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霜实录:回忆程砚秋-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本书1982年6月首次出版,名为《御霜实录》,本次再版更名为《回忆程砚秋》。

    [2]罗瘿公,名惇曧,字棪东,号瘿公或瘿庵僧,又称徛移居士,广东顺德人,于一八八〇年生于京师。父家劭为清翰林院编修,幼承家学,及长学于粤广雅书院,后从康有为游,与陈千秋、梁启超同列高第。袁世凯称帝,公与立帝制者不合,遂纵情诗酒,注重梨园,独赏艺徒程艳秋,为之仗义赎身延师学艺,凡事亲自扶掖,倾心血于其艺事,培育达九年之久。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三日,罗瘿公因患肝病不幸故于京德国医院,享年四十四岁,葬于京西山四平台。公之著述除诗文和诸种史籍外,有《鞠部丛谈》二卷及《红拂传》、《青霜剑》等新剧十数种。

    [3]东莞张次溪,戏剧史料编辑家,曾精选梨园笔记二十八种辑为《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一书,又撰《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及《北京梨园掌故长编》,著有《近六十年故都梨园之变迁》及诸伶传记多种。

    [4]谭叫天,京剧前辈谭鑫培之别名,为别于乃翁谭志道“老叫天”,均誉之为“小叫天儿”,湖北江夏人,生于一八四七年,逝于一九一七年,名金福,字望仲,堂号英秀,坐科金奎班,初习武生,后专工老生,为京剧革新家之一。

    [5]路三宝为清末民初的著名旦角演员,梅兰芳先生曾从其学《醉酒》的身段。

    [6]汪笑侬本儒生,曾举于乡试,善诗文,后入梨园,初习小生又改为生角,以《哭祖庙》、《马前泼水》诸剧最为擅长。犹能自行编剧,撰有《党人碑》、《献地图》、《刀劈三关》等,自号伶隐。

    [7]陈啸云,晚清著名青衣演员,为四喜班二路旦角谢双寿之徒,自光绪九年亦在姚增禄领班的四喜班演戏,与同班之余紫云、罗福山、吴菱仙、戴韵芳诸名角先后齐名。

    [8]浙慈馆,为北京前门外东大市著名票房“春阳友会”的所在地,樊迪生先生曾主管,余叔岩倒嗓时期亦多在此票戏。

    [9]乔蕙兰,字纫仙,吴下人,佩春堂弟子,工昆旦,擅长《挑帘》、《裁衣》、《刺虎》、《风筝误》等曲。颇有声名,梅兰芳亦曾从其学昆曲。

    [10]九阵风,为著名刀马旦阎岚秋先生之艺名。

    [11]王瑶卿,原籍清江,后因久住宛平遂转入宛平籍,为光绪年间著名武生王彩林先生之子,名老旦郝兰田之外孙,由田宝琳先生开蒙。他十岁时父故,家道渐中落,乃入三庆班从崇富贵学武旦,后改从谢双寿习青衣;十四岁在三庆班“借台演戏”,甲午间数次入宫承差,得益于内廷供奉时小福颇多,后搭小鸿奎班演戏,渐露头角。光绪丙申丁酉间搭入福寿班,与旦角陈瑞麟、陈德霖、胡来仙同班演出,以《虹霓关》等戏为最拿手;倒仓复原后,经岳父杨桂云介绍暂搭四喜班,庚子乱后,与陆华云、胡来仙、陈德霖合股再起福寿班。瑶卿先生戏路极广,富有革新精神,对京剧旦角的做工、唱工、扮相和剧目、戏词均做了重大改革,后又倾力于培养后起之秀,诸多著名旦角皆受业于古瑁轩门下,实为前继胡喜禄、余紫云,后开创四大名旦新路之重要京剧革新家。

