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人生十大观-若水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水乃生命之源,万物无水不生。历来人们是临水而居,田园牧歌总是与水相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表述沿传了数千年,只有那种理解生活的智者,才能真正解读水的深意。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诗仙李白对水的赞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乃哲人对水的体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伟人由此悟到以民为本的道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领悟到生命之源犹如水,生生不息,昼夜不停。那么老子对水又有何见解?若水观对我们的人生又有怎样的启发呢?

    《道德经》第八章云:“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水是生命之源,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世间所有的植物、动物,一切有生物质,都离不开水的养育。花草树木因水而生意盎然,失去了水,枯木难逢春。

    部,即为本末倒置。由此想到,人的根本是德,德之根本是道。

    道根断,德则无法彰显,故应常培德、润根。“鱼不可脱于渊”,鱼生活在水中而不自知,可一旦离开了水,就无法生存。大道在无声无息地运转乾坤,贯穿于天地宇宙万物之间,人生存在其中不知不觉,但是片刻也不可离开大道。所以,子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人体中70%是水,人一旦脱水,就会休克,乃至死亡。地球上70%也是水,如果没有了水,会是什么境况?没有水,就没有花草、树木和粮食,也没有飞禽走兽,没有人类,地球也只是一块没有生命的大石头而已。水是一切生命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它的重要性无与伦比,但却从不向万物夸耀与索取什么。水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论低,这种德行实在是太大了,由此想到,道也正是如此,从不张扬其伟大浩瀚。因此老子说: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东郭子曾经去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没听懂,还是想问个究竟。庄子便说:“道在蝼蚁。”东郭子很疑惑:“难道道就如此卑下吗?”庄子又说:“道在梯稗。”意思是道在野草上。东郭子就更加不解了,庄子又说:“道在瓦甓。”意思是道在砖瓦上。东郭子不满道:“您怎么越说越卑下了呢?”庄子道:“道在屎溺。”意思是道在粪便中。这时东郭子才终于明白,原来道是无所不在的,所谓的肮脏与洁净对道来说是不存在的。

    老子感叹水的德行与道接近,“居众人之所恶”,水从不作任何区分,一切肮脏之物可以用水去洗涤,一切污秽之地可以用水去冲刷。水宁愿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可是这些恰恰是人类最厌弃的,人类讨厌肮脏、腐臭,可是却忽略了内心的肮脏与腐臭,人类喜欢洁净、不染,却忽略了人性的洁净与不染。

    汤王深得此理,所以才会在浴盆上刻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警训,以示世人要洗心革面。耶稣洗礼,理同于此。

    《圣经》中曾明白地告诉我们,这种洗礼不单净化人的肉体,同时也净化心灵。其主要目的是指清除身心上的污染。这种礼节直至今日仍然存在,并且发展得相当繁琐,以至于人们大都只注重那些外在的仪式,而完全忽略了其内在的精神。

    水虽然“居众人之所恶”,却能保持清静不染的品性,老子日:“浊而静之徐清。”无论是尘土,还是沙石,在水中都会慢慢沉淀,水还会仍然保持着它的清澈。

    “上善若水”,“上善”则是依道而流露出的德行。对水的本质,我们所知远不如古代圣贤所知,故而长期不能理解老子的“上善若水”。

    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在其著作《生命的答案,水知道》中有一张非常奇特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冰即将融化、但还未达到水的状态的形象,但是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图片,却完全是中文字“水”的完美图形!而且,我们看到所有正向性的水结晶照片,都呈现六角形状,这一特性也揭示了中国古老河图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天一,就是德一,所生之水,上善为质,形具六数。这一奇观似乎告诉我们,中国的先祖们的确是在大智慧的慧观下,创造出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并且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他们具有对微观的深刻洞察力。

    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水为心之镜,只有具备纯净的心灵,才能产生纯净的水。

    94岁的阿贝·皮埃尔,是一个僧侣,一个传教士,一个议员,是一个终其一生为穷人奔走呼喊的法国老人,2007年1月26日在巴黎圣母院接受了法国人最后的哀别。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说,我们失去了法国的“良心”和“善的化身”。

    阿贝·皮埃尔为穷人发出第一声呼号是在1954年1月1日,当时巴黎天寒地冻。阿贝通过巴黎的电台对市民说:“我的朋友们!伸出你们的援手吧!一名妇女今天凌晨3时冻死在街头。”

