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习惯是慢养出来的-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成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孩子终身受益。反之,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但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影响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养成懒惰、缺乏进取心等毛病。正因为如此,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习惯问题

    王鹏与小德是一对同一个院里一起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年龄相仿,在同一个班级里,接受的是相同的老师的教育。可是,令人费解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却大相径庭。小德似乎从小成绩就相当棒,门门成绩班级第一;而王鹏却恰恰相反,总是掉在班级之后。为此,王鹏的妈妈心里非常着急。

    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同样一回到家里就做作业,就背单词、背课文,可分数还是那么低呢?难道王鹏的智力真的不如小德了?可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说,王鹏很小就很有创新力,小制作做得特别好,学自行车什么的,一学就会,而且体育成绩特别棒。

    原因到底出在哪里呢?王鹏的妈妈特地请教了王鹏的班主任——小王老师。小王老师悄悄地把王鹏的妈妈带到了教室的窗前,让她往里细心观察。

    王鹏的妈妈发现,班上的孩子都在静悄悄地写作业。特别是小德,做作业的时候可专注了,沉思、皱眉、奋笔疾书;再看看王鹏,他也在写作业,只是,在做作业的时候,他一会儿打开笔盒找东西,一会儿又抠抠脑袋,一会儿又撞了撞他的同桌,请教问题,总之,他看起来似乎更忙碌。

    看到这一幕,王鹏的妈妈似乎有些明白了。其实,自己的孩子智力可能并不比别人差,可学习习惯显然就不如别的孩子好。

    与王鹏有着同样的毛病,小学3年级的杨越冬也是一个学习习惯不良的孩子,据杨越冬的妈妈介绍,这孩子对学习的厌恶程度与对玩游戏的专注程度成正比。这不,以下是他学习与生活的几个场景特写:

    场景一:上课

    老师正在上课,还没10分钟,杨越冬就开始动、说话,或者玩他的笔;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一问三不知,不知道老师上课讲的是什么,不知道老师留了什么作业。

    场景二:做家庭作业

    在家做家庭作业时,杨越冬的妈妈总陪在他身边,因为,妈妈一不在他身边,他就开始玩其他东西,或者偷着看动漫书。

    场景三:吃饭

    杨越冬吃饭的时候,总让妈妈开着电视,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后,就不用想着看电视的事情。事实上,杨越冬一顿饭都要吃上很长时间,因为电视节目很精彩。

    ……

    正因为如此,杨越冬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名后几位,妈妈若因为忙碌,稍不监督,他的就是门门挂红灯,为此,杨越冬的妈妈疲惫不堪。

    据调查,在现实生活中,像王鹏和杨越冬这样,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习惯不佳导致学习不良的孩子大量存在。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现状,家长首先应分析原因,了解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良的习惯。教育专家研究表明,影响到孩子学习成绩的坏习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无计划

    有很多孩子,在学习时,往往缺乏明确的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他们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在后面推着屁股。事实上,凡事不预则废,一个学习缺乏计划与主动性的孩子,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

    2.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是大脑对外界信息的摄取,是把学习内容吸收进入大脑的第一步,没有注意力,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学习信息进入大脑,注意力的好坏决定了进入大脑的学习内容的多少。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都是由于注意力差导致的。孩子注意力差具体表现在:上课不能专心地听讲,老师讲课,而他的思想总爱开小差,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习、做作业的时候还想着玩的事情,心总是没有办法平静下来;总爱一会儿动动这个,玩玩那个,做事情缺乏计划性与时间观念,总爱拖拉。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影响其学习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3.懒惰,不爱动脑,依赖性强

    懒惰、不喜欢动脑,不爱独立思考也是孩子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生活中,很多孩子因为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意志力薄弱,学习上吃不了苦,他们习惯了依赖大人,一遇到一点点难题就打退堂鼓。做作业时,总喜欢依赖大人,需要大人在身边陪读,如果大人一不在身边,他们的作业就没有办法做完。因为不爱动脑,缺乏思考与理解,又不能独立完成作业,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比较差。

    4.学习不定时

    学习时间不固定,每天必要的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时完全凭情绪,情绪好的时候可以学到深夜,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干不了。知识是日积月累起来的,人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到大脑里去,饥一顿饱一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是事倍功半。

    5.学习不定量

    每天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喜欢搞集中复习、临考突击,每天该记忆的内容他欠账,该做完的作业他欠账,该复习的东西他还欠账。要想较好地掌握知识,必须靠每日的知识积累,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靠集中复习、临考突击学到的知识,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经不起严格的检验。

    6.不复习就做作业

    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要独立完成的任务,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所学的生词、语法、定义、定理和公式等,是要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如果孩子不求甚解地完成了作业,根本就起不到这些作用。

    7.学习马马虎虎

    上课时忘带课本和学习用具,抄写中明明是“b”可他抄下来就变成了“d”,作业经常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但字迹潦草错误率高,考试时草稿纸上明明做对了可就是忘记誊写到试卷中。

    8.不懂的东西也不问

    过于害羞,虽然学习上有许多没有搞懂的问题,但也不敢问老师;太爱面子,喜欢打肿脸充胖子,不懂也装懂,不会的东西从来也不向别人请教;学习心里没数,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些地方懂,哪些地方不懂,似乎什么都懂一点,但又没有完全掌握。

    9.有错也不改

    作业本发到手里,虽然上面有许多老师的订正,可很少往心里去;测验题和考试卷基本都是只看看分数便扔到一边,从不认真分析原因、检查和修改错误。学习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补漏洞的过程。

    以上是孩子学习习惯不佳的具体表现。事实上,要想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作为家长,除了要为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质保证外,还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

    ■学习时精力集中,专心致志,不做小动作,不边学边玩;

