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人生十大观-超哲学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一次,群众包围了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住宅,要他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清楚他的“相对论”。当时,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个高明的科学家看得懂他关于“相对论”的著作。爱因斯坦走出住宅,对大家说:“比方这么说——你同你最亲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唔,这就是相对论!”

    在某一时间、空间的作用下,将事物表象的大与小、多与少、快与慢、动与静、长与短、高与低、粗与细、胖与瘦、方与圆、正与斜、刚与柔等,和事物内容的新与旧、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疏与亲、穷与富、先进与落后、欢乐与悲伤等集中在一起,产生了许多相对的概念。世人将其进行比较,而彼此各执一端,互有说辞。那么老子对此有什么高深的见解呢?老子又教导我们如何超越相对呢?

    《道德经》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当天下人都知道美和善的时候,必定会喜欢美而厌恶丑恶,趋向善而逃避恶,于是竞争产生,诈伪兴起,那反而不美了、不善了。

    世人皆追求的,会变成一种盲目的推崇,将其转化为一种叫做“流行”的元素,随之也就产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也因为世人的推崇,而出现了角逐与假象。

    历史上有“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之景象。如同古戏的重新演绎,今天我们也有类似的戏码,甚至更胜一筹。虽然与楚王时期的审美有所不同,或许风韵有致,或许婀娜多姿,或许白嫩细腻,或许黝黑健康,或许黄发奔放,或许红发浪漫,或许明眸杏眼,或许细眉长目……太多,太多,但终究因此而产生了个人理解之上的对美的追求。

    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有一部小说叫《陪衬人》。内容讲述的是杜朗多先生为了发财,开了一家丑女店。这是专门针对那些爱美的女人开的。女人一般都喜欢别人夸奖自己美丽。而女人实在是不美丽的话,不用担心,杜朗多先生可以帮你的忙。你来光顾丑女店吧,你在这里同样可以找回女人的美丽和自信。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原来是这样的美丽!因为你可以花数目不大的一笔钱,在丑女店里雇用个比你还丑一百倍一千倍的女人一起逛街,一起上商场,一起看电影,一起用午餐,甚至一起上厕所。这样你身边的人会惊叹地对你讲:亲爱的,你长得太美丽了!惨的是你身边的丑女,为人们所耻笑,因为她们用自己的丑陋换回来你的美丽。

    因为美之标准的出现,人们已经忘记了什么叫做自然。女子脸上的脂粉就像一张厚厚的面具,让人早已无法看出真实的她。

    长春的马先生,原本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马先生与爱人赵女士感情一向很好,赵女士一直在经营服装生意,并且生意非常红火。一天,赵女士与丈夫商量,准备到长春、沈阳和大连等地考察一下,看看能不能开连锁店或投资其他项目。谁知道赵女士一走就是三个月,当她返回来时,马先生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站在自己面前这个大眼睛、高鼻梁,年轻又漂亮的女子,就是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妻子竟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原来37岁的赵女士是利用这段时间在吉林某整形外科医院做了整形手术。吉林的这家整形外科医院,为其制订了一整套手术方案,包括整容与美体。赵女士和医院签订了协议,随后,院方为赵女士开始了历时近三个月的“整体打造”。术后,赵女士本人非常满意。可是,马先生的心理却很难适应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他说:“做完手术后,她确实是漂亮了,可我们夫妻一起生活了十八年,现在却好像与另一个人生活在了一起,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打量我们。我们的家庭失去了从前的和谐与快乐。”

    也许古人不会想到今天的整容术、吸脂术、换肤术已经远远超出了古人的法则,但其结果也许更为惨烈,楚王时期有人难逃“饿死”之命运,今天也一样有人难逃整容所留下的“后遗症”。

    由于目前我国的整形美容市场医生及医院资质的良莠不齐,造成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十年中,平均每年因美容毁容的投诉有近两万起,十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

