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展堂是香港著名商人,实业家、慈善家和文物收藏家。他收藏丰厚,被誉为“全球五大收藏家之一”,他向全世界捐赠藏品,他捐建的艺术馆遍布全球:
1.香港徐氏艺术馆
2.香港区域市政局文化博物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3.香港大学徐展堂楼4.英国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5.澳洲国家艺术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7.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8.上海博物馆徐展堂陶瓷馆9.南京博物院徐展堂明清瓷器馆一、商界翘楚+社会名流徐展堂生于江西吉安,1950年随家人走难到香港,1954年父亲因肺病去世,刚刚13岁的徐展堂便失去了父亲,从此他与母亲、弟妹相依为命,身为兄长,徐展堂从此挑起了家庭的重任。
少年坎坷,养成了他不断拼搏的精神。银行的小信差、餐馆的小杂工等徐展堂都做过,至今他在办公室的墙上还挂着一幅油画,在杂乱的环境中,两个光屁股的小孩正在攀登木梯,徐展堂说这是他赤手空拳图发展的最好写照。那时徐展堂当信差的月薪只有数十元,而银行经理千余元。徐展堂想着如果不自己开创一番事业,便很难出人头地,于是利用空余时间,不断啃读名人成功传记,谨记他们的成功秘诀,并努力学习英语,为自己打好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徐展堂便离开银行当上了个体户。此后徐展堂做过很多“自由职业”,包括卖云吞面,在尖沙咀、中环一带为商店翻新招牌等。对于当年的艰苦生涯,徐展堂说:“年轻时代的我乏善足陈,我只喜欢向前看。”
1957年,16岁的徐展堂正式踏入商界,最初经营餐饮、油漆、招牌、装修业,他一心一意地做,不断点划筹谋,积累资产和商战经验,并逐步向地产业扩展。
在他17岁那年,清明节给父亲坟墓祭扫时,瞥见有人用油漆在被日晒雨淋而颜色脱落的碑文上涂填,借以赚取扫墓人给的几个铜板。这情景使他想到一门赚钱的行当:是否可以用同样的办法,替商店涂填招牌?哪家老板不喜欢自己锈蚀斑剥的招牌有人来替他涂刷一新?何况街上商店那么多,不愁没活干。
徐展堂的这个想法付行诸动后,果然大受商店欢迎,就这样他从个人单干,逐步发展到开店组成专业工程队,徐展堂终于当上了老板。
在香港的亿万富豪中几乎或多或少都与房地产业有关,炒楼即其中的一环。徐展堂这位亿万富翁的第一桶金也是在炒楼花中掘得的。18岁时,徐展堂开始做房屋装修维修保养生意。从此,他像猎鹰般时刻寻找发展机会。
20世纪60年代末,受内地“文革”运动影响,香港社会发生动荡,大批居民外移,房地产价格大跌。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经济萧条,楼市仍无好转,一跌再跌。徐展堂慧眼过人,大胆买进,获益极丰。
当时,香港九龙太子道东方花园开盘发售,每个单位只卖数万元,开发商还随楼附送一辆时值8000元的福士汽车。就算如此,仍乏人问津。年轻的徐展堂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深信这场动荡只是一时的,于是便趁机捡便宜货,仅付出很少订金便购入6个单元,然后把赠送的6量小车出售套现,再购入2个单元。
后来的情势发展证明徐展堂的判断完全正确。不久,楼价急速反弹,使他赚到了第一笔大钱。
徐展堂用他掘到的第一桶金从事事业代理及开办大厦管理公司。在用心经营的徐展堂领导下,财富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到1972年,前后不足5年,刚刚三十岁出头的徐展堂已拥有1000万元身家,这为其日后成为亿万富豪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直接影响到香港地产业,一时人心浮动,行情看淡,到了1982年,仿佛历史再次重演,香港再度出现人心惶惶、大量移民的情形,一再大跌的地产,又成了徐展堂收购的目标。徐展堂看定后大势,批量买入,果然大爽,他的事业更是蒸蒸日上。
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徐展堂从不讳言他稳操胜券的法宝便是:由收藏进而引发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深入了解。他曾说:“生意人大多不关心政治,我却不同,我始终关心中国传统思想、历史和现状,这使我对香港、对内地的变化和发展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他坦陈,在他的风雨人生中,因为“玩物承志”,所以才成功抓住了两次险情纷呈的香港房地产的机会,从而为他创造一生的商业奇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展堂以积极进取、爱国爱港而威震香港,他最成功的收购是购得中华制漆。1985年,徐展堂成功收购中华制漆厂,次年中华制漆获得德国法兰克福贸易组织颁授的“国际科技大奖”,并在中国内地成立油漆制造厂,中华制漆逐渐进入内地市场。
中华制漆原成立于1932年,已有80年企业历史,是中国最早的涂料公司之一。徐展堂接手后,1991年,中华制漆正式上市,改名北海集团有限公司,认股超额达153倍之多,一跃而成为香港的知名企业。香港中华制漆是目前国内涂料行业历史最为悠久、实力最为雄厚的领袖级涂料企业之一,在中国涂料业的地位举足轻重。
1992年初,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视察南方谈话,像一股强劲的春风,不仅使香港同胞对回归充满希望和信心,更使香港的企业家对内地给予了更大的关注。徐展堂同一批海内外企业家商议后,决定组建一个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跨国财团新中港集团,以吸收更多的海外资金投入内地建设。
徐展堂为“新中港”的诞生煞费苦心,他组团考察调查研究,足迹遍及兰州、西宁等边远地区。集团成立后第一个项目就是兴建从成都到绵阳的高速公路。这个项目由作为新中港集团董事长的徐展堂牵头,得到AIG亚洲基金会、百富勤亚洲基金会、日本伊滕忠商事等财团支持,集资14亿人民币。工程于1995年开工建设,总投资高达上百亿元。10年后这些公路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蜀道难”的状况。
