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的保健细节和养护-电脑与疾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慎防“电脑眼干综合征”

    在神奇的网络世界遨游之后,在与网友畅谈、倾心交流之后,在结束了一天的紧张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之后,为什么感到自己的眼睛干涩难受,疼痛怕光,泪液缺乏呢,难道是电脑造成的吗?果不其然,这就是所谓的“电脑眼干综合征”。这是由于使用电脑的过程中,一些人不注意用眼卫生,或者因为室内光线过暗,使用时间过长导致而成。

    医学专家指出,长时间在暗光下使用电脑,荧光屏强烈的闪烁,会使人体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视紫质消耗过多,使人体血清中的维生素A迅速减少。当维生素A缺乏时,最初表现为视力下降,随着角膜、结膜上皮细胞的相继角化,泪腺的分泌细胞也会发生病变,眼睛干燥怕光、不敢睁眼。如果病情发展较快,可以数周内引起角膜穿孔。

    另一种情况是眼睛长时间受到电脑荧屏的刺激,形成了干燥性角膜结膜炎。这种病症的表现为,起病较缓慢,眼干、眼红、眼痒,有异物感,怕光,有少量粘稠的分泌物积聚在眼睛下方的穹隆结膜处,这种病会导致泪水减少,影响眼睛的正常功能。大家知道,眼泪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组成眼睛前的第一道防线,以随时清除眼睛表面的灰尘、异物,杀死对眼有害的病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同时还有屈光、营养等作用。如果泪水减少,就容易发生各种眼病。

    因为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平时应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主要是动物肝脏、鸡蛋、鱼、乳品以及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等。必要时,也可服用鱼肝油丸。

    使用电脑能传染红眼病吗

    2002年2月的头两周内,美国某大学有100多名学生患上了红眼病,很快又有500名学生(占该校总人数的10%)被感染上红眼病。由于病情暴发来势凶猛,调查人员认为是由于病菌发作所致。他们从12位患病学生那里提取培养物,并分离出一种病菌。起初,医学专家一时之间还不能确定病菌是如何传播的,但是公用电脑键盘首先被确认为怀疑对象。于是,美国疾病与预防中心的医学专家,立即对这所大学的60台计算机的公用键盘先进行扫描检查。然而,与预料的不同,这些键盘上并没有发现这种病菌。随后,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用更为敏感的探测技术对键盘进行深入检测,发现患有“红眼病”的人接触键盘后,可将病菌留存在键盘上,病菌存活几小时,因而键盘可成为“红眼病”的感染源。最后,专家宣布:公用电脑键盘是这次“红眼病”暴发的主要感染源。

    使用电脑警防红眼病人们日常使用的电脑键盘每天不知有多少人触摸过,特别是学校以及网吧里的电脑,只要使用者其中有一人患有红眼病,那么传染其他人的几率就非常高。很多人知道游泳会传染红眼病,但对电脑键盘传染却疏忽大意,更没有养成使用键盘时不揉眼、使用后要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夏季,人体汗液分泌较多,不少人都习惯用手去拭汗揉眼,这非常危险,所以因此染上红眼病一点不奇怪。最近,据一项关于眼睛传染疾病的调查显示,电脑键盘已经取代日常用的湿毛巾,成为细菌孳生的温床。

    如何避免感染红眼病

    “红眼病”买际上是指流行性急性结膜炎,包括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染性很强,潜伏期短,发病时病人眼睑和结膜有红肿,会感到眼部发痒、疼痛、视力模糊,分泌物呈水样,并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刺痛。少数病人可伴有角膜病变而影响视力。红眼病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神经麻痹,导致四肢瘫痪等症。

    由于红眼病病人眼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细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手或物均可传染,特别是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电脑键盘已经成为细菌孳生的温床,是传染红眼病的“现代途径”。因此提醒大家应注意日常生活细节,经常使用公用电脑键盘的人士要经常用酒精擦拭键盘,杀灭细菌,避免感染。万一接触到沾有病菌的键盘,使用过程中切勿揉眼,使用完毕后应立即用肥皂洗手。

    预防红眼病主要是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患者所用毛巾、手帕、脸盆、眼镜以及他操作过的电脑键盘、鼠标等须经常消毒,并与健康人分开。健康人可点消炎眼药水预防,不用脏手和衣袖揉眼睛。少儿抵抗力弱,尽量少去人群中玩,更不要随便触摸大人使用的电脑,并保持手、眼卫生,不与患病家人共睡。只要治疗得当,绝大多数病人在2周左右就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五招消除电脑视觉综合征

    很多每天都在使用电脑的人,经常被眼睛干涩、酸痛,额头沉重,分神,视觉模糊,甚至头痛、背痛、肌肉酸痛等诸多不适所困扰,医学上称之为“电脑视觉综合征(computervisionsyndrome)”。而引起这些症状的罪魁祸首正是你每天工作、学习、上网冲浪都离不开的电脑显示器。据美国眼科医师协会和脊椎医师协会的报告,电脑显示器屏幕产生的眩光是引发电脑视觉综合征的源头。

