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文,80后,重庆工学院优等生。
董栋,80后,中国石油大学高材生。
他们在重庆市沙坪坝华彩农贸市场经营豆腐摊位。从日亏百元到拥有自己的加工厂房,他们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成为大学生的创业范本。
你可曾注意过在超市中卖豆腐的人吗?你想到过这其中可能存在着一心创业的大学生吗?学石油专业的大学生转而自己创业卖豆腐,菜市场中他们的身份引来无数人的注目。白手起家,艰难生活,坚持下去的动力只有两个字:梦想。他们感受到了和同伴一起工作时的快乐,走在实现梦想道路上的满足;也承受了前途迷茫、家人不解的压力,和愧对父母的良心谴责。
我那天在菜市场整整守了十一个小时,最后都不想说话了。那天连来问的人都没有,我感觉我在菜市场像个局外人似的,又尴尬又难受。
——董栋
我觉得我既然在这路上了就肯定要一直走下去,即使这个做不成了,我还可以进行其他创业。
——李庆文
看看我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自己去做,如果没这个能力或者运气,至少得孝顺,得听父母的话。
——董栋
Q1:大学毕业时,你选择创业还是就业?
大学生1:就业吧。因为觉得自己不具备很多社会经历,所以创业可能没有那个条件。
大学生2:现在我就在学校的门口摆地摊。
大学生3:觉得创业会让人成长,哪怕是失败了,也会让你成长。
Q2:大学毕业时,你期望的月薪是多少?
大学生1:在上海的话,应该就是三四千吧,至少。要满足我基本的生活保障吧。
大学生2:刚出来嘛,都不能要求太高是吧,两千左右就行,以后会慢慢升的嘛。
Q3: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另类择业?
大学生1:这些就是在他实在找不到工作的时候,要解决他自己的生存问题了,我觉得这也是必须的吧。
大学生2:我记得我读书的时候大家就在说,70%到80%的人可能都没有从事自己的本专业。
市民:我是赞成,人要去闯,闯出自己的空间来。
——《鲁豫有约》街头采访
这是一份关于大学生选择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调查问卷。在现在的大学生眼中,什么样的人会去选择创业?大学生创业是突破自我,是一时热情,还是无奈之举?让大学生勇于选择创业的动力究竟是什么?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多大?真正走上创业道路之后又会有怎样的心路历程?两个合伙做豆腐的大男生,有他们自己的答案。也许,在社会这所更广阔的大学里摸爬滚打,成长这件事才算是正式开始。
耽误生意了
2008年12月20日,是大学生李庆文辞去白领工作,开始卖豆腐的第二个月。深冬的重庆寒意袭人,李庆文和同学董栋早早地来到离家十八里之外的粮油批发市场,购买做豆腐用的原材料——黄豆。尽管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来到这里进货,然而一百多斤一袋的黄豆,对于读了十几年书,几乎没有做过任何重活的李庆文和董栋而言,还是不小的重量。两个人半拖半扛地将黄豆往工作室运,穿过闹事街区,在一家宾馆的地下室,便是李庆文和董栋的豆腐厂房和住处。
安置好新买的黄豆,没有歇息片刻,带着昨夜熬夜做好的两块豆腐,他们又来到了离住处不到一公里的沙坪坝华彩农贸市场开始了一天的叫卖。菜市场里,买菜、卖菜的老主顾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每天这两个大学生的到来。据周围的居民说,还有远从南平赶过来专程买他们豆腐的人。
鲁豫:这次来北京做节目会耽误你们俩生意吧?
李庆文:有一点(笑)。
鲁豫:非常抱歉!请问耽误你们大概多少生意?
李庆文:我只是说现在我们也没有工人,全部的豆腐都是我们自己做,自己卖。我们来了,现在生意自然就停下来了。
鲁豫:既然我耽误你们生意了,我得把这损失弥补过来,做做广告。来,大家看一下,这个是由董栋和李庆文他们俩的公司生产的香豆腐,上面写着重庆市政府支持的大学生创业品牌,品牌叫“秀才食品”。来,给个特写,多打一下广告。这你可得保证质量啊。
李庆文:我们都是当天做当天卖,肯定能保证质量的。
鲁豫:两个大学毕业生开始做豆腐,要讲讲这里面的故事,这一盒豆腐多少钱,董栋?
