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多高?
天是什么?
天在哪里?
我们通常所说的天,就是我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大气,只要你意识到人因此而能自由地呼吸,赞美之情便油然而生。这是地球母亲美丽的外衣,也是地球的保护层,它还是地球生命最初的发源地,所有地球生物不可或缺的生命要素。
你看天空便看见了,什么叫呵护?你看云彩便看见了,什么叫温柔?
如同儿时,扯着母亲的衣襟一样,亲爱的读者,让我们一起借助目光和想像,轻轻地翻动天上的云霓霞彩。
大气如此广大,地球表面的一切均在它的笼罩之下;大气如此深厚,没有任何所谓擎天而立的山脉能够穿透它。这是地球上惟一可让海洋屈居第二的庞大无比的大气之海。当人们为今日世界的淡水、粮食、能源忧心忡忡的时候,可曾想过如果没有大气、没有大气中的氧气,人类及所有的生物几乎就会立即死亡?就大气的重要性而言,也许还远远不止于此。倘若没有二氧化碳,植物便不能制造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正是一切动物得以生存的食物链的基本环节。再以大气中的雨水来说,正是它的冲蚀以及岩石风化,才会有植物生长必需的土壤。高空臭氧层的默默无闻的保护一旦失去,地球入的生存又如何维持呢?以上例子,不过是大气无私奉献的小小一斑,遗憾的是:世界无一例外地呼吸着大气的人,又有几人是心怀感激的?
我们知道了,大气是由空气和水组成的一种混合物,可以说谁也看不见、摸不着大气,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质,整个大气层的质量约为531015吨,虽说仅是地球重量的1,但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如果在一架巨大的天平上,一端搁置大气层,另一端则需堆放5座喜马拉雅山,才能取得一时平衡。大气质量中的99.99以上集中在50公里以下的范围,大气层越向上空气越稀薄,古人说“高处不胜寒”,我们也不妨说“高处不胜薄”。
无论怎样寒冷怎样稀薄,天上、高处却一直在吸引着人们,从心向往之,到身也能至,腾云驾雾,乘风飘去。
1783年11月21日,法国的孟特格菲兄弟发明并放飞了人类第一个热气球,他们在一个大坑中烧火,把加热的空气灌进气球中,热气球载着两名极有可能粉身碎骨的冒险者飞上了天空,巴黎万人空巷一睹风采。这一个热气球只上升了0.9公里多,但已经是很了不起的纪录了,而且它证实了人可以上天。1804年,法国科学家盖吕萨克和毕奥乘坐的气球,天象记搴升至7.3公里的高空,对于呆在敞开的吊篮里的人来说,已经到了高度极限的临界点。他们测量了高空气温、地磁变化,还带回了稀薄空气的样品。1862年,英国气象学家格利塞升到了8.25公里的高空,在稀薄的大气与零下50摄氏度的低温中,格利塞昏迷了,是他年轻的助手用嘴咬开气门,格利塞才得以保命。13年后天顶号”气球从法国出发向高空飞升,三位带着氧气瓶的探险家创造了升空8.6公里的纪录。可是当气球回到法兰西大地,苏醒过来的只有济山吉一人,科罗契和西维把生命的灵魂留在高高的大气层中了。1892年,无人乘坐的带有仪器的气球,在更高的大气层中获得了不少信息。但是,对于人不能更高地亲临其景的遗憾,促使科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设计成功了密封舱。1931年,皮卡德兄弟的带有密封舱的气球升至0.5公里高空;1938年,名为“探险者二号”的气球升到21公里高空;到1960年,载人气球已能飞升到34.5公里的九霄云外了。
这些简略的记录告诉我们,人类走向空中并探索大气层的飞天之路,是从离地0.9公里开始迈出关键性的一步的。但这不是第一步,人们跳高、爬树、登山,1000年前中国人造的小火箭、巴比伦的登天塔等等,无不源于对太空的向往,相比之下后来的探测大气层,目标更明确且具体了,但有关天上、天堂的神秘之况味,却逊色了。
后来,人们开始给大气分层了。
从地面向上10公里左右的范围,是大气层的最底层,称为对流层。在这一层里,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不断下降,大气活动异常激烈,或升或降或者翻滚,可谓气象万千,瞬息万变。由此形成了多样的复杂的天气变化,风、云、雨、雪、霜、露、雷、雹在对流层中从无止息地酝酿、拥挤、碰撞,所谓有声有色真是尽在其中了。
