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为谁学习:给孩子一生的忠告-学习让每一个孩子走上成才之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求知、学习就是置身于一个成功的环境,就是聆听贤达的教诲,就是与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学习成功的方法。

    1.走向成功必须从追求知识开始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智慧的种子,也是成功的土壤。学习与积累知识是将来取得成功的基础,是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财富。知识改变命运,这远比积累金钱更重要。古往今来,凡是立于事业之巅的人,必定有厚实的知识积累为他们铺就了成功的阶梯;凡是誉为伟人、名人,无不是知识底蕴非常深厚、学问十分精深的人。

    坚持学习,以人为师,能让自己更睿智;坚持学习,知行并重,能让自己更充实;坚持学习,持之以恒,能让自己更坚强。

    读书是一种心灵活动。不学习,精神的田园则会荒芜,物质的田园则会失去精神的阳光与雨露。知识就是财富,人的一切才能都要由知识来支撑与哺养,拥有知识才能施展才能。

    1994年秋天,步入古稀之年的杨振宁,由于在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美国富兰克林学会授予他最高的科学成就奖,并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杨振宁是可以与牛顿和爱因斯坦齐名的世界物理学大师。认为他的理论为重构现代物理学和几何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被誉为“氢弹之父”的杰出科学家泰勒和其他不少欧美科学家,曾多次呼吁授予杨振宁第二次诺贝尔奖。

    杨振宁年龄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美国留学,母亲尽管只读过几年书,还是承担了杨振宁的第一任出色的启蒙教师。6岁前的杨振宁在母亲教育下,很快认识了3000多个汉字。

    在读小学时,杨振宁在课堂上总是喜欢东翻西翻。有一次,他看到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一书,看到书中介绍的一些物理学的现象和理论,顿时产生了极大兴趣。

    在杨振宁的人生道路上,父亲是一位正确的引导者。“卢沟桥事变”后,杨振宁随父亲来到昆明,进入西南联大求学。在那里,荟萃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著名教授,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中西兼通的学者。西南联大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教授的专长,打破了传统的由一位教授开一门课的教学法,采用了轮流教学法,每位教授只讲一两周课。这样,尽管初看起来似乎缺少系统性,但由于每位教授都讲授他本人最擅长、最精彩的部分,因而非常吸引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

    开始,杨振宁学的是化学,获得了很多化学知识,后来又转为物理。数学是理论物理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工具,这时候的杨振宁又受到了极为严格的数学基础训练。

    杨振宁的老师有华罗庚、陈省身等数学家,还有几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物理大师吴有训、赵忠尧等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

    就是在这些大师的培养下,杨振宁获得了丰富的基础知识。到美国后,杨振宁先是师从“氢弹之父”泰勒,后来的老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费米。费米教授的博学影响了杨振宁的未来,为他未来取得巨大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知识就是力量。对于个体的人而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重塑人的性格,改善人的心态,从而通过学习可以铸就成功的人生。

    一个人只要他开始走向读书、求知蹬道路,那么一切都将改变。即使他只是开始读一本书。

    求知、学习就是置身于一个成功的环境,就是聆听贤达的教诲,就是与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学习成功的方法。

    众所周知,只有掌握知识才能帮助我们创造财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1923年福特公司最大的一台电机发生了故障,公司所有的工程师都没能找到毛病。公司便找来曾因发明交流电而与爱迪生齐名的斯泰因梅茨。

    斯泰因梅茨在电机旁搭了帐篷安营扎寨,然后整整检查了两昼夜。最后他用粉笔在这台电机上画了一条线作为记号。斯泰因梅茨对福特公司的经理说,打开电机,把做记号处的线圈减少,电机就可以正常运转了。工程师们将信将疑地照办了,电机果然修好了。

    事后,斯泰因梅茨向福特公司要价1000美元作为报酬。福特的工程师们一片哗然。

    斯泰因梅茨不动声色地在付款单上写道:“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把线画在电机的哪个部位,要999美元。”

    所以,知识所产生的价值永远是其他劳动所无法相比的。这在当今时代的体现更为明显。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2.知识积累了全人类的智慧

    学习是所有人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途径。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知识信息都已被记载在书籍之中,书中积累了全人类的智慧,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切优秀的人才都有爱书如命的习惯。

    智者之所以爱书如命,终生刻苦攻读,就是因为读书是获取多方面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书籍不仅是他们的朋友,而且是他们的终身伴侣。要成才,必须培养自己爱知识、爱读书的习惯。

    1868年3月28日,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中部诺夫戈罗德的一个木匠家庭。他的童年几乎总跟不幸连在一起。5岁的那一年高尔基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只好带着他投奔了开染坊的外祖父,但外祖父家的人口众多,而且染坊的生意也十分不景气,一大家子生活非常艰难。

    在高尔基10岁的那一年,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母亲因为一场急病而离开了人世,紧接着外祖父的染坊又面临破产,这个时候,高尔基只好辍学进了一家鞋厂当学徒。在鞋厂里高尔基虽然勤勤恳恳地干活,但是不仅吃不饱,而且有时干活慢一点还遭到凶恶的老板的打骂。于是高尔基决心离开这里,后来他又在一条船上找到了洗碗的工作,这里干活的人都非常喜欢他。

    有个大胖子厨师经常给高尔基讲故事,并且还把自己的书借给他看。有一次,高尔基在烧茶的时候,抱着一本书看,他被书中的主人翁给迷住了,结果茶炉被烧坏了,船主把高尔基狠狠地打了一顿。高尔基只好把看书的时间,放在了每天干完活之后,他开始接触到了果戈理和巴尔扎克等作家的作品,书中的故事吸引着他,同时也使他萌发了写作的愿望。由于船主太过凶恶,高尔基又换了一个工作,到一家画铺去当帮工。他的运气实在不好,这里老板娘也很凶,有一天,他深夜里还在看书,被老板娘发现了,于是这个老板娘也用木棍打了他一顿,她认为高尔基把她的蜡烛用得太多了。为了能在干完活以后的夜晚里多看一点书,高尔基便把蜡烛盘里的蜡油刮下来自己再动手制造成一支小蜡烛。

    1884年,高尔基决定要去读书、上大学,于是他来到喀山。来到喀山,他才明白,上大学的理想难以实现。为了生存,他只得干着各种各样的杂活,劈柴、搬运货物,生活在那些流浪汉之间。在这里,他不仅耳闻目睹,更是亲自饱尝了底层人民生活的痛苦经历。这些对于他后来的文学创作都提供了真实而重要的参照和素材,也使高尔基的内心充满了对正义的无限向往。他说:“我身上一切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

    一个不读书、不求知的人,他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对此,林语堂先生说:“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成功者的特征之一,就是能随时随机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人进步。学习,应该是人终生的追求,尤其是青少年阶段,由于没有太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应当全身心地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新知识上。有位伟人曾说过:“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任何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果停止学习,要想继续发展就很困难了。

    学习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如果你想将来生活得更好,就须不断学习。在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才不会落后于他人,落后于社会。

    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就酷爱读书。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10岁时住进长山酸泉寺的僧房里发愤苦读,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画粥”的故事。庙里的老伙头僧,很佩服范仲淹这种精神,时常称赞他。范仲淹说:“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只知饱食终日,贪图安逸,那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后来,范仲淹为了开阔眼界,寻访良师,增进学识,便风餐露宿,千里迢迢来到北宋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进了著名的南都学舍。在学舍中,他昼夜苦读,“未尝解衣就枕”。在冬夜里,读得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洗脸,让头脑清醒过来,继续攻读。最后终于进士及第,官做到宰相,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的精神营养品。从广泛的阅读中,人们不仅可以得到知识的充实,而且能够得到灵感的启迪,以及唤起精神的奋发向上。