    ■独立完成作业,知难而进,乐于思考,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解决难题;

    ■热爱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不是被逼着被动的甚至委屈的学习;

    ■具有自觉学习态度,自律性强,不用家长“陪读”,不过分贪玩。

    孩子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与行为习惯,才能引导他们取得并将继续取得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成功。

    让求知成为孩子的习惯

    在生活中,我们的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上进、热爱学习。但现实是,不少孩子一上课就犯困,一写作业就发愁,一提到学习就头疼,更有甚者到了旷课、逃学的地步。为此,家长们苦恼不以。为什么孩子如此不求上进呢?其实,孩子之所以不爱学习,与其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有很大关系的。张楠就是这样一个缺乏求知欲望,一提到学习就犯憷的孩子——

    张楠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上课时他总是心不在焉,老走神,无论听讲还是做作业,精神都很难集中。

    课堂上,老师向他提出问题,他也总是一问三不知。班主任谢老师找他谈话,他告诉老师,自己实在没有学习的兴趣,隔壁的大哥不学习,照样赚大钱,我就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学习。

    老师告诉他,学习是为了求知识,跟赚钱是两码事。

    可张楠却告诉老师:“知识有什么用呢?知识能当饭吃吗?学了知识以后还不是要工作,要养家糊口。”

    就这样,他们的谈话在匆匆忙忙之中结束了。

    张楠之所以对学习兴趣缺缺,是因为他不曾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所在,没有体验到知识带来的快乐,更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所在。要想让这样的孩子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作为家长,当务之急就是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求知欲是人们探索、了解未知事物的一种欲望,是人们学习知识的动力。它能使人坚持不懈地探究知识,努力地驱动自己求知的动力,自觉地、发自内心地去探求知识的宝库。

    莱特兄弟小的时候,一天,父亲回来为兄弟俩买回来一个玩具,玩具上方有一个用橡皮筋做动力能够旋转的小木片,给木片加足动力后,玩具便会飞起来。

    兄弟俩高兴坏了,他们非常喜欢这个玩具。玩过之后,他们开始想,为什么这个玩具会飞,而别的玩具却飞不起来?奥秘在哪呢?于是,他们将小木片拆下来,安到别的玩具上,别的玩具也能飞起来,他们翻看着小木片,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于是他们就自己做了几个小木片,安到玩具上,拉紧橡皮筋后,玩具也飞了起来。

    从此,他们就对这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他们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做了大量的计算、设计、实验,最后终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一个小小的玩具使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而那个飞行玩具的制造商却没有发明出飞机来,同样玩过这种玩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也没有发明出飞机来,为什么呢?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莱特兄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求知欲不仅使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而且还造就了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可以说,求知欲是发明创造的起点,是孩子学习进步的内驱力。

    孩子的未来不可能是工作的一生,但却注定是求知学习的一生。父母和老师不可能,也没有能力为孩子灌输受用一生的知识,但却可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孩子自觉地发自内心地去探求知识的宝库,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那么,家长应如何发现和唤起孩子的求知欲呢?

    1.开阔孩子的视野,激发求知欲

    家长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观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比如春天可带孩子去观察小树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长情况;夏天带孩子去游泳、爬山;秋天带他们去观察树叶的变化;冬天又可引导他们去观察人们衣着的变化,看雪花纷飞的景象。孩子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家长最好还能指导他们参加一些实践,如让孩子自己收集各种种子、搞发芽的试验、栽种盆花;也可饲养些小动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启发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画出来,并鼓励他们阅读有关图书,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到书中找答案。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2.和孩子交朋友

    家长与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朋友关系,使孩子敢于在家长面前敞开心扉、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把内心世界展示出来,然后家长才能真正地透过孩子的表情、眼神、姿态、动作来窥探孩子内心的秘密,知道他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干。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3.把孩子引进书的世界。

    书是孩子认识、了解世界的又一个重要的窗口,家长在引导孩子通过这个窗口认识世界时,应选择符合孩子兴趣爱好的书,以培养孩子对书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家长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能引起孩子对书的厌恶。

    4.用表扬唤起孩子的求知欲

    任何人都需要鼓励,需要表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经常为孩子提供或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诸如提些简单的题目让孩子思考,安排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孩子操作,使孩子从中体验成功的欢乐。对于孩子的成绩,家长一定要看到。只要有进步,就要给以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就能激发孩子更大的热情。

    当孩子自然而然地将求知视为一种追求与习惯的时候,家长想制止孩子学习与探索都难。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具备了求知的习惯,就等于在成功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这样的孩子,还有什么能阻碍其进步与成功呢?

    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每个人体内都有非凡的潜力,都有一座奔涌澎湃的火山,这座火山一旦喷发,人生将会因此更加绚烂多姿。这一非凡潜力的激发需要的正是热情。

    热情是成功的发动机,潜能的触发器,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孩子对学习的热情程度,一个拥有学习热情的孩子能做到废寝忘食地学习,即使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也可以全身心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热情的支配下,孩子会主动约束自己不利于目标实现的各种不良习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以不屈的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将奋斗坚持到底,直到目标实现为止。在有学习热情孩子的面前,永远有一个看得见的靶子。

    在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对他们而言,学习就像吃药,苦不堪言,只要一提到学习,他们就情不自禁地皱起了眉头。在学习时,这些缺乏学习热情的孩子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内容上,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孩子具有这种不思进取的个性,可能有先天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由后天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归纳起来,造成孩子缺乏学习热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愿望太容易得到满足

    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想要什么很轻易就能得到,因此很多孩子看起来对什么都不在乎,成绩一般没关系,对班干部竞争没兴趣,比赛得不了名次也无所谓。

