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 高标做事-隐忍、修养助你成为低调之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能屈能伸,逢凶化吉

    “人活一口气,佛烧一炷香”。这是一个人在被人排挤,或者被人欺侮时,经常说的一句急欲“争气”的话。

    其实也未必如此,试想一下,一个人究竟能有多大的气量?大不了三万六千天,这还是极少数。就像古代名人张英说的那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千里捎书为堵墙。”却不如“得饶人处且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方面,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唐代名臣郭子仪是四朝红人,权倾朝野,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在自己祖坟被人掘了的时候,却气不长出,面不改色。

    那时,于朝恩是皇帝身边的宦官,此人虽无才情,但会溜须拍马,所以为皇帝宠幸。他对郭子仪的才干、权势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诽谤攻击郭子仪,却没有成功,愤怒之下,竟暗中指使人盗挖郭家的祖坟。

    郭子仪知道这是于朝恩的卑劣伎俩,当时他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手握重兵,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大唐帝国的存亡,所以连皇帝都敬着他三分,更何况要除掉一名奸宦,真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当他从前线返回朝廷时,满朝公卿都以为他必须有所行动,岂料郭子仪却对皇帝说:“我多年带兵,并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残暴行为,士兵毁坏别人墓坟的事也有不少,我家祖坟被掘,这是臣下不忠不孝,获罪于上天的结果,并不是他人故意破坏。”

    祖坟被挖,历来被视为奇耻大辱,而郭子仪却能隐忍下来,足见他的气度之大。也正因为他能屈能伸,能忍能让,他才能在那个奸佞横行、国君昏弱的时代,逢凶化吉,度过一次又一次政治险滩,享尽富贵,以85岁的高龄,安然去世。

    苏东坡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后来做上了宰相,执掌大权。他把持政局时,把苏东坡发配岭南,又贬至海南。后来,苏东坡遇赦北归,这位朋友正垮台被放逐到岭南的雷州半岛。东坡听到这个消息,给他写了封信,说:“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惊叹,这么大年纪还得浪迹天涯,心情可想而知,好在雷州一带虽偏远,但无瘴气。”还安慰他的老母亲,并对他儿子说过去的就别提了,多想想将来云云。可想而知,苏东坡如此大度,这位朋友自是羞愧不已,一家人都对东坡心存感激。

    苏东坡的胸怀就是比一般的人宽广,对一个几乎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人,他在落难时,还能尽朋友之责。

    一个人不仅要自己的胸怀宽广,度量恢宏,更要注意朋友的自尊。一个人如果损失了金钱,还可以再赚回来。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不那么容易弥补了。甚至可能为自己树起一个敌人。

    朋友的自尊伤害不得。现在的人,越来越强调个性,好胜心极强,常常把事做“绝”,表明自己的正确或胜利才罢手。如此,就会伤及感情。在一些小事小节上,你大可让朋友“赢”上一把,高兴高兴。

    要想重视友人的自尊心,必须先抑制自己的好胜心。不过,越是神吹海侃,旁若无人地使自己出尽风头,一味地过把瘾,不仅得不到友情,更会伤了友人的自尊心。

    易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意思是说,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做任何事,进一步,也应让三分。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人生一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其各种可能性,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

    不要伤害别人的尊严

    1922年,土耳其和希腊经过几个世纪的敌对后,终于决定把希腊人逐出土耳其领土。

    穆斯塔法·凯墨尔,对他的士兵发表了一篇拿破仑式的演说,他说:“你们的目的地是地中海。”于是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终于展开了,最后土耳其赢得了胜利。当希腊两位将领前往凯墨尔总部投降时,土耳其对被他们击败的敌人大加辱骂。

    但凯墨尔却丝毫没有显出胜利者的骄气。

    “请坐,两位先生”,他说,接着握住他们的手,“你们一定走累了,”然后,在讨论了投降的细节之后,他还安慰他们不要为失败而痛苦,他以军人对军人的口气说:“战争这种东西,最优秀的人有时也会打败仗的。”

    凯墨尔真有大将风度,即使在胜利兴奋时刻,他还能考虑到敌方的尊严,在大庭广众之下,非但没有挖苦、讽刺、辱骂他们,反而以第三者的口吻对他们进行安慰,不知那两位希腊将领听了会作何感想?

