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为谁学习:给孩子一生的忠告-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才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习的目的是增强能力,包括做事的能力、交往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而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了解,当然更不是指考试的分数。因此,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才能的培养。

    1.才能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资本

    学习的目的是增强能力,包括做事的能力、交往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而不单单是学习知识,当然更不是指考试的分数。因此,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才能的培养。

    有位教育专家曾对中学生们谆谆教诲说:“知识学到手了还不算成功,只有将它灵活运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才算完满。”

    不能被灵活运用的知识不仅没用,甚至还有害。我们都听说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战国初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读了不少兵书,谈起兵法,头头是道,连他父亲都难不倒他。但是赵奢却认为赵括不能当大将。赵奢死后,秦国攻赵,赵括因懂兵法而被赵王授予兵权,但打起仗来他只会照搬兵书,结果被秦军围困,使赵军30万大军覆没,赵括自己也被秦军在战斗中射死。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的道理就是,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才能是不行的。

    孩子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明天,就应当充分地重视和积极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把学习知识和培养才能结合起来。

    一个人的才能,是指个人适应社会和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一种本领,通俗地说,才能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资本,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孩子的才能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是一个综合体。如前所述,孩子的才能有一般才能和特别才能之分。一般才能是指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才能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特别才能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他人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如果具有某方面突出的能力并能将其他方面的各种能力结合起来,出色地完成别人难以完成的任务,我们就说他有某方面的特别才能。特别才能的高度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就很强。对于孩子的成长,既需要一般才能,也需要特别才能。二者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在现代社会,同样的环境,有没有特别才能,对一个人的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下面这个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在一个小镇上,有位老人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对他们说:“你们俩年纪也不小了,该到外面闯闯啦!”这两个儿子就遵从父命,背起行囊走出家门。大儿子数天后便回来了。“怎么回事?你为什么回来了?”老人有些吃惊地问。“爸爸,你不知道,那儿的物价实在太可怕啦!连喝水都得花钱买呢!以后在那儿生活怎么吃得消?”没过多久,二儿子却拍了封电报回来:“这里可真是遍地黄金呢!连我们喝的水都可以卖钱哩!我这阵子不打算回来啦!”又过了几年,二儿子在大都市发财了,他掌握了大部分的矿泉水及蒸馏水市场,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

    同样的环境,有人看到机会;有人却只看到问题。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差异呢?原因就是两种人的才能的不同。在生活和事业中,才能强的人在生活中能看到更多的机会。

    一般而言,人的才能与大脑的机能有关,它主要侧重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即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是人们在运用智力、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是人们依靠自我的智力和知识、技能等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才能和活动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了解人的才能和发展人的才能。

    有个叫约翰的年轻人,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愤愤地对朋友说:“我的上司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朋友问他:“你对那家贸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吗?对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搞通了吗?”约翰摇了摇头,不解地望着朋友。

    朋友建议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建议你把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学会排除小故障的技能,然后再辞职也不迟。”看着约翰一脸迷惑的神情,朋友解释道:“你把他们的公司当做免费学习的地方,什么东西都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约翰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从此便默记偷学,甚至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研究商业文书的写法。一年之后,那位朋友偶然遇到约翰,问道:“你现在大概多半都学会了,准备拍桌子不干了吧?”“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不断加薪,并委以重任,我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了!”“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却又不努力学习;现在你痛下苦功,当然会对你刮目相看了。”

    有位成功学家对学生强调:与其抱怨别人不重视我们,不如反省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样的时代里,才能已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资源。才能是资本,是财富,更是无价之宝。

    一个人的才能不可能样样突出,甚至还会有缺陷,但是人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或发展其他能力来弥补不足,同样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或表现出才能。这种现象叫做能力的补偿作用。例如,盲人缺乏视觉,却能依靠异常发展的触觉、听觉、嗅觉及想象力等去行走、辨认币值、识记盲文、写作或弹奏乐曲,有时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又比如,有些人机械记忆能力比较薄弱或在成年后有所减退,但仍然可以依靠或发展自己特有的理解力、判断力去掌握各种知识,或作出有分量的决策,并不比其他人逊色。

    各种才能并不简单地并列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是个人的生存之本,更是个人的成功之基。不同的人,才能和素质不完全一样,充分发挥自己的特别才能的人,就一定会获得成功,能不断提高自己才能的人,就一定会有人生的大发展。

    然而,一个才能强的人,如果不能常常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也会不断被削弱;相反,一个综合才能较差的人,如果经常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某一方面的才能,那么,他的才能就会不断地提高。

    2.特别才能比文凭更宝贵

    有没有能力并不为有没有文凭所决定。在个人没有被别人了解的时候,拥有文凭的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进门而是让自己做事,因此当然是能力比文凭重要。

    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既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践能力;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生活”这本大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他一生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这对于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对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起到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懂得了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青少年就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去培养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整天只知道死读书。其实,要使自己真正成才,除了书本以外,社会、大自然都是非常重要的课堂。

    科学家达尔文从1831年开始登上贝格尔号舰到南美等地对动植物进行实地考察,前后经过27年的探研,获得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宝贵资料,终于在1859年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其他如我国的李时珍、徐霞客等在不同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也都是善于直接在大自然中探寻宝藏的能手。从古今中外的诸多事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才单靠死读书、考高分是不行的。只有才能的培养才是一生的立身之本。

    在如今的中国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代一代的大学生在毕业,这些毕业的大学生,在从事工作几年之后,便有了很深的心得体会,那就是能力决定命运,而绝非文凭。

    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知识的更新与变化,其速度是突飞猛进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远远不足以迎合市场需求速度要求;另一方面,学校里所传授的理论文化知识,其应用性与实际脱离甚远,许多专业知识到了社会上是根本没有用的;再一方面,个人的职业倾向与所学专业的不对口,造成了这一类学生毕业后要重新学习其他的相关专业知识;还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的是有效的应用能力,而绝不是简单的理论文化知识。而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更多的是偏重于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甚至说是根本没有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致使成批的大学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在一段时间里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实践活动,造成了无端的综合人才浪费。

    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并不是学历很高的人,有的人甚至是学历很低的人,但是他们拥有非常强的综合才能,而这些综合才能恰恰是社会当中最需要的才能。

    如今,人们开始崇尚业绩、崇尚能力,因此很多有先见之明的人士开始调节自己的人才价值观。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说过:“联想在择才方面的标准是善于总结。”

    文凭是敲门砖。在所有人找工作的时候,文凭都是十分重要的,是让个人的能力更快地被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请记住,文凭只是能力的凭证,只是能力的一种验证方法。

    王睿,一位近30岁的女性,仅有高中毕业生的文凭,现为一家在全国200多座城市建立了300余家汽车销售连锁店的汽车公司的销售总监,年薪60万。

    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凭什么登上总监宝座,成为“淘金女皇”呢?原来,王睿1998年高考落榜后,到北京求职,找到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做前台接线员,后来被安排到办公室做文职工作。一年后,该公司因代理一个重要品牌出现质量问题被中央台曝光濒临倒闭。当时她偷偷到别的汽车销售公司应聘过,却被招聘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所嘲笑:“你连大学门槛都没迈进一步,凭什么来我们这里上班?”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嘲笑,激发了她刻苦钻研汽车销售技巧、汽车产品知识的决心。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她在汽车销售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下了5个月销售376辆车的纪录,因此她被提升为主管。之后,被总经理送到北大MBA班培训学习,被派到德国学习汽车销售管理经验,最后被任命为销售总监。

    王睿事业上的成功表明:学历仅能说明一个人具有某一学习经历或者说具有某一专业系统知识的可能性,它不完全代表一个人在具体岗位上的能力。可以说学历只是能力的介绍信,能力才是成功的关键。文凭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实力。没有文凭或者说没有上过学的各行业的专家比比皆是,每一年大量的落榜生成才的也不在少数。对于一个有实力的人而言,生活和实践才是真正的老师。

    文凭永远没有实力重要,这是不争的事实。如同政府官员的一纸任命,承认你是某一方的父母官,可终究不能说明你就能胜任这个职位。至于以后的道路,还得靠实力。没有文凭可以,可如果没有实力,那你将举步维艰。

    文凭只能代表你曾经就读于哪所学校或者学习的什么专业。文凭属于过去时,永远不能等于现在。文凭很高的人,却不一定能适应现实生活,相反,一些没有文凭的人却能在现实生活中游刃有余,究其原因,无非在于才能的差异。

    3.努力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进入青少年时期以后,人的智力发育在生理上基本成熟起来,已经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了。尤其是初中阶段,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这一能力的水平如何,常常是学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抽象思维能力差的青少年,大多是在初二学习《平面几何》之后,和同年龄的学生拉开了距离。据调查资料显示,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差不多都是在初二之后突然跃入前列、遥遥领先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反映现实的过程。所以,不论是学理还是学文,都不能忽视抽象思维能力。

    荷兰一个磨眼镜片的工人,无意中透过两块镜片来看各种物体,这时发现远处的东西好像就在眼前,于是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望远镜。可是,他缺少知识基础,更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不会从这两个镜片的偶然组合中抽象出所隐含着的普遍规律。当伽利略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凭着他的渊博知识和强大抽象思维能力,很快就研制了放大32倍的望远镜,并用来做天文观察,证实了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哥白尼日心说,在当时影响极大。