当然这还仅仅是新中港集团投资项目的一部分,徐展堂在北京、苏州、广州、上海等地还有很多基建项目。正像徐展堂讲的:“‘新中港’的宗旨是要促进内地市场经济的发展,联系港澳台以及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到内地投资,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商业和传统文化传播是徐展堂一生事业的两条主线。1992年,英伦岛上开播了一个由著名香港华人和一些内地商家合办的电视频道“欧洲东方卫视”(CNE)。这个著名香港华人正是徐展堂。
以徐展堂为首的“北海集团”全资开创的CNE是投资欧洲中文电子传媒的第一人。CNE以全欧22个国家的华人观众为主要对象。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使徐展堂这位热心侨商的生意遭受重创,几乎无力再继续投资CNE,这个已经在欧洲华人界有一定知名度的频道面临重大生存困境。但徐展堂宁可使北海集团主打的制漆业受损也要支持CNE代表的文化事业,他始终认为收藏重于钱财,文化传播重于商业发展。
徐展堂的付出感动了所有华人,终于国务院新闻办出面,由五洲传播公司牵线搭桥,找到了1996年在香港落地的凤凰卫视。经过协商,由凤凰卫视接手CNE,把它打造成第三个频道:凤凰卫视欧洲台。
金融危机过后,徐展堂陆续收购了香港城巴集团和英国伦敦城巴公司,扩大了家族拥有的北海集团,他的事业正如日中天。徐展堂成功的故事,令人啧啧称奇:他的崛起正反应了香港数十年来的命运变化。
有人说徐展堂是“香港20世纪80年代冒升最快的亿万富翁”,也有人形容他“不是最有钱,但是很懂得花钱”,他因此赢得了许多机会而成为知名度颇高的精明人物。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是连接中英两国的政商界红人,曾直接与当时英国首相马卓安会面,并获当时中央政府总理李鹏的接见。他发起并成立的地跨香港、新加坡和内地的新中港集团,当时众富豪李嘉诚、何鸿燊等都慕名参股。新中港集团投资大陆能源、基建设施,拉近了香港与内地的关系。
徐展堂热心内地的发展,使得他在1993年当选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并且之后连续出任第九、十和十一届的全国政协常委,及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召集人,他是港区全国政协常委中最资深的一位。
徐展堂对香港回归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自1992年起,徐展堂历任港事顾问、香港特区预委会委员、筹委会委员、推委会委员,他积极参与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筹备工作。鉴于他对香港回归及平稳过渡做出的卓越贡献,2001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他“金紫荆星章”。他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出生在内地,成长于香港的徐展堂,在海峡两岸和香港日趋密切的联系中,影响力与日俱增,是他的爱国之心使他成为沟通海峡两岸的桥梁人物。
徐展堂来往海峡两岸间的举动,往往成为港台媒体关注的焦点。他推荐辜振甫、萧万长参加香港回归的庆典活动,也认为台湾“陆委会”的官员应该多来点人参加庆典。他尽他所能增加海峡两岸的了解,以期能减少误会。他认为,其实海峡两岸关系很简单,台湾不能搞独立,把内部搞好,把公共建设搞好,着力发展经济,给人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海峡两岸关系就能顺利发展。对于香港回归后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徐展堂认为,不论台湾的态度怎么样,内地、港、台三方经贸合作肯定会越来越密切,这是人力阻挡不了的。因为血浓于水,合则三利,这是大气候,大环境。
香港造就了徐展堂,或者说,他的眼光及魄力造就了他自己。问他为什么敢在众人都不看好之际,大量且长期地投资香港,他说,“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需求关系。”再问他为什么敢在众人都不看好之际,大量且长期地投资内地,他说,“赤子报国之心”。
徐展堂不仅有企业家的干练和通达,且具有文化人的气质和风范,不少人称他为儒商。在香港中国银行大楼,他布满文物珍品的办公室里,徐展堂分析道,香港是站在内地对外交往一个最有利的位置上,中国十几亿人如果要对外开放,一定要有可靠的渠道、桥梁通到外面去,外面的世界要跟中国做生意,也需要这个桥梁。他进一步指出,“不论在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经济联系、交通运输等各方面,香港都是最优秀的滩头堡。因此我看不出香港有何不好,只有好。”徐展堂被形容为投资界的高手,他的多宗投资获利都已倍增。
徐展堂致富后,公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古玩上。他是典型的古董“发烧友”,对于不能确定的古物,他会千里迢迢跑到上海、北京及台湾等地,请专家为他鉴定,一般人都认为,搜集古董是有钱人的奢侈消闲玩意,不过徐展堂却认为收集古董不但可以增值,还可以领悟人生的哲理:“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最后只能归于尘土,反不及一只青花瓷碗,得以存留至今,令人感到名利只是过眼烟云。”
徐展堂始终不忘回报社会,他热心公益,以乐善好施著称,曾任东华三院主席、公益金董事、香港骨髓捐赠基金会主席和微笑行动中国基金委员会主席。他头顶上悬着的名号很多,几乎能和他藏品的数量相媲美。徐展堂不仅当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还执掌香港北海集团、新中港集团、城市巴士等24家公司。此外,徐展堂还热心于体育运动,曾任香港羽毛球协会等多个体育协会的主席,并经常率队参加各项比赛。他也是全球五大收藏家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