘、白文节、朴恒、郭预、朱悦、李凑、李行俭、张镒、金坵、李承修、金晅、金开物、郑瑎、郑公权、沈諹、尹谐、尹泽、安戬、崔守璜、洪奎、韩康、方信、元松寿、崔硕、金富允、郑仁卿、权胆、权溥、闵宗儒、闵頔、金之淑、金仁沇、李混等三十四人事迹。

    卷之八“名臣”,记载了崔诚之、金怡、洪彬、曹益清、裴廷芝、朴全之、李瑱、尹莘杰、朴孝修、许有全、朴忠佐、郑云敬、尹宣佐、李兆年、李承庆、李谷、禹倬、安轴、安宗源、安辅、崔瀣、张沆、李晟、崔有渰、金台铉、金伦、金敬直、王煦、韩宗愈等二十九人事迹。

    卷之九“名臣”,记载了廉悌臣、李凌幹、李齐贤、李达尊、李宝林、李嵒、李冈、庆复兴、柳濯、崔宰、金续命、李子松、赵暾、洪仲宣、金涛、文益渐、柳淑、李公遂等十九人事迹。

    卷之十“名臣”,记载了李仁复、白文宝、李存吾、李达衷、李茂方、郑习仁、河允源、朴尚衷、赵云仡、郑世云、崔莹、郑地、安祐、金得培、李芳实、罗世、安遇庆、尹可观等十八人事迹。

    卷之十一“名臣”,记载了李寿山、李恬、池龙寿、金先致、任君辅、李穑、金庾、池涌奇、禹玄宝、李崇仁、金震阳,“道学”记载了郑梦周的事迹。

    卷之十二“死节”,记载了河拱辰、高甫俊、郑顗、文大、曹孝立、郑文鉴、洪彦博等七人事迹。“死事”记载了申崇谦、杨规、崔匀、洪灌、金缜、金长寿等六人事迹。“孝子”记载了文忠、崔娄伯、尉貂、徐稜、金迁、黄守、金光载、郑愈、曹希参、郑臣祐女、孙宥、权居义、卢俊恭、辛斯藏女、尹龟生、潘腆、君万等十七人事迹。“烈女”记载了胡寿妻俞氏、玄文奕妻、洪义妻、安天俭妻、江华三女、郑满妻崔氏、李东郊妻裴氏、康好文妻文氏、金彦卿妻金氏、景德宜妻安氏、李得仁妻李氏、权紧妻等十二人事迹。“逸民”记载了南乙珍、赵狷、吉再、金士廉、金若时、林先味、曹义生、元天锡、徐甄、车原頫、车仁頫、金济、金澍、孟氏、郑文忠录事、朴门寿、朴具鸿、金冲汉、闵普文、蔡贵河、朴湛、李孟芸、闵安富、成氏、太学生六十九人、武臣四十八人、判寺事八人等事迹。

    每一传前都有前言叙说该类大旨。如“名臣”传之作是因高丽之世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而能享国五百年,代有名臣硕辅相与扶颠。“死节”论述了贵贱各有忠节,以洪彦博为例阐述了为人当观其大节的道理。“孝子”传特别指出了高丽士大夫少有行三年之丧者,故采取高丽孝子事迹,其中多出于卑微者,以讽励士大夫。而“烈女”传也有感于高丽自缙绅大夫至庶民闺门多不修之礼,故选烈女事迹以倡导守节之风。

    海东名将传

    《海东名将传》,朝鲜洪良浩撰,记载三国时代及高丽一朝的名将事迹,共四卷。

    卷之一叙述了新罗名将金庾信、张保皋、郑年、沈那,高句丽名将扶芬奴、乙支文德、安市城主,百济名将黑齿常之等事迹。并记载了高丽名将庾黔弼、姜邯瓒、杨规、尹瓘等事迹。

    卷之二叙述了高丽名将吴延宠、金富轼、赵冲、金就砺、朴犀、宋文胄、金庆孙、李子晟等人的事迹。卷之三记载了高丽名将金方庆、韩希愈、元冲甲、安祐、郑世云、金德培、李芳实、安遇庆、郑地等人事迹。卷之四记载了高丽名将崔莹的事迹,以下皆为“本朝”即李氏朝鲜名将事迹。

    海东高僧传

    《海东高僧传》,高丽朝僧觉训撰。觉训为高丽五冠山灵通寺住持,此书为其奉宣撰写,论述佛祖事迹及佛教东传过程。起于高句丽时将佛法传入朝鲜的中国僧人释顺道,终于统一新罗,以人叙事。

    卷第一有“论”、“顺道”、“亡名”、“义渊”、“昙始”、“摩罗难陀”、“阿道(附黑胡子、亢表、玄彰)”、“法空”、“法云”。

    卷第二有“觉德(明观)”、“智明(昙育)”、“园光(园安)”、“安舍(胡僧二人、汉僧三人)、阿离耶跋摩、慧业、慧轮、玄恪(玄照、亡名二人)、玄游、玄大梵。

    该书是研究韩国古代佛教史有比较重要的史料,对研究高丽僧觉训及高佛教也有参考意义。

    丽朝忠烈录

    《丽朝忠烈录》,朝鲜蔡东说编,原名《奎章阁忠烈录杜门洞诸先生实记》,后改为《杜门洞诸先生实记》,全书共三卷。据该书所言,该书记载“丽末忠臣立节死义者多,而其余则杜门屏迹,当世所居,或征不起,或贞自守者,通称杜门洞七十二人”,“又有初入杜门洞,后隐于各处武臣四十六人,判寺事八人”,共记一百余人事迹。

    卷之上记载了郑梦周、金澍、崔瀁、南乙珍、朴先味、元天锡、曹义生、都膺、李思之、鞠襦、郑温、孟希道、申德邻、徐甄、成溥、河自宗、李养中、金震阳、裴尚志、李行、边肃、李涓、李种学、林贵椽、曹希直、尹忠辅、柳珣、蔡玉泽、崔七夕、车原頫、金承吉、成思齐、朴门寿、闵安富、金冲汉、具鸿、蔡贵阿、金济、田祖生、田贵生、金庆祚、崔莹、李芳雨、赵捐(子铁山、孙轼)、金自祥、禹成范、宋宾、闵由宜、梁祐、姜准、尹璜、李崇仁、禹洪寿、韩藏、李攀桂、金若时、姜准仲、尹珪(子奭、熹、孙晖)、郭枢、赵瑜、申包翅、崔清、成汝宪、朴刚生、张安世、金先致、金五行、韩哲冲、孟姓、李琼、金自进、赵承肃、朴愈、姜蓍、范世东、李孟芸、闵峕文、朴湛、陶东明、李美崇、俞侹、甘漂、金汉守、金成丹、吴同华、朴自完、安瑗、韩理、曹信忠、李阳昭、金若恒、安省、郑地等人事迹。

    卷之未记载了李存吾、李勣、郑洪一、朴诹(子谊生、孙社)、孙登、郑枢、吉再、陶东明、金自粹、张安世、韩哲冲、赵胤、金若时、赵永甫、李穑、安省、金若恒、李释之、金先致、李阳昭、宋寅、郭枢、赵铁山、金士庸、金召进、范世东、赵瑜等人事迹。

    卷之下记载了闵愉、程广、李明诚、文益渐、申晏、罗天瑞、罗直卿、崔文汉、许征、李思敬、孟裕、宋皎、许锦等人事迹。

    该书对研究丽末鲜初士大夫活动及其政治思想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丽朝忠烈录续编

    《丽朝忠烈录续编》,收录有关高丽末忠臣烈士的纪念诗文,全书共上、下两部分。

    上部分包括“褒奖上”和“褒奖下”。“褒奖上”收录碑文“善竹桥碑”、“杜门洞碑”、“不朝岘碑”等三篇。“褒奖下”收录祠文“表节祠宣额”、“书院位版题式”、“致祭时禀目”、“极为呢不书讳字回启”、“诸贤后孙调用传教”、“书筵达辞”等六篇。

    下部分包括“感述上”和“感述下”。“感述上”收录“诗”有“不朝岘联句”、“杜门洞诗”、“都统使崔莹被刑”、“韩山君被谗谪长湍”、“闻韶楼次郑圃隐板上韵”、“过韩山怀牧隐作”、“失题”等七篇。“感述下”收录了记文、上梁文、祭文等九篇,有“杜门洞记”、“书永川圃隐祠壁”、“杜门洞致祭文”、“崧阳书院祠宇重修上梁文”、“讲堂重修上梁文”、“杜门洞碑阁上梁文”等。

    “附记”收录了高丽末时事五条及高丽末诸贤事迹问答十六条。

    崧阳耆旧传

    《崧阳耆旧传》,朝鲜金泽荣著,全书共二卷,记载高丽朝忠臣烈士事迹。

    卷之一记载郑梦周、徐甄、吉再、赵狷、郑矩、元直、李养中、元天锡、、朴先味、曹义生、孟氏、李穑、禹玄宝、李崇仁、金震阳、崔莹、金济、金澍、南乙珍、车原頫、崔添老、崔迩、具鸿、朴门寿、成思齐、成溥、金冲齐、闵安富、韩哲冲、边肃、徐辅、李孟芸、蔡贵河、朴湛、赵安卿、范世东、闵普文等人事迹。

    卷之二记载金自粹、崔瀁、尹忠辅、朴诹、朴自完、郑温、河自宗、赵承肃、闵由谊、安瑗、李行、赵瑜、崔七夕、田贵生、申晏、朴愈、金若时、尹璜、李琼、孙登、河檠、崔清等人事迹。

    二忧堂实纪

    《二忧堂实纪》,朝鲜李丙义等编,记载高丽李琼事迹,全书分上、下两篇。李琼是高丽、李朝之交杜门洞七十二贤之一,其生平事迹见《二忧堂集》。

    卷首金学性、任宪晦两序,颂扬了李琼忠义节行,及该书编撰过程。“上篇”收“诗”、“疏”、“书”、“铭”、“祭文”、“杂著”等。“诗”有“青鹤斋四月晦夜”、“招仙台与金树隐冲汉共赋三首”、“次松江族兄霞堂秋夜韵”、“谢郑圃隐梦周来访”、“读元公退岩集用试围重九韵”、“病起偶吟”、“过圃隐庐墓”、“和增曹景”、“次燕京人永脱江行二首”、“宝兴寺次元郎将宪题壁韵”、“次洪晚隐载江居杂咏”、“九瀑洞逢喜雨”、“采荷洞”、“紫霞洞”、“和郑子闻”、“夜对御制二首”、“以右正言召赋诗谢恩二首”、“江上口呼”、“赴和州”、“和寿昌郡东轩壁上安指挥使韵”、“赠别朴松溪天翊”、“奉呈李陶隐崇仁”、“和圃隐瓶花韵”、“赠东北都指挥使李公芳实”、“赠朴贞斋宜中”、“诗山怀古”、“公山阁馆和赠树隐”、“谨次牧隐李先生穑草堂韵”、“题卞春亭季良船游诗轴韵”、“吉冶隐再来访”、“赠闵中书安富”、“同林休庵先味曹远村义生孟龙湖好性游九瀑洞”、“示和州学者”、“登和州郡楼”等六十二首,主要是与李穑、吉再、卞季良等时贤交游诗及纪念郑梦周、金得培等人之作,也有写景抒怀之作。“疏”、“书”、“铭”、“祭文”、“杂著”分别收录了“辞左正言”、“与郑圃隐书”二篇、“伴鸥台铭”、“祭郑圃隐”、“示和州学者”三篇、“和太祖陵韵”、“和分路韵”、“赠青鹤斋主人”。

    “下篇”为“附录”,收录“杜门洞事实”、“杜门洞碑”、“碑阁上梁文”、“不朝岘联句”、“不朝岘碑”、“礼曹了”、“礼曹回启”、“开城儒生禀行”、“开城留守查启”、“礼曹覆启”、“再请追享上言”、“事行记略”等记载了李琼事迹及后世对其纪念和祭享。

    该书所收诗基本上同于《二忧堂集》,但关于其事迹资料及祭享之文则可补《二忧堂集》之不足。

    菊斋先生实记

    《菊斋先生实记》,朝鲜权重显编,传主为权溥。权溥,初名永,字齐万,号菊斋,安东人,生于高丽元宗三年(1262年),卒于忠穆王二年(1346年),谥号文正。年十五举进士,在高丽朝历任国子学学谕、国子学博士、词林院侍讲学士、密直学士、知都佥议司事、判礼宾寺事、修文殿大提学、赞成事、政丞、征东行省员外郎、郎中等职。著有《桂苑录》、《银台集集注》、《孝行录》等。为高丽理学代表人物之一,对朝鲜时代的理学发展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虽生于丽季,实启我圣朝儒学之盛”。