    书有神奇的魅力,它会把你带入兴趣的世界里。小说家琼瑶从小喜爱文学,特别对古代诗词有兴趣,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她兴趣入门的向导。诗的内容是这样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诗朦朦胧胧地把她带入神秘的世界,诗的怨恨幽情却成了她一生创作的核心主题。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很喜欢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的喜剧》,因为它揭露了意大利统治者的罪恶。由于读《神的喜剧》受到启发,后来,巴尔扎克用《人间喜剧》揭露了法兰西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包括了90多篇小说的《人间喜剧》,被革命导师恩格斯称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法国“上流社会”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毛泽东在回忆他的生活时说,有三本书在他的思想上影响特别大,使他建立起对马列主义的信仰,而且从此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就是这三本书使青年毛泽东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书的魅力。

    一篇好文章,一首小诗,对一个人的兴趣形成都有深深的启迪。兴趣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时它会打开你的灵感世界之门,有时它会给你以对美的追求,有时它会焕发你为真理而斗争,有时会催你奋发向上。

    3.博学才能成为优秀的人

    读书是学习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且是伴随人一辈子的学习途径。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从学校学来的知识,仅仅是为专业入门打了一个基础。出学校门后,这些知识很快就会老化,尤其是理工科知识,有些不几年,就老化得不再用了。大量的新知识,必须依靠阅读途径去获得。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没有谁不是一生中都在孜孜不倦地阅读的。求师是学习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古人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又说:“名师出高徒。”求师途径是最适合自学者加速学习步伐的途径。无论是谁,如果不能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没有丰富的爱好,就无法成为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更无法拥有完美、快乐的幸福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采用单一途径学习的效果是不理想的。只有善于从多种途径学习的人,才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才能成就美好人生。

    无论是谁,如果不能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就无法成为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更无法拥有完美、快乐的幸福生活。

    古往今来,历史上的许多伟人都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他虽然是以画家的杰出成就流芳百世,但他同时还是一个杰出的建筑家、科学家,而且他在绘画之外也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就。此外还有爱因斯坦,这位我们非常熟悉的伟大的科学家,他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

    现代科学家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所谓“通才”,一般指的是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才,不是全才,也不是在多学科上平均用力,而是以本学科为立足点、为根据地,同时对其他几个学科也有所了解。科技工作者只有知识面宽广,才富有观察力和想象力,思考问题才有广阔的背景。

    宽与窄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宽与窄的矛盾中,我们不妨说知识面宽是个主要方面,但也不能片面地夸大,停留在泛泛地阅读、泛泛地议论上。强调知识面宽是为了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中,背景广阔,思路活;但在解决问题时又要善于把问题控制在有限的范围里,集中力量,深入钻研,攻取之。

    对于思想方法正确的人来说,他是批判地博览,力求保持独立思考,避免因循守旧,用博览启发思想,博览中注意研究、思考,就不会影响观点的新鲜和独创精神。

    掌握宽博扎实的知识,涉足多学科,走“通才”路,正是对现代人才的要求。唯如此,才有坚实的追求成功的后劲。

    一个新型人才,就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具有扩大甚至转换专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有分析、综合能力。能分清轻、重、缓、急的综合能力,往往比分析能力更为重要。一个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掌握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才能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而敏捷,才能成长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那种开拓性的人才。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之所以能“开口成文,挥翰霞散”,写出数以千计为人民传诵的诗篇,主要是他长期刻苦学习、博学多才的原因。

    李白的博学多才与其父亲的教育有方是分不开的。李白的父亲是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人。李白刚刚懂事时,有一次听到父亲在书房里朗读《子虚赋》,那优美动听的文辞使李白入迷入神。开始,父亲以为他听不懂,后来父亲发现每当他朗读诗文的时候,李白便到父亲跟前,眼睛盯着父亲,认真聆听。有时竟随着父亲感情的起落表示悲欢。于是,父亲便留他在书房里一起学习,一起朗诵。幼时的李白几乎每天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

    在父亲的教育下,李白15岁便能写文章和诗歌。李白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下了很大决心,并同一位好朋友住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里去,专心攻读,博览群书,钻研诗文书法。他在青城山,一连苦读了好几个年头,都不曾进城去闲逛一次。李白的博学多才,成为世代的典范。

    “博学”就是广博地学习,是我们认识世界、有所发现的人生基础。教育家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是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的。荀子提出学习要像蝉蜕一样,不断地扬弃陈旧落后的东西,不断地丰富与更新自己的知识,他说:“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孟子则把学习比作水,他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有本,就是有源。也就是说,不停地学习、汲取新知识,才能不断丰富和扩大学习的基础。

    4.惜时如金才能拥有美好人生

    有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在他上学的时候特别珍视时间。正是因为他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刻苦学习,所以最终他走上了成功之路。这位生物学家自小就爱学习,但因为家庭贫困,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帮家里种地,只是在农闲的时候才跟父亲认了一些字。16岁的时候,他才好不容易考进了一所师范学校的预科班,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特别珍惜。可是,这所学校里所学的数、理、化和英语,他在以前根本没有学过,所以他学习起来特别吃力。

    因为从小就营养不良,这位生物学家的个头和其他同学比起来要矮,因为穿着也比较土气,所以在学校里没人肯答理这个来自穷山村的孩子。一次,他刚走出教室,就听见有几个同学在议论自己,其中一个人很不屑地说:“我敢说,他在这儿不出3个月,就得回家去种地!”这句话像钢针一样,刺痛了他的心。于是,他学习更加刻苦了。

    可是自己的基础毕竟太差了,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结束的时候,他的平均分数只有35分。按照学校的规定,平均成绩不及格的人,只有两条路:退学或留级。退学是肯定不可能的,留级呢?他也不甘心,因为他现在就比同班同学大三四岁,自己再也不能留级了。

    他鼓起勇气去找老师,老师摇着头说:“这是学校里的规定,不可以改变。”他又硬着头皮去恳求校长:“校长,您就让我跟着上吧,我一定会赶上去的,我向您保证。”在他的苦苦哀求下,校长终于松了口:“好吧,那你就试试,不过半年以后你必须出成绩。”

    没等校长说完,他就激动地抢着说:“校长,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他发现早上头脑比较清醒,记单词的效果比任何时候都好。所以从那天开始,他每天早晨5点准时起床,在幽静昏黄的路灯下,认真地阅读着英语教材,苦苦地背诵着像天书一样的英语单词。

    学校规定,每天晚上9点半钟的时候必须熄灯。为了抓紧时间学习,他总是等其他同学睡下之后,又拿起书本和笔记,悄悄地溜到路灯下,温习当天所学的功课。

    过了不久,校长就知道了这件事情,把他叫到办公室,训斥道:“你不想要命了?不好好休息,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以后一定不要再违反学校的作息制度!”

