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姿态做人做事的艺术-低头并不代表低人一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低头是一种低调做人的哲学,也是弱势图强、险中求进的做事策略,更是赢得人生、成就事业的低调姿态。低头的同时,却在暗中前进;处于弱势,却并非真弱,只是为了减少阻力,避开障碍,这不失为一种睿智的做人之道。

    锋芒毕露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招人嫉恨、惹人厌烦。

    1.风头不可出尽,便宜不可占尽

    李白曾说,“人贵藏辉”。一个人如果锋芒太露,就会招来怨恨与嫉妒,更容易树敌,聪明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会刻意夸耀自己、不会故意锋芒毕露,而是懂得在复杂的环境中低调做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若想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做到保全自身、适者生存,就应该懂得适时低调。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够冷静、务实地做人,这也是低调做人的基本要求。

    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不但要战胜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狂妄、咄咄逼人的张扬行为,还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凡事低调一点,才能够避开意想不到的冷箭;不露锋芒、不抢风头,才可以在“林”中独秀一枝,才可以解得各种罗网。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天,国王与许多人一起出游,他们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来到一座景色迷人的大山上,山上住着很多小猴子。

    国王与随行人员沿着小路踏上山来,小猴子们见到行人后便纷纷向四处躲藏起来。然而,却有一只小猴子不但不逃走,反而跟随着国王,从一棵树上蹦到另一棵树上,好像是在引起国王的注意。

    国王没想到会有小猴子在身后跟着他,他走着走着,突然决定在此打猎助兴。国王拿出弓箭,拉满弓,然后向远处射。没想到这只小猴子竟然跳了起来,朝着国王射箭的方向冲了过去,它恰好接住了那支箭。

    国王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又拿出一支箭,搭到弓上,选了一个距离猴子比较远的一棵树,上面站着一只红嘴巴的鸟。

    国王的箭迅速地朝着红嘴巴的鸟射去,但是小猴子的反应非常灵敏,几乎是与箭同时腾空而起,向箭的方向迅速飞跃过去,不偏不倚,恰好又把箭抓到了手里。小猴子用手举着国王的那支箭,摇晃着脑袋,满脸的得意,似乎在向国王挑衅。

    国王看着这只淘气的小猴子,很生气,他召集随从们一起准备好弓箭,然后一声令下,随从们向着小猴子的方向万箭齐射,小猴子来不及躲闪,被乱箭射死。国王看着被射死的小猴子,沉思了片刻,然后说道:“这只猴子本来很有灵性,动作灵巧、敏捷,若是再多修炼几年,必成大器,但是遗憾的是,它总想炫耀自己,这是过分炫耀自己的下场。”

    树大招风,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不会处处显示自己比别人有能耐,特别是关键时刻,都会小心谨慎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以避免惹祸上身,这样做人才不会吃亏。

    商代末期,商纣王终日沉浸在“酒池肉林”、“声色犬马”之中,凡是直言进谏的忠臣都一律被处死。有一次,他宴饮数日而忘记了当时的日子,问左右的人,大家都不知道。于是,他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心想:“一国的主人竟然让本国的人们忘记了时间,这个国家就要面临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时间,而唯有我一人知道,那自己的处境就更危险。”于是,他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具体的日子。在残暴昏庸的纣王面前,箕子如果为显示自己的记忆,“清醒”地说出具体的时间,他的“清醒”恰好是商纣王“糊涂”的反衬,他未必会得善果。

    商界巨子李嘉诚在儿子步入商界时,曾经这样训导儿子:“树大招风,低调做人。”成功人士都深谙“风头不可出尽,便宜不可占尽”的道理,这也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哲学。

    聪明睿智的人大多不张扬,而是以愚蠢自守;多闻善辩的人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故意展示自己,而是以浅陋自守;勇武刚强的人不会总是表现自己的勇猛,而是以畏惧自守;大富大贵的人不会过分宣扬自己的财富,而是以节俭自守;仁德广施天下的人不会故意显露自己的仁德,而是以谦让自守。做人如果能够做到这种地步,就会避免招致迫害与摧残。

    好多人往往追求个性张扬,喜欢率性而为,不懂得委曲求全,结果却处处碰壁,甚至惹祸上身。做人处世,适度地保持生命的低姿态,对于许多事情,要明白一些轻重,分清一些主次,适时内敛,少出风头,可以避开一些无谓的纷争,避开意外的伤害,更好地保全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智慧小驿站: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掩饰自己的“秀”也是做人处世的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大智慧。有时掩饰自己真实的一面就是一种精明内敛,使自己免受伤害。

    2.以弱斗强,反客为主

    世事无常,人生不可能永远处于强势。泰山压顶时,如果先低头弯一下腰,将来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否则头损腰折,就永远没有挺直腰板的机会了;身处弱势,可以磨炼人的胸襟与胆量,还可以使人激发越挫越勇的斗志,从而可以掌握以弱图强的主动权,使自己反客为主。

    懦弱与弱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人若能够冷静地面对自己的弱势,并不代表懦弱。真正坚强的人不会因处于弱势而心虚力怯,而是会抓住弱势中的机会,使自己获得由弱转强的突破。相反,如果处于弱势,却心弱胆怯,不思进取,就会被他人抓住弱点,结果只会一败涂地,无翻身的机会。

