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 高标做事-低调做人要懂得自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成名不要趁早

    有一位朋友的女儿自幼爱画画,亦颇有几分天赋。于是,这位朋友倾其所有送女儿去拜师学艺,学了几年,技艺大长,作品多次在全国有影响的比赛中获奖。于是媒体蜂拥而来让其介绍培育子女成才的经过和体会。接下来一个月,父女俩几乎什么也不做,整天接待记者,谈话、录音、吃饭,已经接待了50多家媒体,从中央到地方,有些报纸连名字都没听说过。

    按说,小小年纪便出手不凡,让媒体宣传一下也无妨,现在是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那么多酒家,你不说谁知道好不好。可是凡事得有度,如果整天陷于记者包围之中,不仅影响正常工作,还会让人产生自满、自我膨胀等负面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个14岁的孩子,心理尚不太成熟,每天采访、上电视、签名留念,成人都会飘飘然,一个孩子怎能保证不会自我膨胀?

    可这位朋友却没有这么想,而是他的一位好邻居目睹了这样的事实,经过思考以后向这位朋友做了警示。可这位朋友听了很不以为然,反问他的邻居:“你知道为什么媒体一窝蜂地来采访吗?就是因为她14岁,如果是24岁获奖就不算新闻了,恐怕找他们来都不来。所以我要抓住时机,充分借助媒体的力量,让她一举成名。张爱玲不是说过,成名要趁早嘛。”

    这位邻居叹了口气,不再说什么。

    张爱玲的文章,不用说自然是好,但她说过的一些名言却要商榷。别的不说,一句“成名要趁早”,不知误导了天下多少人。我们知道,张爱玲年纪轻轻就成为上海滩走红的作家,她一生最好的作品都是在25岁以前写成的,对她来说,“成名要趁早”倒是一句实言。但是,如果进一步探究就会发现,张爱玲的25岁不同于普通人的25岁,她的心理年龄怕是50岁也不止。

    了解张爱玲的人都知道,她是清末着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如此显赫的身世并未给她的童年带来多少欢乐。纨绔子弟的父亲和深受西洋文化影响的母亲性格多年不和,终于在张爱玲10岁那年分道扬镳。生性执拗的张不讨继母喜欢,有一次被继母陷害而遭父亲毒打,被独自关在地下室十几天,小小年纪便尝尽世态炎凉。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她竟如此早熟一岁就以怀疑的目光看世界,8岁读《红楼梦》、《三国演义》,13岁发表第一篇散文,20岁出头便走红文坛。表面看她确实早早成名,但抛开表层往深里看,就会发现,张爱玲其实从未年轻过!她年轻的身体里跳动着的是一颗已经看破红尘的老人的心!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不为盛名所累,在闹世中辟一静地,安身立命,独自行走在自己的幽静小路上。

    古今中外,能像张爱玲这样不为名声所累的人真是太少了。绝大多数少年有成的才子才女们都没有她那样的心境,不能好好把持自己,或轻狂自傲,或贪图享受,以致让名声毁了自己。

    名声是一件太重的行李,太早得到了,一定背不动,反而会把自己压倒,跌人人生的谷底。就算能爬出来,也是伤痕累累,大失元气。所以,还是把心放平,尊重自然吧。人生有如四季,少年奔放如春,青年火热似夏,中年成熟如秋,晚年清冷似冬,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使命,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景色。如果想求速成,省略一个季节,那样的人生即使不是灾难,也是一场悲剧。

    即使有本事,也不能夸耀

    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的同事:其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他讲话别人都不愿意听,为什么?因为他的表现狂妄,令人不舒服,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任何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能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反而失掉了在他人心中的威信。

    在心理交往的世界里,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们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把心满气盛、卖弄才华视为待人处世的大忌。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就是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还优越时,他们就会在心里产生自卑感,由羡慕而生嫉妒。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多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没必要针锋相对。退一步,别人过去了,自己也可以顺利通过。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又避免了许多麻烦。假如你胸怀鸿鹄之志,可以一心一意去积蓄力量;假如你只想做普通人,可以活得从从容容,逍遥自在。可进可退,两头是路,何乐而不为?

