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品牌:你的性格,你的气质,在别人心目中会形成特定的印象。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对你接下来的事业、家庭和人际交往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自己如何定位如何展开自己的生命,就决定你你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佛商精神
杼轴余怀,止于至善
首先,请大家来看看佛教发展的历史:佛教被公认为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世尊“初转法轮”(释迦牟尼悟道后第一次开始宣讲佛法)为标志,佛教成立距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这样的一个组织,它是靠什么样的力量,在这历史的长河里薪尽火传,世泽绵延的呢?而且往往在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以后,佛教会比以前发展得更为兴盛。这又是为什么呢?
佛家讲的善知识(终身学习老师)需具备以下五点:是否有贪心,贪名利财色;是否有争心,即争辩心;是否有自私心,讲话坦白;是否有利他心及自律心。
现在遇到做连锁店的同修时,我们就会跟人家讲,你们要想把连锁店做好,就要跟着佛教学习。这并不是自吹自擂的说法。你看,在汉传佛教中,每一个寺院都有相似的规制。寺院基本上都是三进,进了山门殿就是一尊弥勒佛,弥勒背后是韦陀菩萨。正殿里基本上都供养着释迦牟尼佛,佛像背后建有观音像。大雄宝殿两边一般还有左右配殿。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那么寺里的师父们都是什么形象呢?他们都是剃了光头,僧衣加身,佛珠在手的悠然样子。见到香客,就会笑着合掌问讯,是不是?你问他们什么,他们都会耐心回答,你不问他们,他们也就注目着自己当下的事情,洒扫庭除,都是十分恬淡的。
全国的汉传寺院,是不是都是这样?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一目了然,这就是佛教的道场了。绝对不会误认为这是其他的地方是不是?你看,这个“连锁店”做得好不好?
所以在企业的背后,一定也要有一种具有通约性的文化在高处支配着其运作。而且这种文化一定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是为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才可以。只有这样,这种商业背后的“道”才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就像佛教一样,永有衲子,续佛慧命。这种文化在最高的意义上,要与宇宙的规律相契合;在普世的意义上,也要符合道德律令的制约。陆机在《文赋》中说:“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就是说,如果是不合礼义廉耻的东西,即使你再喜欢,它再能够给你带来好处,你也一定要将它捐弃。因为不符合“道”的东西,终归是不长久的,而且会伤你的慧命。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英国人写的书,他叙述了自己沿着玄奘法师走过的路程重新游历的所见所闻。书中说,他在中国讲起玄奘,不一定有很多人知道;讲起唐僧,却是家喻户晓。中国人对于玄奘的了解不够,以至于对他没有相当的崇敬。但是在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玄奘法师曾经游历过的国家,当他对当地人说我是沿着玄奘法师的路走过来的,连饭店的老板娘都会对他肃然起敬。那些国家的人说,玄奘法师是他们从小的精神偶像。
现在很多EMBA班,都会让他们的企业家学员去走玄奘法师走过的路,还进行比赛。让他们在荒无人烟、没有一点绿色的环境里面去挑战自己的极限。但是很多时候,即便有现代化的随行设备和完善的后勤保障,也尚且没有办法坚持下来,我们想想古人会面对什么样的困难?
那么玄奘法师当时西行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宁愿往西迈一步而死,也不愿往东退一步而生呢?
