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展堂不仅是商界翘楚、社会名流,还是一位热衷传统文化的,一位世界级的中国古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他过人的见识和丰富的收藏已成为当代传奇。
徐展堂热爱收藏“不仅仅是因为个人嗜好,更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不能使它们流失,这也是我为国尽力的一种方式。”他收藏文物的宗旨第一是“真”,第二是“精”,第三是“美”。这实质上也是他对祖国所奉献的“真、精、美”的赤子心。
徐展堂对收藏产生兴趣其实是很偶然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初,他到广州参加广交会,那时内地刚开始改革开放,在广州的文昌路等地方有些小瓷器卖。广州的文昌路和文昌雅居广场下的古玩市场的前身是有百十年历史的古玩市场“天光墟”。当时徐展堂看到那里有卖民国初期江浙一带的洗面盆,上面绘有人物花鸟,十几元、几十元人民币一个,他就买了几个。
徐展堂收藏的诱因,也正是要送几件“小”瓷器给生意上的朋友。他没想到的是朋友们收到这些小礼物竟然很是喜欢。后来,徐展堂再到内地就着意这些古文物。这极其偶然的开始,却最终成为他最大的爱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徐展堂开始了他大量收集古董、研究古董之路。
商务之暇,徐展堂把参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书店等文化场所当作一种乐趣,并成批地购买文物、艺术等方面的书籍,提高鉴别古物的能力和学识。不断地积累使得徐展堂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相当的认识,爱国之情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升华。
必须要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否则文物就仅仅是累世隔代的陈年旧物。搞收藏的人正是因了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所以才对文物如痴如醉。在文物收藏方面,徐展堂也是很“自私”的,只要看中一定挖空心思弄到手,他曾不惜巨资从苏富比和克里斯蒂等国际性大拍卖公司购回许多珍贵文物,并委托资深专家在英、美、日等国广泛搜求精品。
通过十多年的不断积累,徐展堂最终拥有藏品五千余件,分别为陶瓷、青铜器、玉器、家具、牙角器等,据行家估计,总值约1亿美元。徐展堂由此跻身全球五大收藏家之列,而且是其中唯一的华人。
我们普通人看来,逛地摊一般是平民大众的乐趣,谁知像徐展堂这样的大富翁也在地摊捡漏。徐展堂说他收藏初期在广州高第街市场还买过清代的青花盘子,逛地摊对收藏爱好者有说不清的乐趣。
每个领域,对于它的参与者而言都是公平的,你喜欢它、钻研它,它就对你敞开心扉。收藏界也是如此,每个人的收藏无论起点高低,喜欢其中蕴含的文化这一点是平等的,其实人生多数时间不需要总是高高在上。
香港太平山山脚的荷李活道是殖民地时期的首条街道,早在1841年英国人登陆香港岛时便开始兴建。荷李活道自开埠早期就已经是华人聚居地,主要都是以中下阶层为主,像前任香港特首曾荫权幼年时便曾在荷李活道居住。今日荷李活道亦是著名的旅游地点,古董店遍布满街,珍贵文物不乏其中,这里的游客主要都是来购买中国古董的。
徐展堂是荷李活道的常客,工作闲暇他以逛古董店为乐。不喜欢收藏的人不知逛古董店之乐能有多乐,没逛过那时的荷李活道的人不知那时的古董店有多嚣张,用目不暇接,琳琅满目描述当时香港古童店盛况只有不足,而决不可能溢美。但可惜客人大都来自于欧美和日本,亚洲像样的买家没几人。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或者更早,国人还不知收藏为何物时,香港拍卖大都是日本人的天下,日本人想要的东西基本上没中国人插手的份。一次在与日本人竞拍一件瓷器时,一位五十余岁的先生坚定地使价格扶摇直上,当最终价格突破千万而落锤时,满场掌声雷动,他因此获得“抗日英雄”的雅号,他就是徐展堂。