    或许你会说这样做过于世故,过于圆滑,压抑了人性的自由发展。其实不然,这里所讲的收敛恰恰是保护个性健康发展,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捷径。

    现实生活中,由于年轻气盛、爱出风头而处处碰壁的人大有人在,但他们最终还是为了适应社会,不得不磨平棱角,锐气殆尽,甚至一事无成。好刀用在刃上,一个人的锋芒也应该在关键的时候、必要的时候展露给众人,那时人们自然会承认你确实是一把锋利的宝刀。但不要时不时地拿出来挥舞一番,直杀得别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长期的磨砺,只图一时之快,不懂保养,只会令其钝化。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明,且言语幽默,但是年轻时的他特别喜欢崭露锋芒,说话也尖酸刻薄,谁要是跟他对一次话,便会有受到一次奚落之感。后来,一位老朋友私下对他说:“你现在常常出语幽他人之默,非常风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因为他们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开口了。你的才干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但这么一来,朋友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老朋友的这番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敛锋芒,彻底改过,社会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誓言,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的话了,要把天才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不仅奠定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同时也广受各国人民的敬仰。

    你要是比别人多一些本事,不一定要张扬着让他人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的。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使你在与人共事时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也是让旁人敬佩的一种内在气质。

    从另一方面讲,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谦虚,别人才不会认为你会对他构成威胁,你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成就要轻描淡写,我们必须学会谦虚,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受到欢迎。对此,卡耐基曾有过一番相当精彩的论述:“你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吗?你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没有变成白痴的吗?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只不过是你甲状腺中的碘罢了,价值才五分钱。如果医生割开你颈部的甲状腺,取出一点点的碘,你就变成一个白痴了。五分钱就可以在街角药房中买到一点点碘——使你没有住在疯人院的东西。价值五分钱的东西,有什么好谈的?”

    卡耐基的论述无非是在向我们提出一种警示:即使是有点本事的人,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只不过是他比别人更幸运一点而已。与人合作交往还是平和一些,放低一些调门为好。

    每个人都值得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长处。你知道的越多,就应该越谦虚,就如苏格拉底所说:“我知道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拜,看到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

    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

    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了。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欹器装满水就如同骄傲自满的人那样容易倾倒。因此为人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但他也如同苏格拉底一样,声称学习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一次,有人问这位伟大的数学家:“你学问那样广博,竟然感叹自己的无知,是不是太过谦虚了?”

    笛卡儿说:“哲学家芝诺不是解释过吗?他曾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当然就显得更多了。”

    “对,对,你的解释真是绝妙!”问话者连连点头称是,赞服这位学问家的高见。

    知识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你觉得这奇怪吗?一点儿不奇怪,笛卡儿的比喻十分形象。知识多者,在于他知道世界还有很多奥妙,也就是知道自己无知。而无知者,在于他不知道这世界是怎么回事,他怎么会知道自己无知呢?

    人类世界浩瀚几千年的文明史,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相比之下就如同沙漠里的一粒沙。所以永远不要说自己无所不知。只有愚蠢的人才会那样妄自尊大、自鸣得意。

    莫里斯·斯威策说过:“骄傲自大的人喜欢见依附他的人或馅媚他的人而厌恶见高尚的人。而结果这些人愚弄他,迎合他那软弱的心灵,把他由一个愚人弄成一个狂人。”

    丰收的稻子总是弯腰向着大地。无论在任何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评价得多么高,你永远都要清醒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一无所知的人,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

    要修炼“客气、谦虚、内敛”真功

    邱某是个很优秀的企划人才,也很幸运,刚毕业便被招聘进一家大型国有单位从事企划工作。

    邱某所在的企划部门里有8个人,从主管到科员,除了邱某之外,都未学过正规化的企划专业,而邱某高效率、高质量、高创意的“企划”对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于是他们一起对外放风声,说邱某是个理论脱离实际、没有一点实践经验的人,他做的企划没有一点实用价值,只是纸上谈兵,如果按照他做的企划安排工作,非毁了企业不可等等。于是连经理、总经理都认为邱某是一个没有实用价值的人。

    邱某虽然可以死皮赖脸地做下去,但毕竟他是个有自尊有骨气的人,于是毅然辞去了工作!

