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习惯是慢养出来的-培养孩子“审美”的习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是一门艺术,让孩子学会感受“美”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要想孩子具备有感受“美”的能力,家长不单要让孩子从小接受“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审美”的习惯。对于孩子来说,对“美”的感知与认知是需要从小就要培养的一种习惯,这种审美、欣赏习惯的确立,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作为家长,我们也许可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艺术大师”,但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提高对美的认识,追求,探索以及感悟,培养孩子对生活、生命的感悟、赞美的审美取向。从而提高个人的素养。

    “审美”是一种能力

    罗曼·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事实也是如此,作为家长,要想自己的孩子不成为“美盲”,就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审美的教育与训练,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对于孩子来说,从小训练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其审美情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使他们始终保持精神的愉悦。同时,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还能启迪孩子的智慧,美化他们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当孩子具备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时,他们将会通过审美的新角度、新视野,去发现自己、开垦自己、超越自己,同时去发现生活、开垦生活、创造生活。因此,我们说,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意义重大。

    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呢?专家建议,要培养孩子认识美的能力,就应该从他们思维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人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方法引导:

    1.创造优美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还包括精神环境。带领孩子打扫卫生,进行居家布置,使孩子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美化了自己。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用书画、花草装点居室,给孩子一个清新美丽的生活环境。但是,要有一个美的家庭环境最重要的是家庭和睦,父母的仪表和言行美。这就需要父母本身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修养。

    2.让孩子认识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

    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巾可谓是五光十色。红玫瑰、黄菊花、粉杜鹃、白水仙、争奇斗妍,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灿烂夺目。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外,能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给孩子讲解颜色的种类特点,相互的关系,以及各种颜色构成的自然画而能给孩子以美的享受,提高孩子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态美也极其丰富: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当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面对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引导得法,孩子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3.运用知识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家长可从多方面入手,如建筑美的欣赏,建筑艺术历来被称作“凝固的音乐”那些造型精巧、风格多样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其巧夺天工而被世人赞叹,我国是建筑艺术驰名世界的国家,在辽阔的大地上,有数不胜数的宫殿、寺院、石碑、桥、塔、亭、台、楼、阁、轩、廊,像明珠一样灿烂夺目。

    平时,家长只要有机会就可进行审美教育,在观赏时,先让孩子看到建筑物的全貌,讲解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结构、色彩、造型上的特点,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筑宏伟、气势的美。有的古代建筑和风景胜地还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孩子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可增长知识,又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使审美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家长应积极创造条件,用知识启迪孩子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全面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4.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爱美观

    告诉他们美不仅表现在外表上,更重要的是心灵美。要教给他们什么是美,如何体现美。打扮时髦,讲究名牌不是美,随地吐痰不讲公德也不是美,打扮朴素、整洁、大方、精神饱满、自自然然才是最美。对孩子要穿名牌,与同学攀比,打扮成人化的要求,父母要耐心地跟他们讲清楚,这不是真正的美。

    5.教会孩子去发现美

    在任何有美好事物的地方,父母都应及时指出,引起孩子的注意。如让孩子看看:天上云彩的变化美吗?那两个在树阴下认真读书的孩子美吗?跳高运动员凌空的动作美吗……在这种长期的指点下,孩子对美的感觉也会更灵敏。他们逐渐知道:原来不只是盛开的鲜花美,衬托它们的绿叶也很美;不只是电视里的英雄人物美,生活中的许多平常人也是美的;不只艺术是美的,运动也是美的。

    6.塑造美的心灵

    父母不仅要引导孩子对外表美的认识,还要抓住孩子爱美、要美的心理,塑造孩子美的心灵,告诉他们讲文明、懂礼貌是美的:尊老爱幼、扶困济贫是美的;爱护树木,关注环保是美的……力求使自己的孩子做到仪表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要想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美,就要提高孩子对美的感受力。审美感知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有意无意的审美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经常带孩子投身大自然去寻找美,多参加社会艺术活动去感受美,体验美。