在收藏界有个难解之谜,就是欧美、日本一流富翁无一例外地都爱收藏,而亚洲华人一流富翁则无一例外都不怎么爱收藏。徐展堂自认为他算不上一流富翁,因而爱收藏。他的言语之间,透出了无比的谦逊。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由于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管理不善,20世纪中后期内地盗墓成风,文物走私出境屡禁不止,流失严重。多亏香港有一大批酷爱文物的收藏家,把境内流失的文物,择其精华,收藏在自己手中,避免了这些国宝流入外国,这是不幸中的大幸。香港是个宝地,从文物角度看,它是一个收藏内地流失文物的大蓄水池。
徐展堂的收藏中有三千多件陶瓷器,就时代跨度而言,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迄晚清。既有时代的连续性,又有器型上的多样性,几乎每一件都能代表所在时代的最高水平,堪称是一部实物的中国陶瓷史。其中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半山类型的彩陶罐,个个线条流畅,色彩对比强烈;有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秀劲挺拔;西汉的彩绘灰陶龙,高达43厘米,世所罕见;唐代的三彩器更是精美绝伦,还有宋代哥窑灰青釉瓣口洗,元青花庭院狮子纹大盘。至于明清官窑瓷器,可谓精品中的精品,如明永乐青花绶鸟荔枝纹大盘,清康熙法琅彩粉红地缠枝花卉纹碗,清乾隆黄地青花云龙捧寿图六角瓶等等,不一而足,很多都是珍贵孤品。
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
明永乐青花绶鸟荔枝纹大盘
宋代哥窑灰青釉瓣口洗
徐展堂的这些藏品实属来之不易,不仅要耗资百万、千万,而且需要耐心和机缘,这一点徐展堂是深有感触的。想学收藏的人,一类是天生有悟性的;一类是你教他,可以学一点儿的;还有一类是累死你,他也不明白的。有些人也一屋子一屋子地买,可没有一个是值得的,玩了十几年还是不懂行。徐展堂就属于第一类人,他对中国古代的器物和书画等,都很有感知力,他收藏的东西不仅真,而且格调高。
玩古玩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就是找到可信任的专家。徐展堂找的人,都是王世襄、耿宝昌这些行家。徐展堂能清晰地认识到应该相信谁。成大事的人,必须会看人,会用人。娱乐节目中常有说到“捡漏儿”“淘宝”之类的,但事实上,收藏这行除了“踩地雷”,哪儿有那么多漏儿可捡?徐展堂是悟到了玩古玩的道理的:你不贪,“便宜”就不会粘你,玩好的就别想去蒙。
徐展堂大部分东西都是花高价买来的,东西都很好,都有出处,几乎没有争议。20世纪80年代搞收藏,还是可以耍机灵的,但他没有投机。他的动机,就是出于对文化和文物的真诚喜爱,是一种情操,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多年的积累使得徐展堂成为“荟集中国文物最快、数量最惊人”的收藏家,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五大中国文物收藏家”。
徐展堂的藏品中,最具文物价值的当属明天启米万钟定烧青花花卉方花觚。此件花觚器形高大秀美,绘花卉草虫纹饰,青花发色淡雅,笔触纤细柔美,仿佛一幅意境优美的文人画,十分雅致。外口沿下书“天启年米石隐制”青花款识,字体工整。
明天启米万钟定烧青花花卉方花觚
米石隐即米万钟,明朝著名画家,米芾后裔,有好石之癖,为著名的北大“勺园”创建者。他的画作善山水,花竹,书法行、草俱佳,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徐展堂收藏的米万钟花觚可贵之处在于其明确的纪年和定制者,对研究明代晚期青花具有重要的断代价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与此花觚造型、纹饰、款识完全一致者,被定为一级文物,两者原应为一对,可证其珍贵。
徐展堂常言:“文物收藏向属云烟过眼,暂得于己固然快然自足,但总不及公之于众好,文物是全民的,要给需要的人更多鉴赏和研究的机会。”徐展堂的这种境界,不愧为收藏家的楷模。他的珍贵藏品都捐于徐氏艺术馆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供世人观赏。
徐展堂对艺术的酷爱胜过自己的生命,他对中国文化艺术不被世界所理解和接受而备感忧虑,为此他弘扬中华文化的伟业,提倡中国传统。他在香港和世界各地创办了九个博物馆,代“私藏”为“公藏”,协助各地推广中国美术教育,不遗余力推进中外文化交流。