    以鸡蛋碰石头是自不量力的愚蠢行为,只有头脑简单的拼命三郎才会这样做。面对坚硬的石头,与其白白送命,不如避其锋芒,等自己也变成石头,或变成比对方更大的石头时,再有所行动,才是明智之举。

    东汉时,陕西一带的羌人因不堪忍受朝廷繁重的徭役负担,发动多次起义以反对汉朝的统治,并不断地击败朝廷的官军。为了稳定局势,汉安帝任命朝歌长虞诩为武都太守,派他前去镇压羌族人民的起义。

    武都的羌人听此消息后,在由朝歌往武都的必经之路陈仓与崤谷之间,派了数千人阻止虞诩赴任。

    虞诩只带了少数的护送士卒,无法与羌人的数千人抗衡。敌众我寡,不能强行通过,虞诩决定在陈仓附近停下,然后采用调虎离山之计。他一面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太守已向朝廷上书,请求增加援兵,待援兵一到,就向武都进发。”一面派兵在营房周围修筑工事,做出等待援兵的样子。

    羌人见此情景,认为虞诩因为兵少胆怯,暂时不敢过陈仓。于是,就把兵力分散到附近的州县,去筹集粮草、招兵买马,准备对抗汉朝的大部队。

    虞诩见羌人果然中计,就乘其不备,连夜向陈仓进发。一夜间,行军一百多里,悄悄地过了陈仓。羌人发觉后,赶紧聚集兵力追击,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在后面紧紧追赶。

    过了陈仓后,虞诩又生出一计,他让士兵在做饭时,多挖一口灶,并且每天增加一倍,同时也加快了行军的速度。在后面紧追的羌人发现汉军驻过的地方灶坑逐日增加,认为朝廷的援兵已到,于是,始终不敢接近虞诩的队伍。

    到了武都后,虞诩发现郡中的士兵总共不满三千人,而城外的羌人却有数万人,正从东、北两面围攻过来。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虞诩又生一计,传令让士兵藏起强弓,先用小弓向羌人放箭。

    羌人见汉军的箭矢力量弱,于是不把虞诩的队伍放在眼里,全力向城里发动进攻。等到羌人离城很近时,虞诩命士兵换上强弓,每五支箭瞄准一个人。硬弓强矢,箭无虚发,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阵势打得措手不及,急忙下令停止进攻。

    为了迷惑羌人,虞诩又想出一计。次日一早,虞诩选派一支精壮的士兵队伍,不断地更换衣甲,从城东门出去,从北门进来,如此反复地走来走去,给羌人造成大批兵马在不停运动的假象。城外的羌人不清楚城内究竟有多少汉军,所以不敢轻易发动进攻。几天后,羌人下令撤兵,撤退途中,遭到虞诩事先设下的伏兵攻击,伤亡惨重。

    从朝歌至武都,虞诩一路上运用自己的智慧,无往不胜,虽处弱势,却不惊慌、不恐惧,忍弱斗强,终于打败了对手。

    将以弱斗强的策略,应用到现代社会的经商、谈判中也是妙不可言。原本胆大如牛,却表现得胆小如鼠;原本足智多谋,却表现得寡言讷语。目的只是为了蒙蔽对手,伺机夺取主动权,让对手防不胜防,制造出其不意的效果。

    日本航空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要洽谈一项合作业务,日方派了三名代表与美方谈判。作为卖方的美国公司为了抓住这次绝好的商业机会,特地挑选了几名精明干练的高级职员前往谈判。

    谈判刚一开始,美方就开始宣传自己的产品。他们将产品宣传图像和一些宣传资料贴满了整个谈判室,而且花费了三个小时,利用幻灯机按照好莱坞电影的方式放映了公司产品的介绍。这样做,一方面是在向对方展示自己公司的强大实力,另一方面是在向三位日本代表做一次精妙绝伦的产品宣传。

    放映结束后,美方代表得意洋洋地站起身打开电灯,他们的笑容中流露出了取得谈判胜利的信心。其中的一位向日方的三名代表问道:“你们是如何看待我们公司的产品的?”

    不料一位日方代表满脸疑惑地说:“我们还不明白贵公司的意思。”这句出乎意料的回答大大伤害了美方代表的信心,笑容顿时凝结在脸上。他问:“你们哪里不懂,我们可以加以解释。”日方代表彬彬有礼地说:“实在抱歉,我们全部不懂。”

    美方代表强忍着心中的怒火,问道:“那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懂的?”日方代表表现出一副愚钝的表情说:“自始至终就没有弄明白你们的用意。”日方代表的话给美方代表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为了挽回局势,考虑到公司的利益,美方代表又不得不耐心地重新放映宣传片,这次的速度明显放慢了许多。

    影片放完后,美方代表再次问日方代表:“这一次总该明白了吧!”三名日方代表若无其事地回答:“还是不懂。”美方代表彻底失去了信心,声音低沉地说:“你们……你们到底希望我们怎样做?”这时,日方的一位代表慢条斯理地站了起来,说出了他们的条件。

    由于美方代表受到了严重的挫伤,于是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对方的条件。结果,对此次交易作出的决策,美方代表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显得十分被动,损失不小,日方大获全胜。

    寻找恰当的时机,在对手防备心理降低的情况下使对手措手不及,往往可以使事情向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商场上,大多数商家都在用弱势来掩对方耳目,实际上,看上去的弱势背后却蕴藏着重大的心机,在等待时机成熟时给对方以致命一击。

