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漂亮不如说得漂亮:女人享用一生的口才书-心细如丝,说话滴水不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些女人“喜欢”说话,但是却不“会”说话。她们总是在说话的时候滔滔不绝,毫无节制,从而使对方掌握了主动。所以,女人在说话的时候,嘴上还应该有个把门的,当说则说,不当说一句也不能说。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时时刻刻处于有利位置,轻松操纵谈话的全局。

    1.开弓没有回头箭,女人问话要有分寸

    女人问话要有分寸,适当的提问,能迎四方宾朋,能引众人思考,能让人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不适当的问话,会得罪大众,破坏氛围,惹众人“言”诛口伐。

    女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避免恶语伤人,殃及无辜,要注意问话的技巧,只有恰当的提问,才能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使交谈的局势和结果对自己有利。即使初次见面的人也不例外。有的人问话一出,便立即打开了对方的话匣子,双方相见恨晚,成了好朋友;而有的人问话一出,则使对方无言以对,使场面变得很尴尬,双方只得以说“再见”收场。

    一些领导到某地开会,当地习惯性的早餐是馒头、稀饭,再加每人一个鸡蛋。这天早晨,一个领导剥开鸡蛋,是坏的,就对服务小姐说:“给我换一个,这个鸡蛋坏了。”

    不一会儿,小姐就回来了,可是忘了想换鸡蛋的是哪个人。就高声喊了起来:“谁的蛋坏了?”

    众领导沉默不语。小姐又喊了一句:“谁的蛋坏了?”

    还是没人答应。

    这时,餐厅主任过来对服务员说:“你这小姑娘真没礼貌,应该这样问:‘哪位领导的蛋坏了?”忽然,餐厅主任觉得这话也不对劲,赶紧又改口高声喊了一句:“哪位领导是坏蛋?”

    这个故事中的服务小姐和餐厅主任都没有注意问话的分寸,结果闹出了笑话。

    可见,发问也是一种说话艺术,对“拉近”双方的距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饭店招聘服务员,有两位年轻人来应聘。

    第一位应聘者这样招呼光临的顾客:“您好,您吃鸡蛋吗?”

    顾客摆了摆手,似乎答不出来,对话就此结束了。

    第二位应聘者这样招呼光临的顾客:“您好,请问您吃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

    顾客笑着回答:“一个鸡蛋。”

    结果,第二个应聘者被录用了。

    可见,第二位应聘者的说话策略相当成功。她在这里运用的是限制性提问。这类提问有两个特点:

    一是在提问中便限制了对方可能做出的回答,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对方的思路引向提问者所希望的答案上。

    二是这类提问能使对方从中感受到提问者的诚意,在心里有融洽、亲切之感,觉得盛情难却,不好意思拒绝,即使原来想拒绝,也会不由自主地改变主意,顺着问话人的意思做出答复。

    这类提问一般只适用于预期目的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在对情况不是很了解又无明确目的的时候,提问的范围宜大不宜小,宜活不宜死,必须给对方的回答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

    如果你在办公室上班,别人用完了扫描仪忘了关掉,你可以很随便地问一句:

    “请问您现在还用扫描仪吗?”

    这样就比直接说“扫描仪用完之后为什么不及时关掉”好得多。

    总之,问话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在某些情况下要把握问话的技巧,不能乱开“金口”,否则会伤人无数。

    2.说话不要踩在“地雷”上

    日常生活中,说话有许多禁忌,就像战场上的雷区。踩上话语的“地雷”自然不会让人粉身碎骨,但却会让人难以立足世间。

    女人要懂得,有些话是绝不能说的,也不该说。为了避免撞入说话的“雷区”,我们应当怎么避免呢?

    (1)不要搬弄是非,不做无谓的争辩

    随便地把人家的短处或隐私揭发出来,不但有碍别人的声望,同时也足以显示你为人的卑鄙,所以在说话的时候要非常注意这一点。虽说你可以在这个人身上得到许多的消息,但是不一定可靠,因为在他的另一面或许还有许多非你所熟悉的情况。所以,不要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词来宣扬,否则有可能会给你自己招来是非之事,这样到事情一旦发生时也就没有办法更正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当中遇到的事情,没有几件是值得我们拿友谊去争辩取胜的。如果你却偏偏要这样做,那么你的精力和时间会不值一钱,更不要说到感情的损害了。除了彼此都能虚心地,不存半点成见,在某一个问题上专程讨论之外,一切争辩都应该避免,就算是一个学术性的争辩,你也不用认为这就是发扬文化的精神。爱和别人争辩,你以为可以用理论压倒对方,其实根本不能。有人表面看着是服了,但是他的心里却不平,这样你不但得不到好处,相反害处会随着增多:

