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入世,并不艰难的选择题
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在谈论理想人格时,总是离不开两个词:出世与入世。
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出世与入世的思潮永远泾渭流变,枝蔓衍生,成为思想精神文化上的两难选择。特别是在封建时代的文人们,要不选择精神上的困顿,要么远离官场,潇洒自在。
陶渊明因看不惯官场黑暗而退隐江湖,选择了出世,并且没有再回来,即使他有过想法。也有入世成就霸业,急流勇退般出世的人。例如范蠡。相传范蠡帮勾践报仇之后,便弃官从商,富而有德,人称“陶朱公”。甚至有人附会说他和美人西施泛舟江上,好不快活。于是后来不断有人对他的人生发出感慨。如李白的“何如邸夷子,散发弄扁舟”。又如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而这个世界上,真正像范蠡那样的人不在多数,大多都是像李白、李商隐这样的人,郁郁不得志,无处退隐。
范蠡虽然选择了出世,但他毕竟成就了一番事业,其他文人,如陶渊明、李白等,总有着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能实现,心中便充满着痛苦,即使选择出世,对那个“花花世界”也是心向往之的。因此,身在自然山水间流连,心却在庙堂之上彷徨,出世与入世,带给他们太多精神上的痛苦。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幸运者,他就是诸葛孔明,诸葛亮的人生只有短短的54年,他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刚好快近而立之年,正是人生大好时光。隆中对成了他人生的分界线。他有两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分别代表了他前后半生的精神。诸葛亮是先出世,后入世的。前半生避世草堂之中,躬耕于南阳,博览群书,拥有经世致用的才能,同时在身体力行中,养成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前半生为后半生打好了基础,所以他既不会苟活于乱世,也不求闻达于诸侯。
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生很是令人向往吧?现在面对出世与入世,很多人无从选择,往往会从这一面走到那一面。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走的人生路也不可能相同,所以什么样的生存方式都是正确的,只是不要自寻烦恼就是了。毕竟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入世却能够不恋世,便是心出家,再经过生活的锤炼而愈发炉火纯青,才会有真正的觉悟。出世却持名利心,不仅不能有助于解脱,反而会影响道心,更堕地狱!
出世入世间,进退自如
出世与入世,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看透进退的玄机。古人讲进退,是指做官还是退隐的问题。明代理学大师薛文清说:“进将有为,退将自修。君子出处,唯此二事。”这是古人的进退观,正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最高明的智者会在出世和入世间进退自如,不受名利的束缚,既能全身,又能成就大业。李泌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
李泌小时候就有“神童”之称,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后来他与当时还是太子的肃宗相识。安史之乱时,肃宗面对强大的叛军,很想找些心腹来帮忙,于是他请来了隐居的李泌。
说起来唐王朝没有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灰飞烟灭,一方面多亏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的浴血奋战、殊死报唐,另一方面也多亏了李泌那条“山人妙计”。
唐肃宗收复京师之后,李泌去见肃宗。唐肃宗留李泌宴饮,同榻而眠。当时,李泌常受小人猜忌和陷害,为了明哲保身,他决定退隐山林。在隐退之前,他决心尽自己的最后一次努力,保护自己曾经爱护的皇太子广平王李豫。
当天晚上,李泌对肃宗说:“臣已略报圣恩,请准我做闲人。”
肃宗惊异,说:“我同先生忧患多年,应该与先生同乐,您为何要离去呢?”
李泌答道:“臣有五不可留,愿陛下让我离去,免于一死。”
唐肃宗问:“这五不可留指什么呢?”
李泌答道:“我遇陛下太早,陛下任我太重,宠信我太深,我的功劳太高,事迹太奇,有此五虑。陛下若不让我走,就是杀了臣。”
肃宗不解地说:“先生为什么怀疑我?朕不是疯子,为什么要杀先生呢?”
李泌道:“正是陛下不杀我,我才敢请求归山,否则我怎么敢说?并且我说被杀,不是指陛下,而是指那五点原因。我想,陛下对臣这么信任,有些话尚且不敢说,等天下安定了,我哪敢再说什么!”
肃宗说:“我知道了,先生要北伐,我不听从您的建议,先生您生气了。”
李泌回答:“不是,我说的是建宁王一事。”原来,不久前,肃宗听信奸臣诬告,建宁王李倓被赐死。
肃宗说:“建宁王听信小人的话,谋害长史,想夺储位,我不得不赐他死,难道先生还不知道吗?”