    他说:“老师,对我来说,现在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时间更重要了,我要抓紧时间学习。因为我只有这一次机会了,如果赶不上,我就只能退学。老师,我在家吃苦已经吃惯了,身体能吃得消,您就让我学习吧。”

    校长听了,心里十分佩服:这孩子真有骨气。就这样,在校长默许下,他依旧每天早晚都在路灯下看书学习。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第二学期的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他的平均分数超过了70分,而且几何还得了满分。这件事情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自己也一样能够办到,只要自己足够努力,能够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自己就会取得优秀的成绩。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天才,天才都是用勤奋换来的。

    后来,他又以优异的成绩留学比利时,致力于实验胚胎学的研究,并在留学期间取得了累累硕果,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生物学家。

    青少年正处在青春年华的黄金时代,学会懂得青春的价值、光阴的宝贵、生命的重要,学会懂得只有珍惜今天的分分秒秒,才会有明天的美好,我们才能紧紧把握住青春的美好时光,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奋进,尽情地领略青春岁月的无限风光。

    人的生命就是由时间构成的,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付出时间为代价。学习知识也是一样,只有抓紧点滴时间勤奋苦学,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青春年华的时光更是短暂。要珍惜生命,要掌握知识,要创造成功,要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就一定要十分地珍惜时间,有效地、科学地利用时间。只有善于科学地利用时间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才会使自己的生命发出闪光。

    生命在时间的流动中,只是一个被不停缩减直至终结的过程。每日每夜,每分每秒,都是岁月的篇章。人生的日历翻过去,就会成为逝去的记忆。

    尽管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确有许多不公平,但至少有一点对每个人都是绝对公平的,即每天的时间。不管你富有,还是贫穷;不管你身居高位,还是出身低微;不管你一生成就大业,还是碌碌无为,我们每天所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失败者常常在浪费时间又被时间所遗忘。而那些成功者所具有的共性就是珍惜时间的价值,从不虚度光阴,更懂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莎士比亚说:“时间是世人的君王,是世人的父母,也是世人的坟墓;它所给予世人的,只凭着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按照他们的要求。”时间是昂贵的,它推动着成功者走向辉煌,它驱使懒惰者走向失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伟人,那么就做时间的主人。如果你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那么时间已经为你准备了坟墓。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正值黄金时期的青少年,更应该珍惜这鲜花般的年华,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时间就像是一只装满水的水桶,如果水桶的底部有一个小洞,水很快就会漏光,虽然它会流很长的时间,但这和我们直接把水倒掉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学会珍惜零星的时间。

    生活中有很多零散的时间是大可利用的,如果你能化零为整,那你的工作和生活将会更加轻松。所谓零散时间,是指不构成连续的时间或一项事务与另一事务衔接时的空余时间。这样的时间往往被人们毫不在乎地忽略过去。零碎时间虽短,但日复一日地积累起来,其总和将是相当可观的。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几乎都是能有效地利用零碎时间的人。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雷曼的体会更加深刻,他说:“即使只有五六分钟时间,如果利用起来,也一样可以产生很大的价值。”把时间积零为整,精心使用,这正是古今中外很多科学家取得辉煌成就的妙招之一,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懂得从小重视知识结构的最优化

    从古至今,人们就习惯于把一个人掌握知识的数量当做衡量知识水平高低的标准。中国的孔子,欧洲的亚里士多德,都曾以知识丰富和全面而被尊为圣贤。这说明,知识数量的多寡,确实是不容忽视的事。一个缺少知识的人当然谈不上有知识水平。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一个人知识再多,如果不借助合理的结构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些知识也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

    知识结构,就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知识结构的合理化,无论对于现代化建设,还是对于个人的发展与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优化知识结构就要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则。

    (1)重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古今中外一切合理的知识结构,其首要特点是具有整体性。这就是说,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当中,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巧妙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得整个知识体系能够在整体上发挥出最优化的作用。这个原则,应当是我们确立合理知识结构的最基本的原则。首先,必须坚持从整体的需要出发来选择知识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决定吸取哪些东西,舍弃哪些东西,是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困难的问题。为此,先要确定某些知识相对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整体来说究竟有多大的价值,然后再根据这种相对价值的大小来进行取舍。盲目取舍,或者是遇到什么学什么都完全违背了整体原则,因而都不利于成才。其次,要使知识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能在整体中恰当地发挥作用。部分只能在整体中存在,离开整体的部分是没有意义的东西。正如黑格尔所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都改变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了它的地位。”知识也是这样,只有在相互联系的整体中,它才能活起来,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与整体相脱离的知识,是死知识,是毫无用处的东西。

    (2)重视知识结构的比例

    任何客观事物,其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必定存在着一定的比例。比例适当,事物就可以发挥出正常的功能;比例失调,事物的整体就可能遭到破坏。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同样如此,各组成部分之间必须保持恰当的比例。比例原则,反映的是知识结构中各组成部分之间在横向联系上的客观要求。确定正确的比例,应当根据特定的目标和具体的需要,目标不同,需要不同,知识结构的组成当然也不同。正确的比例,还必须是多种不同比例的知识的有机结合。在现代社会中,为一个特定目标服务的知识结构,都不可能仅仅由一两种知识来组成。那些有决定意义的知识系统处于主导地位,而一切与之相关的知识系统也必不可少。

    (3)重视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凡是构成一个体系的事物,其内部必定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层次配合适当,有利于事物健康而迅速地发展,层次失调,就会使事物发展迟缓。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也是如此,必然由低到高由几个不同层次所组成。层次原则,反映了知识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纵向联系上的客观要求。一般说来,知识结构应当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基础层次,是指求知者所必备的各种基础文化知识,它不仅为将来的专业创造所必需,也是广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中间层次,指一般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它是一个人在专业上得到发展、投入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最高层次,指关于某个专业或某项事业的最新成果、攻坚方向和研究动态的知识,它是青少年走向创造的直接准备。这三个层次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一层比一层范围更窄,一层比一层要求更高。这三个层次中,任何一个层次都不应当受到轻视。忽视了较低层次的知识,较高层次的知识便成为空中楼阁,无法牢固地竖立。不掌握较高层次的知识,较低层次的知识便成了无枝、无叶、无花、无果的根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根基打得过宽,蜻蜓点水,样样通,样样都不精;或者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急于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一鸣惊人,都是不可取的。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调节知识结构的情况,一般说来有三种:一是科技的发展。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周期日益缩短,这就要求人们的知识结构必须不断更新。这个问题现已成为科技人员普遍面临的问题。二是事业的发展。一个人经过一定的系统学习之后,就开始了实际的事业,而事业的需要与原有的知识准备完全相吻合的机会是十分少见的。种种情况,要求人们经常调节知识结构。三是职业的变更。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并不一定终身只从事一种职业。于是,职业变更也成为人们调整自己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在一个人的生活道路上,知识结构的更新是经常发生的。为此,有志成才的青年在学习期间,应当努力形成一种善于进行自我新陈代谢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知识结构,应当具有基础较宽、灵活性较强、便于同各种新知识相连接等特点。

    增强知识结构合理性,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整个知识结构的最优化。我们认为,一种最优化的知识结构,应当能够在实际运用中体现出以下的效果与功能:能最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能最好地适应科学文化的发展,能最好地发挥个人的爱好与特长。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如果能综合地、完美地体现出以上几种功能,就可以说是一种最优化的知识结构了。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全面地、不折不扣地达到最优化,依然有一个上下求索、不断探寻的艰难过程。但是,对于这种理想的知识结构的描绘,可以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因而是十分必要的。

    6.知识使你迈向更高的人生目标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必须明确学习目的。简单地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智力开发,就是将人的智慧和能力作为一种巨大资源来发掘和利用。

    科学的知识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新的技术、设备和物质产品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不会使用科技产品和高科技工具,很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立得住脚,更不用说有所作为了。二是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体制和组织管理的一系列变革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科学人才在各个领域中的比重。三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层次的科学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由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提倡的科学精神中,比如批判、创新、理性、规范、求真、献身、公平、宽容、效率、协作等科学精神,这些精神不仅为近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基础,也为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成功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基础与思想前提。每一个孩子都要努力学习知识经济所带来的一切科学技术成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成才。