    ■缺乏学习的动力

    动机缺乏的孩子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一个丧失学习动机的孩子,在学习上一定无精打采。

    ■孩子缺乏上进心其实主要还是跟家庭教育有关

    爸爸妈妈本身缺乏上进心,工作不思进取,生活上平平庸庸,更忽视孩子情感与智力方面的需要,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行为指导和要求,平时极少和孩子谈话、游戏、讲故事,压抑了孩子的上进心。另外有些孩子则因为年龄较小,生性好玩,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评价,不能自我调节、自我监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励。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课程的孩子,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孩子,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孩子,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让孩子学生热爱学习,并把学习的热情保持终身。但就如何去激发孩子却没有定式,针对每个孩子个性与特点的不同,家长应因材施教,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能量。

    教育学家经过长期的分析、观察得到,一个优秀的家长,同时也是优秀的导师,他必能在家长与师长之间巧妙地互换角色,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激励着孩子不断进步。具体来说,一个优秀的家长在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催促孩子上进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和孩子讨论将来,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

    每个孩子,都会有对自己的未来的憧憬。做父母的,不妨让孩子充分发表他们对将来的希望,不管是多么不切实际的想法。父母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让孩子了解,为了自己的将来,目前辛苦读书是必要的,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没有哪个孩子自甘落后和不求上进,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只是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了他们暂时的落后。一旦找到了对症的方法,每个孩子的学习愿望被强烈引发之后,他的进步也许会出人意料。

    2.正面引导,提出目标,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强化孩子的进取心

    孩子的进取心大多是由外在的要求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愿望的。因此,目标教育是必须的。目标可以树立孩子的雄心,雄心可以引导孩子追求,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实际上是有激励作用的。

    应该注意的是:短期目标应按照孩子的能力来定,长远目标是明天的,短期目标则是今天的。目标定得太高实现不了时,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也影响上进心。

    最恰当的短期目标是稍微高于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例如,学生过去~直考15~20名,那么短期目标可以定在考到10~15名之间。

    3.做孩子的榜样,父母自己积极进取

    人们常说孩子把父母当做一面镜子,对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求知欲,自己必须先做出样子,这是教育孩子的一条捷径。

    清华大学的一位教师,是中专毕业考取清华研究生之后留校的。

    短短一年的时间便被评为副教授,带研究生,主持系里的工作,负责大型研究课题,完成多部著作。在他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也是勤奋好学,积极上进,不仅文化课优良,而且音体关全面发展,直升清华附中。

    究其原因,智力因素固然是一个方面,可是爸爸、妈妈的榜样力量也是无穷的。他爸爸在那么忙的情况下,还在职去北大再攻读博±,妈妈当班主任同时也在读研究生课程。当爸爸、妈妈坐在计算机前写作,当爸爸、妈妈在一次一次接待学术来访人员时,这就给了孩子无声的召唤。

    4.对孩子进行危机、挫折教育

    日本非常重视对小孩子进行危机感教育,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日本地少人多,资源缺乏,只有靠人,靠高素质的人,否则就没饭吃,就没水喝。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如果没有危机感,就不会那么快地制造出原子弹、氢弹,就不会有人造卫星上天。对孩子也是这样,没有危机感,躺在安乐窝中是难以激发会出强烈的上进心的。

    激发兴趣,让孩子主动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驱使人接近自己所喜欢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从事创新的、有趣的或个人爱做的事,乐此不疲。进而促使一个人取得成功。

    兴趣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地探索,独立地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书本知识。兴趣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孩子只有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事情,学习效率就会提高。也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说,学习兴趣是推进孩子进行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家长培养孩子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许多调查材料表明,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觉性强的孩子,大都能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认真做笔记,肯动脑筋,爱提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并且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而那些漫无目标、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在学习上往往很被动,学习不专心,对待学习任务敷衍了事,遇到困难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家长言传身教

    家长的学习兴趣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很多的音乐世家、书香门第都是这样产生的。实际上,兴趣教育比强迫孩子去做家长自己都不感兴趣的事情更容易,效果也好得多,所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言传”就是家长尽可能早地读书给孩子听,会弹琴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弹琴,会习字画画的,就多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等。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慢慢体会到了“学习”的魅力所在,慢慢就有兴趣了。

    2.为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

    例如,孩子一般都爱听故事,不管是老师或父母讲故事,还是广播电台或电视台播放故事,孩子们总是专心致志地听,特别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最能吸引他们。当你讲小人书中的故事时,你会发现孩子常常是一边听一边很想认识书上的字,这种主动要求学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父母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因势利导,适当教孩子认认字,不要求孩子写,更不要求孩子记这些字,只要他们能认识,能把一个小故事读下来就行。孩子听得多了,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些字。会有一天,父母发现,孩子已经能很连贯地把书上的故事琅琅上口地读出来。当孩子在阅读课外书刊时,家长可利用读物内容,作为与孩子对话的内容。这样,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可以不时地受到启迪,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与习惯。再者,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时父母不要一会儿送水果,一会儿与他说话,打断孩子的思维。最后让孩子多与爱学习的小朋友接触,受其影响,对学习产生兴趣。

    3.让孩子从学习中寻找快乐

    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习变为快乐的事呢?