    试一试下面的5招,帮你消除电脑视觉综合征:

    (1)保持柔和的室内光线:

    电脑屏幕本身会发光,所以要避免外部的光线不要过于强烈,也不要在夜晚不使用外部光线。

    (2)和屏幕保持距离:

    电脑屏幕最好置于眼睛水平线以下,电脑屏幕与人的距离应在0.6~0.7米。

    (3)电脑位置要放准确:

    要让窗户与显示屏幕垂直,千万不能面对,也不要在后面。

    (4)配戴合适的眼镜:

    近视眼最好能配戴比原来度数略低约150度的眼镜;如果你不近视,但每天必须在电脑前工作数小时,最好选配一个护目镜以隔离屏幕的辐射。

    (5)让眼睛适当休息一会:

    每隔半小时至45分钟至少要休息10分钟,可以通过转转眼球、眨眨眼、看看远方、做做眼保健操等方式,让眼睛获得适当的休息;或用毛巾浸温水后拧干,敷在眼睛上数秒,这样可以促进眼球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你睡觉时有手麻的感觉吗

    ——当心“腕管综合征”

    1997年,长期从事电脑打字工作的张小姐出现手腕和手指麻痛,却不知是什么原因。曾多次到医院就诊,没有查到病因,医师仅给予了止痛处理。直到1999年初出现手掌肌肉萎缩后,才确诊为“腕管综合征”。“罪魁祸首”就是长期敲击键盘所致,因此,又称为“键盘腕”。

    办公室里的“电脑一族”因长期操作电脑,敲打键盘、拖动鼠标,而感到腰酸背疼和疲惫,如果最近在入睡后,出现“手麻”或烧灼痛而突然醒来,这就是患了“腕管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要明了致病的原因首先了解一下腕部或腕管的结构。腕管是腕掌部一个较大的管道,管道中有屈曲手指的肌腱长期使用电脑当心“腕管综合征”和正中神经及血管通过。腕管由手腕骨及其间软组织所组成。八块手腕骨排列在底部,顶部由一块宽阔的韧带所覆盖,于是整个组成便像是一个管道,让活动手指的肌腱,手部的血管和神经通过,从前臂伸延至手掌。腕管被肌腱和神经所占满,几乎没有间隙。任何原因使腕管缩小或内容物增多,都将会挤压肌腱和神经,出现手腕、拇指、食指及中指的麻木和疼痛。如果长期垂腕击键,则会使腕管内的肌腱和神经反复摩擦,引起肌腱、肌肉和腕管壁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腕管的狭窄,压迫从手臂通往手指的一根神经——正中神经,正中神经所“指挥”的三个手指,拇指、食指、中指会首先产生疼痛和感觉麻木,形成腕管综合征。

    正由于腕管的底部(即手腕的手背方)是由坚固的腕骨组成,而顶部又是结实的韧带,故此腕管内的空间便被固定下来,拥有伸展或扩张。当手部操作过多时,亦即通过腕管的肌腱会不断地在管内前后滑动,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慢性的摩擦性发炎,继而出现组织的肥厚及粘连,自然就需要更多的空间。但腕管内又缺乏空间的弹性,于是乎便形成管内压力增加,压力增加便继而影响管内神经的功能。而其中的正中神经因位处中央位置,受影响的机会最大。

    腕管综合征在需要手腕用力、腕部做重复动作的职业中发病率最高。如电脑操作者的频繁敲击动作、厨师翻菜颠勺动作等容易导致;同时,木工、挤乳工、书法家、画家、音乐指挥家,以及提琴手、钢琴师、胡琴演奏家、雕刻家等均易发生腕管综合征。一般来说,女性受影响的机会较男性为高,三四十岁时发病率最高,大部分患者都是右手出问题。

    腕管综合征初期常表现为指端的感觉功能障碍,常常因入睡后数小时出现麻木或烧灼痛而致醒,活动后缓解。一部分病人的手腕关节,如果极度屈曲,60秒钟后手指的异常感觉会加重,这是一个诊断的标志。患该症病人常自觉大拇指笨拙无力,检查可见手掌大鱼际肌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和肌力减弱,拇指、食指、中指感觉迟钝和异常,而小指和无名指内半侧完全正常。如果让病人将两手搁在桌子上,前臂与桌面垂直,两手腕自然屈掌下垂,大约一分钟即可出现食指和中指的麻木。手腕和手指的麻木常常在夜间和清晨发生,而活动及用力甩手后可减轻。