    这样的事例在现代职场中并不稀奇,每个单位都会有,每个有才干的人也都会碰上,只是轻重有别,情节不同罢了。

    邱某是被冤枉和误解、被埋没才干的,他的才干是他的天资和努力的结果,坏只坏在他进入了一个不看才华只看人情的单位。

    那么,为什么邱某会遭到这么严苛的待遇?

    简单地说,因为邱某的才干威胁到了他那些同事们的生存,所以他们“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利益,而保卫自己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邱某赶走。

    在一个单位里,经过长时间的互动,个人与个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自然也会形成一个“生态圈”。彼此共生共存,共享合法或不合法、合理或不合理的利益。他们安于这种环境,不想改变,也无力去改变,而谁想改变谁就会成为“公敌”。邱某碰到的就是这样的环境,那么其结果也是很自然而且可以预见的了。

    首先,邱某的才干会使他们相对显得“无能”,这会使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邱某的才干没有获得发挥,那么彼此就可相安无事;若获得发挥,那么势必引起生态圈的震荡,引起改革进步,打破他们的“铁饭碗”,使得有些人丧失既得利益,甚至暴露出他们自私、保守、贻误集体利益的丑行。

    邱某的才干如鹤人鸡群,它们是不愿意接纳它的。如果你是只白天鹅又不知把自己扮做丑小鸭,它们就一定会把你赶走而后快。

    因此,不管你才干如何,初到新的环境,必须要有“莫扰乱该地生态圈”的认知,除非你有力量、有把握,也愿意面对这种现象,否则一定要谨记下列原则:

    姿态放低。否则连工友都会找机会欺负你!

    才干暂隐。切勿初来乍到就自以为很行,应慢慢崭露才华,消除他人戒心,才不会引起抗拒!

    广结善缘。“人和”是此阶段最重要的一件事,和大家打成一片,不但可获助力,也可察知他们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及矛盾。

    总而言之,要修炼“客气、谦虚、内敛”真功,切勿把自己当成白天鹅,更不可让别人把你当成白天鹅!

    向同事“拜师学招”

    有些人认为,同事是自己在公司里的竞争对手,是职场上互有戒心的同行者,是对外保持一致而对内各怀心事的搭档,惟独是不值得信赖和学习的伙伴及不可以推心置腹互相借鉴的知己。

    如果同事也这样认为的话,那么在职场中,你就不会有和谐、舒心的感受,有的只是怀疑、不安、紧张和愤闷的情绪。

    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事就是你身边最好的老师,也是让工作变得美好的关键人物。你为何不能放低姿态将同事视为“良师益友”呢?。

    向同事“拜师学招”的意义其实是聪明地、适度地示弱,这样容易使得趋于戒备和紧张的同事关系得到缓和。在逞强争胜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职场中,灵活地示弱更容易感动别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同事好为人师的心态也会因你的行为得到满足。一旦同事向你支招,友谊的花朵就会在不知不觉问盛开,彼此之间一种惺惺相惜的轻松氛围也会形成,你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善。

    向同事学招,看看他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是怎样化险为夷、拨云见日的,这样还可以帮你提高自身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你可以找一找同事的优点,然后对他说:我要拜你为师,请多多指教。如果你这样去做了,你会发现,同事并不像你以前所认为的那样“面目可憎”。

    在公司里,要想做事少碰钉子、失误少,最聪明的办法也是多参考同事的意见,因为这些意见常常是他们付出代价换来的经验之谈。

    比如,在一家公司市场营销部工作的李强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感觉到工作很不顺畅,为什么?公司连着四个月的业绩评比表中,李强都在女同事萧萧之下,屈居第二,他很不服气。他以为自己工夫下得不比萧萧少,资历也比她老,怎么可能落在她后面呢?萧萧这个进公司不到三年的小妮子,所掌握的客户资源竟然比他这个元老的多一半。好胜心强的李强决定与萧萧一拼高低。

    于是,李强想方设法进入萧萧的电脑系统,查看到她的客户分布,冒险去挖她的客源。萧萧知道此事后非常恼火,当面指责李强“恶性竞争”、“挖别人的墙角”,并对他提出严重警告:再这样下去,就别怪我不顾你这位老前辈的面子,把真相告诉老板。因此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

