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来寺院里面学佛?其实学佛的过程就是让我们从行住坐卧中去提升自身的境界、高度,开演出与众不同的人生。
佛法所能够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智慧,或者说是对人生、对事物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追求菩萨道,包括希望成就任何事业,都要求我们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中去提升自己。很多人把学佛想得很复杂,甚至于非常神秘,认为学佛是一件曲高和寡的事情,它和生活永远脱离,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
我们今天来到这里,就是希望把佛法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我们今天分享的主题就是如何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感悟人生。
忙而不乱,忙的快乐;累而不疲,累的欢喜;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诵经如揽镜,智慧照我心
诵经的意义
学佛不在于每天念多少经,也不在于做了多少早晚功课,更不在于每天晚上给佛供一杯水,第二天起来给佛烧一炷香。把学佛等同于焚香沐浴、吃斋念佛的形式,这是不究竟的。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感悟一些东西。
禅宗要求我们“明心见性”,可见心性的改变才是学佛最为关键的。
为什么要诵经?那是因为经文能教我们去感受人生的至理。为什么要去供水?因为水是清净之物,人依靠水为活命的根本,我们身体的70%都是水。水的性质当中存在着很多人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
《水知道答案》这本书,就向我们揭示了人际相处之法则。对水赞美,它会形成美丽的结晶体;对它唾骂,它的结晶形状会残缺;对它不加理会,水结晶就根本无法形成。这正如佛陀告诉我们的,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就是“以默置之”。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不能适时自我肯定、自我赞美,也不能够欣赏他人,那么问题就会接踵而来,身体、事业、家庭可能会危机重重,最后让你“度秒如年”。
学佛就要感悟这些,要学会从佛陀的言谈举止之中去感悟生命的真谛,从万事万物和谐共通的一面来认识我们的人生。
我们看到桌子,椅子,房子,似乎觉得物物都不相同,但是它们实际上都有共通的一面。大家听了这么多天的课,可不可以说说这共通的一面是什么呢?
(学员:无常)
还有呢?
(学员:空性,活在当下,惜缘。)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自己思考的时候,问题才能成其为问题,也才具有价值。只有经过思考的问题才能进入我们的心灵,才有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否则,你的生活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打坐的时候像什么?”佛印说:“像菩萨。那么你觉得我打坐像什么呢?”苏东坡为了将他一军,就说:“像一坨屎。”说完以后,佛印没有辩解,苏东坡十分得意,认为佛印吃了哑巴亏。回去以后他洋洋自得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苏小妹想了一下,反而嘲笑他说:“佛印是菩萨,因此他看你就像菩萨。那么哥哥你自己是什么是不是很清楚了呢?”这就是唯识宗所讲的,“万法唯识”。什么心念,就显现什么。
学佛就要求我们不断地从心地上去转变:转凡夫为圣人,转染污为清净,转有相为无相,转俗谛为真谛。在太阳下晒,要转变自己的内心为清凉;在冬天冷水里洗衣服,要转变自己的内心为温润。
刚才我把满满一箱书搬上楼的时候感到非常累,搬到最后,觉得自己几乎支持不住了,当时我就提醒自己:我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当我集中了念力的时候,就不再觉得它很沉,反而觉得很舒服。因为我把排斥的心转换为接受,当我能够接受这种状态的时候,内心就是平和的,心也就打开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会侮辱你,有的人会责骂你,有的人会用轻蔑的眼神看你,有的人会陷害你,各种各样的风波都会来冲击你。——八面来风,种种不同。如果你像《世说新语》里的左思一样,一群女人认为你相貌实在过于丑陋而朝你吐口水,你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也会像他一样“委顿而返”?如果别人骂你一句,你就怒发冲冠,那么狗咬了你一口,是不是也要趴下去咬回一口呢?