董栋:这个豆腐我们定价两块。
鲁豫:这两块钱你们能赚多少?
董栋:我们前期赚得不是很多。
鲁豫:一盒能赚多少钱?你给我透露一下。
李庆文:四毛钱。
鲁豫: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做的是彩色豆腐。有黄色的,绿色的,里面都是放的蔬菜汁。绿色搁的什么蔬菜汁?
李庆文:用莴笋打出来的。
董栋:只要菜是绿色的,榨出来的汁都是绿色的,然后调出来的豆腐都是绿色的。
鲁豫:所以可以用菠菜或芹菜汁来做对吧?
董栋:可以。
鲁豫:那黄色的……比如胡萝卜?
李庆文:也可以,我们都做过。
两个年纪轻轻的男生,没有资金,没有人脉,却亲手做起了豆腐,把这个当成一项了不得的事业干了起来。周围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两个小孩是不是疯了,为什么不去找工作?不去考研究生?但对于他们俩来说,虽然创业卖豆腐这件事是有冒险的成分在,也是有内心的冲动和激情在,但这确实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大学三年级时,李庆文就已经在南平一家大型超市找到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的兼职工作,一年后的2008年7月,22岁的李庆文从重庆工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面对超市高层的再三挽留和高薪聘用,李庆文婉言谢绝,当时他的心中早就坚定了创业的想法。
李庆文:我创业的想法由来已久,可能是和自己的性格有关系吧,上高中的时候就想着以后自己要做点事情。
董栋:以前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打电话,一打电话就说起自己创业这个事。
就这样,从小和李庆文一起长大,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的董栋,成了李庆文创业的好搭档,怀着无限大的创业理想和抱负,李庆文和董栋放弃了寻找高薪职位的机会,开始了两人的创业之路。
创业卖豆腐和我的性格有关
鲁豫:你们学石油的要找工作的话,工资是不是挺高的?比如说你的同学,现在如果有在油田工作的,一个月多少钱?
董栋:五六千的也有。
鲁豫:那挺好的呀。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更吸引你啊?
董栋:这也是跟我性格有关。
鲁豫:跟你性格有关?卖豆腐适合你的性格(观众笑)?
董栋:至少卖豆腐的时候我很随意。
鲁豫:可是做生意可以有很多方向,怎么就想到卖豆腐呢?
董栋:豆腐投资小啊。
鲁豫:你们以前自己会做豆腐吗?
李庆文:不会,我们自己学的。
鲁豫:去哪儿学啊?
李庆文:董栋回老家学的。
鲁豫:那董栋的爸妈知道吗,那个时候?
董栋:不知道。
鲁豫:那你怎么瞒住他们呀?
董栋:我跟他们提过一次要学做豆腐,当时他们反对的态度很坚决。毕业后他们给我打电话说:“好,你学不学做豆腐这事儿,先回家商量一下。”我一听有回旋的余地,就很高兴地收拾东西回家了。这可倒好,一回家就不让出门(观众笑),他们把我东西都收起来了。
鲁豫:被关了几天啊?
董栋:得有十几天。
鲁豫:那你后来怎么逃跑的?