    患上“腕管综保征”怎么办

    腕管综合征的典型表现是:腕部、手掌面、拇指、食指、中指出现麻、痛,或者伴有手动作不灵活、无力等;疼痛症状夜间或清晨加重,可放射到肘、肩部,白天活动及甩手后减轻;上述部位的感觉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手部肌肉萎缩、瘫痪。

    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且连续几天不缓解,专家建议,对“键盘腕”病人应该暂时停止使用电脑,一定尽快去正规医院看医生,以便早日作出诊断,采取措施。诊断明确后可并用理疗和热敷等物理方法治疗,使其尽快恢复;如果物理治疗无效,可采用激素腕管内封闭治疗,一般可缓解症状或治愈I对少数上述治疗无效的病人,可通过手术打开腕管,解除对神经的压迫,使病人症状缓解。

    (1)外固定:

    症状明显者,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腕部于轻度背伸位1~2周。亦可以利用特制的护腕承托着手腕,令手腕的活动减少或减轻它所承受的负荷。少了负荷,多了休息,身体的自愈机制便自然启动。

    (2)腕管封闭:

    用普鲁卡因和强的松龙(激素)做腕管内注射,每周一次,共3~4次。

    (3)服消炎止痛类药物。

    (4)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或有大鱼际肌萎缩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如切断腕横韧带,解除对正中神经的压迫。但大多数病人以腕管封闭为主,可辅以消炎止痛类药物。

    临床上,一部分患者会因长期病变,导致拇指下的“大鱼际”肌肉出现萎缩;甚至会出现间歇性皮肤发白、发绀;严重者可出现拇指、食指发绀、指尖坏死或萎缩陛溃疡,成为不可逆的改变。对于“腕管综合征”预防非常重要。

    如何预防“腕管综合征”

    常言道“预防胜于治疗”,腕管综合征中的最终成因,是积劳过度而成,亦是不自觉地长时间无歇息地使用手腕及手指,因而产生过劳性反应。明乎此理,预防之道便十分明显,就是要尽量避免长时间进行重复的手部操作。其间每隔15~30分钟必须稍事休息,改变一下动作。例如打字的每隔30分钟便要稍停一下,伸展一下手指和手腕的肌腱,向不同的方向舒展数下。如果可行的话,不妨将不同的操作交替进行。例如打字30分钟后,便转为文件处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打字工作。这样便可以利用不同的操作内容,使不同的肌肉和肌腱轮流工作和休息。

    另外,保持良好的操作姿态是避免相关损伤的有效方法。

    ①键盘应放置在身体正前方中央位置,以持平高度靠近键盘或使用鼠标,可以预防腕管受到伤害;

    ②手腕尽可能平放姿势操作键盘,既不弯曲又不下垂;

    ③肘部工作角度应大于90度,以避免肘内正中神经受压;

    ④前臂和肘部应尽量贴近身体,并尽可能放松,以免使用鼠标时身向前倾;

    ⑤确保使用鼠标时手腕伸直,坐姿挺直并最好使用优质背垫,双脚应平放地面或脚垫上。

    ⑥显示屏放置在身体前面的高度以不使头部上下移动为宜,当坐正之后,双眼应与屏幕处于平行直线上,确保显示屏的亮度适中。

    ⑦工作期间经常伸展和松弛操作手,可缓慢弯曲手腕,每小时反复做10秒钟;也可每小时持续做10秒钟的樨拳活动。

    聊天高手,腕伤高手

    小张经常是聊天室的座上客,打字的速度一级快。但是,日子一久,小张突然发现自己的手指抖个不停,拇指疼痛。原来,电脑让他成为了“重复使力伤害综合征”中的一员。

    用简单的医学名词来说,重复使力伤害的定义是:一种由于长期重复用力或笨拙的手部动作,而造成的累积性创伤疾病。再加上不良的工作姿势和姿态、不合用的家具、设计不佳的键盘、沉重或快速的工作负担,于是构筑出严重的肩、颈、前臂和手部的肌肉、肌腱及神经伤害,患者感到疼痛、无力、麻木或运动功能受损。

    “重复使力伤害综合征”不会在瞬间发生,它是经年累月,不知不觉地缠上电脑使用者。如果未经治疗,它可能会对双手造成无可挽救的损害,一旦受到严重的伤害,双手将不再灵活。许多人总是等到拿不住东西,或一做事就莫名地疼痛,才知道自己患了“重复使力伤害综合征”;但到了这个时候,往往神经、肌肉和结缔组织,早已受到严重的损伤。

    虽然它肇始于键盘,但它对日常生活也可能造成重大的影响,如:没办法开门或抓不住电话,甚至“无法工作”。

    因此,当个健康的聊天高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使用电脑前先为手指做暖身操,首先用力握拳持续10秒钟后放开,然后再让十指全力伸展持续10秒,每回反复做10次,可以增加肌腱的柔软度。

