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二个春天阎涛这篇报告文学讲述了一位离休老干部的故事。这是一个老有所为的故事,一个不谋私利、一切为了老区百姓的故事,一个曾被老一辈共产党人熏陶过的故事,一个实践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没有虚构的真实故事。
救了一个村立碑,多为歌功颂德。从秦二世的诏书碑,武则天的无字碑,到如今普通百姓的大小石碑,都是为了歌颂。现在,在灵山脚下,一方百姓为一位离休老干部竖起了一座万人敬仰的纪念碑。这个老干部就是王杰平。
在太行东麓与华北平原接壤的平山县地界,矗立着一座灵山,山脚下就是中山国古都的遗址,紧靠着这片风水宝地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刹,古刹门前有一条刚铺好的公路穿过。那座高大的纪念碑就树立在公路一侧。
很多人还记得1998年的隆冬,寒风刺骨,周围十几个村庄里的父老乡亲自动赶来,除了携带工具,还用小独轮车把自家的水泥和砖石用料也推来了。人们热火朝天地干着,口口相传的是王杰平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有的说,老王真是个好同志,都退休了,还给咱老百姓办好事。有的说,是啊,老王给咱办事,从不收一点儿好处,来咱这里无数次,从没吃过一顿饭,真不知道是图什么。而有学问的人则说,老王这么干是发挥余热,这充分体现了一个老干部人生的第二个春天。那么,王杰平究竟是怎样一个特殊的人呢?
他虽然已经年近古稀了,却有一头黑发,腰杆笔直,显得十分年轻。说起来他也是老革命了,16岁就参加了工作,次年入党。他读了不计其数的书,职务越来越高,从一名普通的科员,变成省人民银行的副行长、党组成员。直到离休,他还兼任着一大串的社会职务,对于一个退下来的老干部来说,这已经够忙了,可他心里还惦记着老家平山脱贫致富的事情。
就在刚离休的这一年,王杰平乘车到平山办事,当街被人拦住了。拦路人心事重重,像有天大的委屈,可是,拦住一个无官一身轻的人,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但老王还是下了车,问他有什么事。
"我想找市长……""我不是市长。""我认得出来,您是王行长。我是县文化局的,现在是扶贫队长……"接着,那个人就提到了灵山脚下的川坊村--这个地方尽是沙土旱地,遇上缺雨就颗粒无收。要改变这个面貌,没有钱不行,钱少了不行。县里都找过了,解决不了。看能不能通过关系找市长要一笔扶贫款。
凭老王在省市工作几十年的老关系,帮着找市长不是件难事。他一口应承下来,毕竟都是平山人,他对扶贫队长讲的那个川坊村早有耳闻。原来那里是一片富庶的村庄,因为修建黄壁庄水库,村民们不得不迁出来。当初肥沃的良田没有了,旱涝保收的滹沱河畔少了稻麦两熟的好年景。川坊村变成了灵山脚下贫瘠的小山沟。一穷30年,现在想修水利,却祸不单行:在挖储水井的工程中,塌方砸死过人。与此同时,村里集体的羊群全部病死。工程刚进行到一半,不仅耗完了自筹的资金,还欠下了一大笔债……走投无路,又不甘心半途而废,这才硬着头皮想到找市长。