    李强经过两人唇枪舌战后的反思,心头豁然开朗:现在的“新新人类”还是性格直爽,只要我放得下老前辈的架子不耻下问,她一定会尽释前嫌,并把盘活客户资源的技巧告诉我。问题一想通,李强的心头轻松多了,他特意邀请萧萧去健身,并诚恳地请教一些问题。这次倒是萧萧不好意思了,她说:“以前我对你的态度有些过分,请多谅解。”并讲了一些自己做营销的心得:“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我看书多、上网多、领悟快,进步大一些罢了。做营销,发展新客户是一条路,而盘活老客户更重要。如果老客户感觉到你的诚信和友善、你的信誉和热情,他可能就会把他的亲朋好友介绍给你,成为你的新客户。我特别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记录客户的特殊情况,以便在细微处做文章,比如出差时顺便看望客户刚刚考入该地大学的孩子,比如在特殊的日子里,替当日有重要会议的人送一束鲜花给他的家人……我从不以为这是工作以外的琐事,相反,干这些工作就要有“功夫在诗外”的精神。我为每位老客户都设立了生日档案,他们过生日,我会亲自做一张精致的贺卡,并配上小礼物邮寄给他们,很多客户收到时都深受感动,特地打电话表示感谢……”

    李强听了这些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也用起了这几招,果然业绩迅速攀升,与萧萧旗鼓相当了。更为可喜的是,他与萧萧的关系更团结,合作起来也更偷快了。

    这就是求教于人的好处,不但能让你在迷途中找到方向更快地前进,还能改善与同事的人际关系,工作起来更加舒心快乐。

    在现代职场上,同事中的良师益友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良师益友也许并不能帮你避免做好工作、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他却可以指引你走过这条路。一名出色的向导不仅能指出无数条通往相同目的地的道路,还能帮你找出最佳路径,告诉你哪些踏脚石可以帮助你安全过河。他虽不能代替你跨过河流,却能告诉你应避免哪些使你落水的踏脚石。

    同事中的良师益友能在平等的基础上提供信息与指导原则,他们有十分宝贵的信息与经验并且愿意与你分享,而这些正是为你开启光明前途大门的钥匙。

    怎样才能获得一位良师益友呢?

    要获得良师益友,就要观察你周围的同事,找一找会和你一起说笑的人、受尊敬的人、受欢迎的人,同时也不要忽视了那些含蓄、安静,却有许多地方值得你去学习的同事。

    当你找到了心目中的人选以后,就要像个聪明乖巧的小学生一样,表现出你诚恳、谦虚、用心的态度。要知道,被提携的艺术在于表达忠诚、保持安静、热衷学习并愿意自我克制,以此换取将来更多的回馈。

    如果你的身边有几个可以为师的同事,那么你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必然使你的职场竞争多加了一个砝码。永远都不要怀疑,同事就是你身边最好的老师。许多学有专长的同事其实很愿意与你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那你就根据自己的目标与时间的不同,随时找寻可以指导你的良师益友吧。只要你摆正心态,放低姿态,一定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获得更多的收益。

    不要显露“怀才不遇”的感觉

    任何一个环境都有“怀才不遇”的人,这种人时常批评别人,有时也摆出一副抑郁、不得志的样子。和这种人交谈,运气不好的时候,还会被他刻薄地批评一顿。这种人有的真是怀才不遇,因为他们无法与客观环境融合,“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屈就,所以痛苦不堪。

    另一种“怀才不遇”的人或许本来就是自我膨胀的庸才,他们之所以没有受到重用,是因为他们的平庸、无能,而不是别人的嫉妒。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反而认为自己不被欣赏、不被重用,因而到处发牢骚、吐苦水。

    不管有才或无才,凡是有“怀才不遇”的“感觉”的人都是人见人怕,因为你只要一听他谈话,他就会骂人,批评同事、主管、老板,然后吹嘘他多有本事、多有能耐,遇到这种情况,你也只好点头称是,绝不要跟这种人唱反调。

    结果呢?“怀才不遇”的感觉越强烈,越把自己孤立在小圈子里,无法参与到其他人群中去。每个人都怕惹麻烦而不敢跟这种人打交道,人人视之为“怪物”,敬而远之。不好的评价一旦传播开来,除非遇到爱惜人才、明白事理的上司竭尽所能,大力提拔,否则将永远无法出头。