    (1)具有良好的品德

    很早以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就提出了德、识、才、学、体是成才的五大内在因素,而“德”为五大因素之首。品德是成才的根本保证,这一点古今中外学者都一致认同。“德薄者,终学不成也。”道德作为一种知识,需要在长期的追求中,才能成为人内在的品德素质。人才的品德包括一般品德和劳动品德。一般品德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如爱国、爱民、爱公、民主、团结、守纪、礼貌、谦虚、助人、尊重、守信、诚实、勇敢、勤劳、正直、律己等。劳动品德指人才在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如为民造福、严谨认真、坚持真理、团结协作、热爱事业、艰苦探索等。这两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之间相互渗透,共同对人才的成长产生影响。

    (2)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个性品质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生活、生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特征,比如坚定性、灵活性、敏捷性、严谨性、独立性、主动性、专注性、灵活性等。人才的成长不仅与智力有关,而且与非智力的个性因素有关。高尔基在《遗传的天才》一书中提出:热情、勤奋等品质是构成天才的重要因素。特尔曼则认为:成就取决于进取心、自信心和坚持力等人格特征。我国学者也认为: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目标坚定而远大、兴趣广泛而专一、情绪积极而稳定、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道德感和美感、有坚持力和自制力、有自信心和进取心、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富有幽默感等。个性心理品质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更多的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因此,个性学习是一个人成才学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

    (3)成才应具备的智力条件

    专家指出,与一个人事业的成就关系最密切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想象力和注意力。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想象力的作用,在于使人的智力奔放起来,飞腾起来,推动人们去创造,培养想象力,就要不断增强想象的丰富性、新颖性和独创性。但是我们又不要去提出那种毫无根据、完全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想象,只有同现实紧密联系才富有创造性,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才是科学成才所必需的。注意力的作用在于使心理活动指向、集中或转移到某种客观事物上。人们的一切智力活动,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都只有在注意力的参与下,才能有效地、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必须善于掌握和调整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观察力的培养对青少年的学习与成才十分重要。但观察力的培养并非轻而易举。青少年在观察力的学习与培养过程中,既要学会观察事物的全貌,又要学会观察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又要观察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既要观察事物的相似之处,又要观察事物的细微差别;既要观察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要观察事物比较隐蔽的特征。世界著名作家莫泊桑说过,要使自己对事物有更深的洞察力,“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人们智力结构中的诸要素都离不开记忆力。培养记忆力,首先是要增强记忆力的敏锐性、正确性、持久性和备用性;同时也应当借助思维的帮助,通过思维,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建立起必要的联想,这是通向记忆的坚实之路;还要正确对待遗忘,一方面要掌握遗忘的规律,同遗忘作斗争;另一方面只有遗忘掉那些不必记住的东西,才能牢记那些必须牢记的东西。

    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有人曾把青少年的学习分为三种不同的水平:记忆的学习水平、理解的学习水平和思考的学习水平。第一种水平只求记住学习的材料,甚至不惜死记硬背。第二种水平则要求弄懂学习材料的意义,力求融会贯通。第三种水平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积极思考,力求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主动去解决问题。应该说,在孩子成才的学习中,这三种水平的学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就实际的情况来看,还是第一、二种水平的人占多数,第三种水平的人数为少。因此,对处于前两种水平的人而言,要努力把自己提高到后一种水平上来,否则,成才之路会变得黯淡失色。因为“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7.灵活地运用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

    事实证明,人类知识总量,每隔几年就要翻一番。任何一劳永逸的想法和一成不变的知识结构都是不现实的。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注意对消极情感的调节和控制,能调动身心的潜力,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做好工作,这一切都是现代人的成功宝典。自动型人格,是一种始终以主动积极的精神去面对变化了的生活,及时改变目标以适应生活的意志品质和精神状态。

    随着时代向前推移,传统教育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因为,科学的高度发展和应用,新技术革命的高涨,已使产业结构、劳动结构、工作方式等发生急剧变化,促使人不断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转移。新知识的不断涌现,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靠青少年期接受一次教育,已应付不了吸取书中有益的东西。

    华盛顿年轻时喜欢一本名为《青年之友》的书,他对此书非常感兴趣,反复地读它,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帮助,他的行动无不受到书的影响。他谈得很细,其中的很多格言他都抄下来,甚至背熟,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位伟人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读一本书是否有收益,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读。不要死读书,必须吸取书中有益的部分,然后再实践一下,看看它对自己是否有益。不要做一个书呆子,被书中花言巧语弄得茫无头绪。应保持你冷静的头脑,像华盛顿对待书一样,永远有你自己的见解。自己认为对的就接受,认为错的就坚决拒绝。每读一本书,就应结合实践,仔细思考,这样读书,你会受益无穷的。

    约翰·奈斯比特说:“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信息的重大战略价值在向我们表明,最新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将直接关系到新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关系到现代条件下工作能力的提高。现代人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就要重视信息,了解现代信息的特征:文字信息迅速增长,信息的传递手段多样化,信息传播迅速,信息全球化,信息综合化等。现代信息的这些特征不能不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任何知识都有老化过时的过程,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这个过程,“知识爆炸”的说法便是由此而来。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就会导致知识陈旧、方法过时、技术落伍,从而是很容易为时代所淘汰,就更谈不上什么成功了。有人说,当代的人们必须要有一个能终身学习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的确,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我们才能前进,才能不至于为时代所抛弃!

    其实,做到学以致用并不难,如果能够从下列几方面去做,就会大致避免读书与实际脱节的倾向。在广泛涉猎的同时,要经常注意读报,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新闻,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要在读书的同时注意思考,尤其要重视联系实际问题,要注意读那些现实性、指导性强的书籍,把书本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要经常走出书斋,同广大的普通人接触,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同他们打成一片。要在掌握理论的同时,注意养成经常动手的习惯,通过亲自实践来印证或修正、补充和完善理论,使理论知识化为实际工作效果。要经常检查、反省自己的读书学习,是否紧扣实际需要,是否真正增加了知识,增长了见识,防止为读书而读书,以至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倾向。

    总之,读书人要防止成为只会读书不会运用的书呆子,只有这样才能使读书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才能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

    8.用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说:“用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培根在《论读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显然,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智商和情商。

    知识决定人生的命运,是指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功能,更重要的是,知识能够改善人的心态,重塑人的性格,从而通过学习造就成功的人生。

    相反,一个不读书、不求知的人,他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里说:“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

    有时候,当你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就像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是一本好书,你会感觉到是和世界上最健谈的人在谈话。求知、学习就是置身于一个成功的环境,就是聆听贤达的教诲和指教,就是与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学习成功的方法。知识是创新的准备,是竞争力的“内功”,是成功的积累。

    人生的知识一般有三种: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体会得来的,即从实践中、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及其他传媒传达的,都属此类知识;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是新创的知识(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整心态、明确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实质也就是一个求知创新的过程。

    学习接触新知,通过“闻知”和“亲知”得到“说知”,于是新的想法(知识)产生了,因此,学习就能创新,学习就是创新。反之,在创新的过程中,“亲知”和“闻知”得到了积累,因而创新就是学习。

    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学习创新,创新学习,循环往复,不断进步。因此,广义地说,学习是创新的唯一捷径,也是成功的惟一捷径。