李泌又说:“建宁王倘若有此心,广平王必定会怨恨他,可是广平王每次与我谈话,都说弟弟冤枉,泪如雨下。况且,以前陛下想用建宁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我请改任广平王。建宁王要是想夺太子的地位,一定会恨臣,为什么他认为我是忠心,对我更加亲善呢?”
听到这里,肃宗也不禁流泪道:“我知道错了,先生说得很对,但是这件事情既然已经过去了,我也不想再听这件事。”
李泌说:“我不是要追究以前的责任,是为了让陛下警戒将来。当年则天皇后有四个儿子,她错杀了太子弘,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次子内心忧惧,作《黄台瓜》一词,想感动则天皇后,但则天皇后不予理睬。李贤被废之后,死在贬所黔中。《黄台瓜》一词是这样说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更摘使瓜稀,三摘尤可为,四摘抱蔓归。’陛下已经摘了一个大瓜了,千万不要再摘了。”
肃宗惊奇地说:“怎么会有这种事?我当把这首诗写在绅带上,时时警惕。”
李泌说:“只要陛下记在心中就行了。”之后,李泌就归隐泉林了。
直到唐代宗继位,他又被请出山,出任朝廷要职。后来遭排挤,便安然退隐。待到唐德宗朝,李泌再次出山。
李泌一生,身经四朝,于安史之乱等危难之时,鼎力相助,以大智慧定策平贼,居功甚伟。四朝皇帝都对他恩宠有加,奉为师友,亲密至极,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师”。李泌如果想要一般人梦里也想的高官厚禄,那简直是唾手可得。但他身在朝堂,心在山川,天下稍有安定,就退步抽身,远走隐退。正所谓“大隐隐于朝”,李泌实在是深得道家精髓的绝世高人。
李泌四隐四仕,能够顺其自然,还做到了儒家所提倡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无论“行”还是“藏”都过得十分充实,平静处世。李泌对出世与入世的从容选择,对于今人的意义依然很大。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禅宗有个说法叫出离心,是以出世之大愿,做入世的事业,也就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朱光潜先生也曾用这句话评价弘一法师,即“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那么怎样才能算是出世之心呢?
印度有一位智者,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有一个小徒弟,天资聪颖,却总是怨天尤人。这天,徒弟又开始抱怨,智者对他说:“去取一些盐来。”徒弟不知师傅何意,疑惑不解地跑到厨房取了一罐盐。师傅让徒弟把盐倒进一碗水里,命他喝下去,徒弟不情愿地喝了一口,苦涩难耐,师傅问:“味道如何?”徒弟皱了皱眉头,说:“又苦又涩。”师傅笑了笑,让徒弟又拿了一罐盐和自己一起前往湖边。师傅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然后对徒弟说:“掬一捧湖水喝吧。”徒弟喝了口湖水,师傅问:“味道如何?”徒弟说:“清爽无比。”师傅又问:“尝到苦涩之味了吗?”徒弟摇摇头。师傅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如同这罐盐,放入一碗水中,你尝到的是苦涩的滋味,放入一湖水中,你尝到的却是满口甘爽。让自己的心变成一湖水,自然尝不到人生的苦涩。”
做人做事,都应如此,莫让心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心如大海,便可达到出世的境界。但最完美的人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出世,而是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李泌有一阙《长歌行》写道:“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这既是他本人一生的写照,也是他对于后人的忠告。
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何其短暂。所有人都是这匆匆人生的过客,人常说浮生若梦,这看似很负面,其实,谁都明白,人生到底是一场悲剧。无论是天才还是愚痴,到头来都摆脱不了死亡这唯一的结局。有了这样的洞察,人们就会在不免有些苍茫的悲凉中,获得某种顿悟。参透一切苦难,从而把身外之物看淡,洒脱,了无牵挂。但若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就确实很消极了。只讲出世不讲入世,则对人生的体悟还说不上全面深刻。有了入世对于出世的加入和融会,就把人境界的高低区分出来了。
具体说来,人活着要做事,要谋生,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社会,都来不得半点虚妄。一个人一生能看到几次日出日落的景致?因此主要还是得珍惜,绝不能虚度光阴。要每日都过得充实、有意义,有益于人,也有益于己。积极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不悲观,不厌世,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走去。明知愈走愈接近那谁也无法逃避的终点,也坚定地前行。这样的人生,是摆脱了大悲苦而拥有大欢喜的人生。
修一颗无为心笑傲职场
有一天晚上,卡耐基参加一个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谈的先生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然而,卡耐基发现他说错了,那句话是莎士比亚说的,他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为了表现优越感,卡耐基很认真又很讨嫌地纠正了过来。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位先生一时下不来台,不禁有些恼怒。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他的身边。葛孟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卡耐基就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在回家的路上,葛孟说:“戴尔,那句话确实是莎士比亚的。准确地说,在《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反而说出实话得罪他呢?”