徐展堂与博物馆的缘分似乎真的不浅。他功成名就后,若是没有数个博物馆的映衬,恐怕也要黯然失色。金钱的厚重感远逊于文化,数个博物馆使徐展堂的生命向上伸展至上古青铜器时代,向下则延至累累后世。
徐展堂的博物馆中,最具盛名的莫过于成立于1991年的香港徐氏艺术馆,它是香港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也是全球五大私人博物馆之一。
徐展堂还先后向世界7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捐赠过相关文物和资金,支持建设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中国艺术馆,像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澳洲国家艺术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他还借出150件中华文化瑰宝与新加坡文物馆合办中国青铜、陶瓷特展。
在国内,他出资100万美元帮助上海博物馆建设新馆,并捐赠藏品设立了徐展堂陶瓷馆;此后不久,当他得知南京博物院新建艺术馆有困难时,又慨然允诺捐80万美元,用于青铜馆和陶瓷馆的建设。还曾捐赠藏品给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等。
可以说,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徐展堂不仅向社会“开放”自家收藏,在香港设立私人艺术馆,在香港的大学捐助建立中国艺术馆,让众人分享他的艺术财富,而且不断向外拓展,先后在中国内地、美国芝加哥、英国伦敦、澳大利亚堪培拉、加拿大多伦多等地创立、捐建博物馆,他用文物结成的彩链向全世界展示浩瀚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鉴于徐展堂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美国《WORLDLINK》杂志把他选为1991年世界“艺术大使”。徐展堂还于1997年获法国文化部颁授的“荣誉军团官佐勋章”,以表彰他在推动法国及亚洲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徐氏艺术馆
徐展堂醉心于中国文物,却不像传统的收藏家那样自娱自乐或局限于少数人玩赏,而是公之于众。徐展堂让更多的人参观揣摩、领略民族艺术的风采是从“徐氏艺术馆”开始的。徐氏艺术馆的成立,还另有一段佳话。
1990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访港,当时香港收藏界的人士最为担心的问题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内地实行的《文物保护法》会不会延伸到香港,到那时候香港的文物还能不能自由出境。当时很多人把文物送到了美国旧金山,运输途中对文物损失很大,个人后悔不迭,同时也是对国家遗产的不负责任。这是个事关香港回归是否能够平稳过渡的大问题。
张德勤访港之初就以个人名义发表声明,指出中央关于香港回归的大政方针非常明确,回归后香港实行自己的“基本法”,内地文物法对香港没有约束力。后来,国家文物局由张德勤向媒体发表声明:“九七”以后,内地的文物保护法不会在香港地区施行,请香港的收藏家放心。
时任香港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收藏家组织,“敏求精舍”轮值主席的徐展堂坦率地向张局长表示:张局长对香港回归后文物问题的个人声明对稳定香港收藏家的人心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个人的权威性终究是不够的,缺少法律保证,香港收藏界现在心存的疑虑并未完全打消,最好是国家专门为这件事立法,或者在香港基本法中追加相关内容。
张局长自然同意,他说不仅他个人同意文物方面香港回归后一如既往,国家也是同意的。但法律未曾言明,收藏家们还是大量外运文物。徐展堂对此深感忧虑,他考虑良久后决定把他收藏的两千多件文物精品从密室中拿出来,办一个“徐氏艺术馆”。办馆最大的意义就是向香港收藏家证明:“我有这么多的收藏都不怕,你们还怕什么?”