    成功无止境,创新无尽时,学习无绝期。成功的人生,应该像河流。无论多少艰难险阻,始终矢志不渝,不断吸纳,不断积累,不断准备,终会漫溢而过、破决而出,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盈科而后进”。

    一位美国诗人说:“即使最聪明的智者也要永远学习。”读书的多寡与成功的大小成正比。一位哲学家说过:读书求知就像画圆圈,画的圆圈越大,它所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多,也就越发有读书学习的必要和可能。的确,时至今日,知识已经成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砝码。那些轻视知识的时代已经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了。可以清楚地预见,在当今和以后的时代里,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往往也是更为成功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话虽如此,可是也有许多人没受过多少教育,也没读过多少书,但他们不是同样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不错,现实中的确有这样的人。但要注意,这只是一些特例,而不是规律。另外,这些人受教育少往往是因为环境所限,是不得已的。而且,这些成功人士也许没有很高的文凭,但他们花费在求知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少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在我们喝茶聊天时,他们却在为弄清一个问题而刻苦钻研,在我们闭目养神时,他们却在为抓住一个机会而彻夜不眠。和我们相比,他们只是少了张文凭。和他们相比,我们却不仅是缺少思想,缺少知识,还缺少一种学而不倦、求知不止的精神。

    比尔·盖茨中断了在哈佛大学的毕业,与保罗·艾伦一起创办微软公司,成就了一代霸业。

    然而当时盖茨在软件研究方面的造诣,早已超过了一般大学生的水平,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他缺少的不是知识,而仅仅是一张学位证书而已。

    戴尔也是一个辍学经商的例子。但是当他成为一位电脑制造业巨头之后,却奉告年轻人不要模仿他的做法,甚至说如果他的子女这样做,他会感到伤心。因为他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这样的才能和机遇的。知识和教育可以为每个人在今天的生活中铺下一条大道,虽然这并不能保证谁都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向成功,但却是走向成功的有利条件。

    唯有振奋我们的精神,拿出全部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不断地向前进步,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观察研究,不断地思考,才能使我们一生一世都不至于落后于时代。

    21世纪之后,人类历史在不断地发展,现代化的科技也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处在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没有知识,将很难适合甚至将无法生存。要适应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就要不断地学习,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有些人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会涨破脑袋。殊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数量也十分有限,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学校里获取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坚韧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靠劳动得来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它更为活泼生动,持久不衰,永驻心田,而这恰恰是仅靠被动接受别人的教诲所无法企及的。这种自学方式不仅需要才能,更能培养才能。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助于探求其他问题的答案;而这样,知识也就转化成为才能。所以,为了人生成功,为了善待青春,我们必须学习。

    9.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当做学习的目标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在一天内,谁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时间,想用多少就用多少,时间没有规定任何用途。

    因此,如果是一个精明的人,就应当学会用时间为自己“投资”,也就是不断地学习,为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自己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上学是幸福的,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不用担心生存的艰难,不用考虑下一步如何找到自己的落脚点,总而言之,求学时期是最轻松的时光,也是“充电”的最佳时机,但是当时又想早一点离开学校,认为到社会上生活是多么自由,而且自己还能挣钱花,因而上学时对“充电”的认识还是有些模糊不清的。

    在离开校园生活好多年之后,常有人或许还在惦念那段“充电”的日子,但时光是不能倒流的。

    最现实的做法是仔细斟酌自己脚下的路该如何走。当然,要走好“路”,先要思考思考离开学校以后,如何进一步给自己“充电”。

    在这里,我们主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从学校里出来后,为进一步加强自身实力,而随着时代的步伐掌握原来没有在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新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要一松懈,别人很快就会超过我们自己,而你一旦落后要追赶不仅很辛苦,而且因为人家也在不断进步,以至于你想赶超也几乎不可能。

    “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在知识的积累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这是因为:有了目标,才谈得上有计划。目标不清楚,无从制订计划,也做不成任何一件事。有了目标,才能明确“积”什么,“累”什么。缺乏内在联系的知识,或虽有联系但彼此相隔太远的知识,积累得再多,也难以发挥作用。有了目标,才可能判断知识的相对价值。知识都具有或大或小的价值,但是对于不同的立志成才者来说,它们的价值又具有相对性,并不一样。语言对于学习历史、哲学、文学的人价值很大;可是对学现代物理的人价值就小多了。因此,应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有用的知识。可见,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

    积累知识,还要注意一定阶段内求知的限度。一个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积累的人,最后什么都学了一点,往往什么都学不成。一位教育学家指出:“你的周围有一个浩瀚的书刊的海洋,要非常严格慎重地选择阅读的书籍和杂志。要钻研和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是想博览一切,然而这是做不到的。要善于限制阅读范围,要从中排除那些可能会破坏学习制度的书刊。”

    讲求知的“限度”,为的是建设好一个人知识结构的框架,并不是说其余一概不看,一概不读。积累知识,并不是为了堆集材料,而是为了组成一定的结构,发挥知识的功能。这就要考虑知识的整体效应。

    一个善于坚持不懈学习的人,即使底子较差,前途也一定是光明的。对于国家来说也如此,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一定是有希望的国家。国家的希望在于国民能不能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既然是学习,就有课本,就有课堂,也有老师,老师还会布置作业,一定阶段后,还要参加考试。在学校里学习是这样,自主学习也是这样,只不过具体内容完全需要自己合理安排。究竟学什么呢?自主学习,就是自己给自己安排“课程”和“课本”。这里的“课本”并不是指现成的教科书,而是完全结合自身实际来设计学习计划。一方面要把你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和目标作为选择“课程”的依据,从而确定“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就是要把锻炼自己做人的品质,以及社会竞争能力当做学习的目标。

    10.增强孩子战胜挫折的信心

    在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有畏难的习惯,这种习惯使得他们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而事实上没有谁能不经挫折就取得成功,所以有畏难习惯的孩子也将与成功绝缘。

    在生活中,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孩子信心丧失、沮丧气馁,是由于他们做不成喜欢做的事,在挫折面前产生了畏惧心理,丧失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心理学家认为,丧失信心的理由有千万条,但根本的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学不会、做不好或觉得自己做不好。一旦做不好,信心就会丧失,倦怠、懒惰的情绪也随之产生。孩子之所以会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自暴自弃,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教育方式。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能让他累着,更不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事事都包办代替,孩子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每当遇到一点困难,孩子就会叫父母、爷爷奶奶帮忙,从小就养成了依赖、懒惰的思想。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能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吗?畏难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体验。不光孩子有,许多成人也有。如果家长是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孩子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也会学到一遇挫折就自暴自弃、消极等待的态度。因此,要想孩子具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遇到问题不推诿、不退缩。

    畏难心理也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有的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是恰当地根据孩子的能力来提要求,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这样孩子往往达不到要求。这时,如果家长不问青红皂白横加指责的话,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很无能,丧失信心,以后一遇到困难挫折也不动脑筋,心想自己反正不行,想也没用。

    父母首先要从自己做起,给孩子树立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榜样。不要让孩子做他无能为力的事情,经常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不要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不要当孩子一遇到点小困难时就给他帮助,而应该鼓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和孩子一起分析困难到底难在哪里,以便找出化解困难的办法。要通过真实事例让孩子知道,在困难挫折面前唉声叹气并不会降低困难、减少失败,灰心丧气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