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无伤大局,就没有必要去纠正它。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人事纠纷,还顾及了别人的名誉,不致给别人带来无谓的烦恼。这样做,并非只是明哲保身,更体现了做人的肚量。
“无为做人胜有为”的心态放在职场上同样适用,它并不是教你一味地无为,而是要以无为的心态去进取,另一方面又抱持耐心,等待机会。
最容易令人沉不住气的情况是自己以为已做到最好,但领导好像没有看见一样,丝毫没有表示;自以为最有机会升级,谁知领导提升了别人。
碰到上述情形,最好先自我反省。我们的表现真的无懈可击?有没有什么地方值得改善?我们假定领导提拔别人,是个客观、理性的决定。那么,别人获得提拔,他一定比我们更适合坐上较高的位置,我们应向他学习。
等待时机时,要保持警觉,因为机会随时会降临。这要求你保持最佳状态,对做事绝不松懈。沉不住气的人,容易自怨自艾,或变得偏激主观,做出令人惋惜的举动,可能令长期辛苦耕耘而得到的成果毁于一旦。
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努力争取表现,然后耐心等待机会。如果你有功劳,即使不邀功,相信别人也明白。
做好平常小事就是不平常
“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海尔总裁张瑞敏这样说。确实,每一件平凡小事对人生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你是砖石工或泥瓦匠吗?可曾在砖块和砂浆之中看出诗意?你是图书管理员吗?经过辛勤劳动,在整理书籍的缝隙,是否感觉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你是学校的老师吗?是否对按部就班的教学工作感到厌倦?也许一见到自己的学生,你就变得非常有耐心,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如果只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工作,或者仅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它或许是毫无生气、单调乏味的,仿佛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吸引力和价值可言。这就好比我们从外面观察一个大教堂的窗户。大教堂的窗户布满了灰尘,非常灰暗,光华已逝,只剩下单调和破败的感觉。但是,一旦我们跨过门槛,走进教堂,立刻可以看见绚烂的色彩、清晰的线条。阳光穿过窗户在奔腾跳跃,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人们看待问题的方法是有局限的,我们必须从内部去观察,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有些工作从表面看也许索然无味,只有深入其中,才可能认识到其意义所在。因此,无论幸运与否,每个人都必须从工作中理解工作,将它看做是人生的权利和荣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个性的独立。
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的事,也应该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小任务顺利完成,有利于你对大任务的成功把握。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便不会轻易跌落。通过工作获得真正的力量的秘诀就蕴藏在其中。
阿基勃特就是一个注意工作中的每件小事的员工。阿基勃特是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一名小职员。他有个外号叫“每桶四美元”,这是因为他每次在旅馆住宿、书信或收据上签名时,总要在自己名字的下方认认真真写上“每桶四美元的标准石油”几个字。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后说:“竟有这样努力宣传公司的职员,我一定要见见他。”于是盛情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多年以后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做了第二任董事长。
阿基勃特做的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小事,也许别人不做或不屑做,或根本就没想到去做,唯有阿基勃特特别细心精明,发现这是一个做免费广告的办法,并且认认真真把这件小事坚持做下去了。他因此得到了回报。
我们每个人都在经营“商品”,什么是你的“商品”呢?经由你手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份零件,每一份报告,每一个方案,都是你的“商品”。你向世界展示你的才能,你以此来服务于大众。你的“商品”应该具有你的性格特点,应该打上你个人的魅力商标,你不应该容忍在自己伟大的生命织锦中,存在低劣易断的丝线。你所做的一切都应该代表优秀,代表卓越。你应该让所有的人知道,你的作品不是漫不经心的潦草之作,而是完美的杰作——无论是你自己,还是别人,都不可能做到比这更出色的了。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在商业社会中,是否注重细节的完美就体现在这些小事上。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其完美的程度,必须付出你的所有热情和努力。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在成功之前,早已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成功是长期努力和积累的结果,更是苛求工作细节的最佳诠释。在实际工作中,不论你是老总还是普通员工,唯有把“每一件寻常的小事做得不寻常的好”,苛求细节的尽善尽美,才是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如果凡事你都没有苛求完美的积极心态,那么你永远无法到达成功的顶峰。第二篇 平常心是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