反复地问问自己,多问自己为什么,这就是禅修,从凡夫转变为圣人,就是要不断地觉察你自己。
当别人拿着一个几万块的名牌包的时候,你会不会心动?当别人开着几百万的跑车从你身边经过时,你会不会露出羡慕的眼神?当别人享受着几千万的豪宅时,你会不会感到不舒服?当别人在几千人的会场上坐在主席的位置上时,你会不会有所幻想?我们想要学佛、修禅,就要在面对各种状况的时候不断觉察自己的心,看住自己无妄的念头。缺乏反思的人,将永远在这个世界里轮回,无法得到解脱,将永远执迷于世间的名闻利养,做它们的奴隶。
回到之前讨论的问题上,再来思考一次,我们为什么要诵经?诵经是要我们根据佛所讲的道理去改变自己的人生。《金刚经》说到了空性,就用空性来看待我们的一期生命,用空性来对治我们生活中所犯的种种愚痴。当我们能够将经文所讲述的道理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那才是真正的“修经”。
诵哪部经,就把经文的内容好好地做起来。我对父母的孝顺,对同事的友好,对师长的尊敬,对众人的感恩,都应该在诵《地藏经》的时候做起来。很多人认为《地藏经》仅仅是孝的思想,而我则认为它是愿的思想,有大愿力,必有大成就。为什么地藏王菩萨、观音菩萨、阿弥陀佛有那么多人信仰呢?这里就体现了“愿力”的思想。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有人说,学佛的人很消极,很颓废,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但是我觉得,学佛的人应该更加积极才对。一个对世界产生厌离心的人是无法成佛的,如果你都不爱这个世界,那么怎么会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思想呢?怎么能够度化其他众生呢?所以《地藏经》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学佛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付出、奉献、宽容、布施。我们常说的“为人民服务”,体现的不也正是这个精神品质吗?
很多人学佛,越学越自私,为什么会这样呢?
上次有一个居士到我们寺院来,他说学佛以后就一直在对比,是诵《地藏经》的功德大呢,还是诵《普门品》的功德大;是修阿弥陀佛的福报大呢,还是修药师佛的福报大。他总是不断在对比,哪一点对我有好处,我就修哪一个法门。他有天听说绕塔的功德最大,于是就天天去绕塔。他养了一只猫,觉得自己绕塔的功德还不够,于是让猫也跟着他一起绕塔。这样,他觉得自己和猫有了两份功德,才略略安心。
有一个老太太跟我说她吃的是全素。有一次她的女儿请她到家里去做客,她就跟她女儿说,去做客可以,但是我过去你要买一个新锅,还要买新碟子、新碗,煮全素的菜我才去。
还有些居士,每天坚持做早晚课,每天都拿一个木鱼,敲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或者整天在家里烧高香,熏得周围的邻居都受不了。你们觉得这是什么状态?
(学员:自私。)
如果大家学佛以后,只是形式上做到位了,但是自己的性格、品德还是跟原来一模一样,甚至变本加厉;原来自己的性格就比较狭隘,学佛以后还用另外一个套子把自己套起来,然后总是跟别人说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让周围的人比以前更累更不安宁,那就有问题了。
学佛究竟是为了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放开自己,还是让自己神神叨叨呢?我们走入佛门,我们阅读书籍,我们听闻思想,但如果我们不能以此提升自己的话,还不如不学。学得越多,你的“所知障”就越严重。学了一辈子也只能是恍恍惚惚,无法自救,更不用说要度他人了。
如果早上敲木鱼、烧香,给左邻右舍增添了很多烦恼,那么你不仅没有功德,而且还造了很多业。如果一个人为了吃素而给家里人造成了很多负担的话,也是一样没有多少功德的。
人生方寸之地,全看如何腾挪
你们有没有了解过佛教史?佛教在这个世界上的展现形态真的是千姿百态的。日本的僧侣可以结婚,西藏的喇嘛可以吃肉,东南亚国家的佛教提倡托钵乞食,只有汉传佛教茹素而已。所以什么东西是主要的,什么东西是次要的,什么东西是最需要要我们好好去把握的,什么东西是可以方便随顺去面对的,这要搞清楚。
学佛应当是最为达观的。释迦牟尼是一个发现宇宙真理的智者,他把世上最终极的思想、对事物最本质的诠释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学啊学,学得神叨叨的,学得把自己变得什么都不是,那就入了邪道,会让我们不得安宁,不知道自己的手脚应该如何放,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讲话,最后甚至毁灭了自己。
在学校里面学习,你跟同学们的关系怎么样?在公司里工作,和同事的关系怎么样?为什么别人会不喜欢我?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多的东西放不下?为什么我的生活品质一直得不到提升?为什么我到现在拼命做事,却一事无成?大家有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内省呢?追问自己,才能够得到切实的进步。
当时释迦牟尼佛为了出家,连王位都舍掉了,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是个王子,我能不能够舍弃自己的权位呢?如果我是个富家公子,我有亿万资产在手,能不能够舍掉呢?