    我们常常不顾场合地对别人责备、挑剔,甚至挖苦、讥讽,却没想到这样的伤害力有多大,每个人都要面子,这面子代表了一个人的自尊心。人并不能仅仅简单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人还必须靠尊严支撑他的许多行动,他要争取和他人一样的平等,他渴望他的成绩被人承认,他期待社会给予他公正的待遇,如果一个人不顾及自己的尊严,那将被人嗤之以鼻,最终是要被别人遗弃的。

    法国作家安东尼·圣伊苏培说过:“我没有权力说出,或做出让人小看自己的事。重要的不是我们对他的看法,而是他对自己的看法,伤及别人的尊严是有罪的。”

    每个人都难免会因为一时失误或个人能力所限而在公众场合处于尴尬的局面,这时,如果你再去嘲笑挖苦他几句,让他下不了台,他会怀恨在心,骂你一辈子的。我的朋友曾告诉我他们公司一位生产监督的故事。

    在一次生产会议中,一位副董事以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当众质问一位管理生产过程的监督人员,他的语调充满攻击的味道,喋喋不休地指责那位监督人员的处置不当,为了不愿在他攻击的事前被羞辱,这位监督人员回答含糊,这使得副董事更是发起火来,更加严厉的斥责这位监督人员。

    几个月后,这位监督人员就离开了公司,他其实是位很好的职员,从被指责的那天起,他对公司的事情,已经没有热情了,不久,他进入另一家与原公司竞争的公司工作,并干得相当不错。

    相比之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对待职员的方法上要高明得多,他们要免除公司某部门一位主管的职务,这位主管在电气方面是一等的高手,但让他担任计算主管部门的主管却是彻底的失败,然而公司却不敢冒犯这位脾气暴躁的大牌明星职员,于是给了他一个新头衔。他们让他担任“通用电气公司顾问工程师”——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换了个新头衔——并让其他人担任部门主管。

    这位主管十分高兴,尽管他被调动了职务,但是他得到了不小的荣誉感。公司给足了他面子。

    头脑保持清醒,防患于未然

    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在极盛时露出衰败凋谢的预兆。所以人在平安无事时,要保持自己的清醒头脑,经常反躬自省,以便能防患于未然。洪应明说:“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意思是说,大凡一种衰败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时就种下了祸根,大凡一种机运的转变多半是在零落时就已经种下善果。所以一个有德行修养的君子就应当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的理智,以便防范未来某种祸患的发生,一旦处身于变乱灾难之中,就要拿出毅力咬紧牙关,坚定信念继续奋斗,以求事业成功。

    汉代名将周亚夫以治军严谨有方而被后人称颂,然而当他官爵大至权倾一人时,也面临煞星。

    西汉文帝时,匈奴进犯云中,诸将受命出征。周亚夫军细柳,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汉文帝亲临慰劳各军,轻驾至霸上和棘门军营时,都长驱直入,无人敢阻拦。当文帝到细柳军营时,其前锋高呼:“天子驾到!”军门都尉却回答:“军营之中,只听将军命令,而不问天子诏书。”文帝无法进军营,只得让使者持皇帝的信符去见周亚夫,周亚夫才令开门。当文帝车驾进军营门时,守门士兵又告诫:“将军有令,军营中不允许急驰。”文帝只好让侍从拉着辔绳,让车缓缓而行。到了中军大帐,周亚夫全副武装来参见,并称:“身着军服的人,是不向皇帝行跪拜礼的。”文帝到此,不由自主地肃穆庄严起来。