    [12]民国八、九年(一九一九—一九二〇年),程搭余叔岩、梅兰芳先生合作的喜群社。

    [13]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程搭高庆奎、朱素云先生的庆兴社演戏。

    [14]许伯明,原任中国银行驻北京分行行长,与罗瘿公先生极交好。

    [15]袁伯夔,祖籍湖南湘潭县,名思亮,字伯夔,号莽安。父树勋曾于京津居官,后任清两广总督,膝下六子,伯夔居长。伯夔曾任官职于印制局,擅诗文工书法兼通文艺,为沪上“三八会”(逢每月之三、八日沪上各诗人文士齐聚一堂谈诗论画,故称“三八会”)之倡导人,与周梅泉、陈散原、陈夔龙、钱冲甫、况夔生、谭延闿、袁帅南诸名士过从甚密。伯夔暨“三八会”诸公与罗瘿公极交好,于沪上鼎助罗、程极力。

    [16]樊樊山,名增祥,字云门,自号樊山老人。湖北人,晚清进士,出为县令,后迁陕西布政使,辛亥官江宁布政使。民国前后北还,与京师诸名士游,常涉足梨园,赋诗以赠诸名伶,又撰编《盘龙剑》、《后义妖传》等皮簧剧本。樊山老人卒于北京,享年八十余。

    [17]王少楼,字兆霆,武生王毓楼的长子,梅兰芳的内侄,九岁入斌庆社坐科并得家传及高庆奎、张春彦、李鸣玉、李洪春诸先辈的指点,十七岁拜余叔岩为师,能戏六十余出,一九三〇年始与程合作。

    [18]王蕙芳是梅兰芳先生姑母的儿子,专工青衣,为著名旦角演员。

    [19]黄润卿先生亦为正工青衣演员。

    [20]余紫云名金梁,字砚芬,小字昭儿,堂名胜春,湖北罗田人,生于一八五五年,入景和堂为弟子,辈居第四,工崑旦,善青衣花衫花旦,隶四喜班,声名与程长庚并驾,惜弟子无传,卒于一八九九年。

    [21]鲍吉祥,鲍福山之子,工须生,常与余叔岩配戏,合作极默契,亦曾与程砚秋和张春彦合演过《玉堂春》。

    [22]时慧宝,字智农,晚清名伶时小福之季子,名须生。

    [23]陈少霖,陈德霖续弦夫人的二子,工须生,曾与程合作演出《汾河湾》等戏。

    [24]余胜荪,余叔岩之四弟,亦工生角,后因病辍演。

    [25]迟子俊原姓尉迟,父尉迟韵卿工生,因复姓拗口,遂改迟姓,子俊工丑及彩旦,为四世梨园世家。

    [26]赵芝香初习旦角,后改小生。

    [27]姚佩秋,工旦角,世称其兄弟三人为姚氏三兰。

    [28]胡铁芬为程最早之琴师。

    [29]金仲荪,字悔庐,浙江金华人。罗瘿公故后,受瘿公生前嘱托,为程撰《文姬归汉》、《荒山泪》诸新剧;又编《霜杰集》。曾任南京戏曲音乐学院北平分院研究所长,《剧学月刊》主编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副校长。

    [30]胡祥麟,字天石,曾获柏林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后任日内瓦世界图书馆馆长。一九二九—一九三一年程赴欧考察音乐戏曲期间,颇得胡氏大力襄助。胡现在北京外语学院德语系任教。

    [31]这是田汉为砚秋先生题诗的节句。

    [32]四代翰林在清王朝二百八十年的历史中,只有两家,一家是翁同龢,一家是我们,但翁家并非是直系四代,而我家乃是祖孙直系四代翰林,最后一位翰林是我的祖父。这块“四代翰林”的巨匾,在抗战期间被日本军阀掠走了,据说,现在收藏在日本东京某博物馆中。

    [33]程砚秋老师的琴师早期为胡铁芬,中期为周长华,晚期是钟世章,三位琴师在程师的艺术创造中,起了重要的辅佐作用。抗战中,程师隐居罢演,周长华就离开程师居住上海。在北京,程师就起用了当时还年轻的钟世章先生。此次来上海,因周长华恰在,程、周又再次合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