    国外专家披露一批最早整容的女性,经过了十余年的“保鲜”期,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后遗症。乳癌、面瘫、皮肤凹陷、衰老迅速,还有器官功能损害等都是首批整容女性所面临的问题,甚至成为心理疾病的元凶。许多人因为难以接受“美丽不在”的事实,而患上严重的抑郁症,甚至自杀,其中以明星居多,她们为了短暂的美丽,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专家分析后认为,整容风背后的原因,很可能和求美者在整容后预期改变现状、希冀名利双收的浮躁心态有关。一些人把求职失败、婚姻破裂、恋爱受挫等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统统与自己的外貌不美联系起来,认为是容貌阻碍了他们成功,这明显是不正常的。

    因“美”的标准而衍生的竞争日渐激烈,在竞争中已经超越了性别、年龄、国度,而最后的结果真的就是世人公认的绝对吗?真的就是美吗?美与丑本是相对的概念,但这种标准也并非一定,它有其易变性,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人们的眼中,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审美观;在不同的国度中,又会对美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生物体,也有不同的感受。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如果我们当初把天地叫做“马”,或是把天地叫做“指”,那么天地便是“马”,或叫做“指”了。路是人走出来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人类自己认为对的,就说“对”。

    人类自己认为不对的,就说“不对”。但是“对”与“不对”的标准是什么呢?世人认为西施是美女,她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

    鱼类又怎么会认可人类美的概念呢?反之,我们也会对异类生物体做出美的评论,而被称为美的“孔雀”,被认为丑陋的“蝙蝠”,既不知道人类的评价,更不会超越物种的界限而在一起去比较,因为一切都没有定义,都是自然造化的微妙。

    嫫母是黄帝之妃,相传,嫫母长得形同夜叉,丑陋无比,因此被后人看成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首,但若要论起嫫母的德行,则是中国女性的楷模。据说,她的前额和鼻梁像秤锤,身体像个黑竹箱。现在人们玩的那种丑面具,就是她的遗像。《路史后纪》卷五记载:“次妃嫫母,貌恶德充。”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中有云:“嫫母有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传说黄帝建国之初,各部族经常抢夺俊男美女,往往引起部族冲突。有人主张用暴力加以制止。黄帝不赞成采用暴力,可是又想不出好办法。一日他到野外视察,在河边见到一位十分丑陋的女子,与之交谈,觉得她贤德聪慧,就把她选为妃子,并通告各个部落。各部落首领以为黄帝是选了美女天仙,都纷纷前来祝贺,谁知一见,都惊呆了。这时黄帝高声说:“重色轻德之人,不是真正爱美之人,只有重德轻色之人,才是真正的贤人!”大家幡然醒悟,齐颂黄帝圣明。黄帝给大家做了表率,以后抢婚事件大大减少。嫫母果然不负黄帝的厚爱,她对妇女们实施德化教育。当她看到当时人们冬衣兽皮,夏串树叶时,就发明了养蚕缫丝,把丝织成绸子后,又染上各种颜色,用来做衣服。这样就解决了人们赤身裸体,有伤风化的难题。后人为了感谢嫫母的这一重大发明,尊称她为“先蚕姑娘”。嫫母不仅是位实施德化教育的典范,而且还是黄帝的“贤内助”,嫫母贤惠聪明,传说她用松香、硫磺和木炭发明了火药,帮助黄帝败炎帝杀蚩尤于冀州之野。她与嫘祖一起昼思夜想发明“织机”,解决了用蚕丝织帛问题。

    美与善皆如此,被既定出来,往往就会被冠冕堂皇地利用。

    当世人有了美与丑的分别,有多少帝王因色误国,有多少英雄难过美人关,从而产生了“红颜祸水”的警训。有了美的前车之鉴,才有了今天为达目的,利用美色的行为。当这一切开始令世人反感、厌恶,我们又开始了新的认识——心灵美胜过外表美。