王杰平听完事情的始末缘由,爽快地答应帮着跑,最后说要帮到解决问题为止。"回去告诉村里的乡亲,这事国家一定会管,安心等一等,不要太着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第一次出马就失败了。老王跑了一整天,不但没有找到市长,连副市长也没见到。他知道领导总是很忙,即使跑上三五趟也是常有的事。干脆到领导的家门上去等,碰巧了也许能堵住。于是,老王把川坊村的支书和扶贫队长安排住下,并替二人交付了食宿费,做好准备打持久战。其实,寻找市长的住处又谈何容易呢?只好人托人打听,幸好老王对市里的大街小巷都熟悉。摸索了些时候,总算找到了一位副市长。事情明摆着,解释清楚了,副市长当即表示市政府一定帮助解决。这话听了真让人高兴。川坊村的人兴冲冲地回去了,他们等着上面的消息,日盼月盼,迟迟没有要解决问题的迹象。或许是大家都太心急了吧。
长时间的等待之后,老王又一次带着川坊村人进了石家庄。老王的家和市政府是大调角儿,至少有十几公里的路程,只能一趟一趟地换乘公共汽车,实在挤不上去了,就跟原来的单位要一辆车。要找的人好像故意和他们开玩笑,一会儿到桥东,一会儿到桥西。老王就带着老家的人,一路打听一路追,折腾了几个来回。还不错,终于见到了副市长,在书面报告上批了意见,责成有关部门尽快办理。这一回应该放心了吧。支部书记回到村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望眼欲穿的乡亲们,大家都做好了开工干活儿的准备,把尖镐、钢钎准备到手头儿上。
好事多磨,市里一直没有汇款到来。这样眼巴巴地等了一年多,只好再求老王,三进省城。
从另外一位副市长的口里听说,当初的批示的确催办了好几次,就是因为没有钱,事情便一直拖到了现在。老王为这件事已经跑了将近两年了,听领导说这话,心里挺大的不愉快,他有一肚子的话想说:"市领导很忙,这是真的,像川坊村这样的问题,因为忙,就不能解决,或者因为没有钱而不能解决,这都说不过去。忙是为什么?是为了工作。川坊村的问题这么急,已经提上来一年多了,居然解决不了。解决与否跟我毫无关系,我也不会从中得到一分钱的好处!"闹过这一次,那位副市长没有怪老王,相反的,他赞成这位老同志。人走了以后,他亲自督办,不久,川坊村就收到了10万元的扶贫资金。
川坊村是幸运的,债还了,水利设施建起来了。当年,村里就受了益,汩汩清泉灌溉着昔日贫瘠的土地,每亩750公斤的高产,使家家户户的粮食从缸里、囤里往外流……
立碑,是老百姓对恩人最高礼仪的感激与纪念。他们觉得王杰平当之无愧。
富了一个乡王杰平在帮助川坊村改变面貌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川坊村四周的十多个村庄,也就是三汲乡管辖的范围,处于特殊的"死角儿"。这里是三县交界,交通不畅,也没有谁愿意插手管一管。自古以来这里就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祖祖辈辈凑合着,走一条窄窄的黏红土路。春天尘土满天,夏季遍地泥泞,雨水烂泥把村子一一困住,弄得谁也进不去,出不来。红土泥湿了又黏,干了又硬,当地人说,就是因为这条红泥路才受了穷。
三汲乡可不是穷山恶水,这里遍地是宝贝。比如丰富的矿产,蛭石、石英石……还有2300年前的中山国古都遗址,20多年前出土的文物足有两万件,而且是"件件珍宝"。这些文物到国外展出,轰动了世界。这庞大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是当地人得天独厚的财富。可惜,交通不畅,只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王杰平一边考察,一边暗下决心:修路!决心是一回事,落实起来又是一回事。这可不是动动锹镐就能办成的,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老王在银行干了一辈子,没想到离休之后依然要和资金问题打交道。他抢先一步,争取做省里的工作了。赶上河北省交通厅在汇源大酒店开会,王杰平在任的时候曾帮过交通部门的忙,因此,也在被邀请之列。如果只是为了吃饭,他是不会来的,这次赴宴有自己的特殊目的--当着掌握交通命脉领导的面,提出修建中山国古都遗址和灵山公路的请求。