    卷首有李容元序。上编有“遗诗”、“世系”、“年谱”、“丽史本传”、“史纪节录”、“诸家记述”等部分。“遗诗”共五首,包括“蔡中庵洪哲学士宴”、“次李东庵瑱韵”、“夜宴次韵”、“士园偶吟”、“儿孙庆八十”,系其后人辑自“东文选”、《舆地胜览》、“松都志”等书。“世系”称其始祖为权幸,本姓金氏,为新罗宗室,新罗末投王建。王建赐其姓为权。其家兴于高丽朝,故世系所记载多高丽朝事。“年谱”所用为高丽年号,编者称“东贤年谱皆用中国年号,然今时势变迁,不必承习,故俱以本同纪年为率”。“史纪节录”和“诸家记述”主要辑录于”高丽名臣传”、《东国通鉴》、“东史纲目”、“阳村集”、“栎翁稗说”、“景贤录”、“笔苑记”、“东国文献录”、“牧隐集”等书。

    下编有墓志铭、挽词、祭文、享祝文等。墓志铭为李齐贤所撰,另有”墓表阴记”、“卞韩国大夫人柳氏墓志”、“寒泉祠创建事实”、“京外儒生通谕馆学文”、“大学答通文”、“松都士林收议文”、“京城士林通谕缙绅章甫文”、“松都士林通谕缙绅章甫文”、“松都士林答疏厅文”、“缙绅有司抵松都留守书”、“上梁文”、“奉安祝文”、“春秋享祝文”、“寒泉祠事迹记”、“寒泉祠基址设坛事实”、“遗墟”(包括“士园记实”二条、“寒泉记实”一条及“士园记”)、”门人录”并附”安文成公门人录”。

    该书比较全面地记载了权溥的生平、事迹、诗文、交游等,收录了与此有关的主要史籍,对研究权溥和相关历史有参考价值。

    孝行录

    《孝行录》,高丽权溥、权准著,分上、下两编,记载尧舜至唐宋时期以孝行著称者六十余人事迹。

    本书撰著由起于权溥之子权准。权准,安东人,年逾六旬,请人绘二十四孝,并请益斋吉再撰写赞语,以得其父权溥欢心,使忘其老(时权溥年八十五)。权溥又增录三十八事,亦令益斋吉再撰写赞语,由权准辑成《孝行录》。菊斋先生权溥,字齐万,官至政丞,为安裕嫡传,被奉为高丽儒宗,而益斋李齐贤、冶隐吉再、圃隐郑梦周、牧隐李穑皆其传人。著有《世代编年》、《丽朝提纲》、《四书集注》等经史著作。《孝行录》地高丽和朝鲜产生了深远影响。

    奎章阁所藏1930年刊本,卷首有权溥后人权泰夹序及权近序,叙述了《孝行录》的成书和流传过程,赞颂了该书对高丽、朝鲜化民导俗的意义。上编记载“大舜象耕”、“老莱儿戏”、“郭巨埋子”、“董永赁身”、“闵子忍寒”、“曾氏觉痛”、“孟宗冬笋”、“刘殷天芹”、“王祥冰鱼”、“姜诗泉鲤”、“蔡顺分椹”、“陆绩怀橘”、“义妇割股”、“孝娥抱尸”、“丁兰刻母”、“明达卖子”、“元觉警父”、“田真谕弟”、“鲁姑抱长”、“赵宗替瘦”、“鲍山负筐”、“伯俞泣杖”、“琰子入鹿”、“杨香跨虎”,共二十四宗事迹。

    下编记载“周后问安”、“汉王尝药”、“仲由负米”、“黄香扇枕”、“日磾拜像”、“顾恺泣书”、“张元疗目”、“少玄镵肤”、“缇萦赎父”、“景休乳弟”、“文贞穿圹”、“古初伏棺”、“王裒泣柏”、“宗承生竹”、“文让鸟助”、“袁师狼驯”、“薛包被殴”、“庾衮护病”、“刘政焚香”、“许孜负土”、“申屠不食”、“乾邕过哀”、“王阳避险”、“季诠投江”、“戴良驴鸣”、“吴猛蚊噬”、“鲍永去妻”、“邓攸弃子”、“茅容设馔”、“黔娄尝粪”、“江革自慵”、“世通永慕”、“子平罪己”、“寿昌弃官”、“英公焚须”、“文正拊背”、“陈氏养姑”、“长孙感妇”,共三十八宗事迹。最后有著者后孙权五喆、权宁庥跋。

    每一事迹后有权近的注解和李齐贤赞语,对所说事迹及文中词句做详细解释和阐发。《孝行录》文词易读,道理通俗,对民间社会亦有很大影响。朝鲜世宗朝所编《三纲行实》及正祖朝所编《五伦行实》都本于此书。受到高丽、朝鲜两朝学者推崇。阳村权近曾亲为注解,宋时烈曾为之题跋。

    金鉴录

    《金鉴录》,记载高丽、李朝之交崔瀁事迹,朝鲜崔济编,不分卷。记载崔瀁著书纪念郑梦周事,以及崔瀁与郑梦周的关系,称崔瀁在郑梦周死后南走,深入中山隐居,屡召不起,后在李太祖一再召请下,布衣入见,复又归隐。

    阳坡先生实记

    《阳坡先生实记》,朝鲜洪宇正编,被传者为高丽洪彦博,全书共三卷。洪彦博,字仲容,号阳坡,南阳人,至大二年(1309年)生,在高丽朝以才学称,二十二岁登第,历任密直土学、佥议赞成事、右政丞、门下侍中等职,封南阳侯。李牧隐穑即出其门,后人称“大东文章以牧隐为首,而其源实出于公”。洪彦博曾有文集刊行,后散失不传。现存诗文为其后人取家乘所传及《东文选》、《舆地胜览》等书所载辑录而得。

    据该书记载,洪彦博之先祖为中国江南人。唐朝贞观年间,高句丽荣留王请唐遣文学之士,于是唐太宗选才子八学士往高句丽,洪彦博之先祖即其一,名洪天河,字明甫,夫人为十八学士薛收之女。洪天河初居于平壤,后南投新罗,乘船浮海至南阳府之银树浦,时人名其地曰唐串,号其城曰唐城。洪天河在新罗被封为唐城伯。第二世洪文命,被封唐噌侯,所娶仍为唐朝人,唐礼部尚书勘之女。第三世洪兴夏以后完全融于新罗,新罗朝洪氏代有官宦。至高丽初,洪氏后孙洪殷悦佐高丽太祖建国有翊赞之功。此后历仕于高丽朝,每代皆以科举出身,至洪彦博之父洪戎,官至判三司事。李牧隐有《唐城引记》记载洪氏东来之过程。

    卷首有柳奎序。卷之一记洪氏世系,以传主洪彦博为界,“先系”记载洪氏东来之始祖学士公洪天河东至洪彦博之父洪戎,共二十三世。“后昆”记载洪彦博之子至其第二十二代孙。

    卷之二包括“逸稿”和“考实”。“逸稿”即自家乘及《东文选》、《舆地胜览》等书所辑洪彦博诗文,有“天寿寺追和崔斯立韵”、“慈孝寺和莲楼诗韵”、“北山途中”、“城南”、“题御画尹栗亭泽真”、“拱北楼应制”等。“考实”就是从各种史籍中辑录有关洪彦博之记载,所辑之书包括《高丽史》、《东国通鉴》、《丽史提纲》、《东史会纲》、《东文选》、《舆地胜览》、《稼亭集》、《益斋集》、《雪谷集》、《牧隐集》、《三峰集》、《旧族谱序节略》、《甲辰谱序节略》、《八代孙玮墓碣铭节略》。

    卷之三为“赞述上”,记载有关传主评述之文,包括《高丽史》“本传”、《阳村先生文集》之“东贤事略”、《汇纂丽史》之“义烈传”、洪秉喆撰“行状”、“良川社奉安文”、“常享祝文”、“庙宇移建时奉安文”、“实纪刊役告成文”。卷之四为“赞述下”,收录传主“年谱”。

    该书对考察徙居高丽朝鲜的中国家族发展融合的历史有参考价值。

    养浩堂先生实纪

    《养浩堂先生实纪》,禹浣撰,是高丽禹玄宝的传记,全书共三卷。禹玄宝字原功,号养浩堂,又号独乐堂,谥号文靖公,丹阳人,进士出身,历任春秋检阅,左司议大夫,大司宪,门下赞成事、侍中等职,高丽灭亡后,他前往中国,游于五湖。李朝太祖时,其诸子访寻还。李朝太祖、太宗朝屡授官不应。他与郑梦周、李穑并称三先生,皆为高丽理学代表人物。

    该书收录了禹玄宝家族世系图,禹玄宝遗稿,以及与禹玄宝相关诗文及相关人物的传记。卷首有宋稺圭序。卷之一收录了“世系图”、“遗稿”和“附录”。“遗稿”收录了“清州拱北楼应制诗”七首,包括“附和诗五首(李穑辛藏权汉功、崔龙、李齐贤)”、“附赤城君先生诗(拱北楼题咏)”、“附白文宝应制诗序并诗”,“为监司时作”、“附当时诸君子赠和诗(牧隐诗三首、耕堂诗二首、惕若斋诗一首)”,以及“左司议大夫时上恭愍王疏”。“附录”为与传主有关的墓表、祭文、享祝文等。包括“独乐堂记”、“墓表阴记”、“遗墟碑阴记”、“遗事”、“稗史”、“事迹撰要”、“族谱序”、“行录草”、“列圣授教(附敦奖录序)”、“庚子请享时五道儒生合疏”、“癸卯请享时两道儒生合疏”、“癸卯请享疏批答(附传教)”、“崧阳书院跻享时致祭文”、“崧阳书院跻享墓所告由祭文”、“崧阳书院奉安文”、“崧阳书院常享祝文”、“德洞书院常享祝文”等。

    卷之二收录了“养浩堂先生丽史本传”,并附养浩堂先生长子洪寿第四子洪得季子洪命的记载。

    卷之三收录了“附丽季群贤自靖录”、“圃隐郑先生传(附弟郑过郑蹈)”、“牧隐李先生传(附子种学、种善)”、“附三先生卞诬说(圃隐、牧隐并养浩堂为三先生)”、“草屋子金震阳通亭姜淮伯合传(附震阳疏下李扩、李来、李敢、权弘、柳沂。附淮伯疏下郑熙、金亩、徐甄、李作、李申。别附陶隐李崇仁、赵瑚、郑寓、李堂、李蟠、权壎、阳村权近)”、“崔莹传(附禹仁烈申元弼)”、“冶隐先生吉再传(附耘谷元天锡、笼岩金澍、李行、崔瀁、李养中、赵云屹、韩惟汉、崔涛、赵涓)”、“附总论”。

    该书对研究禹玄宝事迹、高丽后期士人活动,以及政治、文学等历史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静浦先生实记

    《静浦先生实记》,为高丽朝韩雍传记资料,共上、下两卷。韩雍,字百熙,号静浦,生于至正十二年,庆尚道金山郡人。其先祖南宋时自中国来高丽。据该书记载,韩氏入高丽之始祖名韩锐,为南宋丞相韩奎哲之孙,在宋宁宗朝位至兵部尚书,开禧二年(高丽熙宗二年)受命为八学士之首班,与辛钜(官兵部尚书)、池镜(官大司寇、兵部尚书)、殷钝(官元尉滁州刺史)、何钟(官银紫光禄大夫)、魏镌(官左仆射)、智铣(官大司徒承左仆射)、庆铗(官冀州刺史)等自中国东来,入高丽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门下侍中、平章事,封谷山府院君。韩雍有文武之才,高丽恭让王二年受庆尚道都观察使张夏推荐,任泗川监务,官至一年,见国事日非,辞职归田,潜心于学。李朝建立后,复入仕,历任司宪府监察、绫城郡守、官至兵曹判书、刑曹都官佐郎等职。

    卷首有宋奎宪序。卷上有“年谱”、“史抄”。“年谱”记载韩雍生平事迹。“史抄”收录了《国朝实录》、《国朝宝鉴》、《史传》等史籍有关韩雍的记载,及有关韩雍的“赐祭文”。卷下有“拾遗”、“附录”。“拾遗”收录了《弘斋全书》、《皇略》、《系世方典》、《东国名臣录》、《东国三纲录》、《舆地胜览》、《东方会灵录》、《东医宝鉴》、《知礼邑志》等书关于韩雍的记载。“附录”收录了“行状”、“神道碑并序”、“墓表”、“墓碣铭并序”、“告墓表”、“赞跋”、“识”、“后识”、“年谱叙后”等。