给你十块钱,没感觉;给你一千块,还是没感觉;给你十个亿,你会呈现出什么状态呢,会不会跟范进中举一样?很多的贪官就是因为贪念作怪,搭进了自己的一生。对罪恶没有警觉心,一直要等到自己不知不觉成为巨贪的时候,才会开始有感觉。
我常常会这样观照,如果今晚睡着了,明天不再能够醒来,那会怎么样?如果明天我所爱的人全部离我而去,我会怎么样?如果一会儿开车出去,出了车祸,手脚都被锯掉了,我变成了一个只有两个眼睛会转的易拉罐,我又会怎么样?我会埋怨吗?我会自杀吗?时刻都要这样问自己。
以前有一个白云禅师住在山上的庙里,村里所有的人都非常敬佩他。有天山下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子突然怀孕了,她父母逼她说出是谁让她怀孕的。她就说是白云禅师。孩子生下来以后,那个女孩子的父母就把孩子扔给了禅师,临走还对他吐口水。从此开始,白云禅师就每天抱着孩子去乞食,艰难地喂养这个孩子。最后,那个女孩子实在忍受不了内心的愧疚,就跟所有人澄清说,其实那个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卖鱼的年轻人。于是她的父母去跟白云禅师道歉,把孩子抱走。然而白云禅师只是很淡然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碰到像白云禅师一样的冤屈,你们会用怎么样的心来面对呢?会据理力争,咒骂那个女的,抛弃那个孩子吗。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把问题接受下来,别人骂你就接受下来,生活碰到问题也接受下来,心情不好、遇到逆境也接受下来。如果你不断地抵触,问题就会被放大,但是如果你能够接受下来,它就会在你面前慢慢缩小,最后就变成了无。所以说,觉察、接纳、理解、放下,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这也就是我们诵经的原因,只有把经里的思想,像照妖镜一样用来照见我们身上的过失时,诵经才真正地能够发挥作用。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内观禅”,它就启示我们要从自我反思当中去感悟,这样才能够了脱。我们学佛,就是为了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能觉醒的人,只不过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过客而已。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现在生活得很好。身体康健,衣食无忧,有什么可痛苦的呢?阿弥陀佛的世界又看不见、摸不着,为什么还要修行呢?这种想法太普遍了。但是你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痛苦真的是寻常的,而快乐却是那样难得。
古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有人一生平坦,不禁要问:“人生中哪有那么多的苦痛呢?都是骗人的吧?”那么请想一想,你吃饱又饿了,饿是不是一种痛苦呢?有东西吃的时候不会有感觉的,但是看看非洲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读读雨果的《悲惨世界》,饥饿难道不是痛苦吗?就算你有东西吃,一碗饭正好吃饱,如果要让你吃十碗八碗呢?那么过饱也是一种痛苦。有些官员总是抱怨饭局如何多,看来饭吃多了也是痛苦啊!撑了,胃不舒服是痛苦;油腻了,得“三高”,也是痛苦。
我们寺院在东南沿海,这里历来被称为是鱼米之乡。魏晋以后,江南的地位日益重要起来,很多诗人都曾经咏歌过这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在这样的水乡里,我们甚至忽略了水的重要性,认为它唾手可得。可在中国的西北,有多少人一个月都洗不上一次澡?多少人为了饮水辛劳地掘井,却绝望地发现他们所在的地方早已经连地下水都耗尽了。生活在江南觉得水根本没有什么稀罕的,殊不知这里的地下水开采也已经使得地面沉降了许多。你能保证西北缺水的现状不会是浙江的明天吗?
