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食家是怎样炼成的
宝贝在胎儿时期就具备了味觉能力,其目的是为了出生后能够更好地辨识母亲的味道,从而得到一种熟悉的慰藉。
“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一生中似乎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了吃而奔忙。其实,远不止于此,在我们还未出生时,就已然开始“品味人生”了。
妈妈怀孕第3个月的时候,胎宝贝的味蕾初发,4个月时就能够津津有味地品尝羊水了。他在子宫里住到7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已知道人世间原来有甜有苦,味道各不相同,而对于“甜”却是无一例外地喜爱。那羊水据说竟是含有甜味的?所以,如果说我们对甜味怀着一种近乎本能的追逐与喜好,恐怕还是有些渊源的。
而且,胎宝贝这一喜欢甜味羊水的天性,医生还曾用来治疗孕妇羊水过多的病症。其方法就是在孕妇的羊水中注入糖精以增加羊水的甜味,如此一来,胎宝贝就会喝更多的羊水,从而缓解孕妈妈羊水过多的症状(胎儿24周时在宫内已可吞咽羊水,40周,胎宝贝平均每天要喝1升左右的羊水,再将其排泄出去,以此锻炼肠胃功能)。
当然,羊水中的成分除了糖分,还含有胎宝贝的尿(孕妈妈们不要因此苦脸哦)、盐分、脂肪酸、胆固醇等。而且,随着孕妈妈饮食的变化,羊水的味道也会改变,因为其含有妈妈所吃的食物、香料和饮料等味道。这样宝贝在宫内就已能接触到各种物质,如糖、酸、蛋白质和盐等。因此,宝贝的口味其实就是妈妈胃口的翻版。
科学真相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由法国的伯努瓦斯特·沙尔领导的一个味觉科学研究小组比较了24名新生儿的味觉反应后发现,他们对香味的喜好与其母亲对香味的爱好有密切关系。
在实验中,一组孕妇在妊娠期间常吃带茴香味的食物,她们所生的婴儿一出生就被茴香味所吸引,4天后更有喜好茴香味道的表现。另一组孕妇在妊娠期间不吃带茴香味道的食物,她们的婴儿一出生就对茴香气味表现出反感或无反应,表现反感的婴儿在4天后反应更加强烈。这是由于他的味觉细胞有了进一步的发育,更为敏感了。
这个研究小组的专家认为,上述比较研究说明,孕妇妊娠期间对一些味道的好恶对胎儿味觉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孕妈妈们如果想日后拥有一个不偏食、口味不挑剔的“好孩子”的话,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杂食”者,要喜欢一切有益的食品,包括自己不爱吃但对身体极有用处的一些“排斥品”。否则,日后如果宝贝因为挑食而饿成个“豆芽菜”,你可别单方面下斥责令哟!有果必有因的。
人生第一课:品味
刚出生的宝贝天生就对一些基本的味道有反应,那么,是哪些味道呢?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
一直很甜蜜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食不知味会怎样?答案很简单,人生会少了很多乐趣。事实上我们尚在幼儿期时,味觉都从未远离过。
也许发育有前后,但是每一刻,我们都有机会去品尝那生活中的甜、咸、酸、苦、鲜,尤其是那份源自胎儿时的甜甜回忆……“甜”源自胎儿时,来到尘世后,宝贝对它的依恋之情丝毫不会削减,但这更多是生理问题,对它的情感只是个副产品。
科学真相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精神生物学研究员苏珊娜·派斯娜和肯特·贝利吉发现,老鼠脑部有个“快感点”(pleasurespot),而这个“快感区域”会使甜的味道较之其他味道更受欢迎。而且这一快感来得相当快,它根本不需要经过进入内脏消化吸收这个过程,因为口腔里的“甜味感受体”直接连接着脑部会分泌内啡肽的区域,这些天然的、类似吗啡的化学物质会诱发快感和幸福感,甚至能阻止疼痛刺激传入脑部。
