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也能润泽人生
世上许多人钻营、忙碌了一辈子,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无法回答。其实,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才能生生不息。
人生是不可避免的“劳生”,但“劳生”更要“徐生”。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奔波劳碌,疲于奔命,早已忘却了从容淡泊、轻松自如的人生滋味。青山不改,细水长流,“动之徐生”,“从容”便是。生命的原则若是合乎“动之徐生”的原则,便能够幸福而平安。
老僧的一位老友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老友忍不住问他:“这样不会太咸吗?”老僧回答道:“咸有咸的味道。”吃完饭后,老僧倒了一杯白开水喝,老友又问:“白水过于平淡了吧?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么平淡的开水?”老僧笑着说:“白水虽淡,可是淡也有淡的味道。”
漫漫人生路,需要品尝各种滋味,咸菜的咸与白水的淡就像人生中遇到的不同情境与事件,超越了咸与淡的分别,才能真正品味到咸的恰到好处与淡的至纯至真。正如一首歌中所说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徐生”是要人慢慢地生存,慢慢地欣赏沿途风景,不要风风火火,不要急急忙忙。
徐缓是一位成功人士,当他的同学还在为饭碗苦苦奋斗时,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牺牲健康和情趣孜孜以求,而是在从容淡定中将一切尽收囊中。有人欲探得其中奥秘,徐缓说,其实挺简单,换来这份从容的,也就是半小时。他刚参加工作时,和许多人一样,总觉得手头的事情做不完,业余爱好也丢了,人疲乏得要命,到头来还没落得个好结果。后来有一天,父亲对他说:“你能不能试一试,每天早出门半个小时?”他看了父亲一眼,对父亲的话并不十分理解,但他还是决定试一试。从第二天起,他开始比正常时间早半个小时出门。当他走到公共汽车站时,发现等车的人不多,上了车,又发现有许多空位,比平时惬意多了。而且,由于还没到上班高峰期,路上的交通也不堵塞,很快就到达目的地。坐在车上时,他就把一天的工作理了个头绪。进入办公室后,同事们还没来,他在空旷的办公室里伸展了一下手脚,然后开始听一段音乐。当同事们匆匆忙忙地打卡、手忙脚乱地开抽屉时,他的面前已放好了需整理的材料,并泡好了一杯热茶,接下来的工作是有条不紊的。
这里讲的或许是时间管理,半小时的短暂时间换来一世从容。其实,这是一种原理,兵荒马乱中永远都是一团乱麻,从容之中才能气定神闲,决胜千里。
许多人一世“劳生”,从来不知“徐生”的从容,其实他们陷入了人生的误区,无法自拔。禅语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说一个人在涉世之初纯洁无瑕,目光所及之处一切都新鲜有趣,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因为随着年龄的渐长,阅历渐丰,日渐发现世事的繁杂,不再轻易相信什么,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如果一个人长期停留在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便会这山望着那山高,斤斤计较,与人攀比,欲望的沟壑越来越深,就在此境界中到达了人生的终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俗世中迷失了自己,在疲于奔命的路上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三重境界并非人人能达到,这是一种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是本性与自然的回归,心无旁骛,只做自己该做的,面对纷杂世俗之事,一笑而过,笑看世间风云变幻,只求从从容容、平平淡淡,因此,看到的又是山水的本来面貌。
确实,人生本来平淡,何苦以它作为味调剂?若得心中从容,白水滋味也香甜,你说呢?
真我与外物哪个更重要
也许,你没有辉煌的业绩可以炫耀,没有大把的钞票可以挥霍,但你拥有淡泊,这便是难得的幸福了。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是一种真我,是英雄本色。追求淡泊者,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开满鲜花,永远芳香四溢;追求名利与为满足欲望者,生活的道路上遍布陷阱,总有一天会迷失本性,丢失自我。
一天,释尊禅师在寂静的树林中坐禅。太阳斑驳的影子洒在地上,即使闭着眼睛也能感觉到它的晃动。微风轻轻地拂过树梢,发出悦耳的声音。
突然,从远方传来隐约的嘈杂声,声音越来越近,在寂静的树林中听得十分清楚,原来是一对男女在林中争吵。
过了一会儿,一名女子慌忙地从树林中跑了过来,她跑得太专注了,从释尊禅师面前过去,居然一点也没有发现禅师。后来又出来一名男子,他走到释尊禅师面前,非常生气地问道:“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女子经过这里?”
禅师问道:“有什么事吗?为什么你这么生气呢?”
阳光透过树叶,在男子脸上形成明暗不定的阴影。他目光凶狠地说:“这个女人偷了我的钱,我是不会放过她的!”