    通过阿贝沉痛而焦虑的声音,法国民众得知,有名妇女冻死在塞瓦斯托波尔大道上,她的手中还攥着一份租房合同解约书。阿贝还提到一名三个月大的婴儿,冻死在一个由公交车改装成的临时居所内。电波很快传人了千家万户,几分钟后,第一批志愿者出现在巴黎市内一个救济中心。很快,二百多名市民开车出门,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寻找其他受害者。捐赠从法国各地源源不断涌来,数千条毛毯,数以吨计的衣物,数百万法郎善款。之后,在阿贝的努力下,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法律:房东不得在冬季将房客赶出。这项法律直到今天仍然有效。

    阿贝原名亨利·格鲁耶,1912年8月5日出生在法国里昂的一个富裕家庭。但他放弃了优裕的生活,走进修道院成了一名僧侣,并于1938年成为神父。他于1945年被选为法国国民议会议员。在当议员的七年期间,他一直相当关注无家可归者的生活。

    1949年,他拿出自己的议员薪金,创建了第一家“埃莫”屋,为无家可归者提供紧急居所。“埃莫”一词出自《圣经》,据记载,耶稣在埃莫遇见了他的信徒。阿贝的善行后来走出法国,他创立的“埃莫国际”如今在四大洲五十多个国家展开慈善救济活动,内容也从“扶贫”扩展到饮水卫生、奴役等全球性问题。1992年,阿贝拒绝接受法国人的最高奖赏——荣誉勋章,因为他认为政府在处理无家可归者问题上政策不当。阿贝1994年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我不是天性易怒的人。但是,当我必须去谴责糟蹋人类的那些事物时,我会发狂。”“激发这种神圣愤怒的是爱,它们不可分割。”阿贝强调说。

    2007年1月22日,阿贝与世长辞。希拉克总统下令,26日为全国哀悼日,以追思这位“法国的良心”。他的灵柩26日摆放在塞纳河斯德岛上的巴黎圣母院。上至希拉克总统,下至巴黎贫民窟的穷人,数千人在肃穆的管风琴声中,向这位绰号“穷人老爹”的法国老人致敬。法国的天主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和佛教教会均派出代表志哀。在教堂外面,一群无家可归者搭起帐篷,上面刷着大字:“谢谢你!”阿贝的亲属和“埃莫国际”成员在葬礼上宣读了阿贝写下的话:“真正的和平缔造者,是那些皈依于普遍良知的人。”他的离开,使得全法国都在流泪。

    犹如水之德,“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随时善应,顺乎自然,未尝择物而用其能,未尝逆物而施其利。它只与万物以利益,却不与万物争酬报,也不计较万物对它的毁誉,自居流于卑下之处,而正显示出其高洁,只有达乎此境界者,才可以说“几于道”,几乎接近于道,但却不是道之本身。

    “居善地”,水静则平,水流则下,水永远向低处流。而道在低处,水的谦卑处下之德,接近于道。百川归大海,就是因为大海处在下游的最低处。

    一位德高望重的神父去某地讲道,主席介绍他时说:“今晚在我们中间讲道的是一位尊贵的客人。”这位神父安安静静地站起来,向会众看了一会儿,诚挚地说:“亲爱的朋友,我只是尊贵主人的小仆人。”可见,愈是了解大道,愈是觉得自己浅薄;愈是知道甚多,内心愈谦卑。

    外择民风仁厚之宝地,内住里仁之安宅,前者固然重要,后者却更为重要,因此心不可不慎重,要住在最安全之处。《大学》云:“止于至善”,就是要我们的心回到道中,永不退转。老子云:“知止不殆”,即是说只要止于至善之地则性命无忧。

    “心善渊”,水虽无心,但光明涵之于内,沉静表之于外。中庸日:“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说明了水能包万物之性,藏心微妙,深不可测。

    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诸种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有此容万物而不争之德。

    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师身边有一个总是抱怨的弟子。有一天他派这个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嘱咐这个不快活的年轻人抓一把盐放进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味道如何?”大师问。

    “苦。”弟子龇牙咧嘴地吐了口唾沫。大师又吩咐年轻人把剩下的盐都放进附近的湖里。弟子于是把剩下的盐倒进了湖里,大师说:“再尝尝湖水。”年轻人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大师问道:

    “什么味道?”“很新鲜。”弟子答道。大师问:“你尝到咸味了吗?”弟子答:“没有。”这时,大师对弟子说道:“生活中的痛苦就像是盐,不多,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但是,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却取决于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所以,当你处于痛苦时,你要开阔你的胸怀,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个湖泊。

    水静则敛明藏德。平静的水面让我们内照自心,外照自形,水的平静给予人类许多的启示。

    尼姑千代野学习了很多年,但仍没能开悟。一天晚上,她正提着盛沸水的旧木桶,当她正提着桶,看着映照在水桶里的满月时,突然,竹编的水桶箍断了,水桶散了架,水全跑了出来,水中之月消失了——而千代野开悟了。她写下了这段诗:“这样的方法和那样的方法,我尽力将水桶保持完好,期望脆弱的竹子永远不会断裂。突然,桶底塌陷,再没有水,再没有水中的月亮——在我手中是空。”

