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留一个角落安放信仰-难得糊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将有利于自己的事视作是好事,将不利于自己的视作是坏事。却不想所谓的好事也有坏的一面,所谓的坏事也有好的一面。为什么不把那个“自己”放下呢?为什么要去区分利与不利呢?打破这种狭隘的区分,生命就充满意义。

    禅即生活、生活即禅

    有人把禅修想得很神秘。事实上,禅修只是一种智慧而积极的生活方式。如果能把禅修的理念运用到生活中方方面面,那么对人生将是一个彻底的、前所未有的提高。

    没有接触过的人,会认为生活与“禅”毫无关系,至少觉得它离俗世的生活甚远,在他们潜意识里“禅”是形而上的,是少数修行者的专属品。但事实并非如此,禅在人间,它是活的,能够给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能够使人生充满喜乐和幸福。我自己就算“以身试法”,在没有接触禅修以前,遇到各种问题也常常纠结走不出来,然而,禅修以后随着实践的深入,发现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为什么?是困难变小了吗?不是,是禅修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

    举个例子,今天我身体不舒服,精神不济,但是还有很多事要处理,这时沮丧和懊恼的情绪就会产生。此时如果想到佛法所说的无常思想,便当下释然:原来身体不舒服只是人活着的一种应有的状态,人活着身体就会有各种状态:会感冒,会生严重的病,甚至得癌症,当然也会健康、会快乐。你接受好的状态,就应该要接受不好的状态,因为身体不可能老是健康、舒服,总有生病的时候。当不好的状态降临时,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下来。在你抱怨“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不幸的是我?”时,也可以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不幸的就不能是我呢?当你把所发生的事情接受下来,心就不会浮躁,当你敢于去面对一件事时,这件事就不再成为棘手的问题。

    再思考一下,为什么自己去蒸桑拿时会感到放松、自在;而夏天让你在室外走一会儿,就觉得受不了呢?因为前者是自愿的,是被你的心接受下来,你对自己说,蒸桑拿,可以减肥,可以排毒,所以我要坚持下去。而后者因为没有被接受,令人感到煎熬和痛苦。是喜是悲,是好是坏,不是正可以通过内心的转化而选择吗?苦痛或者快乐,正是你内心预先设置的结果。

    很多人喜欢抽出时间到健身房运动,认为这种汗流浃背的方式能够增进健康。那么为什么让他参加公益劳动有人就叫苦连天觉得很累呢?不同样是流汗、同样是运动吗?就好比一些人喜欢专门打坐,打坐的时候感到很舒服,很有收获,打完坐回到生活中又觉得诸事不顺,烦恼不断。如果不能把打坐和生活结合起来,不能把生活和修行结合起来,那么打坐只能是鱼缸里养鱼,是温室里养花,是海市蜃楼,是流沙建坝。

    人将有利于自己的事视作是好事,将不利于自己的视作是坏事。却不想所谓的好事也有坏的一面,所谓的坏事也有好的一面。为什么不把那个“自己”放下呢?为什么要去区分利与不利呢?打破这种狭隘的区分,生命就充满意义。

    你心中的那个自我作祟,就预设了生活中的许多不幸。比如父母没有能力给你买房子。你心里就会想,既然没有能力,为什么要生下我让我受苦呢?也许你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有没有想过,这一定就是父母的错吗?为什么总要把问题归结给别人?不也有儿女没从父母拿一分钱,反而给父母买房子吗?为什么不向这些人学习?

    当内心产生负面情绪时,说明心还很狭隘,因为空间太小,没有转圈的余地。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以前别人对我说一些不客气的话时,心中的怒火就会燃起来。后来我问自己:为什么心中的怒火那么容易就被点燃呢?

    “干柴半垅星火烧,碧水一潭自逍遥。”为什么要做干柴而不做碧水呢?

    我之所以能燃烧起来,不正是因为内心有干柴这个原料吗?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所以禅修就是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结合得越紧密,收益越大,进步越快,最后达到禅即生活、生活即禅的境界,才是人间大成,这时的你已经优裕从容,自在洒脱,无所不能了。