甜味本身仅仅是一种感觉而已,品尝到甜的东西所带来的快乐实际上是在大脑内部产生的。脑部的神经系统会积极地将“愉快”
添加到这种感觉上,从而产生一种“喜欢”的反应。因此“甜”味是不经训练就能被宝贝接受的一种味道,而甜味食物通常也是自然界中较为安全的食物。宝贝凭着本能去接受它也是有道理的。
此外,带有甜味的食物除了补给能量,还能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满足感。如果给一个精神正处于紧张状态的人吃一粒糖果,应该很快就能看到一脸的“晴空万里”。当然,如果想用糖果安抚一个哭闹不止的宝贝也一定“糖到哭止”,但是,这却是个极其危险的办法,形同可卡因之效用!因为食糖过多的话,宝贝就会只满足于“甜”的味道,而逐渐变得不能适应其他的味道。这样不仅阻碍了味觉的发展,同时还可能引起龋齿、肥胖等问题。
当然,大部分的爸爸妈妈不会因噎废食,做出这等可笑之事,但是另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却依然会“不小心”让宝贝成了嗜糖狂。这就是关于乳汁难吃的传说有一天某成年人好奇心突起再兼童心大发,试着尝了尝奶水的味道,结果……立刻吐了出来。哇!太难吃了!除了没有甜味之外,似乎什么味道都有了!于是,就按着成年人的味觉标准下了判断:应该给宝贝的食物中加些甜味!一勺、两勺……一次、两次……结果造就了宝贝的恋糖情结,也使自己陷入了日后“糖果争夺战”之大恶人的角色中。
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味觉与小宝贝的别无二致,可实际上差之千里!
要知道宝贝的嘴比我们的嘴更敏感,也更容易分析味道,所以他很容易接受添加给他的我们所喜好的味道。成年人的舌头布满了感受器,有的负责向大脑传递味道的信息:咸、甜、酸、苦;有的负责评估食品的质量;有的负责测量食品的温度。而婴儿的这些感受器不仅仅在舌头上,还遍布他整个口腔中。感受器的数量众多,能让宝贝更好地把信息细化,所以宝贝不需要加量加码,就能品得有滋有味。
邂逅咸味
甜与咸,一对好搭档。虽然我们经常重甜轻咸,几乎把所有的聚光灯都投给了甜,且对那咸一直带着一种苛求的态度,“不要太咸!”“太淡了,咸味不够!”……但是,想想这些细节,才陡然发觉咸味其实一直如影相随,每每吃饭时,议论最多的话题大约就是主菜味道的咸淡。
这样纠结的心理始于何时呢?这得先从宝贝还是胎儿时说起,早在怀胎6月之际,胎宝贝已有了味觉偏爱,已能将感觉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那里,由它们来给出最终的味道判断。
时光荏苒,待到入得人世,虽然早已具备了一些有用的味觉,但是对咸味却还没有太多的好恶偏见,而真正的味觉革命却恰恰是始于对咸味的领会。这是由于宝贝的味觉感受细胞的细胞膜在此时生出一种对钠敏感的蛋白质。某天,才5个月大的小人儿,突然间觉出有一种咸咸的水竟然比白开水好喝!从此,咸与淡的斗争便拉开了帷幕。
其实,小宝贝之所以对盐的感受来得如此之晚,恐怕很大程度上得归咎于肾脏的发育,它的发育迟缓,阻止了宝贝享受咸味的脚步。(当然,身体发育先后的安排定然也是有它自己的道理小的婴儿来说尚没有这种能力(这也是他们尿频尿急的原因之一吧),所以无需吸收钠。而母乳的含钠量又是极其低微的,初生的小宝贝自然不知钠如果说,我们对甜的喜爱有些非理性的话(因为它能让身体获得快感),那么对咸的爱恋则的。)较大的婴儿以及成人的肾脏会利用钠来浓缩尿,而对于幼为何物。
是理智而冷静的,那份感情真是在点滴中积累起来的,因此它对我们的影响也更为重要和持久。
一个人是否嗜好咸味,全在于其断乳之后开始建立的饮食习惯。本来断乳食品中即使不加入咸味,宝贝也不会觉得少了什么,依旧能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如果逐渐在他的饮食中加入各种调料,慢慢地,便生出了爱咸之情,再难割舍。所以,口味清淡与否,就看爸爸妈妈的那勺盐的分量了。