趁着宴会之前的空当,老王找到省交通厅的两位厅长和市交通局的局长,把自己的心事和盘托出。都知道他是为民请命,人们都十分赞赏,市局领导当场拍板:"请转告平山,打个报告上来,我们照办不误!"这是1995年1月的事情。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平山县居然没有按照老王和他们合计好的办法,把报告递上去。老王心急如焚,想,如果地方的报告送不上来,就等于自动放弃了一件天大的好事,这关系到十多个村庄几千人的生活幸福,怎么可以懈怠呢?老王的电话一个个地催促着,事情还是错过了7月,拖到了8月。当王杰平找到那位声称"照办不误"的交通局长家,对方却遗憾地说:"太晚了,这个时候送报告来,有钱也安排完了。"谈到最后,局长说:"能不能解决,那得再研究研究。"从这一天起,老王就隔三差五地去交通局追问研究的结果。开始人家说还没有研究,后来就说局长开会、下乡或者出国去了。当老王见到局长,得到的却是冷冷的接待,也没请坐倒茶。老王站在那里听局长回答道:"市里没钱,要钱得找省交通厅。"没有弄出结果,站在原地的老王只好灰溜溜地退出来。不了解情况的人会说,王杰平虽然退下来了,但自己的职务待遇都很高,人缘也挺好,按理说,谁都该给点儿面子,怎么这次如此狼狈呢?其实,老王办事的原则并不是凭借职位与人缘儿。好在王杰平不怕冷面孔。他知道如果乡下人出来求人办事,恐怕要比自己难上许多倍。村里乡亲都敢四处奔波,自己还有什么可怕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跑到了1996年冬季,总算批下来50万元的专款。显然,这一点儿钱远远不够修路的所有开支。老王亲自到三汲乡勘察线路,一起做预算,一起抡锨镐……一条土面公路修成了,手里那点钱也用光了。临走时,他告诉乡亲们说:"路,先这么走着,冬春两季没问题。到了夏天,雨水大,就可能冲毁,平时注意维护保养。我再去找上边说说,咱们修一条硬面公路。"王杰平很清楚,修油漆公路的难度更大,花销还得6个50万。但他更清楚,一旦公路建成,那可就富了一个乡的人啊!自己费力劳神是微不足道的,关键是把好事做到底。离开三汲乡的时候,王杰平承诺:"我一定帮你们把事办成!"从三汲乡回来,王杰平就开始奔波,可是,第一趟就碰了钉子。他求人家帮忙,人家反过来请他帮忙:我们交通局有一亿多的外币,急需兑换成人民币,可是外汇局说手续不符,不能兑换。很长时间解决不了,现在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了……这种事,的确让交通局找对人了,老王原是省人民银行的副行长,同时也是国家外汇管理局河北分局的副局长,这个忙当然可以帮。王杰平说:"先说清楚,你我这两件事不能往一块儿掺和,该办的则办,不该办的就不办。各是各的事,不能拿来交换。"日子不多,交通局的难题解决了,老王的问题却还是没有着落。因为事前说得很清楚,不能以此做交易,所以,老王毫无怨言,只得另想办法。最后,他找到一位交通局的主管副局长。他刚进办公室,那位局长正接电话,然后说有急事出去办,结果只剩下老王呆在那里傻等。幸好办公室还有一位不相识的工作人员。他听了老王的讲述,说:"其实,批给你们50万就够给面子了!"王杰平想,可能是催得太急了,总得留出时间给主管部门调查研究吧,不如再等一等。嘴上说不着急,不过是自我安慰,具体事情还是离不开自己的两条腿。跑到最后,省市交通部门终于肯大力支持了。事办成了,公路开始动工。为了这一天,王杰平受了多少累,他的老伴最清楚。当老王高烧39度时,血压也出现异常,低压升到110。这时候,正好县里来了人,他从床上爬起来,和县里的人赶到筑路工地,安排事儿去了。这就是他的轻重缓急。只有自己的病是可以被忽略的。