站得高远一些看一看,真的痛苦无处不在啊!如果你沉湎于个体人生转瞬即逝的快乐中,你的观念是不究竟的,所以无法理解佛所说的人生之痛苦到底体现在哪里。
热恋的时候,恋人在一起时间过得非常快。但是当你们结婚了,就会发现自己生活在残酷的现实当中,时间摧毁人的青春和容颜,摧毁距离所带来的无限美感,你必须要和对方在一起呆一辈子。我真的很佩服那些在婚姻中从头到尾、恩恩爱爱的夫妻们。一生一世面对同一个面孔,而且必须接受对方各种各样的习性。我想我是真的没办法忍受这个束缚。
这个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任何东西总是瑕瑜互见的。所以当你选择事业,选择朋友,选择伴侣时,都要叩问自己的内心,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就可以了,不要总是求全。
很多年轻的女孩子,你问她们想找什么样的男朋友时,十个有九个会告诉你,要有车有房、事业稳定、出身良好,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孝顺长辈,有上进心等等。当你要求别人这样的时候,最好也问一问自己,你是不是也具有同样的基础和美德。磁场相同的人才有可能走在一起,不要总是认为婚姻就一定是重新投胎的机会。一个女孩子,不管漂亮不漂亮,都要努力完善自己、自力更生,对别人则要宽容一点。因为在婚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宽容。当你什么都要要求最好的时候,那么处处都是不美好;反之,当你可以打开自己的心,承认现实的好与不好,把它们全部接受下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在你的生命中,一切都是美好的。
作为一个学佛者,你们还要记住一点,每一个来到你身边的人,不管是好是坏,都是你的夙世因缘把他吸引过来的。当你没办法摆脱他的时候,就要接受他,还清以前的债务。前段时间余姚有一个老板跟我抱怨说,她丈夫简直一无是处,可是她的孩子偏偏那么爱爸爸,还告诉她说:“如果你要跟爸爸离婚,我就跳楼。”她没有办法,只能痛苦地接受。这还有什么好解释的呢?他们的业缘还没尽。我就对她说:“你现在就当你的丈夫是一尊佛,每天供奉他,好言好语,好吃好喝,赶紧把这债务给还掉吧,等到还掉的那一天,他自然而然会离你而去的。”
有些在校大学生跟我抱怨说:“我不喜欢某个老师上课。他说话的方式,他的表情、肢体语言,我全部都不喜欢,真的没法忍受啦!”还有一次我去上海交大讲课,后来听说有一个同学在自己的博客里面写,他本来以为讲课的师父是一个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胖老头,但是没想到却是一个瘦瘦长长的师父,根本不是他想象的那个样子,结果他整堂课都安心不下来,因为我的形象与他想象的不相吻合,他没有办法接受。
生活本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人活着,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世界上到最后受挫折的往往都是理想主义者。
大家学佛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我想说的是,佛所思、佛所行的,的确能够给我们自己的生命如何继续,如何智慧地活着提供有益的借鉴。就算你今天来到这里,觉得什么都没有学到,但至少你要记住“内察”、“内省”,这样的话,你也没有白来。
人是品牌,精神是衣,道德如饰
在生命刚刚诞生的时候,大家都是赤条条的,绝大多数的人智商都是相似的,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同样接受差不多的义务教育,然后进入差不多的社会。那为什么一些人一年有一千万的收入,另一些人却穷困潦倒呢?为什么一些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另一些人却总是被所有的团队所不容呢?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
失败的人会怪罪这个社会,认为是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好而拖累了自己。那么大家有没有向内反思过自己的原因呢?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品牌。你平常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待人,怎样做事?你是不是一个诚信的品牌?你是不是一个乐观、喜欢付出的品牌?
如果你穿衣服邋里邋遢,吃饭的时候总是发出声音,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不敢看着对方的眼睛,谈吐悲观,做事情老是不积极,不愿意以更好的方法面对问题,那么你不成功,就不要责怪这个社会了。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长相英俊,成绩也不错,可是进入社会以后,一连换了六七份工作都得不到认可。他非常绝望,觉得没有人能够像伯乐一样发现他的才华。灰心丧气之下,决定去跳海。他慢慢地向大海深处走去,感觉自己的悲伤与不幸全部都要消失于这个世界之外。这时候突然有一个老人出现在海边,叫住了他。他把年轻人喊回来,并让他抓沙滩上的一把沙子,问他:“你认识手上的沙子吗?”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说:“认识啊。”然后老人让年轻人松开手,沙子回到了海滩上。风很快就吹平了沙子,它们看起来一模一样。
老人跟他说:“你现在把刚才那一把沙子找回来。”年轻人疑惑了:“这怎么可能呢?它们看起来都一样。”“是啊,它们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沙滩离开他们就不叫沙滩了。”
老人又拿出一颗珍珠,扔到了沙滩上:“你能找到珍珠吗?”年轻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它捡了起来还给老人。
老人露出了笑容:“孩子,你不明白吗?当你是一粒沙子,别人是没有办法在茫茫沙滩上发现你的,只有经历千辛万苦,进入蚌的体内,又经历无数劫难,化为了一粒珍珠,才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发现你,欣赏你啊。”年轻人顿时明白了,他感谢了老人,从此开始不懈地拼搏,不再抱怨。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价值两百万的关于人我关系的箴言,作为今天的结束语:
“当你帮助别人得到他想要的,那你最终也能够得到你想要的。”
讲于宁波天童寺禅七夏令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