如果说,吃糖过多惹出的祸是让宝贝感受其他味觉的能力下降,那么,重咸口味则会让宝贝逐渐对咸味感觉迟钝,这样一旦食物的味道稍为清淡,便觉食之无味,食之甚少,胃因此而备受牵连。但是,如若日日满足,却又导致过量摄入,这几乎是为高血压虚掩了身体门户,以备其伺机而入。
科学真相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马萨诸塞州奥本山医院的史蒂芬·H·锡纳博士指出,新生儿对盐的味觉反应可能与其他因素一起提示成年后患高血压的可能性大小。
锡纳博士及同事检测了234名新生儿对盐的味觉反应,同时测量血压,约有十分之七的婴儿的祖父母中至少有1人患高血压。
他们发现,所有新生儿均能区分水和稀释盐水的味道,通过观察其吸吮乳头的强度和频率可以看出所有婴儿都不喜欢盐水,但有一些婴儿对盐水的讨厌程度差些,这部分婴儿的血压也稍高于其他婴儿。
在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婴儿中该现象更为显着,其生后不久和生后1个月的血压比不喜欢盐水的婴儿高5.9点。同时观察婴儿对糖水的反应可发现,所有婴儿均喜欢糖水,但对糖水的反应与血压无关。这提示对盐的味觉反应与血压有关,与吸吮无关。
由此可知,宝贝对盐的“厚”爱可都是成人一手造成的。如果宝贝接触咸味的机会多,从6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开始偏爱加了盐的粥,吃咸经验较少的宝贝爱吃咸的情形就不那么明显。糖也是如此。
假如我们从小只准孩子吃低盐与完全无糖的食物,并不会消灭他想吃咸与甜的欲望。不论早期味觉经验如何,幼小的宝贝总会喜欢吃甜味或咸味重一点的食物(幼儿的口味喜好其实比大多数成人重)。所以,一定不要以自己的口感来衡量宝贝的口味。
指导小手册
宝贝在成长阶段食盐摄入量标准1.出生6个月以内的宝贝,每天钠的摄入量不应超过200毫克,换算成食盐量就是0.5克,这包括其他食物中含有的钠。
2.1岁之前,宝贝每天的食盐量不应超过1克。
3.1~6岁时,宝贝每天的食盐量不应超过3克。
4.7~10岁时,宝贝每天的食盐量不应超过5克。
父母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实际生活中,许多孩子每天食盐量早已到了9~10克,这已是专家推荐量的3倍,因为他们会从零食中摄取盐。比如一包方便面的含盐量超过了4~6岁儿童一天可以摄入的最大值;一袋薯片的含盐量也经常会超过儿童每天食盐配额的四分之一。所以,如果无法挡住零食的脚步,那就记得让孩子多喝些白开水吧。
温馨提示
出生6个月以内的宝贝,只吃母乳、配方奶和适量的辅食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钠,基本不需要在辅食中添加额外的食盐。
有点苦
苦味,无论从口感抑或是情感层面讲,它都不讨人喜欢,因为它总是与痛苦关系密切。但是,积极向上的人却总能从中发现一些有益的东西。
从口感来说,苦味是一种警示,提醒你送到嘴里的东西很可疑,要谨慎对待;从情感而论,苦过了才懂得珍惜甜的来之不易……如是感悟对一个小婴儿来说,根本就是将人生太过复杂化了。他对于苦滋味的感受很单纯——天生就不喜欢苦的味道!从本源上讲,婴儿天生抗拒苦味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人类漫长的进化史。自然界中,苦味通常是植物毒素里面所含的生物碱造成的,这些毒素是植物为了防止自己被吃掉而分泌出来的。在进化过程中,人类渐渐对这种苦涩的味道产生了本能的抗拒,因此即使是今天的婴儿也依然承袭了这份原始的本能。
当然,人间的苦味也是“多滋多味”的,宝贝们对苦味的感觉也会演变。婴儿刚出生就能辨识一些苦味,以后能辨识的种类与成分逐渐增多,到2岁大的时候,苦味感受便与成人接近了。
于是,许多成人聪明地利用这一点帮那个“小小探险家”绕过了许多危险区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还记得两岁的宝贝们最常出现的一个行为是什么吗?“尝遍世界”!在那段能够直立且自由行走的岁月,随着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可见可遇的东西骤然丰富起来。好奇心驱使着他们四处探寻,不断“品尝”着可以放到嘴里的任何东西。大人们在为难之际,只有抓住这些小东西们的“七寸”,即拒苦之天性,才得以让其摆脱困境。他们为了预防小宝贝们去碰触那些有害物品,就在里面添加了一些苦味成分,这道“人工防火墙”还是很有效地阻止了这群小小“科学家”们的探索脚步。