老伴儿能如数家珍地讲出王杰平的奔波历程:为三汲乡跑专款50万,共跑了56趟;为修油漆公路又跑了40趟。三年的电话费多支出3000多元。幸好有成绩,上边又批下来300万元修筑油漆公路。王杰平高兴,他的老伴也高兴,她是一位优秀的好内助,老王耗费了多少心血她最清楚了。
如今,一条15公里长的乡间油漆公路,已经在灵山脚下铺成。据说,山下的访驾庄一天就向外运输硅石和石英石200多车,一年的收入高达500万元!这里的村民还购置了数百辆汽车和拖拉机,跑运输为他们赚来了大把的钞票。同时沾了光的不只是这个小村子,还有三汲乡的所有父老乡亲。这是当地人几辈子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
搬了一条河太行深处,距平山县城50公里的深山老沟,有个70多户的村子叫张家川。这里的老一辈人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还有平原和大海,因为村子四周百里之内全是大山。张家川的耕地也很少,每人不到六分。这里的百姓多少年来就是靠着这几分薄沙地生活,碰上好年景可以填饱肚子,赶上干旱的时候,就要挨饿,想一下子富裕起来谈何容易!村里的支部书记和村长一直在寻找门路。他们已经看好了村边那个落差70米的山崖,如能引水上山,利用这个陡崖,既可以浇地,又能发电。县里的行家被请到村里,仔细考察过这个地方,认为引水上山的想法可行,有100万元的资金就能够解决问题。
戏剧性的巧合,张家川的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通过本村在外省任职的离休老干部,辗转找到了王杰平。他们彼此都从未见过面,两个农民显得拘束而紧张,甚至连坐一坐都不敢。王杰平笑着把他俩摁在座位上,亲自沏茶倒水点香烟,然后就亲切地拉家常。这么一聊,大家一下子变得亲热、轻松了。张家川的事被一五一十地说出来,老王稍微一合计,说:"这是件好事。你们放心,我帮着办!"话不多,让两个陌生人吊了几年的心瞬间落地。跑了这么多年,这么多地方,从来也没有遇上如此贴心的答复,看来,张家川的未来是有指望了。两个人兴奋得不知所措,乐了许久才想起来说:"咱们上街,找个地方坐坐吧。"老王当然明白"坐坐"是什么意思,他干脆说:"天还不晚,你们俩抓紧时间回去。"一边说,他一边取出两个新的提包,递过去,"你们俩常出门,手里的提包太破旧,拿着这个。"然后,又拿来一大堆饮料和食品,说:"天热,路远,带着路上用。"从此以后,张家川的村干部几乎隔几天就来一趟,王杰平也开始盘算着如何跑资金。他带着俩人一一拜访有关单位:省扶贫办、省农行、市农行、县农行……碰了数不清的钉子,看了无数不阴不阳的脸色,从这家出来又找那家,找张三不行再找李四。最后,跑得村干部都有些气馁,更有些不好意思,老王却鼓励他们:"不要紧,办事不能怕麻烦,好事多磨嘛,事情总有解决的一天。"果然,按照当初的预算,省农行分三批划拨给张家川村105万元专款,其中还有30万元是后来增拨的。不管怎么说,张家川这样一座小村庄,辈辈受穷,连打醋买盐的钱都没有,谁能想到会有一百多万的扶贫款呢?这是他们脱贫致富的资本,怎么能不珍惜呢?村里人没有见过王杰平,却都像很熟悉似的,乡亲们感恩戴德地议论着这位陌生的好心人:他那么大年纪了,和咱们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不图一分钱的好处,到底是为了什么?