董栋:后来我就说我去找工作。因为我妹在烟台那边上班,她说那边有个船厂,倒是和我专业对口,就让我把简历投过去,然后去那边找工作。后来我就打了个幌子出去了。
鲁豫:等你爸你妈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
董栋:晚了(笑)。
两个人因为不愿受束缚,不愿寄人篱下地工作,因为想证明自己可以做点事情,又因为做豆腐的前期投资小,比较实际,二人选择了这条“不归路”。首先是创业的准备工作,两个人分头行动,董栋去河南学会了怎么做豆腐,李庆文开始着手做一些市场调研的工作。两人从决定要创业的那一刻起,就做了各种各样很坏的打算,准备迎接吃苦。但一开始做豆腐,他们才发现要吃的苦,比他们想象得还要多、还要大。
虽说现在前面的路还是很黑,但是我还能感觉到有路可走
在离重庆市区几公里远的小山坡上,有间李庆文和董栋新布置的豆腐厂房。2009年5月,两个好兄弟从亲朋好友那儿筹集了十万元的投资,从原来的小地下室搬到了新的厂房,开始批量化生产。新的办公地点面积比从前大了很多,一共三百多平方米。房子位于山脚,很偏僻,所以房租也便宜,每平方米只需要五块钱,正合二人的心意。他们自己动手在地面上打了个下水道,两个人轮着打,打了足足三天,手上都磨起了泡。
而这时候,又有两个新的伙伴加入到李庆文和董栋的创业的队伍中来,一个是他们的高中同学,另一个是和李庆文同岁的弟弟。他们和李庆文董栋一样,都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
李庆文的弟弟名叫李庆华,他说感觉和兄弟们一起做事很快乐,自己创业是条有前途的道路。李庆文的同学名叫陈磊,已经在深圳工作了两年,却为了要加入兄弟们的豆腐事业而主动请辞。他说一方面感觉和朋友一起做事比较顺心,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这是在为我自己做事。那份成就感,是给别人打工的时候所体会不到的。而这份成就感来得并不容易,在深圳每个月能挣四千块钱的陈磊,加入豆腐团队之后几个月都还没有挣到钱。
董栋:虽说现在前面的路还是很黑,但是我还能感觉到有路可走。如果有一天真的做得无路可走了……
李庆文:他就回去考研了。
董栋:我就回去考研,他就是去找工作吧。
尽管配备了新的厂房和机器,可是因为初期的盈利很少,李庆文和董栋还是选择了不雇用工人,自己做豆腐。他们用最原始的手工加工方式,虽然费时费力,但生产出来的也是污染少、口感佳的原生态豆腐。
他们通常先加热蒸汽炉,将打磨好的豆腐用蒸汽加热,然后再点入石膏,豆浆便会凝固成豆腐。四个小时后,豆腐终于出炉。李庆文和董栋现在做的豆腐已经是规规整整的很有样子了,第一次他们做的豆腐可难看了,难看到他们摊位对面卖馒头的热心肠女人一直吵吵嚷嚷地和他们说:“不行啊,你们的豆腐太难看了!要改进啊!一定要改进!”
离开了漏电的机器走进了菜市场
两个人在做豆腐方面现在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也更换了崭新的机器用来磨豆腐。而他们最开始起步的时候,舍不得买高级的设备,一切还处于懵懂的尝试阶段。这就是既要有做大事的冲劲儿,又要有做小事的细心。
鲁豫:你们第一次买的机器花多少钱?
李庆文:那个机器应该是580元的,我们跟他讲价讲到560元,他卖给我们一个样品。可是不好用,那个豆腐机漏电,差点出事。好在不是高压电,是220伏的低压电。
鲁豫:那也受不了啊。
李庆文:是啊,摸久了肯定还是要出问题的。
鲁豫:董栋不是还学理工的吗,怎么连个漏电的机器你都买呢?
董栋:不是啊,那个机器开始还不漏,打了两下豆腐它就漏了(观众笑)。
鲁豫:这什么机器啊,找人退货了吗?
李庆文:退了。
鲁豫:把钱还给你们了?
李庆文:没有(观众笑)。
鲁豫:那叫什么退货呀?
李庆文:最后换了一台。
鲁豫:那个人还不错,还把货给你们换了。
董栋:在那儿从中午磨他,磨到了晚上。
李庆文:磨得把公安局都叫去了,因为他不给我们退。
董栋:他开始说只给我们维修一下。
鲁豫:他斗不过你们,因为你们是磨豆腐的呀!
董栋:那倒是(笑)。因为五百多块钱,前期对我们来说数额挺大了。
鲁豫:当然了。卖豆腐一天那么辛苦才赚那么点钱,一个五百多块钱的机器,那是不得了的呀。
李庆文:是啊,我们刚开始几个月都赚不到那么多钱。
鲁豫:一开始总要付一点学费,吃一点亏。每天早上几点钟起床做豆腐、卖豆腐?
李庆文:七点多,快八点钟。到晚上三四点才睡。
鲁豫:为什么这么晚睡?
董栋:尽量晚上做,第二天它才会很新鲜。
鲁豫:第一锅豆腐看着好看吗?