    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孩子总觉得自已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的特点,里面都蕴藏着无穷的奥妙和无尽的乐趣。成人要尽可能引导孩子掌握好知识,每每孩子弄清一个问题或者懂得一个道理的时候,家长要懂得与孩子一起分享这种快乐的感觉,这样既能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有探索的积极性,又能让孩子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最后,家长应该指导孩子读书。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当孩子解答出难题后,与孩子分享快乐;当孩子不懂时,与孩子共同探讨。这也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愉快的事。另外,家长的情绪、学习的环境等也能影响孩子学习的情绪体验。

    4.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一些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三岁左右就开始对画画或乐器产生兴趣。特别是孩子进了幼儿园以后,在老师的诱导下,他们的兴趣爱好出现了第一次飞跃。最先使孩子产生兴趣的一般是画画、唱歌和表演,当然这些都是模仿性的。对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的兴趣都可以在幼儿期唤起,这时不是要求孩子能达到什么水平,而是以唤起他们对各种乐器的兴趣为主。下棋更是如此,很小的孩子就喜欢跟大人下棋,当然更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下游戏棋。父母只要做有心人,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条件,准备一些简单的器具,多给孩子讲讲自己的见闻,多与孩子一起玩,孩子多种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5.积极鼓励适当引导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不管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积极采用多种形式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获得一种被人承认、被人接受的感觉。水滴石穿,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样,鼓励这个助推剂,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对某一问题、某一学科的兴趣也就在这一次次的鼓励中得以形成、得以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他们由于生活阅历的欠缺,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分辨能力有限,不良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会乘虚而入。这时候,作为家长或老师,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引导,告诉他们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6.挑战困难循序渐进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习既要知难而进,又要做到从易到难。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是要处理好它。有的孩子喜欢向困难挑战,在战胜困难时感到其乐无穷,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不喜欢困难重重的感觉,家长便可以引导他们在学习中选择从易到难的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让孩子在每前进一步中都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这同样也能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每个孩子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是被兴趣牵引着一步一步地实现的。作为父母,应当珍惜孩子求知的兴趣,并积极地给予保护和鼓励,从小引导孩子在自主求知中快乐学习。既要顺其自然正确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要循序渐进,正确引导。这样,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让孩子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潜能大师博恩·崔西就曾说过:“成功等于目标,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释”。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做事情有计划、有目标,必然事半功倍。反之,就必定如无头的苍蝇一样毫无头绪,也找不到做事情的动力。

    在20世纪80年代,有个日本的马拉松选手,其貌不扬,他代表日本参加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比赛,很多观众都不看好他。但是就是这个其貌不扬、而且不为人所熟悉的人夺得了当年的马拉松冠军,他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

    有一个记者问他:“你觉得你能够夺冠的秘密是什么?”生性腼腆的山田本一说出了他夺冠的秘密:“没有什么秘密。当我比赛前,我都会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研究好,然后亲自在路线上走一遍,把路线经过的每一个标志性的建筑都记下来,这样,我就可以给自己的比赛做几个小的目标,比如,路线经过一家银行,我就可以用百米的速度,先跑到这家银行,然后,再用普通的速度跑到第二个目标……这样,我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跑下去,按照目标跑到终点,不会感觉终点遥远,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其实,学习也像比赛一样,需要有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像航海时没有灯塔一样,很容易迷失了方向。相反,如果他们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很容易获得较好的成绩。一般来说,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其学习的计划性都很强,学习的目标也很明确,正因为有目标,懂计划,所以,他们比那些缺乏目标的孩子容易获得成功。

    作为家长,要想孩子取得较好的成绩,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就应该引导孩子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确定某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学会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孩子学习起来才会更有方,才会带着目的去学习,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动力,效率才会更高。而且,每当孩子实现一个目标后,也会增加他自身的成就感。培养孩子的目标习惯,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孩子如何给自己定计划、目标

    有一位聪明的妈妈,发现孩子在学习弹琴的时候总是没有计划,刚想弹琴,不一会又去看动画片了。

    有一天,妈妈对孩子说:“你每天得弹半小时的钢琴,刚回家的时候弹也行,吃完晚饭弹也行,但是,弹的时候你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弹足半小时。”孩子考虑了一下,因为晚饭前有一个他喜欢看的动画片要播放,于是他选择了吃完晚饭再弹。结果,他确定自己的计划后,居然一直执行得非常好。

    过了一些时候,妈妈告诉他:“你计划每天练习半个小时的钢琴这件事情做的很好,但是我不知道你打算用几天的时间把一首曲子弹得熟练呢?”

    孩子想了想,很有把握地说:“照我目前练习的情况来说,我觉得一周练习一首曲子,而且把曲子弹好是没有问题的。”

    妈妈听了,欣慰地笑了。

    事实上,这孩子有了这样的目标与计划以后,学习与弹琴这俩件事情都做得非常好。因为他懂得制定计划、确定目标的好处了!

    第二,让孩子养成把计划和目标写在纸上的习惯

    美国著名的商业大学哈佛大学,在1979年对应届毕业生做了一个调查报告。在调查中,他们询问在应届毕业生中有多少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结果只有3%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写在了日记本上。他们把这些人列为第一组;另外有13%的人在脑子里有人生目标但没有写在纸上,他们把这些人列为第二组;其余84%的人都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的想法是完成毕业典礼后先去度假放松一下,这些人被列为第三组。

    10年后,哈佛大学又把当初的毕业生全部召回来做一次新的调查,结果发现第二组的人,即那些有人生目标但没有写在纸上的毕业生,他们每个人的年收入平均是那些84%没有人生目标毕业生的两倍。而第一组的人,即那些3%的把明确人生目标写在日记本上的人,他们的年收入是第二组和第三组人的收入相加后的十倍。也就是说如果那97%的人加起来一年挣一千万美元,那么这3%的人加起来的年收入是一个亿。

    这个调查很清楚的表明,确定明确人生目标并写在纸上的重要性。白纸黑字,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的力量。如果你不把目标写下来,并且每天温习的话,它们很容易被你遗忘,它们就不是真的目标,它们只是愿望而已。实际证明,写下自己目标的人比没有写下目标的人更容易成功。要制订一个详细达到目标的计划。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你的目标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第三,教孩子按计划办事,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的各项行为制定一些计划。当然,这些计划的制定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与父母一起来制定计划。