    ②应坐在电脑屏幕及键盘的正前方,同时要注意身体自然挺直、略微前倾、双脚踏地,膝盖高度略低于髋关节。

    ③键盘勿放置过低,高度以能使手臂于自然下垂的状况下使用为准,而前臂与手腕角度最好呈平行,以免前臂与手腕的角度过大,而造成手腕、手肘部位的肌腱发炎。

    ④不要过于用力敲打键盘及鼠标的按键,力道适中即可,以免造成“扳机指”。

    ⑤理想办公桌面的高度离地约66~81厘米,键盘高度约68~78厘米,屏幕高度约84~106厘米,眼睛到屏幕的距离约38~76厘米。

    ⑥放置一块鼠标软垫可减轻手肘的压迫感,有助于预防“腕管综合征”;另外,避免悬空打字,也能减少“网球肘”的患发可能。

    ⑦工作中适度的休息非常重要,建议最好每打30分钟,就停下来休息一下,做手臂、手指的伸展,或一些弯腰、扭身、转头的运动。

    如何预防鼠标手

    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手腕生疼,肩膀发麻,手指的关节不灵活。其实,这些伤害我们的“杀手”就在身边——鼠标。鼠标比键盘更易伤害手,如果鼠标使用不当,可以使你患上很严重的指关节疾病,这种不同于传统手部损伤的症状被称为“鼠标手”。

    “鼠标手”早期的表现为:手指和腕关节疲惫麻木,有的关节活动时还会发出轻微的响声,类似于平常所说的“缩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征”症状,但其累及的关节比腱鞘炎要多。外科专家认为,鼠标比键盘更容易对手造成伤害,而这种疾病多见于女性,其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

    “鼠标手”只是局部症状,如果鼠标位置不够合理,太高、太低、或者太远都可能继发产生颈肩腕综合征。

    因此,鼠标应该放在一个稍低位置,这个位置相当于坐姿情况下,上臂与地面垂直时肘部的高度。键盘的位置也应该和这个差不多。很多电脑桌都没有鼠标的专用位置,这样把鼠标放在桌面上长期工作,对人的损害不言而喻。

    鼠标和身体的距离也会因为鼠标放在桌上而拉大,这方面的受力长期由肩肘负担,这也是导致颈肩腕综合征的原因之一。上臂和前身夹角保持45度以下的时候,身体和鼠标的距离比较合适,如太远了,前臂将带着上臂和肩一同前倾,会造成关节、肌肉的持续紧张。

    如果调节鼠标位置很困难,可以把键盘和鼠标都放到桌面上,然后把转椅升高。桌面相对降低,也就缩短了身体和桌面之间的距离。

    只要你采用科学的方法使用鼠标,就会大大降低“鼠标手”的发病几率,让每一名常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轻松、愉快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二十岁小伙四十岁颈椎

    小田找了一份电脑录入员的工作,干活很卖力。由于经常接触电脑,小田又逐渐迷上了上网,下了班就到家门口的网吧。一天24小时,白天打字,晚上上网,小田除了睡觉就是与电脑面对面相处。不久,小田颈部开始经常出现疼痛、僵硬,还伴有头痛、头晕,到医院一照X线片,得了颈椎病,颈椎部位曲度变直,还长了骨剌。

    电脑操作使人的头部缺乏活动,且使颈部处于同一种姿势,时间过久则出现颈椎代偿性增生。颈椎增生可以压迫神经根,引起肩周炎、上肢活动受限,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颈椎增生还可导致供应大脑枕部的椎动脉受压,引起大脑枕部供血异常,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爱护颈椎据专家介绍,现在颈椎病人越来越低龄化,像小田不过20多岁,却得了以前40岁往上的人才会得的疾病。这些年轻的颈椎病人通常都与长时间使用电脑有关,他们在电脑前往往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再加上坐姿不正确,桌椅高度不适合以及长期紧绷的精神状态,导致颈部关节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

    一项针对高中生及文员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每天读书超过8小时者仅24.4%的脊椎有侧弯情形,而每天使用电脑超过4小时者却有81.6%脊椎有侧弯情形。可见长时间使用电脑对肌肉及脊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而且电脑一族脊椎侧弯部位以上段胸椎为主,而这也是导致电脑一族容易有颈背僵硬、易疲劳、胸闷等情形发生的原因。

    九招防范颈椎病

    预防颈椎病,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姿势。

    (1)坐姿

    臀部要充分接触椅面,双肩后展,脊柱正直,两足着地。写字时头部略微前倾,两肩之间的连线与桌缘平行,前胸不受压迫,使头、颈、肩、胸保持微微绷紧的正常生理曲线。将桌椅高度调到与自己身高比例合适的最佳状态,最好定制一与桌面倾斜10~30度,或可升高或降低桌面与椅子的高度比例,有利于调整坐姿,避免头颈部过度后仰或过度前屈。以减轻长时间端坐引起的疲劳。

