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求法是佛
人活着。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会产生对应的结果,此为必然。如果不想要这个结果,就需要改变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们禅修的目的,就是要产生一个好的结果。
禅宗的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由释迦牟尼传给迦叶,一直延续到达摩祖师,再到惠能大师。禅宗质的变化的就来自六祖惠能,他是中国禅宗承前启后的人物。
我推荐大家读明一居士写的《读佛即是拜佛:六祖慧能传》,那里面描述最多的就是生活。不要把禅修跟生活脱离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得越紧密收效越大,它会让你饭吃得香,觉睡得甜,工作愉快,身体健康,家庭美满,人际关系和谐,这不是夸张,佛法的最终目的虽然是出世,但它入世的功效就这么大。
六祖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修行想要有所成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去磨练,如果脱离了世间生活好比在兔子头上找角一样不可能。
每个人都想拥有幸福、自在、喜悦、没有烦恼的生活,我们可以称之为彼岸,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彼岸呢?惟一的通途便是修行,只要我们努力去践行,总会如愿的。
开始禅修的这几天,首先要求大家做到“语默动静体安然”。什么是“语默动静体安然”?走路时如行云流水,从容自如;坐在那里如一个钟,沉静安稳;睡觉时像张弓,舒张有度……
时刻保持宁静、安然、愉悦、祥和的状态。这样一种美好的状态来自哪里呢?它只能来自我们的一颗心。当你有颗柔软、喜乐、清净、良善的心,就能产生出这样的效果来。
因此,在禅修的过程中,就是要静下心来寻找这种状态。但注意不要往外找,因为外面的东西不是你的,跟你没有关系。“心外求法是魔,心内求法是佛”,外面的东西我们怎么把握得了?比如,你今天成了千万富翁,很喜悦;明天又破产了,很痛苦。今天恋爱了,很幸福;明天又失恋了,痛不欲生。如此等等……
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我们可以掌控。所以说,身外的一切都把握不了,唯一能把握的,就是自己的心。
怎样从内心去寻找快乐呢?这就要求转换自己的频道。心转过来了时时都是喜乐,处处都是天堂;心没有转过来,在天堂也是地狱。
有人吃素菜住冷房子很痛苦,而有的人,比如一个乞丐,如果有白米饭吃、有一个避风遮雨的房子,他就非常快乐,为什么呢?说明快乐是心境决定的,与外缘无关。正因为如此,有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多的权利、再多的知识,他仍然不快乐。明星会自杀,名人会得忧郁症,大学教授会进疯人院……
由此可见,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必须从内心去找。
我们在这里打坐,其实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心,是心的一个净化过程。心常常在外缘攀援中迷失了自己,现在要反观自照,好好调整我们的心,当心被调伏下去时,一切才尽在把握。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永远给自己一个信号:轻松。这样的状态可以在各种事务中一以贯之。
禅者之心
有人觉得,我干脆回去什么也不做了,整天打坐,等心调好了再出来工作。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真正的禅者应该从静中走出来,走向动,又从动中时刻去体验静。禅是动静结合的。
如果每天面对各种问题,处理人际关系,疲于应付,无法做到轻松自如,那说明心智还不够成熟。《四十二章经》里面说:“学道之人,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或怯弱而死,或得胜而还。”所以,学道的人不是那么轻松的。以“打坐”为例,不是说坐在这里不动你就心如止水,那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刚开始时你可能妄想纷飞,烦躁不堪,这就是在和自己的烦恼作战。学道之人,要有一种大勇猛、大精进的精神,才能得胜而还,否则永远不可能调伏自己的心,却只能被自己的习气所调伏。我们通过禅修来训练自己的心,训练自己的心智,训练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很多人认为佛法是消极的,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佛法的精髓,佛法一直都是积极向上的。
回到生活中来,别人不能忍受的你能忍受,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像打坐时不被外界干扰一样,保持一种如如不动的状态,这是非同一般的能力。有这样的能力才可以做出世的事业。读读历史人物传记,了解一下鉴真大师、达摩祖师、鸠摩罗什,还有唐僧的原型玄奘,会令人受益匪浅。玄奘孤身一人骑着一匹绝瘦之马,横穿八百里荒无人烟的沙漠,历尽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苦难。沙漠里温度高时五六十度,冷时又零下四五十度,早晚温差上百度。有一次,他在喝水中不小心被风沙迷住眼睛,水全部倒在沙漠里。当他一滴水都没有的时候,已经走了五天五夜,大风刮得他寸步难行,此时他想:我要么退回去求生,要么往西去求死。这个时候其实就是生死抉择。最后,他以自己的勇猛直前完成了震惊于世的壮举。
我的一个朋友,他是一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平时不怎么运动。一次,公司组织去重走戈壁滩,也就是“玄奘之路”。他对我说,单位里的小伙子们一听说要走戈壁滩,每天跑步两小时,再做各种运动,提前准备,而自己却什么都没做,眼下,活动就要开始了,有没有什么秘诀?