    老子说,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柔软的舌头还在。柔弱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境界。

    智慧小驿站:

    以弱斗强不仅可以为自己寻找机会,还可以消磨对方的信心与斗志。虽然很想得出结果,却不表明心迹,然后静待时机,待对方精疲力竭时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3.忍辱图强,弱势终成赢家

    忍辱的基本要求是掩饰自己的目标和动机,必须把目标和动机“藏之胸臆,秘而不宣”,而且,时间上要足够长,忍的功夫要到家,这样才可以实现日后崛起。

    忍辱图强是中国人做人处世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一大亮点,是低调做人的一种优秀策略,它的意义博大精深。

    无数实践证明,采用这种策略,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的作用十分重大。可以说,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者绝大多数都是深谙此道的高手,因为不懂忍辱图强的道理而败的事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西汉初年,匈奴首领冒顿自立为王,草原为之震动,这给它的邻邦东胡形成了一种震慑。为了扼制匈奴的势力,东胡向匈奴不断地发起挑衅,企图灭掉匈奴。

    匈奴人生活在西北部的草原上,个个强悍、善骑。匈奴人有一匹千里马,皮毛油黑发亮,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此马日行千里,曾为匈奴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宝马。东胡听说此马后,便派使者到匈奴索要这匹宝马,对于东胡的无理要求,匈奴人一致反对。

    冒顿明白东胡的挑衅用意,但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他知道,“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于是决定忍痛割爱,将宝马献给东胡。他对臣下说:“东胡之所以向我们要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邻邦。区区一匹千里马又算得上什么?如果拒绝东胡的要求,这样有失邻邦和睦。”于是,他就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

    虽然冒顿表面上不与东胡做对,但暗地里他却在偷偷地壮大实力,明修政治,养精蓄锐,等待有朝一日能够灭掉东胡。

    东胡王得到千里马以后,非常高兴,他认为冒顿胆小怕事,于是更加狂妄。冒顿的妻子年轻貌美,端庄贤淑,深得民心。东胡王听说后,心生邪念,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妃。

    匈奴群臣闻此消息后,无不感到羞辱与愤怒,大家发誓要与东胡决一死战。

    冒顿非常气愤,他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感到非常屈辱。但是他明白东胡三番五次向自己发起挑衅,是因为东胡的力量强大,如果双方一旦发生战争,实力悬殊,匈奴必会战败。

    于是,他强作笑颜,劝告群臣说:“天下女子多的是,而东胡却只有一个,怎能因为区区一个女人而伤害与邻邦的友谊?”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王。随后,他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鼓励大臣们内修实力,外修政治。群臣听冒顿分析,都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工作,以图日后报仇雪恨。

    东胡王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千里马与美女,他认为冒顿懦弱胆小,于是更加骄奢淫逸,整日灯红酒绿,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导致实力日益衰弱。而此时的匈奴经过冒顿及其群臣精心治理,政治清明,兵精粮足,其实力已经相当雄厚,远远超过了东胡。

    东胡王更加放肆,第三次派人前往匈奴,索要两邦交界处方圆千里的土地。东胡的使臣来到匈奴后,冒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联想到以往两次的事,不明白这次他将采取何种态度,都低头沉默,有人试探地说:“邻邦友谊可能重于一切,我们就把千里土地送给他们吧。”

    冒顿听此提议,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义愤填膺地说道:“土地乃社稷之根本,岂可割予他人!东胡王霸我皇后,索我土地,抢我千里马,实在是欺人太甚!现在天赐良机,我们要灭掉东胡,以雪国耻。”于是,他亲自披挂上阵,众人同仇敌忾,在东胡毫无防备之时,一举将其消灭。

    冒顿将屈辱视为一种磨炼,把忍耐当做一种与敌人斗争和周旋的策略,通过曾经所受到过的耻辱刺激群臣,鼓励群臣和百姓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先壮大自己,然后再与敌人作战。

    如果冒顿当时被夺马霸妻之后,一味地意气用事,凭着自己弱小的实力与东胡对抗,很可能会全军覆没,自己的政权被推翻。但是冒顿没有这样做,他忍辱图强,暗中蓄积力量,最后灭掉了东胡。

    忍辱图强的策略既是自然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普遍制胜规律,又是人类社会谋生存、求发展、图强大的警世恒言,更是千年万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大法宝。

    常言道:“要想人前显贵,须得背后受罪。”没有背后的忍耐与低调历练,没有暗中的努力与等待,是不可能实现厚积薄发的。

    智慧小驿站:

    人生在世,有时可能会受到强势的压迫,忍辱便是发愤图强的内在动力。面对冷遇或者强势而不能马上作出反抗或者回击时,不妨先收起自己战斗的武器,韬光养晦,这样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4.身在险地,低头方能自保

    夸耀刀剑锐利,别人必然害怕其锐利而远远避开,或者会尽可能使刀剑变成锯条,以钝其锋利;故意宣扬自己聪明的人,别人会提防他的聪明,或者希望其变成傻子;而有意低头的人,别人会对其放松警惕,也不会对其发起进攻。

    有意低头,不仅要能忍,而且要能熬,忍住别人的颐指气使,忍住众人的鄙视嘲笑,还要做到“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而示有为”。原本聪明而装作糊涂,可以助人一臂之力;原本处于强势而反装弱势,可以扰乱他人的判断。在做人处世中,低头是一种险中求退、安身自保的策略。