那是一种止于至善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一种心灵的“道”在支撑着他。固若金汤的理想使他克服了一切常人所无法克服的障碍,直到达成自己的理想,取经而返。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是没有小说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帮助玄奘的,但是困难却时时都会出现,死亡时时都会悬临在他的上空,等待着他,捕捉他任何一个疲惫不堪的神情。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也经常会碰到困惑、难题,碰到我们无法面对的事情,我们往往都会找无数个理由退缩,不能担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没有坚定的“道”,指引着自己前进,那为什么还要奢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像佛教那止于至善的理想、缘起性空的淡然,一样的能够长存于世呢?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人,真的是寥若晨星,很多人都在生活的茫茫大海中折戟沉沙。虽然佛说每个人的内心都具备相同的佛性,那么为什么众生在尘世中还是有分别呢?因为当你自己不愿意实现那个可能性时,你身上所有如天赋而来的佛性也就像沉舟残骸一样,永远没有重光于世间的可能性。
佛教讲“一切众生皆具如来佛性”——这诚然是真理。但那也只不过是告诉你,每个人都有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如果你愿意去努力,或者愿意去修炼自己,就有可能成佛。但是如果你“不为”,自己不愿意去改变,这种可能性就会远离你。而随着成佛的可能性的消弭,失败、堕落的可能性就接踵而来了。
我推荐过稻盛和夫书的《人为什么活着》。书里说,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职务,不管你是做什么样的事情,其实质都是人性圆满修炼的过程。只要你做的事情,符合“道”,是向善的,那么即使再琐碎,也是有益的修行。
慧解脱
在尘世中点燃心灯
曾经有两个交大的老师跟我聊天,说如果把佛学看作是哲学的一部分,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我想,诚然,佛学也思考人类最为根本的生死去来,但是与其它哲学相比较,佛学强调当世的“慧解脱”,它所有的思想都是为了改变我们的身、心、灵而服务的,它所有的理论都是为实践而设定的。它就是火,佛教每一个理论都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点燃。
比如,在你不了解“空性”的思想以前,一定会计较利益得失,但是当你真正理解了万物“生住异灭”的规律以后,还会执迷于酒色财货,不可自拔吗?
柏拉图讲过一个著名的洞穴寓言:有一些囚徒背对着洞口坐在深洞里,由于他们的手脚都绑上了镣铐,他们没法动弹,也没有办法转头。他们只能通过背后的火把所发出的光隐约看见身后一些物品的投影。最聪明的囚徒可以凭借自己的记忆力记住物体移动的顺序,至于物体是什么,他们并不知道。有一天,一个囚徒被松开绑缚,他转过身来,借着火光,终于明白了身后的真相。他跟另外的囚徒说,但是他们并不相信,反而以为他疯了。继而他走出了山洞,在眼睛一阵刺痛以后,见到了太阳,明白了这才是一切事物得以成形的终极原因。我们把那种经过修行,最终得以见到太阳的境界,叫做大彻大悟,也就是“慧解脱”。
只有在明了了万事万物的根本真相以后,才不会纠结于蝇头微利之中,不会被眼前的难题所困扰,也不会因为暂时的所得而欢欣雀跃。当我们的内心世界被自我的局限所困扰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在顺境中产生一种贡高我慢的情绪;遇见问题,又会妄自菲薄起来。
我们总是在生活的过程中感到繁难,小的时候要学习很多东西,进了学校要考试,出了社会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及至每天都有不同的状况出现。到老了,身体又经常出现状况。更可怕的是,我们最终还要面对死亡。
生活真的有那么难吗?你把每天的日程概括一下,其实无非是吃喝拉撒而已;把自己的情绪概括一下,无非是喜怒哀乐而已;把人生的过程概括一下,无非是生老病死而已。这个道理,你抬头看看月亮,想想它阴晴圆缺的过程,就应该能够了悟。当我们明白这种道理,了解这种人生的过程,我们就应该知道如何安住自己的心,把那颗浮躁、不安的心收摄回来。