    有一对夫妻四十得子,因而对孩子宠爱有加,这使得在蜜罐中成长的儿子养成了一意孤行的脾性,他无论做什么都不太专心,就连走路也走不好,时常跌进水沟里,很是让望子成龙的父母焦心。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还是不能让父母放心,因为他走路喜欢东张西望,不是弄湿了鞋子,就是弄脏了裤子,经常抹着眼泪回家。一天,孩子的父亲带一把锹去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面断断续续地挖了近10道缺口,然后用木板搭成一座座小桥,只有小心走上去才能通过。那天放学,儿子走在田埂上,看到面前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的小桥,非常惊慌,不知道该怎么办好。是走过去,还是停下来哭泣?四顾无人,哭也没有人帮忙啊。最终他选择了走过去。当背着书包的他晃晃悠悠地通过时,虽然很害泊,但却有种满足感。回家以后,儿子跟爸爸讲了今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历,脸上满是神气。父亲坐在一旁夸他勇敢。但妻子却对丈夫的举措迷惑不解,丈夫解释道:“道路太平坦了,他就会左顾右盼,当然会跌倒;坎坷的路途,他的双眼必须紧盯着路,所以才能走得平稳。”正是父亲苦心挖断松下幸之助顺利前进的路,才培养了他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功。

    当孩子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袖手旁观是不可能的。对孩子的爱和担心,会使父母身不由己地去帮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去给他们保护,让他们少犯错误,帮他们权衡利弊,以便作出较为理想的选择,可以说这是做父母的一种本能反应。但也正是父母这种本能的过分呵护,让他们的孩子长成了脆弱的青年,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父母们应该看到这一点,当你替孩子解决麻烦的时候,也便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成败的机会,从而也纵容了孩子的依赖性,他们无法从生活中体验战胜挫折后的自信。人在一生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父母不能永远充当孩子的保护伞,因此,当孩子遇到困难不知所措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勇于面对困难,让孩子转动脑筋,充分利用智慧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父母亲自动手为孩子扫平道路。用你的鼓励,从小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意识和坚强地承受挫折的能力,方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生命的能量,使他们的自信力、创造力在危急与困难时刻发挥到极致,增长孩子竞争取胜的才干和驾驭生活的能力,而父母也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我们应让孩子懂得,失败只是代表某个阶段的结果,习得经验后便逐步迈向成功。我们必须教育孩子勇敢地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实,可以失败,然后从中学习,再出发。而不是由于一两次无心的过错或思虑不周造成失败就加以责骂,那样会使他们自我印象低落甚至毁灭,接踵而至的会是一连串的失败,没有成功。

    给孩子讲一些名人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最终作出重大贡献的例子是很有益处的。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鼓励孩子树立信心,不灰心丧气,勇敢面对困难。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就会增加。家长应注意帮助孩子吸取经验教训,让孩子在每次遇到困难后,总结一下困难的类型,克服困难的方法,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顺利解决了。优良的意志品质是实现目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如孩子摔倒了不要立即心痛地去扶他,而要让他自己爬起来。家长要让孩子了解,人生道路上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困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应该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11.做一个自我约束能力强的孩子

    自律是基于对法规有明确的认识的一种自觉行为。一个高素质的文明人,自己的行为要自觉符合社会规范。

    家教有方的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是极其完善的,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这种培养和要求有助于训练孩子健康地对待生活,做一个自我约束能力强的人,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好处的。

    吴东上幼儿园之后,妈妈十分注意教育他与别的孩子友好相处,因此,他虽然很淘气,但从来不跟别的孩子打架。

    平时在家里,只要有和他同龄的小朋友来,妈妈都鼓励他主动去跟他们玩,并要他把自己的玩具和书拿给小伙伴玩。渐渐地,小吴东学会了待人十分热情,只要有小朋友到家门口,他都主动邀请人家到家里来和自己一起玩。

    平时有好吃的东西,妈妈都让他分成三份,他很自觉只吃自己的那一份,只要爸爸妈妈都在,他就要求爸爸妈妈和自己一起吃。

    在吴东家对门,住着一位孤寡老人,有什么好吃的,一般情况下妈妈都让孩子送一点去给老太太,她特别注意让孩子从自己的那一份中拿出一部分送去。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父母对吴东特别喜欢吃的东西,不让他一次吃完,而是要求他吃一半留一半。开始吴东不干,后来在吃东西之前,妈妈坚持要他答应了再给,吃完后无论他怎么再要都不给他,几天后他不再要了。几个星期后,他不但主动提出来留一半,还要求爸爸妈妈也要把自己的那一份留一半。

    吴东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说:“她的鞋子跑丢了,没有鞋子穿怎么办?爸爸,把我的鞋子给她穿吧。”妈妈听了感动得几乎要掉泪。

    吴东幼儿园时,妈妈从不带零食给他吃,免得他盼妈妈带好吃的,吃惯了就会为此哭闹。爸爸妈妈要求吴东不允许做的事,一次也不能破坏规矩。

    有一次吴东因为没有写好作业,红着脸自己拿了一块糖块。爸爸妈妈定的是做好作业给两块糖,妈妈心疼孩子,忍不住破了规矩,又给他一块。他立即大声说:“不,妈妈!我没念好,只吃一块。”妈妈听了很高兴,吴东那么喜欢吃糖块,却能控制住自己,这种克制力甚至超过大人。

    为了让孩子能够较快地适应幼儿园和学校生活,让他们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家庭生活中也应当立出一些规矩,让孩子一开始就有所约束。例如,用完东西要放回原处,玩完玩具要收拾好,做完作业要把书籍放整齐等,这是使家庭环境整洁舒适、生活有条理而立下的规矩,全家人都要尽力遵守。还有,如要进别人的房间先敲门,借用别人的东西要打招呼,别人为你做了事要道谢;不经允许不拆阅他人的信件,不乱翻他人的抽屉;无意中打搅了别人要说声“对不起”,等等。这些既是家庭里人人应当遵守的规矩,也是文明人的行为规范。

    习惯成自然,你就不会觉得有什么麻烦或累赘。当然这里的关键是大人要以身作则。若从小不加管束,养成懒散无羁的习性,长大要改则会十分困难。所以,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幼儿开始,从自律着眼,从小处着手,以培养孩子文明礼貌、尊重别人的良好行为。

    12.诚实做人是心灵美的表现

    对孩子进行道德行为的培养,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内容,主要应抓住两点:一是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二是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诚实是做人的好品质,是心灵美的一种表现,也是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一。说谎是孩子不良习惯中常见的现象,是由潜在的不良心理因素造成的。心理学上把儿童心理素质分为“无意识”心理阶段和“有意识”心理阶段。所以,孩子越小越不会说谎。之所以编谎话是对讲真话产生恐惧或为了达到某种欲望。比如,有的孩子考试不及格怕回家挨打,谎称“卷子丢了”或“老师收走了”,这样有时就能“幸免于难”。还有的家长向孩子提出期末考试若语文、数学都在95分以上,就答应孩子的某种要求,有的孩子因此就把成绩篡改了,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虽不是说谎,但也是欺骗的一种手段,同样是不对的。如果孩子一次说谎成功,家长没发现,他尝到甜头后,会变本加厉,这样的后果就很难预料。因此,避免儿童说谎,很重要的一个办法就是家长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要正人,先正己”。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要言必信、行必果。家长以身作则,不哄骗孩子,有错勇于承认,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心胸坦荡赢得孩子的信赖,让孩子能正确对待过错,消除不良心理。