    以后,周亚夫官位几次升迁,官到丞相,很受景帝器重。每有重大国事都先与周亚夫商议,而周亚夫也累次提出异议,阻止景帝的行动。

    后来,周亚夫从景帝的言行中终于意识到自己权倾一人,已面临煞星。于是谢官称病,并放弃丞相职务。

    《列子·说符》中有一段狐丘丈人和孙叔敖的对话。

    狐丘丈人对孙叔敖说:“一个人有三种被怨恨的事,你知道么?”孙叔敖说:“是什么?”狐丘丈人答说:“爵位高的,遭别人妒忌;官位大的,被人主厌恶;俸禄丰厚的,所招的怨恨便来了。”孙叔敖说:“我爵位越高,我志向越低;我官位越大,我心越小;我俸禄越多,我施舍越广。拿这个避免三种怨恨,可以么?”狐丘丈人说:“如此甚好。”

    人际之间的矛盾,利益之争,都是由于这三种怨恨引起的。所以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尺度。

    孙叔敖病了,将要死去,警戒儿子说:“王几次要分封我一块地方,我没接受。如果我死了,王就会封你。你一定不要接受好地方。在楚、越相交之处有个地方名叫寝丘的,这地方没有多大出息,名字又丑恶,楚人相信鬼,越人不信楚忌,可以长久保持的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了,楚王果然拿一块好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儿子推辞不接受,却请求寝丘这块地方。楚王给了他,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由他家管理着。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大丈夫不论得不得志,皆能恬然处之。孟子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观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时候也不忘记义理,在得志的时候更不违背正道。孟子还认为君子是不受外界动摇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违反礼义的事,则纵使有什么突然降临的祸患,也能够坦然以对,不以为祸患了。

    孟子本人不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达到那种境界了。有一次,公孙丑问他,“倘若夫子做到齐国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则齐国为霸诸候,称王天下,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可是当您实际担负这项重职时,也能够做到毫不动心的境界吗?”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动心了。”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孟子列举了两个方法,即“我知言”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知言”是指能够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同时也能明确地判断。《孟子》中讲,“听到不妥当的话,就知道对方是被私念所蒙蔽;听到放荡的话,就知道对方心里有邪念;听到邪僻的话,就知道对方行事有违反正道的地方;听到闪烁不定的话,就知道对方已经滞碍难行了。”换言之,拥有这种明确的判断力,就不会被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所愚弄,更不会因而动摇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气。”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力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这种气极其广大,刚健,若能对自己所行的正道抱着相当的自信,以这种方法来培养它,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间。但它只是配合着道与义而存在的,若缺乏道与义,则浩然之气也就荡然无存了。只有在反复实行道与义时,才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如果仅是偶一为之,就不可能获得。总之,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着坚定的信念,然后才能产生“浩然之气”。

    在《论语》中有“孔子绝礼于陈”的故事。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时,在陈卷入政治纠纷中,连吃的东西都没有,连续几天动弹不得。最后,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会遇到这种悲惨的境遇吗?”孔子对于子路的不满视而不见,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会有好与坏的境遇,最重要的是处在逆境时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据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时也。”任何人的一生总会有不遇的时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和预期相反的结果。长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产生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仅有这种不遇的时候。当云散日出时,前途自然光明无量。所以,凡事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必惊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顺利的时候仍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可是总有一天,不遇的时刻会悄然来临,因此,即使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地活着。

    身处顺境而不骄矜,身处逆境而不颓唐,这才是聪明人所应采取的生活态度。

    尽量避免与人争吵

    在一些进口影片中,我们常听到剧中人说:“不服气是吗?那就亮家伙吧!”接着,便是枪林弹雨。这都是充满挑逗的语言招惹来的。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挑拨用语”是很危险的,不过现实中引出的不是手枪,而是“唇枪”、“舌剑”、“拳头”之类的。

    在提出反对意见或发表对他人看法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易挑起争端的语言:

    “你说得毫无道理?”

    “你有点夸大其词!”

    “那完全是错误的。”

    “我难道会出错?”

    “你还是不认输?”

    这些话就像引发地雷的导火索,一不小心就会爆发“战争”。

    你知道新教派的创始者约翰·威斯雷在旅行时是如何巧妙地避免与人争吵的吗?