    (2)站姿

    应收腹挺胸,双肩撑开并稍向后展;双手微微收拢,自然下垂;下颌微微收紧,目光平视;后腰收紧,骨盆上提,腿部肌肉绷紧、膝盖内侧夹紧,使脊柱保持正常生理曲线;从侧面看,耳、肩、髋、膝与踝应于一条垂线,有一种在微微绷紧中轻松自如的感觉。

    (3)走姿

    双脚尽量走在一条直线上,走时脚跟先着地、脚掌后着地,并且胯部随之产生一种韵律般的轻微扭动。

    (4)卧姿

    选好枕头,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枕为佳,有利于保持颈椎前凸的生理体位。睡时以右侧卧为宜,应是侧卧时自耳到同侧的肩外缘的高度,以保持颈部的固有位置。仰卧时,枕头放置在头与肩部之间,从而使颈椎的生理前凸与床面之间的凹陷正好得以填塞。

    选好合适的床铺:不宜睡尼龙丝绷床、泡沫塑料床垫和太软的席梦思床,应选用柔软富有弹性又透气性好的床,如棕绷床、木条板床或竹条板床,上面铺上软硬度适中的床垫、被褥,这样睡在上面,有助于维持脊柱的平衡状态,使身体感到舒适。

    (5)工作或学习间隙应活动颈部

    对中小学生来说,低头学习20分钟,需抬头仰视2~3分钟;伏案学习30~40分钟,要起来走一走,做些左顾右盼的动作;学习1~2小时左右,可向左右转动头颈部数次,转动时应轻柔、缓慢,以达到该方向的最大运动范围为准;也可利用两张桌子,两手撑于桌面,两足腾空,头往后仰,坚持5秒钟,重复3~5次。这样既可消除疲劳感,又有利于颈椎的保健。

    (6)常做伸颈运动

    采取坐或站的姿势,坐时两手掌放在两大腿上,掌心向下;站时双脚分离与肩同宽,两手臂放在身体两侧,指尖垂直向下。做时两眼平视前方,全身自然放松。开始时缓慢抬头向上看天,尽力把头颈伸长到最大限度,并将胸腹一起向上伸;随后将伸长的脖颈慢慢向前向下运动,好似公鸡啼叫时的姿势;接着再缓慢向后向上缩颈。每连续动作为1次,各人可结合自己的不同情况每天可做十数次。伸颈运动可使颈椎得到锻炼,加快血液循环,改善颈部肌肉韧带的血供,使肌肉韧带变得强壮,并能使骨密度增加,预防骨质疏松,从而减少颈椎病的发生。

    (7)经常耸肩

    正确的耸肩方法是,头要正直,挺胸拔颈,两臂垂直于体侧,然后两肩同时尽量向上耸起。两肩耸起后,停1秒钟,再将两肩用力下沉。一耸一沉为1次,每天做100~120次。这种简单的耸肩活动,可起到按摩颈椎,促使颈肩部血流畅通的舒筋活血作用。

    (8)常拍肩膀

    在学习和工作之余,自己作左手握拳拍右肩膀,右手握拳拍左肩膀,可连续拍打20下。拍肩时的震动和刺激,可使肩颈肌得到松缓,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解除生理、心理紧张程度。

    (9)做颈椎操

    如果你的颈椎病比较严重,可以做一套简便的颈椎操。做前预备姿势,或坐或立,全身放松,心境平静,头要正直,挺胸拔颈。

    ★第一节,头缓缓地向前下方低,尽量拉长颈椎骨,直到下巴紧贴前胸,然后慢慢恢复原状;

    ★第二节,将头缓缓地向后仰,尽力拉长脖子,好像要将后脑勺放到肩背上,再慢慢复原;

    ★第三节,头先向左侧靠,力求将耳朵贴近在肩上(但不能耸肩),再复原;

    ★第四节,头向右侧靠,尽量将右耳朵贴近右肩,再复原。每个动作连续做2~3次,早晚各做一遍。

    一旦得了颈椎病,处于急性发作期时,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需要卧床休息2周,让颈部肌肉放松,减轻肌肉痉挛和头部重量对颈椎间盘的压力,促使组织受压水肿的消退。但不宜长时间卧床,以免发生肌肉萎缩、组织及关节粘连等变化,影响颈椎病的康复。在颈椎病的间歇期和慢性期,应注意做到适度运动劳逸结合。

    简易体操拯救你的

    电脑一族长时间地低头工作很容易造成颈椎过度劳损,患上颈椎病、腰椎病等所谓职业病。广州军区空后医院的孙安莉医师与数名心理学家和医护人员一起研制了一套保健人体各部位的健身操,整套操由20个主要动作组成,在柔和的音乐下缓慢地练习,大约15分钟即可,且对场地的要求很低。

