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是每位父母的心愿,
我们总是尽己所能为孩子提供各种可以
“成才”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渴望成功没有错,
如果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
很可能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
其实,最恰当的教育方式是,
让孩子在成败面前有广阔的胸怀,
同时保持一种淡然的态度。
Part1 幸福比完美重要
我们总是按照社会和他人的期许,无休止地追求完美——做得比以前好,比别人更好,每时每刻都力求快乐,这一理念也影响到了我们的孩子。然而,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因为苛求完美恰恰是寻求幸福最大的障碍。教孩子放弃完美主义吧!事实上,每个孩子不必做到“完美”,就可以拥有圆满富足的幸福人生。
■孩子,你已经很完美了
芳芳是一名体育委员,个头高高的,身体素质又好,所以刚升入新的班级时,就被体育老师“盯上”了。就这样,芳芳成为体育委员中不多见的一名女生体委。
可是女生毕竟是女生,一些重体力活还是不如男生做得好。比如,前段时间,芳芳所在的班级正在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因为有急事需要离开,就对芳芳交代了一下,让她下课后负责把铅球、哑铃、体操垫等器材搬到老师办公室。芳芳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当她按照老师的吩咐去搬那些体育器材的时候,却力不从心。而这时候,其他同学都已经离开操场了。
一时间,芳芳不知道如何是好。她一个人费力地搬走几样后,实在搬不动了,蹲在地上直想哭。
正在这时,体育老师从远处急匆匆走过来。看到芳芳的样子,老师就问她:“怎么了?为什么哭?”芳芳说,老师交代的任务自己完不成了,所以感觉自己很笨,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体育老师听了,哈哈笑出了声,说道:“看你平时高高大大,性格也很爽朗的一个女孩子,居然因为这么点小事儿哭。你为什么不叫别的男孩一起帮你呢?我当时可没说让你一个人搬运这些东西的。好了,别哭了,老师来搬好了。”说完,体育老师动手搬了起来。
虽然体育器械最终都被安置妥当,但是芳芳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她总觉得自己的做事方法存在问题。真的像老师所说,自己为什么不提前找几个男孩子,让他们帮着搬呢?还有,自己一个女生,没有男孩子那么大的力气,还不如把体育委员的位置让给别人呢!
回到家后,妈妈发现了芳芳情绪不对,就问她为什么不开心。
芳芳就把搬体育器械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不但没有指责她的粗心大意,反而安慰她道:“别难受,咱们认真汲取这次的教训,下次掌握做事的技巧和方法就是了。”
“我真没用,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芳芳非常沮丧,没了一点自信。
“傻孩子,谁都会有做事不妥的时候,妈妈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呢。”妈妈表示对女儿的理解。
“真的吗?”芳芳对妈妈的话将信将疑。
“嗯,只要你知错就改就是个好孩子!”妈妈鼓励着女儿。
听了妈妈的话,芳芳终于露出了放心的笑容:“那我以后一定注意,争取再也不犯傻了。”
追求完美是人的一种本能,芳芳太过追求完美,反而将自己定格在了“超人”的范畴内。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非常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你这方面比别人强,说不定其他方面就不如别人,这也是造物主的公平。芳芳虽然大个子,但她始终是个女孩子,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很正常,但是,如果将事态看得过重,那么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变得不自信,一个自卑的人自然无法感知生活的美好。
另一方面,成长当中的孩子会越来越在意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要求是件好事,但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家长应该要帮助孩子正确而客观地看待自己,这样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
1.给孩子正确的审美引导
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反映到其气质上来。往往气质高雅的人,他的审美能力也高。这样的人知道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
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他们最初对于美的追求可以说是从模仿一些成年人开始,这样可能会因为盲目追求美而出现一些低级错误。父母若是发现了,不要讽刺和打击孩子,否则会导致孩子自卑,并抹杀其对美的追求,阻碍孩子正确审美观的形成。
有一天可可扬言要给父母一个惊喜,结果她出来后把妈妈吓坏了。可可的嘴唇涂得红红的,眉毛画得又粗又黑,头发也弄得像个鸡窝似的。妈妈不禁摇起头来:“天哪,妈妈还以为我们家出现什么怪物了呢!你可真是瞎胡闹,才这么大,就弄得跟个妖精似的,难看极了,快洗掉!”没想到妈妈的这句话让可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学校演节目的时候她死活都不肯化妆。
由此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他对于美的追求。诚然,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穿衣打扮,拥有不俗的气质,可是这些都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