    蜀后主刘禅因其“无能”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人物,后来人们把他的乳名“阿斗”看做了呆笨无能的代名词,其实刘禅也并非人们所说的那样无能。从自保的角度而言,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曹魏大举攻蜀时,蜀国兵力不敌,刘禅被迫投降。由于刘禅“识时务”,因而受到了优待。后来,刘禅被迁北上,来到洛阳。到了洛阳之后,刘禅发现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封他为安乐公,而实权派人物——刚刚晋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对他却怀有戒备心理,无奈之下,这位蜀汉后主皇帝只好采取“愚钝”姿态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特地请人演出蜀地技艺,这其实是司马昭故意布置的,因此有人假装触景生情,暗暗抽泣。刘禅内心非常哀伤,但他看见坐在身旁的司马昭那张阴晴不定的脸,便产生了警惕,只好强充笑脸,装出一副嬉笑自若的样子。司马昭见他如此愚钝,就对他放下了戒心,悄悄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贾充凑趣地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戏艺终了时,司马昭又试探刘禅:“颇思蜀否?”刘禅惊讶之后,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

    与刘禅一起降魏的旧臣郤正认为他回答得不到位。宴会之后,郤正对刘禅说:“主公方才回答的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回答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刘禅听到此话,思索了片刻,对郤正点了点头。

    几天以后,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刘禅按照郤正的话作答,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并且尽力控制自己的眼泪。司马昭事先与郤正有过沟通,他不动声色地说:“此话怎么像郤正的腔调?”刘禅假装一惊,一副天真的表情说:“先生您怎么知道?这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从此以后,司马昭彻底放弃了对刘禅的陷害之心。刘禅虽身处险境而有惊无险,平安地度过了余生。

    低头可以自保,但要适度,而且要讲究低头内容。例如,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奋斗过程,表明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可以说一些自己的失败经历与现实的烦恼,告诉人们成功并非易事;对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地诉说自己的苦衷,让人感觉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诉说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有过窘态等。

    低头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当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某些方面,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小名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中的人,因为,你的成功可能会成为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必要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竞争状态之下,为了维持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在自然界中,各种动物都有其求生的本能,有攻击色彩的觅食行为,还有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自我保护行为。动物求生的本能大同小异,因此各有其生存的空间。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

    有一种瓢虫,当人们用手碰它时,它就会把脚缩起来,停止不动,无论怎么拨弄它,它就像死了一样不动,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它又开始走动了;有一种鸟,在它孵卵时期,若有外敌入侵,它会扇动自己的翅膀,先佯装与外敌搏斗,然后便假装受伤,跌跌撞撞地装出一副失败而逃的样子,外敌见它逃跑,就会过去追逐,等外敌远离鸟巢时,此鸟便立刻快速逃走,从而保全了巢中的卵。

    乌龟的动作虽慢,但是遭遇外力干扰时,它会及时地把头脚缩进壳里,既不反击,也不行动,这种低头方式使其他动物拿它没办法。当外力消失后,它才会把头脚伸出来。但是,刺猬却不同,每当有外力靠近时,它就竖起全身的刺,使外力知难而退。在自卫方式上,乌龟把头脚缩进壳里,对外力的反应有些“迟钝”,但因为有硬壳的保护,想吃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也不会伤人,因此,乌龟以“逆来顺受”的方式来拖垮外力的侵略;但刺猬却很轻易地就竖起尖刺,让其他动物不敢接近,并且会伤人,受到攻击的对手自然要反击,所以,刺猬的攻击行为反倒不利于长久自保。

    在社会生活中,人也有遭受外来侵害、需要进行自保的时候,但不同的自卫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人如果采取乌龟式的自卫方式,带一些迟钝,化解对方的挑衅,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但是如果采取刺猬式的自卫,就引起了别人警惕,虽然可以暂时击退不怀善意者,但却可能会引起一场厮杀,使自己遍体鳞伤。

    适度适时地低头,可以混淆对方的视听,使其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掉入你为他设计好的陷阱;也可以迟滞对方作出决定的时间,从而给自己反击的时间;也可以助长对方的傲气,使其松弛警戒,而你则可趁此寻找求生的机会;也可以诱使对方解除对你的压力,从而可以提防暗箭。

    智慧小驿站:

    在做人处世中,要想别人对你放松警惕,并且赢得别人的好感,也可以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某些无关痛痒的弱点,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而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样就会使人对你放松警惕,少一些挑衅与拘谨,不与你为敌。

    5.喜怒不形于色

    自古以来,凡是成功者很少因外界的事物而亦喜亦忧,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大都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即使遇到大风大浪,依然可以保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风度。

    隐形于色的要点:一是喜怒哀乐不露于形,让别人看不出来你的真实意图。二是内心的真情不轻易流露,而是给人一种反面的效果,混淆对方的思维。隐形于色、含而不露必须要把握住迷惑对手的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影响自己办事的效果。有时,可以采取“虚则虚之,实则实之”来扰乱对方的判断,但是应该让帮助你的人能明白你的真实意图,否则,也会贻误时机。

    人各有志,品性各不相同,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毕竟是少数,面对周遭的种种起落,能够懂得适时隐忍形色,确实需要一种修养与胸怀。