李庆文:第一锅豆腐是那种纯特色的,就是我们那边原汁原味的了,是在一个大筐里面做的,用筐压出来的样子非常难看。
鲁豫:不好看,好吃吗?
李庆文:好吃。
鲁豫:那也可以啊,我觉得口味比较重要。
李庆文:但别人不觉得那是豆腐(观众笑)。我记得在菜市场第一天卖的时候,一个小孩子说,这是豆腐吗?这是豆渣吧。
鲁豫:那小孩怪懂的。那这一锅豆腐虽然不好看,但有没有卖出去?
李庆文:卖了六块钱。给董栋一块五。
鲁豫:提成是吧(笑)?
李庆文:对,一共是三斤,六块钱。
鲁豫:那剩下的豆腐怎么办了?
李庆文:分给别人了。
鲁豫:别人说好吃吗?
李庆文:别人都说好吃。
鲁豫:对,不要钱的肯定是好吃的。后来你们就开始做彩色豆腐是吧?豆腐外面是黄的,里面是绿的。
李庆文:黄色是南瓜、绿色的是莴笋。
鲁豫:看起来很好吃啊。
李庆文:吃起来也好吃(观众笑)。
鲁豫:我觉得要是这种卖相,摆在菜市场的话,肯定别人一下就抢光了。
李庆文:还可以。
商品是有了,剩下的就是吆喝的事儿了。只可惜最初“公司”的成员只有两个人,所以这生产和销售,只能他们亲自出马,实行一条龙服务了。
鲁豫:最开始你们两人推着车去卖吗?
李庆文:嗯,卖了有两三天。卖不出去,没人买。
鲁豫:你们找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卖啊。第一个客户上门你们肯定特激动吧?
董栋:很激动。那天下午卖豆腐的过程相当曲折。我们开始,在下午三点的时候推着车子出来。重庆的道路不像北京,它很不平,有台阶,一个小三轮车要两个人推。我们出门后选中了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然后就把三轮车往那儿一扎,就在那儿等。可从三点多等到五点多,怎么连个问的人都没有。
鲁豫:你吆喝才行啊。
董栋:那时候还不会呢,感觉推着三轮车,看见人都不好意思。后来我说这情况不对啊,就让他转转看看,结果他说这是个小学门口,都是家长接小学生的。
李庆文:站错地方了。
董栋:后来我们就说要选择一个大家买菜目的比较强的地方,就去了菜市场门口。可人家不让在那儿停着卖,后来我们就转了一圈找到它后门。等到六点多吧,有一个中年人来买两块钱的豆腐。我那时候很激动,因为我一直都说今天谁来买第一块豆腐,我绝对要给他很多。
鲁豫:你给他多少后来?
李庆文:他给他两斤(观众笑)。
鲁豫:要是我也会,这第一个客户意义太大了。
董栋:我给他两斤还怕他不满意,我还问他,你够了吗(观众笑)?他说够吃,够吃。
鲁豫:那大哥肯定特别吃惊,这人怎么了这是。
董栋:后来那天卖到七点多天都黑了,卖出去了有七八块钱吧,后来没人了,我俩就推着车回去了。
鲁豫:剩下豆腐就吃了?
董栋:有的分了,有的吃了,有的分给别人做霉豆腐了。
两个人经过了一圈的摸索之后,发现要让产品被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人品尝到,还是要迈向更大的市场才可以。李庆文对重庆比较熟悉,所以他开始负责跑各家火锅店。他们将一部分豆腐卖给火锅店,另一部分豆腐也要找个相对稳定的销路。最后他们决定还是去找一家菜市场,租个摊位,过上小摊贩的生活。于是,他们这才进了华彩农贸市场。
这个卖豆腐的小伙子脸憋得通红干啥呢
早上十点是菜市场生意最好的时候,李庆文和董栋的彩色豆腐招来了很多顾客的好奇,大家第一个问题都是问他们:这是什么?于是,他们打着“彩色香豆腐”,“营养果蔬豆腐”的名号,不少大婶大娘们围过去让他们切下来一块尝尝鲜。
董栋:无论是炖汤啊,还是红烧着吃,都没一点问题,不带烂的,并且味道非常不错。
而刚刚进入菜市场的时候,两个无所适从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叫卖,如何和顾客交流,如何做成买卖。菜市场卖蔬菜的姑娘就曾说他们根本不会做生意,就在那儿揣着手不说话怎么行?做生意就是要放下面子,那种老爷的姿态可是要不得的。李庆文和董栋两人拉下面子,虚心向周围有经验的卖主求教。渐渐地,面对两位大学生豆腐郎,无论是顾客还是卖家,都给予了他们最大的包容和理解,而李庆文和董栋也渐渐融入这个以前他们从不曾深入了解的圈子。
鲁豫:你卖豆腐的时候什么样子?你怎么吆喝?