    即使是从事文科方面的工作,当记者要采访科学家,当编辑要编科技书刊,当作家要写科幻作品,当个语文教师还要讲科技内容的课文;更何况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抽象思维能力低也难以学好文科课程。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第一,自学一点有关逻辑学知识,了解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第二,学会自我分析法。不论上什么课,对着课文认真思考这一课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为什么安排成这样的顺序,道理在哪里,用的是哪一种逻辑方法,能不能换一种逻辑方法,如果换,该换成什么样,青少年可以试一试。这样自我分析得多了,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此外,创造性思维同样重要,它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工作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则更是青少年所期待的。因此,有条件的青少年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创造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青少年要通过创造性思维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自主、独立地完成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的能力。研究和实验才能是一种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才能,是21世纪青少年应具备的一项才能。

    我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将“乐于探究”列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这里的“乐于探究”即是强调培养青少年的研究和实验才能。

    研究和实验的过程就是自主提出问题,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面对潮涌而来的信息,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单一地采用接受式学习,学习负担势必较重。而转变学习方式,用类似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学习、探索、求知,一定会轻松自如,乐趣无穷。

    真正的知识不是俯身就能掬起来的小溪水,也不是举手就可摘下的桃子,它就像深藏在岩芯的美玉,或者奔涌在地底的原油,要揭开其真正的秘密,必须加强探究。

    我国有一位高考状元,他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常将数学与他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许多深奥的数学问题简单化。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他作为代表之一,亲临现场听取国际数学大师的讲座,使他更加坚定了学数学的信念。

    从这一事例我们体会到,“吃自己采摘的葡萄最甜”,学习虽说是接受前人的间接经验,但研究和实验也不可或缺。青少年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猛增的年代,如果只采用接受式学习,青少年的头脑很可能成为一个不堪重负的“容器”。培养提高自己的研究和实验能力,一方面能减轻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能高效掌握知识。

    知识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快速“老化”。权威人士认为,知识每5年将更新一半,因此,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应该为自己不断地更新知识,为自己发展奠定基础。

    4.社交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社交能力与社交经验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您想增加自己的社交经验,就要在实践中多加练习,并且注意运用一些有效的社交技巧,那么最后你也就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的改善,能够帮助人们释放不必要的心理能量,最后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人类的环境,更离不开人类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和人们亲身的实践都已证明,对于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可见,社会交往对于青少年来说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而是为其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有些人认为社交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或属性。譬如,一个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较外向、善于交际。要改变社交能力实比移山更为艰难。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多数的心理学家并不赞同这种看法。相反,他们认为只要能辨认出可以预测社交能力的因素,便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来培养这种能力。

    比知,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主持人开始的时候偷偷地告诉第一位游戏参与者一句话,然后请他重复一下告诉第二个人,接着请第二个人告诉第三个人,以此类推。结果就会发现,在转述过程中,有些人会自发地加入一些对其中涉及的人或者事的判断,而有些人则按照自己的喜好,主动地对内容进行修饰。这个游戏的最后总是引起观众的哄然大笑,这也会让每个参与游戏的人感到惊诧,很多人便开始对此沉思。总括而言,要增强个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对自己及别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细心观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加以分析理解,以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交环境的掌握。虽然心理学家认为社交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但要真正地提高社交能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决心、努力与恒心。

    一般而言,青少年需要成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的引导以促进其社会性发展,但更需要有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同伴交往对青少年的影响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到了中学以后,其影响甚至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这是由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与其照看者之间通过积极的交往所形成的稳定的亲密关系,是其心理乃至身体正常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长期以来,亲子关系尤其是母爱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众所共识的。大量科学事实证明,母亲之所以对青少年的心理正常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并不是母亲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全部的奥妙在于母亲最先与青少年形成了亲密关系。同样,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如果儿童缺乏与成人的正常交往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稳定的亲密关系,不仅性格发展会出现问题,连智力的发展也会受到明显妨碍。例如,在孤儿院成长的青少年,由于不能像在普通家庭中那样受到抚养者的充分注意和与他们保持积极的交往并建立起稳定的亲密关系,因此,这些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水平往往低于同年龄的一般儿童,同时也会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如孤僻、不合群等。但是,当孤儿院的孩子被普通家庭领养,心理交往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之后,他们的智力发展速度很快就能赶上普通孩子,其性格缺陷也会得到明显改善,如变得活泼、开朗、大方等。由此可见,正常的交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经常与长辈在一起生活。由于独生子女家庭里没有兄弟姐妹,无法建立兄弟姐妹间的友好关系,孩子体会不到“手足之情”,他们的活动大多是单独进行的,这就势必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虽然成人的关爱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但过多的关爱也必然会使青少年形成任性、孤僻、懦弱、不合群等不良性格特点,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同伴交往是情感接触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青少年获得自尊和独立的重要途径。通过独立与同伴交往,青少年逐渐摆脱了与成人交往时受支配的地位,满足自己要求独立的愿望,感受到在与成人交往中从未有过的愉快。正因如此,青少年一方面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渴望与同伴交往和共同活动,希望过集体生活,有亲近的朋友和亲密的伙伴。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同伴的信赖和尊敬,其意见能够为同伴采纳和接受。同伴关系不好将引起其痛苦的体验。

    对青少年来说,最不愉快的情境是集体和同伴的真诚斥责,最严重的处罚莫过于大家不愿和他来往。孤独是青少年最难以忍受的。其实,怕孤独的不仅仅是青少年,成人不也同样如此吗?难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发出了令人至今仍然回味无穷的感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同学之间如何进行良好的沟通

    有一个你喜欢的同学,而他对你却总是很冷淡,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样和他友好相处呢?虽然有些同学曾经抱怨过为什么身边的朋友总是很少,但对待这种冷淡的同学,总是无法很快地与他倾心相交。因为他的态度让我们觉得难以忍受,于是就选择了放弃,将他阻挡在心门之外。这种做法,很可能会使两个好朋友失之交臂。

    沟通其实就是一个互动过程。朋友就像那面镜子一样,你对他投以热情,他也会以同样高涨的热情对待你;你喜欢他,他就会喜欢你。如果你总是给人家钉子碰,怎么可能让别人成为你的朋友呢?

    歌德曾说过:“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相同的叶子,100个人中也难找到两个在思想情感上完全一致的人。”由此可见,你最需要做的不是苛求自己与对方的情感思想同步,而是去寻找办法与对方和谐相处,取长补短,这才是交朋友的最终目的。

    人,都有自尊心,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交往中,自尊心的具体表现就是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

    同学之间的交往,相互尊重是非常必要的,相互诋毁只能造成彼此伤害。某班班长刘帅,性格耿直,办事公正,敢说敢干,一心为班。有一次,班上的吴茵同学违犯了纪律,刘帅不顾平时好朋友的面子,批评了吴茵。吴茵因此认为刘帅不够朋友,慢慢疏远了刘帅。但刘帅并不为此对吴茵有什么成见。吴茵出现情绪波动,她就耐心劝说,即使碰到吴茵不领情,也还是真心一片,一如既往地对待她。

    有几次吴茵有意为难刘帅,让刘帅在同学们面前出洋相,而刘帅也没有责怪。吴茵做了好事,刘帅也同样表扬。对班上的管理,当吴茵提出合理的建议时,刘帅也十分尊重地接受……慢慢地,吴茵觉得对不起刘帅,就写了张字条给她:“对不起,刘帅。当我犯错误时,你批评我,你是对的;当我使你出丑时,你还一样地尊重我,没有怨恨我;而当我提建议时,你也一样地尊重我,采纳我的意见,还表扬我。你真是我们的好班长!我错了,我俩还和以前一样好,行吗?”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使得自己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也寻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位置。人们往往觉得最尊重自己的人也最可爱,因而特别愿意同他接近。所以说,尊重同学是一种征服。

    中国有句俗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意思是说赞美的话、鼓励的话、友善的话,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几句温暖的话,可能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它可以成就一个人。相反,那些刻薄的话,也许会使对方怀恨终生。

    同学之间在一起时免不了要开玩笑。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好的玩笑,至少可以给人带来四点好处:第一,开个好的玩笑,可以使人获得情绪能量的释放。当你开怀大笑时,内心的紧张约束突然消失了,有人戏称为“自由的爆发”。第二,开个好的玩笑,可以活跃群体心理气氛:没有玩笑、说笑的群体,心理气氛是凝固的,在这样的心理气氛中生活、学习,人不会十分愉快。所以,好的玩笑,对任何群体都是需要的。第三,开个好的玩笑,可以增强彼此间的亲近感。你愿意同别人开玩笑,这表明你对别人不见外。所以,好的玩笑是人际关系亲善的信号。第四,开个好的玩笑,可以使人在笑声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增长知识,该匡正的匡正,该变通的变通,若能这样,人就会在玩笑中变得聪明。但是,低级庸俗的或者“开过了头”的玩笑,则是一种恶作剧,有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同学之间究竟怎样开玩笑才能有益无害呢?人际心理学家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十戒:一是不看对象。开玩笑要因人而异。具体来说,就是要注意性别与性格。一般来说,开玩笑要“男女有别”,切不可过“重”地对女同学开玩笑,使其下不了台。对那些性格内向、多疑好猜、抑郁寡欢的同学,开玩笑要注意分寸。二是不看场合。一般说来,严肃、静穆的场合不应开玩笑;在喜庆的场合,要注意自己所开的玩笑能否给喜庆的环境增添喜悦气氛。三是不看时间。开玩笑也要看时间。例如,自习时教室内是需要安静的,如果有人开玩笑,你追我赶,会影响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这就成了与学习“开玩笑”了。四是不问心境。“人逢喜事精神爽”。当同学心情愉快、情绪热烈、语言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地多开一些玩笑,即使重一些也无妨;反之,当对方心情郁闷、情绪低落、不爱交谈时,就不宜开玩笑,否则将“自讨没趣”。五是取笑缺陷。每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可能有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会使人遗憾、烦恼、痛苦、自卑。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是不会把人的这些缺陷当做笑料的。六是搞恶作剧。曾有学生冒名谎报病情、谎报火警,造成了严重后果,类似这样的恶作剧,千万要不得。七是不讲分寸。开玩笑也得讲分寸,不可只图自己的兴趣、痛快,而不顾对方是否能接受,开起来就乱说一气,没边没沿,没完没了。此外,“君子动口不动手”,说说笑笑便可以了,不可动手动脚。因为一旦动起手脚,其结果常常假戏真做,既伤皮肉又伤感情。