    基本姿势

    每次做各项训练动作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全身放松。

    前俯后仰

    双手叉腰,先抬头后仰,同时吸气,双眼望天,停留片刻;然后缓慢向前胸部位低头,同时呼气,双眼看地。做此动作时,要闭口,使下颌尽量紧贴前胸,停留片刻后,再上下反复做四次。动作要旨是:舒展、轻松、缓慢,以不感到难受为宜。

    举臂转身

    先举右臂,手掌向下,抬头目视手心,身体慢慢转向左侧,停留片刻。在转身时,要注意脚跟转动45度,身体重心向前倾,然后身体再转向右后侧,旋转时要慢慢吸气,回转时慢慢呼气,整个动作要缓慢、协调。转动颈、腰部时,要尽量转到不能转为止,停留片刻,回到自然式后,再换左臂。而换左臂时,放下的手要沿耳根慢慢压下,换好手臂后同样再做,来回反复做两次。

    左右旋转

    双手叉腰,先将头部缓慢转向左侧,同时吸气于胸,让右侧颈部伸直后,停留片刻,再缓慢转向左侧,同时呼气,让左边颈部伸直后,停留片刻。这样反复交替做四次。

    提肩缩颈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自然下垂。动作时双肩慢慢提起,颈部尽量往下缩,停留片刻后,双肩慢慢放松地放下,头颈自然伸出,还原自然,然后再将双肩用力往下沉,头颈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后,双肩放松,并自然呼气。注意在缩伸颈的同时要慢慢吸气,停留时要憋气,松肩时要尽量使肩、颈部放松。回到自然式后,再反复做四次。

    左右摆动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脚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叉腰。动作时头部缓缓向左肩倾斜,使左耳贴于左肩,停留片刻后,头部返回中位;然后再向右肩倾斜,同样右耳要贴近右肩,停留片刻后,再回到中位。这样左右摆动反复做四次,在头部摆动时需吸气,回到中位时慢慢呼气,做操时双肩、颈部要尽量放松,动作以慢而稳为佳。

    波浪屈伸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双目平视,双腿略分开,与肩平行,双手自然下垂。动作时下颌往下前方波浪式屈伸,在做该动作时,下颌尽量贴近前胸,双肩扛起,下颌慢慢崛起,胸部前挺,双肩往后上下慢慢运动。下颌屈伸时要慢慢吸气,抬头还原时慢慢呼气,双肩放松,做两次停留片刻;然后再倒过来做下颌伸屈运动,由上往下时吸气,还原时呼气,做两次,正反各练两次。

    要注意的是,整个动作要缓慢、协调,把肌肉慢慢地绷紧并显露出来,其后再做适量的放松动作,觉得累的时候要作适当休息。如果刚开始不能标准地做好动作,要循序渐进,不可冒进,以免对脊椎等部位造成更大伤害。

    当心肌紧张性头痛

    王小姐是个电脑族,可上班看电脑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到了下午太阳穴就很痛,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患了肌紧张性头痛。

    肌紧张性头痛,即肌收缩性:头痛,是白领阶层常见的职业病,多见于伏案工作或长期操作电脑者。肌紧张性头痛是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长期保持一种姿势,会造成颈部肌肉持续紧张,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刺激压迫头部神经(头部的神经多数发源于颈后),再加上精神和心理紧张、抑郁和焦虑就会导致持久性头、面、颈,肩部肌肉痉挛及(或)血管收缩引起的牵扯痛或扩散痛。

    肌紧张性头痛女性多见,约占75%。患者除头痛外,尚有头部沉重感、箍紧感,颈部的紧张酸痛不适,精力难于集中,记忆力下降,还可以影响睡眠质量,如果除了头痛外还具有上述两种以上症状,那么肌紧张性头痛的可能性大。检查除偶尔查得肌肉痉挛外,无其他发现,抗偏头痛治疗常常无效。

    适当的药物调理和颈部自我保健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工作2小时可以旋转一下颈部,自己用手按摩或互相按摩,从而放松颈肩肌肉,促进代谢产物的排除,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药物调理可用镇痛药和安定剂给予对症治疗,对有抑郁的患者可使用抗抑郁药。长期服用止痛片有可能形成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可引起恶心、呕吐,甚至呕血、黑便,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更要慎重,所以服用药物要接受专科医生的指导。

    连续使用电脑过长可诱发“电脑血栓症”

    2002年,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一位年仅21岁的大学生,他因突然胸痛、呼吸困难就诊,人院诊断为“肺炎”。住院7天后再次发生胸痛,呼吸困难,经CT检查,诊断为“肺栓塞”。原来这位学生暑假期间在电脑面前连续静坐20余天,结果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后发生了肺栓塞。2003年新西兰发现一名32岁男性肺栓塞患者,他通常每天要在电脑前坐12小时,有时长达18小时;2004年又有一24岁韩国男青年,连续上网玩游戏80多个小时,最后也死于肺栓塞。