此外,徐展堂还意味深长地说:“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心是很狠的,他们在香港办教育,规定小学生从二年级就要学英语,但就是不让他们知道祖国的历史,直到中学阶段才不得不讲点中国史。以至于现在有的香港青少年还提出这样幼稚可笑的问题:‘现在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回归后不又成了中国的殖民地了吗?’香港至今没有一家像样的历史博物馆。想想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徐展堂是商界精英更不愧为一个赤胆忠心、爱国爱港的中国文化巨人。
“徐氏艺术馆”开设在徐展堂在九龙的一座大厦中,每年的事业管理费用约需700万港元,整座大厦的经营收入都尽数用于该馆的维持。两千多件藏品都是上等级的珍品,其中有一部分是中外罕见的“孤品”。索斯比拍卖行估价,这些文物价值十多亿港元。
当时,参加开馆盛典的香港和各国文博界人士,盛赞这样规模的私人博物馆世界少见。开馆当天,港英政要,文化教育界人士,英国的几位大臣,美、英、日、法、德、瑞士、瑞典、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界名流,中国内地的十多位文物专家,共500多人参加了典礼。
徐展堂在香港独树一帜创办的“徐氏艺术馆”,不仅是香港回归前稳定收藏界的磐石,也成了内地和港澳台乃至各国文博界、政界、商界、新闻界、教育界知名人士聚会与交流的平台。
徐氏艺术馆馆内收藏有他的两千多件珍品,主要有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陈列设计亦极富民族色彩,并特设有两个具有明清特色的书斋,整体架构,美轮美奂,被公认为全球五大私人博物馆之一。
徐州博物馆
徐展堂的捐赠总是本着“传递-保存、传播-交流”中国文化的态度。2009年,他在徐州博物馆参观,发现馆内只有一些小型的唐三彩,这和集聚着深厚汉民族文化积淀的徐州很不相称,于是,他当即表示想送一个唐三彩镇墓兽给徐州博物馆。两个多月后,这件珍贵文物千里迢迢,乘专机如期而至。
这件唐三彩镇墓兽体型壮硕,形态逼真,高1.21米,前腿直立,后腿蹲踞,面目狰狞似兽,身形矫捷像龙,色彩艳丽,釉色丰满,灯光下多色交互相映,更显流光溢彩。镇墓兽在古代具有镇邪、驱邪之用,所以面目凶悍。
徐展堂赠送的唐三彩镇墓兽对研究盛唐时期的雕塑、丧葬以及经济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徐州市政府向徐展堂回赠了苏轼的《放鹤亭记》刺绣屏风,并聘请他为徐州博物馆名誉馆长。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1959年10月迁入河南中路16号旧中汇大楼,由此开始了它的发展之路。五十多年间,上海博物馆依托上海市的经济能力,由小到大,由粗到精,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上海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博物馆群体佼佼者,它也凝聚着徐展堂的深厚情谊和慷慨援助的心血。徐展堂是上海博物馆新馆建设海外筹款委员会的主席,在他的倾力协助下,上海博物馆从海外募集了1000万美元,其中有徐展堂带头捐赠的100万美元。为了感谢徐展堂多年的捐款捐物,上海博物馆陶瓷馆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徐展堂中国艺术馆
对于文物与收藏,徐展堂是忙在其中,乐在其中,寄远大志向在其中。他说:“文物欣赏既可以怡情养性,而且对于世界各国民族的和平共处,也起很大的催化作用。”“中国文物不只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广义来说,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之一。”本着这样的理念,徐展堂不满足于香港一馆的建设,而是放眼全球。
中国文物分藏于世界各发达国家博物馆者不计其数,一时全部收回当然无望,何不促进、资助它们,以适宜的展馆将其陈列出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中国文物的精粹,增进对中国的尊重与友好。于是,一个在四海七方资助兴办“徐展堂中国艺术馆”、让中华历史文化的旗帜飘扬世界各地的宏伟构想诞生了。
1988年,徐展堂前往英国扩展业务,抽空参观了英国著名的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看到一批珍贵的中国文物由于缺乏经费而被堆放在货仓中,他大为伤感,遂捐资125万英磅。后来在英国皇子查尔斯的建议下,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于1991年6月12日建成了以徐展堂名字命名的中国艺术馆,展出了600件中国艺术珍品,全部说明用中英文两种文字,这在欧洲还是第一次。