    成大事者大多会将自己的情绪隐形于色,处事老练的人都有察言观色的本事,并且会根据他人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适当地调整与其相处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看着他人的喜怒哀乐可以顺着他人的思路去说话、做事,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由此可见,喜怒形于色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他的意志受到了别人的控制。

    王莽当皇帝时,刘秀还是一个少年,刘秀虽为汉朝宗室后裔,但是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经破落。

    一次,他的老乡李氏兄弟告诉他一条非常神秘的谶语:“刘氏当兴,李氏为辅。”谶语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权威性。刘秀已经觉察到当时社会处在震荡之中,这是重建汉室的大好机会。于是,他与李氏兄弟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又在大哥的支持之下,便聚集了一批人举兵。后来他又联合农民起义军来壮大自己的实力。接着,在昆阳大战中,刘秀指挥有方,以少胜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扭转了反莽势力的被动局面。

    但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玄与几位起义领袖竟然把刘秀的大哥杀了。闻此噩耗,刘秀在悲痛之余,却表现得很平静。他明白自己当时的处境,自己的命运操纵在别人手里,如果此时就为大哥报仇,只会以卵击石,自己白白丧命,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时机。

    于是,他在刘玄面前说自己没有劝导哥哥,才致哥哥犯下死罪,并且称自己有罪。好多将领以为刘秀会来报仇,便打算趁机将他也杀掉,没想到他是前来请罪的。有人安慰他别太难过,他却口口声声只说自己有罪,对于自己在昆阳之战中立的大功只字不提。

    刘秀白天对人谈笑风生,夜里却常常偷偷哭泣。他的手下发现这个秘密后,劝他节哀,他仍然不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讲出来,并且告诉手下不许胡言。

    刘玄的政权逐渐失去了人心,他想派一个有能力的大将去河北扩充势力,宗亲刘赐建议让刘秀去。在他的大力说服下,刘玄最后决定让刘秀去河北。刘秀一到河北,便如鱼得水。每到一处,他都以重振汉室的口号收揽人心,并且释放囚犯,因此,大小官吏以及一些贤士纷纷聚到他的麾下,中兴汉室的宏伟大业由此展开。

    刘秀能够控制自己的悲痛与愤怒情绪,能够寄人篱下,暗暗准备,等待时机,不但报了大仇,也成就了自己的大业。

    做人处世中,人们都应善于察言观色,按照别人的喜好去调节自己与人相处的方式,有的人会顺着别人的性子去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或者说一些违心的话。因此,若想聪明地做事,就应该时刻警惕,别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如果不想被别人控制,就得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必要时伪装自己。

    有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连喜怒哀乐都不能自由表达,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这种不露痕迹、不动声色的处世方式确实很累,但是,将喜怒哀乐适时地掩藏,从情绪中抽离,就可以理性、冷静地对待它,思索它的意义。也可以防止他人窥破你的弱点,予人以可乘之机。

    也有人认为,隐形于色过于世故,过于圆滑,压抑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其实不然,这里所说的收敛性情、隐形于色实际上是保护个性正确发展、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捷径。

    智慧小驿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有些人可能喜欢隐形于色、平淡从容,不显山、不露水,而有些人可能喜欢表露,凡事都要形于色。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外露可能会直接影响做人处世的成败。

    6.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

    人生在世,不会事事尽遂人意,有时处在夹缝中,会面临左右不定、进退两难的局面,这时可能没有选择的机会,不妨低下头来,别轻易表露自己的心迹,利用夹缝中的力量,借势发挥自己的潜力。

    低调做人就要学会耐心地营造自己,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出现不如意的事情,面对坎坷与障碍,身不由己,会有一种身处夹缝中的感觉。在夹缝中穿梭,就得小心谨慎,处处看人脸色,猜测他人的意图与目的;同时,也要藏起自己的意图,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学会等待时机。

    处在夹缝中,善良的人以为天下人都同自己一样善良,于是仍然以善良待人,结果成为邪恶的牺牲品。在夹缝中生存,稍一不慎,就会被人利用或者陷害,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谨慎一些,不但可以保全自己,还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北宋丁谓担任宰相时,把持朝政,不允许同僚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来向皇上奏事。许多大臣不服他的命令,故意在退朝之后向皇上奏事,结果遭到他的打击与报复。面对丁谓的压迫,大臣们虽屡次努力,但还是束手无策,而王曾从没有违背过丁谓的意图,丁谓也没有为难过他。

    一天,王曾对丁谓说:“我膝下无子,老来孤苦,现在我想把亲弟弟的一个儿子过继到我家,为我传宗接代。我想当面乞求皇上的恩泽,但又不敢在退朝后向皇上启奏。”丁谓听后,对他说:“那就按照你说的去办吧。”

    于是,王曾在征得丁谓同意的情况下,在退朝之后单独拜见皇上,并且趁机迅速地向皇上提交了一卷文书,揭发了丁谓的罪行。过后,丁谓后悔不已,但是为时已晚。不久,宋仁宗上朝,丁谓被贬崖州。

    王曾之所以能够顺服丁谓的苛求,最终实现揭发丁谓的目的,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在险象环生的夹缝中求生,如何保全自己,如何寻找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伏藏,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会在夹缝中被压迫、利用,甚至被挤压窒息。