2.让孩子尽情施展创造美丽的才能
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毛绒玩具,父母可以让孩子为玩具穿衣服,换衣服,并且告诉他:“孩子,你试一下,怎么给娃娃穿衣服才最美丽呢?”这时候孩子就会很乐意地为玩具换衣服。此外,父母可以让孩子动手给娃娃制作衣服及小装饰,比如给孩子一块漂亮的布,让他给娃娃穿上一条花裙子,或者让孩子往娃娃的头上戴一下,看怎么弄会更美丽。这些都是让孩子施展创造美丽才能的表现,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会打扮自己了,也变得更加漂亮可爱了。
3.带孩子走出攀比的误区
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让他们产生希望成为别人注目的焦点的愿望。因此,他们会努力让自己漂亮、帅气,当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时,往往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自己也想拥有的心理。
之所以如此,其实不一定是孩子真的感觉别人的东西好,而是他的攀比心理在作怪。在他们看来,别人之所以比自己漂亮、帅气,是因为他穿的衣服是名牌,戴的手表是名牌。在这种心理指导下,他就会要求父母给自己也买名牌服饰,并认为自己穿上也会形象不俗。如果这种想法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孩子的审美自然会出现偏差。
所以,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攀比心理,父母一定要及时帮助纠正,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审美取向上来。
4.看到孩子的进步
父母应该学会全面看问题。比较有两种,一种是横向比,一种是纵向比,看孩子的进步,不仅要横向地看孩子和别人的差距,更要纵向地看孩子相比于从前取得了哪些进步。家长不能用学习上的进步来牺牲孩子的成长,盲目攀比的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甚至是个性的扭曲。更加可怕的是,家长的攀比会渐渐让孩子也养成爱攀比的坏习惯。
让孩子学会竞争固然重要,但是还是少拿其他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吧!这样做,既能保护孩子自尊心,又可以让你的家教轻松许多。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都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未必就是差距。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父母就不要对孩子过于挑剔,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放下追求完美的心理
笑笑是班里第五小组的组长,每周五负责带领该组的5位同学做值日。
这天周五,轮到笑笑他们组值日了。就在笑笑扫地的时候,班主任陈老师走过来对他们说:“今天第五小组的同学打扫完卫生后,记得把教室的窗户和门关好。”笑笑满口答应着。可是,等打扫完卫生,笑笑光想着6点钟播放的《奥特曼》,把老师说的关窗一事忘到了脑后,其他几个同学也没记住。就这样,教室里的窗户就一直开了两天。
周一早晨,笑笑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陈老师在教室里面询问:“星期五是谁值日的?”“是我们组,陈老师。”笑笑站在门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周五临放学前,我不是提醒你走前关窗户的吗?”陈老师质问笑笑。这时候,笑笑才突然想起来,因为那天急着赶回家看电视,自己打扫完卫生忘关窗户了。
“周六刮风,撞碎了好几块玻璃。这周的教室卫生都由你来负责!”陈老师宣布完惩罚结果,走出教室,剩下笑笑一个人低着头站在原地。
放学回家后,笑笑妈看女儿闷闷不乐地把自己关在房间,也不出来看电视,有些担心:“闺女怎么了?谁惹你不高兴了?”
于是,笑笑就把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不但没有指责她的粗心大意,反而安慰她道:“别难受,咱们认真汲取这次的教训,下次做事细心点就是了。”“我真没用,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笑笑非常沮丧,没了一点自信。“傻孩子,谁都会有因为粗心犯错误的时候,只要你知错就改就是个好孩子!”妈妈鼓励着女儿。听了妈妈的话,笑笑终于露出了放心的笑容。
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没有什么是绝对完美的,人是如此,事情也是一样。当然,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尽可能接近完美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多面手,什么都会。当然,这个想法是好的,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多掌握一种技能就是为自己的未来多加了一个筹码,但是家长们不应该忘了,孩子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要求过高,不但达不到目标,反而有可能限制了孩子的能力。
不要过高地要求孩子,更不要要求孩子变得完美。人生就没有完美可言,家长放轻松一些,孩子的成长之路才能顺畅一些,孩子才能快乐一些。要知道,孩子的成长不只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性格的培养,引导孩子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才能无惧地迈开步伐。
1.不要奢求“完美的孩子”
一次成绩不理想,有的家长就会对孩子说:“连个成绩都保持不住,我看你是没希望了。”孩子正值敏感的年龄,家长一句无心之失就可能让孩子对自己失望。其实,人本身就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本能,大人一样,孩子也是一样。在孩子失意的时候,家长不要一味指责孩子没有达到目标,这样只能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压力也越来越大。