    6.在挫折和失败中学习

    懂得人生真谛的人,才能领悟快乐的所在。我们不可能没有烦恼,但不要被它所控制;我们也不可能没有痛苦,但不要被痛苦所束缚。快乐就是在战胜痛苦、走出烦恼中滋长和存续的。世界不会挖空心思讨我们的喜欢,生活是在许多的辛苦和烦恼中存续的。

    人生并不是一直照我们的意思进行的。钱钟书老先生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快乐是哄小孩吃药的方糖,是挂在狗鼻子上的骨头。

    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自信、主动、心态积极、坚持开发自己潜能的人才能真正领会挫折和失败的含义。你做一件事情失败了,无非有三种可能:一是此路不通,你需要另外开辟一条路;二是某种故障作怪,应该想办法解决;三是还差一两步,需要你作更多的探索。这三种可能都会引导你走向成功。挫折有什么可怕呢?成功与失败,相隔只有一线。即使你认为失败了,只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理态度、自信意识,还是可以反败为胜的。

    有人说,过分自信也会导致失败,但他们否定的只是“过分”,而不是自信本身。如果你不是怕丢面子,怕别人说三道四,那么挫折传递给你的信息只是需要再探索,再努力,而不是你不行。

    爱迪生做了一万多次实验。在每次失败后,他都能不断寻求更多的东西。当他把原来的未知变成已知的时候,无数的灯泡就被制造出来了。所以他认为那么多的失败实质上都不能算是失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从自己“屡败屡战”的经历中总结出一条宝贵的经验,他说:“挫折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这不正是深知从各种损失中也能获益的意识吗?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怕挫折,深知挫折意味着什么的人才配享受,也才可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领导建造了世界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只用了一个半月就损坏了。经过7年准备,又铺设了第二条电缆,但航船载放到中途,电缆突然折断。电缆公司已耗资数十万英镑,付出了9年时间的代价!把钱扔进大西洋,只有傻瓜才会再干!但汤姆逊终于说服总经理再当一次“傻瓜”,结果成功了。

    在莱特兄弟之前,许多发明家已经非常接近发明飞机了。莱特兄弟应用了和别人同样的原理,只是对翼边做了一些改进,使得飞行员能控制机翼,保持飞机平衡。在别人遇到挫折的地方,他们多走了一步就成功了。

    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就要在挫折这所学校里接受必要的训练,并且要从心里树立这样一个概念:挫折乃人生的良师。

    挫折是一所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青少年将学会怎样做人,将学会独立思考,将学会怎样选择,这一切,都决定了青少年将来一生的命运。因此,每个青少年都应在这所学校里认真学习,积极实践,争取早日毕业。

    在挫折这所学校里,如果青少年认真学习,就能够很快学到很多东西,提前从学校毕业,成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但如果青少年在这所学校里敷衍了事,你可能就学不到东西,那你就永远无法毕业,在失败中过一辈子。

    青少年的成熟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磨炼积累,培养起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力,逐渐坚强和成熟起来的。这样,当逆境真的出现时,青少年就不会像暴风雨中的茅草房一样,轻而易举地被摧毁,青少年将能在灾难的飓风面前顽强挺立。在每经历一次挫折之后,青少年都能学到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这正是青少年成长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挫折的体验,能培养人从容应对风险的能力。一旦发现自己能在风险中挺过来,对失败的恐惧就更少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下次再遇到问题时,都会比较从容自若地应对。

    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很令人失望的,但这也能使青少年得到经验。问题是如何对待不成功的尝试。不要辱骂它,而要利用它。

    从挫折中学习新事物非常重要。若能如此,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更不会失去走向成功之道的信心。日本学者板井野村曾说:“没有比挫折更有价值的教育。”如果把失败弃之不顾,不加反省就意志消沉,那么即使开始下一项工作,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没有在挫折中的学习精神,便永远得不到成长。

    假如我们不了解人生,只依样照单全收,那将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将会怨声载道。一旦我们了解世界并不会挖空心思来讨我们欢喜,我们就能开始挑起一副沉重的担子。

    无论怎样努力,人生都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生都要留下缺憾。所以,你要学会接受、面对、包容。无论现在有多美好或有多困顿,你都要认得清逆顺无常、祸福相依的真理。

    人活着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痛苦,正确地面对这些痛苦和艰辛,也是现代心理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人们如果敢于承担它,就一定能超越它,并且能从中得到解脱,也就是说能够克服它。这时候,苦就反而变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食粮,而我们心智的成长就从这里得到了促进和加强。我们怎样面对这艰苦的人生呢?勇气是必要的。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不是依靠人生的际遇,而是依靠我们的决心。有些人受外在环境的制约、控制,若凡事顺利,他们就直上云霄。若遭遇困难,他们就跌入深渊。掌握他们命运的仿佛是星座、命运、偶然或其他人力不可掌握的事物。他们不了解悲惨的情况降临到我们身上时,下决心的机会也会同时来到:我们或决定卑微屈服,或决定昂首面对。我们之所以决定要昂首面对,是因为我们是乐观的,我们坚信明天会更好。这就是乐,苦中之乐,也是最经得起考验的,历久弥香的乐。当你看到美好的前程时,你就解脱了自我,寻找到了快乐。

    7.为何要从小培养险境自救的能力

    生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在我们必须面对的众多人生功课中,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会自救。青少年必须学会自救,否则碰到特殊情况,生命之舟就会沉没。

    自救完全能够取代朋友、影响力、金钱和门第带来的帮助。它比别的人性品质能够战胜更多的障碍,克服更多的困难,成就更多的事业,完成更多的发明。因此说,敢于自救、不惧困难、在障碍面前毫不犹豫,对自己的办事能力有足够信心的孩子就是一个会在将来获得成功的人。

    曾有一个小男孩独自一人去山上摘野花。登到山间,他看到陡坡上有一簇开得艳丽的山花,它是那么的诱人。这个小男孩攀着藤条,一步一步地向那些花靠近。当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突然脚下一滑,不小心从那么高的山坡上滚了下去。“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夹在两棵树之间,浑身都是伤口和淤泥,在这样的地方是不会有人来的,小男孩有些心灰意懒,眼泪不争气地落下来,只有等妈妈来找到他。可是,时间过得好慢好慢,他也始终没有听见妈妈呼唤的声音,他想就这样待在这儿。黑夜的来临,让他越发感到孤单无助,这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能继续等下去了,不然自己可能会被饿死、冻死。他对自己说,我要靠自己爬上去,我不能等死!于是小男孩就那样一步一步往上爬。他感觉手很酸,便想松开手,可是那个意念一直支撑着他不能放弃。不知过了多久,小男孩终于爬上了山坡!

    重大危机总是能开掘出深藏在孩子身上的自救意识与潜能,而平时它则是潜伏着的。只在危急关头才会显现出来,因为平时孩子不知道怎样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中去寻获它。为什么孩子在生活中做成了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那仅仅是因为孩子不得不这样做。

    在紧急状态下,我们往往心跳加快,大脑一片空白,即使很熟悉的处理方法也有可能想不起来,这主要是缺乏应急的心理素质。因此,平时应注意锻炼应急能力,提高应急水平。

    首先,遇到问题要多想几种解决办法,平时在头脑中要设置一些特定的应急情境,想想应怎样解决。这样处于紧急状态时,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而能够急中生智,想出解决办法。

    其次,要沉着冷静,保持清醒头脑。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及物品,找到所需东西,而且还要打破思维定式,也就是不要被物品平时用途所局限,要跳出物品常规用途的框框,发现其他用途。例如,楼上着火,仓促跳楼是不行的,但又找不到绳子怎么办?可以把床单、桌布等撕成条结成绳子,滑到楼下。

    孩子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处置,既是对孩子实战能力的检验和考验,也是对孩子意志的检验和考验。因此,孩子在平时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准备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以便在紧急或者复杂的情况下,采取聪明机智、行之有效的行动。孩子通过心理素质训练的准备,做到在遇事时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冷静、理智和克制,避免导致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当危机发生时,自身因素是主要的。别人能把自己打倒,那只是暂时,长期打倒自己的只能是自己。在陷入危机时,不要仅仅分析导致危机的外在原因,更要好好反省主观方面的原因。