    杨朱到宋国去。有一天他人住在一问旅馆中,旅馆的主人有两个妾,一个貌美、一个丑陋,主人却很喜欢那个不好看的妾。

    杨朱觉得奇怪,便问:“您怎么会不喜欢那个貌美的妾呢?”那主人说:“长得貌美的那个妾,自己以为很美,所以使人觉得她不美了。那个长得丑陋的小妾,自以为自己长得丑陋,反而使我忘记了她的丑陋。”杨朱听后便对众弟子说:“小子们,注意啊!存心自夸,就不可爱了。没有自夸之心,到哪里不受人家喜欢呢?”

    要知道处在相对的概念中,永远没有真理。因为心灵的美丑也会随时发生变化,把刚才的故事再拿来试想,丑陋的小妾因为得宠而变得骄纵妄为,而貌美的小妾反倒因为别人的厌恶,开始反省自己,心灵的美与丑也发生了改变。没有永恒的好,也没有永恒的坏,没有永远的善,也没有永远的恶。因为好与坏,善与恶,本身就处在相对的概念当中。

    道的本体是浑然至美、至善的,本无所谓美丑、善恶,不容强去分解,使之分别产生对立。凡是落人阴阳,人的私心作祟,则产生对立。道是绝对之体,其超越时空而存在,对其而言则没有善恶、美丑之说,因为有了分别,所以老子又说:“有无之相生也。”

    《道德经》第十一章云:“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世人只知道“有”的用处,不知道“无”的用处,其实没有“无”,“有”则无用。古代车轮上的三十根车辐,都汇集在车毂上,正是由于车毂当中是虚空的,承受了三十根车辐,才使得车轮能够转动。用陶土混水而烧成各种器具,如盆、碗等,用来盛水装物。但是其最有用之处,绝对不是在器物的体与面上,乃是在器具的中空部分。建一幢房屋,如果没有供人出入的门窗,那么就是无用的;同样,因为房屋的中间是虚空的,才可以供人居住。故知“有”与“无”并非绝对的死物,因为“有”之所以能便利万物,皆赖于“无”的作用。

    匠石有一次带了几个弟子到齐国去,在山路拐弯处看见土地神庙的旁边,长着一棵巨大无比的树,树阴可以容纳好几千头的牛在其下休息。它的树干大到直到半山以上才开始有分枝。这些分枝可以拿来做数以百计的独木舟。匠石的弟子和很多路人都聚在路边,好奇地望着这棵巨大的怪树,只有匠石看了一眼便掉头不顾,继续走他的山路。弟子追问师父为何不停下来看看就走,匠石道:“算了吧,那不过是一棵根本没有用的散木。用来做船会下沉;用来做棺材,很快就会烂掉;用来做器具,又不够坚固;用来做门框,又会有树汁流出来;用来做柱子,又会被虫蛀。总之根本就是一棵没有用的树,所以才会长得这么高大。既然没有用,我还看它做什么?”

    到了晚上,匠石忽然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他梦见那棵大树对他说:“你说我是没有用的散木?你怎么不想想,我如果是有用的话,不早被你们砍掉了吗?我哪里能够活到今天呢?你再看那些橘柚之类的树,果子成熟的时候常被人家拉拉扯扯,备受羞辱;松柏之类的树常被砍掉,性命不保。世俗的人不也是咎由自取的吗?为了把我自己变成没有用的树,我不知伤过多少脑筋,最后我才找到土地庙这个地方来。”

    第二天,匠石便把梦告诉弟子们说:“你们要注意呀!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呢!”弟子们点点头,又问道:“那棵树既然把自己变成没用的树,那又何必一定要长在土地庙旁,引人注意呢?”匠石道:“你们何不想想看,那棵没有用的树可以任意长在大路中央吗?它长在土地庙旁,人们以为它是土地庙的树,就是要砍柴来烧,也不敢呀!”