适当减轻给孩子的压力,不要过分奢求,你应该让孩子知道他是最棒的,而不是他是不完美的。当孩子的自信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他才会向完美靠拢。
2.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
有的时候孩子无法接受不完美并非是家长所致,而是孩子本身对自己要求过高。有时家长看到孩子的这种进取心会非常高兴,顺应孩子的发展。但事实上,如果孩子对自己要求过高,家长应该适当引导,否则孩子就容易走向极端。
李铭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男孩子,他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他从小就喜欢看一些伟人传记,他发誓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为了这个目标,他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但是每到考试的时候,他就紧张得没有办法上考场。他的父母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从来没有逼迫过李铭,但孩子压力还是很大,渐渐地他甚至没有办法上学,一看到书本就头疼。
家长不给孩子施压并不是就没有责任了,还要观察孩子平时的自我要求,像李铭这样的孩子,很明显是对自己要求过高了。家长平时要多注意引导,比如给孩子讲一些伟人曾经的失败和挫折,以此告诉孩子,没有完美的人,一时的失败不代表什么,只要继续努力,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
3.让孩子勇敢起来
虽然孩子追求完美是一件好事,但有时受了打击、挫折后,孩子往往因为不够勇敢而出现消极的态度,有可能就此一蹶不振,失去勇气和信心。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引导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对自己失去勇气和信心。
具体来说,家长首先要端正态度,多一些鼓励,不要冷嘲热讽,像是“你也就是说说,根本做不到”这种嘲讽的话一定不能说,否则会让孩子更加消极。家长要让孩子看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找到解决的方法,然后鼓励他重新站起来。这样渐渐地孩子就会重拾勇气和信心,还能从失败当中总结经验,获得力量。
4.鼓励孩子多尝试
实践出真知,有的孩子怕受挫,轻易不敢尝试,总想什么都完美才行动。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行动力,鼓励孩子多进行尝试,让孩子知道行动的重要性,从中获取经验,体验失败。如果孩子经常去尝试的话,那么他渐渐会明白失败是常有的事情,这样他就不会极端地追求完美了。
■让孩子知道,成绩不是最重要的
李真是一个容易紧张的女孩子,在她眼中,没有比成绩更重要的了。每次考试前,她都如临大敌,紧张得无以复加。
李真之所以这样,除了她本身积极进取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父母的压力。每当李真的成绩有波动的时候,她的父母都会严厉地批评她,有时甚至好长时间不理她。这让李真感到非常不安。所以对于她而言,分数是最重要的东西了。只有保证自己的成绩,才能让父母对自己绽露笑脸。
实际上,李真的父母非常爱自己的女儿。他们上学时成绩都不够好,后来也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因为这样,他们非常看重女儿的成绩,因为他们将所有的寄托全部放在了孩子身上。他们觉得,要想让孩子保持成绩,就要给孩子施压,每当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打骂孩子不可取他们自然知道,但批评是少不了的,有时也会不理女儿,直到孩子再次获得好成绩,他们才会绽露笑颜。本来这样一直很好,但是随着孩子升入五年级,面临人生第一次选择,李真竟然退缩了。考试前她总是紧张过头,有时甚至失眠,第二天状态不好,考试自然难以获得好成绩。
每次成绩不好,李真对待下一次考试就会更紧张,就像是恶性循环一样。李真的父母这下意识到自己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
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家长难以时刻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孩子上学之后,很多家长都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托付给了学校。而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学校给予自己的反馈最直观的就是孩子的考试成绩,也就是分数。
分数对于孩子而言很重要,因为这是考核他们的一个标准,而家长大部分也以这个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但是有时家长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一次考试的分数真的能够代表孩子的学习吗?
其实,考试只是为了反馈孩子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但是有时临场发挥有所不同,孩子的成绩可能有失精准。如果家长太过看重分数,那么可能导致孩子对分数的认知也出现了偏差,他也会将分数看作考量自己的唯一标准。当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很可能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者是影响学习状态,导致恶性循环。
家长应该要让孩子知道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分数,只有放下心头的重担,孩子才能快乐成长。那么家长要怎样向孩子传达这个信息呢?