    同时家长要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他们诚实可信的品行。有些家长这样问孩子:“你可别撒谎,你说的是真话吗?”如果孩子是诚实的,这样的问话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其心理发生不良变化,从埋怨、委屈逐步发展到不服,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孩子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只有多采用直观的感性材料开展对孩子辨别是非的教育,效果才会明显。除了家长的正面灌输外,还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实践。有时孩子对家长的指教表现出不信任和不满足的情绪,往往就会自己实践看看到底结果怎样,于是会干出一些毫无意义甚至有害他人的调皮行为。这种情况光靠阻止是不行的,只有疏导,让孩子明白自己实践行为的意义。

    要防止孩子说谎,教育孩子诚实,光讲道理不行,要有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让孩子从小就按诚实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几要几不要”的具体要求,比如不拿人家的东西,不讲假话,不编瞎话,不说大话,不谎报成绩,等等。

    孩子有了过错,当他如实向父母汇报以后,父母在处理上,应该明显地和他说谎时不同。错误自然要批评,因为这种批评是让孩子明是非,辨善恶,是对他一辈子负责。但另一方面,父母不但不能由于孩子承认过错而加重责罚,还要对这种老实认错的行为给予表扬。这种表扬可以巩固孩子“说老实话”这一美德,同时,这对孩子勇于改正错误,极有好处。

    有些父母采取惩戒的方法纠正孩子的说谎,这种为“戒”而“罚”,也是爱的基本方式之一。然而这又是一种最令人棘手和带有风险的爱,因为孩子容易抵触施加惩戒的人。但是,如果你的惩戒出于爱心,又执行得合理、巧妙,事后讲清道理,孩子就会受益很大,并心悦诚服。在认真耐心的教育之后,孩子出现说谎等两面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13.谦虚的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常言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做人谦虚,这是因为,谦虚的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是一受夸奖就骄傲的人。谦虚的人是能接受别人批评的人,不是自以为是、胡搅蛮缠的人。谦虚的人是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不是抓小辫子的人。谦虚的人是能虚心向别人学习的人,不是因为自己有长处、优点而自傲的人。

    家长对孩子的表扬、夸奖是对他的鼓励,是希望孩子进步。孩子应当把成人的夸奖化作争取更好成绩的力量。为此,父母要让孩子在掌声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意识到自己离父母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启发孩子认清自己的地位,确立新的目标。同时孩子如果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周围人的喝彩就翘起尾巴,忘掉自己的不足,也是不可取的。“骄傲的青蛙”这个故事就是这样讲的:青蛙会唱歌会跳舞,所以小熊、小兔子、小虫子都为它喝彩。青蛙高兴得得意忘形了,便说:“我还会飞。”于是它请两只小鸟帮忙,它用嘴咬住一根柳条,让小鸟衔着柳条飞起来。大家见了,纷纷叫道:“青蛙飞起来了,青蛙飞起来了!”有的问:“是谁想出了这个好主意?”骄傲的青蛙准备回答这个问题,结果一张嘴就掉下来了。所以,作为家长要懂得,夸奖对孩子成长是必要的,但同时要让孩子努力、谨慎做人做事。

    让孩子经得住批评,并接受批评。有的孩子只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一听别人的批评就不高兴,甚至骂人。比如说他懒惰、指出他作业中的错误,孩子就非常的不高兴,这是不谦虚的表现。谦虚的人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接受批评。父母要教育孩子懂得谁都会有缺点、都可能犯错误,伟大人物也是这样,要引导孩子努力改正错误。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北宋的苏轼和王安石。一天,苏轼求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王安石不在家,苏轼见王安石案头有两句咏菊花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一看,大不以为然。在他看来,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能耐秋霜,不会落瓣。于是他续了两句诗来纠正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为官,发现这里深秋菊花果然落瓣,于是认识到自己的错。

    帮助孩子克服“居功自傲”的习惯也非常重要。孩子在学习上进步了,在书法、钢琴、舞蹈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并不是他取得优越地位和享有特殊权利的条件。不管孩子取得了多大的成绩,父母都要把他放在普通人的位置上鼓励他、奖励他,让孩子懂得自己永远是社会、家庭中与他人平等的成员。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每逢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大张旗鼓地为他买高档衣服、玩具,带孩子游玩,不让孩子干家务。这实际上是把孩子放在特殊的位置上,只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父母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奖励的目的,应当是激发孩子作为普通家庭成员的责任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应给家里带来幸福而不是负担。同时,要引导孩子认识到周围一切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长处,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他人也有优点和长处,他应当向别人学习,自己不应该骄傲自满。

    此外,抓别人的小辫子是为自己护短,是不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的表现。我们常见有些孩子受到别人的批评时,就反咬一口“你也怎样怎样”。父母要教育孩子宽容别人,不要去挑别人的小毛病,更不要抓住别人的小毛病不放。一个人只有不计较别人的小毛病时才会改掉自己的缺点,才会乐意接受别人的批评。

    14.具有宽容之心才能与他人和睦共处

    宽容,就是宽恕容忍。一个人只要有了宽容的品质,他就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允许他人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给他人改正错误的机会。有宽容之心的人一般能与人和睦共处,合作共事,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我国古代许多伟人都很重视宽容品质的培养。孔子曾说:一个真正的人要有宽容、恭敬、诚信、灵敏、慷慨五德,孔子把宽容放在五德之首。庄子说:圣人应有包容天地、遍及天下的宽阔胸怀。我国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指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个人善于宽容,他的人格才会像海一样伟大。今天的社会更具有组织性和开放性,这就更需要人们具有宽容的品质。在一个组织性强、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的社会里,社会进步与个人事业的成功更需要人们相互合作,而合作要以宽容为基础。宽容是人们交往、合作的“润滑剂”。另外,现在的社会也更具有开放性。社会变化加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人们的个性也变得更加鲜明。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只有具备宽容的品质,他才敢接受变革,接纳新生事物,他才能容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人们的独特个性。宽容是现代人必备的个性品质,是待人接物的起码的道德要求。因此,孩子应学会宽容。

    对父母而言,为让孩子学会宽容,首先自己应有宽容的品质。如果父母本人心胸狭窄,无视他人的意见,习惯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给人改错的机会,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休,为一点小利而斤斤计较,孩子又怎么能学会宽容呢?孩子受父母的影响,父母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容的品质才会再现在孩子身上。

    故事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国内外有许多体现宽容品质的小故事,父母可以借此教育孩子。如我国历史典故“负荆请罪”,将军廉颇屡建战功,不服蔺相如以口舌之劳居上位,欲加凌辱。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屡次忍辱避让。廉颇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深感惭愧,于是,背负荆条,上门请罪,并感叹道:“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此例正是蔺相如的宽容避免了内讧,换来了友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用自然景观陶冶孩子大自然的博大与雄浑可使人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心情愉悦,进而催人产生宽容之心。家长可带孩子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浩渺的海洋、奔腾的河流、秀丽的湖光山色陶冶孩子的心灵,开阔孩子的视野和胸襟。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缺点。在与人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点或大或小的错误,错误在所难免,只有懂得宽容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另外,孩子也只有通过交往,才能体验宽容的意义,经历宽容的快乐。如称赞别人的优点,庆贺同学的成功,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这些都能使孩子得到友谊,分享别人的成功,并使自己也获得进步。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比自己强和不如自己的同学,友善地对待竞争对手。让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学,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学,不故意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引导孩子向好的同学学习,帮助差的同学,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

    宽容不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物”和“事”的态度方面。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见识多种新生事物,让孩子喜欢并乐意接受新生事物,习惯于事物发生的变化,乐于创新。如让孩子观察生活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允许孩子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

    15.好奇心是创造才能的原动力和起始点

    创造才能是多种能力和品质的总和,它包括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其中好奇心是创造才能的原动力和起始点。