王杰平成了张家川的精神楷模,他激励着所有的村民抛弃了私心杂念,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的村民甚至把准备为儿女结婚的钱省下来,投到本村的工程建设上。开工的那一天,张家川像过年一样热闹,男女老少,全部出动,每个人都成了工程的主人。他们用巨石筑起了一条近70米的拦河大坝,凿穿了三座山头,凿出657米长的山洞,在陡崖上开凿出一条近4000米长的漕河。也就是说,把山峡深处的一条河流,搬上了陡峭的山腰。这么大干了几个年头,先建成一座储水11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又修起一座发电量180万千瓦的水电站。张家川的面貌陡然变了,他们甩掉了贫穷的帽子,从此踏上了富裕之路。村民们承认是沾了当地政府扶持的光,更承认受到了王杰平不怕吃苦、拼搏创业精神的感染。
所有的工程都已经竣工了,参加竣工庆典剪彩仪式的省市和地方的领导都已全部到齐,单等着最为欢迎并盼望的重要贵宾王杰平来主持。但是他没有来,而是托人带来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他说:"承蒙你们诚恳而盛情的邀请,十分感谢。我很理解你们的心情,只希望你们能够想到,主要是有我们的上级党和政府的支持,再加上乡亲们的努力拼搏,才完成这项致富工程的。我是一名老党员、老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虽然也为这点工程尽过一点微薄之力,这完全是应该的,也是微不足道的。我说的全是真心话,请你们切不可把我做的一点儿小事再放到心里。今天你们一定很忙,我不愿意再给你们多增添一份麻烦,请恕我不能前往,以后有空,定会去看望乡亲们的……"典礼开始,第一项就是宣读王杰平这封信。刚读完王杰平这三个字,整个会场顿时沸腾了。场上的、坡上的、滩上的,数千人群情振奋,欢声雷动。口号声此起彼伏地响起来:"拥护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太行山的深处被强烈地震撼着。
第二个春天平山是个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地方。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刚刚响过,由延安开向抗日前线的部队便来到了平山。359旅旅长王震一声号召,平山的子弟一次就有1500多人参加了八路军,建成了赫赫有名的"平山团",被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称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解放战争时期,平山又成为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八年抗战与三年解放战争中,仅有20万人口的平山,即有5万人参军参战,能上前线的青壮年几乎全都走了。留在家里的亦是全民动员参加抗战,军政干部队伍的吃穿、军粮、军衣、军鞋全由百姓负担。为了抗战,为了解放全中国,他们把家里的一切全都贡献出来了,打下粮食交公粮,自己吃糠咽菜。毛泽东主席曾说"平山是个模范县"。参了军的有一万人伤残和牺牲;没参军的,抬担架送粮饷,照样有不少牺牲的。人都说这是一块被烈士鲜血染红了的土地。建国后刚刚有了好转,却又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在平山境内修建岗南、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淹没了平山滹沱河两岸最肥沃的13万亩良田,淹没了近百个大村庄,10万多人由富足的米粮川迁到了山岗旱岭,人均耕地不足3分。这就造成了平山贫困,建国后几十年仍富不起来的最根本的原因。到了1986年还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又过了10年,仍然没有脱贫!王杰平同志就是生在这样一个英雄的地方,他深深热爱着这个地方,一生中最牵挂的也是这个地方。他时刻关心着家乡的脱贫致富,时刻关心着家乡人民的生活疾苦。几年来,他共为家乡联系、协调、督促解决各种资金5000多万元,帮助平山县兴建改造了五金厂、地毯厂、汽修厂、水泥厂、啤酒厂、化肥厂、轴承厂等县办企业,为平山县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平山人感叹道:"如果没有王杰平的大力倡导、协助和筹划,也许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多的县办工业。"其实,王杰平不仅帮了平山一个县,还帮了其他不少地方。他不单单是为了一个县或几个乡,凡是对中国革命有过贡献的贫困地区,都在他关切的视野里,尽管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为这些地方的人操劳、奔波。
有人问王杰平:"是什么动力、什么精神在支撑您呢?"他的回答是:"党多年的培养和教育。"两件事令他终生难忘。1966年4月1日,邢台发生大地震。周总理立即乘飞机赶到重灾区。
王杰平当时正在那里搞"四清",他和其他几位领导被安排在总理身边陪同视察。他们等在直升飞机降落的地方,迎接周总理。总理一边和他们握手,一边说:"你们辛苦了。"王杰平把总理引上一个土台子,这时候四周的灾民已经围得水泄不通了。上面的总理动情地做着慰问讲话,台下的工作人员告诉王杰平,总理已经三个昼夜没有休息了,要注意不能让他过分劳累。而疲惫的周总理此刻正站在土台子上,在嗖嗖的寒风里向群众说:"你们吃苦了,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毛主席向你们表示慰问,希望你们奋发图强、克服困难、重建家园……"这一次,王杰平深深地感触到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另一次,是修建岗南、黄壁庄水库的时候,周总理又到工地来视察。当时,王杰平正在石家庄地委机关工作,他清楚地记得,总理提出要做好的两件事:一是把大坝修牢固,决不让洪水冲垮,以免下游人民遭灾;二是安置好移民,不能让他们受苦。王杰平知道,在关键时刻,总理心里想到的是群众。这两段经历使他终生受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不辞劳苦,时刻关心人民的疾苦,我们这些普通的党员、干部更应该以此为榜样了。把老百姓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几十年如一日,王杰平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即使现在他已经不是领导干部了,当初形成的这种作风依然没有改变。