    6.提高孩子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包括认识美、评价美、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等意识和能力。这些都可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五个阶段来进行:

    (1)输入各种美的信息

    家长可以简单传授一些审美的知识、理论和自己审美、欣赏美的经验等,再在这些知识的指导下,引导孩子接触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初步培养认识美的能力,使他能对各种美的信息表示关注。

    (2)进入审美状态

    孩子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听一首乐曲,接触一些美的行为。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一方面体验着审美的愉悦感,培养感受美的能力;一方面享受着美好事物和自己的想象、情感和理解和谐融合,培养了鉴赏美的能力。

    (3)升华为审美意识

    经常以审美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想,审美状态反复出现,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自己的审美经验中就会留下深深的印迹,不断提高评价美的能力,而后向高层次升华,追求更为丰富、高雅的审美对象并激发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

    (4)完善审美心理结构

    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也就是指审美素养的全面提高,表现为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全面增强这两方面。审美能力包括审美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其中,审美鉴赏能力形成的前提是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具有高度的审美修养。创造美的能力是指“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

    (5)提高全面素质。形成完善人格

    提高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身体素质,是美育的延伸阶段,也是完美人格塑造的最后阶段。

    总之,孩子的审美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出来的。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位审美大师。

    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寻找美

    大自然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的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有智慧的家长懂得利用这一丰富的资源,给予孩子最初的“美”的熏陶与教育。达尔文的母亲就是这么一位有见地的家长:

    达尔文的父亲是英国一位有名的医学博士,母亲苏珊娜是位有见识能女性,她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从达尔文一岁时,苏珊娜就注意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尤其是常带达尔文去花园散步。在这里,小达尔文看母亲嫁接果树和培植花草树木,同时帮助搬移花盆。母亲一点一滴地教他认识和观察花革,告诉他怎样根据花蕊来识别花草,怎样记住各种树木的名称:有时,小达尔文还跟着父亲去郊外采集花草植物,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达尔文从小就喜欢大自然,知识领域也不断地扩大。

    苏珊娜很懂得爱护儿童的好奇心。一次,她给树苗培土,小达尔文问:“妈妈,你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在得到满意的回答后,他又提出诸如:“泥土为什么长不出小猫和小狗呢?”等一连串的问题。苏珊娜为孩子能提出问题而高兴,她对达尔文说:“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对于我,对于你爸爸,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还是一个谜,妈妈希望你长大后自己去找答案,做一个有学问有出息的人。”

    母亲循循善诱的教诲,启迪了达尔文幼小的心灵,激发了他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最终他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创立了生物进化论,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像到大自然中去这类活动会耽误学习,孩子也容易玩疯了,影响学习。事实上,家长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它不但遏制了孩子审美能力的成长,还容易让孩子在枯燥、无味的学习活动中变得郁郁寡欢。一个缺乏“美”的感应能力的孩子,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够体悟到生命的乐趣与学习的快感的。因此,家长应把孩子从水泥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投身到泥土的芳香中。让大自然这本永远读不厌的教科书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那么,家长应如何让孩子感受自然之美呢?

    1.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感受自然之美

    大自然的美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去欣赏、领略。高高的山峰好似巨人巍然屹立,坚不可摧,苍松翠柏顽强地生长于悬崖峭壁,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急湍的河流飞泻而下,似有千钧不挡之势;青青的小草平凡可爱……

    自然界的美不仅表现为美丽如画的景色,而且还有悦耳的音乐。这是一种特殊的乐曲,它是鸟儿的歌唱声,树叶的沙沙声,流水的潺潺声……这一切细细品味,韵味无穷。

    在大自然中,孩子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其审美情趣更有可能得到提高。在美的熏陶中,孩子将会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2.家长应知道孩子有目的地欣赏自然之美