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占地面积不大,但展品极其珍贵罕见。艺术馆开幕当天,英国查尔斯王子出席剪彩,徐展堂用汉语发表演讲,艺术馆悬空的横额上赫然写着“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地面有一个图案典雅的圆环,中心是徐展堂夫人王永梅以遒劲秀丽的楷书书写的馆名。
世界著名的博物馆里,也能有“中国化”的一天,每一个与会的中华儿女置身其中,都感到无上的光彩和荣耀。
香港两大收藏家团体“敏求精舍”和“求知雅集”的收藏家都来参加盛典,领略中国人的骄傲。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脸上挂着泪花,向媒体盛赞徐展堂的义举。有一位老人握住徐展堂的手说:“我们曾是英国殖民地的子民,在西方洋人中间,总觉得低人一等,现在伦敦的博物馆里升起了中国国旗,陈列着让世人羡慕的中国珍贵文物,我们觉得自己的头抬起来了!您为香港同胞争了光,为中国人争了气!”
从伦敦开始,徐展堂一发而不可收拾,本着宣扬中华艺术、促进文化交流的宗旨,他又相继在美国芝加哥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捐款捐物,建起了更多个以光大中华文明为宗旨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
1990年,徐展堂捐赠100万美元给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当时博物馆要扩建一个大陈列厅来陈列中国陶瓷文物,但经费不够无法实行这个规划。收到徐展堂的捐款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于1992年建成了徐展堂陈列厅来陈列中国陶瓷文物。
同年,徐展堂捐赠总值2000万港币的中国文物给澳大利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创设中国厅,让全澳洲人有机会认识中国艺术,他因此获得澳洲政府颁发的“最高国家艺术勋章”。
徐展堂的捐款,总是指定用于创设陈列中国文物的中国艺术馆,旨在宣传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过去人们有种狭隘的观念,认为中国文物必须保藏在中国境内,为中国人据有。而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事实则恰恰相反,多数外国人都是通过海外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品来认识东方文明的。
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冲突说到底是文明的冲突,要促进世界的和谐,首先要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了解、理解,以致互信。毕竟能来中国旅游的西方人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因而中国的文物在海外能起到更有效的宣传作用,促进东方文明被世界认知和理解。
“当我听国外有人愿意花1亿美元购买1件兵马俑时,我觉得值,要是我我就愿意卖。”一方面兵马俑博物馆有大量重复藏品,另一方面博物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去保护更多的兵马俑。这就如同甘肃省博物馆守着一堆彩陶器,如果能处理一部分重复文物,利用资金再去购入新的文物,这样该博物馆藏品才具备多样性,才能给当地人带去更多的精神享受,说到底是要交流,在中国国内交流、在世界各国间交流。
类似的情况还有北京故宫,它拥有1000多件重复的官窑瓷器,每件40万元~50万元,这笔巨额资金如果有效利用可以使故宫更好地保护其余藏品、购进新藏品。北京故宫还可以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样经常更换展出的藏品,每10年一个周期完整展览一次它的全部收藏。博物馆换展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北京故宫等大陆的博物馆常常是数年来展品无更换,新中国成立时放在展厅的展品就一直展出,当时藏在库里的藏品就一直藏着,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损失,使大众失去了学习参观更多艺术精品的机会。
徐展堂通过慷慨捐赠、政协提案等方式宣传、促进藏品的有效交流,英国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澳大利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等等,这些分布在海外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和香港、内地受徐展堂捐赠的博物馆都有效地运转,每天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向全世界讲述着中国的文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