    崔子全实记

    《崔子全实记》,朝鲜崔暻植撰,是关于高丽朝崔冲的传记资料,全书共六卷。崔冲,海州大宁郡人,字浩然,谥号文宪,家为本郡豪富,进士出身,历任右拾遗、起居舍人、给事中、右谏议大夫、刑部尚书、侍中等职。崔冲以道学称世,号为“海东夫子”、“儒宗”、“文章道德之宗”等,并称“东方第一大贤”、“东方道学自公始”。高丽众多名贤皆出其门下,因其讲学之所为“九斋”,其弟子称“九斋籍”。崔冲无文集传世,该书为其后孙崔载弼、崔载心等搜集家藏院志及高丽史籍,加上华人称美高丽朝鲜之语、崔冲师承渊源、崔冲之子崔惟善的有关记载等,并编崔冲年谱,共为一书。

    卷首记叙了各种文献所载关于崔氏家族先祖功德学术的赞颂,及历代所赐封号等,并记录了中国称赞高丽之语。卷之一收录崔冲诗文,有“立学”、“斥佛”、“教子孙”、“正婚”、“就仕”、“制述”、“和文公文集附”、“诗”、“杂著”等,“诗”包括“御苑种仙桃”、“闺情诗”、“梳诗”,“杂著”包括“谏创兴王寺”、“王太子册文”、“乞还鸭江东岸为界状”、“谢毁罢鸭江前面亭子表”、“乞抽毁江城桥弓口状”、“请罢大云、大安二寺工役奏”。“和文公文集”是崔冲之子崔惟善文集。

    卷之二为“年谱”,记载崔冲主要生平事迹。卷之三为“传记”,收录与崔冲有关的史籍记载,包括“本传”、《东方渊源录》、《华海师全》、《华海师世献》、《高丽史·选举志》、《东国通鉴》、《黔翁志林》、“画像赞”、“重修画像赞”、“文宪祠祭文”、“文和公传”、“文和公画像赞”、“重修画像赞”、“书院配位祭文”、“书院常祀祝文”、“书院学规”。

    卷之四为“传记”,也主要记载与崔冲有关的史籍资料。包括“补闲集”、“东贤配享记”、“海州乡校明伦堂记”、“海州明伦堂重修记”、“书院重修上梁文”、“元庙柱联”、“讲堂柱联”、“画像改模记”、“画像还安文”、“画像奉安文”、“位版奉安文”、“九斋记”、“紫霞洞九斋遗墟碑文”、“紫霞洞九斋遗墟碑记”、“九斋名堂画”、“梅州九斋遗墟碑文”、“家传志”、“重修画像奉安文”、“书院庙庭碑文”、“书院重修记”、“附薛弘儒事”、“请文宪公从祀文庙疏”、“请胜国儒贤从祀文庙疏”、“附凛然斋记”、“附凛然斋礼成时祭文”、“家传遗集”等。

    卷之五“书”,收录了崔冲书信五通,包括“与范伏厓书”、“与洪州儒生书”、“上石潭书三篇”,以及“师有录”、“十二徒”、“门人录”等。卷之六收录“文宪公徒”、“九斋衍义首阳世献跋文”。卷之五、六记载了崔冲“九斋籍”门人,及崔氏诸贤、功臣、能吏、义士等数十人。

    本书所收崔冲本传,补充了家藏的资料,较《高丽史》本传更为详实,崔惟善传“文和公传”也较《高丽史》本传有所增补。本书所收“文宪书院学规”、“九斋”门人资料等,对研究高丽教育、科举、儒学,特别是道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所收录了九斋门人白颐正、李齐贤、李穑、李仁复、吉再、河崙、权近等,皆为“九斋籍”,这些资料对研究高丽学术源流有一定参考意义。

    彝尊录

    《彝尊录》,金宗直撰,本书主要记载了撰者金宗直之父金叔滋及外祖父朴弘信等事迹,也记载了金氏家族历史,全书共两卷。

    卷首有曹伟序。卷上有“先公谱图”,记载金氏先祖,称金氏之先,出于新罗金阏智,其七世孙末邹以外孙入继大统。后金氏散于各地,用豪武霸于州郡,为当地户长。高丽朝之初,金氏以户长能团结乡兵,效力高丽王朝,渐而入仕,有至侍中者。正如撰者所言,金氏自高丽一度沦为民伍,至丽末鲜初,再入仕途,故该书亦有助于研究高丽朝鲜时期家族升迁及社会流动等问题。卷上还收录了“先公年谱”,即撰者之父金叔滋年谱,记载了金叔滋生平事迹,“先公师友”记载了金叔滋学问师承等。

    卷下为“附录”,时候了“外祖司宰监正朴公传”,记载了撰者外祖父朴弘信事迹,以涉及其在高丽朝婚姻、家庭等事迹。

    该书记载了高丽朝金美、金莹、金延、金光伟、金恩侑等多人的事迹,涉及其政治活动、乡村生活等多方面,对研究高丽政治史及地方社会史有一定参考意义。

    车文节公遗事

    《车文节公遗事》,朝鲜车锡周撰,记载丽末鲜初车原頫事迹,共上、下两编。车原頫,号云岩,在高丽朝曾任谏议大夫,高丽朝亡后,隐居云岩洞,不仕李朝,多次受召不出,后因河岑等人诬告,以谋乱罪被杀。李太宗时觉其冤,赠爵伸冤。

    该书卷首有朴宗岳序,赞其不事二君之节操。上编收录车原頫遗稿,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雪冤录”、“序”、“记”、“应制诗并注”、“跋”等。下编收录有关车原頫事迹之文,包括“世系图”、“纪实”、“附录”、“行状”、“事实”、“近述辑录”、“云岩祠宇重建上梁文”、“云岩祠宇奉安祭文”、“春秋享祝文”等。

    该书不仅对研究车原頫个人事迹有所参考,对研究丽末鲜初之际,高丽士大夫思想及其在丽鲜交替之时的活动也有参考意义。

    彝斋先生实记

    《彝斋先生实记》,朝鲜白东赫编,记载高丽白颐正事迹、诗文及有关纪念文,全书共二卷。白颐正,字若轩,号彝斋,清州蓝浦郡人,高丽忠烈王朝登第,官至佥议评事,封上党君,谥号文宪,受学于安裕,曾随高丽忠宣王入元朝,得程朱之书,回国后传扬程朱之学,是高丽程朱之学的倡导者之一,亦被称为“海东夫子”。李齐贤、朴忠佐等丽末鲜初名士皆出其门下。本书是其后孙从《东文选》、《高丽史》,以及诸家纂述辑录其所遗诗文,编次而成。

    卷首有赵寅永序,叙述了白颐正在高丽传播程朱之学,以及在“九斋”之学衰微后重振高丽之学等方面的贡献。卷之一收录七言绝句诗“燕居诗”一首、联句诗一绝,附录洪崖先生赠诗一首、缙绅章甫及本孙同宗次韵。卷之二收录了有关白颐正的记载及纪念诗文,包括《高丽史》本传、附“诸家记述”、“家状”、“书家状后”、“神道碑并序”、“墓碣铭并序”、“墓志铭并序”、“晦轩门人录”、“上党门人录”、“附馆通儒呈儒札儒通”、“新安祠配享事实”、“上梁文”、“附祝文诸书”等。卷后收白东奎、赵秉悳、白东愚、孙永镇等人的跋文。

    该书比较系统地收录了白颐正的传记资料,对研究高丽朝学术、文学、中韩关系等有参考价值。如“缙绅章甫及本孙同宗次韵”收录南公辙、赵秉铉等人的诗文百余首,多为评价其学术功业之作,对考察高丽学术渊源可资参考。而“家状”、诸家著述等广采史书、文集、碑铭等有关白颐正事迹的记载,皆可补《高丽史》本传的不足。

    易东先生事迹抄

    《易东先生事迹抄》,是关于高丽禹倬的事迹记载,全书不分卷。禹倬,字天章,进士出身,通经史,尤精于易学,生于高丽文宗三年,卒于忠惠王三年,谥号文僖,忠清道丹阳人,在高丽朝官至成均馆祭酒、进贤馆直提学。禹倬博识强记,曾奉使中国,与皇帝及学士论易学,皇帝赐《易》,一夕遍诵。以其将中国易学播扬于东国(高丽),遂被称为“易东先生”,亦被李退溪奉为“东方文学之祖”。晚年在庆尚道礼安县讲明易理。禹倬曾屡请于忠宣王,禁止亲戚相婚嫁,制礼正服,设四学、立乡校等。

    本书不分卷,按其内容分类,一是“史乘”,收录史籍有关禹倬传记资料,包括《高丽史》本传、《东史》列传、《东国通鉴》史断、《稗史》、《遗史》等有关禹倬的记载,以及相关文章:“一记”、“孔孟心学对”、“程朱并享议”、“从祀议”、“太祖大王授教”、“正宗大王甲寅筵教”、“退溪答具汝膺书”、“退溪答黄锦溪书”、“黄锦溪丹阳乡校记”、“上梁文”;二是“书院事迹”,收录易东书院创建过程的记载及有关记文,包括“退溪年谱”、“易东书院记”、“易东书院奉安文”、“赵月川易东书院记实”、“肃宗大王赐额致祭文”、“权遂庵请额丹岩书院疏”、“肃宗大王赐祭文”;三是“诸贤称述”,收录权近等名士关于易东先生的论述,有“权阳村《东贤事略》”、“奇重峰疏”、“申象村胜国遗事”、“金就义所撰谱跋”、“柳永询祭尚贤祠文”、“宋栎泉拜丹岩书院说”、“赵重稷所撰谱序”、“黄判书敦奖录序”等;四是“追感诸篇”,收录他人所撰与禹倬有关的诗文,包括“李稼亭贺拜纠正诗”、“又次愚谷韵赠诗”、“金佔毕斋过礼安有怀诗”、“退溪题易东书院诗”、“又示诸君诗”、“又”、“洪木斋拟古诗”、“又感怀诗”、“古迹”、“舍人岩八字书”、“稗说”、“永嘉暎湖楼悬板小叙”、“红牌及遗墨藏在龟溪书院记”、“知三里遗墟说”等。

    本书比较系统地收录了有关禹倬的资料,记载了禹倬生平事迹及学术思想,及后世对禹倬的评价和纪念,是研究禹倬及高丽学术发展、与中国关系等问题可资参考的文献。

    三贤纪年

    《三贤纪年》,朝鲜李桢相著,全书共四卷。本书记载梅云堂先生、樵隐先生及陶隐先生三贤事迹。

    此书卷首有金宁汉序,称此书“尤摹像之精者,一言一行罔有错误”。卷之一为“梅云堂先生纪年”,卷之二为“樵隐先生纪年”,卷之三为“陶隐先生(李崇仁)纪年”,辑录《高丽史》、《丽史汇纂》、《丽史提纲》等多种史籍有关三贤事迹的记载,记载了三贤的交游往来,政治活动,诗文著述等,所引史事皆注其出处,史料详赡。卷之四为“书院事迹”,收录李退溪撰“迎凤书院记”,记该书院立祠以奉三贤事,又收《退溪书节要》、《摭录》。全书最后有李浚源跋及李荣浩跋文,叙述了该书历经十余年,博考群书,反复校核的成书过程。

    在体例上,该书学习《春秋》“表年以首事之义”,所引自说,皆注以所出书籍,以备考据。以年系事,但“与他年谱不同。故上国年号不必分注于本国年表之下,而若或有事于上国,则不得不书其年,以便考阅焉”。这也反映了著者史学观念及对朝鲜与中国关系的认识。

    双节录

    《双节录》,朝鲜金养善编,记载高丽金澍、金济兄弟事迹,共三卷。金澍,号笼岩,为高丽使节,出使明朝归至鸭绿江,闻李朝代高丽,寄其衣冠回家,只身返回中国,隐于荆楚之间。金济为金澍之兄,号白岩,高丽、朝鲜交替时以平海知郡,改名齐海,弃其妻子,题诗郡署壁上,乘舟浮海,不知所终。兄弟二人皆有不事二主之节行,该书故名。

    卷首记载朝鲜国王有关金澍、金济兄弟的教命及君臣对二人事迹、谥号、祭祀等的讨论。“恩诰”部分收录了“传教”二篇、“筵教”二篇、“筵奏”二篇,另收录了“御制来格庙赐祭文”、“御制海上赐祭文”。

    卷之一为“遗稿”和“实记”。“遗稿”收录了“鸬鹚赤壁联句”、“平海海上诗”、“鸭绿江别书状官”、“寄夫人柳氏书”。“实记”收录了(金澍)谥状、赠谥教旨二册、“升院时本孙告辞”、“延谥日告辞”、“延谥后改题告辞”、“白岩先生奉安文”、“笼岩先生奉安文”、“白岩先生常享祝文”、“笼岩先生常享祝文”、“海坛岁祀常享祝文”、“忠介公遗状”等,记载了金澍、金济的生平事迹及所受评价。