对流层向上55公里的区域内为平流层,这里温度不断下降的趋势受到遏阻,空气成分几乎不变,水汽与尘埃少而又少,这里是真正的晴空万里。在25公里处,是护卫地球不可缺少也不可多得的臭氧层。
平流层之上是中间层,这一名词是美国地球物理学家查普曼于1950年提出的。这一层的空气更加稀薄,温度变化与对流层相似,偶尔还可以见到一缕缕银白色的“夜光云”。在80公里的高处,温度约为零下90摄氏度。
穿过中间层便是热层-在80公里?500公里之间,大气温度不断升高,在200公里处已高达200摄氏度。气体分子被一分为二成原子,使多处高空处于电离状态,有时能看到瑰丽多姿的极光。
过得热层,5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便是外层或又称逃逸层了。这里是地球大气的顶层,也是大气层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在这一区域内,地球引力已经很小,再加上空气特别稀薄,气体分子互相碰撞的几率甚微,于是便高速地飞来飞去,活蹦乱跳着逃逸而去,游荡在星际空间。
浑然一体的大气在被人们这样分层后,很容易产生一种隔断的感觉,或画面的支离破碎,更何况又有科学家更琐碎地又分出了电离层和磁层。约略言之,这是人类对高空大气层不同作用及功能的认识,只要大气层不被“坏,是完好的,就无伤大雅,人只能做些这样的事情,为了研究和实用。
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以来,人类不仅是仰视而且可以俯视大气层了:260公里高空的大气密度只有地面大气密度的104,360公里处的大气密度只有地面大气密度的10一3,七八百公里处气体粒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可达几百米,远远超过了实验室里可能获得的真空度。但是,这些极为稀少的气体粒子不会全部消失,它们虽然孤单,却总是有所期待,因而不论在什么样的高度,大气密度均不会减少到零,即便在地球引力作用之外的星际空间,依然有某些气体的质点,而不可能是绝对的真空。
大气层是不可分割剥离的。
大气层与星际空间并不存在森然吃立的界碑。
大气层没有上部边界。
关于大气层,最好的说法仍然是“天”,天高云淡,混混沌沌,不知所去,不知所来。
天象记事亲爱的读者,我们或许已经体验到了,大气是外在的,又是深人且深沉的,它滋养生命保护地球,同时自己也在变幻莫测地创造;大气的浩翰是宇宙的浩瀚,而大气的美丽是生命的美丽。大气层严密地包裹着地球,这是看不见的包袠,也是不事声张的保护,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被誉为光明之源的太阳倒是无情的,由它发射的各种致命辐射线及自太空轰击而下的宇宙射线,如果不是大气层义无反顾地阻挡和吸收,哪会有地球生命与地球景色?它还让流星到达地面之前烧毁,只留下一束耀眼的光;它隔开了太空的严寒,积蓄着太阳的热量;它调剂着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及别的气体的适当比例,达成最佳配伍,使人类及别的呼吸空气的生物能呼吸自如,使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使雨水适时降临;它还制造风,制造各种天气,就在它发出雷鸣电闪、狂风暴雨时,大气层便成了一个瑰丽迷幻、变化无常的环带。
大气微粒飘举飘落,载浮载沉,时去时来,忽聚忽散,这些极广大宇宙中的极细小的漂流者,后来便成了尘埃或雪花、云朵、雾霭乃至风暴的一部分。
波涛起伏、运动不息的大海,我们看得见,而在更大的范围里同样如此运动着的大气,却是隐蔽的。
空气的水平流动产生风。
风就是空气的水平流动。
因为看不见空气所以也看不见风。
风让炊烟四散,风把树枝摇动,风催动着山上的林涛海里的波浪,但,风从来不说,我就是风。
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开始有风的记载,而在这之前风已经刮了亿万斯年了。并不出格的推想是: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风一直困扰着同时也激活着先民的灵智:风是何物?风从哪里来?风因何狂怒因何轻柔?等等,等等。