    俗话说“夹着尾巴做人”,若想在夹缝中保全自己,就要夹着尾巴,事事小心谨慎。

    对于明朝的建立,“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功不可没。他有勇有谋,用兵持重,在其戎马一生中,为明朝的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深得朱元璋的宠爱。

    虽然徐达从小与朱元璋一起长大,并且战功赫赫,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的生活极为俭朴,朱元璋多次在私下对他说:“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从未好好休息过,我就把过去的旧宅邸赐给你,你好好享几年清福吧。”朱元璋的旧邸是其登基前当吴王时居住的府邸,徐达却不肯接受。

    于是,朱元璋想出一妙计,他邀请徐达在旧邸饮酒,然后将其灌醉,命人给其盖上被子,并且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半夜时刻,徐达酒醒,问周围的人自己住的是什么地方,内侍说:“这是旧内。”徐达大吃一惊,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见他如此谦恭,非常高兴,于是下令在此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并在门前立一石碑,亲书“大功”二字。

    徐达功高不骄,身为统帅,却从不声色犬马,也无酒财之好,处处持守大节。他病逝后,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将其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的做人处世原则体现了高人自有高招。历史上几乎每个皇权都是倚仗文臣武将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确立的。在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成为权臣后,往往会夺取皇权或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皇袍加身。因此,历代皇帝巩固政权后,都把功臣视为最大的威胁,会不惜一切代价收回其权力,“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皇权统治下残酷现实的写照。

    在朱元璋登基后,为了维护他的政权统治,被杀的功臣、官僚、将领共达几万人。这种残酷的手段是强化其统治的方法,也是统治阶级内部残酷斗争的结果。徐达与朱元璋从小就在一起,他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如果稍有不慎,随时都有人头落地的危险。在这种缝隙中若想安然无恙,就要处处小心谨慎,低调做人,如果居功自傲,无异于引火烧身。所以,徐达明白在夹缝中生存的危险与要诀,谨慎行事是他保全自己的良策。

    与徐达的做人学问相反的另一位官员是吏部给事中王朴,他不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不懂得谨慎言行,最后遭受杀身之祸。

    他因多次直言进谏,触犯了龙颜而被罢官回家,后来又被起用做御史,他又老毛病再犯,在朝廷之上,多次与朱元璋争辩是非,不肯屈服。有一次,因一事又与朱元璋发生争辩,他的言语尖锐,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下令要杀他。临刑走到街上,朱元璋想给他一次反悔的机会,又把他召回来,问他:“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义正词严地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为何现在将我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听到他这一番铁骨铮铮的话,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生性耿直自有其好处,但是在封建统治的高度集权之下,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如果不能小心谨慎地控制自己的傲气犟劲,依然一副心高气傲的表现,不懂一点点处世策略,只能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性命。

    智慧小驿站:

    那些能够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人,往往具有非凡的韧劲与谨小慎微的忍耐力,经过在夹缝中的历练,终归可以成大器,至大尊。

    7.沙里藏真金,真人不露相

    出类拔萃的人都产生于普通人之中,真正有才学的人不会刻意地去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议论,从而博取名声,而是为人谦逊,对于许多东西虽心知肚明,却不露痕迹,在关键时刻才会显示自己的本色。

    曾国藩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机而动。”意思是说,君子有才华但不要急着显露,应该等待合适的机会再展示出来,平时应该做到真人不露相。

    现实生活中,许多身怀绝技的人都显得谦虚谨慎,把自己的“绝世武功”隐藏得非常严密。有些人喜欢卖弄才华,不懂得收敛光芒,结果招惹了一身麻烦,不但机遇没抓到,反而惹得一身不是,这就是没有参透真人不露相的真谛。

    三国时期,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能人。但庞统天生怪异,相貌丑陋,因此不太受人喜欢。他先投奔吴国,孙权嫌他相貌丑陋没有留用他。后来,庞统又打算投奔蜀国的刘备。临行前,孔明交给庞统一封推荐信,告诉他说刘备见此推荐信后一定会重用他。

    可是庞统见到刘备时并没有将推荐信呈上,而是以一个平常谋职者的身份求见,因此,刘备派他去治理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庞统虽身怀治国安邦之才,但面对这样的待遇,他并没有耿耿于怀,他深知靠人推荐难掩悠悠众口,他要在该露脸的时候才露脸。

    于是,庞统当着刘备的心腹、爱弟张飞的面,将一百多天积累的公案,用不到半日就处理得干净利索,曲直分明,令众人心服口服。庞统这种该藏则藏、该露则露的做人方式,使得他步步高升,不久后便被刘备提升为副军师中郎将。

    庞统明白自己的处境,如果一见刘备的面,他就马上献上定国安邦之计,刘备等人不一定就会相信他的才华,有可能会弄巧成拙,被认为是夸夸其谈。相反,在时机成熟时再露出自己的真相,反而可以显示出自己的胸怀与气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句话叫“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生活中,往往那些喜欢出风头,喜欢炫耀自己的人其实并不一定具有非常出众的才华,或者只是卖弄而已,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关注,或者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仰慕,这些人大都爱慕虚荣。而那些真正有才学的人却表现得像普通人一样,不仅穿衣打扮上不去刻意张扬,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表现得平易近人。这种人积蓄自己的力量,将才华用到大事上,从而能够做出一番事业。