    卷之二为“附录”,收录了“双节记”、“双节祠上梁文”、“孤竹书院讲堂上梁文”、“海上遗诗后叙”、“蹈海诗跋”、“月岩记迹”、“宋判书答忠介公本孙书”等,为柳长源、柳奎、李庚运、黄龙汉等人所撰纪念金澍、金济兄弟之文。

    白岩先生复享实纪

    《白岩先生复享实纪》,记载与高丽金济有关的纪念诗文,不分卷。金济为金澍之兄,号白岩,高丽、朝鲜交替时以平海知郡,改名齐海,弃其妻子,题诗郡署壁上,乘舟浮海,不知所终。

    该书收录的文章有“蹈海录”、“蹈海遗墟志”、“蹈海诗题所录”、“笼岩先生回船录”、“致祭坛志”、“海坛重修记”、“随日堂创建记”、“随日堂重修记”、“云岩书院复享时通白岩□□□□”、“答通文”、“云岩书院重建时通士林文”、“先生本孙宗约所通文”、“孤竹宗稧所通云岩士林文”、“云岩书院答通文”、“白岩金先生题位版时告由文”、“白岩先生权奉时祝”、“白岩金先生正奉时告由文”、“附柏溪金公配享时通金氏本宗文”、“白岩金先生常享祝文”、“附柏溪先生事迹”、“云岩书院祠宇上梁文”、“云岩书院重建记”、“先生亭子营建及《双节录》重刊时云岩先生蹈海诗录”、“次韵”、“随日堂重修原韵”、“次韵”、“云岩书院重建韵”。

    该书收录皆为后世关于金济的纪念诗文,记载了后世对金济立祠建堂,书院祭享等纪念活动,也记载了金济个人诗文。“笼岩先生回船录”则记载了金澍事迹。该书对研究金济、金澍和高丽、朝鲜之际士大夫思想和活动有一定参考价值。

    晦轩先生实纪

    《晦轩先生实纪》,朝鲜安明烈编,记载高丽名儒安裕生平事迹,共四卷。安裕,生于1243年,卒于1306年,号晦轩,在高丽一朝历任版图司佐郎、监察侍御史、国自司业、右司议大夫、儒学提举等职,多次知贡举。安裕之时,佛教盛行,朱子学尚未东渐,曾出使元朝,抄写朱子之书,摹朱子之像,购置经史祭器,回国后倡扬朱子之学,在把朱子学向高丽传播方面有重要贡献,是丽末鲜初朱子学的重要奠基人,被推为“东方道学之祖”。

    该书记载了安裕生平事迹、学术渊源,以及其身后被立祠祭祀奉享等事。卷首有闵泳穆、苏辉冕、李鼎辅、宗明钦、洪奭周、等人序言,皆盛赞安裕在朝鲜朱子学传播上的开创之功。

    卷之一为“诗”、“联句”及安裕所撰,或他人所作与安裕有关之诗文。收录传主诗“题学宫”、“赠太守李蕴古”、“题松京甘露寺”、“侍从忠宣王入元时感吟”四首,他人所作联句“次晦轩安相国韵”一首。“文”有“荐李忄产、李瑱等奏”、“谕国子诸生文”,“真像赞诗四首”、“真像赞文四章”、“年谱”、“长湍墓祀记”、“英庙朝致祭文”、“正庙朝华城列圣庙告文成公文”、“今上致祭文”等。

    卷之二为“附录”,收录安裕传记资料及后人纪念诗文,有“丽史本传”、“言行记”、“神道碑”、“墓志”、“顺兴乡闾碑二章”、“松京遗基碑二章”、“诸贤记述”、“诸贤诗律”、“绍修院题咏六首”、“长湍墓致祭日感作三首”。

    卷之三收录与安裕有关纪念文,有“顺兴白云洞书院院志”、“建祠时开基祝文”、“奉安真像跋”、“配祀文贞文敬两公时告文”、“与安牧使玮安承旨玹书”、“上方伯沈通源书”、“赐额绍修书院识”、“绍修书院记”、“礼曹回启”、“谷城道东祠记”、“松都寒泉祠营建时文”、“桃洞祠宇营建时告家庙文”、“祠坛记”、“馆仆报本祝文”、“长湍墓阁重修上梁文”等。

    卷之四收录“保宥录”、“世系录”、“门人录”、“太学馆儒通谕诸道校院文”等。书后收录了安锡儆、金绮秀、赵忠熙、安享淳、安明烈等人跋文。记载了安裕家族世系、学术源流等,对研究安裕事迹思想及韩国古代朱子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以宋朝年号系年,宋亡后以干支纪年,不用元朝年号。

    晦轩先生实纪(三刊)

    《晦轩先生实纪(三刊)》,在初刊的基础上有所增补,共五卷。

    卷首有李鼎辅、朴圣源、洪奭周、苏辉冕、金尚铉、李晚焘、郑载圭等人序。卷之一为“遗集”,收录安裕所作诗文“题学宫”、“题万里城”、“题甘露寺”、“七月自合浦赴召过京山赠李瑱、李兆年”、“侍从忠宣王如元时感吟”、“荐李忄产、李瑱等”、“谕国自诸生”等。卷之二“附录”收录安裕“世系源流”。

    卷之三“附录”,收录安裕传记资料及纪念诗文,有“年谱”、“列传”、“行状”、“真像”(包括“真像赞诗并叙”、“次竹屋韵三首”、“赞文三首”、“加彩告由文”、“改摹告由文”、“改摹赞文”等)、“上礼判沈通书”、“答丰基郡守张文辅书”、“上右相安玹书”、“上礼判洪暹书”、“答丰基郡守朴承任书”、“与丰基郡守朴承任书”、“礼曹帖移”、“礼曹移文”。

    卷之四“附录”,收录了“赐祭”、“碑志”、“祠院”等纪念安裕之文。“赐祭”收录了李朝英祖、正祖等国王的赐祭文,并附录了诸贤祭文、祭绍修庙文、祭墓文等。“碑志”收录了“墓志”、“墓碣碑”、“神道碑并序”、“松京遗墓碑”、“顺兴乡闾碑”等。“祠院”收录了“绍修书院”的“开基祝文”、“奉安祝文”、“奉安真像跋”、“上周慎斋世鹏书”、“与牧使安玮承旨安玹书”、“答周慎斋世鹏书”、“与安竹窗珽书”、“春秋享祝文”、“春秋改定式”、“庙享图”、“配享文贞公安文敬公告由文”、“竹溪辞三章”、“道东曲九章”、“白云洞致敬说”、“院规”、“白云院创建记”、“书院记”、“上方伯地通源书”、“赐额绍修书院记”、“秋享后序”、“周文敬公追配告由文”、“疏远首末叙”、“竹溪志序”、“与周慎斋书”、“答黄锦溪书”、“白云洞敬次白鹿洞赋”等。

    卷之五“附录”收录“祠院”。“临江书院”包括“开基祝文”、“士林上本府书”、“士林通太学文”、“院长请状”、“太学通诸道校院文”、“春秋享祝文”、“上梁文”、“重修上梁文”、“赐额时礼曹回启”,“道东庙”有关祭文有“上梁文”、“释菜设行”、“朱夫子真移绘祝文”、“朱夫子真奉安告由文”、“安先生从祀告由文”、“春秋享祝文”,“寒泉祠”包括“士林通缙绅文”、“春秋享祝文”,又收录了“门人”、“赞述”、“保宥录”、“追远”、“祠宇营建时告由文”、“上梁文”、“墓祀首末叙”、“报本坛”、“坛记祝文”等。

    晋山姜氏行状实录

    《晋山姜氏行状实录》,朝鲜姜时会编,记载晋山姜氏家史,全书不分卷。卷首有姜时会序,记载该书广收《高丽史》、《舆地胜览》、名贤文集,以及序、跋、碑铭等文献,梳理了晋山姜氏祖先事迹。其中姜淮伯(通亭公)为高丽名臣,晋州人,辛禑初登第,在高丽朝历任成均馆祭酒、密直提学副使、签书司事、判密直司事兼吏曹判书、大司宪等,曾上书反对因佛事大兴工役,入李朝后为东北面巡问使。

    该书收录姜淮伯之父姜蓍(高丽朝官至门下赞成事,卒于明建文二年)所作“遗韵”及“养真堂记”及权近撰“(姜蓍)墓志”。“通亭公遗集”收录了通亭公姜淮伯有关诗文,有“行状”、“高丽名臣传”、“政堂梅诗后序”、“自庆诗一绝”、“辞职寄故人”、“次金城东轩韵”、“京书至升拜政堂诗以记之”、“次河清风韵”、“高山驿”、“偶题”、“预原”、“客过旅顺口”、“夜发狼川”、“江陵府闻倭警”、“铁原北宽亭”、“原州楼上偶题”、“题金化县”、“上书辞职不允”、“偶吟”(五首)、”代人书怀”、“次旌善楼第”、“赠石庵”、“寄石庵”、“次鸡林倚昆弟”、“上松轩侍中”、“用前贤韵”、“客中闻雁”、“望辽城”、“列山驿亭”、“至菩提江”、“阻雪留淮阳”、“赠头陀师二绝”、“巳卯三月松斋政承梦得句云红锦初敷上林晓翌日驾行开京士夫之鸣诗者分字为诗仆参赋亡绝”、“松”、“寄灯明师”、“寄木庵老禅”、“冒雨乞宿”、“南迁宿无极驿”、“江陵员泣岘”、“梨岭”、“阅宗德书”、“寄李氏”、“书怀”、“上圃隐郑侍中”、“秋雨叹”、“晓发安州”、“过开州站”、“宿龙岩寺”、“通川馆题咏”、“南迁道过汉阳蟠松憩其阴因记所闻”、“洪武戊辰冬奉表请王世子朝觐行至宝山驿次壁上韵”、“次义州馆壁上韵”、“奉天殿早朝”、“镜浦”、“过弓王故都”、“贺郑侍中”、“春日寄昆季”、“桃林驿”、“保应舟中”、“扬州舟中”、“塙山途中遇李签书示一绝因步韵答之”、“读马援传”、“自叹”、“雨莲”、“次月波亭韵”、“赠行脚僧”、“三陟凌波塙”、“襄阳太平馆”、“高城梦泉寺”、“外祖河元正公遗像撰”等。

    该书是关于姜淮伯的比较系统的史料,姜淮伯曾奉使明朝,留下一些出使的见闻诗,对研究中韩关系史亦可资参考。

    太师权公实纪

    《太师权公实纪》,朝鲜权重显编,记载高丽金幸事迹。金幸本为新罗国之宗姓,甄萱弑王后,他归降高丽,赐姓权,辅佐高丽太祖王建统一三韩有功,授太师。全书共为六卷,分为四考。“事业考”记载金幸辅佐高丽太祖,树勋济民之事迹,“墓道考”记载金幸去世后寻得其墓而祭等事,“庙祠考”记载了三功臣庙沿革及各家关于金幸的记述,“子孙考”,记载金幸后孙之著名人物。

    卷一“事业考”有“各文献节录(共十四条)”、“辨诬始末”、“丁时述寻源录节录”、“安东权门与安东金门书”、“安东金门答安东权门书”、“安东金门抵安东权门书”、“安东权门答安东金门书”、“京城权门与京城金门书”、“京城金门答京城权门”、“京城权门再与京城金门书”、“京城金门再答京城权门书”、“权门辨诬疏”、“传教”。

    卷二“墓道考”有“墓山图”、“墓表”、“神道碑铭并序”、“神道碑阴记”、“神道碑改立小志”、“神道碑改建记”、“斋舍崇报堂柱联”、“春秋墓祭仪”、“墓祭陈设图”、“祭土地仪”、“墓祭祝文”、“告由文(庙宇重修后)”、“告由文(石仪重修后)”、“松秋诉案”、“安东权门与柳门以邱木事争讼呈文”。

    卷三“庙祠考上”有“各文献节录”、“太师庙事实纪年”、“三功臣庙增修记”、“庙庭碑文”、“太师庙重建记事”、“崇报堂重修记”、“太师庙祭仪”、“祭物”、“执事”、“笏记”、“太师庙宇守护立议”、“太师庙祭陈设图”、“祭文祝文告辞类”共收录告由文、祭文、享祝文、常享文等纪念金幸之文十七片,又收录“安东府司古迹”。

    卷四“庙祠考下”收录“争辨概略”、“先酌权太师事定式”、“庙任通共事安东权门答安东金门文”、“别庙不可事京城权门答安东权门文”、“庙任通共事意见文”、“庙任通共事完议”、“遂庵权尚夏抵墓斋有司书”、“分设不可及爵献难变事庙任通安东金门文”、“爵献归正事金门上疏”、“权门对举疏”、“太师庙各仪节不宜变改事京城权门通庙任文”、“爵献变事金门上疏”、“筵中日记”、“传旨”、“筵说”、“安东邑志有关太师庙位次事因金门上疏权门对举疏”、“云谷坛所掘变后权门呈内部单”、“内部抵庆尚道观察使训令”、“庆尚北道观察使报内部书”、“管理署完文”等。