董栋:我都是跟着旁边大姐学的,“买点啥子?”
李庆文:说的是重庆话。
董栋:反正站在菜市场里吧,开始是根本就不敢吆喝的,就是看见一个人,想问他要啥,又说不出来,脸憋得通红看着他,看着他从我前边走过去,那个人还很好奇地看看我,心想这个卖豆腐的小伙子脸憋得通红干啥呢?
鲁豫:如果是个男的还好,是个女的肯定就误会了(观众笑)。现在好点吧?
董栋:好多了现在。
鲁豫:所以社会真的很磨炼人的。那菜市场里面别的卖菜的人跟你们相处得怎么样啊?
李庆文:很好。他经常会逗得别人在那边笑,别人都叫他开心宝。周边大姐大妈一看到他都叫他。
鲁豫:深受大姐大妈的喜爱是吧董栋?
董栋:也不是这样说,我觉得菜市场的人都还挺好的,至少我们周围那些大姐们,对我们卖豆腐帮助相当大,我们以前连个秤都没有,都是用别人的秤。
李庆文:别人也是卖豆腐的(观众笑)。
鲁豫:这太可爱了,大同世界。
小伙子,你那豆腐真好吃,你一定要坚持住
鲁豫:进这个菜市场以后,生意好了吗?
李庆文:开始还不好,第一天卖了有四五斤,可到第二天、第三天突然间又卖不出去了,有一天从早上七点多到下午六点多才卖出去第一块。
董栋:我那天在菜市场整整守了十一个小时,最后都不想说话了。那天连来问的人都没有,我感觉我在菜市场像个局外人似的,又尴尬又难受。
鲁豫:这种时候,你们俩会后悔吗?说我干吗不去考研究生,干吗不去找工作呀!
董栋:那时候也没想着后悔。我只是到现在都没有想明白那天为什么没人来问我们的豆腐呢(观众笑)?
鲁豫:所以一开始那种不顺利,有时候对人会有小小的打击,但是对于那整个的梦想来说就变得微不足道,会想着我还是得坚持,内心并没有动摇。
李庆文:我是没想过放弃。
董栋:我也没有。我记得在菜市场有一次我非常激动。那天中午十二点多,一个老大娘在我旁边的大姐那儿买了块豆腐,然后她忽然很好奇地说,小伙子你的豆腐有啥特点啊?然后我就给她讲了讲我豆腐的优点。她说那你给我称五毛钱的,我回家吃一下去。然后中午一般过了一点之后,菜市场就没人了,我就趴到菜市场的那个桌子上小眯一会儿,差不多睡到快两点的时候,那个老大娘又回来跟我说,小伙子,你那豆腐真好吃,你一定要坚持住,然后要做到重庆最好的豆腐,要当重庆的豆腐王。我那时候心里真是激动啊,本来还挺困的,一听立马精神了,起来一直跟她说谢谢。
被人肯定的那个时刻总是很难忘的,李庆文和董栋二人经历过最开始的艰难和困惑,逐步走向了事业的发展期。他们搬到了新的厂房,还花了一些钱,去请专门的人帮他们设计了商标、包装,准备要批量化生产,以扩大他们经营的规模。
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2009年4月18日早上八点,李庆文早早地出门了。为了扩大豆腐的销路,李庆文把工作重点从在菜市场简单的零售转向为重庆市的各个菜市场供货。他将目标锁定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天大道沿线的菜市场,推销自己特制的河南香豆腐。经过半个小时的车程,李庆文终于找到了沙坪坝区的第一家菜市场,和菜市场的业主交流豆腐的价格问题,豆腐的保质期问题,供货时间和摆放问题等等。
尽管不熟悉路,李庆文还是在短短半天时间就走了二十多里路,跑遍了沙坪坝区的五个菜市场,却没有在任何一家菜市场铺货成功。
鲁豫:每天都这样跑来跑去的?