    有的人总爱不分场合地大发议论,无节制地说三道四,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这种过分炫耀自己的行为会给人留下一种傲慢、偏激的印象。这种信口开河的浅薄和浮躁也损害了他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如果谦虚友好地表现自己,不仅体现了自信与亲和力,体现出一种让旁人敬佩的内在气质,使你在与人共事时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还可以在工作中得到他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绵里藏针”就是一种真人不露相的表现,绵里藏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内心阴暗的人装出和善的面孔,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二种是寓刚于柔,柔中有刚,做人处世既有原则,又有宽容亲和的态度,既能坚持自己的目标,又能协调人际关系,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真人不露相,才智越高的人,学习越刻苦,见闻越广博,越谦虚谨慎,从不炫耀和显示自己,而是会默默地寻求发展机会。在某种程度上说,别人不容易观察你,你却容易观察到别人,并且会根据情况制订自己的计划。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种制胜的策略,尤其是对于身居高位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一点的修炼,有时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学不仅会招人讨厌,而且还会影响自己的发展,收住自己的性子与小聪明,做一个不轻易露相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富家公子,喜好琴艺,因此表现得很自负。一次,他外出旅游,在一座寺庙前,他看到一个道人在闭目打坐,身旁的布袋口露出古琴一角。他有些好奇,于是走过去问道:“请问道长也会弹琴?”道人微睁双目,语气十分谦恭地回答说:“略知一二,正想拜师。”这位公子一听道人要拜师,就毫不客气地说:“那就让我来试一试吧。”道人拿出琴递给这位公子,他接过琴,随便地拨弄了一首。道人微微一笑,没有说话。这位公子见道人没有表态,便使出生平所学,又弹了一首,道人仍默然。

    公子生气地说:“你为何不说话,难道是我弹得不好吗?”道人依然语气谦和地说:“你弹得还可以,但你不是我想拜的师傅。”富家公子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对道人说:“既然这样,不妨让我见识一下你的琴艺。”道人没有答腔,他拿过琴便开始弹奏,他的手法娴熟而轻巧,琴声如流水淙淙,又如晚风轻拂,公子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终了许久,他才如梦初醒,原来道人琴艺极高,却真人不露相,感慨万千之后,立即向道人行起了大礼,拜请为师。

    其实,所谓真人不露相,只是未到露相的时机。在那些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够一举成名的机会面前,千万不能吝啬,要把所有的技能展现出来,使自己脱颖而出。

    智慧小驿站: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在熙来攘往的世界,如果轻易地暴露自己的真相,不但表明你的修行不够,有时还会自毁前程。人生就是这样,当志得意满时,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否则可能会被当做靶子。无论具有多么出众的才智,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掩饰起自己的才华,到适当的时候,再一鸣惊人。

    8.收起锋芒,平和处之

    低调做人,就要收起锋芒,面对那些并非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没必要针锋相对,这样做既可以为自己构建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方便,又减少许多麻烦。

    《菜根谭》上说:“人有顽固,要善化为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对于别人的顽固行为,应善加开导,而不是忿而疾之,针锋相对。如果两块顽石相撞,只会头破血流。

    面对别人的锋芒,低调处理,可以化解许多干戈,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平和待人的人,他脚下的路有千万条;反之,处处锋芒毕露的人只有走独木桥。因此,平时要收起锋芒,不要咄咄逼人,采取平和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可能会避开或弱化对手的锋芒。

    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别人当众指责,认为那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的确如此,每个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感到愤怒。若是与锋芒毕露的攻击者反唇相讥、争个面红耳赤,必然会激化矛盾。因此,有时要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面对尖锐的批评与打击等,不如把自己的锋芒与愤怒化为智慧,用平和的态度解决面临的羞辱或尴尬,使攻击者知难而退,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东汉时期,颍川郡太守寇恂办事周全,懂得顾全大局。对于自己遇到的一些比较尖锐的事情,他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有一次,执金吾贾复从京城洛阳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个亲信依仗主子的势力,为非作歹,在颍川郡杀了人。寇恂派人将此人抓来,严加审问后在大街上砍头示众。贾复听到这件事后,认为寇恂故意驳他的面子,气得骂道:“欺人太甚了,打狗还得看主人,寇恂这小子,我绝饶不了他!”

    后来,当贾复办完事要到颍川郡时,他说:“我见到寇恂,一定要教训他。”寇恂知道贾复内心不平,气还没有消,一定要找他的麻烦,于是就决定避开这个锋芒,减少一些麻烦。他手下的一个官员对他说:“难道您还怕贾复吗?如果是这样,我带着剑跟在您身边,他要对您不利,我就对他不客气!”寇恂听后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蔺相如是有勇有谋的,即使是秦王都怕他,但当廉颇要与他一争高下的时候,他却让着廉颇。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难道做不到吗?”