    通过欣赏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意识,培养他们热爱动物、保护花草树木的情感,使孩子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才是欣赏大自然的真正目的。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来感受大自然的不同风貌。春天绿芽长出来了,给人满目生机;夏天树木长满树叶,给人带来片片荫凉;秋天风高气爽,让人感到阵阵快意;冬天到处是银装素襄,使人体验白色世界的纯洁。这是四季不同的景色,在这里春的生机、夏的炎热、秋的凉爽,冬的淡雅,只要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这是父母指导孩子欣赏大自然时必须掌握的。

    3.启发孩子对自然“美”的领悟

    家长在引导孩子欣赏自然景色时,要边看边指点,边走边讲,有时还可停步欣赏,最好能用简练的语言向孩子描述景色,或者用朗诵来启发孩子的情感,使艺术语言和眼前的风景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启示孩子的灵感与想象力,加深对自然美的领会,把孩子的思想感情带到优美的境界中去。例如欣赏春天的景色时,家长可以朗诵:“是谁化开了河上的冰块?是谁送来了桃花的芳香?是谁叫醒了沉睡的麦苗,替它穿上绿衣裳?啊!是你呀,可爱的春姑娘!”用这种形象鲜明、通俗易懂的诗歌去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比单纯解释、说明,收效要好得多。

    另外,外出时,家长最好让孩子携带摄像机、照相机等,培养孩子图像记录、文字记录或语言记录的习惯。一来回忆当时的游玩情景,加深印象;二来可培养业余爱好,增加审美兴趣。

    4.平时,家庭应购置一些关于旅游类的书籍

    闲暇时翻翻旅游类的书籍,可增长见识,引起探索的欲望;也可与孩子一起看看“人与自然”、“自然探索”、“动物世界”、“国家地理”等关于自然科学的电视节目,加强感性认识,比较多地了解国内国外的自然知识。

    5.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的时候,父母应该担当起“审美教师”的角色

    欣赏大自然,与欣赏美术作品是不一样的。因为自然景色中的各种视觉要素是相互融合的,而且随着人的位置的变化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如果没有一定引导,就不容易感受出来。加上孩子在大自然中极度兴奋,常常是活蹦乱跳,而顾不上欣赏大自然,所以往往一趟游览回来,孩子依然是一无所获。

    因此,当家长带孩子外出观赏自然风光时,一定要加以指点,用语言来指导孩子如何去观看和欣赏,让他们充分体会自然景色的美。必要时,可以一边与孩子观景,一边拍一些照片,照片可以加深孩子观赏以后的感受。

    让孩子体验美术之美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由于美术作品色彩协调,线条清晰,形象生动,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视觉,又能够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因此,家长应从小让孩子体验、欣赏美术之美,培养孩子对美术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

    一般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孩子欣赏美术之美:

    1.从让孩子广泛地接触美术作品,使其能够感受到多种美术作品的美

    在艺术的殿堂里,美术闪耀着她独特的光彩,可以说人类文化历史的产生是以美术为标志的、数千年来,人类已积聚了数以千万计的美术珍品,美术的种类也不断创新。粗略地划分,现在的美术就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美术四大类。各类下面可以进一步划分,以绘画为例,从使用的工具不同来说,有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画种;从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连环画、组画、年画、壁画、插画、漫画等;从表现题材内容上亦可分为人物画、肖像画、风景画、山水画、花鸟画、静物画等。各类美术作品用料、技法不同,表现关的形式也就各有特色。因此,要想让孩子从小懂得欣赏美术之美,家长应让孩子尽可能地多接触此类美术作品,使孩子通过不同的美术形式感受美、欣赏美。

    2.带孩子去看少儿画展,或者让孩子欣赏世界名画,提高他们的审美眼光和品位

    家长可以尽可能多地带孩子去看少儿画展,或者让孩子欣赏世界名画,这不但能提高孩子的审美眼光和品位,还能刷新孩子看待自己的日常生活的眼光,使其更热爱美术,热爱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看美术作品时,更喜欢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明快的色调,喜欢充满想象、童趣的画面。因此,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先从类似的绘画作品欣赏起,从而更近一步地提高其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3.进行具体形象的比喻和描述