    当计划制定了以后,孩子必须按计划办事,不能半途而废。对年幼的孩子来讲,父母应该要求他们在玩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自己收好;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要认真,写完以后才能去玩;做事还应该有责任心,自己把握做事的进度。

    一位小学生做事非常磨蹭,本来没有多少作业,却非要拖到很晚,熬得妈妈又气又急。

    有一次,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她跟儿子约定,做作业的时间只有半小时。然后,妈妈把闹钟上好,同时,儿子开始做作业。半小时一到,闹钟就响起来,儿子还差两道题目没做完。儿子向妈妈投来求助的眼神,但是,妈妈毫不犹豫地说:“时间到了,你不要做了,睡觉吧。”

    第二天,妈妈把儿子没做完作业的原因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支持妈妈的方法。这天晚上,妈妈又上好了闹钟,儿子一开始做作业就很抓紧时间,效率明显提高,居然顺利地在半小时内做完了作业。

    从这以后,儿子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提高了。而且,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他都会有意识地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限,有计划地去做了。

    第四,告诉孩子在奋斗中要不断瞄准新的目标

    家长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带孩子登山时,我们总会指着前面某一处说:“加把劲爬到那里歇一会儿。”孩子一听此话就跃跃欲试,往往话音未落他们就勇往直前,直冲向目标。这就是目标的动力。学习同样需要有目标。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在孩子每一次的写作业、考试、比赛之前,家长都可以按照孩子的实际水平,给孩子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这样,不但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给孩子一定的学习动力,还能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除此之外,家长们在帮助孩子养成制定目标的习惯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的意见,目标是帮助孩子提高他自己的,不要硬要求孩子做什么,要给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空间,因为目标最终要靠孩子虽己去实现。切忌把大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2.制定目标要符合孩子自己的条件,目标不可太低,也不要太高,太低激不起孩子斗志,太高孩子完成不了,影响自信心。

    3.在给孩子制定夫的目标后,也要让孩子学会把大目标分解成许多个小目际,这样更利于孩子实现目标,鼓励孩子在分阶段去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完成大目标。

    4.制定了目标,就要坚持去实现。对孩子来说,坚持实现目标的恒心要比制定日标困难得多,所以,家长要多鼓励孩子,把目标制定下来,就要坚持下去,放弃目标意味着失去执著。

    5.制定目标也要富有一定的弹性,任何一成不变的学习目标和计划部是不科学的,再好的计划也会被淘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所以,制定的目标也要适时渊整,绞目标始终保持在合理的状态,这样也便于孩子更有信心去实现目标。

    6.制定了学习目标,也要给孩子留出休息娱乐的时间,目标项目太多,就会使孩子的发展单一化,所以,每天一定要给孩子留出玩耍的时间,让孩子有一片舒展的天空。

    7.家长还应该做到不要随意给孩子增加负担,比如孩子按照家长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作业,可家长不但没有因此鼓励孩子,还让孩子多做几道题才去玩。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努力了反而会有更多的作业等着我,与其这样,不如边学边玩。

    总之,孩子只有从小熟知目标的好处,养成确立目标,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好习惯,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突破一个有一个障碍,获取成功。

    让孩子养成专注的学习习惯

    有不少孩子从上学开始,家长们不断地接到老师的投诉,上课10分钟后,就开始动、说话。或上课走神,听不到。不知上课讲的是什么,不知所留作业;有的孩子虽然看似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做功课,但实际上却在神游四方,心不在焉;作业中掉字、错字、错符号,抄错得数。读书时,错字、丢字很多;考试中,看错题,丢题。孩子回到家,学习时也非常不专心,一会看看电视,一会喝口水,一会又要上厕所,总之不磨蹭上几个小时作业是做不完的……

    以上情况均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无法专心的具体表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田。”的确,对于孩子来说,注意力是他们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注意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及其入学后学业成绩的高低。因此,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对于孩子来说,做事专注的习惯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呢?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专注习惯,需要家长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专注力的培养应在一个独立、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孩子的注意力与周围的环境关系密切。一个独立、安静的学习环境,能让孩子很快做到“入境”“入静”,而只有做到“入境”“入静”,孩子才能够目的明确、思想集中、踏踏实实地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相反,如果孩子的学习环境混乱嘈杂,就很容易给他造成心理干扰、情绪压力,使其产生焦虑、厌烦、不安等心态,导致他们无法安心地学习。同样,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专注习惯的养成。

    2.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孩子专注的习惯建立在自我控制能力上,因此家长应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计划地进行。应从帮助孩子控制外部行为做起,要求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一件事,不要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如不要边吃饭边玩);看书、绘画时要保持正确姿势,不乱动、不乱摸。还可以让孩子通过某项专门训练,如练琴、书法、绘画来培养自制力。训练时最好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因为这样可以形成心理活动定向,即每当孩子在习惯了的时间和地点坐下时,精神便条件反射地集中起来。

    还可以用奖励的办法鼓励孩子提高自制力。例如,一个平时写字总是拖拖拉拉、漫不经心的孩子,如果你许诺他认真写字,按时完成任务之后就送一件他一直想得到的礼物,他一定会安下心来,集中注意力认真地写字。

    3.孩子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家庭作业,孩子就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这一限定的时问内,他就会集中注意力,努力认真地完成作业。

    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注意力稳定时问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5~10岁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集中注意力半小时以上。可见,如果让一个10岁的孩子坐在那里60分钟,去专注地完成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孩子安排合理的时间,让孩子在适当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以保证完成作业或学习任务。