    你损害了别人的自尊,别人对你产生反感;

    会使你很容易犯下专挑剔别人错误的恶习;

    它使你变得骄傲;

    你将因此失掉所有的朋友。

    自古以来,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须条件。专门为难对方,逞一时之快,于人于己都没什么好处。你不想别人损害你的尊严,同样你也不可损害别人的自尊心。

    常言道:“要想别人尊敬你,你必须先尊敬别人。”甚至于你最亲密的人,如果有不足之处时,你可以向他们询问,还可以向他们做一番阐述,而方法态度首先要真诚大度。

    用质问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假如你真想让对方心悦诚服,越是在紧张竞争的场合中,越不可用质问的方法。当对方为你的质问所窘迫时,他虽然已趋失败,但肯定是怀恨在心的,绝对不会让你高高兴兴地得到胜利。

    虽然在朋友当中,偶然以质问来取笑是可以的,不过却不可用得太多,更不能使之成为习惯。倘若你以质问的态度向人进攻,而反被对方以更大的理由把你压倒时,你将会很丢脸。以温厚待人就是为自己留有余地。向前冲得太猛,摔得也越狠。

    (2)避免随意附和别人或故意与人对立

    每个人讲话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无论是讲话的语言还是手势,都具有个人色彩。例如美国人最擅长以夸大的动作,表现自己内心感受的极限;欧洲人和东方人则比较含蓄、内敛,不轻易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一五一十地表现于外。

    说话需要借助情感的大力支援,也就是必须集中情感来表达,才能打动人心。人并不是机器人,说话一定要有抑扬顿挫。为了辅助或加强语气,还必须加以形容词或语尾助词。

    谈话必须要时常加进自己的意见才能成立,一般人总是习惯于附和别人说的话,但这种没有独自思想的附和性语词,并不能表现出你个人的独立人格与个人意见,一个喜欢强调自己想法或意见的人,是绝对不会以附和的口吻来表示自己的看法的。

    许多人在交谈时有“我同意……”的习惯用语。其实在朋友交谈中,朋友想要听的是你个人的看法,而不只是要你附和地回答:“是的。”要让自己成为更独特的人就必须与一般人有所区别,尽量地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不妨多应用些特殊或极端的例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总是附和别人的想法。

    但是,也千万不要故意与别人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专门喜欢表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处处故意表示与别人看法不同,比如说:你说这是黑的,他在这个时候就硬说是白的;在后来你又改变了看法也说这是白的,他在这个时候就会反过来,说它是黑的了。这种人与那些处处随声附和的人一样,会被人看不起,最后还有可能让人认为他是一个不忠实的人。

    (3)不要自吹自擂

    请你千万不要自己吹擂。与其自夸,倒不如表示谦逊。好夸大自己事业的重要性,间接为自己吹擂,纵使你平日备受尊敬,听了这样的话,也会令人对你非常反感。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如果自己不吹时,那么别人会来称颂;假如自己说了,人家反而瞧不起你了。

    一般情况,人们都喜欢谈论自己的事情,而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并不热心。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未必引起别人的共鸣,做什么事你都要竭力地把你自己忘掉,不要老是啰啰嗦嗦地谈你的个人生活、你的孩子和事业。

    每个人最喜欢的是自己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可以掌握别人的心理,而尽量去逗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了,这是非常令对方高兴的方法。你以充满了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的叙述,这样肯定会给对方留下非常满意的印象。一些爱自夸的人到最终是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知己的,这是他自视甚高,轻视一切,不太理会别人的意见,只会自己吹牛的后果。他只想找奉承和听从他的群众,而不是朋友,当然朋友们都惟恐避之不及了。

    (4)不要不懂装懂

    社会上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容易形成一股装腔作势之风。如果凡事都一无所知,心里便容易产生惟恐落于人后的压迫感,这也是人们常见的心态。在绝不服输或“输人不输阵”的好胜心理作祟下,随时都想找机会扳回面子。