我说,我哪里有什么秘诀,但是可以教你一个方法,就是以禅者的心态去行走,别人每到一处欢欣跳跃,大呼小叫,拿相机到处取景,你什么都不要做,“眼观鼻,鼻观心”——眼睛看着前面三米远的地方,调整好自己的呼吸,一步一步,不快也不慢,这样走过去。最后,他在那次活动中是最出色的。
这是什么道理呢?同样的道理,公司让你加班,你不断抱怨,不断地诅咒,有用吗?除非你离开这个公司,要做下去就必须接受它。既然无法改变,为什么不能放松自己坦然接受呢,心要是轻松的,身体就会轻松,行为就会轻松,因为轻松,所以便不觉得太累。
可见,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永远给自己一个信号:轻松。这样的状态可以在各种事务中一以贯之。
我以前开车回福建老家,七八个小时很辛苦。有一次我坐在驾驶位的时候就拍拍自己肩膀,头,身子,特意告诉自己放松。因为我经常禅修,身体很听话,真的就放松下来了。然后我就觉得自己不过坐在椅子上,只是这个椅子会动其他椅子不动而已,反正眼睛都要看着前面的。我不赶时间,也不跟别人超车,很轻松地坐几个小时,甚至可以听佛教音乐,还可以念佛。抵达目的地后果然一点也不累,和以前很不一样,这就是心态的改变。
禅修就是转变自己的生活,从生活当中去寻找自己。但首要一点是,看透生死,只有把生死放下,产生出来的力量才能超越一般。
寻找真实的自我
我经常到外面去讲课,坦白地说,有些老师很会造势。
一次,某先生的课程会场上来了五六千人,老师站在台上讲两句台下的人就鼓掌,后来,我就恍惚了:到底是以讲课与听课为主还是以鼓掌为主呢?
后来,在杭州电子商务的高端论坛,主办方给我半个小时演讲时间,我就跟他们讲,今天讲课你们不要鼓掌,听着就好,因为只有半小时,你一鼓掌插一下,一鼓掌插一下,一分钟就没有了。一个电视里不断插广告,观众愿意吗?每逢这个时候,我就问自己,我来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前呼后拥那个感觉吗?还是为了让别人鼓掌呢?都不是的。
我曾办过一次企业家论坛,全国来的企业家有1500多人,效果还不错。后来,企业家朋友们一再邀请我一直将这个论坛办下去,但我觉得自己还没找到一个特别好的点子来做这件事情,或者说还没找到真正为中国企业做出创造性的理念建设,如果没有这些,把那么多人召集在一起做什么,不是浪费别人的时间和财富吗?所以我拒绝了。
我们办“开光大会”也是这样。举行开光大会通常是要把很重要、很有身份的人请到这里,这说明我有本事,也说明这件事搞得很大。后来我发现“开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一个圆满。
老老实实地把本质事情做好,这才是关键,不要人家做什么我也跟着去学。作为一个出家人特别是寺院,如果和世俗人一样去做事,和他们一个思维,那所做的事就值得考虑了。所以要常问自己: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要买一套房子,当然,结婚要买房子是正常的,但如果已经有了一套还要买两套,有了两套还要买三套,买四套……这就很不正常。我在新闻上看到一个市长竟然有16套房子,女儿生日时送给她20万,最后他官位也没有了只能待在监狱里。
正如那句话说:“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很多人活着活着却成了盗版”。为什么成了盗版呢?因为老是从众,跟风,最后发现没有了自己,迷失掉自己,仿佛进入一个大染缸而不自觉,失去了本来面目,身心被“无明”遮蔽,这便是悲剧的根源。
人到底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大到我们必须解决它、面对它,小到它关乎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一饭一食。
佛教是一个终极智慧,就是它给你开出的答案是人类最普世性、最圆满究竟的,它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面对无量芸芸众生。
我们不断去设置很多自认为正确的、重要的东西,比如金钱,名利,权力等等。而佛教认为从生到死不过是一个生命的短暂过程,这之前和之后都有无量的生死,于是他能从无量生死去看待一期生命,从一期生命当中去理解无量生死,所以对人生的解读和观念就和平常人不一样。这种格局和眼光才是宏观的,全方位的,不在蜗牛角上打转。
佛法为什么常常喜欢用梦来做比喻,因为没有醒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在做梦,以为是真的。其实想想,昨天、前天、五年前、十年前,不和做梦一样吗?因此只有当下一刻才是真实的,才可以把握。今天过去了回忆昨天就和梦一样不可追,不可得。“人生如梦”,是最真实的注脚。如果能在梦里醒来,在梦外看梦,以清醒者的姿态看自己和别人梦游,那将是最大的智慧,是一种非常超脱的境界。
如果能以这样一种思维去看待今天的生命,面对生活,你还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吗?你一定会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举大放小。反之,你连大前提都搞不清楚,就不可能在每一个步骤上做好,这叫逐物迷己,便是被眼前的东西一叶障目。