    如果父母给孩子布置的作业过多,超过了孩子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应该让孩子一部分一部分地来完成,使孩子的学习有张有弛,这样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中途休息,长时间地让孩子做作业,甚至坐在孩子的旁边监督,还唠叨不停,就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注意力也就不能集中。

    4.在兴趣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谁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都会很投入、很专心,孩子也是如此。对孩子来说,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其兴趣和情绪的控制。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把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与培养注意力结合起来。

    培养孩子的兴趣,要采取诱导的方式去激发。还可以利用孩子喜欢故事的特点,给孩子买一些有文字提示的图画故事书。让孩子一边听故事一边看书,并且告诉他这些好听的故事都是用书中的文字编写的,引发孩子识字的兴趣。然后,教孩子认一些简单的象形字,从而使孩子的注意力在有趣的识字活动中得到培养。

    5.教给孩子专注的方法

    刘炜的爸爸听刘炜的老师说,刘炜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精神溜号,很多时候,老师问他问题他都答非所问。为此,刘爸爸给刘炜下了死命令,要求他上课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具体地讲就是:

    第一,眼睛盯着老师

    老师的动作、老师的板书、老师的推导和演算过程,一样都不许落下。

    第二,耳朵跟着老师

    老师突出的重点、讲解的难点、强调的细节都必须听清楚,弄明白。

    第三,笔头要跟上

    听课时的一些要点、联想、感受,甚至迸出的火花要随手记下来,在书上也要有标注。

    第四,注意力罩着知识。要边看边听边琢磨,注意相关知识的联系,想得广一点、深一点,总结出规律和方法。

    爸爸意味深长地对刘炜说:“眼在、耳在、神在,那才叫上课。”

    刘炜按照爸爸说的那样做,上课注意力集中以后,再认真做点作业,到期末考试,好像不用怎么复习,拿出课本和笔记本一翻,老师讲的都在眼前了。正因为如此,刘炜的学习成绩非常出色。

    为此,刘炜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我的爸爸与其他人一样只会要求我说‘上课要集中精神,要听老师的话,考试要考100分’却不告诉我具体该怎么做,我想我必定也是一头雾水的。爸爸的高明就在于他告诉我,怎么做才是全神贯注的表现。而我按照爸爸说的做了,自然也就做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了!”刘炜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教给孩子专注的方法,孩子才能更好地执行,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6.多表扬孩子的进步

    强化良好行为:当孩子出现一些良好的行为或比以前有进步的行为时,如做作业比以前集中,小动作比以前减少时,给予表扬、奖励(可以以喜欢他、关怀他作为表扬,可用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作为表扬,也可用他喜欢的东西作为表扬)。多注意孩子的长处,多表扬他的优点。

    7.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由此,家长要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旨先要从自身做起。如,做事情的时候专心投入,玩的时候也尽情尽兴。家长的这些做法会给孩子留下很深地印象,并以此为做事的准则以遵循。

    总之,孩子专注的习惯是在学习和生活中循序渐进,慢慢养成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有个梯度,不能要求孩子一下子就能做到“心无旁骛”。如果孩子一时还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家长应耐心引导,给予信任。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孩子的注意之窗才能洒入更多阳光。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要求孩子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却对孩子没有信心,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怕孩子没有经验自己不能解决问题,因而就想方设法帮助孩子解决。家长这种不信任孩子的做法,不仅让孩子形成心理上的惰性,更妨碍了孩子思维水平的提高。

    有道是“刀不磨要生锈,脑不用要迟钝”要想孩子具有更强的思维能力,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勤于动脑,肯于思考的孩子,懂得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他就能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知识,形成更加优秀的学习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教育孩子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学习,在学习时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习时要多动脑筋,多提问题,这样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学习的能力才能加强。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勤于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呢?

    要培养孩子勤于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允许孩子探索

    每个孩子都有刨根问底的天性,不止是亲口问大人问题,有时还把不知道原理的器具拿来亲手试验一下(如拆东西)。家中如果有贵重东西,要尽量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如果他看到给拆了,千万不要责备他,否则对孩子的好奇心是致命的打击。

    2.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低年级的孩子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而且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有些家长为了省事,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这样的确能马上“打发”他们,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应该启发孩子,提醒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看过的书、查找到的资料等去寻找答案。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们会充满成就感,也会更加愿意自己动脑。

    3.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之中

    家长不但要学会耐心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还要主动、积极地“创造”一些问题去问孩子,引导孩子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激发他的质疑兴趣和欲望。向孩子提出问题时,要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同,如果问题提得过难或过易,都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当孩子圆满地回答了家长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时,他会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此外,家长还可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一些问题,还可以在家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去和孩子商量。这些做法,可以促使孩子主动思考。

    4.参与到孩子的“思考”中

    要培养孩子勤于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家长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问题。在孩子遇到问题、并表达给家长的时候,家长要积极参与。

    如果你陪孩子去参观一个摄影展览,对于展出的作品,你可以发现他的兴趣点,可以一起去讨沦,去评价,更可以问他一些问题:为什么认为这个作品好,你的理解是什么?别人的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有不同?等。

    如果你陪孩子是参观一个科技展,则他的问题会更多,这是什么材料?这个设施是什么功能?为什么?等,对于这些,可以鼓励他多问问展台的工作人员,当你碰到孩子提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时,千万不要厌烦或简单化处理,最好是告诉孩子:“这个问题还真难,我电不太清楚。等我查查书,或问问其他朋友后告诉你。”注意要说到做到。当然,现在有互联网,可以和孩子一起查一查感兴趣的问题。

    平时,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交谈,通过交流来激发孩子的思考。但是,要注意的是,讨论问题时,要尽量谈一些有利于孩子独立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思考。无论是当孩子碰到问题时,还是为他们提一些具体的建议时,家长要引导孩子独立地进行创造思维,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发现新的具有创造意义的解题方法。

    5岁的晨晨是个爱问问题的孩子。有一次,他从幼儿园回来,神秘地问他的妈妈:“妈妈,你知道唾沫是什么味儿吗?”