我国殷商时期的传说认为,风是上天所派遣的使臣,因而称为“帝使风”,代表着神的意旨,传达各种神的信息。在国外,人们说风是由北风神“勃罗斯”支配。不过到我国唐朝李淳风把风分为八级时,人们对风的认识似乎是前进一大步了,而这样的分级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风力等级。到今天,风力分成十三级,提出此种分级法的是英国海军将领蒲福,因此,现在的风力等级表又称为“蒲福风力等级表”。
自从有了风,才会出现风力、风帆、风信旗及避风港。
不过,在我国古代测定风向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却简单和富有诗意。把一根茅草或鸟的羽毛吊在高杆顶端,茅草或羽毛所指便是风向所指了。到汉代,风向的测定物开始走向豪华,并更富艺术性,是绸绫做成的旗子,名为“测风旗”,也用特制的很轻的鸟形物,称作“相风鸟”。
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风,但断然不是所有的风都是丽日和风。
狂乱的大气会产生出一股急速自旋的漩涡,这股漩涡从表面看是不规则的自半空直落地面的一条长云,其形罕见,其状高雅。有经验的农人或渔夫却不这么看,而是见之色变。这是由速度可达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风形成的风柱,风也有柱时,大难便临头了,龙卷风就要到了。龙卷风发生以后的情况,人们无从得知,它一路刮将过去统统皆成废墟,除此之外,望风而逃的人们来不及留下任何记录。
对于海上靠风帆航行的航海者来说,风是太重要了。
16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曾在麦哲伦之后,组织船队把马匹运往美洲大陆。当船队沿着北纬30度附近的大西洋航行时,常会遇到无风的日子。在那里,大海寂静得跟睡着了觉一样,而且连梦也没有。帆找不到风,船便停泊在水上,有时一停就是十天半个月,马匹因吃不到青草、喝不到淡水而纷纷死亡,只好扔到大洋里。这种情况,在南纬30度海面也曾发生过。水手们因而取了一个古怪的名字马纬度”。过往船只一到“马纬度”便心惊肉跳,无风的海洋也是可怕的啊!后来的科学家说,这是大气环流所造成的“副热带无风带”。
中国处在著名的东亚季风区。当夏季来临,炎热的亚洲大陆吸弓了赤道洋面凉爽潮湿的空气,这股季风向北推进,带来季风雨。冬季,寒冷干燥的风从中亚大陆吹向赤道,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遂变得阴沉、寒冷,我国黄河以南和整个长江流域,均位于副热带高压控制的纬度内,世界上的主要大沙漠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印度西北沙漠等,都展现在这一干旱少雨的纬度内。天佑吾邦,因为东亚季风使得酷热的夏季得到缓和,入春以后又可以期待连绵降雨,在干旱控制区的华南、华中以至华北,成了季风气候区。
有关风的勾画不得不写到冷锋与暖锋。
两种温度不同的气团的接触面,称为锋。冷锋表示替代暖空气的冷空气的到来,而暖锋则是暖空气正在替代冷空气的运动表现。
一个锋面的接近及通过,是气象活动中引人入胜的时刻,它连带着一连串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暖锋的预兆是空中有卷云升起,卷云是正在逼近的冷空气之上的暖空气前缘的冷凝水气。卷云之后便是水滴组成的高层云,仿佛一片郁闷的色调偏暗的灰色幕帏。再后便是黑色雨云的笼軍,雨点开始降落。这个过程的结束是暖空气完全取代冷空气,上下湿度持平,不再有雨点,甚至有虹,甚至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大气好像是近于稳定了,但另一个锋面又将到来。
相比起来,当冷锋驾到时,各种连续发生的现象来得更快也更动人。因为冷空气的沉重不可能凌驾于暖空气之上,便钻入暖空气下面移动,暖空气的不安定便由此开始,它所饱含的水分由冷气团推拥而上,凝结成浓密雨云。只要你留心观察,冷锋的轮廓是如此清晰,似一根戒尺横越空中,从地平线一直曳往天的尽头处。当它移动时,偏南风骤然而变成偏北风,温度急剧下降,倾盆大雨破天而下,并挟有强劲不安的阵风,还很可能出现狂烈的雷暴,为这一场倾盆大雨又涂上几笔浓重的色彩。这时候,天空与地上均为浓密粗壮的雨帘阻隔,空中鸟飞绝,地上无人烟,到处是雷霆万钧之力、九天倾泻之势。大约经过一个钟点左右,浓浓的雨云开始没入东方,渐渐不可复见,西天一角先露出一块蓝色,继之便是碧空如洗了。麻雀会从屋檐下飞出来。