李庆文:那一段时间是每天在外面跑。
鲁豫:你主要负责外联工作是吧?如果别人拒绝的时候,内心会特难受吧?就是别人一看你的豆腐,甚至连看都不看就说不要。
李庆文:对。我记得有一个火锅店的老板还骂我。
鲁豫:骂你干吗呢?
李庆文:他对我说“滚滚滚”,那个时候还是很难受的。
鲁豫:你没跟他发火吗?
李庆文:没有,就直接走了。
鲁豫:这是你平常的性格?
李庆文:可能别人心情不好。
鲁豫:你能这么想我觉得真是很难得啊。你很辛苦,每天跑来跑去,董栋也很辛苦,成天卖豆腐。这种辛苦跟你以前想的辛苦差别大不大,董栋?
董栋:做豆腐,是人生三大苦之一。
鲁豫:请问那两大苦是什么?
董栋: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
每天做很多豆腐,每天卖很多豆腐,每天吃很多豆腐
为了配合豆腐厂房的升级,李庆文和董栋也搬到离厂房比较近的小楼里。李庆文和董栋要睡在一张稍大的单人床上,当记者问他们这样睡挤不挤,他们回答说从前睡的床比这个还小呢。李庆文和董栋,还有同学以及弟弟这四个小伙子,就住在这两个小房间里。两张床,三张桌子,就是家里所有的家具。
董栋:看房顶上面有燕子窝。
李庆文:鸟语花香的。
记者:这里面有燕子吗?
董栋:有。应该现在已经下蛋了。
虽然生活磨炼得他们看起来有些少年老成,但生活中的他们,其实就是典型的80后男生,喜欢体育,喜欢游戏。虽然吃了很多的苦,但他们仍然以乐观、坚强的态度面对生活。
尽管已经跑了一天的市场,可是李庆文还是邀着伙伴,来到了离家不远的篮球场打球,这是李庆文唯一没有放弃的一项大学时期的爱好。打完球,他们邀请记者吃了豆腐火锅,这是四人每天必吃的晚餐。
在材料下锅之前,李庆文的弟弟向记者介绍今天的丰盛晚餐:“这个是粉丝,这个是脆皮肠,这个是土豆粉,还有一点点配菜,然后等一下就要上大批量的豆腐。”每天做很多豆腐,每天卖很多豆腐,每天吃很多豆腐,这就是他们一整天的生活。
鲁豫:看得我都饿了,我觉得你们伙食不错呀。
李庆文:平时是不吃这个的。
鲁豫:平时吃什么啊?
李庆文:就吃豆腐。我们有的时候还要煮点面条。
鲁豫:就偶尔吃一点脆皮肠,一般都是吃素的?
董栋:那天不是记者去了嘛(观众笑)。
鲁豫:那老这么吃的话,你身体受得了吗?不吃肉,老是吃豆腐啊,菜什么的。
李庆文:没事,他吃得多。
鲁豫:吃得多也不行吧,董栋?你现在看见豆腐还有食欲吗?
董栋:食欲不大……现在吃豆腐没感觉了。
鲁豫:把这辈子的豆腐可能都吃得差不多了。
董栋:还不够呢。
虽然对于豆腐,董栋已经有些食不知味了,但是他明白这才刚刚是开始。如果真的想要成功,想要做出一番成就,未来的路还有很远,未来的豆腐还有很多。
不但我哆嗦,他也哆嗦
这一路都是兄弟几人的相互扶持,豆腐事业才开始有了些声色。而当初逃出家的董栋,说到面对父母,不免有些神伤,有些愧疚。大学一毕业,董栋就瞒着父母只身来到重庆,没有任何的亲人,只有创业的理想和信念。然而在家乡河南南阳方城县,董栋考上中国石油大学,常常是母亲引以为豪的事情,为了支持儿子读完大学,母亲卖了整整两年的豆腐。对于儿子再次选择以卖豆腐为职业,母亲一直无法释怀。
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李庆文女友的支持的声音。她经常帮两个男生在网上订购衣服,尽量满足两个人喜好的风格。虽然这些衣服经常被李庆文笑称是“假名牌”,但是穿在身上绝对就是“温暖牌”的。
鲁豫:董栋现在穿的裤子就是李庆文的女朋友帮你买的吧?他女朋友有些什么实际行动支持你们?给你们做菜做饭?