    贪欲是人的根本大欲,“世人只为欲字所累”,如果不加以克制,往往将人带入痛苦的深渊。因为你会越贪越欲,越欲越贪,没有止境,最后得到的越多反而越空虚、越感到不满足。

    难得糊涂

    最近看了一部《省委班子》的小说,这本书使我感触良多。它强调无论国家领袖还是平民百姓,做人都要“正”。正,就是正大光明。只有具备这种品质,才能走得长远。当然,人生如果只有“正”而没有采取一定的方法努力,也是很难成功的。但“正”是一切问题的核心,一切都围绕着它。小说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若要使社会长治久安,所想所言所行都一定要为百姓的利益着想。其实不止是国家和政党,每个人都要为了别人的生存着想,企业的存在要为国家着想,国家的存在要为人民着想。都围绕一个原则——“合乎天地大道”,这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我曾经无数次地思考:人生存于天地之间,究竟什么最重要呢?是长寿吗?人的一生至多不过一百来岁。这段时间对于天地而言,实在微不足道。我们庭院中有好几棵活了三百多年的树,它们的生命中看过多少人死死生生呢?人的一生中除掉年老的时间,除掉不懂事的童年时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又有多久?在短暂的时间中,我们又做了什么?有人叱咤风云,有人卑微低贱,那又怎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现在还在吗?我们在这段时间内都了做些什么呢?可能今天觉得这东西好看,就去看它;明天听说那东西好听,就去听它;后天又发现别的东西好吃,就去吃它。那些最好吃的东西,不就在舌头上停留一会儿吗?过了这一会儿,无论是什么山珍海味不都成为粪便一堆,进入了下水道吗?那么为什么会觉得三五块钱吃一顿不幸福,三五千吃一顿就幸福呢?

    人往往贪求感官方面的享受,到最后发现,这些都是虚妄的。有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他的家大得惊人,上下三层一共有两千多个平方,金碧辉煌,却只住了四个人。这家人雇了不少保姆,每天的空调费都十分惊人。想一想,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地方容身呢?富人和穷人不都只需要那么一点大吗?

    把人生的真谛解剖清楚的时候,就会活得非常洒脱,否则便会痛苦不堪,天天计较着别人的房子比我大;别人的车四个轮子,我的只有两个;别人升职了,我还是万年小科员……在你没有房子的时候,经过努力买到第一套,那种心情是最幸福的,因为这还算是生活所需。但是等你有了七八套房子以后,你就成为真正的房奴。我身边不乏这样的朋友,他们把自己的许多房子租给别人,整天担心这些房客会不会损坏自己的房子,那些房客有没有按时交租金……整天脑子里装满这些东西,一刻也不能安静下来。

    还有一个朋友,本来在机关上班,每月三千多元的工资,可是不甘心这样的生活,听别人说股市好赚钱,就把自己十多年积攒的十几万元全部投到股市里。还把自己的房子也抵押了,向人借了五十多万,用来炒股。结果股市跌到谷底,他所有的钱都赔进去了。在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杀。

    这个悲剧是怎么造成的?首先就是贪念。总想在最短的时间捞一把走人,但在捞到第一把的时候,再也挪不开了。这就像赌博一样:赢了十万,还想赢二十万;赢了二十万还想五十万,一百万,最后会输得血本全无。因此佛教说“贪”是人生最可怕的“三毒”之一。我们生活得不快乐,很多时候是由贪婪造成的。为什么现在的空气、水污染那么严重,多地出现了癌症村?都是由于人的贪婪,想快速暴富,过度开发造成的。

    贪欲是人的根本大欲,“世人只为欲字所累”,如果不加以克制,往往将人带入痛苦的深渊。因为你会越贪越欲,越欲越贪,没有止境,最后得到的越多反而越空虚、越感到不满足。这个时候已经不是理性能控制的了,也许你觉得自己应该停下来,可是总有更强大的理由让自己继续下去。因此,如果我们沿着相反的思路去考虑生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往往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

    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在出家前是个富家公子,一个话剧家、音乐家、书法家和诗人。皈依佛教以后,他专修律宗,持戒很严。在他的纪念堂中,可以看到他生活中所用的东西非常节俭。只有三件换洗衣服,两条毛巾,一个脸盆,一双鞋而已。他所有的东西都是生活必须的,衣服是补了又补。

    还有许多伟人,和弘一法师一样,他们虽然不信佛,但生活非常节俭,从不放纵自己的贪欲,然而他们从不缺少生活的快乐。孔子说,“富贵于我如浮云”;曾国藩说,“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郑板桥清风傲骨,与竹为友,“难得糊涂”,这些人都创下了不世的业绩,光耀青史,为人典范。他们难道活的不快乐吗?实际上,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丰富的精神追求,已使其寄托不依附于物质而超然存在了。

    为什么要去买那么多名牌?为什么需要那么多衣服?无非显示自己的品位,自己的财富而已。我曾遇见一个朋友花了五千多元买了一件衣服,衣服上有很多破洞。难道五千多元就为了买这些洞吗,就为了买这个时髦、这个品牌?何苦花这些钱来显示自己的不同,难道穿了它你就不是你变成别人了吗?其实那些在表面上做文章的人,都是内心极度匮乏的人。真正有内涵的人,就像一口很深的井,默默无言,不显山不露水。

    看到一个记录片,一个体验者被直升机带入深山老林中,要他自己度过十几天时间。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在这十几天里做了什么呢,就是不断找吃的,甚至连屎壳郎也抓起来吃了,把翅膀和头拔掉,艰难地咽下去。他随身只有一把刀,只要是一切没毒的东西,都找出来吃掉。

    工作、赚钱都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那究竟什么是活下去?活下去有那么难吗?需要那么多吗?天地生我,父母养我,事业助我,还不够吗?在这个物质丰盈的世界中,是不是很多人扭曲了活下去的意义呢?