    “电脑血栓症”是由于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而引起的肺栓塞。静坐不动,下肢或盆腔静脉里的血液流动缓慢淤积,结果会在静脉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流动到肺部便发生了肺栓塞。肺栓塞是预后非常不好的疾病,轻则可引起呼吸功能障碍或肺动脉高压,重则可使人致残甚至死亡。医学专家分析“电脑血栓症”的发病趋势可能不亚于“经济舱综合征”,甚至更高。

    你知道“因特网痴迷征”吗

    过分的痴迷和沉溺网络导致了某些人患上了新的“电脑病”,医生称之为“因特网痴迷征”与“信息疲劳征”。

    “因特网痴迷征”患者的特点是终日与电脑为伍,他们的网上生活常常是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患这种病的人,男性则以电脑为妻,因为网络里充满了虚拟的浪漫爱情和极具诱惑力的女性,使他们精神上长期沉溺于这种性转移中,从而视活生生的娇妻于不在。而患此种病的女人则更动情,有的竟抛夫弃子,与电脑相拥而眠。患该病的孩童则整日像胶皮糖一样被粘在了电脑上,足不出户、茶饭不思。有的孩子竟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机械动作,不论做什么,右手的食指总在不停地敲打着,仿佛生活中的一切都靠他的鼠标在控制和操纵着。

    “信息疲劳征”是怎么回事

    “信息疲劳征”的患者表现为头痛、健忘、脾气暴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同时,面对外面接踵而来的潮水般的信息,已有应接不暇和迟钝感,处理每天的传真、国际互联网信息、电子邮件和电话信息的能力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和不该有的工作失误。路透社信息部调查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300名管理人员,发现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患有这种“信息疲劳征”。而且随着信息量越来越大,有不少“电子垃圾”也使患“信息疲劳征”的人雪上加霜。一位白领小姐抱怨说,她每天要手脚不停地处理几大摞传真电文和数百份电子邮件,弄得头昏脑涨,可其中有一部分却根本用不上。

    痴迷网络会致“网络性心理障碍”

    网络性心理障碍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典型表现包括:情绪低落、不愉快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饮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滥用药物等。

    在网络性心理障碍发展的早期,患者先逐渐感受到上网的乐趣,然后上网时间不断延长、由此出现记忆力下降。有些患者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络上“溜达溜达”。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后来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饮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该病晚期,患者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每天连续长时间上网;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占发病人数的98.5%,女性占1.5%。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这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涉及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因素两方面。

    解决方法:

    目前对于此病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采取的措施有: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也可应用抗抑郁药如丙咪嗪,多虑平及精神疗法等综合治疗。

    “电脑狂暴征”——让你脾气变坏

    张大妈的儿子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整天呆在家里上网,有时候饭都不吃,觉也不睡。刚开始还没有什么,时间长了,一旦出现操作失误或电脑死机,便怒气冲天,破口大骂。有一次,他竟将键盘、鼠标摔得粉碎。遇到这种情况,张大妈总是好言相劝,百般开导,但是儿子依然暴跳如雷,没有任何结果。张大妈苦不堪言,忧心忡忡。其实,她不知道,她儿子已经患上“电脑狂暴征”。

    你听说过“电脑狂暴征”吗所谓“电脑狂暴征”,是因长期使用电脑的人对电脑产生了依赖性,如果电脑出现故障而不能使用,就会沮丧、焦虑,是一种新出现的心理性疾病。这类病人的主要表现是:向电脑或他人发泄无名怒火;沮丧时,可以愤怒地拔掉电源插头,有的人甚至将键盘扔至窗外;严重时可出现暴力行为,毁物伤人。

    英国曾对1250名和电脑打交道的上班族调查发现,“电脑狂暴征”在英国的办公室已经相当普遍,约有80%的人在日常工作中都发现同事曾向电脑“拳打脚踢”,或以语言予以“羞辱”,以发泄心中怒气。

    防治“电脑狂暴征”,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在自己心态发生变化时,应善于自我调节,使之趋于正常。其次,学会多样化工作方法,减少对电脑的依赖。其三,正确对待电脑出现的问题。应认识到,电脑是一个人工制造的机器,它不可能不发生故障,出了问题,应积极给予检修,促使正常运转,而不致妨碍工作和学习。其四,使用电脑的人,如有狂暴心态的倾向,即沉迷电脑的倾向,应劝导其访问心理医生,以及早纠正。

    你知道“网瘾综合征”吗

    任何先进的科技就像是一匹烈马,我们为它接生,喂食它,但它总是不断地考验着我们驾驭它的本事和耐心。今天我们编织了网络,它也因此而困住我们自身,其中表现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上网者由于染上了“网瘾综合征”而致使自己的行为难以自拔。