    水动则变化无穷,恩泽万物。有诗云:“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盼云望雨心切切,好雨来时抵万金。”

    “静而圣,动而王。”流动的活水不会腐臭,故朱熹有诗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静离不开动。大道无形,老子借水的渊博喻道之不可说的妙理。道放之弥满六合,卷之退藏于密,大无外,小无内,无在无不在。

    “与善天”,孔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不言地不语,却使得春夏秋冬四时不辍,万物生生不息。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日月相照,以长万物。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为公,无自私利己之心。老子正是看到水之“公”德与天有相似之处,所以称“与善天”。水无私地给予万物滋润、生长,而从不索取回报,更不居其功,功成身退如天之道。暗喻圣人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美国历届总统中,功劳和威望最高的首推华盛顿,美国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美谈,说他“像父亲照管孩子那样领导国家”。

    华盛顿从1789年到1797年连任两届总统,当时美国宪法尚无任期限制,他完全可以当一个终身总统,因为没有别人比他更受爱戴与敬仰。但1796年秋天,华盛顿还不到65岁,就向人民发表告别词,说自己“年事增高,越来越感到退休的必要”,因此“下定决心谢绝将我列为总统候选人”。只有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才可以保全德行。

    “言善信”,圣人君子至诚无妄,以信为本。水之德如此,潮水涨落有定时,春雨、秋霜、冬雪必适时而来。老子日:“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道幽暗隐微,但是却真实存在,以其自身运行规律即可得到印证,如太阳东升西坠、春夏秋冬四时更替循环往复等,都是道法自然,从不失时、错位,这就是道之信德。

    “政善治”,水有平等之德,平均施与万物,好像有治国之略。治国首以平等心为要,以德来感化万民,导民以正,如此方能使民心悦诚服,衷心拥护。水亦有无为之道,它令物各遂其所生,而从不干预,颇合中道。圣君治国亦是如此,能参天地之化育,安百姓,和万物,使天下各归其道,各遂其生,顺其自然,此为无为之治。用之当世,则以科学发展,以法治管理,以道德教化,最后以达无为之治。

    “事善能”,水,上升为云,下落成雨,化做瑞雪,回报大地。水之用途十分广泛,如饮用、洗衣、烧饭、浇灌、发电等。

    水能因机而用,随圆就方,仁人君子亦是如此,无有定位,君子府为朴而非器。

    孔子日:“君子不器。”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在地里,结成葫芦有五石容量之大;用它盛水不够坚固,用它切开做瓢,却没有水缸可以容纳。这个葫芦算是够大的了,可是没有什么用,我将它砸碎了。”庄子说:“这是你不会用大啊!宋国有一善于制造不裂手的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位客人听说了,要用百金买他的药方。

    全家人一起商量:‘我家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得到不过数金,现在卖出这个药方,一下可得百金,还是卖了吧。’这位客人得到药方,即去游说吴王。那时越国正与吴国交战,吴王就派他为将伐越。他率兵在冬天与越人水战,因为有不裂手的药,他大败越人得到了封地的赏赐。同样是一个不裂手的药方,一个人因此得到封赏,一个人却只是用它漂洗丝絮,这就是因为用法不同。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没想到把它作为腰舟——将葫芦系在腰里在江湖遨游?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容纳?可见你的心是茅塞不通啊!”

    老子日:“朴散则为器。”于应事接物之间,随圆就方,于为人处事之际,不拘不泥,即为“君子不器”。老子以水德来比喻性德,性德乃合天德,天德乃合大道,力皆效法大道,心神活泼,功至万能,利益苍生。

    “动善时”,水最能因机而变,遇风生波,遇动生浪,遇寒结冰,遇热化气,雨露冰霜,四时不错,不逆人事,不违天命,皆是善时之妙动,无论是固态、气态、液态,水分子是永远不变的。道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妙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圣人效法水的精神,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可行则行,该止则止,事不妄为,言不妄发,守道而妙动,妙智慧恒动不止,这便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

    “抽刀断水水更流”,看似柔弱无骨的水,却又如此的有韧性,不屈不挠,无可阻挡。“滴水穿石”是何等的耐心与毅力,“飞流直下三千尺”又有何等的胆识。

    孑乙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人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道,无形无象,老子借助最为贴近世人生活的水,来譬喻道。但水德毕竟只是“近于”道德。道,有其更为精妙、玄奥之处,故日:“道可道,非常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