    卷五“子孙考上”记载了金幸六世至二十世孙有成就者事迹。卷六“子孙考下”记载了金幸第二十六世至三十八世子孙有成就者事迹,“墓道考补遗”收录了“斋舍重修记”等记文数篇。

    文肃公万赖祠实迹

    《文肃公万赖祠实迹》,记载高丽名臣尹瓘事迹,全书不分卷。尹瓘,字同玄,高丽文宗朝登第,文科状元,历任拾遗补阙,东宫侍讲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等,多次带兵征战,《高丽史》及《海东名臣传》、《高丽名将传》中皆有传。

    前部分收录“文肃公传”,后部分收录与尹瓘相关之文,有“致祭文”、“寻墓事迹”、“墓表阴记”、“镜城靖北祠重修记”、“靖北祠改建上梁文”、“镜城庙碑文”、“北青庙碑文”、“北青侍中台碑文”、“镜城元帅台碑文”、“端川将士台碑文”、“北青儒林建祠呈廪”、“端川道德寺移安文”、“北青万赖祠春秋享祝”、“万赖祠庙碑文”、“万赖祠影帧移安事实记”等。

    光儒侯行录

    《光儒侯行录》,撰人不详。光儒侯为高丽朝郑倍杰封爵。该书收录了郑倍杰及其子郑文事迹。

    其一为“光儒侯行录”,根据《高丽史》、《东国舆地胜览》、《东史纂要》等书,记载了郑倍杰生平事迹、仕宦经历等。其二为“贞简公行录”,收录了郑文的生平事迹。

    两先生事迹

    《两先生事迹》,编者未详,记载高丽南乙珍、赵狷两人事迹,全书不分卷。

    该书前部分为“南先生世系”及“南先生事迹”,又引《东国异闻》所载南乙珍记载。后部分为“赵先生世系”和“赵先生事迹”,以及任奎撰《松山赵公传》,后收“赵先生诗”及与南乙珍和赵狷有关之纪念文多篇。

    成侍中孝行录

    《成侍中孝行录》,记载高丽成松国事迹,为传主十四代孙成焕编,全书共三卷。成松国,昌宁人,其父成仁辅病逝于松京,成松国亲负父尸,千里回乡,成为高丽和朝鲜表彰孝行的典型。

    卷首有赵文命序,叙述该书的编撰宗旨及编辑过程。卷一有“孝行录实记”及“千里负尸图”。记载成松国从松京负父尸千里回乡的事迹,分“千里负尸图”、“青山遇雪图”、“停尸院廊图”、“虎迹绕尸图”、“寻迹麦山图”、“雪消容圹图”、“占穴安厝图”、“彰孝院享图”、“子孙列侍图”、“春秋大享图”等十图,表现成松国途中经历遇雪、遇虎等艰难,负父尸回乡及安葬祭祀的过程,并作诗与赞,表彰成松国孝行。

    卷二有“七先生行状”、“行状总论(仁斋节孝两先生事迹”、“侍中先生先系”、“七先生代数次序”、“八先生升享祝文”、“八先生奉安诸执事”、“春秋享祭物规式图”、“书院祠宇讲堂录”、“勿溪书院上梁文”等,记载了成松国及其后孙中有才学,成就显著者七人:竹堂先生成三问、文斗先生成聃、听松先生成守琛、大谷先生成运、东洲先生成悌元、板谷先生成允谐、牛溪先生成深等事迹,合成松国为八先生。

    凝溪先生实记

    《凝溪先生实记》,高丽玉沽著,记载玉沽事迹,全书共三卷。玉沽,字待价,宜宁人,生于1382年,从学于吉再之门,主性理之学。其主要事迹在朝鲜时代,但其母亲教子及其参加科选之过程,对研究高丽朝有关问题仍有参考价值。

    卷首有赵德邻及南俅序,及玉氏世系图。卷之一,有“大丘东轩重修韵”、“人心善恶相反之图”、“阴阳变易成卦之图”、“遗事”、“建文元年已卯榜目”。

    卷二“附录”,收录了“行状”、“状后叙”、“墓志铭”、“墓碣铭”、“奉安文”、“常享文”、“祭文”、“遗墟碑阴文”等有关玉沽事迹及纪念之文。

    卷三收录了“挹清楼上梁文”、“立教堂上梁文”、“清德祠上梁文”、“清德祠重修上梁文”、“奉安时士林通文”、“士林呈巡相文”等祭享之文。

    採薇轩全先生实记

    《採薇轩全先生实记》,朝鲜全秉佑编,记载高丽全五伦事迹,全书共两卷。全五伦,字仲至,旋善郡人,进士出身,历任守陕州、通直节典礼、艺文应教知制教、春秋馆编修、国子祭酒、知工部事等职,高丽末,与郑梦周等人策划谋杀李成桂,未成。採薇取夷齐採薇首阳山之义。高丽灭亡后,全五伦採薇于瑞云,是时郑圃隐梦周死、吉冶隐再和立牧隐穑皆隐遁,全五伦与此三贤皆被称为夷齐之徒。

    卷首收录了金阳淳和徐有畲序,赞颂了全五伦遁隐之事迹。卷上为“本传”,记载全五伦生平事迹。

    卷下收录全五伦诗文及与传主有关的祭享文等,有“述怀”、“宰陕州时答韩柳巷诗”、“附诸贤寄赠”、“牧隐题字说后三首”、“圃隐赠庆尚按廉使四律诗”、“柳巷题字诗后四律诗”、“牧隐序字说”、“临瀛野史”、“九贞忠录”、“圃隐善友录”、“西行录”、“不朝岘言志录”、“御制不朝岘联句”、“不朝岘碑”、“阴记”、“御制笔杜门洞碑”、“阴记”、“碑阁上梁文”、“礼曹了”、“致祭文”、“传教”、“书筵达辞”、“祠宇录”、“西山书院奉安告文”、“释菜祝文”等。卷后有“世系”及跋文。又有“九忠贞记”,记载全五伦、金自粹、申晏、李行、李思敬、李遂生、高天祐、裴尚志、郑熙良等九人不仕李朝之高丽遗民事迹。

    该书对研究丽末鲜初士大夫思想、交往及政治活动等有参考价值。

    三贤纪实

    《三贤纪实》,记载郑师仲及其两子郑玉润和郑玉良事迹,全书共八卷。郑师仲,字尼老,号月谷,草溪人,生于恭愍王十七年,受学于圃隐郑梦周,洪武十三年中进士第,李朝建立后,退隐乡里。郑玉润,号西亭,郑玉良,号耕斋,主要事迹已入朝鲜时代。

    卷一为“月谷先生”,收录郑师仲诗四首,有“题大夫松”、“康梅溪好文见钓容呼韵命赋”、“赠学者”、“咏八溪地志”。卷二为“附录”,收录“诗”“送尼老下第”,“行录”、“行状”、“墓碣铭并序”、“墓坛碑”、“奉安文”、“常享祝文”。卷三为“西亭先生”,收录郑玉润诗文,此略。卷四收录郑玉润碑传遗事,此略。卷五为“耕斋先生“,收录郑玉良诗文,此略。卷四收录郑玉良碑传遗事及诗文,此略。卷七“附录”,收录相关纪念文章。卷八“师友录”,收录郑梦周、吉再、权近、康好文、韩修、卞季良、金淑滋、南在、李石享等人事迹。卷尾收录李教宇、郑邦胄跋文。

    惕若斋先生实记

    《惕若斋先生实记》,记载高丽金若恒事迹,全书不分卷。金若恒历任高丽典校寺主簿、礼仪司总郎、知谷州郡事、司宪府执义等,入李朝后,官至成均馆大司成等,在高丽、朝鲜两朝久掌文翰,以学术知名。

    卷首收录金声均和姜周镇序。全书以目系事,依次收录“先生略传”,即金若恒生平事迹;“号辨”;“先生遗诗”,包括金若恒所作诗“安州客馆吟”、“附次韵后说”两首;“先生遗事”,辑录了《高丽史》、《王朝实录》、《正史外文献拔萃》、《牧隐诗》、《阳村文集》、《国朝宝鉴》、《东国舆地胜览》、《慵斋丛话》、《乐坡漫录》、《燃藜室记述》、《笔苑杂记》等史籍有关金若恒的事迹;“节义清白考”。最后附录“编辑余墨”,叙述该书编辑宗旨和过程。

    靖平公遗事

    《靖平公遗事》,记载高丽孙洪亮事迹,全书不分卷。孙洪亮,生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官至判三司事。

    该书收录了孙洪亮生平事迹、家族世系,以及与之有关的祭祀享祝文,有“世系图”、“外裔图”、“遗事”、“遗墟碑事实”、“开基告由文”、“碑铭”、“碑阴记”、“碑面大字”、“陀阳立享时事迹”、“奉安文”、“常享祝文”、“升院时事迹”、“补遗”、“遗墟碑创建时诸贤诗什”、“识”、“跋”等,卷尾有金道和识及孙瑢宪跋。

    多义堂先生实记

    《多义堂先生实记》,记载高丽名臣蔡贵河遗文及事迹,并附载蔡贵河后孙若干人事迹,全书共四卷。蔡贵河,号多义堂,杜门洞七十二贤之一,高丽末名臣,入李朝后隐居不出。

    卷首有蔡贵河家族世系,记载其家世传承,并有李羲甲序。卷之一为“逸稿”,收录传主诗三首,书一篇。

    卷之二“附录”,收录蔡贵河所撰诗一首、“御制胜国忠臣勉继世”一篇,以及不朝岘碑阴记、杜门洞碑、杜门洞碑阁上梁文等与传主有关的纪念文多篇。

    卷之三“附录”,收录李穑、朴典书等人所作诗,及传主后孙蔡之瀛所撰“家状”、赵远命所撰杜门洞东岘碑识,以及节选《高丽名臣传》、《松京志》等史籍有关传主的记载。另收录了书院上梁文、配享文,并记载传主后孙之有名望者多人事迹。

    卷之四收录各种史籍所载蔡贵河事迹,以及“十隐”、“三节”、“十义”、“九忠贞”、“十烈士”等的有关记载,表彰高丽朝,特别是高丽与李氏朝鲜之交时忠臣烈士事迹。

    厖村年谱

    《厖村年谱》,记载丽末鲜初名臣厖村先生黄喜生平事迹,并收录黄喜所作及他人所作与黄喜有关之诗文多篇,全书不分卷。黄喜,元至二十三年(1363年)生于松京,初名寿老,号厖村,洪武十六年中司马试,洪武十八年进士及第,历任世子右正字、右拾遗、右补阙、礼曹正郎等职,主要仕宦经历皆在朝鲜时代,居相位三十年,享年九十余岁。

    卷首有徐相雨序,次为“年谱”,记载其生平经历。书中收黄喜遗文六篇,遗迹十一条,另收李选撰“旧实记跋”、金相定撰“中山行”、尹凤朝撰“伴鸥亭遗像奉安文”、沈世俊撰“题伴鸥亭”、洪直弼撰“伴鸥亭重建奉安文”、前人“常亭文”、洪勉燮撰“三陟山阳书院奉安文”、赵秉德撰“常享文”、李景在撰“山阳书院庙庭碑铭”、金尚铉撰“召东祠记”、黄源善撰“肃清祠奉安文”、前人“常享文”、黄命周撰“祠宇重修记”,卷尾有黄喜后孙黄赞周、黄宗周跋文等。

    厖村先生请庑事实

    《厖村先生请庑事实》,朝鲜黄心显编,记载丽末鲜初名臣黄喜事迹,及有关纪念文,全书不分卷。黄喜生平已见《厖村年谱》。

    卷首收录黄夔仁所撰序。书中收录了“上太学书”、“本孙上疏”,包括其后孙黄心显所作“上佥章甫书”、“士林上疏”、“士林再上疏”,包括李承璪、李世夏等诸儒请官府发文通告,以黄喜配享等上疏,亦多述及黄喜的学行德望、生平事迹等。“八道士林通文”、“疏厅通本孙宗中文”、“本孙宗中通文”、“上宗中文志书”、“市井通文”,“附录”收录了“瓦岘书院碑铭并序”及“事实考”,叙述了黄喜的生平事迹等。卷后有黄命周、赵济赫、黄瑛等人所撰跋文。