    知道了危机产生的原因,就很容易定出一套应对危机的策略了。应变的策略是在分析危机形势的基础上,制定出完整的行动纲领和方式步骤。形势不同,策略也不同。通常有以下几种策略:一是前进,它是一种最常用的策略,知难而进,不回避矛盾,在危机中扭转局势。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以攻为守的策略。虽然从眼前看,自己处于劣势地位,但能寻到对方的弱点,果断地迎头反击,很快就能变劣势为优势,掌握主动权。二是退却,也是一种自救的策略,如果危机过于强大,就要以退为守,保存实力,等待时机。陷入危机,轻易出击,不但不能取胜,反而会遭到更大的打击,丧失东山再起的资本和机会。这种情况下,就要有受胯下之辱的韧性,避免与对手直接交锋,采取明哲保身的办法。跌倒了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积蓄力量,重新爬起来。三是周旋。如果危机并不严重,与之周旋以保持现状,打持久战,等待和寻找机会改变局面。周旋的余地,就是生存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既不进攻,又不退却,实质是又进攻又退却,进攻中有退却,退却中有进攻,进是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退是为了防止更多的伤害。周旋中求生存,积蓄力量,寻找机会,是走出危机的最佳策略。当然,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在平时的积累中不断获得。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经常进行清理,像清查账目一样,虚实盈亏、来龙去脉、优点缺点都能逐条列出一份清单,写在纸上,一目了然,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解决危机的方案,顺利地渡过难关,并且要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重蹈覆辙。

    例如,当孩子与歹徒相遇时,首先要做到保护自己。有的人一见罪犯进了自己的家就立即惊叫,或上前与其搏斗,或死也不将财物交出,这都是不明智的举动。

    有这样一个机智的小女孩很值得学习:一天,小女孩杨柳放学回家时,发现家里有个陌生人在翻东西。罪犯也看到了小女孩杨柳。这时,杨柳灵机一动,马上说:“叔叔,小柳在家吗?”罪犯随口说:“不在。”杨柳马上又说:“我走了,晚上我再来找她玩。”杨柳迅速向110报警了。警方接到报警后,迅速出击,将罪犯堵在屋里当场抓获。小女孩杨柳的这种做法很聪明,很巧妙,既保护了自己的安全,又抓住了罪犯。因为罪犯被发现时也很紧张,他会想该怎么办,有可能会对发现他的人加以报复甚至灭口。因此,如果你给他一些假象,使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位置,就能赢得时间。

    所以,孩子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与罪犯搏斗,不打无准备之仗。硬把罪犯堵在屋里,逼得狗急跳墙,罪犯就有可能将犯罪升级,使孩子受到伤害。

    8.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没有时间的保障,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作为中小学生,应该学会统率时间,驾驭时间,充分地利用好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高质地完成学习任务。

    孩子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课堂和自习中度过的,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学会挤时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挤”时间就是珍惜零星时间。把零星时间联结起来就会出现一批有用的时间。善于挤时间的人,可用的时间就比别人多。除了“挤”时间,还要善于节省时间,有些成功的做法可以借鉴。比如一天当中,一定要办最重要的事情;用大部分时间去处理最难、影响最大的事,等等。“挤”时间与省时间的另一个方法是科学利用业余时间。

    零碎的时间,1分1秒加起来,就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如果一个人每天浪费1小时,那么一生中总共要浪费3年。只有珍惜零碎时间的人,才会真正珍惜大段时间。浪费时间跟浪费钱财一样,都是从小数目开始的。科学幻想小说《海底两万里》,是在航海旅途中写成的。奥地利的大音乐家莫扎特,连理发时也考虑创作乐曲,常常一理好发,就赶快把构思出的新乐曲迅速记下来。他常说:“谁同我一样用功,就会同我一样成功。”

    利用零碎时间,要巧妙、得当。等车时间,可用来背公式、记单词;饭后散步可用来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入睡前躺在床上,可以回忆、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等等。

    人们由一种活动转为另一种活动时,中间会留下一小段空白地带,如出差时乘车、等车时间;会议前的片刻;找人谈话等候时间等。对这些时间可以充分利用,根据时间的长短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1849年恩格斯从意大利的热那亚坐船去英国,一路上,船上的旅客大多数在无聊地饮酒作乐,消磨时光。恩格斯却一直待在甲板上,不时地往本子上记录太阳的位置、风向及海潮涨落的情况。他利用乘船时机正在研究航海学。

    在某项松散活动进行期间,同时开展又一项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例如,做饭、散步、逛商店,都可以适当地一心两用。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一位勤奋的女作家。年轻的时候,她的家务劳动很繁重,洗衣服、烤面包、做饭,都要她自己动手。她在厨房里干活时,每次都随身带着铅笔和纸,一边干活一边构思,只要一有空,就立即把脑子里涌现的构思记下来。

    善于有效地利用时间,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人生的艺术。怎样才能掌握这一艺术呢?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显然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有一位老师对他的学生说:“凡是学习优秀的孩子,他们都是科学利用时间的高手。”听了老师的话,不少同学很希望了解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是如何具体地安排他们的时间的,于是,这位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本校一名考入清华的同学如何在紧张的学习阶段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考入清华大学的杨瑞同学,是这样安排她高三的学习时间的:高三上学期杨瑞仔细地考虑了面对的情况:成绩中上尚有潜力可挖,语文、历史是长项,政治稍差,英语和数学前景良好。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她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每日早6点起床,晚11点睡觉,中午午睡15至30分钟,并且每周至少拿出3天中的放学后1小时的时间锻炼身体。起床后,以极快的速度穿衣洗漱,7点30分以前的时间背诵英语单词。因为早晨的这一段时间大脑清醒,可以以最高的效率背诵新课的单词并且复习四课至五课的单词。

    上课时,杨瑞非常认真听讲。她认为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会为学习带来双倍的效果,老师的讲课使平面的知识立体化、层次化,并且他们的经验和理解会使自己在复习和备考之中取得良好的成效。杨瑞还认为,课间10分钟一定要好好休息,否则课间的所谓“抓紧”会影响后面的课,这样得不偿失。午间通常为一个半小时,除去吃饭、午休,还会剩下大约40分钟的时间。这段时间杨瑞用来查漏补缺,有时还用来预习下午上的课,为下一节课作一个良好的准备。下午的自习她一般用来做数学题或是英语习题。杨瑞是学文科的,她认为,作为一名文科学生,数学成绩如果能得高分,会在考试中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数学对于一部分文科学生来说是一块心病。而数学的成绩大部分来自于平时的积累,考试前如果想临时突击数学的话,往往会得不偿失,最后搞得一团糟,甚至影响其他科目。

    晚自习是杨瑞一天中最紧张也是最轻松的时段。说紧张,是因为她总是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说轻松,是因为她可以按自己的计划学习。晚上6点至8点的这一段时间内,杨瑞通常复习英语和历史,这个时候看历史可以有效抓住“大方向”,将历史事件、前因后果、人物、意义等要素结合得紧密而又牢固。但是历史的记忆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和持久。在复习完历史后,她总是将复习英语作为一种放松的科目,这样既可以复习语法,又可以为8点至10点的政治学习作准备。晚上8点是人脑记忆最佳时段的开始,杨瑞通常用笔记和书相互参照,同时用一两本线索分明、清晰透彻的书作参考,这样为记忆打好基础。在初见成效之后,她开始做习题,但绝不忽视大题。杨瑞认为,在对大题简答、辨析和论述中,可以发现很多对于课本知识的变形、补充,适当地储备一些大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帮助记忆和考试。杨瑞通常晚上10点钟到家,临睡前她总是认真回忆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有时背背英语单词。高三这一年,杨瑞一直这样做,除非在考试前时间有了极大的自由度的情况下她才对课程加以调整。

    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普遍较重,每天都有大量的作业要写。如果时间抓不紧,或是安排不好,那就更麻烦了。尽管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学习的收效却不大,同时又浪费了许多时间,得不偿失。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呢?第一,列一张单子,写下你所有要做的事,然后分门别类计划好。这样,能使较复杂的事情变得容易处理。每完成一小步,就会有成就感。第二,先做重要的、必须要做的事。不要挑最容易、你最喜欢的事下手。第三,改掉心不在焉的习惯,加强自我约束,将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例如,不完成预定计划,就不看电视,就不出去玩。对别的同学不合理的要求,学会说“不”。第四,找出处理问题的最好方式。老师布置的作业记不清了,如果用电话可以问,就不要跑到同学家去。第五,饭前饭后,等候公共汽车,上学放学的路上,都可挤出十分八分钟的时间,用来阅读、回忆或思考一些问题。俗话说,巧裁缝不厌零头布,好木匠不丢边角料。几分几秒的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汇合起来就大有可为。

    9.记忆力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

    根据近代脑科学的研究,人脑约有10亿个高度发达的神经细胞,可储存的信息竟是电子计算机的100万倍,而目前大脑的功能只开发了1/10。由此可见,人的智力潜能是无穷的。虽然人们常常羡慕神童的超人记忆,其实与其说他们的记忆力强还不如说他们记忆有术。当科学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的时候,他们可以忘记周围的一切,甚至连自己的家庭住址都记不起来了,而此时此刻也正是他们出成果的关键时刻。据说牛顿就常常由于热衷于思考数学问题,而忘了朋友的委托,甚至连自己是否用过餐都不知道。也正是由于达到了这种痴迷的程度,牛顿才成了伟大的科学家。

    记忆力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记忆力好的孩子大多善于说话,乐于表达,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是至关重要的。记忆力对一个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讲:“一个人的聪明与否,取决于记忆力的优劣。”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主要取决于他的思考力、创造力、注意力及应用能力。”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但都不全面。成功学家认为,思考力、创造力、注意力及应用能力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只有在较强记忆力的先决条件下,其他能力才有存在的意义和基础。俄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谢切诺夫曾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的确如此,记忆是积累知识和经验的基本手段,离开了记忆,人类的智力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了。

    与成年时期相比,青少年时期记忆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惊人的。幼儿在一年时间内所记住的内容,如果让成人来记,大约需要50年的时间;大多数人成年后都不如幼儿时期记忆力好。所以,开发掌握记忆黄金期的孩子尤其重要。