有人说,到了退休的时候,好比一个人走完了一年四季。但王杰平却认为,到了年三十,大年初一吃上一顿饺子,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就会到来。一切都是周而复始,万象更新,总有一番事业等待着你去开拓。年近古稀,算算已经退下来六七年了。王杰平反倒觉得和上班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依旧是忙,有数不清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吃喝玩乐、虚掷光阴的事情他做不出来,还是觉得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心里踏实。也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终生忙碌,终生替别人的事打算、操劳。
(刊于2001年2月9日《河北日报》)第二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评选揭晓本报北京9月18日电(记者张晓华)今天下午,第二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原副行长王杰平获得"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十佳卓越贡献奖";我省已故著名作家阎涛创作的报告文学《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获得"中国时代新闻人物优秀报告文学奖"一等奖。王杰平离休后,支援家乡建设,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帮助革命老区平山县人民脱贫致富,创造出"救了一个村,富了一个乡,搬了一条河"的传奇,在平山县的灵山脚下,一方百姓为他竖起了一座纪念碑。我省已故著名作家阎涛以王杰平的动人事迹为蓝本,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刊于2004年9月19日《河北日报》)一生不解故乡情缘在通往平山县三汲乡川坊村村口的水泥路边立着一块功德碑,这是富起来后的村民为王杰平老人立的。
1947年参加工作,离家40余载,从省人民银行副行长离休的老干部王杰平有着不解的故乡情缘,那就是生他养他的平山老区的乡亲还没过上富足的生活,他要为家乡"做点事"。离休后,王杰平奔走在县、市、省各单位长达7年,先后为家乡联系、组织解决扶贫、交通等各种资金5000多万元。为了寻求扶贫资金,他看过别人的冷脸,吃过闭门羹,走过冤枉路,其中的艰辛他默默承受着。
王杰平老人在几十年工作中养成了看书看报的习惯,离休后也丝毫不减,每年都要花1000多元自费订阅书刊,《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燕赵都市报》这些都是他每天必看的"功课"。每当有"重大发现",他还不忘及时献策;当有致富信息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能为老区人民所用。王杰平说:"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老区人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有一些偏远地区人民的生活相当困难,还有很多事需要做,我这一生没有别的所求,能为家乡人民办点实事,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刊于2004年10月22日《燕赵晚报》王文康文/图)植根灵山不老松--记人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离休干部王杰平同志的先进事迹王杰平同志,1947年参加工作,1948年入党,1995年在原河北省人民银行领导岗位上离休。离开工作岗位后,他仍然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始终保持了一名老干部、老党员的政治本色。几年来,用自己的言行谱写了一个又一个老有所为的感人故事,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关心老区、为民造福的先进事迹曾见诸报刊,有河北籍作家阎涛为其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在《中国经济》上刊发,引起了省内外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海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并以不同形式被《共产党员》、《老人世界》等刊物以及《中国老年报》、《农民日报》、《金融时报》等各大媒体转载。2004年9月,王杰平同志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第二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十佳卓越贡献奖"。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王杰平同志出生于革命老区河北省平山县的普通农民家庭。这块英雄的土地,从小培养了他勤劳质朴的高尚品德,铸造了他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早年的革命生涯陶冶了他无私奉献的情操;离休后,他严于律己,创造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王杰平同志与老伴在风风雨雨中携手共同生活了50个春秋,对于五个子女的教育,始终没有放松过,用自己的言行为子女们做出了榜样,现在五个子女个个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有的已经走上了省级、市级、县级的主要领导岗位。对成家立业并已成才的子女,王杰平同志仍然密切关注他们的工作、学习和政治上的进步,每逢节假日家庭聚会的时机,都要召开家庭会议,了解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为子女提供学习材料,提出具体要求。大女儿一家调到陕西后,女婿在陕西省委和西安市委做领导工作,王杰平同志为关心他的学习工作情况,特地订阅了《陕西日报》和《西安日报》。今年大女婿调黑龙江省委工作后,他又订阅了《黑龙江日报》。每逢子女职务提升,工作岗位调整,他都要教育他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关心群众利益,积极做好党的工作。他对子女们的工作、学习不但是一种关心、爱护、监督,更重要的是一种父爱,尽到的是一种责任。