当然,拒绝苦味虽是天性,但并不代表从此便让宝贝们不识“人间之苦”,要知道一些苦味食品对身体还是极为有益的。比如苦瓜,就有消暑、清热、利尿、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功效。
此外,如果不从小培养孩子对苦味的敏感性,会对其成年后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科学真相
据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戴夫教授调查50名40多岁女性的结果显示,不能很好地感知苦味的小组天生比较喜欢甜或油性的食物,体质量指数(BMI)比对苦味敏感的小组高7点,体脂肪度也高10%左右。
而通过对苦味敏感度与酒精摄取量的研究又发现,对苦味迟钝的人酒精摄取量会高于其他人。
不同的味道对人的生命活动有着不同信号的作用。但凡我们所知的味道,无论好坏,都要让孩子学着去分辨。因为各色味道均有其用,比如:
以蔗糖、葡萄糖为代表的甜味是补充热量的信号;以盐酸、醋酸、柠檬酸等为代表的酸味是新陈代谢加速和食物变质的信号;以钠盐为代表的金属性阳离子咸味是帮助保持体液平衡的信号;以咖啡因、奎宁等生物碱为代表的苦味则是保护人体不受有害物质危害的信号;以谷氨酸(味精)、肌苷酸(干金枪鱼味)、鸟苷酸(香菇味)为主的鲜味则是富含蛋白质以及核酸的信号。
吃奶时光
小宝贝从母乳中得到的岂止是味觉上的快乐,他还从中获得了许多身心的愉悦。所以,吃,对于宝贝而言,并不单纯是为了果腹哦!
妈妈的乳汁是什么味道呢?对于所有的成人而言,大约都是想象不出的。毕竟离那段吃奶的日子太过久远,当时的感觉早被封存在了记忆的最深处,几乎无从回味。可是,虽然那段时日在人生长河中只占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却几乎决定着我们一生的口味方向。
你我身边,总有人被盛赞为美食专家,他们可以从一盘简单的食物中品出若干华美味道,甚至连所用食材都可以一一道出。
拥有如此敏感味觉的人被称为“超级味觉者”,大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吃顿好的,人生观都会改变”。
当然,有敏感者存在的地方,也同样不会少了迟钝之人的身影,他们被称为“味盲者”,食物对其而言不过果腹而已。
究其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吃母乳的日子。
母亲的口味影响着乳汁的味道,而乳汁的味道又影响着宝贝的口味。这个看似有些绕的逻辑推理其实只是想告诉你一句话:
母乳多变的味道对宝贝的味觉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虽然处于吃奶阶段的宝贝还不能品尝任何固体食物,但是却能从母乳中体验各式味道,这种经验将左右他日后的口味喜好。
此外,母乳喂养的母亲让宝贝借助乳汁体验各种味道,其实也是把食物是否安全可食的讯息传递给他,当其日后开始吃固体食物时,不至于将食物当成毒物一拒千里,绝食到底!因为多数动物,包括人类都会本能地排斥自己从未品尝过的味道,因此这个母乳的味觉指导课程还是极为重要的。
科学真相
有一项研究分别对4个月与6个月大的喂母乳与喂奶粉的婴儿,进行食物喜好的比较。结果发现,喂母乳的婴儿在第一次吃某些蔬菜(如豆泥或青豆荚)的时候比较能接受。原因可能是喂母乳的婴儿已经通过母亲的饮食熟悉了这些味道,也可能是由于味觉经验比较广而愿意接受从未接触过的食物。
另外,吃母乳的宝贝断奶后更愿意尝试不同食物,口味更加多样化,也就是说他们更喜欢经常地更换一下口味。这也很容易理解,母乳味道丰富多变,自然也扩展了宝贝的口味经验。知道世间味有千百样,又怎愿意天天只吃同一种?