    记忆力是人类积累知识的必要手段,依靠记忆,我们学会了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新;应该说,在所有的智力活动中,记忆是最基本的智力活动。中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发育的非常时期,此时培养与提高记忆力尤为重要。要学习和巩固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没有良好的记忆力就会事倍功半。只有掌握科学的记忆力方法,孩子的学习才能变得轻松有趣,有条不紊、运用自如。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记录和反映,是在大脑中留下的经验的痕迹。而大脑就是记忆的工具和仓库。现代心理学对记忆是这样定义的:“记忆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组织、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检索的过程。”对于个体来说,记忆则是人们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其中识记和保持属于“记”的方面,再认和重现属于“忆”的方面,识记是反复感知事物,获得印象,留下痕迹的过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记住”。保持则是把识记的材料进行加工、概括,掌握它,储存它,不至于遗忘,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记牢”。

    没有记忆,人就无法学习和生活,一个人失去记忆就是个不认人、不识物、不懂事的傻子。记忆对青少年尤为重要。青少年需要依靠记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没有对学过的知识的记忆就无法积累知识,也很难学懂新知识。因为青少年所学的知识都是系统的、有联系的,对前面所学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没记住,后面的知识就很难理解和掌握,从这一点说,理解和记忆是相辅相成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过来没有对旧知识的记忆也很难理解新知识。因此可以说记忆也是理解的基础。

    素质教育专家认为,孩子记忆力的培养与提高极为重要。专家强调,记忆力是中小学学习的一个十分必需和必要的基础,要想学好和巩固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没有良好的记忆力为基础都是无法实现的。

    每当考试之后,总会听到有同学发出这样不同的议论:“真不争气,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从前学过的东西了,总是记住前面的忘了后面的。”“真幸运,这些题的内容我几乎可以倒背如流了。”条件差不多的同龄人,只是因为记忆力的水平不同就会出现很大的成绩反差。我们知道,没有记忆,人就无法学习和生活。孩子在学习中所讲的“记住”,就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反复感知、获得印象并留下痕迹的过程。这样,我们对记忆力突出考试成绩也突出的事实也就不难理解了。

    记忆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依靠记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没有对学过的知识的记忆,或者记忆不牢固、不深刻就无法积累知识,也很难学懂新知识,这对提升学习成绩是极为不利的。孩子们所学的知识都是系统的、有联系的,对前面所学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没记住,后面的知识就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可以这样说,记忆力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基本功。

    任何人的记忆力都不是天生的,记忆能力只有通过培养和训练才能产生与提升。这就需要有一个过程,青少年只有依照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学习成绩上满意的结果。因此说,训练记忆力还可以锻炼青少年的意志品质。需要指出的是,在培养和提高记忆力的过程中要注意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不要急于求成。在学习过程中,要按照思维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培养自己的记忆能力。二是要勤于动手、勤于动脑,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

    由于每个孩子的自身条件、成长环境不同,各人记忆的快慢、准确、牢固和灵活程度也不相同。因此也形成了每个孩子自己特有的记忆类型,或是视觉型、或是运动型、或是混合型,等等。这些不同的个性特点,会使不同的孩子对同一学习内容的记忆,其广度和深度也往往不同。

    根据个人记忆的不同特点,在记忆力训练中,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方法,选择进度与难度,选择类型和特长,使之形成“记”与“忆”彼此密切联系的完整的心理过程,这对快速提升学习成绩是有帮助的。

    10.当堂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通常情况下,孩子在学校上课,一堂课45分钟,从时间上看,它很短,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却十分重要。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做到分秒必争、全神贯注,尽量当堂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研究表明,人脑只被利用了10%左右,潜力极大。如果用限时、定量严格要求自己,大脑一定可以极大地提高反应速度。大脑的活动规律是用则进、不用则退,就像人的肌肉一样越锻炼越发达。实践证明,只要严格要求自己并永不满足,大脑的反应速度一定会不断提高,青少年尤其如此。

    在学习过程中,听课是最重要的环节。而在听课之中,分秒必争又是个核心问题,必须力争做到。那么,怎样才能分秒必争,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

    (1)逐步学会边听边记

    在小学时,老师一般停下讲课、留出时间让学生抄笔记;而在中学,老师讲的内容多,没有时间专门留出来让大家记笔记。这样,记笔记就有困难了。作为初中生,应逐步学会边听边记,边听边画,可记在笔记本上,也可记在书边上。只要努力锻炼,经过一二个月的练习,人人都能记好笔记。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很多,必须有目的、有选择地记好笔记,以巩固听课的效果。

    (2)掌握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

    教学的任务是多重性的,其中包括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教师常有针对性地介绍学法,有时又寓学法于讲解、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解题之中,潜移默化地“授人以法”。作为学生,一定要有意识地捕捉这些解题、分析教材、记笔记、总结、系统归类、对比、演示、变式等技巧。例如,语文老师为培养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必然会指导学生观察、理解生活,这样就培养了观察事物特征和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物理老师要教学生理解各种物理现象和变化,一定要教会同学透过表面现象认识物质运动的规律;政治和历史老师则可通过一些事件来教学生认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这样便培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牢固掌握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人在学习时,相应的学习器官眼、耳、口、手相互配合、协调,大脑就能高度兴奋,理解和记忆能力就会大为增强,所学的知识必然能留下深刻印象;加之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要巩固80%以上的所学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当堂能否掌握80%以上的知识内容,关键是怎样要求自己。只要向自己提出具体的记忆目标并全力以赴,总会完成任务!如果放松自己,再低的任务恐怕也难完成。必须强调的是,当堂巩固住的知识还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按照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在课后有计划地按“先密后疏”的节奏进行复习巩固。

    此外,孩子上小学时,习惯于等着老师布置任务,老师叫干什么就做什么,自己还不会提出学习任务。这种心理状态,完全不符合中学的学习要求。作为中学生,面对那么多的课程、那么多的内容,要学会自己主动确定学习任务,这样才会跟上班,才能提高效率。要分秒必争,提高效率,就要善于随时向自己提出奋斗目标,培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搏精神。例如,学习英语主要靠实践,要多读、多听、多说、多译。课堂上时间有限,中学班级人数又多,不可能每人每堂课都有公开实践的机会,那怎么办呢?可以“见缝插针,自提任务”。在老师读、讲、说的时候,自己可默默地跟着读,模仿老师的语音和语调;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自己也默默地答。这样,就增加了动口的机会,充分利用了每一秒钟。

    凡此种种,作为学生,应当在听课时把这些感受、收获记录下来,使自己获得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11.考试以前你需要做的事情

    考试前复习非常重要,需要孩子刻苦努力,在复习期间,虽然复习是头等大事,要抓紧时间全力以赴,但也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作息,讲究用脑卫生,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否则,搞疲劳战术,弄得筋疲力尽、心力交瘁,反而欲速则不达,得不偿失,不仅没法复习好,还影响身体健康。必须让学生懂得处理好复习、活动、饮食和睡眠几方面的关系,合理安排相应的时间并尽量形成规律。

    复习时不但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还需要注意做好计划和掌握节奏。尤其是进行总复习之前,要根据老师的复习指导计划和个人的学习基础情况,拟订一份个人复习计划,对复习内容和使用时间都要有具体安排,最好文、理科的复习穿插进行。实践证明,总复习想一遍成功较难,一般学科以两轮复习的效果较好:第一轮是全面系统复习,第二轮是重点深入复习。

    两轮复习各有侧重,密切相连,层层加深提高,在掌握复习节奏方面,要保证足够的中间休息时间,还要善于通过变换复习内容和方式来进行积极的休息。比如一会儿看书,一会儿做习题,一会儿背诵等,使大脑的不同区域轮流工作,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

    此外,复习的地点应选择安静、光线好、空气流通之处,复习的姿势也要自然并适时变换或放松,这样利于整个身心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无论复习多么紧张,至少要有一定的运用四肢的活动,如散步、做操、做家务等。如果参加自己兴致很高的活动,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若活动后弄得自己意马心猿,影响了复习的正常进行就不宜了。

    复习考试期间,机体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因此更要特别注意保证营养和饮食卫生。首先,要做到定时进餐、定量进餐,切勿废寝忘食或暴饮暴食,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的紊乱。其次,要有足够并合理的膳食。应吃好三餐,尤其是早餐,它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能为经过一夜之后的机体激发活力,能为整个上午的复习奠定能量基础。除了三餐以外,也可适当在上、下午及晚上补充一点饮料、点心和水果,但切忌进食太多零食引起消化不良,复习和考试期间都要注意吃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少吃太腻、不易消化及油炸的东西,对于补品之类的东西,不必过于迷信,一般青少年都没必要吃特别的补品,实际上市面卖的许多补品对儿童和青少年有不利的副作用。再者,要讲究饮食卫生,千万不要吃不干净、过期发霉的食品,需要煮食的食物一定要煮熟。

    无论时间多么紧迫,也要保证足够的睡眠。科学表明,睡眠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调整机体各部分活动的协调与平衡、恢复生理活动的高水平,还有利于身体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同时,它对于脑内信息的加工、储存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它还能促进注意力和情绪的调节。

    如果一个人睡眠不足,便会感到头昏脑涨,身体乏力,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迟缓。所以,开夜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连续作战会使机体疲劳,加上打乱作息规律又加剧机体功能活动的紊乱,不仅夜战的效率不高,还影响了次日的精神,降低次日的复习效率。青少年每天至少要保证8小时的睡眠,最好中午能小睡一下,使下午的精力更佳。为了保证睡眠的质量,睡觉时不宜再想复习考试的事,应尽量使自己轻松入睡。