    有一次威斯雷坐马车旅行,同行的是一位年轻的少将,是他旅途的伴侣。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常常辱骂基督教的信徒。

    在换马车时,威斯雷坐在少将的旁边说:“和你共同旅行是件非常快乐的事,但是有一件事想请求你。”

    少将回答:“有什么事情?请说。”

    “在我们的旅途中,假如我得意忘形地说出一些对上帝不逊的用语,请提醒我一下,好吗?”

    少将笑着点头,这样,旅程中再也听不到少将骂人的话了。

    威斯雷无疑是个非常会说话的人,他没有直接提出对对方的不满,而是巧妙地把矛头对准自己,从而间接地传达了他对少将的批评。这种含蓄方式的劝谏当然一般人都会接受,并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又不会挑起任何争端。

    不能因小失大

    小便宜占不得,蝇头小利也会绊倒人。在人际交往和办公室中千万不能因小失大,使自己栽跟头,摔得头破血流。贪小便宜吃大亏,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可是生活中却总有那么一种人,看见一点儿小便宜便垂涎欲滴,却不知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结果小便宜没贪成,反而断送了自己。

    春秋初期,有虞、虢二国,乃是同姓比邻,唇齿相依,其地皆连晋界。虢公名丑,好兵而骄,屡侵晋之南鄙。虞公性贪,爱好璧马。由于虢公屡犯晋境,晋献公集臣商讨伐虢之策。

    献公问大臣荀息:“虢国可伐吗?”

    荀息对曰:“虞虢方睦,吾攻虢,虞必救之,若移兵攻虞,虢又救之,以一敌二,不见得有什么把握。”

    献公说:“这么说来,我们拿虢国就毫无办法了吗?”

    荀息说:“办法倒是有的,除非让人拿着金宝珠玉去贿赂犬戎,请其侵扰虢国边境,等虢君出兵与犬戎作战时,我们再乘虚而图虢不迟。”献公同意了荀息的意见,以大量宝物买通了犬戎。未几,犬戎果然发兵攻入虢境,兵至渭水,为虢兵所败。于是犬戎主遂起倾国之兵前来,虢公亦率军拒之,两军相持于桑田之地。

    献公又问荀息:“现戎虢相持,寡人可以伐虢了吧?”

    荀息说:“还不到时候,只有使虞虢相离,我们才能各个击破。”

    献公又问:“那么,爱卿有何良策可以离间虞虢呢?”

    荀息说:“可厚贿虞公,容我军假道于虞,以伐虢国。”

    献公说:“然则师出无名,虞君肯答应我们吗?”

    荀息又说:“有办法,我们在晋虢交界处,制造事件,引诱虢人出兵攻我们,我们就有借口了。那时候虞国知道了,便可保成功。”献公又采纳了荀息的计策,使虢人中计,发生了边境冲突,两方治兵相攻。

    献公再对苟息说:“今伐虢不患无名了,但不知贿虞当用何物?”

    荀息说:“虞公虽贪,但非至宝,不可动之,必须用二物前去,但不知主公是否舍得?”

    献公说:“卿试言所用何物?”

    荀息说:“虞公最爱美玉良马,主公不是有垂棘之璧,屈产之骏马吗,若以此二物去贿赂虞公,虞贪于璧马,必中吾计。”

    献公说:“可是,此二物乃寡人之至于宝,何忍弃之虞人?”

    荀息说:“臣固知主公舍不得此二物。可是,如虞公答应我们假道伐虢,虢无虞救必亡。虢亡,虞也存在不下去,璧马能从虞国跑走吗?这不过是暂时把主公的玉璧寄存在虞公处几天,让虞公把宝马代养几日,还有何舍不得的呢?”

    献公听后大喜,即以璧马交给荀息,命其去虞。

    虞公起初听说晋兵要假道虞国伐虢,十分生气,威怒之下,召见荀息,但当荀息献上璧马后,乃问荀息道:“此为你们的国宝,天下罕见,为何送给寡人?”

    荀息说:“寡君献公恭君之贤,思君之强,故献此二宝,以通好于大国。”

    虞公说:“话虽然这么说,看大夫似有话尚未说完吧?”