    上网也会成瘾“网瘾综合征(IAD)”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摆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其判断的基本标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行为和心理上的依赖感;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基本丧失;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乱;身心健康受到较严重的损害。

    从类型上来分析,上网成瘾的人主要有:

    (1)信息型网瘾

    其主要的行为特征在于行为者出于获取信息的需要,而沉陷在互联网络的信息海洋之中,对海量的信息形成无以摆脱的依赖。

    (2)交往型网瘾

    其主要的行为特征在于行为者出于社会交往的需要,而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与天南海北的网上朋友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在电子空间里长时间地进行真实的“虚拟互动”,并由此而陷入沉溺状态。

    (3)游戏型网瘾

    其主要的行为特征在于行为者出于游戏娱乐的需要,被网络游戏深深地吸引,在过度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情况下,对其他事情哪怕是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也都不管不问,只顾上网玩游戏。

    (4)惯习型网瘾

    其主要的行为特征在于行为者出于日常工作、创新创造、排遣寂寞、寻求体验等多方面的需要,而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网络沉溺现象。

    从目前我们对网络成瘾者的调查来看,游戏型网瘾和交往型网瘾占主流,且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群体中。

    染上“网瘾综合征”的人,由于其对电脑和互联网络形成了深度的依赖,在操作电脑和上网时,他们会长时间地持续下去而乐此不疲,如同其他类型的成瘾性一样,其行为不能自制;可是一旦离开,他们又可能会失魂落魄、烦躁不安和无所适从。比如游戏型网瘾者,就会持久地存在难以摆脱的玩的渴望和冲动,形成精神依赖和相应的生理反应。一停止游戏活动,就难以从事其他有意义的事情,而恢复操作游戏后,精神状态就恢复正常。显然,这些行为特征与其他成瘾行为一样,都属于一种心理病理行为。如果中止了这种满足,那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焦虑不安甚至痛苦,程度严重者,性格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自私、说谎、不关心他人、对社会失去责任感以及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或者昼夜节律颠倒等。

    如果一个人喜欢长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当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都难以清醒地加以调节和控制的话,那么,他就很可能到了染上“网瘾”的危险边缘。这时,用自己的理性不断加强自我的约束,并逐步地减少自己的上网时间就成了不得不做出的行为选择。

    “网瘾综合征”的自我疗法

    据统计,全球两亿多网民中,有114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瘾综合征”,占总人数的6%。进一步调查还发现,病人多集中在学生、无固定职业者(网虫)及家庭主妇,这些人有充裕的时间痴迷电脑,因而是易感者。

    “网瘾综合征”患者的最主要表现是:上网时精神兴奋,心潮澎湃,欲罢不能,时间失控。沉溺于网上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由此而忽视与社会的交往、与家人的沟通,甚至对上网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以致不能分离。

    专家发现,“网瘾综合征”患者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此外,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了“网瘾综合征”呢?比照以下标准,便可自我诊断。

    ①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头昏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或神不守合,而一旦上网便精神抖擞,百“病”全消。

    ②上网时表现得神思敏捷,口若悬河,并感到格外开心,一旦离开网络便语言迟钝,情绪低落,怅然若失。

    ③只有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从而使得上网时间失控,经常比预定时间长。

    ④无法控制去上网的冲动。

    ⑤每看到一个新网址就会心跳加快或心律不齐。

    ⑥只要长时间不上网操作就手痒难耐。有时刚刚离网就有又想上网的冲动。有时早晨一起床就有想上网这种欲望。甚全夜间趁小便的空也想打开电脑。

    ⑦不能上网时便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

    ⑧平常有不由自主地敲击键盘的动作,或身体有颤抖的现象。

    ⑨对家人或亲友隐瞒迷恋因特网的程度。

    ⑩因迷恋因特网而面临失学、失业或失去朋友的危险。

    如果有以上标准中4项或4项以上表现,且持续时间已经达1年以上,那么就表明你已经患上了IAD。

    “网瘾综合征”完全是人为的,只要加强自我保健,便可防止此病发生。

    ①在上网时间上要自我约束,特别在夜间上网时间不宜过长。

    ②注意操作姿势。荧光屏应在与双眼水平或稍下位置,与眼睛的距离应在60厘米左右。敲击键盘的前臂呈90度。光线柔和不可太暗。手指敲击键盘的频率不宜过快。

    ③平时要丰富业余生活,比如外出旅游、和朋友聊天、散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等。

    ④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胡萝卜、荠菜、芥菜、苦瓜、动物肝脏、豆芽、瘦肉等含丰富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⑤出现早期症状,应及时停止操作并休息。

    一旦出现“网瘾综合征”,不要紧张,要尽早到医院诊治,必要时可安排心理治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