    父母带孩子到花园里聆听小乌的歌声,树阴的风声,踏着地面落叶所发出的沙沙声,父母提醒他:“你听听!”问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喜欢什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你有什么感觉?”等。要求孩子对感受到的对象的细节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比喻和描述,也可以用绘画或动作来表现他的直接感受。

    4.指导孩子从小学会绘画

    大量的事实证明幼儿时期画得相当出色的孩子,长大后真正成为美术工作者的为数并不多。但是,许多医生、科学家、设计师和画家的成才之路却常与儿时爱画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幼儿美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幼儿时期通过美术活动培养这种素质是非常有利的,为幼儿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不管孩子是否具有绘画天赋,家长都应该鼓励幼儿参加美术活动,培养孩子的绘画才能,这对孩子的个人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在孩子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允许孩子涂鸦,不要给孩子过多限制

    儿童绘画有一个过程和规律,画面是与他的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相符合的,儿童学画画会表现儿童的感受和天性,具有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有的家长不理解这些,对儿童的画过分挑剔,不给予尊重,常听说:“这孩子尽胡画,哪有把人画得比房子还高的?这画的是什么呀?难看死了!”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儿童画,要孩子照大人的想象画,画不好就命令:“擦了再画!”这样做会使孩子对画画产生畏缩和厌烦情绪,这种教育方法往往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限制他的自由想象空间,使其失去绘画兴趣。作为父母应允许孩子胡乱涂鸦,经常鼓励孩子,任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是促进孩子成才的一个秘诀。

    (2)多表扬,多鼓励

    给孩子积极的肯定,鼓励孩子大胆作画,多为孩子的进步加油鼓劲,多表扬多赞赏,给孩子多一点的自信。

    (3)尊重孩子

    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喜好色,即使明知不好看也不妨让他尝试一下,然后再比较给他看,这样做远比你说教的效果好。画画过程中不干涉孩子运用图形和颜色,让孩子做画画的主人,让孩子体验画画的乐趣,并进一步得到提高。在孩子问不做无谓的个体比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4)注重和孩子交流讨论,帮助孩子丰富画面的内容

    与孩子交流讨论,可以从主题交流开始,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实物,鼓励孩子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画画的同时也要多交流,当孩子画不下去的时候,进行一些引导性的交谈,鼓励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自己来丰富画面。

    (5)在指导孩子画画的过程中,予引导、少示范

    家长可以先画给孩子们看,然后将示范画收掉,鼓励他们自己画,画得不一样也很好。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去田野,去爬山,去看海,去动物园,让孩子随身带着画笔,在观察浪花、树木、建筑物、旷野、天空以及天上飞翔的小鸟、动物园里的野兽,产生创作的欲望时,马上画上几幅。这样做,比让孩子呆在家里面画效果好得多。

    让孩子学会欣赏音乐

    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感应美好事物的能力,他们喜欢“美”,更欣赏“美”。对“美”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他们有着巨大的热情,也极具潜能。

    对于孩子来说,音乐具有特殊的力量,它能激发孩子性格中的积极因素,改变和克服性格中的消极因素。欢腾的舞曲,能使他们手舞足蹈;安详的摇篮曲,能让他们酣然入梦;激昂的音乐,能使他们克服懦弱胆怯,变得勇敢;优美的音乐,能令暴躁的孩子变得文静……因此,家长应从小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它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要培养孩子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1.创建一个和睦、愉快、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

    对于孩子来说,愉快、活泼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其音乐欣赏的一大要素。如果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幽默、乐观,热爱音乐,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2.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让音乐伴随着孩子的活动。如起床时,播放一些活泼、有力的乐曲;吃饭时,播放一些优美、舒缓的乐曲;临睡前,播放一些轻松、安静的乐曲。在游戏时,可以让孩子跟随音乐的节拍有节奏地做动作(律动),如打拍子、踏步、跳舞等,这可以训练孩子的节奏感和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能力。给孩子讲故事时,也可选择和谐的乐曲做伴奏,增强情感的渲染。