鸽哨在蓝天白云间鸣响……
对于海洋和生活在海边的人群来说,从夏天开始到夏末秋初,都是提心吊胆的日子。在这样的季节里,海上最可能孕育出热带气旋,在掠入信风带后便成为台风或飓风,然后掀起巨浪、冲毁堤防、扫过陆地,引起严重的灾害。这种热带风暴发生的次数不算太多,有资料说大约一年中发生50次左右,但因为它的能量极大,所以便和地震一起划入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之一。
台风或腿风在孕育之初,仅是热带海洋上空的一个低气压,水分充足的暖空气向这一低气压急速汇集,左冲右突,在不断冷凝成云和雨之后,释放出大量热能。飓风每一秒钟从海洋及聚合空气中卷走的水可能多达23万吨,这一数量的水汽在一天中冷凝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30亿吨级核弹爆炸的能量。当受热的空气飞速上升时,飓风的时速可以达到320公里。平静的是飓风的中心,这个中心直径为几公里,称为风眼。风目艮大睁着,因为风目艮周围已经被浓密乌黑的云层包围,滂沱大雨正在倾泻中了。
风眼越过人们头顶的上空时,整个喧嚣骚动便更加强烈,仿佛末日的呼啸扫荡似乎没完没了时,却突然停止,大风变成小风,雨停了,薄薄的云的缝隙间,一线蓝天与人们惊恐甫定的目光劫后重逢了。
但这不是一场飓风的结束,而只是短暂的稍息,不知道是在作出精密的调整,还是因为听奉冥冥中发出的指令,当飓风又恢复猛烈的状态一段时间后,离去的那一刻也到来了,这时的风向恰与飓风开始时相反。
龙卷风、飓风的威力是如此可怕,1974年4月3日至4日,美国芝加哥地区被狂风袭击,死380人,伤6000人,13500幢住宅被毁。由于此等大风的中心气压低,便把地面上的物体吸到空中,拉扯一程后再从天而降。1956年9月24日,上海的龙卷风把一个重50多吨的大油罐刮向空中,扔到120米以外。我国东汉建武三十一年,即公元55年,河南开封下了一场罕见的令世人瞠目结舌的“谷子之雨”。1940年,苏联高尔基州的一个村子落下了几千枚银戈比。1949年新西兰沿海活鱼从天而降。此外还有“龙虾雨”、“青蛙雨”、“红雨”等等。
风的专家说,即便是龙卷风、台风,也不能一概视之为害,大自然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总是由一连串别的事倩催生,同时还催生着另外一连串别的事情。大气这一热能平衡系统,正是利用台风、飓风之类激烈手段,以及阳光蒸发的温和方式,在一年之中从海洋及陆地把41.7万立方公里的水,提升到空气之中,然后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与江湖河海。
这是至关紧要的浩大的提升。
也是一样至关紧要的神奇的降落。
无论雨、雪、冰、雹,任何降水都必须先有云的形成。
如同天气的变幻无穷,云也变幻无穷,它的千姿百态就是高空大气的千姿百态。
卷云的细软流烟会给人飘飘欲仙的感觉,它是漫不经心的空际流浪者。
积云是堆积的云。
层云是层垒的云。
雨云的状态狂放、低沉而压抑,它具有坚实的底部然后向上伸展,它总是在酝酿雷暴及大风雨,有时还出现下垂的拖曳物,人称雨幡。
那雨幡上有字吗?它是九天之中的酒的杏黄旗吗?天空也有醉的时候吗?
水分饱和的空气也不能自动生出云来,除非空气中已存有无数细小的凝结核,此种凝结核可以是烟尘、微粒、火山灰等等。有人统计过,1883年克拉卜托火山爆发时,给世界提供了足够下1000年雨的凝结核。
凝结核其实是空中尘埃,也是核心之一种。
大气层中的水汽分子与凝结核相拥相抱,组成了云滴。
云滴不是雨滴,不足以下降成雨。
使云滴成为降水过程的,是云滴在湍流空气中的并合,只有在它的直径至少为2毫米时,便可称为雨滴了。
有一些雨滴永远也到达不了地面。
我在腾格里沙漠采访时,不止一次地看见高远的空中乌云抖动,古浪八步沙农民护林站的老乡告诉我,天上正下着大雨,但半路上又都蒸发了,沙漠和人见雨而不得,依然千渴着。
关于大气,不能不说我们在儿时都问过的一个问题:天为什么是蓝的?标准的答案应该说,这是太阳光中的蓝光在大气中散射所造成。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太阳光,波长愈短,散射愈强;波长愈长,散射愈弱。紫光、蓝光、青光波长为短;红光、橙光、黄光波长为长。因而太阳光经过大气时,首先被散射而出的是美妙的紫、蓝、青色,但这三色之中紫光似乎心有旁骛,在大气的高层便被吸收,人们的眼里便满目青蓝了。
可是,为什么有时天上极蓝,有时不然呢?