    在复习阶段,应努力增强自信,克服焦虑,同时,还要尽量设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适当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但要注意适度,避免分心;尽量不去接触容易引起自己生气、悲伤的人和事。一旦心情不好,应尽快加以调节,可采用自我控制、自我安慰、找人谈心等方法。

    如果在复习和考试期间,得了病或遇到意外的损伤,无疑是不利的,所以必须积极预防,做到防微杜渐;确实有病则更应及时治疗,免得影响了复习,还会耽误考试。当然,要是患病较重,应当及时向学校提出缓考的申请,以免身体和考试两者都误了。

    讲究卫生,一方面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另一方面要注意盥洗和穿着卫生,适时替换、增减衣服,防止疾病和着凉。还要注意环境卫生,不要到尘土飞扬和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活动,如果在发生流行感冒期间,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去。

    12.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兴趣对读书来说特别重要,有时候,人们读书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或为了功利性目的,任务驱动或功利目的驱动,往往掩盖了读书的乐趣。

    浓厚的阅读兴趣,可以让孩子愉快轻松、不知疲倦地读书,父母应当尽最大努力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孩子一旦产生了“我要读书”的热情和兴趣,就会自觉地抓紧时间读书学习,这样的效果是任何强迫命令都不能达到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通过自我训练可以激发起自己的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无不对自己的事业怀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心。

    在物理学中,我们都学过电磁感应定律和法拉第电解定律。这是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分别于1831年和1834年发现的。你知道吗?法拉第连小学都没有念过。法拉第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连饭都吃不饱,没钱上学,他12岁当报童,一边卖报,一边学认字。13岁在印刷厂当学徒工,又一边装订书一边学习,甚至在送货的路上,他也在边走边看书。法拉第能看懂的书越来越多,学习能力也更强了,他就读《大英百科全书》,逐渐对电学和力学产生兴趣,就找有关电学和力学的书看。看书越来越多,领会也越来越深,法拉第对科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834年,他又发现了电解定律,被命名为法拉第电解定律。他的发现震动了科学界,被恩格斯称为“到现在为止的最伟大电学家”。法拉第因为对科学的非常强烈的兴趣,促使他刻苦自学,坚持不懈。从一个没有上过学校的一般工人,跨入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又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并注重讲究学习方法,那么就完全能把学习搞好!

    后天形成的兴趣在于激发和培养,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道题的成功解答。一次偶然的经历,都可能激发你对某一事物的浓厚兴趣。

    凡是刺激强烈,对比鲜明,不断变化或具有新异性刺激的事物,都会引起直接兴趣。在学习时,为了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我们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设法使学习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表象,这种表象越生动、具体、鲜明、新奇就越能产生浓厚的认知兴趣。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事物,就能产生直接兴趣。在学习时,对所学内容的意义、作用和价值多思考、多认识和多想象,并与自己的各种需要联系起来,形成深刻而系统的知识结构,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兴趣是深刻而稳定的。

    在个人经历中,曾经获得成功的事物容易激发人的兴趣。如学生对成绩好、受过赞扬、有成功感的功课容易产生兴趣;而对成绩差的科目不易感兴趣,在学习及考试中反复失败,容易使学生厌恶学习。

    能给人愉快感的事物容易激发兴趣。玩球、玩牌能给人愉快感,所以人们大都对它们有兴趣。用比赛的办法学习容易产生兴趣。有的同学用自我比赛的方法既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增强学习兴趣。与别的同学开展比赛,如找一个比你成绩略高的同学作为对象,暗下决心,争取逐步赶上和超过他,由此能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

    能否引起直接兴趣,主要取决于事物的特性,及事物与个体知识经验、行为习惯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在学习新知识时就容易与已有知识联系。

    总之,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才会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去读书学习,全身心地投入,聚精会神地钻研,朝思暮想地去思考,日有所进,不断成功。如遇困难、挫折,也能顽强攻克,百折不回。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反之,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必将成为庸人。

    13.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能力

    读书是改变孩子学习效果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某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跟不上,学习效率低,多跟他们的思维缓慢有关,而阅读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书中的各方面的知识会不断刺激他们的大脑,迫使他们不断去提问题,不断产生疑惑,不断地进行思考,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断地培养着他们的思维能力。而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们又会产生各种体验,积累多种学习方法,继而对读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国作家伏尔泰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还很少。”如果只读不知思考,不懂分析和归纳,就无法找出书中深刻的东西和要点,就无法判断哪些是不需要的应该抛弃的东西,那样就只能是书越读得多,脑子越糊涂。可见,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收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思考与学习一样,也需要我们下苦工夫,既不能不懂装懂,也不能浅尝辄止。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毛泽东常用孟子的这句话,告诉人们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目读书,要善于发现问题。他每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总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他存世的大量读书批语中,提出许多新颖的见解。可以说,这与他采用“质疑读书法”不无关系。

    良好的思维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不仅在阅读中会被广泛运用,也会应用到孩子的其他学习中。

    有的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很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孩子习惯于发散思维。但是,往往不能对问题朝一个方向进行严密的深入思考。也就是说,孩子不习惯于逻辑思维。为此,有的家长除了批评孩子“胡思乱想”之外,显得束手无策。其实,用诗意引导孩子进行思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诗意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不易分散注意力。思维就是人在认识过程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家长最了解孩子,如果您的孩子缺乏逻辑思维或不习惯于思维,不妨用诗意引导。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家长找一些逻辑性较强的诗歌让孩子读一读,家长伴以简要的分析,可能问题就解决了。因为孩子在读诗的过程中,就要进行逻辑思维,读得多了,自然就由不习惯到习惯了。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非常重要,儿童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学家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幼儿的时间观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当孩子真正清楚了“立即”或“马上”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也许会更规矩些。第二,不少学龄前儿童,有的甚至在两三岁时,就能从1“数”到10,甚至更多。但与其说是在数数,不如说在背数。他们虽然会背,却并不能正确理解这些数的含义。应该把数字具体化,如“1个苹果”、“2个人”等。父母在孩子数数时,应多点儿耐心。让孩子一边口里有声,一边用手摸摸物品,逐渐过渡到眼睛“默数”。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数字准确表达的概念,父母们尽量讲得准确些。同时,还应注意使用“首先”、“其次”、“第三”等序数词,可以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增加、减少的概念。第三,即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点将其归为一类,如根据颜色、形状、用途等。父母应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从而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其观察能力。第四,了解顺序的概念。这种学习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可以是从最大到最小、从最硬到最软、从甜到淡等,也可以反过来排列。第五,教孩子掌握一些空间概念。成人们往往以为孩子天生就知道“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空间概念,实际并非如此。孩子在生下来时对这些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父母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引导孩子,比如,“请把勺子放在碗里”。对于幼儿来说,掌握“左右”并不容易,父母需要有耐心。

    此外,人类的进步,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人不读书,就很难从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变得充实、聪明,但是,并不是任何一本书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要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因为在浩瀚的书海中,也还存在不少的坏书;在一些基本上是较好的书中,仍然夹杂着不太健康、不太正确的观点。我们不能由于怕受欺骗而“因噎废食”,不去读书,更不能良莠不辨地统统接受,盲目“信书”。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要学会思考。

    对于坏书,人们都能持质疑和批判的态度,对于一般的书,因为数量占有比例较大,尤其是古代书籍,受历史的局限,常有鱼目混珠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行。以《醒世恒言》、《二刻拍案惊奇》为例,书中既有歌颂男女青年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也有许多色情淫秽的描写。因此,对于这些书,不能以纯欣赏的态度去读,而要大胆地质疑,才能学到其中精华。

    14.写字是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

    孩子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如果写字仍然很慢很差,而且字迹歪斜、写字颠倒、间距不当、大小不一、参差不齐、看错行、抄错字、漏字、字体潦草、写字速度太慢、磨磨蹭蹭等,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身体感知觉障碍,即大脑对手指肌肉控制不灵。有些孩子往往对自己身体部位的空间位置识别有困难,不能灵活地通过感觉来操纵双手,而需要依赖视觉。所以,写字时头部过于贴近桌面,写字姿势不当,手指执笔太低,造成运笔不灵,写字既慢又差,也容易导致疲劳。二是精细动作或记忆障碍。眼与手、耳与手配合不灵活、不协调,手指精细动作不灵活、不敏捷。写字是一种手的精细运动技能,不是无意识的,而必须在大脑主导下练习学会正确、良好书写,这种经验就会保持下来,成为记忆,并应用于日后的书写中。而当记忆不良,精细运动笨拙时,写字时好时差,变化大,即使父母促他、教他、训他,也难以改进。三是肌力和肩、腰、颐的稳定性障碍。书写过程既要正确的执笔姿势,又要有正确的端坐姿势;既要心态平静,又要认真用心;既要正确整齐,又要有一定的速度。

    孩子从3岁左右就开始写字,可用铅笔、圆珠笔、钢笔及毛笔写。要鼓励、培养孩子写字的兴趣。写字要做到正确、端正、规范、整洁,行款整齐、均衡有致,有一定的速度。在书桌坐椅高矮适中的条件下,要坐势端正。写字时做到头正、肩平、身直、大腿平放,两小腿并拢。写字时头稍前倾,两臂自然放在桌面上,放正用纸。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认字的手段,也是继续学习、提高文化科学素养的重要技能,对人才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必须从小就打好基础并努力练一手好字。字写的好坏是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一个因素。写字差、写字慢的人,在动作协调、拼字、字母顺序、字体和谐与辨别能力等方面都较差。