    贾复毕竟是京城来的大官,他从颍川郡路过,如果太守完全避开不见面,是没有道理的。寇恂想了想,不能以硬碰硬,针锋相对,他决定用平和的态度来化解贾复的怒气。他立即吩咐手下人备下丰盛的酒饭,当贾复和他的随从来到的时候,以此安慰贾复一班人马。当贾复的队伍进入颍川郡时,郡里的官员们按照寇恂的安排,热情地献上好酒好饭。

    当贾复一行人酒足饭饱时,寇恂突然赶来,表示欢迎,简单的寒暄之后,他对贾复推说有病,便匆忙地离开了。看着寇恂远去的背影,贾复的情绪变化很大,他本想发怒,以解心头之恨,但却吃了人家的酒菜,受到热情地招待,实在没有理由大发雷霆,只能将心中的不满咽进肚里去。

    寇恂没有任何过错,但他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不满,没有争也没有斗,更没有去竭力解释,而是以柔和的态度来迎接别人的怒气与不满,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没有伤和气,其智慧可见一斑。

    智慧小驿站:

    遇到锋芒毕露的人,不要以怒制怒,以锋芒对锋芒,大打出手,引发事端。如果表现得太拔尖、太露骨势必会遭人妒嫉,此时,就需要将锋芒藏起来,用柔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可能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9.先处人之下,后做人上人

    该藏则藏、该露则露实乃做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如果将自己的锋芒应用不当,就可能会刺伤别人或者刺伤自己,因此,应用锋芒时应该小心谨慎,以免惹来麻烦。聪明的人很会把握藏露的尺度,不仅善于在恰当的时候露出自己的锋芒,还善于在恰当的时候藏匿锋芒。

    巧妙地隐藏是为了更好地释放,适时地暴露,是为了充分地表现自己,使自己脱颖而出,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握好藏露的尺度。

    伏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藏自己的笨拙,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他人乘虚而入的机会,而且将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展示出来,给他人形成一种威慑力;另一种是隐藏自己的才学与目的,不要不合时宜地过分显示自己,以防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招来攻击。总之,不要让他人轻易地摸清自己的虚实,应该提前准备好防范措施和对策,待机而动。

    提到明朝的严嵩时,人们往往会想起与其对立的清官海瑞,暂且不管严嵩的历史功过以及个人品行如何,就其个人发迹过程而言,却尽显韬光养晦之术,他懂得适时地或藏或露自己的锋芒,从而可以青云直上。

    嘉靖中期,夏言写得一手好文章,又为朝廷的重臣,因此,颇受皇帝的器重。当时,严嵩在翰林院任低级职务,当他打听到夏言是他江西同乡时,就想利用这层关系去接近夏言,但几次都没成功。但是严嵩并不死心,他特意准备了酒筵,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

    夏言没有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他找借口回绝了严嵩,严嵩就跪在堂前,反复地高声朗读自己的请柬。夏言被他感动了,于是开门将严嵩扶起,慨然赴宴。严嵩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宴席上,他使出浑身解数取悦夏言。

    从此,严嵩受到了夏言的器重,一再得到提拔,官至礼部左侍郎。夏言担任内阁首辅后,又推荐严嵩接任礼部尚书,位达六卿之列。夏言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由此可见夏言对严嵩的器重与信任程度。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反复强调君子不可锋芒太露,应该隐其锋芒,不要咄咄逼人,这也是对做人处世经验的深切总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锋芒容易招来嫉恨或者陷害。

    智慧小驿站:

    做人处世中,有时掩饰一些东西,自有其理由。有时是时机不成熟,必须像猎人一样耐心隐藏着,等待猎物的出现;有时是为了让对手充分表演,待其彻底暴露出他的全部底牌,然后再抓住机会,后发制人。

    10.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

    ——《战国策》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积累。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经历一个积累的过程。

    曾经左右世界金融市场的戈德曼就是靠着积累一步步成为富豪的。5岁时,戈德曼的父母离异。10岁时,戈德曼开始挣钱。在暑假期间,他每逢星期日就会在凌晨4点起床,把烤面包片和晨报分送到各家。这样,他每个星期天都能挣上25美元。随着年龄的增长,戈德曼的挣钱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挣钱的机会,哪怕只挣一美分。

    很多人一开始就摆出一副要赚大钱的架势,看不上小钱,结果常常什么也没赚到。要知道,要想赚大钱必须要有大资本、大后台或大才智才行。而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些条件都显得有些苛刻。不过,这并不阻碍一个人走上致富的道路。其实,很多大企业家都有做小职员的经历,从挣小钱上逐步做大的。

    克里蒙·史东是“联合保险公司”的董事长,他被誉为“保险业怪才”。史东幼年丧父,很小的时候就出去贩卖报纸。一次,他溜进饭馆叫卖报纸,被老板赶了出来。他趁老板不注意的时候,又溜了进去,这次老板把他踢了出来,但他仍不罢休。餐厅里的客人看不下去,纷纷劝住老板,并且买他的报纸。史东虽然屁股很疼,但是口袋里却装满了钱。

    后来史东上了中学,开始试着去推销保险。第一天,他卖出了两份;第二天,他卖出了四份;第三天,他卖出了六份……就这样,他的事业开始了。

    24岁的时候,史东设立了只有他一个人的保险经纪社,开业的第一天就有不错的生意。此后,他的经纪社发展得很快。

    江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深;泰山不择土壤,方能成其大。只有懂得积累,才能不断壮大自己。只要懂得积累,即使自己两手空空、一穷二白,也能够通过积累得到越来越多的经验、朋友、资金等。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当需要抉择的时候不会举棋不定,而会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正确的选择;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会再感到势单力薄,身边聚集的朋友会热情地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当面临机遇的时候不会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会用多年来积攒的资金留住机遇,让自己的事业登上一个新台阶。

    智慧小驿站:

    即使是天才,如果不懂得积累,最终也会一事无成。没有积累,厚积薄发则无从谈起;没有积累,本可属于你的机会也会与你失之交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