    当我们以世俗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时,常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宇宙由无形之道与有形之器物组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天下一切万物都由“无”中所化成,而“无”则要有世间万物方显出其作用。“无”生“有”,“有”亦终归于“无”。’

    这个“无”不是空间的“无”,亦不是空气的“无”,更不是物质消散的“无”,世人往往将有形有象的物质叫做“有”,将物质的“消散”称做“无”。这个“有”和“无”的概念还在相对当中,而道超越了相对,因为道可以使物质积聚与消散,但积聚与消散并不是道的本身。所以,这样的“无”叫做“有的无”,不是指的道之“真无”。佛家将“真无”称做“真空”。

    真空之道体,它是空的有,道贯穿宇宙万事、万物,却又以无形无象的形式存在着,故称“空不空”或者“真无”、“真空”。

    所谓难易相成,浅易地讲,纵是非常困难之事,但只要努力去做,亦会变为易事;极其容易之事,不去做,亦会变得非常困难。

    《道德经》无难章云:“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难事先从容易之处下手,大事先从细微处着手。天下最难的事也要先从最简单处人手,才有可能完成。天下最大的事也要从最小的事上下工夫。小事着手,做好小事,才能成其大。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将事情考虑得太过容易、简单,必定在行动中会遭遇很多困难。圣人总是未雨绸缪,将事情的困难以及将要遇到的问题一一想到,然后在实际操作之时,就变得简单起来。

    凡人在几乎成功之际而又失败,究其原因则是不能慎终若始之故。圣贤在修行之路多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心态战战兢兢,握道尤恐失之,虽难事亦也渐渐变易,等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时,则没有难易之概念,回归道体,随心妙行。

    有一天,庞蕴居士一家在一起谈学论道,各自发表对修道之体悟。庞蕴云:“难难难,十担油麻树上摊!”其夫人云:“易易易,百草枝头祖师意!”女儿灵照云:“不难也不易,饥来食,困来眠!”由此可以看出三人悟道的境界。

    “长短之相形也”,长与短也是相对而出的,长是许多短的集合,短是长的分割。大河皆由小川汇集而成,万里长城之所以长,是由于一块块短砖堆叠而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本都是道之妙用,没有长短之分。然而,世人喜欢比短论长,不肯服输。以将人驳倒为喜悦,根本不知道这胜利的背后正是失败。因为大道是不能够用任何人为的语言、符号来表达的。

    庄子的寓言中提到,他的朋友惠施口才非常好,与人辩论了一辈子都未曾输过,每当他辩论累了,就靠在梧桐树下休息,有一次,他终于悟出了不辩的道理。假如你和我辩论,如果你胜过我,也未必就是你所说的是正确的,而我所说的是错误的。假如我们找来第三者来评判,评判你胜,我定不服,认为这个评判者偏向于你;反之,若评判结果是我胜,你也会以相同理由而怀疑评判的公正。假如评判者说我们的言辞都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又不能互相信服,双方会对这个评判者产生不满。你、我与第三者既然都不能互相了解,那么该请谁来评判呢?

    比较与争论一旦超出了空间、时间的范围,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例如:我们的白昼,在美国刚好是黑夜。所以,如果这时还在为昼与夜争辩,就没有必要了。在清朝人人背后都有一条长辫子,身穿长袍,而现代男女都可以是一头清爽的短发,流行中也有露脐装、超短裙之类的打扮,与清朝时的装束恰恰相反。这就是超越了时间、空间概念的比较,其实只是庸人自扰。

    鸭子的腿,虽然很短,但是你却不能把它接长。接长了,它就会为无法行走而忧愁。鹤的脖子虽然很长,但是却不能把它截短,截短了,它就会为无法饮食而悲伤。所以长与短,不能用人的标准去分别,更不能以人为的标准而去取长补短。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长也不长,短也不短,都是合乎自然的。