二、老骥伏枥,贡献余热王杰平同志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了看书学习的好习惯。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作家文摘》、《南方周末》、地方报纸,以及《中华儿女》、《家庭医生》等,购置了大量马列著作,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等领袖人物的书籍及有关现代历史文献方面的系列丛书。他关心政治,为了能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每晚坚持收看河北台、中央台的新闻节目。每天到离退休老干部活动室阅读报刊,交流学习体会,把学习作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保持了一名离退休老党员的本色。
在工作上,他总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离退休后担任党支部书记,他把积极关心党的建设、关心老同志的政治学习和进步作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省委、省政府、省委老干部局以及中心支行组织召开的政治、经济、金融情况通报会、座谈会、培训班,他总是积极带头参加,以实际行动带领大家抓好政治活动。每月组织政治学习时,他总是首先认真阅读了解文件精神实质,在组织大家学习中认真搞好辅导。几年来,组织老同志系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中共中央重要会议文件以及省委、省政府、人总行有关文件,使老同志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抓好对老党员、老同志的思想教育方面,他积极组织过好党的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政治上关心老同志的进步。在他的积极帮助下,2003年有一名老同志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近几年来,他想方设法做好老干部支部工作,进一步活跃了老同志的政治、文化和党的组织生活,激发了老同志政治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老干部党支部每年被机关党委评为党支部"百分"考核优秀单位。王杰平同志坚持原则,敢于直言不讳,勇于提意见和建议,积极关心党的建设、银行的建设和干部队伍的建设,为金融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关心老区,为民造福支援家乡、建设家乡、帮助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是他一生的心愿。离家40余载,他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更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那块土地。每次看到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他的心里总是沉甸甸的。他经常这样说:"咱是老区人民的儿子,理应为老区人民办好事"。
他想老区人民所想,急老区人民所急,盼老区人民所盼,并把这种愿望变成实际行动,为民造福,为后代造福。离休后,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为家乡联系、协调、组织、监督解决扶贫交通等各项资金5000多万元,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看过冷脸,吃过闭门羹,走过冤枉路,还经常带病坚持工作。他经过两年多的往返奔波,通过市政府为平山县川坊村解决10万元扶贫款用于打井修渠,使贫瘠干旱的小山沟有了清泉,有了余粮。为了三汲乡的开发建设,他多次联系省、市交通部门解决50万元资金修建了一条土面公路。为了让三汲乡的农民脱贫致富,他用3年的时间,跑到省、市有关部门争取到300万元的专款,为三汲乡修了一条15公里长的乡间柏油马路,向山外开发运输硅石和石英石,使三汲乡的父老乡亲过上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在距平山县城50公里位于大山深处的张家川村,王杰平同志帮助他们通过农业银行解决资金105万元,把山峡深处的一条河,搬到了陡峭的山腰。通过修筑拦河大坝,开凿人工漕河,建成储水11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建起了一座发电量为180万千瓦的小水电站,使周围9个村的农民受益,彻底改变了张家川的面貌。王杰平同志还帮助平山县兴建、改造10多家县办企业,为平山县的工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王杰平同志近年来所作的这些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老百姓有口皆碑;他无私奉献、从不索取的精神更是让平山县的干部群众信服。在张家川水电站工程的竣工庆典仪式上,省、市各级领导都已到齐,就盼着贵宾王杰平前来主持,但是他没有来,只是托人送来一封言辞恳切的贺信。平时,无论是联系资金还是争取项目,他都吃住在自家或老家的亲戚家中,从来没有吃过一次招待饭,从来不给基层干群添麻烦。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平山老区的群众,当地老百姓对他交口称赞,特地为他树立了一座功德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