    “不知道。”晨晨的妈妈坦白地说。

    “唾沫是臭的!”孩子肯定地告诉妈妈。

    “你是怎么知道的?”妈妈好奇地问道!

    “我把唾沫舔在手心上,一闻,真臭!”说着,他还做了个示范。

    晨晨的妈妈煞有介事地闻一闻,皱着眉头说:“果然很臭,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唾沫在我嘴里呆了这么多年,我怎么就不知道呢?可能是‘久闻不知其臭’吧!”

    晨晨一听妈妈这么说,非常得意。

    “可是,唾沫为什么会这么臭呢?”妈妈不解地问晨晨,“妈妈也不知道,你说该怎么办?”

    晨晨歪着脑袋想了想说:“那我们上网查一查吧!”于是,母子两忙开了……

    从此,每次从幼儿园回来,他都要问妈妈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长大后,晨晨很有创意,做事也有自己的主张,从来不会人云亦云。

    一个成功的家长,总是善于引导孩子去动脑、去思考的!晨晨的妈妈无疑就是这么一位成功的家长!她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孩子“思考”与“发现”的积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独立了出来!

    5.让孩子自己独立去思考、去判断

    在生活中,家长应该提供一些机会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能不能全面而深入地思考问题,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结论的正确性。

    美国物理学家雷恩沃特小时候非常善于思考,他能够从其他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想到一些更深层的问题。

    雷恩沃特上小学的时候,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问道:“同学们,你们说加l等于多少?”

    “等于2”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只有雷恩沃特若有所思地看着老师,没有回答。

    老师有点疑惑,就问他:“雷恩沃特,你怎么不回答呢?难道你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雷恩沃特想了想,对老师说:“老师,我不是不知道1加l等于2,可是,您为什么要问我们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呢?您是不是有其他的答案?”

    听了雷恩沃特的话,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老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被雷恩沃特言中了!老师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雷恩沃特说得没错。从数学的角度来说,1加1等于2,但是,从其他角度来说,1加1未必等于2。就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里所说的,两个人互相帮助,两人的力量就大于他们单个人力量之和。所以,我们要互相帮忙,互相关心,做个乐于助人的人。”

    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方面,家长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最简单的就是倾听孩子叙述自己的想法。尽管孩子的想法常常是天真、幼稚,甚至可笑的,但家长一定要按捺住想纠正他的愿望,而抓住他谈话中有趣的、有道理的论点,鼓励他深入“阐述”,让他尝到思考的乐趣,增强自我探索的信心。

    6.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

    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家里。空闲时间,大家可以翻阅这些资料,互相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7.搞家庭智力竞赛

    利用节假日进行,家长和孩子轮流做主持人,设立小奖品或其他奖励措施。为了增强气氛,可以请亲友或其他小伙伴参加,这样既可以令家庭充满温馨,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勤于动脑、独立思考的乐趣。

    总之,为了培养孩子勤于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家长要经常创造动脑筋的氛围,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多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

    在培养孩子勤于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时,家长还应注意到以下3个方面:

    ■不要有问必答

    孩子向家长提出的问题,我们不一定要一一作答。有的问题只要孩子动动脑筋或查阅书籍就可以自己找到答案,家长应教给孩子解疑的方法。例如,当孩子写作文或看书时,遇到了不会写、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家长应告诉孩子:“你去查查字典吧,它会告诉你。”当孩子自己动手解决了问题后,家长一定要给予肯定:“你看,自己解决了吧,而且获得了新知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会解决吗?”孩子一定会自豪而肯定地回答:“会。”这样既教会了孩子解疑的方法,又提高了他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自己不会时,不要敷衍孩子

    当孩子提出的问题,做家长的一时不能给孩子准确的答案时,千万不要为了敷衍孩子而给他一个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家长应告诉孩子:“你提的问题真好,但是这个问题我还不懂,等我查完书后再回答你,好吗?”家长知道正确答案后,要及时给孩子答复,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不要轻易说“不知道”

    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比较深奥,我们也不能打击孩子探索的积极性。不可敷衍了事,而应与孩子一起讨论、研究,或是查阅有关书籍材料,或是虚心请教他人,共同努力找到答案。鲁迅先生老年得子,对儿子海婴非常疼爱,但很注重教育的艺术。他尊重孩子,对孩子由于好奇而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地解答。有一次海婴问鲁迅:“最早的时候,人是哪来的?”鲁迅思考后,告诉孩子:“等你长大以后,多读书,书会告诉你的。”鲁迅科学地解释,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同时又引导孩子懂得书是知识的源泉。

    让孩子从小独立完成作业

    场景一:

    小元正在自己的房间里写作业,妈妈门也不敲就进来了。进来后,妈妈关心地问道:“小元呀,口渴了没有?想喝点什么呢?妈妈给你拿!”

    小元头也不抬地说:“不了,妈妈,我在写作业,你不要总打扰我好不好?”

    “好,好,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妈妈这不是关心你吗?”说完,妈妈喃喃自语地退了出去。

    不一会儿,妈妈又探进头来:“作业做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问题问妈妈呀?你可不要贪玩哦,作业要认真做!”

    小元不耐烦地抬起头来:“妈,你烦不烦呢?不就是担心我不写作业看课外书吗?你这么放心我,那就坐在我屋里来呀!”