禅修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安住下来。当你的心安住下来的时候,智慧就会生起,你对于事情的全局就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把握。看清事情,和盲目去做,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之所以要站在佛学的高度,就是为了要透视人生,了解宇宙,把握万事万物的规则。
所以古代的禅师会要求他的弟子们从自己的内心中流溢出思想,而不是拘泥于古人怎么说,师父怎么看。所以当我们真正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改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捆绑我们、局限我们,让我们放不下的困难和局限统统可以得到克服。这种方式,就是把你的心打开,把你内在闭塞的状态打开。
活法智慧
以心交心,以情动人
为什么有的艺术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汰之后,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解读它,并且没有人能超越它?当初艺术家是在怎样的一种状态里面去完成这个作品的?大家有没有到过《微笑的蒙娜丽莎》,她永远那么微笑,永远那么安详。不管别人怎么模仿都画不出这个神韵,因为这是达芬奇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出来的。你看梵高学画的时候,他弟弟给他一点钱,他把基本生活费留下之后,剩下的就全部用来买涂料。有时候连笔都不用,直接用手去涂写。在那种生命内在的勃发中,一切东西都可以作为他的工具。所以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是没办法用手、用眼睛、用头脑去模仿的。这个时代,很多人写出来的作品根本让人看不下去,因为里面没有灵魂。
我们生活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永远徘徊在外面,不会去欣赏生活;一篇诗,一篇文章会让那么多人流泪,因为作者是用真心去创作的。当你对接上这部作品的时候,你的心跟他的心是呼应的,所以我们会被那样一种境界所深深的震撼。
如果我们跟别人交流,所说的思想并不是从自己内心流露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对宇宙的理解和感悟,那就不是我们在和别人交流,我们只是某一个理论家的喉舌而已。所以,要是想实现自己某一种梦想,那你就要从自己的内在里面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改变。
我以前讲课的时候也想做PPT,想要准备什么,最后这些东西做出来发现我都不想讲了。越往下讲,听得人就越昏昏欲睡。南京商学院的教授李涛,他说师父你赐我一个法名吧。我说你这么聪明,就叫慧海,智慧如海。他经常跟我打电话一起分享,他说:“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当你完全没有拘束的时候,从内心当中流露出来的东西,才是最能感动人的。”你如果打个PPT告诉大家这个是什么、这个是什么,人家没感觉,人家只不过是用耳朵和眼睛来了解它,不会用心去感受。
我这几年在各种场合一直都这样去训练自己,讲出来的东西首先自己要有感觉,而且自己能受用。当我这样去跟大家分享的时候,真的就是心灵的碰撞和交流。
刚刚我们讲到,佛教这个团体在世间存在那么久,不是依靠它的硬件,而是依靠它的文化。你想想看,一个老太太目不识丁,却会念《大悲咒》和《心经》,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菩萨在离她头顶三尺之上,随时都在注意她。这就是佛教文化的魅力所在。它以道德的力量帮助人们在通往彼岸的路途中不断地修证自我;它不露痕迹地将自我升华为自我的审视者和监督者,帮助人们获得心灵的圆满,最终证得涅槃。
你说企业管理难吗?但是在稻盛和夫看来,它却可以简单到如同小时候妈妈告诉他,做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一样的简单而朴素。妈妈说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话;做人要利益别人,做事要有坚持的精神。企业管理,不就是小时候妈妈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吗?当你把这种“活法”用到管理当中,这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了。我们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和谐,与家人相亲相爱,与他人沟通愉快,是不是也是“活法”的延伸呢?