    “中国汉语汉字是世界上最简短明确的语言文字,它像数学那样逻辑性强。”一位长期从事汉语教学的人士认为,在多种文字的比较中,汉语最简单明确。联合国有中、英、俄、法和西班牙五种文本,最薄的是中文本,汉字已经历数千年,很具科学的表意性,见字能猜音,望文能知义,文字结构含义独特。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和新科技发展,英语虽原有55万个单词,但还是要不断创造新词来适应。可是,我国仅用少量汉字即可轻易衍生新的词汇来适应,能够完满地表达这些新概念,而且同样的内容和信息量,采用汉字表达是最简洁的,阅读时间也是最短的。

    用铅笔或钢笔写字时,手指应距笔尖适中,笔杆稍向右后方倾斜,大拇指与食指自然握笔,中指在笔的下面抵住,手腕自然放于胸前正中偏右,前胸与桌沿保持一定距离。

    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独具特色。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源远流长。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必须从小认真练习,父母要严格要求,使孩子练就一手好字,并为捍卫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健康而奋斗。

    写字有用硬笔和软笔之分。初学要用字帖临习,应该做到横平竖直,撇有撇尖,捺有捺角,结构、字距、行距有度。从最基本的楷书练起,认真打好基础,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尽可能参加书法培训班,严格训练,持之以恒。要把汉字写得漂亮、有艺术韵味,达到高水平,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15.培养孩子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有一两道难题,大家都不知道从何下手。如果题目本身并没有超出所学的范围,那就说明了一件事:大家都有问题,不善于思考,他们的学习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进一步分析,难题为什么难?解题的关键在哪里?大多数时候,只要综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就能找到其中的突破口。之所以大家都找不到,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大家对已有知识的掌握都不够牢固,不知道如何使用头脑中的知识,这时,他们学到的知识,就是死的。

    怎样活学活用知识?办法有很多种,要说效率最高的办法,还是作归纳总结。也就是说,每学一段,都应该对所学知识和自己的掌握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尤其要清楚自己还有什么弱点和不足。如果是大家的问题,谁能解决它,在和大家的竞争中,谁就会更有优势。

    那么,怎么样归纳总结才能有最好的效果?知识量那么大,旧的还没消化吸收,新的就已经来了,跟老师的进度似乎总也跟不上,总有差距,学得越多,漏洞就越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学校的集体教学要顾及大家,带着大家一起走,自然不能完全符合个人的需要。所以,善于总结的学生应该明白一点,那就是学习主要靠自己,老师和学校、作业和考试,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这样,你就可以把目光始终盯在自己身上,看自己有什么差距,有什么问题,该用怎样的方法来帮助自己。一定要记住,只知道听课,不知道自学和总结的学生,永远不会成为好学生。

    平时从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零碎的、局部的。这些零碎的、局部的知识在某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如何?局部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如何?这些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看清楚。因此,当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就有必要及时地把平时每节课所学的局部知识按照某种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使知识系统化,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才能有利于知识的储存、提取和应用,有利于防止知识遗忘,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归纳总结的做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全面掌握,突出重点。一要回忆。就是不看书,不看笔记,回想本单元或是几阶段所学内容。先学了什么?接着学了什么?最后学了什么?过电影似的描绘“知识轮廓”。二要粗看目录与笔记。就是通过看课本章节目录内容,分析每单元重点是什么,从而搭设起“知识骨架”,并在本子上归纳出几点。三要细读课文。就是全面、认真地通读教材,通过细读课文和查缺补漏。看看哪些问题弄清楚了,哪些问题还没有弄清楚,第二,掌握知识结构。平时学习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不易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归纳总结时,就要在“回忆”的基础上对教材加以综合,弄清知识结构,突出内在联系,使自己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一般做法是:将有关知识串联起来,或列提纲,或分类列表,或列结构框图。从而把书由厚变薄,突出重点难点,使知识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以利记忆、理解和应用。第三,探求解题规律。平时学习做了大量习题,在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时,要善于把各种习题大致进行归纳,并总结出每一类型的习题大致可用哪些方法去解,哪些习题可“一题多解”,哪些习题可“多题一解”,哪些习题可“一题多想”,平时解题时,哪些习题容易发生错误,原因是什么。通过归纳,总结解题经验与教训,总结出解题思路与方法,寻找出解题规律。在此基础上,再挑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有针对性地做一做,以进一步牢固地掌握每个单元的“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使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为了培养孩子阶段性总结的能力,父母可以出一些大题目,让孩子自己查资料、自己总结,从中获得成就感。这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让孩子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此外,可以让孩子定期汇报自己的不足和弥补的方法。每周末,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全面的评估,找到自己的问题,并提出弥补的方式。全面评估就是总结的过程,可以让孩子针对自己的弱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家长还可以要求孩子用口语讲述学到的知识,讲得越通俗,就说明孩子掌握得越牢固。把书本的长篇大论变成自己的口语,这就是一个总结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16.在玩耍中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让孩子“玩”出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耐人寻味地回忆道:“我们对飞机最早发生兴趣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它飞入空中,随后,我们就照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

    后来,就是这种能飞的玩具,使莱特兄弟玩得十分上瘾,并启发了制造飞机的想象。后来,他们几经周折,在滑翔机上安装了发动机和螺旋桨,让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飞上了蓝天。其中使用的螺旋桨,就是少年时在玩具上的那种螺旋桨。

    邻居小孩子一块玩耍,他们模仿大人,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可是他们既不近视也不老花,只有把它们举在离眼睛比较远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镜片后面的东西。有一个淘气的孩子,想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游戏方法:一只手拿着近视镜片,一只手拿着老花镜片,把它们一前一后地拿在眼前向远处一望,不由惊喜地喊了起来:“真奇怪,为什么礼拜堂的尖塔突然变得这样近啦!”

    就这样,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现了可以望远的透镜。眼镜店老板汉斯按照这个方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德国数学家威特的父亲就是通过游戏,培养了威特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和热爱大自然的良好习惯。在威特的院子里,父亲特地为他修了一个大游戏场,铺着60厘米厚的沙子,周围栽有各种花草和树木。威特在这里观花、捉虫,培养出了对大自然的感情。父亲还为他做了各种木块,他用这些木块盖房子、建教堂、垒城墙、架桥梁,大大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威特的父亲回忆道:“我几乎没有给他买什么玩具,但他用很少的玩具,总是愉快而幸福地玩着。”

    威特的父亲告诫家长:当孩子用木片和纸盒等建造城市、宫殿时,千万不要为了收拾屋子而破坏了孩子的游戏。这样会无情地摧残孩子的精神世界,不但影响孩子游戏的欢乐,而且有碍于孩子的想象力及将来的成才。玩游戏不光是玩,其中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精神。玩的时候,要孩子思考,尽量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间。如果发现孩子对一些复杂的玩具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是用什么做的”,“它怎么会动”,在他好奇心正盛的时候,父母要帮助他拆卸玩具,解答他所有的疑惑,让他能更清楚地认识玩具的构造,因为孩子对拆玩具有兴趣,在无形中能有效地训练脑力。为了让孩子以逻辑方式来练习思考,可把一件玩具当做一个完成品,也就是去获得逻辑学上的结论。拆卸玩具的过程,就是追求逻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用来训练孩子思考的最好方式。

    为引发孩子头脑的灵活性,取走玩具解说书,让他自己动手,收获必丰。托尼刚入小学一年级时上第一堂手工课,他给还没上学的弟弟搭了个木偶戏台。下了课他还没做完,老师不让他带回家去继续做。托尼很难受,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仁爱而又细心的父亲发现后,非常体谅孩子的心情,便买来一大堆材料和工具,亲自动手搭了个讲究的工作台,还指导托尼怎样干。后来,父亲又给孩子买了一台车床,心灵手巧的托尼很快就学会了一手娴熟的技术。还有一次,一辆自行车的飞轮出了毛病。托尼不顾母亲的反对,坚持拆开自己修理,不料拆开后却不知如何重新组装起来。母亲要去请一名修理工来,却被父亲阻止了。父亲平静地说:“不要管那孩子,他自己会知道怎样干的。”果然,经过对这个部件的透彻研究之后,托尼终于把车子重新组装了起来。

    所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能使孩子获得一双巧手,更能促进其大脑的发育成熟,因而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常把动手能力视为创造能力的重要来源。

    17.按计划行事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有一年高考,一位考生突然发现自己的准考证不见了,情急之下,他求助于交警。有人统计,2005年高考两天里,石家庄市共有18位考生请求公安部门帮助,其中忘带准考证的有11人,走错考点的7人。一位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在考试前委托考生转给学生父母一封信,信中提醒父母们在学生考试期间做到几件事,其中包括叮嘱考生带齐准考证、文具等物品。此外,一位在济南中学陪考的父亲告诉记者,女儿平时不爱说话,只知道学习,对其他的东西一概不关心,平时就连自己的书包也不收拾。“我这闺女,把她扔到外边可能连家都回不了。”这位父亲说。为了怕女儿这次考试忘带东西,每场考试他都不敢离开考点。

    这是典型的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条理的表现,没有养成按计划、有条理做事的良好习惯。有关专家认为,考生频繁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这与考生平时的习惯养成和自立能力有很大关系,是素质教育缺失的一种表现。