    场景二:

    黄宁是五年级的孩子,个子长得也高,俨然像个小大人。但是,他做作业却不认真、不细心。黄宁完成作业的最后情景经常是这样的:匆匆忙忙地、飞快地将作业写完,不管对错,将铅笔往桌上一扔,像脱离魔鬼一样,迅速地离开书桌,跑向电视机前或奔向门外。书桌上,摊满了他的作业本、练习册、课本以及铅笔、橡皮。

    通常是黄宁的妈妈先将书桌整理清楚,将他的课本、铅笔盒等一一放入书包,然后再认真地将他的作业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用铅笔将错误的地方勾出来,再将孩子叫回来改正。

    对于妈妈指出的错误,黄宁想都不想,也不问为什么错了,拿过来就改。时常,改过的作业还是错的。当他再被叫过来改错时,他就会不耐烦,大声嚷着问:“你说应该怎么做?”于是妈妈只好教他应该怎么做。

    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小学生家长,就像小元的妈妈一样,总担心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开小差或者是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遇到难题不会,因此,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他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关心”为名打扰孩子学习。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家长,常常在孩子写作业时,自己搬把椅子坐在孩子身边,不时督促孩子别走神、保持姿势,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家长也挺身而出或直接讲解或间接引导,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殊不知,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但会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造成孩子责任意识、责任能力的缺失,丧失了自主完成作业的信心和能力。还会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起孩子逆反的心理。从孩子角度来说,家长的这种做法明显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

    因此,家长应该信任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会对自己负责,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而不是直接干涉孩子的学习过程。建议家长按以下经验去做:

    1.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不管孩子提出什么理由和借口,当天的作业必须让孩子当天完成。孩子做作业遇到困难,家长只能给以讲解和启发诱导,鼓励他自己去克服困难,找到答案,决不能包办代替。

    2.提议孩子与父母一起检查作业

    就某些作业问题,家长可以让孩子说明是否正确,以及他自己的理由。对于孩子作业中的错误,家长不要表达自己的修改意见,而应该建议孩子自己重新思考。

    3.教孩子有计划地安排作业,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如告诉孩子要把作业记全,或者专门记在一张纸上,回家后合理安排先做什么作业,再做什么作业;写作业要专心,不能边玩边做,做完作业要自查等。

    4.用正面的语言和亲自示范的方式来教导他

    如果您希望孩子学习一种好的行为,那么您最好使用正面的语言,明确地告诉他所要做的行为,例如告诉他“我们应该……做”,而不只是批评他、责备他做得不对。然后再亲自示范正确的动作来教导他。如果孩子说会,那么就让他做给你看,再指导他正确的方式。

    5.共同制定“合约”

    为了更好地做到独立完成作业,家长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约定。比如,家长可以说:以后我每天陪你读书30分钟,别的时间你就要自己做功课,我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些别的事,如果你能做到的话,星期天我就带你去看电影。陪读的时间可以慢慢缩短,直到孩子最后不再需要陪伴也可以做功课为止。交换的条件可以和孩子讨论。同样的,这种有条件式的要求要逐渐减少,直到不需任何附带的条件,孩子都愿意自己做功课。

    至于整理书包,家长大可不必担心他会丢三落四。即使他可能忘了装一本书,或忘了装橡皮,也不会太影响他的学习。而且,经过一两次可能出现的“惩罚”,从此他会细心检查自己的每一样东西,对自己的事认真负责起来。

    当然,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可能要一个依赖惯了的小孩,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小孩,因此,必须一步一步慢慢地引导,慢慢地放手。

    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

    成功需要不竭的动力,更需要科学、正确的方法。正如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所说的:“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作为家长,要想自己的孩子获得优异的成绩,取得学习的成功,除了对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质保证、精神和智力上的支持外,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一套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孩子来说,掌握适合自身实际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他们学习的成功和未来的成才,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首先,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指导与训练

    绝大多数孩子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对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学习中也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即使有的孩子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大都是走了很多弯路之后形成的,并且是零散的。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应该接受专门的指导与训练。因此,有条件的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其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求孩子制订明确的学习计划

    制订计划也是培养孩子素质与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制订自己的计划过程中,孩子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能力水平,才能全面考虑目标实现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才能使自己的全盘统筹和宏观、微观调控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帮助孩子确立目标和制订计划都必须是合乎实际的,脱离孩子的具体情况要求他去追求完美或者追求一个根本不可能的目标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那些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和孩子自己愿意照着做的计划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

    第三,让孩子养成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习惯

    作为家长应注意孩子对新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孩子复习,并做好复习检查工作,培养孩子良好的复习习惯,使知识系统化、连贯化。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即可指导孩子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这样教师讲课时,自己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第四,让孩子学会抓重点和难点

    学习方法不当的孩子,在看书和听课时,不善于找重点和难点,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出击,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与精力。而懂得抓重点、难点,效果显然就比较好。

    第五,要求孩子花时间分析自己的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面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孩子能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

    第六,让孩子学会科学利用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孩子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容、稳妥。而有的孩子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上,实际效果不佳。所以,学会科学巧妙的利用时间很重要。

    第七,让孩子学会科学用脑,保障充足的睡眠

    根据科学机构的研究,人长期睡眠不足,就会造成脑供氧缺乏,损伤脑细胞,使脑功能下降。中学生要保证每天9小时的睡眠时间,小学生要保证每天10小时的睡眠时间。孩子如果睡眠不足,抵抗力会下降,学习成绩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家长要让孩子保障充足的睡眠,此外,还应该让孩子学会劳逸结合,转移大脑兴奋中心,这样才能让学习有效而且心情愉快!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孩子通往学习成功的“金桥”。每个家长如果都能在具体方法上有效地帮助孩子,而不要只是一味简单地督促孩子“勤奋学习”,相信你的孩子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