    厖村先生遗迹

    《厖村先生遗迹》,记载丽末鲜初名臣名臣黄喜事迹,全书共二卷。黄喜主要生平已见《厖村年谱》。

    卷首有黄喜后孙黄禾夹所撰序。卷之一为“年谱”和“遗草”。“年谱“记载黄喜生平及主要事迹;“遗草”收录黄喜所撰诗文,包括“题宁越锦江亭”、“题吉城县客舍”、“癸亥元日会宴礼”、“次江陵题咏韵”、“挽金桑村”、“题江陵府客舍”、“题江界府客舍”、“题江西县客舍”、“李孝靖公庆寿说”、“辞领议政信”、“辞赐几杖笺”、“说罢兴天舍利阁庆赞疏”、“论设镇移排疏”、“论言馆补外疏”、“论贡法可否札子”、“杨公行状”、“朴公墓志”、“实记”、“补录”等。

    卷二“附录”,记载了与黄喜有关的传记资料及纪念之文,包括“本传”、“墓志铭”、“神道碑铭”、“诗卷序”、“礼部韵略序”、“画像赞”,以及各种祭文、享祝文十四首,遗诗二首。

    该书收录了黄喜遗存诗文及有关资料,是关于黄喜的比较系统的记载。

    桃园公遗迹

    《桃园公遗迹》,朝鲜金琮编,记载高丽全以甲事迹,并载全以甲后人全五伦(採薇轩先生)事迹,全书不分卷。全以甲,字子经,号桃园,旋善郡人,新罗、高丽之际名将,追随高丽太祖王建征伐有功,死后赠侍中,壁上虎大将军等。

    卷首有李在景序。该书收录了“太师公行状”、“烈圣朝受教”、“杜门洞碑文”、“碑阴记”、“致祭文”、“御制联句”、“太师公记遗”、“採薇轩先生遗迹”、“桃园遗迹”、“字说”、“字说后诗”、“贞忠”、“不朝岘言志录”、“宣庙朝功勋录教书”、“跋”及“圃隐先生后裔跋”。

    杜门洞先生实记(及续录)

    《杜门洞先生实记》,朝鲜成大琏编,记载高丽末名臣成思齐事迹,全书共三卷。成思齐,昌宁人,恭愍王制科,李朝代高丽,作诗曰:“宁为王氏鬼,不作李家臣。”更其子名曰“杜”,以示杜门之意,将妻子送归故乡昌宁,遂与同志者七十余人,入万寿山卜居,东西设一门扉,常关不开,以自终。李朝太祖亲自设科招谕,杜门洞同志皆挂冠逾岘而走,无一人就试。起解冠之处后曰挂冠岘,所逾之岘曰不朝岘。

    卷首有郑宗鲁序,赞扬杜门洞事迹。卷之一收录了“先生咏怀诗”、“英宗大王朝岘联句”、“不朝岘碑”及“阴记”、“英宗大王御制御笔杜门洞碑”及“阴记”、“碑阁上梁文”、“致祭文”、“礼曹了”、“传教”、“书筵达辞”、“表节祠宣”、“额望”等。

    卷之二收录了“遗事”、“行录”、“行状”、“神道碑铭”、“开城府儒生呈留相之题辞”、“大学通文”、“四学通文”、“呈右相文题辞”、“礼曹回启”、“留守状启”、“右相曹回启”。

    卷之三收录了“上言”、“礼曹回启”、“右相戏议”、“礼曹关文”、“表节祠告由文”、“奉安文”、“常享祝文”、“勿溪书院追享告由文”、“奉安祝文”、“常享祝文”、“勿溪书院庭碑文”、“追记”、“高丽遗民传赞”等。

    《续录》共卷,卷之一“上言”,收录“吏曹回启”、“礼曹回启”、“左相献议”、“右相献议”。“传教”收录“谥状”、“谥望”、“延谥告由文”、“请谥时志喜诗”。卷之二收录了“不朝岘言志录”。

    杜门洞诸贤集体隐居,不仕李朝是高丽、李朝之交最具代表性的士大夫忠义行为,反映了高丽末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及交游活动。该书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成思齐的生平事迹及同隐士大夫的活动,以及朝鲜历朝君臣对此群体的评价和纪念,具有参考意义。

    晚六先生实纪

    《晚六先生实纪》,朝鲜崔汉植等编,记载高丽崔瀁事迹、诗文和有关纪念文,全书共二卷。崔瀁是高丽、李朝之交名臣,生平事迹见《晚六先生遗稿》。

    卷之一“诗”、“疏”。“诗”收录崔瀁所撰五言绝句“自警诗”、七言绝句“龟赞诗”、“与七老宰臣陪辇至报恩驿咏遗”并“附七宰臣诗”、“送高相国还乡”、“上头流山吟”、“松岳寺壁上诗”、“题松岳华藏寺”、“题黄氏家屏二首”、“次成晦轩壁上诗”等,内容涉及崔瀁交游活动。“疏”收录“辨阴阳华夷疏”,为其在高丽恭让王时就高丽弃元归明一事论华夷观念。

    卷之二“附录”,收录“御赐祭文”、“御赐金鉴录”、“行状”、“谥状”、“墓志”、“神道碑铭”、“还墟碑铭”、“赞二”、“愚隐行略”、“高丽忠臣杜门洞不朝岘言志录”、“高丽杜门洞忠臣录”、“同门录”等个人生平传记及杜门洞诸贤事迹资料,以及告由文、享文、上梁文十余篇。

    该书不仅记载了崔瀁诗文,反映了起交游活动,而且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杜门洞七十二活动和生平事迹,于研究崔瀁及其时代政治活动、士大夫思想等有参考价值。

    文成公实记(及续集)

    《文成公实记(及续集)》,朝鲜安克权编,记载高丽安珦事迹及有关纪念文,全书不分卷。安珦,初名裕,避李朝显宗讳改名珦,号晦轩,顺兴府人,生于宋理宗淳祐三年即高丽高宗三十年,高丽元宗朝登第,历任补校书郎、直翰林院、监察御史、知尚州、殿中侍御史、右司议、副承旨、参知机务、赞成事、都佥议,受元朝任为海东儒学提举等职,多次出任地方,多有治绩。曾从忠宣王入元,参谒文庙学宫,。

    该书收录宋明钦序,叙述了罗丽以来崇尚佛教,宋元之际陆学盛行。安珦以私财创学宫,入元购得孔子及七十子和朱熹像奉之,传扬朱子之学,郑梦周等继续其事业,使朱子之学盛于高丽等事,赞颂了安珦在高丽和朝鲜学术史上的贡献。

    “遗像”为安珦画像。“世系源流”叙述安氏第一世始祖安子美以下世系传承。“事实大略”叙述安珦生平事迹、仕宦经历,及其自中国学习文庙学宫之制和朱子之学,在高丽传扬朱子之学及建议兴建国学等事迹。“遗什”收录安珦诗“慨世”、“赠太守李东庵”、“题甘露寺”、“联句”等。“行录”叙述安珦生平事迹及行政兴学活动。“碑志”收录安珦之神道碑铭、墓志、松京遗基叙事碑,记载安珦生平事迹。“画像赞”叙述高丽国王降旨令奉其像于乡校等事。“顺兴白云洞建祠首末”、“长湍凤岑建祠首末”、“谷城道东庙记事”、“褒崇礼典”、“祭文”、“诸贤撰述”、“诸贤诗律”、“仆隶报本”等叙述后世对安珦的评价和祭享。

    续集收录了“遗什”、“真像赞”、“年谱”、“碑志”、“诸贤记述”、“诸贤讲律”、“祠享录”、“门人录”,记载了安珦诗文、生平经历,学术传承,以及他人对安珦的论述和纪念。

    该书比较系统地收录了安珦生平事迹的资料,对研究安珦及高丽学术思想有参考价值。

    安子年谱别本

    《安子年谱别本》,编者未详,为高丽安珦年谱,全书共二卷。

    卷一记载安珦高丽高宗三十年癸卯始生至忠烈王三十三年丙午年六十四的生平经历。“年谱”比年系事,记载安珦事迹甚详,对研究安珦及当时政治、学术皆可资参考。

    卷二记载安珦卒后自忠肃王五年至朝鲜时代对安珦的祭享,以年月顺序记载了后世多安珦的从祀祭享活动。

    尹文肃公传

    《尹文肃公传》,朝鲜尹荣昌等编,记载高丽尹瓘生平事迹。据编者称,该书是据尹瓘二十二世孙尹宪柱所示家藏本刊印。尹瓘,字同玄,坡平县人,高丽文宗朝登文科状元,历任拾遗补阙、东宫侍讲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参知政事、中书侍郎平章事、知枢密院事等职。曾以东北面行营都统帅兵与女真作战,不胜,建议建立骑兵“神骑”,肃宗时为元帅再征女真,立下战功。

    该书记载了尹瓘征伐女真等活动及战功,以及在高丽的仕宦经历和出使宋朝的活动。该书还收录了《吴文襄公传》,记载吴延宠生平事迹。吴延宠登文科第,历任起居郎、兵部郎中、中书舍人、刑部侍郎、东北面行营兵马使等。高丽肃宗五年曾出使宋朝,购《太平御览》,并曾受命接待宋朝使臣。宋神宗熙宁七年,曾为尹瓘副帅,征伐靺鞨。该书所收“尹文肃公庙碑”、“镜城府元帅台”、“北青府侍中台碑书”、“启下事目”、“端川将士台碑铭”、“侍中台重修记”等记载了尹瓘事迹及后世对其纪念活动。

    宝城宣氏五忠义录

    《宝城宣氏五忠义录》,朝鲜宣宗汉编,记载宣允祉及其后人平壤公、副元帅公、水使公、参判公等五人为国建功的事迹。据该书记载,宝城宣氏自宣允祉始从中国东来高丽。宣允祉,号龙庵,又号退休堂,洪武十五年,裴如度朝京师,皇上问东国事,裴如度奏以倭寇构乱,入据海陬。明太祖特命宣允祉往高丽,帮助平定倭乱。宣允祉奉使东来,以湖南都观察使。他入高丽后,不仅扫平倭寇,传播儒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书不分卷,以目系事,有“退休堂遗迹”、“平壤公行状”、“画像赞”、“副元帅公战亡事迹”、“水使公行状”、“沈阳日记”、“参判公行状”、“教书”、“褒忠祠祝文”、“葬时祝文”、“战亡事迹”等,叙述了宣氏平乱事迹。

    该书对考察中国人移入高丽后其家族发展和对高丽朝鲜历史的贡献提供了资料。

    三忧堂先生实记

    《三忧堂先生实记》,朝鲜文载豹撰,记载高丽名臣文益渐诗文及事迹,全书共六卷。文益渐,高丽名臣,生于高丽忠惠王元年(1331年),晋阳人,恭愍王九年与郑梦周等同榜中第,历任艺文馆直讲,太常博士,司院左正言、成均馆大司成、右文馆提学兼知制教等职。恭愍王十二年奉使入元,向元朝报告入元政治集团谋划废黜恭愍王的原委,被元帝授予礼部侍郎,与元朝士大夫多有唱答。后因事得罪于元朝皇帝,被贬谪于交趾,在贬所,撰写了《云南风土集》,此书后散佚。两年后奉敕还燕京,路上见木棉花,纳诸笔管,带回高丽(事见《木棉花记》)。李朝代高丽,遂杜门隐居,终身不出,李朝屡召不起,定宗二年(1400年)卒,终年七十岁。

    卷之一为“诗”和“疏”。“诗”包括文益渐所作“题驿南楼”、“次赠李亚尹送西献侯韵”、“谪南荒叙别三首”、“慰桑村金公”、“奉和达学士”、“题郑退轩天益幽居”、“将赴清道牧隐李公穑见赠因和其韵”等,“疏”包括文益渐所作“庚午封事”、“元朝奏对”、“请勿迎元使疏”等。

    卷之二“附录”,收录了“挽”一篇、“诸贤诗章”、“赞”一首、“丽史本传”、“家传”、“行状”、“神道碑铭”、“墓碣铭”、“墓表”、“墓祠记”、“孝子碑阁记”、“孝子碑阁重修记”、“遗事后叙略”、“行迹辑录序”、“木绵花记”。

    卷之三“附录”,收录“赐祭文”、“世宗朝赐墓祭文”、“世宗朝御制赐墓祭文”、“正宗朝赐额江城祠祭文”、“赐额道川书院祭文”,又收录有李朝太宗、世宗、世祖、成宗、中宗、宣祖、景宗、英宗、正宗等“传教书”,以及道川书院、江城书院、月川祠、芦山精舍等告由文、享祝文等十篇。

    卷之四“附录”,收录“丹城建院记”、“道川书院重修记”、“道川书院祠宇重修记”、“盛德斋记”、“江城祠记”、“大庇斋记”、“杏坛记”、“芦山精舍创设记”、“芦山精舍设后记”、“芦山精舍记”、“墓祠重修记”、“新安见斋记”等。