1.家长要明确态度
很多孩子对分数的看法来源于家长。当家长很看重分数的时候,孩子也会给予分数极大的关注。如果家长能够自如地看待孩子的分数,那么孩子也就不会受分数的控制了。
童童这次英语考试失败了,她很失落。见妈妈的时候,她低着头说这次考试才考了63分。妈妈听后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对孩子说:“宝贝,你这次虽然没有考好,但是及格了,你一直在努力不是吗?这次哪里有错误,下次改正就好。考试是为了让你找到不足,一次分数不代表什么。”听了妈妈的话,童童很快从失落中振作起来了。
在孩子成绩不够理想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予鼓励,订正孩子对成绩的错误看法,就像童童妈妈那样,让孩子认识到分数的真正意义,这样孩子就会正视学习,不会将分数当成学习的目标。如果家长过于看重分数,那么逐渐地应付考试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从长远来看,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让孩子知道能力最重要
如果孩子过度重视分数,那么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善于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得分的水平。孩子有时面对分数可能心理压力过大,家长要适时地开导孩子,让孩子明白能力的重要性。
平时家长要多注重孩子的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死读书、背概念。
3.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绩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成绩不理想,第一反应就是批评教育,或者大发雷霆。当然,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好的,但是很可能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就是你只看重他的成绩。当然,除了发火之外,冷暴力也是应该要极力杜绝的。
如果家长不理睬孩子,或者对孩子表示出不关心,那么孩子的心理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即便孩子考试失利,家长也应该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至少要知道孩子因为什么考试失利,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家长面对孩子成绩的时候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让孩子也有一颗平常心,养成考试后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的习惯才有利于孩子成绩的提高。
■远离忌妒,不吃“酸葡萄”
某小学家长们的QQ聊天群里,大家正热火朝天地谈论着孩子的忌妒心理。只听一位妈妈说:“我家李婷都9岁了,以前还觉得她挺乖巧懂事的,可现在越来越让我发现她的忌妒心很强。在小区里见到别的邻居的孩子,我只要逗人家一下,她就大声吼叫,严厉制止;如果我夸奖别的小朋友两句,她也受不了。最近,她因为作文比赛只得了二等奖,而她的好朋友得了一等奖,她就又忌妒心泛滥了。”
接着,凯凯的妈妈说道:“我家凯凯本来和同学辉辉很要好,两个人每天一起上下学,一起做作业,有什么喜欢的东西也乐于分享。但是最近,因为辉辉被评上了三好生,他就和人家疏远了。”
对孩子的忌妒心同样感到不可思议的还有灼灼的爸爸,他说:“前些天,学校里举办歌咏比赛,我们家灼灼觉得自己临场发挥失了水准,所以对于那个超过他的小选手很是不服气,总说第一名本该是非他莫属的。我和他妈妈劝导了多次,让他接受现实,可他心里就是别扭着,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著名思想家培根曾说:“忌妒是一种软弱的傲慢,应当受到鄙视。”
说到忌妒,家长们都不陌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人家所取得的成就后,心里就像爬满了虫子,非常不舒服。在他看来,只有他才配得上这样的成就和优势,而除了他自己之外,别人是没有资格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忌妒”。
可以说,忌妒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情绪,几乎没有人不会不忌妒。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在看到自己的妈妈抱别的孩子时,就会出现哭闹的不满反应。当孩子长到八九岁,其忌妒心理会更强,比如,当发现别的同学穿的衣服比自己的高档,玩的玩具比自己的先进时,就会生出忌妒的情绪。甚至有时候,老师表扬了某个同学,他们也会很不屑地嗤之以鼻,见到好朋友考试成绩比自己好而耿耿于怀……
作为孩子的父母,也许你也有和上述家长同样的感受。孩子时常表现出来的忌妒情绪,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妒忌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体验,它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别人超越,或者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情绪体验。忌妒心萌生的范围大多在地位相似、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人们之间。
虽然说忌妒是正常的、普遍的心理体验,但是,如果忌妒心理过于严重,那么势必让孩子的思想变得狭隘、不爱帮助别人等,这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将大有害处。
所以,父母们需要在认识忌妒这一普遍性心理的同时,更要提防孩子忌妒过头。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忌妒的不利影响,并想办法让发挥忌妒的正面作用。
事实上,孩子之所以忌妒别人,其根源在于他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因此,要医治孩子的这一心理,父母就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父母要及时予以肯定,让孩子有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样,孩子就不容易被别人的好运所打动,反而用更多的时间来充实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孩子还会因为父母的爱和鼓励而变得宽容、变得大度。