    有位杂志社社长N女士,不管是什么场合她总喜欢装腔作势,故意地降低自己的声调来表现庄重的样子。不但如此,她还总是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这种姿态让人觉得她好像在做自我宣传。

    然而不论她再怎么装腔作势,夹着再多的暗示性话语或英语来发表高见,还是得不到他人的认同。而这位女士所出版的杂志或周刊,也永远上不了台面。她所出版的刊物,总是被人批评为现学现卖、肤浅的杂学之流,这是因为她对任何事都喜欢来评断。当她一开口说话,旁边的人就说:“天啊!又要开始了。”然后便咬着牙,万分痛苦地忍着。自己本来没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却装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这样是会让人看作是虚张声势的。

    在人际关系中最令人敬而远之的,就是这种一点也不可爱的人。承认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事并不丢人,为了要自抬身价而不懂装懂,一旦被人看穿,反而会令对方产生不信任感而不愿与你交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但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愈是爱表现的人,愈是无法精通每件事。人们之间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别人比自己专精的地方就不耻下问,即使是自己很专精的事,也要以很谦虚的态度来展现实力,这样才能说服他人。所谓很谦虚的态度,是指对于自己专精的事物,不妨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见,只是说话技巧要高明。

    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信息时代,每个人所吸收的知识都不可能包含万事万物。若不以虚心的态度与人交往,怎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凡事都自以为是的人,必然得不到大家的尊敬。

    3.顾及对方脸面,才能让他坦然承认错误

    女人说话要注意,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忌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每个人都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错误”的事。面对这种情况,聪明的女人就需要把握好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适当,或者会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可能因此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或者让对方占“便宜”的愿望得逞,给己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便可对他造成一定的压力。但不可过分,只须“点到”而已。

    在广州一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服务小姐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本店,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并按照大酒家的‘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簿上,您看好吗?”

    那位外宾当然会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意,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白兰地”,头脑有点发晕,误将食筷插入内衣袋里,并且聪明地借此下“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哈哈哈。”说着取出内衣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如果你是一位领导,即便是手下人犯了错误,你不得不批评他,在批评的时候也要言之有理。既要坚持原则性和斗争性,敢摸老虎屁股,又要以理服人,切不可口出恶语,挖苦讽刺,侮辱人格。同时要做到情理结合,情真理切。特别是对落后者的批评,更要注意亲近他们,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进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把握:

    (1)不怒发冲冠,允许申辩

    批评和发脾气不是一回事。发脾气有时不但无助于达到批评的效果,往往还会把事情搞僵。员工做了错事,或说了错话,你难免会生气,但生气归生气,做上级的总要有气度和涵养,要能够把握自己的情绪,批评时千万不要声嘶力竭。

    (2)实事求是,不恶语相向

    批评宜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如果你一味地挖苦诬蔑,或者以对方的缺陷为笑柄,过分地伤害人的自尊,往往会适得其反。对方一旦产生抵触情绪,就很可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轻重有度,不一棍子打死

    批评应就事论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儿疼就治哪儿的病,不能夸大其词,借机整人。不能因一时一事的失误,就将人的过去全盘否定,或形成限定印象,觉得此人“朽木不可雕也”,更不能当面断定一个人“不可救药”。

    (4)讲方法,不仗势欺人

    个别上级如果和下属发生口角,气头上的口头语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这样做谁说了算?”他们不是平心静气地批评,而是用扣奖金、扣工资、调离岗位相威胁;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仗势压人,仗势欺人。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压而不服,最终还会结下心病。

    4.女人说话该委婉时,就不要直白

    委婉法是说话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委婉语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内接受你的信息。因此,有人称“委婉”是办事语言中的“软化”艺术。

    委婉法是运用迂回曲折的含蓄语言表达本意的方法。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需要把“词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以便于听者接受。

    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是对的。”还可以用和缓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难办到。”这些,都能起到“软化”效果。

    具体地说,委婉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讳饰式委婉法

    讳饰式委婉法,是用委婉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方法。

    有时,即使动机好,如果语言不加讳饰,也容易招人反感。比如:某售票员见一孕妇上车便说:“请哪位同志给这位‘大肚皮’让个座位。”尽管有人让出了座位,但孕妇却没有坐,因为“大肚皮”这一称呼使她很难堪。如果这句话换成:“请哪位热心人,给这位‘有喜’的大姐让个座位。”当有人让出座位时,这位孕妇就会表示对售票员感谢,并愉快地坐下。