    很多身价上亿的老板,到了我们这里,说香海禅寺的饭是最好吃的。我想,除了他们大鱼大肉吃腻了以外,还因为这里的菜少、油少,除了多吃饭别无选择。

    现代人的选择实在太多,纷繁的选择导致了人们心神浮躁,不能安住。一个电视机有几百个频道,一桌菜有几十道品种,一毕业可以做的工作有几千样,根本就难以选择。选了这样,丢弃了那样,所以总是不满足。

    人最重要的就是“少欲知足”,少一点欲望就多一点满足,多一点需求就少一点内心的平衡。

    我常和别人调侃说,别看我买了那么多书,书架上摆得满满的,当我的架子上放得越满,我心中的知识就越少。这不也是一种反差吗?我时时以这种反差来提醒自己,要将知识内化成心灵的养料。

    据说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家中书很少,因为他的学问都装在了脑子里。这也很值得我们警戒,要从书本中不断学习,用知识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不是将它们作为一种摆设,作为炫耀的资本。

    禅修就是反思我们的心。就是要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财产、学识、样貌等等,然后从内在去反省自己:我这一生,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

    “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知烦恼处,悟得即菩提。”这个世界不断地发生变化,佛教如果一方面要求利益众生,另一方面却脱离时代,是不可能帮助到更多人的。我们需要有更多、更新的知识和外在的设施来与众生对接,需要善巧方便引导众生与佛结缘,因此就不可能做一个寄居山林的隐士。

    禅不远人,唯人自远

    大凡一切有作为的企业,都是秉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什么沃尔玛会做到今天这种成绩,因为它将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东西带给百姓。大家来到沃尔玛以后,不用担心同样的货品比别家贵,总是能买到最好的东西。

    物流和网络也给我们带来革命性变化。快递到我们寺院来得比香客还要勤,他们每天要来香海禅寺十几趟。网络的力量非常巨大,我们后院这幢楼的空调全部是从网上订购的。博客和网站为我们弘法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可能很多人认为出家人应该不食人间烟火,寄居山林之间,晨钟暮鼓,不染红尘。有些上海的朋友来到香海以后大吃一惊,没有想到这里居然是一座现代化寺庙。他们来到这里前以为这里没饭吃,没地方睡,所以有人还带来了蚊帐。

    这个世界不断地发生变化,佛教如果一方面要求利益众生,另一方面却脱离时代,是不可能帮助到更多人的。我们需要有更多、更新的知识和外在的设施来与众生对接,需要善巧方便引导众生与佛结缘,因此就不可能做一个寄居山林的隐士。所谓“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知烦恼处,悟得即菩提。”这就是我对于入世的观点。

    但是,了解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让一些俗世间不好的习气来污染我们,决不能随波逐流。该坚守的一定要坚守,持经达变,外圆而内方,否则,不仅不能利益有情,还会使自己的慧命受到伤害。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镇里住着两个富翁。一个富翁很喜欢收藏古玩,书画玉石,一应俱全,而且价值连城。他的孩子们就整天勾心斗角,想尽办法骗他的东西。这个富翁非常舍不得那些藏品,怕被自己的孩子或小偷偷去,因此整天不敢离开他所住的地方。等到临终时,他的孩子都不理他,只想拿走他的东西。是他把孩子们的贪婪诱导了出来,生着痛苦,死时凄凉。

    而另一个富翁呢,他用自己的钱成立了基金会。如果有读不起书的孩子,他会资助他们上学;有看不起病的,就帮助他们看病。晚年时,子孙都非常孝顺,他身体很健康,心态也很乐观。逢年过节,曾经受过他帮助的人就会回到小镇看他,带来世界各地的美食珍馐;一旦他碰到什么困难,大家都会马上来帮助他。想一想,两个富翁同样有钱,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就使他们的生命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状态。

    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利他即是佛,行善就是福。佛在人间,禅不远人。禅从来不是曲高和寡的东西,而是在吃喝拉撒睡之间滋养,没有生活就没有禅。禅不远人,唯人自远而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