1.父母多加引导,让孩子认识忌妒的负面影响孩子对于情绪的掌控和认识能力都比较有限,这时候就急需父母的帮助。当发现孩子忌妒心过强的时候,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认识忌妒这种负面情绪的危害。
具体来说,父母们可以通过平时的交流告诉孩子,或者通过写纸条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写:别人的进步是别人努力的结果,人家不会因为你的忌妒而失去进取心,反而会变得更加优秀,要知道,你是无法阻止别人进步的,你能做的,只是欣赏人家的进步,并向人家学习。或者告诉孩子,谁都不喜欢忌妒心太强的人,当你忌妒一个人,那么他就自然会远离你。如果你经常忌妒别人,那么就会有很多人远离你。这样你就不能在和别人的共同学习和交流中得到帮助,取得进步。
2.让孩子认识到别人优点背后的努力
每个人形成自己的优势的背后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作为父母,教孩子不仅要看到他人的优点,还要看到他人为此付出的努力。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尊重他人,并心悦诚服地学习他人的优点。
3.家长要先戒除比较心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不同的孩子做同样的对比,显然是不公道的。既然忌妒来自不如别人的感伤,那么对比中的不当只能点燃孩子心中的妒火。所以家长应该要引导孩子多看自己的优点,以此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带孩子走出忌妒的困局。
4.让孩子看到成功后的努力
孩子忌妒的是其他人的成功,家长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激发孩子奋进。比如引导孩子看到其他人背后的努力,以此激励孩子。另外,家长也应该教导孩子广交朋友,这样孩子在友谊之光当中会逐渐受影响,将忌妒转换成一种前进的动力。
5.帮助孩子克服弱点
有时孩子之所以会有强烈的妒忌心理,是因为自己与他人相比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因为孩子还不能理智地对待这样的落差,所以会产生严重的忌妒心理。家长应该多观察孩子,在发现孩子的忌妒心之后分析原因。如果是因为孩子的某些不足,家长就要给予引导,让孩子学会以长处弥补不足。
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歌唱得好,就会忌妒人家有一副好嗓子。我们就可以适当地让孩子练习发声,或者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同时告诉孩子:“别人唱得好,可能是先天嗓音好。你的嗓音虽然没那么好,但是只要尽力了,就是很棒的孩子。”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舒缓忌妒的情绪。
■不要攀比,安心做自己
晓梦是小学二年级的女孩。她的妈妈是从今年明显感受到女儿的攀比心理的。一天早晨,妈妈准备送晓梦上学,结果一直很喜欢上学的她吵闹着不去学校。妈妈很奇怪地问她,她哭着说:“人家苗苗穿得那么漂亮,我的衣服太难看了,人家会笑话我!”无奈的妈妈只好答应买新衣服给她。
过了几天,晓梦又不愿意去学校了。经过家长仔细询问,原来是另一个小朋友买了一双很好的鞋子,自己却没有。为了让女儿乖乖地去学校,妈妈只好又顺从了晓梦。
后来,妈妈才意识到,因为晓梦所上的学校周围都是一些高档小区,这些居民的孩子也大都在该校读书,所以晓梦受他们的影响也爱比这比那的了。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妈妈开始了对晓梦的教导,她说:“我们上学是为了学习知识,如果能够把书念好,学到知识,那才是最棒的。一个孩子即便穿得再高档,吃得再高级,学不到知识也白搭……再者说,没有哪个人处处都比别人好,都比别人强,只要尽自己的努力,问心无愧就好。”
起初,晓梦对妈妈的话置若罔闻,她觉得是妈妈不想满足自己或者没有能力满足自己才这样说的。后来,又经过妈妈几次三番的教导,晓梦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爱攀比的习性也有了很大改观,从比吃穿用度转移到比学习上来了,晓梦的成绩因此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刻意地将自己的能力、智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总是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态。攀比是现在普遍存在于孩子们之间的一种现象,比如,比吃穿、比学习用品,甚至有的孩子还比起了父母的工作和社会地位等,这种现象让很多父母都感到不知所措。
也许你自己家里也有像晓梦这样的孩子,喜欢和同学攀比这攀比那。除了环境的因素之外,导致孩子爱攀比主要是因为家长教育不当所致。
由于现代的物质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父母总怕孩子受委屈,于是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自己孩子穿的、戴的都不能比别人差,别人的孩子买什么,咱家的孩子也得买,决不能让人家比下去。因此,这种溺爱纵容了孩子的攀比心。
此外,父母平时的表现也是重要因素。比如,有的父母爱和别人拼消费,喜欢显摆,那么孩子自然会效仿。
孩子一旦喜欢与人攀比,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不平衡心理:凭什么别人有我没有,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甚至还要更多、更好!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孩子就会把攀比对象当作“假想敌”来看待,处处看人家不顺眼,时时想把人家比下去。如果达不到目的,那么就会被自卑感占据内心。不管是哪种情况,对于孩子本身良好性格的形成和与他人的和谐交往都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父母应该及时引导,让孩子知道,良好的生活条件要靠自己创造,父母的成就并不是孩子的荣誉。家长应把他们的竞争注意力从家庭条件引向个人能力和学习成绩,从而使攀比演化成校园内的良性竞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孩子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