有部电影叫《三傻大闹好莱坞》,里面解读了一个深刻的至理:“当你把自己的兴趣发挥到极至的时候,成功就跟着你。”里面的主人公没有毕业证书,最后却成为世界好多大公司争抢的人才,他的发明有四百多项。这实际上就是禅者的境界。
乔布斯,大家都知道他在商业上成就巨大,却不知道他也是个资深的禅者。其实苹果的很多创意都来自他在禅修过程中得到的感悟。所以,把禅修应用到生活当中,成为习惯,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巨人。
禅修就是转变自己的生活,从生活当中去寻找自己。但首要一点是,看透生死,只有把生死放下,产生出来的力量才能超越一般。如果整天担心,我今天生病会不会死掉,得了癌症还有多长时间,惶惶不可终日,那你的身体就成为你的累赘。你在乎身体就变成身体的奴隶,在乎名望就变成名望的奴隶,在乎金钱就变成金钱的奴隶。财色名食睡,莫不如此。
当了解生死后,就能把心安下来,去做好眼前的事情。我参加过总裁培训班,很多人要整合资源,就是把别人整在一起,然后去做一些事。我经常碰到这种案例,本来他有几千万,最后把几千万都整进去,没有了。许多人想一夜暴富,想一夜翻盘,这便是人的欲望促使自己的一个盲目行为,很容易迷失自己。所以禅修做什么?好好地静下来思考我们所做所得有没有必要,包括自己一天所有的情绪。有个居士跟我说,今天她心情很好,煮了一道丰盛的早餐给先生吃,结果先生把她破口大骂一顿,心情郁闷极了。我跟他讲,你要找到原因,人家为什么骂你?因为他不可能无缘无故骂你啊。这么做不要觉得自己吃亏了,当你能包容对方的时候,正说明自己的境界高于对方。如果在马路上跟一个疯子吵架,吵到最后,别人会分不清到底谁是疯子,所以我们很容易迷失掉自己。
禅宗里面常用一个词:明心见性。如果一桶水不断地搅动,水就很浑浊。要它清澈见底,只有静下来,不断地沉淀,最后里面有什么东西一眼就能看到。
人的很多问题,都由于自我设限。当你把自己封闭起来,人生的窗户就一扇扇关起来,窗帘拉了起来,最后里面一片漆黑。因此,要学会把窗户一扇扇打开,这样阳光、空气就能透进来,到处都是敞亮的。如果想达到更高的境界,获得更大的光亮,怎么做呢?最好把屋顶去掉。
人生不设限
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他的所有举动都体现如一的状态,就是时刻保持明心见性的状态,能看到自己清澈透亮的心。要想得到这个结果,就需要“调”我们的心。我们的饭菜为什么好吃呢,因为有油盐酱醋把各种味道调好,住的房子为什么冬暖夏凉?因为有空调。所以“调”是人生的常态,面对逆境时应该怎么调?面对掌声时又怎么调?这就是智者跟迷者最大的不同,也是明跟暗的不同,我们通过禅修把它调过来。
再想想,人在什么状态下时间过得最快,什么状态下时间过得最慢?答案很简单,最痛苦的时候时间过的最慢,不是吗?因此要想让自己“觉得长寿”,就每天很痛苦,这样时间过得很慢很慢,活一天相当于十年;如果真的想长寿,就每天活在快乐里,因为这样时间过的很快,十年相当于一天。为什么天道里的人一天是我们这里一年?因为人家很快乐嘛。因此要学鲁迅笔下阿Q,别人骂他时,他想我是你爹,结果发现没有什么过不去。也可以学学金庸笔下的韦小宝,他很会调侃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
我经常在外面参加活动,发现有些人对座位很在意,在宴会或照相的时候,是坐中间还是两边?我最不愿意坐中间,每次人家让我坐我都拉别人。觉得不坐中间对我没什么影响,而且让别人坐他还欠了我一个人情,岂不更好?要记住,在生活中时刻让别人欠着你就很好,不要净想着自己得到什么,占什么便宜。有的人把他放在旁边他就愤愤不平,这其实是跟自己过不去。所以真正能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人,都是最有福报的。
《道德经》里面讲:大国者下流。“下流”是什么?不是耍流氓,而是像水一样往下流。“大国者下流”就是真正强大的国家往往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吃亏的人都是有福报的,能忍让的人都是有德行的。再比如,如果大学毕业老板让你去扫地,甚至洗厕所,你觉得很没面子,在同学之间说不出口,那想想,一个老板为什么把一个大学生放去洗厕所?这是为了锻炼一下,让他忍受在卑微的工作里看看自己的心态,往往这种人后来就会提拔到很重要的位置。能够委而不屈的人,就能独挡一面。
类似的事,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说这个工作我从来没做过,或者做不来。当认为自己做不来的时候,其实已经把所有智慧的门都关上了。