    (2)借用式委婉法

    借用式委婉法,是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例如: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四十八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铁凝:“铁凝女士,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铁凝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铁凝用一个生动的借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这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委婉的拒绝,其效果是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从而使交往能够继续进行。

    (3)曲语式委婉法

    曲语式委婉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和商洽的语气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例如:

    《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时在某大学作讲演,有人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我和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很好。”

    谌容先不直言以告,而是以“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几十年”来间接表达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有时,曲语式委婉法比直接表达更有力,这种曲语式的委婉用语,真是利舌胜利剑。

    说话要委婉也要懂得含糊,不必太直白,因为太直白极可能伤害对方自尊,也因此得罪别人。含糊法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言艺术。办事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十分贫乏,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限制。

    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更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在涉外接待活动时,每当与外宾交谈会话中,遇到“难点”就应巧妙回避转移,例如:

    一个美国客人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参观之后,中午在一家个体饭店吃饭,老板娘的一手正宗的湘菜,使这位美国客人吃得非常满意。他在付钱时,看到老板娘家境富裕,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老板娘,如果你的老同乡毛泽东还在,会允许你开店吗?”

    这是明知故问,其中含意不言自明。这时,老板娘略一寻思,就作出回答:

    “没有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早就饿死了,还能开什么店啊!”然后她接着说:“如今,邓小平接了班,党的富民政策好,日子越过越美好!”

    显然,美国客人意在用老板娘的回答,来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乃因其中隐含着一个必然的判断:毛泽东绝不会允许你开店,那么你也富不了,因而毛泽东应该是被否定的。但老板娘的答话,以回避正题的模糊法,反而作出令人折服的回答,既不轻慢美国客人,又维护了毛主席的威望,赞扬了如今的富民政策。由此,反映了韶山人民“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的心声。

    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

    5.实话有时不可多,谎话有时不可少

    说话直来直去,固然说的是实话,说的是自己的心里话,但这就被对方知道了你对于别人不好的看法,不仅使人感觉尴尬,同时也让人敬你而远之。所以,面对不好说的话,不如来些善意的谎言,这样说话的效果就会好得多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老女人,什么事情她都照实说,所以,她不管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她变得一贫如洗,简直无处栖身。最后,她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长见过她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热爱真理的那些说实话的人”。于是,把她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已经不中用的牲口,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她不敢派手下的人到集市去,怕她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她就叫那个喜欢说实话的老女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这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结果把尾巴拽断了;这头秃驴则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长工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都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到晚上她只好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听完老女人讲述完集市上发生的事,修道院长对老女人怒斥道:“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大姐,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那个老女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其实,故事中的人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

    舞蹈家邓肯是19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热情浪漫外加叛逆的个性,使她成为反对传统婚姻和传统舞蹈的前卫人物。但是她小时候却常坦率得令人发窘。

    一次圣诞节,学校举行庆祝大会,老师一边分糖果、蛋糕,一边说着:

    “看啊,小朋友们,圣诞老人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邓肯马上站起来,严肃地说:

    “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

    老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压住心中的怒火说:

    “相信圣诞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

    “我才不稀罕糖果。”邓肯回答。

    老师勃然大怒,处罚邓肯坐到前面的地板上。

    怎样理解真话有时并不被肯定的现象呢?换一个角度我们便会看到,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趋利避害。可以设想,如果某甲对人总是以诚相待,直言不讳,人们因此认定她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所以乐于与她深交,并在人前人后夸赞她,某甲也因此感到快乐和自豪。也就是说,某甲的真诚为她赢得了回报,带来了利处,那么她又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情况与此大相径庭,比如某甲认为同事小敏的衣服难看,便马上对她说:

    “腿短而粗的人不适合穿这种裙子。”结果,小敏脸一沉,扭头便走,留下某甲发愣。

    或者某甲当着处长的面指点小张说:

    “你的稿子里错别字很多,以后要仔细些。”

    实话固然是实话,但不久后却隐约有人传言,某甲惯于在上级面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

    倘若如此,某甲恐怕会意识到自己的真诚并不那么受人欢迎,既然这样,那又何苦呢?