实验证明,母亲摄取香草、薄荷、奶酪都可使乳汁味道改变。
其他如各式辛香料等味道明显的东西,大概也有这种作用。
研究人员请来18位处在哺乳期的妇女,给每人服用一粒带有特殊味道的胶囊,有洋甘草味、葛缕子籽味、薄荷味和香蕉味等。
小时后,在服用洋甘草味和葛缕子籽味胶囊的妇女乳汁中,这两种味道相当明显。薄荷味胶囊则在服用6小时左右发挥作用。但是,香蕉味胶囊始终未对母乳味道造成影响。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豪斯纳说:“如果不能用母乳喂养,我建议母亲们尝试用不同厂商的多种牛奶喂养孩子,让孩子习惯不同的味道。”
一旦宝贝开始吃固体食物,味觉世界之门才真正打开。他虽然已从母乳中接触过不同的味道,但是同固体食物相比那真是微不足道的。那些吃到嘴里的真正食物的口感真叫他兴奋,尝到那些曾经从母乳经验中得到的味道,就像是赴了一场期待已久的约会一般,终于相逢、相知、相熟……这一过程,对那颗小小的心灵不知该是怎样一番喜悦与震撼呢!
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对其口味进行训练的,同时父母应该在训练中遵守多样化的原则。婴幼儿对味道非常敏感,所以最初的时候最好给他微甜、单一味道的食物,让他慢慢地识别这种味道。然后,再逐渐添加新的味道。等到他尝遍种种味道之后,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味道结合起来,如萝卜、土豆、黄瓜和扁豆等不同食物的味道。如果他不喜欢某种味道,没有关系,先暂停,隔半个月后再给他。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如果我们每一次都把他吃剩的胡萝卜扔到垃圾箱里,就很难让他爱上胡萝卜了,因为这一行为其实是在告诉他胡萝卜不好吃才扔掉的。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对他说:“宝贝,胡萝卜很好吃的。”之后,我们再换上一副回味无穷的样子,细细地品尝那根胡萝卜。婴幼儿是很善于观察和模仿的,他会注意我们的表情和动作,并加以模仿。要知道,婴幼儿非常喜欢模仿妈妈,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总是皱着鼻子喝一种汤,那么还能指望孩子爱上它吗?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饮食多样化,就先从我们自己做起。
指导小手册
有实验证实,出生第2天的宝贝就有味觉能力,1个月以内能辨别香、甜、臭等不同味道。如果把甜甜的液体放入宝贝的嘴里,他们还会表现出很轻松愉快的样子,并满意地吸吮起来,但对咸、酸或苦味液体则做出皱鼻子、撅嘴和不规则的呼吸等拒绝性的反应。到4~5个月时,宝贝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而个月到1岁的时候,宝贝的味觉发展进入了最灵敏的时期。
因此,妈妈们可依据宝贝味觉的发展特点,适当地帮其促进味觉发育。
1.及时添加辅食
在宝贝1个半月时可适当地给他喂些橘子汁,3个月左右可以用筷子蘸各种菜汤让宝贝尝尝味儿。
2.不断变化食品
如果用奶粉喂养,则每3~5个月就应更换一种奶粉,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口味的奶粉,导致宝贝的味觉变得迟钝。这些不断变换的食品可以给予宝贝充分的味觉刺激,对其味觉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6个月以后,可以给宝贝尝一尝甜、酸、咸、苦等味道,同时,可有目的地鼓励他去品尝不同的味道,并在训练的过程中用一定的语言进行强化,比如问宝贝“酸不酸”,让其把味道与名称联系起来,以此提高语言理解力。
3.断奶期的味觉体验
要使宝贝的味觉得到良好发育,断奶期的味觉体验不可小觑。由于宝贝的味觉、嗅觉在6个月到1岁这一阶段最灵敏,因此也正是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机。如果在这个感受性较强的时期,宝贝有了对各种食物的品尝体验,他便会拥有广泛的味觉,以后就会乐于接受各种食物。所谓“踏雪留痕”,在味觉神经存储器中一旦留下了某种味道的记忆,它就会永远存在下去。假如我们给他的食物比较单一,宝贝的味觉发育就可能不够发达,导致以后接受食物的范围也会比较狭窄,而且不那么愿意接受他从未体验过的食物及其味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