    荀息说:“虢人屡侵我边境,寡君一意求和,但均未成功,故欲假道虞地以伐虢。倘幸而胜虢,所有虏获,尽以归虞,不知可否?”

    鱼见食而不见钩,虞公手弄璧而视马,听说又将从晋伐虢得到一大笔财富,不觉大喜过望。时虞有二贤臣,一名宫之奇,一名百里奚。

    宫之奇谏道:“主公万万不可应允。俗话说:‘唇亡齿寒’,晋吞并同姓之国已非止一国了,所以不敢进攻虢虞者,乃虞虢有唇齿之助的关系,如虢今亡,明日祸必及于虞矣!”

    虞公不高兴地说:“子少言,不要管我的事,晋君不惜重宝,以交欢于寡人,正是吾人求之不得之好事,更何况晋强于虢十倍。失虢而得晋,有何不利。因小失大,那才是傻子呢!”于是虞公乃答应了荀息假道的要求。

    荀息归后,晋以大将里克率师伐虢,虢公正与犬戎相持,万万没想到晋军会假道虞国,出于自己之后,仓促之间,无以为阵,犬戎又乘机相攻,大败而逃,只带少数人奔东周京城洛邑去了,晋军追入虢京,安集百姓,秋毫无犯,将府库宝藏,尽数装载,又回到虞国,以不过十之二三献与虞公,虞公更加高兴,对晋军毫无防备,里克却乘机把得胜大军,尽屯虞京附近,自己却装病不出,推说病愈即行,不肯撤军。

    不几日,忽有急报:晋献公亲率大军前来,虞公出城相见,献公说:“吾欲与公于箕山校猎,不知可否?”于是,虞公尽出城中甲兵,一心与晋公校猎取胜,忽有人报:“城中火起。”献公说:“此必民间取火引起,不必惊慌。”虞公放心不下,乃辞别晋公,率军回城,半路上只见人民纷纷逃窜,虞公忙问:“何事慌张?”百姓回答:“城池已被晋军占领了。”

    虞公此时仍未醒悟,说:“不可能。”乃来到城边,只见城楼一员晋将,倚栏而立,盔甲鲜明,威风凛凛,对虞公说:“多谢君大度,先假我以道,现又假我以国,多谢多谢!”虞公方省,不由得大怒,欲攻城,城头一声梆子响,箭如雨下,虞公只好命车速退。未及数箭之地,后军亦来人急报:”后军已被晋公截住,或杀或降,车马尽为晋有矣!”至此,虞公才后悔莫及。说话间,晋献公大军已到,传令虞公相见,虞公不敢不去。献公对虞公说:“寡人此来,乃取我宝玉良马。怎么样,这么几天不会瘦了吧。”虞公欲哭无泪,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晋军入城,荀息左手托璧,右手牵马,向献公行礼说:“臣谋已行,请还璧于府,还马于厮!”

    常言说:“有一利必有一弊。”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人在生活中,无论是办事还是交易,切不可贪心。

    《韩非子·说林下》记载了一则“愚人误国”的寓言故事,说的是晋国的执政官知伯要去攻打紧邻的仇由国,因道路艰险阻塞,无法行军。若派兵劈山开路,又会暴露军事企图。于是,知伯心生一计,他先铸造了一口贵重的大钟,赠送给仇由国君。仇由国君非常高兴,准备开辟通路,迎取这口大钟。此时,仇由国大臣赤章曼枝向国君建议说,这件事非同小可,赠送贵重的礼物,一般都是小国服侍大国的做法,现在一反常态,大国给小国送重礼,其中必然有诈,我们万万不可接受。仇由国君不听忠言,执意接受知伯赠送的大钟,赤章曼枝预见形势不妙,悄悄地跑到了齐国去了。事过七个月,仇由国果然被知伯发兵所灭。