    6.说话光彩人欣喜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只怕有心骂,就怕无心话,说话要避免说话给人带来伤害,使人际关系紧张。所以,开口前先想一想再说,要谨开口,慢开言。

    聪明的女人知道,与人交谈的目的在于沟通,要力求避免因说话不当而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所以,话说出口前应该先想一想,不要以言语伤人,俗语说得好:“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不对,或者说的让人听着刺耳,就容易得罪别人,所以我们在交谈的时候也就需要讲究一种艺术。有时候同样的意思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可能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要把话说好,首先态度要诚恳,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个双方都乐于沟通的氛围。态度傲慢是交谈的一大禁忌。而亲切友好的态度则会让对方、甚至你的对手心里放松,愿意与你畅谈、倾诉了。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语言要文明,这一点也相当重要。使用文明语言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你自己的尊重。粗话、脏话、黑话、荤话、怪话等先在脑子里过滤过滤再说,否则一句话没说对,就可能会闹得大家不欢而散。另外隐私和敏感话题也要尽量不说,否则,对方感觉如坐针毡,交谈还怎么进行下去呢?

    另外,身体语言也非常重要。目光注视对方,表情要自然,要不时地点头,适时地微笑。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太远,否则,根本听不清彼此之间所要交谈的内容是什么,如果太近,就会给对方以压迫的感觉。

    有时语言要有幽默感,幽默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巧妙地使用幽默可以打破坚冰,化解尴尬的场面,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凡人皆有其长处,也难免有短处。在谈话当中,你要极力避免说别人的短处,否则不仅使别人的尊严受到损害,而且还表现出你品德的缺点。

    不可在谈话中刺探别人的隐私,更不要知道了别人的一点点短处就逢人宣扬。世界之大,谈话的内容取之无尽,何必一定要把别人的短处当作话题呢?

    其实,你知道的关于别人的事情也许不一定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隐衷不是你所熟悉的。如果你贸然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不是颠倒是非,就是混淆黑白。话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一旦事后你彻底地明白了真相,人已经被你得罪了,悔之晚矣。有这样一个例子:

    “李某借了王某的钱不还,存心赖账,真是卑鄙。”昨天你对一个朋友说,这话是从王某那听来的,他当然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人都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当然不易把话说得很公正。等你见到李某,他也许会告诉你,他虽然借了王某的钱,但有房屋契约押在王某那里。因为最近生意赔了,到期不能清还,只好延长押期。当初王某表示若有需要延长押期时,随时可以延长押期,而今王某急于拿回现款,李某一时无法立刻付清,既然有抵押物,就不能说是赖账。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半都是如此复杂,你若不知内幕,就不要信口开河。一旦谈论别人的短处时,也许你在无意之中就种下祸根,“祸从口出”而它要滋长到怎样的程度,并不是你所能掌握的。

    想要有一个好的口才,最好是自己定下一条戒律:除了颂扬别人的美德,永远不要用议论别人的短处来污辱你的口、污辱你的人格,否则的话,你将永远找不到一个愿意和你接触的朋友。

    如果是别人向你说某人的短处时,你惟一的办法是听了就忘,像保守你自己的秘密一样,三缄其口,不可做传话筒,更不要深信这片面之词。

    如果你茶余饭后要找谈话的资料时,则天上的星河,地上的花草,无一不是谈话的好题目,不必一定要说东家长、西家短,才能消遣时间。孰不知,说别人的短处,说不定就是自己的短处。要有好人缘,就必须把话说得光彩些,背后说人不要做,“逢人说项”应发扬。

    7.说话别说绝,给别人留点余地

    日常生活中,有些女人为了一吐为快,不顾别人的感受,也不管别人能否接受,就把一些不中听的话抛给别人。殊不知,这么做已经严重地伤害了别人,为扩大人脉关系筑起了一堵高高的墙。

    刘丽是位自尊心很强的女孩,但她却跟几位“没教养”的人做了同事。这些人举止随便,嘻嘻哈哈,刘丽很看不惯他们的行为。

    一次,正下着雨,一位女同事想出去办点事,拎起刘丽的伞就走。刘丽心想:“怎么不打招呼就拿人家的东西,太欺负人了!”

    她勉强忍住气说:“你好像拿错了伞吧?”

    那位女同事大大咧咧地回答:“我忘了带伞,只好借你的用一下。”

    “你好像没跟我说‘借’字。”刘丽气愤地说。

    “哎哟,还用得着说‘借’字吗?我的东西还不是谁爱用就用!”

    刘丽冷冷地说:“借我的东西就得说‘借’,我不同意,谁也不准拿!”