    不管你才能如何,都有可能碰上无法施展的时候,这时候千万要记住:就算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也不能表现出来,你越沉不住气,别人越把你看得很轻。那么难道就这样一辈子“怀才不遇”下去?那倒不必如此,你可以尝试按照以下的几点去做,相信事情定会有所改变。

    第一,先做自我能力评估,看是不是自己把自己估计得太高了。如果觉得自己评估自己不是很客观,可以找朋友和较熟的同事替你分析一下,如果别人的评估比你自我评估还要低,那么你要虚心接受。

    第二,分析自己的能力无法施展的原因何在,是一时间没有恰当的机会还是受大环境的限制?有没有人为的阻碍?如果是机会问题,那只好继续等待。如果是大环境的缘故,那就要考虑改变一下现有的环境,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如果是人为因素,那么可诚恳沟通,并想想是否有得罪人之处,如果是,就要想办法疏通、化解;如果你骨头硬,不肯服软,那当然就另当别论了。

    第三,展示你的专长。让你的专长说话,而不是靠你的情绪说话。

    第四,营造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要成为别人厌恶的对象,而要以你的才干积极地去协助其他同事出色地做好工作。但要记住,帮助别人切不可居功,否则会吓跑了你的同事。此外,谦虚、客气、广结善缘,这些都将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总之。一定要摒弃“怀才不遇”的心理,因为这会成为你思想上的负担。谨慎地做你该做的事,就算是大材小用,也是快乐的。

    得势时夹起尾巴做人

    佛教上讲,人的一生就是受苦受难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来信奉这个观点。但是,你要谋求发展,就要处处小心谨慎,稳步前进,夹起尾巴做人。话虽然是粗俗了一些,但里面包含的大道理还需要我们慢慢去领悟。

    三国时期曹操的着名谋士荀攸智慧超群,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氏集团统一北方、建立功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能甘于淡泊缄默。曹操有一段话形象而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他为曹操“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着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他与曹操相处二十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以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并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避招风雨,精于应变的结果。

    避招风雨的应变策略,初看起来好像比较消极。其实,它并不是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做人,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对于一些谋士来说,运用避招风雨的策略,不仅可以保命安身,还可以求得一个好的终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千古良辅张良,在功成名就时,汉高祖让其择齐地3万户为封邑。

    那时,连年战争,人口锐减,粮食奇缺。齐地素以富饶着称,对于立国不久、困难重重的汉朝来说,齐地的3万户是个极为丰厚的食禄。然而,张良却婉然谢绝了刘邦的厚赐,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张良置荣利而淡之,行“避招风雨”术,其明哲保身的用心可谓良苦。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是美国着名的五星上将之一。

    麦克阿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19岁入西点军校,23岁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走出军校大门;50岁的时候,是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二战结束后任美国远东部队司令官;美国侵朝战争时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52年的军旅生涯在鼎盛期戛然而止。

    这一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我深表遗憾地宣布,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已不能在涉及他所担任职责的问题上全心全意地支持美国政府和联合国的政策。根据美国宪法赋予我的特殊责任和联合国赋予我的责任,我决定变更远东战区的指挥。因此,我解除了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权,并任命马修·李奇微中将为他的继任者……”

    杜鲁门总统做出的这一决定源于麦克阿瑟的长期桀骜不驯,且对任何关于国家甚至国际间的大事都敢“口吐狼言”。

    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与决策层最初出现龃龉并非因朝鲜问题,而是由美国的对台政策引起的。美国政府认为,蒋介石政府已经丧失了民众的支持,美国对蒋的援助不仅会疏远中国大陆群众,还会在亚洲各国激起强烈的反美、反西方的情绪。在白宫看来,若派遣国民党军队参加朝鲜作战,其所需费用“还不如用来支持我们自己的军队更合算些”。因此,美国政府决定,与台湾的关系不能太密切。

    但是,政府的决定却遭到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国军界的反对。麦克阿瑟要求政府的政策能“更坚决地”支持中国国民党,“更积极地”反对中国共产党。1950年7月21日,麦克阿瑟访问台湾。返回东京后,他发表声明称,如果台湾受到中共的攻击,美国与台湾的“有效合作”马上就能完成部署。8月1日,蒋介石发表公报,称他和麦的会谈已经奠定了共同保卫台湾和“中美军事合作”的基础。对于麦克阿瑟的声明,且不去评价其对与错,单就麦克阿瑟的身份来说就是“越位”。