释尊禅师问道:“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
青年男子没有想到禅师会这样问,站在那里,愣住了。
“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释尊禅师再问。
青年男子眼睛里流露出惊喜的神色,他在一瞬间醒悟了!青年低下头,脸上的怒气早已消失了,重新洋溢着平静的神色。
“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释尊禅师究竟在暗示什么,其实他是在告诫青年不要陷入“追逐物欲”的泥淖中迷失了自己,找到自己的本心比寻回丢失的钱袋更为紧迫。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贪腐者们追求的不外乎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音乐这些东西,到头来仍是一场空。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渴望,然而,太多不切实际的杂念,也往往是我们登上人生顶峰的最大阻碍。这时候,如果你能够让你的心平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能真正刚正,才能真正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屹立于天地之间。
褪去繁华,养自然之心
人本是自然之子,但在社会进程中人一方面得以升华,以文化区别于动物,但同时也在被社会异化,表现出了许多非自然的属性,尤其是在商业社会中,这种异化尤为明显。
养心首先要养自然之心,要保持人原有的质朴与纯真。整日工于心计、追逐名利,如何养生,如何养心?
回到自然去!在心态上回到自然去!
一位探险家曾经写道:
有个夏日的午后,我和妻子到一个森林里,优哉游哉地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我们在风景优美的摩哼谷湖边山上的一座小木屋里休息,那座小木屋坐落在美国最美的自然公园里,而且是位于人迹罕至的半山腰上,四周非常宁静,除了大自然的声音外,再也没有别的噪音了。这个自然公园的面积足有七千五百英亩,中央有一潭宽阔深邃的湖水,像一块蓝宝石般横躺在森林中央,摩哼谷的原意是“空中之湖”。穿过密密麻麻的森林,就会走到一个雄大的山林凸出之处,几万年以前,地球表壳发生过一次大震动,那时,地心中抛出了这些断崖。沿着丘陵之间,有一道大溪谷,那种雄壮豪迈的气势,美得令人不敢逼视。这森林、山峰及溪谷,充满着一股宁谧祥和的氛围,确实是个陶冶身心的好地方,更是逃避混乱世界的最佳处所。
我们去郊游的这个下午,炙热的阳光普照着大地,金黄色的光芒自叶缝间泻下来,有如万丈金丝。然而,正当我们其乐融融之际,突然下了一阵雨,雨势有如万马奔腾,顷刻之间,我们全淋得跟落汤鸡一样,如果是别人,或许要觉得有些扫兴、生气,可是,我们毫不介意。森林里的雨水是很干净的,而且那雨点打在脸上,别有一番凉快新鲜的滋味!
我们就这么愉快地在森林里走着、说着,渐渐的,我们沉默下来,因为有更多美好的声音吸引了我们。
我们静听着宁静森林里的声音,这句话或许有些矛盾,事实却是如此。刚踏入森林里时,我们不免震慑于那份寂静,可是,渐渐的,便又发现森林并非绝对静寂,反而是热闹非凡的,其中暗藏着许多活动,那份忙碌绝对不亚于人类社会的忙碌。可是,大自然的活动虽然众多,却绝不致发出高频率的噪音来,那些吹过树梢的微风之歌、小鸟的甜美歌喉和整片森林“居民”的大合唱……他们竟然无缘一见,忽略了这些美妙的天然音乐,就这么走了。
就是在今天,无论是浓密的森林里、广阔的平原中,或美丽的溪谷、高峻的山岳,以及海浪细啮柔软沙滩的海边……任何地方都还有这种大自然给人的安详。我们应该多多利用这种大自然的治疗法,并应该记住耶稣基督说的话:“你们来同我悄悄地到旷野那里去歇一歇吧。”整个自然世界所发出的声音是平静且调和的,悦耳得有如夏夜轻轻流过耳畔的一首美妙的乐曲……
这个美好的下午,大自然将一只叫做“宁静”的手,轻轻覆在我们头上,医治了我们的心病,我们确实感觉到,心理的紧张逐渐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祥和,和对整个自然界生命力的喜悦。
自然可以开启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人久居闹市,实际上活得很累,一切的荣华富贵和名声赞誉都是表面的东西。月明风清时,人立于月下,就会突然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可笑、很荒唐。整日费尽心思与人争斗,为身份地位而不耻说那些不愿说的话,何必这样难为自己呢?
此时,放下来,走出去,到自然的怀抱中沐浴春风,攀登高山,放歌旷野,你会舒服许多。自然是功名的清新剂。
心灵就像一轮秋月挂于高天,清辉弥漫,皎洁晶莹,如果你总是牵绊于世俗的声色名利,你的心空就会布满浓厚的乌云,那轮心灵的明月也会越来越暗淡,直至无光。因此,一个现代人,如果能多接近自然,就能清除心灵的乌云,那轮心月就会焕发出本属于它的明丽,生命也会在心月的清辉中常驻常新。
追求美,但不追求完美
每一个人在心中都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冲动。当一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残酷体会得越深时,他对完美的追求就会越强烈。这种强烈的追求会使人充满理想,但这种追求一旦破灭,就会使人充满绝望。
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十全十美的,或多或少总有瑕疵,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使它更完美一些。智者告诉我们:凡事切勿苛求,如果采取一种务实的态度,你会活得更快乐!