    没想到,这件小事使刘丽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另外几位同事再也不愿意理她,不知情的领导经常提醒她注意搞好同事关系,根本就不听她的解释。

    刘丽常常愤懑不平地想:“我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难道这也错了吗?”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人,说对不起自己的话或做对不起自己的事。这时,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1)委婉地提醒对方

    当同事、朋友、亲人说了一些对不起自己的话时,可以旁敲侧击,委婉地提醒对方,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但要把握一个度,点到为止。

    (2)用客气、礼貌的言语感染别人

    生活中,有些人对言语方面没有太多的忌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遇到这类人时,没有必要用过于激烈的言语讽刺对方,这样很可能出现不愉快的场面,甚至有大打出手的可能。此时,可以用客气、礼貌的言行感染对方,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人生好比行路,总会遇到道路狭窄的地方。每当此时,最好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如果心中常有这种想法,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抱怨了。即使终身让步,也不过百步而已,能对人生造成多大影响呢?

    经常让人一步,别人心存感激,也会让你一步,一条小路对你来说也是坦途通道。

    事事不肯让人,别人心怀怨恨,就会设法阻碍你,损伤你,即使一条大路摆在你面前,也是充满障碍的。

    人与人之间往往是心与心的交往,诚心换来的是真情,坏心换来的是歹意。

    如果,每遇到令自己不平之事,就要动用那颗伶牙俐齿,硬要把别人斗败不可,在言语上不给别人留任何余地,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其实,人都是感情动物,为别人留了情面,别人自然也会处处为你着想,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会还一个人情给你。所以,在与人相处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要随时随地给别人留余地。

    8.这样说话不如不说

    人们谈话都希望谈得尽兴,聊得愉快,可是,有时候并不如此,而是会出现一些令人厌烦的谈话场面,使本来和谐的谈话气氛变得使人厌烦。

    人们在交际中离不开交谈,但不可使人感到厌烦。那么,在交谈中哪些方式不受欢迎,容易惹人烦呢?

    (1)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的独白

    许多女人在交谈中,自始至终一人独唱主角,喋喋不休、滔滔不绝。这样其实不但不能表现自己的交谈口才,反而会令人生厌。要知道,池蛙长鸣于事无补,而雄鸡则一鸣惊人。这就说明过多地“说单口相声”不能交流思想,不能增进感情。交谈时应谈论共同的话题,让每个人都充分发表意见,留心别人的反应,这样才能融洽气氛。正如亚历山大·汤姆所说:“我们的谈话就像一次宴请,不能吃得很饱才离席。”

    (2)尖酸刻薄、烽烟四起的争辩

    交际中有时免不了争辩,但善意、友好的争辩更能促进彼此间的了解,调节交际环境,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有时一场精彩的争辩会令人荡气回肠,齐声喝彩。但是尖酸刻薄、烽烟四起的争辩会伤害他人,导致心情郁闷、令人望而叹息、敬而远之。因为尖刻容易树敌。如果一个人在言谈中出现四面楚歌、群起攻之的局面,他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3)逢人诉苦、博取同情的忆苦

    在人生长河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困苦,但每个人对待的方式不同,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知难而退,有的人却将苦难带来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别人,在众人面前陈述自己的辛酸,以获同情。每个人工作上难免碰到一些挫折——进展不顺,遭人误解等,如果这样就经常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说工作太难做了,实在不想干了,一肚子的苦水。开始时,朋友也许愿为之排忧解难,想一些法子,给你鼓鼓气。但是每次相聚谈话都是如此,朋友们会就觉得你太没志气,简直就是一个“苦水瓶”,以后就会与你疏远。所以,交际中一味地诉苦会让别人觉得你没魄力,没能力,从而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

    (4)无事不通、无事不晓的逞能

    言谈中,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古今中外、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的话题。同时交谈是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方式,而不是表现学识渊博、见识广泛的舞台。如果你在交谈中表现“万事通”、“耍大能”,到时定会打自己的嘴巴。更何况老子曾说过:“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交谈中什么都说的人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孔子都会在两个小顽童面前碰了钉子,可见人千万不要逞能。

    总之,在社交场合,诚实与热情是交谈的基础,然后,用十分钟的时间听,再用十秒钟的时间讲,注意自己的话是否会引起反感。这样,你的话语才能精彩,你才能赢得更多朋友的尊重和帮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