做“老干妈”辣酱的是一个家庭妇女,根本没有学过企业管理,但为什么她就能把企业做那么大呢?有个记者去采访她,她说,就是因为我把每一个来这里的员工,都当做自己的孩子。她用慈母的心来对待她的员工,让她的员工都体会到一种母爱。
当你学会付出,别人自然就会喜欢你,管理企业最终的目的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对接。
心不自心
人性的圆融之道
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阅历或者“经验”来认识这个世界。面对同样一个人,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诠释。所以说,正是你的心态、你的心灵世界决定着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在小偷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小偷,他看到别人偷情、欺骗朋友时会产生一种同理心,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君子。因为他会安慰自己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所以自己并没有什么不义。
所以我们要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诠释这个世界,就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你原来的观念不正的话,你就要想办法把它修正过来。
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的事情,但是实际上任何一个人如果想要达到圆满的人生境界,都需要不断地修行。怎么修行?用观照和觉察的方法,心念时刻觉知当下,你就会觉得在你的心中时时都能充满温暖的阳光。即使阴天没有太阳,你也会把所有的生命都放在遥远的野外,那里有暖阳的照耀,在那里我们可以看清一切事物的本然真相。
禅修就是这样,把我们内心最困扰自己的恐惧、挂碍,全部摆在太阳下,用智慧的心去观照它、融化它。
比如我本来不怕蟑螂,后来在佛学院上学的时候,找了很多青岛啤酒的箱子把我的书全部装在纸箱里,再用胶带封起来。毕业以后回到老家,因为暂时没有可以定居的地方,那些书就一直封在箱子里。后来,等我的书架做好,要把书都移出去的时候,箱子打开竟然看到几百只蟑螂蜂拥而出,有的甚至还用翅膀飞出来,真的非常恐怖。我所有的书上,都积满了蟑螂的粪便,恶心极了。从那一天起,我如果再看到蟑螂,心里就会生起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恶心。其实想想,蟑螂也不会怎样,并不会咬人,但就是有这样一个心结打不开,当我意识到这个症结以后,就想尽办法来消除。再以后,如果有人说哪里发现了蟑螂,我就过去抓住它,还把它放在瓶子里面观察。我就观照自己说,为什么会害怕蟑螂呢?实际上,蟑螂还是很漂亮的,赤红的颜色,圆润的身体,饱满而长的触须,光洁的翅膀。也许蟑螂界也会有美丑的分别,也会按照触须的长短来评选“美髯公”呢。这样想,渐渐地就觉出它的可爱来,也就不害怕了。
当我们自己内心意识到有问题的时候,就要努力面对那个问题,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比如有的人做事情只有三分钟热情,那这种没有耐心的状态正是需要修正的。
我以前对数字很排斥,看到数学方面的问题就觉得好像百爪挠心。这次在上海交大读EMBA,就不得不面对一大堆数据,因为这和投资有关。所以我对自己说,千万不能有排斥的心,否则我就没有办法学习了。后来我发现,当我心态调正以后,做出来的决策跟老师最终给我们的答案竟是一样的。如果我排斥它,则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其实,人的智商都是相近的,你在一个领域中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兴趣,你就会有相应的所得。生活在某种意义上真的是平等的。每一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绝大部分的人出生时都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为什么别人能把事情做好,我们就做不好呢?正是因为用心的程度以及面对困难的心态不同。
你想想看,当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果与这个人相处得不和谐,一定是因为你自己的心在抵触他。当你的心在抵触的时候,所得到的反馈也是相同的。
上个月,我碰到一个上海的朋友,他的能力很强,做事情很快就能上轨道,但是不知为什么,做着做着慢慢就做不下去了,最后要不炒别人鱿鱼,或者被别人炒,所以一直都在不断地跳槽。我对他说,当你决定迈入这个公司的时候,当时你肯定认可这个公司的理念,认可他们做事的方式。所以,以你的心态找工作是没问题的。但是为什么坚持不下来呢?你不要跟我讲,主管不好,老板不好,实际上最不好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你和这种理念产生摩擦,和那种方式又产生隔阂,觉得东家西家都不尽如人意,这就说明你自身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所以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自己的心态。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心与境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境界。