    这两个声明、公报引起了华盛顿的不安,杜鲁门总统8月4日在以国防部长约翰逊名义发出的信件中用严厉的措辞对麦克阿瑟提出了警告,提醒他:“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做出任何可能导致全面战争爆发的行动,或是给别人提供发动全面战争的口实。”

    但是,麦克阿瑟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8月28日,他在发给“海外战争退伍军人协会野营活动”的贺电中驳斥了美国保卫台湾会失去亚洲人的支持的说法,他说,讲这种话的人并不了解东方。

    杜鲁门获悉该电文后非常恼怒,曾认真考虑过解除麦克阿瑟远东战区司令官的职务。但最终,他“经过认真斟酌,决定打消这个主意”。

    然而,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一败涂地,又狂热地鼓吹扩大战争;他自行其是,无视参谋长联席会议和总统的权威,在世界舆论面前,屡屡陷美国政府于被动。这使得杜鲁门忍无可忍,最终采取了解除麦克阿瑟职务的行动。

    一个声威显赫的传奇将军,就这样黯然地被解除了职务,留给人们的感慨和思索实在太多了。所以,即便你声名远播,即便你功勋卓着,即便你业绩骄人,即便你如日中天,你也不必目中无人、不可一世,而应谨言慎行、低调做人。盲目地自骄自负、不切实际地固执己见,就注定要以惨败而告终,此乃世事之必然、人生之警策。

    正确对待自己过错

    谁都难免会在前进的途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对一个想要达到既定目标、追求成功的人来说,正确对待自己过错的态度应当是:知过能改。

    人们都有一种本能意识,喜欢为自己辩护、为自己开脱。其实这是人性的一大弱点。真正地达到知过能改并不容易,其首要原因是虚荣心在作祟。一向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不错,很少有失误发生,久而久之,自然养成了“一贯正确”的意识,一旦真的出现过错,则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出于对面子的维护,人们会找理由开脱,或者干脆将过错掩盖起来。

    另外的原因是怕影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威信及信任。其实,如果是作为下级,敢于正视自己的过错,可能更会得到领导的赏识与信任;如果作为上级,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过错也会使下属对自己更加敬重,从而提高自己的威信。

    知过能改是一种积极向上、积极进取、谦虚、好学的人生态度。只有当你真正认识到它的积极作用的时候,才可能身体力行地去闻听别人的善意劝解,才可能真正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不致为了一点面子去嫉恨和打击指出过自己过错的人。另外,知过能改还是使一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关键。

    格里·克洛纳里斯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的一个货物经纪人。他在给西尔公司做采购员时,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有一条对零售采购商至关重要的规则是不可以超支账户上的存款数额。如果你的账户上不再有钱,你就不能购进新的商品,直到你重新把账户填满——而这通常要等到下一个采购季节。

    那次正常的采购完毕之后,一位日本商贩向格里展示了一款极其漂亮的新式手提包。可这时格里的账户已经告急。他知道他应该在早些时候就备下一笔应急款,好抓住这种叫人始料未及的机会。此时他知道自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这笔交易,而这笔交易对西尔公司来说肯定有利可图;要么向公司主管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请求追加拨款。正当格里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的时候,公司主管碰巧顺路来访。格里当即对他说:“我遇到麻烦了,我犯了个大错误。”他接着解释了所发生的一切。

    尽管主管不是个喜欢大手大脚花钱的人,但他深为格里的坦诚所感动,很快设法给格里拨来了所需款项。手提包一上市,果然深受顾客欢迎,卖得十分火暴。而格里也从超支账户存款一事汲取了教训。

    工作中,当你不小心犯了某种错误时,最好的办法是积极、坦率地承认和检讨,并尽可能快地对事情进行补救。只要处理得当,这既能为挽救事态的恶性发展争取时间,同时也可以取得更多人的理解和尊敬。

    反过来,认为自己承认了错误便是承认自己无能、很丢面子,从而隐瞒事实真像,这样做不但会贻误对错误的补救时机,而且还会引起上司或他人的反感、嫉恨和不满,甚至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前途。