董栋:那倒不会,他女朋友不太会做饭(观众笑)。倒是经常会给我们买点东西,有时候会把我们的衣服拿回她家洗,因为我们没洗衣机嘛,有的裤子不好洗。
鲁豫:那这已经很好了。你有女朋友吗?
董栋:没。
鲁豫:你怎么不找一个呢?也可以帮帮你。
董栋:我关键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女生少。
鲁豫:耽误了是吧?但是现在创业阶段,先把心思放在豆腐上,以后自然会有好女孩出现的。
董栋:我也是这么想的(观众笑)。
鲁豫:后来你爸你妈怎么知道你在做豆腐的?
董栋:过春节的时候被一个报纸给报道出来了,然后我妹在上网的时候看到了,就跟我妈说了下。
鲁豫:现在你敢接你爸你妈电话吗?
董栋:一开始,我一看见家里打过来的电话……
鲁豫:就哆嗦?
董栋:不但我哆嗦,他(指李庆文)也哆嗦。
鲁豫:李庆文你哆嗦什么呀?
李庆文:他一直不接他们家电话,可他爸妈一直打,后来就不敢接了。一打电话我也觉得发慌。
鲁豫:董栋你爸你妈跟你哭吗?
董栋:我妈有哭过。我妹和我岁数很接近嘛,农村一家出两个大学生,确实是压力很大。
鲁豫:你爸妈太不容易了。
给我两年时间
同一条道上的两个人,在创业这件事上的看法和态度却不尽相同。到底是坚持创业还是顺遂父母意愿,这是个不小的难题。
鲁豫:董栋,你跟爸妈怎么保证?“爸妈我现在卖豆腐,将来一定会很好的”,你保证过吗?
董栋:我没有保证过。我其实一直就这样说,给我两年的时间,如果说要是做成了就做下去,如果说做不成,以后你们想让我怎样,我肯定能做到你们给我的要求。
鲁豫:李庆文给自己多长时间?
李庆文:我觉得我既然在这路上了就肯定要一直走下去,即使这个做不成了,我还可以进行其他创业。
鲁豫:你是一定要创业的。董栋两年以后万一不成,万一啊,你爸说让你干吗你就干吗?肯定的?
董栋:肯定的,因为家里太不容易了。
李庆文:我能理解。
董栋:我感觉人生机会也不是很多,家里父母岁数也越来越大了,老是违背他们的想法很不好,我心里也不好受。如果他们说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他们也会很高兴。
鲁豫:我觉得你这个想法也对,给自己点儿时间,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董栋:对,看看我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自己去做,如果没这个能力或者运气,至少得孝顺,得听父母的话。
鲁豫:董栋是个好孩子,庆文也是好样的。我觉得你们这样做很对,就是我在人生最开始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要是不去试的话,我这一辈子总会想。
李庆文:嗯,那样太遗憾了。
鲁豫:总是会想如果当年我试了会怎么样?总是会在脑海里出现一个“如果”,那个是很折磨的。但只要我试过了,我努力了就不后悔了,对吧?
董栋:对。
鲁豫: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年轻的时候吃苦真的不算什么。
李庆文:是,我觉得年轻不吃苦,等老了之后再去吃苦,那就完了。
鲁豫:没错,一定要坚持啊你们俩。
李庆文:肯定会坚持的。
鲁豫:请大家多多支持香豆腐!对于董栋跟李庆文来说,他们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未来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个问号。但我希望你们努力,把这个问号有一天变成一个惊叹号。
李庆文:我们有这个信心。
两个年轻人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和共同的创业目标,好朋友变成了好搭档,大学生变成了豆腐郎。家里人从一开始的不支持,到现在的默默接受。也许父母还是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儿子上了四年大学,这么不容易,最后还要“沦落”到去卖豆腐。但是作为家长,拧不过儿子就只能无条件地支持他,祝福他。对于李庆文和董栋来说,豆腐是他们的事业,要一直做下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