很多孩子会觉得钱就是“银行卡里吐出来的”,随便花就行。这样势必导致孩子不理解父母挣钱的辛苦。因此,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了解任何东西都是父母通过辛苦劳动换来的,那么孩子就会理解和体谅父母,不会因为虚荣心而和身边的人盲目地攀比。
2.帮孩子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来
其实,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在其内心有一种竞争的意识,他想要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甚至要超越别人。在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的这种上进心,改变孩子比吃穿、比消费的思想,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等方面进行比较,把孩子的攀比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3.告诉孩子,和别人比自己有而他人没有的很多时候,孩子们比来比去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所以家长们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比别人强的东西,所以你不用处处都和别人一样,你有很多比别人强的地方。”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知道,很多东西是没办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的,别人拥有的你没有,同样你拥有的也可能是别人所没有的。
2.引导孩子预见事物的后果
有些时候,孩子爱攀比的习惯是受家长价值取向影响的。有很多家长愿意为孩子花钱,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学习上,全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甚至有些父母还会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给你的都是最好的,除了你,别人都没有。”或者“这些东西都是很贵的,妈妈因为爱你才会买给你”。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差,使孩子产生一种攀比的心理。
5.父母要保持平常心
想要杜绝攀比心理,父母就不要想着“比”,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暂时的不足,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赏识。这样,孩子的进步反而会更加明显。
甜甜这次期中考试得了第九名,没有达到妈妈的预期目标。不过,妈妈并没有批评她,只是让她看了看前八名同学的成绩。谁知,甜甜一下子生气了:“你就知道把我和别人比,我就不如他们,你看谁好就让谁来当你女儿吧!”妈妈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做法可能起了反作用。从那以后,妈妈再没拿别人和甜甜比较。甜甜也争气,成绩很快提高到前三名。
父母应该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停止对孩子的比较,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多发现孩子的优点,这样会让孩子更自信,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让孩子明白,只要他尽力了,他就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
6.看到孩子的进步
父母应该学会全面看问题,不仅要横向地看孩子和别人的差距,更要纵向地看孩子比从前取得了哪些进步。家长不能用学习上的进步来牺牲孩子的成长,盲目攀比的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甚至是个性的扭曲。更加可怕的是,家长的攀比会渐渐让孩子也养成爱攀比的坏习惯。
让孩子学会竞争固然重要,但是还是少拿其他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吧!这样做,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可以让你的家教轻松许多。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都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未必就是差距。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父母就不要对孩子过于挑剔,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Part2 总是在乎输赢,你会不快乐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因为争强好胜,赢了就满心欢喜,输了就大哭大闹,这样的孩子不仅活得不快乐,而且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为此,父母要教孩子正确地对待输赢,认识到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汲取了什么教训、学到了什么,是否还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使孩子乐观向上,勇敢地面对挫折,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
■输了成绩,赢了成长
琦琦今年5岁,由于受棋迷爷爷和爸爸的影响,从3岁多就开始下象棋。可是因为琦琦年龄尚小,自然不是爸爸的对手。
不过,为了逗孩子开心,有时候爸爸会故意“放水”。但更多的时候,爸爸从不迁就琦琦。每当这时,琦琦就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大哭不止。
看到琦琦这个样子,爸爸说:“你现在才5岁,还是一个小孩子,能和大人下象棋,并且能下到这个程度,已经算是很厉害了。每当和你下棋时,看到你专心致志的样子,我都感到骄傲呢!如果仅仅为了你高兴,我会假装输给你,可是那有什么意义呢?”
看到琦琦认认真真地听着自己说话,爸爸接着说道:“现在你自己来选择,是要爸爸假装输给你,还是你一直和我挑战,想办法将来赢过我呢?”