深根固蒂
长生久视之道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各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有一个博士写论文,找了一个自认为很简单的课题去做调研。他选择的课题是“婚姻与家庭的持久之道”。他采访了6000多对夫妇,去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能走在一起?回答多是因为爱情或者对方身上有什么优点。然后那个博士又到法院去了解夫妇离婚的原因,往往与爱情无关,而是因为日常生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举了很多案例来说明。
第一个案例,男方是一个警察,太太是一个医生。这位先生经常不洗脚就上床睡觉,而且很喜欢吃肉。太太是医生,非常爱干净,每天都要洗澡,而且主张素食。就是因为生活方式不同,婚后每天都在吵架中度过,到最后就过不下去了。
还有一个案例,两个人是大学同学,先生是从农村里面出来的,亲戚朋友很多,兄弟也很多。两个人毕业以后,都很努力地工作,和他们一起毕业的同学不是买了车就是买了房子,可是他俩的生活过得还是那么拮据。原因就是男方有那么多亲戚需要他们帮助。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状况,两个人就开始吵架。最后觉得过不下去了,爱情没有办法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于是就离了婚。
这个博士感到很难得出结论,于是就去问他的导师,导师说,你再到公园问问那些金婚银婚的老人家,看看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可是老人家似乎也没能给他高深而理想的答案。他们只是说,两个人在一起就要不断地容忍、宽容,要善待对方。这位博士觉得似乎婚姻的真谛不应该那么简单。
最后,他在两种情况的对比中找到了答案。他说,所谓婚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两个人在一起,一定要找到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中,双方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组成一个“共生体”,能够真正把对方的优点视为自己的优点,把对方的缺点看作是自己的缺点一样地包容,这样,婚姻才能持久。
一个人长得再好,看了几年,也无非尔尔;一个人长得再丑,如果他的内心豁达、包容、儒雅,几年下来,你会发现他越来越美了。人生真的就是那么回事,但为什么很多人就是执著于皮肉的表象而读不透它。这就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用心去感受这样的“道”。
正好比我们期望事业长久,却不明白“天长地久”的真正内涵。日本的企业很多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得非常良好。有些中国的朋友就很想做他们在中国的总代理。去找日方洽谈的时候,中国的朋友说,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会帮助你们在一年内把中国的业绩提升多少。日本的老板根本不为所动,他没有那种需求,他只不过是想把这种产品更加优质地在他的手上延续下去。
对方重视的是长久,而我们考虑的是规模,这样的思想就有差别。比如一棵树,如果它从种子发芽起就一直扎根在这里,那么碰到台风,它是不容易吹倒的;而那些移植的树,上面的枝干可能很大,下面的根却很浅,台风一吹就倒了。
那些能够维持几百年而不倒的企业就好像是扎根于斯的参天大树,不是倚重于树上要挂多少华丽的装饰,而是看重其根基的稳固。我觉得这种“退步原来是向前”的审慎态度才是企业的长存之道,才是发展企业的真正灵魂所在。
树底下的根扎得多深,外表是看不出来的。但是正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碰到外在的冲击比如说金融风暴、股市大跌,其深厚的根基就会帮助它度过难关。
我们为什么来禅修,就是要好好反思自己,问问你的思维、你所做的事情,甚至人生所走过的路,是不是永远只停留在表面?所以关于成功的衡量,不应该是狭隘和功利的。
在日本最受人尊敬的是哪些职业呢?第一是宗教家,第二是艺术家,第三是有专门技能的技术员。他们非常尊敬那些园艺家,把树木修剪得很漂亮。这体现了什么道理?在日本,如果你终其一生努力精进,哪怕只是做好一件事,也能够得到别人的尊敬。
善观法性
居尘不染,居垢不污
当我们的心很浮躁的时候,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只会停留在表面上。所以,大家不要觉得到寺院来接受三天的禅修训练,回到家后你就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是不可能的。真正的改变就是你回去后,用禅的思想潜移默化,时刻修证你的生活方式。让你不躁动,随时拥有喜乐的心;面对来到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用包容、接纳的心来善待。
真的,一个天天和你在一起,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人,才是你真正修行的对象。
当我们远远地看一座山,苍翠欲滴的样子,树木郁郁葱葱,清泉激石,鸟鸣悠扬,你一定会喜欢其妩媚。然而,当有一天要你定居在深山里,发现自此你将与人类社会与现代生活相隔,每天在山里耕作,饱受生计与蚊蝇鼠蛇、疾病之苦的时候,你还会觉得它很美吗?