    这就像《古诗源》所说的:“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意思是说,甜瓜连的蒂是苦的,美枣长的枝是有刺的。贪吃甜瓜会吃苦,贪摘美枣易伤身。因为利旁有把刀,贪利者犹如倚在刀口上,必遭灾祸。这首诗旨在告诫我们:不要贪利,贪利者必得祸。

    占人说:“香饵之下,必有悬鱼。”意思是说,军事作战的双方,无不是为利而战,也就容易为利所惑。实际上,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无不如此,谋取利益是人类所共有的主观愿望。正如《兵经百篇》所云:“行兵用智,必相其利。”但利与害总是密切相连的,“智者千虑,必杂于利害。”因此,辩证地看待利害,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关键的问题是决不能贪小便宜,否则就难免像楚怀王一样,见利忘义,最终必然为利所惑,成为“贪饵之悬鱼。”

    可以说以利诱之,使其就范,是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所以古人云:“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以利。”

    要有向对方学习的精神

    在交际中如果出现了失误,没有必要觉得丢脸或因此而气馁,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谁都会有失误的时候。在交际场上如果出现了失误,就要诚实、坦率地向对方表示歉意,说声“实在对不起”、“真抱歉”、“真是不好意思”,以后只要不再发生类似的失误就行了。

    在交际场上,即使再有能力的人也必定有过一两次失败的经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吸取教训,设法减少失误的发生。而对于自己来说,平时注意听取前辈或上司的失败经验谈,是减少失误的捷径,虚心听取他人的经验教训,不但可以警戒自己,而且还可以注意避免重蹈覆辙。

    所以,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虚心向他人请教,出现了失误,就要及时向对方说明,请他提醒批评自己,总之,也要和做学问一样,掌握不耻下问的方法,即使出现失误触怒了对方,只要能够诚恳地表示认错的态度,一般也会得到对方的谅解,如果不小心触怒了对方,也不要太爱面子,老老实实地向别人认错就是了。

    日本人对羞耻之事反应特别敏感,长期以来,日本人都不知不觉地继承了宁死也不愿丢脸的观念,这种品性在日本的商界也屡见不鲜,一旦出现失误马上向上级提出“辞职申请”或要求对方予以“裁判”,有时甚至原因还未查清,就轻率地做出“辞职”的决定,或许是因为觉得周围的人都在冷眼相看,自己实在太丢面子了,所以才不得不采取如此行动。

    但是在交际场上如果总是怕丢脸出事,那么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尤其在和长辈或上司打交道时,由于过于拘谨、紧张而往往失误更多。因为对方无论在知识、经验还是阅历都已经很丰富,一开始交际双方就有一段距离,在和这样的对象交往时,也不要缩手缩脚,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和他们交往,虽然难免有些瞻前顾后,忧虑重重,但只要下定决心背水一战,使出浑身解数向对方表示出诚意,一定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接受,本来这种交际是光明正大的事,只要能拿出真诚的心意,积极热情地和对方交往就行了。要认识到:只有不怕丢脸,才有出头之日。

    不过,也要有向对方学习的精神,如果只考虑自己的立场或利益,态度傲慢,没有礼貌,那只会四处碰壁。因此,交际中学会举止大方,彬彬有礼,给对方一些关照也是很重要的。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菜根谭》中云:“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只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天的变化不可把握,有时让人陷入困境,然后再进入顺境,有时又让人先得意而后失意。无论是处于何种境地,都是上天有意在捉弄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英雄豪杰。因此,一个真正的君子,如果能够坚韧地度过外来的困厄和挫折,平安之时不忘危难,那么就连上天也没有办法对他施加任何的伎俩了。

    无论是做人、做事都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一只野狼卧在草地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世事变化难以预料,天机奥妙不可思议,不要说未来的事情人们难以推测,就是目前的事情人们也很难判断,这些就连古代的圣贤也无可奈何啊。但是,天道可循,居安思危,常存危机意识,这样才能在这个危机四伏的社会里,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成就人生。

    如果是在商场上,那么商场如战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面对风云剧变的市场,只有未雨绸缪,才能运筹帷幄,处变不惊,沉着应战。