    在平时营造人缘

    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他人达成和谐、默契的沟通,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帮助,这非常有利于自己事业的成功与日后的建树。

    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大家的事业是共同的,必须依靠合作才能完成,而合作又需要气氛上的和谐一致,情感上的默契相容。气氛上别扭紧张,情感上充满敌意,是不可能协调一致地工作的。

    不同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性格,使之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所以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不可能处处能与他人合作。但是谁都懂得,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谁也不愿意成为群体中的破坏因素,被别人嫌弃而“孤军作战”。有修养的、集体感强的人都希望以自己的情绪、语言、得体的举止和善意的态度去感染、吸引或帮助别人,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与人为善、尊人逊己,是与同事友好相处的基础。要主动热情、放低姿态地与同事接近,表示一种愿意与人交往的愿望。如果没有这种表示,别人可能会以为你希望独处,不敢来打扰你。切记不要显出孤芳自赏、自诩清高的态度,使人产生你高人一等的感觉,要知道不平等的态度永远不会赢得友谊。言谈举止也是非常重要的。谈话应选择同事感兴趣、听了愉快的话题,使人觉得你是个谈得来的朋友。只有让人从你的言谈中得到乐趣,同事才会愿意与你交谈。任何人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尽如人意,善于发现同事的长处,认识到大多数人都是通情达理的,会使自己以宽容的态度与同事相处。谁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别人产生消极行为和不良情绪时又能予以谅解,这才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它会使人处处感受到你友善待人的愿望。

    其实,能否与同事友好相处,主要取决于自己。美国出版的《成功的座右铭》一书介绍,一所大学的研究表明,显示一种正直的友善待人的态度,60%-90%的情况下是可以引起对方友谊的反应的。负责此项研究的亨利博士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这句话大致是不会错的。”

    既然有缘成为同事,就要友好相处,通力合作。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谁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所以,能帮人处且帮人,当同事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不妨伸出热情的双手,真诚地助人一臂之力,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种下一份善果。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同样也会伸出热情的手来帮助你。

    李谦与张远同时进入某机关,两个人都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无论上司交给他俩什么任务,他俩都能非常完美地完成。为此,俩人经常受到上司的表扬。但是,在同事之中,他们俩却有着不同的人缘:大家都喜欢李谦,有什么事总是找他帮助。而李谦也的确为大家做了许多事,因为他待人谦逊又有能力,与大家非常合得来;而张远则不同,虽然他也能办许多事,但大家都有意无意地疏远他,有什么事也不会找他帮忙,因为张远这个人个性高傲,在同事中有点端“架子”。

    张远也意识到了这种差别,但他并不想改变这种状态,他认为这样很好。无论同事们怎么对自己,上司总还是喜欢自己的,有上司撑腰,他觉得不应该在“琐事”上顾虑再三。况且这样也不错,他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安排一切,而不会过多地受别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从心底而论,张远有些看不起李谦。张远认为李谦那种谦让态度十分虚伪,是一种做作的表现。当然,张远并没有把自己这种感觉表露出来,他认为无论李谦怎么做,都是他自己的事,别人不应该干涉他。可见,张远也是具有一定容人之量的,但可惜他没有表现出来。

    就在张远按照自己的个性工作的时候,上司向他俩透露了一个信息:要在他们之中选一名主抓宣传的主管。而且这次领导有明确指示,一定要坚持群众选举,任何领导不得私自做主。面对这样一个好机会,张远从心底认为自己应该能升职,因为他不但喜欢这份工作,而且文笔不错,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些文章,绝对不会辜负上司的厚望。但是,听说这次不是上司任命,而是由群众直接选举,他的心真的有些凉了。他明白单凭自己的“人缘”绝不是李谦的对手,况且李谦在宣传工作上也是不乏能力的。张远认识到了这种差距,但他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即使他明白自己有一定的劣势,也要进行一番公平竞争。

    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李谦几乎以全票得到了这个职位。其实要是张远去了,工作照样能做好,甚至可能会更好。一个本来平等的机会,却由于两者奕往原财及处世态度不同而导致了结果的巨大偏差。这个教训值得每一个人仔细思索。

    机缘有时是人缘,与其寻找机缘,不如在平时营造人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