生活也是一样的,开始时会觉得这个人非常好,就是我心目中真正想要的。但是如果长时间生活在一起,你用放大镜不断地放大他身上的所有特征,你就会觉得他和你心目当中的完美形象离得很远。这时候,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了。
其实每一个人身上都同时住着天使和魔鬼,当你的心向上奋进、无限清净的时候,你就会和好的东西接近;当你的心境充满染污和黑暗的时候,你就跟污浊的东西接近。禅修就是要不断观照这两种状态,弃恶从善,抵制染污的东西,往上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和格局。
禅修时,当你的内心生起负面的情绪,要马上看住它。比如你这几天到寺院里来,感觉床冷得很,心里很有情绪,想着寺院怎么这样对待我们呢?当你抵触的时候,这个晚上你就别想睡觉了,最后情绪会变得越来越负面。
我有一次去天童寺讲课,他们给我安排的房间,已经是那个寺院最好的了。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拉上被子,感觉那床被子可能半年都没有洗过,上面什么味道都有。我想,如果拿个刀子在被头上刮,一定还能刮出一些油来。于是我就把所有的衣服都穿起来,把被子拉到腹部的位置,还是睡不着。我再把外衣脱下来放到枕头上,因为枕头上也有味道。然后告诉自己我要接受,我困了,一定可以睡着。这样暗示自己以后,那个很难闻的味道,也慢慢地能接受了。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必须要时时观照自己,让自己存在于一种“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平和状态之中,寻求天地圆融的长久之道。
取舍之间
观死生不净,度精进人生
人活着就是一个过程。你以什么样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就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人的一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实在太多了,企业破产,家庭破裂,和朋友绝交。对我们来讲,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在一生中都是刻骨铭心的。你们设身处地想想看,当你自己碰到这些问题时,会怎么办呢?深爱我们的父母离我们远去了,和我们走在一起的伴侣和我们分手了,我用一生的精力所做的事业突然破产了,自己一直引以为豪的身体突然间被截肢了,失明了。那时候,你怎么办呢?怎样面对,逃避吗?
(学员答:试着忘记痛苦……以平常心接受……)
真的能忘得掉吗?心理学说,痛觉是无法被适应的。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呢,让他的弟子学习“不净观”。
不净观是什么?就是观想人死掉后,身体的皮肤发黑,七窍流血、流脓。蛆虫从耳朵里跑进去,从鼻孔里跑出来,又从眼睛里跑进去,从嘴巴里跑出来;刚开始,跑出来一只两只,接下来,越来越多,布满全身,最后把身上的皮肤都捅破了,整个身上都爬满了虫。后来,皮肤全都没有了,变成一堆烂肉、一堆脓血。再后来细菌越长越多,把烂肉也吃光光,剩下一堆白骨。最后,白骨化为脓水,化为尘埃。
你是什么?什么是你?你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没有手脚,没有形貌,更没有丑或美,也没有复杂而深刻的感情。你再也不能看,也不能听,连鬼的形象也比你可爱。看吧,这就是你,最终的你。那你现在在执着的,又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是生死观和不净观,观想越真实收效越大。如果我们真的碰到灭顶之灾,碰到你没法面对的事情,你就用刚才的方法观想,告诉自己,我会死掉,任何事情都是一个过程而已。不只是简单的想一下,一定要真实地去观照。观照自己真的死掉之后,还有什么东西放不下。
面对痛苦,佛教让我们观生死的根本问题;而面对人生,佛教要我们发愿。发什么愿呢?你要利益一切众生,断除一切烦恼;你要学习无量法门,要成就理想的人生。就是这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放下烦恼,另一个方面要精进善业。这样活着,就会有未来,就会有希望。
如果说,佛教只是让你去观想人生无常,缘起性空的道理,观想每个人都要死掉,一切物质都会生灭,你就很容易落在消极的人生态度之中。所以你还要观想,你的存在会利益到很多人,通过你可以帮助别人,通过你,可以成就一种远大的理想。
所以佛陀要求他的每一个弟子都要有远大的人生理想,都要发宏大的愿力,去引领自己往这个方向前进。
你看,地藏王菩萨的愿力是什么?“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就连堕落到无底地狱的恶人,他都要想尽办法去度化。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胸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再看观音菩萨,他的修行法门就是寻声救苦。只要身边每一个人发出求救的声音,我们都要效法观世音菩萨那样第一时间去帮助他。那我们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了。