    3.对孩子不要过多强制

    孩子对音乐有自发的兴趣,如果成人对孩子强制影响太多,孩子就会对音乐产生反感。比如,孩子学弹琴,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种有趣的游戏。强迫性地长时间玩一种游戏,就连大人也会乏味,更何况是孩子。因此,家长要维护孩子的音乐兴趣。

    4.让孩子欣赏优美的乐曲

    给孩子播放乐曲时,首先可选用一些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如儿童声乐、动画片中的音乐等,此外,可选用古典音乐作品,如莫扎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和《月光奏鸣曲》、舒曼的《童年情景》、德彪西的《儿童乐园》等。

    5.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孩子学一件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等,或进行一些舞蹈、唱歌方面的指导,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教育,对于孩子接受艺术熏陶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在这之前首先要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如果不顾及孩子本人的兴趣,强制他们去学,就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初衷。

    6.为孩子选择好音乐作品,使他们能够多听

    欣赏音乐的首要步骤是多听好音乐。父母要为孩子选择思想内容健康、形式活泼、优美明快的音乐作品。如《我爱北京天安门》。《中国少年先锋队之歌》、《我们的田野》、《牧童短笛》等器乐。这些儿童少年歌曲,都是词曲作者为表现儿童少年生活情趣或专门为提高儿童少年音乐美感而创作的,很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另外还有其他许多歌曲、乐曲,如《在希望的田野上》、《亚洲雄风》、《黄河大合唱》、《蓝色多瑙河》、《大鹅湖》、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等中外著名的音乐作品,都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对儿童少年有巨大的感染作用,父母要指导子女多听。

    7.让孩子学点音乐知识,使其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似乎最抽象,只能靠听觉感受和想象,要真正懂得音乐并非易事为此,父母要注意给孩子介绍一些音乐常识。首先是理解音乐的特性。音乐是曲作者根据音乐的基本规律用乐音所创造的曲子。乐音中最主要的是旋律,它是按照音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组成的音的线条,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是一首乐曲的灵魂。

    8.帮助孩子了解音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使其在审美与道德方面都有所提高

    音乐内容是指人对于特定事物在音乐上的感情反映;音乐形式是体现这种情感反应的音响手段。音乐形式像建筑物的外观一样容易引起听者的兴趣,而其内容则往往不被重视。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音乐声容,使其能充分地从中感受美和陶冶情操。后及时告诉她,合唱时要注意协调,歌声齐整才好听。

    当然,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有音乐天赋,那么就可以重点培养,当然,从打基础的角度说,首先要提高他的欣赏水准。家长可以自己也可以请专职音乐教师加以指导。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强调:持之以恒地发挥孩子在声乐方面的能力,孩子其他方面的才能也将得到充分发挥。的确,音乐教育不仅对培养孩子的情操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

    培养孩子的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用生动、精粹的语言,创造了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形象地刻画了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以及人们的心态。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一本好书可以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知识,给孩子带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一本坏书,则可以使孩子误入歧途,是非不明。因此,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孩子分清美与丑,善与恶。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是他们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安徒生就是在他的父亲的引领下,一步步接近文学殿堂的——

    安徒生的父亲是个鞋匠,他从小爱读书,他渴望到当地一所小学学拉丁文。有一次,几个有钱人谈起此事,很慷慨地许诺共同凑钱为他支付伙食费和学费,给他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但那些话从来没有兑现。可怜的父亲永远忘不了这件事。

    有一次,那所小学的一个学生来到鞋匠家做一双新靴子,在量尺寸时把他的书给鞋匠父子看,还告诉他们自己学些什么。

    那个学生走了以后,鞋匠心神不宁地久久在屋子里来回踱步。有好几次,他拿起该干的活计,但随即生气地把它扔回工作台上。

    “汉斯·克里斯蒂安,你听着”,他走到儿子跟前说:“你长大以后,要有毅力,有志气,穷不可怕,要排除万难,直奔一个目标:念书!既然我自己没有这个机会,你就在这条路上向前奔吧!”