    如果是在职场上,那么职场多坎坷,处处有陷阱,面对未知的明天只有小心翼翼,不断地审视自身,不断地成长,才能在办公室里明哲保身。

    要牢记,在这个凉薄的社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一种生存之道。

    把行为停止在安全的区域中

    知止是一种境界。《周易》有“艮”卦,即“止”之意。艮为山,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生,止于极而不进。意味着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方顺理合义;万物庶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君子观艮止之象,当思引此为戒,正确估价自己,切合实际,不出其位,思安所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做人就应当常修从业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这样才能避免灾祸,平安长久。

    汉代贾谊《鹏鸟赋》说:“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流行坎止,又何尝不需要智能和勇气。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身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身居高位莫贪求,在无尽贪欲中克制自己的行为,知止方能安人,也可自安。

    中国古代有“盲人摸象”的寓言:象对于盲人过于庞大,难以全面把握;大干世界对于人们来讲也不可尽知。对待世间的一切都要有一个宽容、知止的心态。

    庄子最推崇“知止”的境界,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用有涯的生命,永远不可能穷尽无涯的学海;以有限的人生,也不可能经历所有的荣誉和成功。

    知止其实很简单,就是适时放手,珍惜今天的拥有。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少思寡欲可得自在自由,“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何尝不是适意的人生。

    《大学》中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志有定向,妄念不萌,外念不摇,以泰然的心情,一步一步地去做事,不急于求成,不躁而偾事;在纷杂的外物、妖娆的尘世之中,求一颗安定之心。以“知止”为始,方能以“得”为终。

    杰出的企业家李嘉诚在与长江商学院EMBA学员对话中,就谈到了“止”的问题。他的观点是——“知止”而后为。他说:

    “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我从12岁就开始投身社会,到22岁创业时就已经过了10年非常刻苦的日子,到今天我已工作60多年了。在香港我看过有些人成功得容易,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么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最少一半都是因为贪婪。”

    隋代大儒文中子有《止学》一书响绝天下,他在书中提出“大智知止”、“以智止智”两点令人深思的观点,说明了成功人生的另一谋道。而有清代“中兴之臣”美誉的曾国藩曾说过:“止学乃人生行为之约束,忽略此学,智者必有一失。”在曾国藩的一生学问中,有四个醒目的大字“克己止学”,令人豁然开朗,问题释然。

    曾国藩讲:“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所以他常说:“富贵常蹈危机”、“盛时须作衰时想”,是极富有人生大智慧的止学经验,这意味着由富而贫、由盛而衰是人人都要刻在心里的人生大课题。“止”是聪明之举,可克服盲目和冲动,可克制失控和失手,解决你究竟“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成败难题。曾国藩之所以功高名就又不惹人显眼而顺利一生,关键就在于:他时时以一个“止”字为行动之本,从反面考虑问题,绝不“越雷池一步”,表面更无张狂样,该收住立即收住,把自己停止在一个安全的区域中,求得最大的人生保险。

    当然,世上最成功的人,一定是最善于知己之行、知己之止的智者。曾国藩即为典型之一。君不见,大干世界,浪里淘沙,因行为过度而不能止于适当处,引发人生一连串大小失败者,实在是葬送自己的盲动和愚蠢之举。正鉴于此,知行者并不少见,知止者却少而又少。故在观照曾国藩成功一生时,人们对他再三标举的“知止之学”尤为叹服,可谓先见之明,富有教益!

    “知己之止”与“知己之行”同等互妥。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的世界上,你的自我努力是成功的一个方面,但是你的自我控制也是成功的一个方面,正如常言所说:“打天下易,守天下难。”遗憾的是大批人一旦登上成功之峰后,就开始身心忽悠,头脑发晕,得意忘形,处处都在“失控”的状态下为所欲为——大把的花钱,过度的享受,癫狂的刺激,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喊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俗话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悬崖勒马免身亡”,都是对那些不知行之止者的忠告,虽然通俗,却为民间大智慧。但是对其置若罔闻者,满大街皆是。人们应力争做到行当行之行,止当止之止!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