因循果报
舍利取义,广种福田
在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是因果关联。违背了这个因果律,就不可能得到自己期许的果报。
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个道理,才会知道现在该如何去规划自己的人生。现在做的每件事情,都会决定着你未来的果报。把这种因果链接联系起来思考,你的人生就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你再也不会去做不善的事情,因为你知道,恶的愿会开出恶之花,造成恶的果,这些都要由你自己来尝。
一个西方哲人讲,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无尽的包容。你们记住这句话,不管对方做出什么让你无法理解的行为和举止,你如果全部能够包容了,那种爱才是真正的爱,无私的爱。
实际上,爱本来就应该是没有要求的,你有要求了,爱就不是真爱了。你希望投给他一块钱,明天他涨成两块钱还给你。那只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就好像我今天帮你铺床,明天就要你帮我洗衣服;我今天帮你生个孩子,就可以翘着二郎腿,你就要伺候我。爱是这样的吗?那是一种交易,那不是爱。当你总是用交易的心衡量爱,衡量婚姻,就会不平衡;当你不平衡时,内心就会失落。
所以每一个人走到你身边,其实就是来修炼你的。古人有句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如果没有缘分,这个人不会莫名其妙地走到你面前。
有的人想离婚离不掉,父母给他压力,孩子给他压力,各种各样的关系,把他们两个人绑在一起。这就是因为两人的业缘还没了却。这个时候,就要把心静下来,好好去修炼自己。
在企业当中,碰到不好的高管,碰到不好的员工,也都是修炼管理者的过程。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十全十美的东西,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对象,每个人都是有毛病的。当我们理解了这种思维方式后,你就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他。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能做多少事情,有时候真的是天注定的。对年轻人来讲,这样的话有些消极。但是,当你到了一定的年岁后,会发现真的就是那么回事。
我以前在普陀山教书的时候,有个德高望重的老方丈去世了,他的弟子想把他一生的功绩全部展现出来放在纪念堂里。等把他所有的事情梳过一遍以后,就发现他一生当中其实只做了几件事情而已。你想,活到八十多岁的老人家,一生中没日没夜的工作,也只能做成几件事情。
如果我们一旦认定了某个方向,那你就要像树一样不断地把根往下扎,一心一意地把这件事情做好,一定不要三心二意。
人活着,真的是越简单,就越容易得到喜乐。当你一点都没有妄想地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做得非常好,别人都没有办法代替你。那个时候,我觉得你就是成功的案例了。
有个朋友对我说,她老公把七千万资金全部投到股市里面去了,而股市一路狂跌,她整天抱怨。后来股票上涨,还多赚了三千多万,她又高兴地笑开了花。再后来她老公开车出了命案,赔了好多钱,动用了很多关系才摆平。
我对她说:“人生本来就是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的。你的老公有着冒险心态,就注定你的心永远都会起伏不定。那还不如你自己力所能及地做一些补救,他在前面点火,你就在后面灭火;他在前面炒作,你在后面安抚。既然没办法改变对方,就要学会改变自己。反正,人活着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怎么样生下来,就怎么样死掉,来去空空,现在担心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不只是徒增烦恼吗?”
通过自己这一生的修炼,我们的灵性会得到成长,要力所能及地多种一点福田,多施一些善行,多做一点利益众生的事情,生命的未来才会证得圆满。
但有时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困难重重,或者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却不会付出行动。我们在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可能还是不会吸取教训,因而重蹈覆辙,在摔倒、爬起再摔倒的过程中不断挣扎。直到有一天遍体鳞伤我们才能大彻大悟。实际上,这就是人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