    “人念了书又有什么用呢?”儿子兴致勃勃地问。

    “人念了书就可以过好日子!”父亲满怀信心地答道:“你想想,有学问的人能赚多少钱!有了钱,可以随你买好多好多有趣的书,每天晚上去看戏,然后到远方旅行,周游列国。”

    “好了,别给孩子满脑子灌上这些没用的东西了!”母亲走过来干涉,“就好像没学问就过不成好日子似的!学会一门手艺,有吃有穿,走遍天下都不怕,还想怎么着?”

    “你说的都是实情,玛丽亚,”鞋匠若有所思地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是,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的人是不多的,人的心灵也还有自己的要求啊。”说完,他耸耸双肩,默默地抓起了锤子。

    鞋匠成天坐在小凳上工作,身边堆放着各种材料和工具。一有空闲,他就拿起心爱的作品读了起来。他的工作台上面挂着个小书架,上面有《阿拉伯故事集》,有丹麦诗人、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以及译成丹麦文的莎士比亚剧本。另外还有歌本。从小安徒生懂事起,父亲就读作品给他听,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才看出鞋匠感到真正高兴。有时候孩子在外面玩,受了欺侮,他就推开手边的活计,对儿子说:“好,我来讲个故事吧。”于是,遥远地方的同王啦,大沙漠里的探宝人啦,奇异的名胜风光啦,一个接着一个,讲得娓娓动听,在孩子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幅幅瑰丽的图画。小安徒生手托下巴,睁大眼睛,静静地听着,显得那么入迷。

    更叫孩子高兴的,是父亲来了兴致的时候,便把他带到野外的树林里去。那儿遍地长着雪白的白头翁,蝴蝶跳舞,蜜蜂唱歌,小安徒生叫着笑着,十分快活。父亲看见长腿的鹤鸟,就打开了话匣子,说鹤鸟是从老远的埃及来的,那儿有高大的金字塔,有炎热的太阳。

    “干吗到埃及那么远的地方去过冬呢?就在咱们这儿过好了。我给它们做窝,给它们弄吃的,就在咱们家的顶楼上面!”听了儿子认真而又稚气的话,鞋匠笑了:“那你要学会讲埃及话,不然怎么邀请它们来呢?”

    由于父亲的影响,安徒生从小就爱联翩,对演戏、唱歌入了迷。

    父亲去世后,他立志当演员。带着少年的七彩幻想,14岁的安徒生只身闯荡京城哥本哈根,开始投入文艺女神的怀抱。1834年创作长篇小说,1835年起,他抱定“争取未来一代”的目标,从事童话创作,每年贡献一本童话作品,终于摘取了童话王国的桂冠。1955年,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安徒生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文学鉴赏能力,应从家长自身做起。具体地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文学鉴赏能力:

    1.满足孩子阅读的需要,帮助其选样好的文学作品

    年少时,孩子对文学作品的需要是十分强烈的,但由于年龄小,往往拿到什么就看什么,这样不一定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可能读坏书,误入歧途。家长应帮助孩子选择通俗易懂,体裁活泼,思想健康的书刊。

    2.家长可以教孩子读诗词或童话,体会意境

    任何文学作品,无论天小,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世界。有的作品可能涉及的面非常广,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而孩子的知识毕竟有限,从一个侧面可能难于理解。如果家长能帮助孩子换一个角度阅读、理解体会,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印象可能就会更深刻一点。

    3.鼓励子女朗诵和背诵作品,使其能够领悟到作品的美

    多数文学作品,单纯靠“看”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美妙的。因此,家长要鼓励子女有声有色地朗读作品。这样做,不但能帮助孩子培养语言,更能提高孩子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4.让孩子从一些报纸杂志上提高文学修养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家长可以让他读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科学幻想小说、探险、冒险故事等。丰富的文学作品是孩子的精神养料,若能多读一些优秀的作品,必能提高孩子对文学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