这就要提到往往为入所不齿的缥缈尘埃了,它们是九天景致的一部分。当空气中的尘埃、小水滴相对较少时,天就要蓝得深一些,反之就不是纯净的蓝色了,倘若尘埃杂质因为大工业城市污染的严重而密布空中,那就会让天空变色,因而,现在已很难见到蓝天。
当早晨或傍晚,阳光在大气中所经的路程较长,波长短的那些光大部分已被散射掉,剩下的红、橙、黄光就成了太阳的主色调,其中红光含量达859以上。与此同时,太阳附近的天空、云彩,尤其是尘埃微粒,因为红光的照射而显现着缤纷热烈,这也就是朝霞和晚霞。
人啊,因为晚上你要感激清晨,因为早上的风你要牵挂夜半的梦。
从不间断地运动着的多层次大气,在承接阳光的同时,也尽情地与阳光嬉戏,这样的时刻,你甚至会感觉到天空中洋溢着天真、顽皮的氛围,温馨可爱。
所有从天空射到地球上来的光线,都因大气的波动而变得不太清晰,甚至朦胧、扭曲,就连太阳的颜色也会变化。中午是使人炫目的白色,傍晚的地平线是渲染得最出色的、壮丽无比的嫩红色或蓝紫色。有时你碰巧看见山脚下的落日,会在底部闪烁红光,或在顶部有一道蓝色光闪,这是天上的彩色闪耀。当天色渐渐黯淡时,那些红光与蓝光仿佛是天上的街市,突然点亮了千万枝火把,然后在差不多的瞬间归于熄灭,但那火的余光、余热都还在。
无论山区、海边、大漠,落日都是辉煌地慑人心魄的,如果你再知道一点大气的知识,以及它在波动中对光的解剖,那就更加饶有兴味。问题是:现代人还有几多关心朝晖落日?
地球大气低层出现的最注目的自然现象,便是多彩的虹与迷濛的雾。虹往往发生在阵雨之后,那是仍然浮游空中的略带透明的雨滴奉献给地球的美妙饰带。雨滴被阳光透射之后,便棱镜一般把阳光的可见色谱逐一分离成其所含的七色光。空际的雨滴愈大,彩虹便愈加鲜美。
雾也是浓密水汽的产物,有时飘覼忽忽,有时紧贴地面,像流动的蒸汽笼罩大地,这笼罩又是那样轻、那样静、那样富有湿漉漉的生命感觉。如是山区,沿着山坡弥漫开去的展雾,是好天气的征兆;如是浓雾发生在人烟稠密的城市上空,再加上城区的烟尘及微粒污染,便会出现有害生命的烟雾。
当低贴地面的空气冷却,并把所含水汽凝结成0.1毫米直径的微滴时,雾发生了,在午夜之后,特别是无风的秋夜。
我们不敢设想,倘若地球上空没有了雷鸣电闪,人们的心灵是否会孤寂许多?尽管,闪电与雷击均会引发灾难,可是那种无法形容的声色的壮观与宽阔、穿透夜幕乃至撕裂沉沉黑暗的金蛇游走,总是使人在敬畏中想到:此时此刻会发生什么?
闪电起自大气的电爆发,它可以在云层之间进而在天地之间跳跃,只要存在足够大的异性电荷吸力。闪电的形态之美是一瞬之间的千姿百态,几条或几十条电光在千分之几秒内先后发生、游走、交叉、重叠,又各自成为妙不可言的闪闪发光的线条。在闪电发生之后,有诗人追问说:它逝去了吗?不,它如锥划沙般镌刻在夜空中了。然后便是雷鸣,响彻云天、振聋发聩的时刻。
在中国,广泛意义上的天象记事可以埠溯很远。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十分注意天兆,各种天象、异象,认为这与帝王基业、国泰民安密切相关。
殷商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三次日食记录,五次月食记录,两次关于新星的记载。
世界公认的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观察实录,见于我国《汉书·五行志》所记。
《春秋》记道: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沁“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举世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欧洲最早记载哈雷彗星是公元66年。巴比伦的哈雷记事始于公元前164年。
我国古籍中对流星雨的实录也是惊心动魄的。
《春秋》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世界最早描述。《新唐书·天文志》述及了公元714年一次英仙座规模宏大的流星雨:“开元二年五日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贯北极,小者不可胜数,天星尽摇,至曙乃止。”多么迷人的天象记事。
可是,我又要告诉读者,这里所写的一切也不过就是太空中的几粒微尘而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