    卷之五“附录”,收录“请立祠疏”、“请复不祧庙院”、“道川书院请额疏”、“江城祠请额疏”、“道川书院请复额疏”、“请从享文庙疏”等。

    卷之六“附录”,收录“世系源流”、“年谱”、“科榜”、“摭录”等。卷后附有其后孙文桂恒、文秉烈、文在衔跋文,以及郑时林、文宅镐、文基良等人所撰识。

    该书不仅辑存了文益渐部分诗文,比较集中地收录了有关文益渐事迹的记载,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该书详细地记载了文益渐自中国带棉花种回高丽种植一事,其所载棉花试种过程、元朝僧人教授去核之术,文益渐后人,特别是文莱、文英、文承鲁等人推广棉花种植等事迹,对研究高丽后期历史及中韩古代关系史等都有参考意义。

    光山卓氏事迹书

    《光山卓氏事迹书》,编者未详,记载丽末鲜初卓光茂、卓慎及朝鲜时期卓平中的诗文及事迹,全书不分卷。卓光茂、卓慎及卓平中生平事迹见于《光山卓氏世稿及续》。

    卷首有李鲁秉序。全书共收卓光茂《景濂集》、卓慎《竹亭集》和卓平中《竹林集》。《景濂集》收录诗二十首,多为作者卓光茂与益斋、牧隐、圃隐、陶隐、樵隐、三忧、稼亭等丽末名臣唱答之作,也有作者的写景抒怀的作品。卓慎和卓平中已入李朝,《竹亭集》和《竹林集》所记载的也多为李朝这之事,主要内容见于《光山卓氏世稿及续》,此略。

    松庵实记

    《松庵实记》,编者未详,记载高丽文寿事迹,全书共三卷。文寿,号松庵,高丽恭愍朝登制科,历官中枢院事、都评议使、赞成事、右议政,封输诚辅祚功臣,嘉靖大夫。与郑梦周、李穑等为同道,人并称三老。高丽将亡,与门生朝士七十余人隐居于万寿山南,改名为门寿,以杜门于万寿山之故,自号松庵,取其陶靖节抚孤松之义也。

    卷之一收录的文寿诗文及传记等,有“咏怀诗”、“耻周歌”、“不朝岘言志”、“遗事”、“行录”、“行状”、“谥状”,“附录”收录了“诸公诗章”。

    卷之二收录有关文寿的纪念文,有“宣祖大王赞”、“英宗大王不朝岘联句”、“不朝岘碑阴记”、“英宗大王御制御笔杜门碑”、“阴记”、“碑阁上梁文”、“礼曹关文”、“致祭文”、“传教”、“书筵达辞”、“表节祠致祭文”、“丽史补遗”、“高丽遗民传赞”、“松都志”、“玉普辉诗”、“杜门洞记迹碑”、“不朝岘言志录”、“高丽名臣传”、“杜门洞事迹”、“杜门洞赞咏”、“表节祠上梁文”。

    卷之三收录后人所撰有关文寿的议论及纪念之文,有“松儒呈文题辞”、“湖儒通太学文”、“松馆任掌答湖岭文”、“松儒呈文题辞”、“四道儒生呈右祖文”、“太学儒生通松京馆文”、“四学儒生通文”、“四道儒生呈留相文并题辞”、“四道儒生上言”、“礼曹回启”、“请大臣献议”、“礼曹启下关文”、“四道儒生呈判文并题辞”、“太学通松京馆文”、“太学答四道文”、“礼曹关文”、“留相下帖”、“禀目”、“位次质正”、“表节祠告由祝文”、“谥号”等。

    东庵先生实纪

    《东庵先生实纪》,收录高丽李瑱诗文和纪念诗文,朝鲜李用雨编,全书不分卷。李瑱,字温古,初名方衍,庆州人,自少好学博通,文才出类,高丽忠烈王朝登第,为忠烈王亲试九名文人之一,历任广州司录、直翰林院、起居舍人、安东府使、司议大夫、大司成、密直承旨、都佥议司事、赞成事、检校政丞等职,历有治绩。其子李齐贤也以才学称于世,为高丽名臣。

    该书“世系图”记载李瑱始祖新罗佐命功臣李谒平以下的世系传承。“诗”收录李瑱所作诗四首:“山居偶题”、“永嘉乡校诸仙设宴送行作诗为谢”、“慕安文成公韵”、“附次”,自《大东诗选》、《鸡林诗丛》、《晦轩实纪》等书辑出。“疏”收录李瑱所撰“陈时政得失疏”,自《东国通鉴》辑出。“墓志铭”收录李瑱撰“三重大匡南阳府院君洪公墓志铭”。“附录”收录了李瑱《本传》,以及纪念李瑱之墓碣文、画像赞、祭文、奉安文、上梁文,李瑱“事迹考证“及“晦轩先生门人录”。“遗补”收录权溥“七月自合浦赴召到京山赠太守李温古瑱诗”、李兆年“上星山宰书”及朴彭年“益斋先生寿亲卷序”。

    该书记载了李瑱生平事迹、仕宦活动,以及李瑱与权汉功、安轴等名臣的交游活动,并记载了其子李齐贤之师权(晦轩)溥的门人禹倬、白颐正、李晟、李兆年、辛藏、许冠、李连松、朴全之等人生平事迹,对研究李瑱及高丽后期政治、学术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信庵先生实记

    《信庵先生实记》,记载高丽柳清臣诗文、事迹及相关纪念文,柳重益等编,全书不分卷。据该书“年谱”及传记记载:柳清臣,字守长,号信庵,初名庇,生于宋宝祐五年(1257年)。柳清臣之先祖皆出生部曲吏,按照高丽制度,部曲吏虽有功,任官不得过五品。但柳清臣自幼开悟有胆气,曾经学习蒙古语,多次奉命出使元朝,七十三岁时卒于元都燕京。因出使中善于应对,受到高丽忠烈王的宠任,补郎将,历官密直承旨、监察大夫、赞成事、都佥议政丞,封高兴府院君,谥号英密公。

    卷首有吴震泳及金彝汉序。“年谱”,记载柳清臣年谱生平经历,其中也记载了柳清臣多次奉命出使元朝事迹及收留和送还自日本逃回之元朝残军等事。“野史国乘及诸公事实录”收录《高丽史》本传、《舆地胜览》、《野谭》、《金深传》、《益斋集》、《蔡河中传》、《沈王传》、《权汉功传》、《赵琏传》等史籍关于柳清臣设计的记载。“附录”收录了“英密公庙庭碑阴记”、“英密公遗墟碑”、“书信庵柳公遗墟碑文”等,叙述了柳清臣的生平事迹及后人的纪念情况。

    柳清臣生前频繁受命出使元朝,该书比较系统的收录了柳清臣的传记资料,详细地记载了生平及出使元朝的活动,对研究高丽政治史及高丽与元朝关系史有参考价值。

    伏崖实纪

    《伏崖实纪》,又称《伏崖范先生实记》,编者不详,记载高丽范世东事迹及与其有关的纪念诗文,全书不分卷。范世东,字汝明,高丽罗州人,其先祖为中国琅琊人,元朝鲁国公主出嫁高丽时,范世东先祖随之来高丽。范世东于恭愍王十八年及第,曾任德宁府尹。高丽灭亡后,与同志七十余人入于万寿山下,名其洞曰“杜门洞”。后又隐居于故乡,自号伏崖,名其所游地为伏岩。

    该书收录的李朝英宗“不朝岘联句”,及后范世东纪念文“不朝岘碑文”及“碑阴记”、“杜门洞碑文”及“碑阴记”、“碑阁上梁文”、“又杜门洞碑文”及“碑阴记”、“礼曹了”、“设坛致祭文”、“传教”、“书筵达辞”、“杜门洞遗感”、“杜门洞诗”、“行录”、“奎章阁忠烈录”、“不朝岘录”、“罗州邑志”、“海东名贤录”、“姓苑录”、“三纲录”、“忠义录”、“节义录”、“京外儒生通太学文”、“太学答通文”、“伏龙祠上梁文”、“奉安祝文”、“春秋祝文”、“伏龙祠记”等。

    范世东作为杜门洞隐士之一,该书对探讨杜门洞及李朝君臣对杜门洞的态度和评价有一定参考价值。

    牧隐先生年谱

    《牧隐先生年谱》,为高丽李穑年谱,李穑后孙李光靖编撰,全书共二卷。李穑生平事迹以见《牧隐先生文集》介绍。

    卷一“年谱”。李光靖称旧有李穑年谱“只书生卒迁除而已,于先生平居日用始终大节并阙之”。而“行状碑铭出于阳村、浩亭,时当革命之际,率多低回畏慎而不敢书”。因而撰者“据旧谱、遗集、《高丽史》本传等参考各家议论,著为新年谱一编。年谱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李穑的事迹。

    卷二为“附录”、“祀享录”、“追录”,收录了“影堂赐祭文”、“退溪先生心学对”、“退溪李先生与禹性传论先生事”、“琴惺惺斋见曹南寘语”、“奇高峰论思锋”、“柳西厓题东国名臣言行锋略”、“郑寒暄堂师友锋略”、“元耘谷次先生咏菊诗一绝”、“先生被谗时又呈二首”、“耘谷诗集序”、“郑圆斋梦韩山君诗”、“郑圃隐次先生诗四首”、“李陶隐诗”、“李双梅闻先生下世诗二首”、“权阳村送先生朝天诗二首”、“挽先生诗”、“廉东亭疏略”、“赵重峰疏略”、“任鸣皋答天将问”、“徐四佳笔苑杂记略”、“竹窗闲话”、“《高丽史》忠节传质”、“东人诗话”、“许筠诗话”、“赵南岳送金柏谷序”、“任士洪四佳集序”、“李芝峰类说”、“李泽堂族谱序略”、“申东阳尉族谱序略”、“鹅城杂说”、“申象村胜国遗事”、“尹月汀谩笔”、“宋尤庵神道碑阴记”、“金荷潭笔谈”、“洪木斋《汇纂丽史》”、“郑麟趾《高丽史》本传”、“《高丽史》辨”。

    “祀享录”收录了“韩山文献书院”、“宁海丹山书院”、“清州莘苍书院”、“长湍凤岑书院”、“平山东阳书院”、“旋菩枫岩书院”、“京城寿进冯影堂”、“安东西山影堂”、“韩山旧墟”、“开城旧墟”等。“追录”收录“行状”(权近撰)、“神道碑并序”(河崙撰)、“神道碑阴记”(宋时烈撰)、“俞学士裒集丽史略”、“先生奉教作华严经序略”、“柳看岩见丽末实录”、“讷斋集梦先生诗”。

    瑞隐先生实纪

    《瑞隐先生实纪》,记载高全新民诗文、事迹及有关纪念诗文,朝鲜全会钟编,全书共四卷。全新民,号瑞隐,其先祖历代任官于高丽。全新民于恭愍王朝任北道按廉使兼兵马元帅、兵部尚书等职。当时李成桂专权,全新民与郑梦周为之忧,及郑梦周被杀,弃官归隐。李朝代高丽,李太祖多次下诏起用,不赴召,与赵珙、金若时、元天锡等人尽室入隐瑞石山之山阴洞,建一小亭曰“独守亭”,取誓死不出之意。

    卷首有宋在直、朴宣燮、高允柱、朴在休等人的序和识,叙述了成书过程和传主业绩。卷之一“原稿”,收录传主所作诗二十五首,有写景抒怀之作,也有与友人唱答之篇,有“闻子规有感二首”、“谨用采薇轩(全公五伦),韵聊以言志”、“附原韵”、“附次韵二首”、“独守亭十四景”(共“剡溪明月”、“帽峰晴岚”、“金山丹枫”等十四首)、“独守亭述怀并序”、“附次韵”、“筑宰溪斋拈杜草堂韵”、“附次韵”、“用杜工部韵稼亭”。

    卷之二“附录”,收录传主传记史料及有关独守亭记文,有“家状”、“神道碑”、“墓碣铭”、“独守亭重建开基告由文”、“独守亭重建上梁文”、“独守亭重建记”、“附后记”、“独守亭重修记”。

    卷之三“附录”,收录“西行录(杜门洞十二人)”、“杜门洞事实”、“不朝岘碑”、“不朝岘碑阴记”、“不朝岘联句”、“杜门洞碑”、“杜门洞碑阴记”、“杜门洞赐祭文”、“杜门洞碑阁上梁文”、“挂冠岘记”、“高丽名臣传”、“载”、“景贤祠奉安祝文”、“常享祝文”、“神道碑竖时告由文”、“景贤祠撤享时埋安告由文”。