“不是因为难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不想做才难”,你要相信这一点,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回报,你至少可以在这里面得到成长。我经常到外面讲课,没有任何报酬,油费自理,过路费自理,住宿费自理,机票自理。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傻子才这么做呢。是的,我就是要做个傻子,因为这世上聪明人太多了,我要做个傻子,这样才平衡点。所以我经常告诫自己,要学会做个傻子。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还是有些人形容我做人很精明。我发现我活得很失败,让别人觉得我精明的时候实际上是失败的。我才来香海禅寺的时候,百废待兴,我怎么去重建呢?认识的人又特别少,谁愿意拿出那么大一笔巨款?最后我就想办法把它改成供一万尊佛,很多人愿意来捐佛像,用这个办法就解决了。
我有个朋友,他盖孔子学校,需要10个亿,这不是小数目,他就用我们这种办法,第一级别二十个,每人一百万。第二级别一千个,每人十万。第三级别一万个,每人五万。他说这里面就是借鉴我们万佛供奉的思路,他说出来时差点让我把话筒喷出来,最后他还调侃了一句:“师父,你如果去做企业,一定成就更大!”实际上不是这样,我们希望更多人能来到寺院,结一个善缘,假如他很少到寺庙去,如果里面有一尊他供奉的佛,就会念念不忘的,常常到这里来。当他来的时候,我们把光盘送到他手上,把杂志和书送到他手上,飞信发到他手上,他就会因为这个缘,人生得到改变。
有人来寺院禅修后,觉得这里吃喝什么都免费,会不会把我们吃垮了。对此不用担心,欢迎把更多人拉到这里来免费吃住,免费禅修。你帮助他们得到了改变,当他们得到了改变,你在他们生活当中就是一个最有福报的人。不用担心,不会让大家吃穷的,吃不穷。有个方先生,经常给我们送小麦,很多面条、很多白面,所以吃不完的。只要所做的善事符合大家需要,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都不会成为问题,这是我一直以来坚信的一个事实。刚来寺院的时候,原来初一、十五在我们这里吃饭是收钱的,一个人五元,一天下来收两三百,最多的时候收过五百。后来,我就让别收,以后谁要吃饭直接来吃就行了,来者不拒,如果人多组团来就给我们报个数,做饭知道有多少就行。结果呢,发现别人越吃,我们仓库的米越多,菜越多,根本不用担心。这是为什么,用佛法讲就是因果,就是回报;用儒家的道理讲可以叫感召,你有一颗布施的心自然会感召来布施的人。
在人生修行的道路上,认定一个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下去,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认定这个方向是对的就要坚持不懈,最后肯定能走到阳光大道。所以在禅修的过程中要时刻地找到自己的方向,恢复归零心态。比如说今天跟人吵架了,很痛苦,然后回家打坐的时候又让自己回到原点;明天被别人的掌声激动了,心飘起来,又通过禅修回到原点。禅修就有这样的好处,时刻地观照自己在做什么,人生的目标在哪里。活得明白,就不会迷失,就不会给人生做无用功。这便要求我们必须把禅修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打坐是禅修,刷牙也是禅修,吃饭也是禅修,蹲在马桶上也在禅修。不要认为这些跟禅修没有关系,聚焦一处就是“定”的境界,禅修就是练我们的定功。“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即是此理。
人的很多问题,都由于自我设限。当你把自己封闭起来,人生的窗户就一扇扇关起来,窗帘拉了起来,最后里面一片漆黑。因此,要学会把窗户一扇扇打开,这样阳光、空气就能透进来,到处都是敞亮的。
如果想达到更高的境界,获得更大的光亮,怎么做呢?最好把屋顶去掉。屋顶去掉后你站在什么地方了?就在天地之间。这时什么都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豁达、敞亮、通彻。这时候想做什么都能很快进入境界,得到最大的成就。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往往都是把人生的屋顶去掉的人。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是因为还有东西没有被打开,把自己障碍住了。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打破自我的过程。有句话说“不破不立”,不打破自己就立不起来。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约束着自己,还有什么东西让我们放不下。
当坐在山顶的时候,面对蓝天,俯瞰大地,心胸开阔,思想自由,没有什么能干扰到你,这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如果置身在一个房间里会有这种感受吗?所以,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空”,你坐在山顶上面对的不就是广大无边的虚空吗?心无挂碍,虚静空明。六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它虽然空,但里面什么都有,什么都可以生出来。那种境界,真的不是用语言可以形容的,只有亲证者,方能体会其中之玄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