    目标强调的是结果,是行动之后的状况;而计划强调对达到目标的过程管理,还包括这个过程中对计划的调整和达到目标的方法选择和运用。所以,在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还要学会对达到目标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谋划,制订出具体的行动,即计划。计划性强的人,非常善于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做什么事情都显得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且效率很高。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做事的计划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计划的主动性增强。计划是建立在个人感知觉能力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个人要达到预定的行动目标,就不能只顾去做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必须摆脱无关事情的干扰,使自己的感知觉、思维等心理能力服从于预定的行动目标。在小学阶段,学生虽然按照成人的要求去感知和认识一定的对象,但他们不仅容易受到刺激的干扰,容易分心,因而需要成人进行外在的监督和指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学生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内心的体察,并进而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行动进行调整,即我们古人所说的“反求诸于己”。对初中生来说,他们一般能较好地完成成人安排的任务,而且能够在没有监督或指导的情况下,主动排除其他刺激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于预定的活动,但是初中生的行动仍有一定的被动性。高中生则有了较高的自觉性,能够主动地制订行动计划,并按计划来行动。

    计划的动态性增强。计划的动态性,即计划执行的自我监控和调节性。中学阶段,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了较大的增强。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即是一个人对自己思维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的能力,计划本身即是一种思维过程。初中生对计划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了初步发展,能够根据活动的结果,对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一定的调节。但这种调节只是初步的,因为初中生的思维本身的计划性还不强。另外,初中生主要依靠对计划执行结果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行动,还不善于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来随时对计划进行调节。随着高中生的思维方法和相应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及其运用的熟练化,高中生对计划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能够根据需要和环境的变化来寻找和选择计划执行的方法,并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对行动进行监控,以确保计划执行的正确性和高效率。如高中生开始能够主动制订观察计划,为达到预定目标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持久的观察,并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计划的完整性增强。中学生感知觉的随意性比小学生有了较大的增强,他们已能够按照个体预定的目标自觉地调节感知觉活动,观察的选择性和持续性也有很大发展。另外,中学生的思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其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均大大提高。初中生能够较好地利用各方面的知识来加强对抽象材料的加工和理解;高中生已能够较好地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活动,并具有较高的预见性。这都为中学生多方面考虑问题,利用已有的条件来计划自己的行动奠定了心理基础,使得中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考虑计划的可行性,能够较多地考虑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细节问题。而这一点,小学阶段尚不具备。

    达成目标,完成计划,则必须满足两个前提:首先,实施计划的过程就是个人发生改变的过程;其次,个人必须具备调适能力,能够对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随时改进。对此,父母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有条理的良好习惯,父母要以身作则,带好头。如果您上中学的孩子做事还是没计划、没条理,不是一天到晚忙前忙后、效率不高,就是丢三落四的,那么,您可要好好反省一下,您是否是做事有计划、有条理的人呢?一个做事缺乏条理的父母是很难培养出一个做事有条理的孩子的。所以,父母要经常反思,从自己做起,为孩子带好头,比如说,在家务上,吃完饭,把锅碗洗干净才离开;学习上,有自己的计划,并可让孩子负责监督;看完书后,把书整理好,放进书橱,而不是随便乱扔等。

    从小事做起,积累成功的体验十分重要。先选择一个短期的、孩子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目标,例如,作出暑假2个月的详细行动计划,选择好锻炼方法。通过一个暑假的按计划行事,取得了明显效果后,孩子可能就会从这件事情中体会到按计划行事的好处。今后做事的计划性就会大大增强,并且还可增强孩子做事的自信心。所以,培养或矫正没计划、没条理的不良习惯,最好是从小事开始,要求孩子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凡是孩子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不论大小,都督促他要认真对待,把它处理好,养成做事专心致志的工作作风和日事日毕的好习惯,以给孩子自己一个好的交代,让孩子感到满意,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这也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好办法。

    此外,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和休息的时间,是形成做事有计划、有条理良好习惯的保证。到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这样,脑神经会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到规定的时间就能集中精力去做应做的事情,做到忙而不乱。

    所以,有了目标,再做好计划、按计划行事,不仅可以提高做事的效率,而且可以体验学习、生活的节奏感,使个人不至于把学习或生活当做是一种苦役,而是当做一种享受。

    18.孩子要从小学会自我保护

    在媒体上经常可看到或听到这样的事,有的孩子在河边玩,一不小心落水身亡,有的孩子因为不懂用火知识,用火时被烫伤,有的因为不懂交通规则,出行时发生交通事故每年暑假,此类报道频频。一个孩子遭受不幸,无论对社会对家庭都是损失。眼见本来活蹦乱跳的生命,因为不识水性、不懂用火技术、不懂交通规则而致亡致残,真让人痛心不已。

    据北京市儿研所有关人员介绍,目前意外伤害已占10岁以下孩子死亡的第一位,意外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6%。致使中小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车祸、跌落、溺水、烧烫伤、中毒、窒息、自杀七大类。

    有关专家提醒学生家长,目前车祸已成为意外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多见头部受伤、骨折、内脏出血等,甚至休克、死亡。

    此外,中小学生人群因为好动及好奇心强造成的跌落、烧烫伤、中毒、窒息等伤害事件也不可忽视。因此应特别注意管好家中的危险物品,平时教给孩子相关急救知识,以便发生意外时可从容应对。

    暑假期间,各类文化补习活动层出不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冒着烈日急匆匆地走在求知路上。一些家长不惜花重金请名师指点孩子,指望他们今后在分数竞争上有所收获。在以考分论英雄的年代,重视提高孩子分数竞争的能力固然不错,但我们却不该本末倒置,忽视了最根本的教育那就是生存教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健康地生存,所学的知识才会得到发挥。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的能力,它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自我防范能力、自我救护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等。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于孩子尽快摆脱成人的庇护,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个体。当前,许多年轻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寸步不离地保护孩子,唯恐孩子“闯祸”或遭遇不测。但有些事情的发生却是家长无法预测的。因而明智的做法,就是平时就要注意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我们何不利用暑假,让孩子们暂时放下沉重的书包,从题海作业中解放出来,有组织地让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进行生存训练和生活锻炼。学会游泳远比学会书法重要,学会紧急避险远比解答一道难题重要,学会交通规则远比学会钢琴重要,学会点火做饭远比作文重要……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应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呢?

    (1)耐心给孩子讲解必要的安全常识

    许多家长只知道给孩子定下种种清规戒律,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却又懒于或疏于对这些限制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孩子没有理解家长不允许这样做的理由,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性,在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便作出一些危险的尝试,引起一些意外事故。因此,家长在向孩子提出各种安全要求时,应耐心给孩子讲清道理。例如,不要从高处往下跳,否则会摔伤或骨折;不要用棍棒嬉戏打闹,否则会误伤他人身体、眼睛;不要把手放在门缝里,否则别人推门会夹伤你的手指等。幼儿知道了这样做的危险后果理解了家长的限制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护,也就不敢去贸然尝试了。如果孩子是“有个性”的,不妨让他尝一下“苦头”,以使他终身引以为戒,但后果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让孩子摸一下装热开水的杯子,烫一下手,以后他自然就不会随随便便去端热气腾腾的水杯或玩开水了。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平时应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鞋带松了学会系好;天气冷了,自己会加衣服;天气热了,会脱衣服等。家长应多创设机会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家长不要急于干预,而要让他们想该怎么办。例如,孩子把汤打泼在裤子上,这时家长不要急于干预。在成人的启发下,孩子自己会想办法,找裤子换,再检查袜子、鞋子是否湿了,腿是否被汤烫红了,如果被烫红了又应该怎样办(学习找万花油涂上)。这样虽然要花费一些时间,但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以后遇到类似的困难,即使成人不在孩子也会自己设法妥善解决。

    (3)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家庭及周围的事物

    第一,记住父母姓名、家庭住址,了解周围环境。在孩子稍懂事后,就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姓名和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了解周围环境。要再三念叨,反复强化,达到准确无误,一口气报出的程度。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利用故事、谈话、看电视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说明社会的复杂性,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或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等。

    第二,认人。孩子缺乏分析能力,一旦遇上坏人就有可能上当受骗,或被拐卖、或被猥亵、或死于非命。因此,家长在平时要告诉孩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好人也有坏人,如果父母不在你身边时,有陌生人前来抱你,或送给你什么好看、好吃、好玩的东西,或要带你去什么亲戚家去玩时,要大声喊叫或跑到人多的地方去。

    第三,认识药品,了解常识。现在不少家庭都储备有一定数量的常用药品,有些药品装潢精致、外形美观,家长唯恐出事,就收藏在橱柜深处;而孩子好奇心很重,当家长不在时就想方设法取了出来,品尝玩弄。其实,家长应该把一些常用药品(如外伤药创可贴、清凉油等)拿出来教孩子逐一辨认,让孩子了解药品的名称、用途、用法以及误吃的危险性,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第四,认工具。孩子出于好奇、好玩,会拿一些金属制成的小工具,如小剪刀、缝衣针、钳子、扳手等来玩耍而发生伤害。父母除了妥善保管好这些小工具,还应教会孩子正确使用小工具的方法,并告诉孩子不要拿着工具追逐嬉戏。

    第五,认电器用品。大多数家庭都有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液化气灶具、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一旦使用不当,会酿成大祸。须教育孩子不乱触摸这些电器用品,以免触电、煤气外泄引起中毒或爆炸。如果孩子自己要看电视、取冰箱中的食品、烧菜等,一定要事先教会孩子正确使用方法,免得发生意外。除此之外,对于家里的物品、家具、器皿特别是玻璃制品,都应向孩子讲解安全使用的常识。

    第六,了解自然常识。自然现象方面的常识也应该向孩子讲解,如下雷雨时不得站在大树下,不要靠墙根走;刮大风下大雨时应及时进室内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