    每个有机会接触孩子的人都会发现,孩子非常好奇、好问,孩子会问“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会下雨?”“为什么花是红的、叶是绿的呢?”“白天,星星躲到哪儿去了?晚上,太阳下山后是不是回家睡觉了?”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还经常充当小小的破坏分子。他会用力砸开收音机或电视机,看看那些说话、唱歌、跳舞的小人躲在哪个角落里;他会扔下一大堆玩腻的玩具,翻箱倒柜地拨弄父母的书籍和收藏物,看看有无新鲜玩意儿;他会把自己种下的种子天天挖出来,看看它是怎么发芽生长的……。所有这些,皆因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引起。

    幼儿的好奇心很早就表现出来了,因为好奇,孩子会去探索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去接触事物,这种接触与探索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童年生活,而且让他获得有关外界事物的状态和性质的知识;因为好奇,一个孩子去玩弄冰雪,知道了冰雪是冷的;因为好奇,他去寻找马路上喇叭声的来源,知道了汽车是什么样的;因为好奇,他常去观察小蝌蚪,知道了小蝌蚪原来是青蛙妈妈的孩子。所以好奇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而知识的大量积累则是孩子的创造才能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好奇早早地激发起科学家们童年的强烈求知欲,从小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这对他们以后终身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都大有裨益。可见,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成功的先导。

    我国已故著名桥梁建筑家茅以升小时候是个非常好奇的孩子。他常常独自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蚂蚁怎样搬家,看柳树怎样冒出绿芽。他还会久久地思考: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缺?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山升起,又落到西山背后?茅以升7岁那年的元宵节,他随父亲去看灯。那会转圈的走马灯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向父亲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小人小马怎么会转呢?怎么有时快有时慢?”父亲告诉他:“是蜡烛的热气熏的。”父亲的话没有完全满足茅以升的好奇心。为了弄清原因,他去买了一盏走马灯来,反复吹灭又点燃里面的蜡烛,终于发现了走马灯不停转动的奥秘。

    既然好奇心对孩子创造才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就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一是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孩子常能从中获得新颖而神奇的感觉,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向往。孩子总是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他所能接触的事物,并努力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家长要善于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入恰当的轨道。二是家长可以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可以带孩子观察春天里各种花鸟虫草的变化。比如让孩子去池塘边观察小蝌蚪,看看它们是怎么变成活蹦乱跳的青蛙的;可以让孩子养几条蚕宝宝,看看蚕宝宝一生要蜕几次皮,每次蜕皮后有什么变化,蚕宝宝最后怎样吐丝作茧,也许,孩子会由此开始一个未来生物学家的探索:可以带孩子观察夏夜的星空,让他对横亘的银河、闪烁的星星以及盈亏交替的月亮产生兴趣,也许,未来天文学家会由此诞生;可以让孩子注意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阴晴雨雪、电闪雷鸣;还可以让孩子搞些家庭的种植、饲养活动等。

    家长可以将孩子好奇的小船驶入知识的海洋,将孩子的好奇变成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家长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做些小手工、小实验,用科学知识来承载孩子的好奇之舟。对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用书籍来激发与满足他的好奇心,鼓励他自己到书籍中探索知识的无穷奥秘。在这方面,除了给孩子购买与订阅现有的幼儿、少儿书籍、刊物外,家长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或其他长辈的藏书来引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16.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知识比任何力量都强大,知识的价值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是无比重要的,人类的历史从无到有,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不断丰富知识、不断创新知识的过程。

    广义上讲,知识能够使一个国家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格,并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巨大潜力:假如不懂自然科学,中国就不会有人类四大发明的产生;假如不懂得地质学,人们就不会知道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下的宝藏;假如不懂得信息科学,我们就会变成耳聋眼花的原始人,落后于世界;假如不懂得基因科学,就不能克服遗传障碍、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知识是创新的准备,是竞争力的“内功”,是成功的积累。爱迪生说得好:“知识仅次于美德,它可以使人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胜过他人。”没有一切的知识的准备,你不会找到什么,也不可能碰到什么。要想成功就必须牢记:“知识就是力量。”

    哲人休谟对知识有过这样的论述:“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能使心性变软和富于人情,使情感良好欢乐,而真正的美德和尊严就在其中了。一个有鉴赏力和学识的人,由于他的心灵致力于思考学问,必定能克制自己的利欲和野心,同时必定能使他相当敏锐地意识到生活中的各种礼节和责任。”

    人都是应当有责任感的,多读书、多学习,你就会在知识的引导下使自己更加明确责任,知道自己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应当为社会做些什么。你就会因而努力地去实现心中的愿望。这就是知识决定你命运的一个过程。修鞋匠姜锦程命运的改变,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从狭义的方面讲,知识让一个人拥有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能够使自身达到理想的境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他是科学史上第一个将物理与数学融会贯通的人,阿基米德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当罗马帝国的军队侵犯他的家乡时,70多岁高龄的阿基米德挺身而出,竭尽自己的心智,为保卫国家而战斗。传说阿基米德制作了一面巨大的抛物镜,把阳光聚焦后反射到罗马的战场上,燃起熊熊大火。他还发明了一种投石器,能迅速投出成批的石子,把逼近城墙的士兵打得头破血流。罗马军队的统帅说:“我们是在同数学家打仗!阿基米德安稳地待在城里,却能焚烧我们的战场,一下子掷出铺天盖地的石子,真像神话中的百手巨人。”

    拥有知识的人又岂止是百手巨人、千手观音?高尔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人必须要有知识,知识就是引人走向光明的明灯,就是供给身体营养的血液,就是灵魂的粮食,就是扫除恐惧的扫把,甚至于知识就等于生命,知识就等于财富。

    (1)知识的价值等同于生命

    2004年12月26日凌晨,在东南亚、南亚一带的印度洋海域突然发生了海啸,“整个海洋陡然间站了起来”,一场浩劫刹那间夺走了数万多人的生命。

    当时,有一位年仅10岁的英国女孩却挽救了所有和她在同一处海滩上的人。那是因为两周前,她的地理老师讲解了地震和地震如何引发海啸的知识,并让她和同学们观看了海啸的录像。因此,当她在海滩上,看见海面出现异状,海水开始起泡沫,海潮突然退走时,她知道海啸就要来了,于是她及时地告诉了妈妈。

    正是凭着课堂上得到的海啸知识,她不仅救了她自己和父母,也挽救了泰国普吉岛麦考海滩和附近一所宾馆数百人的生命。英国《太阳报》报道了此事,并称这位女孩为“海滩小天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很有用,只要学习就可以获取知识,只要对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保护我们的生命。

    (2)知识的价值等同于财富

    网易公司的创始人丁磊、搜狐公司的创始人张朝阳,不仅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穷孩子的命运,而且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巨富。当然,知识不仅可以保护和挽救人的生命,不仅是赚钱的最好工具,同时也是人生最美妙的情感体验之一。人的知识愈广,本身也就愈臻完善,人生的感受也就越幸福。

    培根在《论求知》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获得知识,特别是广泛而深入的知识能够提高自己的形象,丰富自己的涵养,让人高山仰止,让人心生敬佩。

    人类的知识宝库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一个人的认识过程也总是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充实的过程。知识是从学习中得到的,我们青少年只有掌握知识,才能丰富、完善和充实自己,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抓住我们的青春好年华吧,趁我们身体还强壮、脑子灵活,不为众多琐事羁绊之时,多学一些知识,多长一些学问,把人生的路修得更长、更远、更精彩、更辉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