经过爸爸的一番鼓励和引导,琦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流露出一个小小男子汉的气概。对此,琦琦的爸爸欣慰不已,庆幸没有向孩子“妥协”,没有假装再输给他。
不得不说,琦琦爸爸那“输得起”的理论,是很值得父母学习和借鉴的。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遭遇挫败时,有不少父母表现得心疼不已,他们要么为孩子的挫败寻找理由,要么尽力帮孩子弥补或过分地哄骗,并小心呵护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败。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不但无法让孩子了解到真正成功的意义与失败的价值,而且也不能帮助孩子学习面对失败及成功,而这些却是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功课。
所有父母都应当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稚嫩的树苗,不经历风雨的洗礼是难以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挫折就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最好课堂。不遭遇挫折,孩子就无法认识到现实的世界和真正的生活;不经历挫折,孩子就无法学会镇定、坚强地面对困难;不战胜挫折,孩子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无法给自己下一个肯定性的评价,也就无法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步步走向独立。
道理我们已经明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通过实际行动将“输得起”的心态注入孩子的体内。
1.父母要从自身做起,端正态度
很多父母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行为:喜欢让孩子在别人面前展示“才艺”,并以此作为自己的“门面”。如果孩子表现得好,就夸孩子聪明、能干;如果表现得不好,就指责和埋怨孩子笨。毋庸置疑,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争强好胜,一定要赢;要么失败了就爬不起来,甘愿就此沉沦。
莹莹对于挫折总是缺乏勇气去面对,在她眼里,赢就是赢,输就是输,如果输了,那么就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之所以她会有这种看法,完全来自于她的父母。莹莹的爸爸、妈妈非常看重莹莹的成绩,每次只要莹莹没有得到好成绩,她的父母就会不遗余力地批评她,使得莹莹对输赢的看法形成了习惯,在她的眼里没有成长,只有竞技和输赢。
身为孩子的启蒙教师,想让孩子“输得起”,父母就必须先平衡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孩子的输赢得失。当孩子在学习或者游戏中遭遇失败情感受挫时,父母应该教育他克服沮丧和悲观的思想,然后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暂时的挫败。即使他很优秀、很受瞩目,我们也不要一味地称赞,而是应当让他戒骄戒躁,以免走上自负的道路。
2.提高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遭遇挫折,这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尽快恢复到快乐积极的状态中来,会刻意地帮孩子排除一些正常环境中遇到的困难,一发现孩子受挫,就伸出手来帮忙。这样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己面对失利的空间的机会。
举例来说,孩子在用积木搭一座高楼大厦,可是就在快要大功告成的时候,“楼”塌了,这时孩子自然会流露出失望的表情。尽管如此,父母也不要直接帮助孩子解决,而应该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引导孩子去思考,然后让他自己去执行解决的办法。这样,他就不会在失落的情绪中不可自拔。
事实上,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动机,正是来自于遭遇过的挫折。当他们拥有足够的应对经验时,就不会对挫折感到恐惧,就不会因为挫折就一蹶不振。
3.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孩子在和同学、朋友一起玩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大惊小怪,或是一味地训斥或者安慰。因为集体活动就是如此,不可能人人都会完美。而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审视,孩子就会更好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意识到“天外有天”的道理。这样一来,他自然能够“输得起”,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下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要用一个长远的眼光去衡量。美国有一句谚语:“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自私的爱,导致孩子不敢接受挫折。家长让孩子直面挫折,让他体验和克服困难,建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这才是家庭教育的精髓。所以,对孩子“狠下心”来吧,让他敢于面对挫折,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教育孩子。
■请“慢养”你的孩子
依然是个风风火火的女孩子,她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雷厉风行。依然做事非常果断,但有时又有些武断。她追求完美,因为她的父母要求她要完美,所以无论如何她都必须达到父母所要求的标准才行。
但是,这样的依然并没有达成她父母的期望。她并不完美,因为缺乏耐性,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比如说养花,班级里面养花,别的同学都精心照顾,只有依然,轮到她的时候总是给花浇很多水,这样第二天她就不用浇水了。因为这样,在依然照顾花草的时候,有些喜旱的植物因为一次浇了太多的水而死掉了,而且那些花盆当中酿出的小芽也被依然当作杂草除掉了。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教育孩子方面也不例外。如果家长们急于取得教育成果,那么最终结果很可能和初衷相悖,致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难以健康发展。
近年来,家庭教育界有人提出来“慢养”的概念。也就是说,希望孩子成才、成功的父母需要具备这样一种心态:凡事不能操之过急,要懂得等待。
或许很多家长听了这样的观点会立即反驳: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孩子的未来呀!怎么能等待呢?
父母们不要误会,我们这里所说的等待并不是让孩子坐等天上掉馅饼,而是希望家长们能从自身做起,不要太过着急。因为当今社会,已经有很多孩子为“尽快”成长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不要总是纠结于它什么时候开花,要知道每种花都有不同的花期,所以家长也不该着急,否则真是揠苗助长。
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不要激进,慢一些,稳一些吧。
1.耐下心来,等待孩子成长
有的家长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掌握所谓有用的一切知识,不是去教导孩子如何思考,而是希望孩子记住所有问题的现成、可靠的答案;不是让孩子去大胆尝试,感受成功和失败,而是处处提防着孩子“越界”。显然,这些做法都是和慢养相悖的。所以,家长们一定不要想着孩子在将来才能够达到的水平现在就能实现,正确的做法是,耐下心来,等待孩子成长。
2.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勿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的故事家长们都熟知。而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一种错误的方式,可还是有不少家长“知错不改”。比如,有的妈妈选择超出孩子在该年龄阶段的认知范围来学习各项技艺。
实际上,这种过早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风气,到头来很可能是做了负功。比如,你希望孩子具有绘画才能,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专业老师那里学习,结果如何呢?不用问,很可能就是孩子画什么像什么,但是同时也导致孩子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既然这样,妈妈们何不让孩子敞开心灵,自由地涂鸦,自由地想象呢?