    卷之四“附录”,收录了“先亭遗墟有感”、“独守亭次韵”、“附无悯遗稿”、“原稿”(重修宰溪斋谨用先君子韵志感)、“附录”(家状、墓碣铭)。

    概述比较全面的记载了的诗文、传记及有关纪念诗文,并多有涉及杜门洞事迹,是研究及高丽和朝鲜之交的历史有参考意义。

    桑村金先生实录

    《桑村金先生实录》,记载高丽金自粹事迹、诗文及有关纪念文,朝鲜金鲁灿编,全书共五卷。金自粹,初名子粹,字纯仲(初字去矿),号桑村,鸡林府人,高丽恭愍王末(洪武)甲寅科状元,历任德宁府主簿、正言,辛禑时忤旨被贬,恭让王时任大司成、世自左辅德,官至忠清道都观察使。素与郑梦周、李穑等高丽末诸贤相友善。李朝建立后,任刑曹判书,微行至广州,饮药自尽。

    卷首有宋炳俊序,赞颂了金自粹忠义节行及该书编撰之由来。卷之一有“总目”、“凡例”、“遗诗”、“附诸贤诗并序”。“凡例”称,该书取世谱、附录、实记、信录等书,以及诸贤传记和本孙著述有关金自粹者,编辑而成书。金自粹诗文所存不全,仿照《濂溪集》(笔者注:宋代周敦颐文集)之例,以事迹合刊。“遗诗”收录金自粹诗“七言”、“六言”、“五言”、“四律”等共十四首,有山水题咏,也有和郑梦周等友人诗和不朝岘自咏等抒怀诗,另有遗文一篇。“附诸贤诗并序”收录了诸贤与金自粹的唱答和纪念金自粹之诗文,如“送生员金自粹归观安东”、“东亭走其门生状元金正言”、“东亭甲寅门生设宴……郑密直圃隐先生先在门下”、“寄省郎诸兄”、“送金堂后因寄金正言去矿”、“桑村金先生说词”等十三篇。

    卷之二“言行辑录”。收录了《大明洪武甲寅榜目》、《纯仲字说》、《丽史本传》、《三纲行实录》、《记善录》、《舆地胜览》、《永嘉懿》、《奎章阁忠烈录》、《芝阳漫录》、《东国通鉴》、《海东野乘》、《姓苑丛录》、《收善录》、《桑村先生金公神道碑并序》、《西河集》、《草江书院事迹记》、《号谱》等书所载金自粹事迹,以及有关的墓表、墓志、行状、墓碣文。该卷比较全面地收录了金自粹的传记资料。

    卷之三“事迹辨录”,收录了“桑村金先生事迹”、“桑村金先生事迹辨”、“事迹辨追识”、“题桑村金先生遗事后”、“桑村金先生侍墓洞记”、“桑村金先生遗迹跋”、“题桑村金先生事迹后”等有关金自粹的事迹记载及相关考释。

    卷之四“享祀录”,记载“进享草江书院发论”、“答权必万书”、“与金都事光运书”、“与金掌令光运书”、“玉溪痛告道内校院文”、“通告八峰书院文”、“勿溪书院通一乡书”、“桑村先生事迹大略”、“玉溪书院位次”、“草江书院位次”,以及各书院奉安文、享祝文、上梁文等纪念金自粹之文。

    卷之五“子孙著述录”,收录了其历代子孙诗文,有“十清轩怀古诗二首”、“送权攀仲归安东”、“望湖楼题咏”等,以及其后孙的表阴记、行状、家状、墓志、碑阁记文,金氏世谱序、注等。

    该书所收录资料与《桑村金先生实录》有同有异,可互为补充。

    桑村先生实纪

    《桑村先生实纪》,朝鲜金汉龟编,记载高丽金自粹事迹、诗文及有关纪念文,全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有“先生遗什”、“诸贤寄赠”、“史传记载”、“碑谱文字”等目。“先生遗什”有“韩山题咏”、“凭虚楼次韵”、“闻韶楼次韵”、“送郑复周赴张观察子忠幕”、“失题”、“绝命词”,有纪念李穑等友人、与郑梦周等时贤交游之作。“诸贤寄赠”有朴尚衷“送生员金子粹归觐安东”、李穑“龙头会饯席赠别”、“东亭走其门生金正言来招”、“纯仲字说”、权近“送金堂后因寄金正言”、黄喜“挽金桑村”等诸贤所撰与金自粹往来文。“史传记载”收录“先生本传”、“丽史抄录”、“《舆地胜览》庆州人物录”、“新增东京志”、“永嘉志孝子篇”、“三纲行实录”、“海东野乘”、“姓苑丛录”、“收善丛录”、“管窥录”。“碑谱文字”收录“先生神道碑铭”、“十清公碑文”、“鹤洲公碑文”、“族谱旧序”,皆为金自粹传记资料,记载其生平事迹及仕宦活动。

    “下编”有“院享事实”、“碑阁颠末”。“院享事实”收录“与郑侙书”、“别纸”、“先生事迹辨”、“三溪书院通文”、“题先生遗迹后”、“周溪书院通文”、“镜光书院通文”等祭文、享祝文等纪念文十余篇。“碑阁颠末”收录了“孝子碑标题”、“望湖楼题咏”、“广州庄舍所记”、“过秋岭记墓奴言”、“重修碑阁记”,记载后世对金自粹评论和祭享。

    一斋先生实纪

    《一斋先生实纪》,朝鲜权载奎编,记载高丽权汉功事迹、诗文及有关纪念之文,全书共二卷。权汉功,号一斋,生于高丽元宗朝,安东人,忠烈王时登第,曾随高丽忠宣王赴元朝,群臣皆思归,独权汉功无意东还,深得忠宣王宠幸,历任直史馆、密直副使、佥议评理、三司使、都佥议政丞等,曾多次出使元朝,忠定王元年卒。

    卷之一收录权汉功诗及诸贤与权汉功酬唱之作。权汉功诗有“庐山寺枕碧楼”、“酒酣得句书于大同江船窗”、“圆通寺”、“寒松亭”、“过崖头驿”、“除夕观灯”、“拱北楼”、“送式无外上人乘舟如上国”、“琵琶行”、“与元朝冯待制”、“在都下”、“瀛国公第盆梅”、“送稼亭李中父谷还朝”、“赋梅花逸”、“浮碧楼”、“与长庆上人登浮碧楼”、“寄郑司空”、“郑勉斋乙辅席上走笔”、“将之江浙舟中与李仲思齐贤共赋”、“吴江与仲思用东坡韵”、“游道场山与仲思用东坡韵”、“与仲思登甘露思多景楼”、“九日与李中父登龙山用杜牧之韵”等二十余首,并附录了李齐贤“益斋诗”五首、附露李谷“稼亭和诗”二首、“后贤次韵”一首、“附次”邢君绍、崔瀣、安轴、李谷、李茂芳、柳季闻、白文宝、辛藏、元松寿李穑、成士达、洪彦博、李嵒、黄石奇、田禄生等二十余人与权汉功唱答诗。这些诗作反映了权汉功交游活动和思想。

    卷之二“附录”,“忠宣王寄赐诗(原注:时王在吐蕃)”、“挽章”(李齐贤作)、“丽史本传”、“权氏家乘”、“纪年略”、“遗事略”、“丽史辩诬说”、“摭录”,记载了权汉功的生平事迹、仕宦经历、与忠宣王的特殊关系。“丽史辩诬说”辨析了《高丽史》关于权汉功记载的失误。“摭录”收录了“辛员外北上序略”、“稗说”、李穑与权汉功出使元朝“偕行途中有作”、“辽野”、“犀带行”、“李牧隐夫人权氏墓志略”、“万卷堂记略”、“永腌世稿序略”等数十篇(首),内容实际权汉功交游、与元朝关系、后孙事迹等。权汉功曾多次出使元朝,并陪同高丽忠宣王在元朝长期生活。

    该书不仅系统收录了权汉功生平事迹资料,所收传记和纪年也记载了其出使元朝的活动,对研究高丽与元朝关系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壮节公申先生遗迹

    《壮节公申先生遗迹》,朝鲜朴世采编,记载高丽申崇谦事迹及有关纪念之文,全书不分卷。申崇谦生于新罗时期,初名能山,光海州人,擅文才,有勇武,“十三成文章,十五儒科状元,十八为大将”,在新罗高丽之交,辅佐高丽太祖王建统一三韩,为救王建,战死疆场,被封为壁上虎太师开国公,谥号壮节,在高丽和朝鲜两朝都受到很高的追享。

    卷首朴世采自序称其到平山拜谒云峰祠宇,与院中之人论申崇谦事迹,而无可以详知者。书院人员请朴世采搜集古今史籍有关申崇谦事迹,藏于书院,以供后世儒士观览。朴世采因此受托,收录正史、行状,并从诸家记载中搜集资料编成别传,编成此书。

    该书收录了《高丽史》中“太祖世家”、“成宗世家”、“显宗世家”、“睿宗世家”、“礼志”、“神惠王后传”、“壮节公本传”、“洪儒传”、“裴玄庆传”、“卜智论传”、“庾黔弼传”等,《东国通鉴》中“新罗景哀王记”,《舆地胜览》中“春川”、“谷城”、“大邱”、“平山”、“麻田”,《大东韵玉》中“雕造头面”、“草像”等有关申崇谦的记载。

    “行迹”收录了“壮节公行状”、“题行状后诗”、“遗事”。“附录”收录了各地有关申崇谦纪念文,有“大邱忠烈碑”、“兴甲河阳书”、“谷城宇祠记”、“拟上祠宇请额疏”、“书院讲堂上梁文”、“春川墓祭文”、“平山城祠宇上梁文”、“祠宇重修祭文”、“与平山子书”、“平山题咏”、“平山峰祠宇祝文”、“书院重修上梁文”、“祠宇移安祝文”、“还安祝文”、“书院请额疏”、“书院重修记”、“书院赐额祭文”,及作者搜集各种史籍所撰“壮节公别传”。

    “列圣受教”收录了“大邱影阁遗墟碑文”、“兵曹受教”、“礼曹受教”、“文宗大王受教”、“成宗大王受教”、“宣祖大王受教”、“肃宗大王受教”、“英宗大王受教”、“正宗朝致祭文”、“高丽策命”等高丽和李氏朝鲜时期朝廷对申崇谦的褒奖和纪念。

    该书比较系统地收录了申崇谦的生平事迹,及后世对申崇谦的纪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壮节公申先生实纪

    《壮节公申先生实纪》,记载高丽申崇谦事迹、诗文及有关纪念之文,申崇谦后孙申铉求编撰,全书共四卷。申崇谦生平经历已见朴世采编撰《壮节公申先生遗迹》。该书在内容上也多参考朴世采编撰《壮节公申先生遗迹》,增补了申崇谦诗和书,以及部分后世纪念文等。

    卷首申铉求自序中叙述了申崇谦辅佐高丽太祖,代高丽太祖赴死的事迹,以及高丽和朝鲜时代对申崇谦的褒奖和祭享。

    卷之一为“诗”、“书”和“纪迹”。“诗”有“遗衣带诗”及“安晦轩追和”,皆出自《华海师全》。“书”有“与或人”。“纪迹”收录“本传”、“别传”、“遗迹”、“草像”、“行状”、“遗事”等,记载《高丽史》申崇谦虚传、朴世采撰申崇谦传记,以及“成宗世家”、“显宗世家”、“礼志”、《舆地胜览》等所记载之申崇谦生平事迹。

    卷之二“俎豆事实”,收录有关申崇谦的纪念之文,有“太师祠事实”、“祠宇上梁文”、“春秋享祝文”、“祠宇重修祭文”、“与平山士林单子”、“谒山城祠志感八韵”、“致祭时传教”、“赐额祭文”、“德阳书院事实”、“请额疏”、“赐额祭文”、“讲堂重建上梁文”、“祠宇重修记”、“书院重修记”等各种纪念文三十六篇。

    卷之三“碑铭叙述”,收录“大邱公山忠烈碑铭”、“忠烈碑阁重修记”、“大邱大悲洞影阁遗墟碑文”、“春川方洞神道碑铭”、“栗里世德祠遗墟碑铭”、“射雁遗迹碑铭”。卷之四收录“列圣受教”,有“兵曹受教”和“礼曹受教”。

    该书比较系统地收录了申崇谦的时事迹,以及后世的纪念情况,对研究申崇谦和高丽前期历史有参考价值。

    青海伯事迹

    《青海伯事迹》,一名《始祖实迹》,编者未详,记载高丽李之兰事迹,全书不分卷。李之兰,字式馨,北青人,远祖浮海仕元,封五千户,其父仕女真,为征西大将军,而后居于北青。李之兰既长,勇敢善射。据传得宋之贤人罗仲素之后罗伦之教,后遇李成桂,被用,在抗击倭寇及征伐女真之役中屡立战功。该书主要记载李之兰生平事迹,事多神异怪诞,所叙基本事迹应有可取者。后附制教、祭文和祠宇文等有关李之兰纪念文多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