    “高下之相盈也”,低是高的基础,没有低的衬托,高是不能形成的,俗云:“万丈高楼平地起。”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云:“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贵必以贱作为根本,高以下作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孤家”、“寡人”、“不毂”,以示谦下,因为他们深知没有人民,就没有侯王。没有水,船就无用可施。亦是明君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所以不敢轻视百姓的意愿与疾苦,一旦视民之生死于不顾,则必有被万人唾弃、被百姓推翻之危险。

    河伯问海神说:“万物有贵贱的差别吗?”海神说:“从自然的大道来看,万物无贵贱。从万物自身来看,万物都自以为贵,互相轻贱。从世俗来看,贵贱都是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你并不能自主选择。”河伯又问:“万物既无贵贱,那么我要做什么呢?”

    海神说:“不要有人为的分别,随顺大道,顺其自然。”

    《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地位没有高低,但有伦理;行业没有贵贱,但有分工。

    “音声之相和也”,发出的为音,听到的为声。世人都喜欢听祥和的声音,讨厌听刺耳之音。老子日:“唯与呵,其相去几何?”柔顺的应诺与侮慢的应答,两者同是回应,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天壤之别。

    南郭子綦有一天斜靠着矮桌,向着天空长舒一口气,悠然地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他的弟子颜成子游便问道:“怎么回事啊?

    您今天的样子与往日不太一样。难道说人的形体可以变做枯木,心灵也可以化做灰烬吗?”南郭子綦说:“子游,你问得好,刚才我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人的箫声你一定听过,但你听过天的箫声吗?”子游说:“人吹出来的箫声,会让人有喜怒哀乐的感觉。大地山林发出的箫声本身是不会有喜怒哀乐的,只是人心的分别与感觉而已。”

    颜成子游对子綦说:“刚才您讲的人的箫声与大地的箫声相比较,我似乎听懂了。那么所谓的更高境界的‘天的箫声’,又是怎么回事呢?”子綦说道:“用刚刚我讲过的道理做基础,你才能听懂天的箫声,现在你注意听吧!”天的箫声是什么呢?风吹各种不同的孔穴,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所以有千万种的差别,乃是自然的孔穴状态使然,而使它发动的又是谁呢?

    道是一切的主宰,可以运转乾坤,发出千百亿的声音,但它本身却是无声无息的。故老子日:“大音希声。”

    交响曲是由各种不同的乐器发出之声音和合而成,故称和声。世人若能共同配合将道之妙声融合于一体,必能演奏出世界大同的乐章。

    “先后之相随”,有先必有后,有后必有先,先后必相随。诗云:“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我们永远不会是第一个,然而世人争先恐后,互不相让,从开始的不争,然后是礼让之争,进而平等竞争,最后演变为斗争,甚至发动战争。然而,圣人谦下无争,但却被人民举在头上,圣人先人后己,人民却将他推在最前面。

    先后是相对的概念,在宇宙中没有固定的先后。道是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的,开始即是结束,结束也就是开始,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

    老子日:“一者,其上不嗷,其下不昧。”道在上不明,在下不暗,它是至明、至善、至美,它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宗祖,并且超越时空而独立存在。它超越一切相对,是绝对的。宇宙万物永远都是对立统一的,“绝对”不离“相对”,“相对”也离不开“绝对”,它们彼此依赖,相互和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妙用绝对,超越相对,才是自然之真谛。

    但是人们往往有了私心和偏见,用他们的智巧把道一剖再剖,于是将浑朴的道体分解得支离破碎了。世人开始互相排斥,相互仇视,互为倾轧,分道扬镳,对立而无法统一,缺乏和谐,于是纷争迭起,诡计丛生,世界从此也就永无宁日了。故圣人知万事皆要顺应道之无为,故不造作,不妄为,事事依循天理良知,自然而然,当做则做,化育万物、利益万物却不自居其功,恢复“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本来面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