3.为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孩子的天性实际上就是玩。通过玩,他们就能从对事物产生的感性认识中学习。因此,妈妈们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松紧有度,不能不顾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过于严格地管制孩子,强行给孩子灌输知识。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才会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李文的成长非常快乐,他的妈妈从来没有逼迫他去完成什么。在自由而宽松的环境当中,李文也学会了很多东西。因为他的家长总是在玩的时候将那些知识渗透给他,而不是让他在很短的时间当中背下来。就这样,李文渐渐成长,知识积累也非常丰富,而他也很快乐。
4.“高压”下的孩子会很累,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我们都知道,要想让食物快一点熟,我们可以通过加压来实现。高压锅就是采用的这个原理。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与此相似。我们看到,很多妈妈倾注了自己大部分精力、物力、财力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快点成名成家。
可是诸位家长可否想过,正是这种高投入产生的高要求,让你少了耐心和平常心,希望自己的投入很快就立竿见影,一旦发现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会苛刻和责难。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每况愈下,甚至破罐子破摔,再也打不起精神。
■坦然面对失败,才是真正的强者
阿迈参加演讲比赛,但没能进入决赛,他一回到家就哭起来:“我失败了,我真没用。”
“不”,爸爸开导道,“这并不能代表什么,要我说,这正激励你的成功呢。”
阿迈不解地说:“为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爸爸回答道。
“这句话我听说过,但这有科学依据吗?”阿迈继续问道。
“一个失败了的人,如果能够汲取经验,继续努力的话,你说是不是成功的胜算更大?!相反地,如果你失去了再战斗的勇气,那就是真的失败了!”爸爸意味深长地说道。
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击败。”作为家长,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失败是非常重要的。
1.父母应该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
做父母的,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成绩要好呀,要努力呀,不能掉队呀。”一到考试的时候,更是比孩子还着急,不厌其烦地嘱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许失败。
父母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却对孩子真的有害无益。没有谁能事事成功的,也不是任何事一次就能做好的。孩子只是孩子,他没有生活的阅历与经验,他还处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阶段。他有权利失败。
父母不要给孩子灌输负面的思想,否则孩子会在失败中绝望。成长过程当中遭遇失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家长要培养的是孩子如何在失败后奋起。这是一个长期工作,只有孩子意识到失败不可怕,才能渐渐直面失败,养成不惧失败、努力奋起的好习惯。
2.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生活中,父母常为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担心、着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有时就忍不住地警告孩子:“你到底要这样失败多少次?”可是父母是否认真想过,给孩子“不许失败”的压力,孩子的心理负担会更重,情绪也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但不能够从失败的状态中走出来,甚至会更糟。
王东时常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其实王东很聪明,但总是在关键时刻发挥失常。这是因为他的父母每次都在考试前给他巨大的压力,让王东很惧怕失败,神经紧绷,但结果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因为屡次失败,这让王东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孩子考试或比赛之前,家长不要催着孩子去学习,可以允许他们适当地看看电视,与别的孩子玩耍。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与孩子聊聊天,表现出对考试成绩或比赛结果不在乎的态度。尽量让他们脱离紧张的气氛,调整好状态。父母的这种态度会让孩子心里轻松起来,并大受鼓舞。孩子的压力释放掉了,真正的水平才能发挥出来。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失败,也跟父母施加了太大压力有关。
3.孩子失败时,先表扬后提醒
以常人的心理来看,失败了,都会感到沮丧、难过,并且自责、后悔,这个时候是他们最伤心的时候,也是最脆弱的时候。小孩子也是一样,甚至他们内心还多了一层恐惧——怕被爸爸、妈妈数落。这个时候他的内心是敏感的,需要安慰、理解和鼓励。有的小孩子天生自尊心强,如果失败后得到的只是一顿责骂,在他心里就会留下阴影。
孩子做一件事失败了,他并不一定就能对失败有正确的认识,只是担心害怕,没有去想自己失败的原因。那么父母就应该是引导者,首先肯定他的努力,然后再提醒他做得不够的地方。
4.教孩子理智地面对失败
如果家长教会孩子对失败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对失败采取了正确的态度,那么,他就不会被失败所打倒,屡经失败而不悔的坚强毅力也就自然产生了。那么,应该怎样教会孩子面对失败呢?
家长可以从几个地方加强注意,首先就是不要给孩子挂上“失败者”的标识牌,这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出现偏差,变得不自信,甚至是自卑。其次也不要总是说失败,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最重要的是,家长应该帮孩子计划好,在成功的路上将面临什么,怎样避免失败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没有人愿意尝试失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