某个城市里,有一天来了一个老人。
这老人一看便知是来自远方的旅人,他背着一个破旧不堪的包袱,脸上布满了风霜,他的鞋子因为长期的行走,已经破了好几个洞。
老人的外表虽然狼狈,但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不论是行走或躺卧,他总是仔细而专注地观察着来来往往的人。
老人的外貌与双眼构成了一个极不统一的画面,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人们窃窃私语:这不是普通的旅人,他一定是一个特殊的寻找者。
但是,老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呢?
一些好奇的年轻人忍不住问他:“您究竟在寻找什么呢?”
老人说:“我像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就发誓要寻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娶她为妻。于是我从自己的家乡开始寻找,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一个村落又一个村落,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
“您找了多长时间呢?”一个年轻人问道。
“找了六十多年了。”老人说。
“难道六十多年来您都没有找到过完美的女人吗?会不会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女人呢?那您不是找到死也找不到吗?”
“有的!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女人,我在三十年前曾经找到过。”老人斩钉截铁地说。
“那么,您为什么不娶她为妻呢?”
“在三十年前的一个清晨,我真的遇到了一个最完美的女人,她的身上散发出非凡的光彩,如仙女下凡一般。她温柔而善解人意,她细腻而体贴,她善良而纯净,她天真而庄严,她……”
老人边说,边陷进深深的回忆里。
年轻人更着急了:“那么,您为何不娶她为妻呢?”
老人忧伤地流下眼泪:“我立刻就向她求婚了,但是她不肯嫁给我。”
“为什么?”
“因为她也在寻找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
读完这个故事,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老人很傻很幼稚,殊不知生活中有更多的人一再犯着一味追求完美的幼稚病。确实,在这个世界上,完美是最美好的,那些知道自己有缺点的人会感到惭愧,也会更加努力,以使自己成为完美的人。同时,完美也是最可怕的,如果你每做一件事都要求完美无缺,便会因心理负担的增加而不快乐。
是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但美的东西不一定完美。如果你快乐地接受这一份份残缺的美,你的人生就会无限地趋近完美。
人生至境是逍遥
自由是一个具有诱惑力的字眼,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自由的含义。
其实,一个人人身的自由算不上自由,只有精神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只要精神自由了,就能获得心灵的解脱,获得生命的超越,达到自由的大境界,就能如庄子所想的那样,让人生成为一场“逍遥游”。
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女孩到外婆家玩,外婆家小花园的草地上有用于浇花的喷头。小女孩很想玩水,却又不敢去打开喷头,十分犹豫。外婆看到后,鼓励她说:“不用怕,你可以开。”但是小女孩说:“不,我不能开,因为我的保姆告诉我不可以玩水。”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开。”小女孩竟然说:“不,那也不行。”在这件事情上,她心灵的主人不再是自己,而被她的保姆代替了,她的心灵已经变成保姆的奴隶了。
这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她的心灵如果长久地受到压抑——自己压抑自己,将对人格发展和能力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她也将成为一名毫无主见、随波逐流的人。
没有自由的心灵,就如笼中的小鸟;没有自由的心灵,就不会有独立的品格。
普鲁斯特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所开创的意识流写作方法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大奇观。
普鲁斯特是一个家境富裕、体弱多病却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他酷爱书籍和绘画,经常出入巴黎社交场合。他在一次疗养时爱上了一个叫阿尔贝蒂娜的姑娘,初时遭到拒绝,后来姑娘态度有所改变,他更狂热地爱恋着她,想将她娶回家,但是后来那位姑娘不告而别了。他到处找寻,最后得知她已突然死去。
普鲁斯特在绝望之中,决定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一生经历的悲欢苦乐。由于身患疾病,所以他几乎足不出户,一生都在他的病榻之上,连阳光都极少见。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思想在精神领地语言疆土上自由驰骋,在病榻上开创了意识流的写作方法。20世纪最伟大的意识流派文学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就是这样在病榻上写就的。
普鲁斯特因疾病困在病榻之上,不能自由行走在繁华的世界中,但是他有一颗自由驰骋的心灵,所以他能够依靠心灵在世间飞驰。
《庄子·逍遥游》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只要精神自由,每个人都是可以是鲲鹏,在人间,做精神领域的逍遥游!而能到达此境界者,其人生也就不为外物牵绊,臻于化境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