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放下愈快乐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这些重担和压力,让很多人感到生活很艰难。
《金刚经》中谈到“无所往而生其心”,“无所往”就是空,就是要忘掉一切不合理的成见,低落的情绪和对善恶、爱憎的执著,才能“生其心”,这里的“心”,就是清心,就是宽容,就是解脱。因此,放下世间的一切俗念,人便能得以解脱,得以享受到心灵的自由和愉悦。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性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其实这个人看不到的是,在离他几米的地方就有一块凸出的岩石。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岸的地方,把手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拼命执著,怎能脱离险境呢?
生命历程往往也像河流一样,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碍,达到某种程度的突破,有时必须放下“执著”。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等天凉了……”
师父挥挥手说:“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子,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子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跑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子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执著于任何心念,把一切都放开,拈花微笑间,心如明镜,物来则应,物去则灭,不将不迎。这样心灵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和快乐。
心灵的自主和快乐是生活的磐石,它是思考醒悟的结晶。人生中本来就有许多的忧愁烦恼,如果自己一直惴惴于心,就会将自己累垮。只有善于把强加于身的负担放下来,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从而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退步原来是向前
大海里有一种马嘉鱼,肉质鲜美,甚为渔人所爱。马嘉鱼常潜藏于深海之中,不易捕捉,但是在春夏两季生产幼鱼时,会随着潮水浮现于水面,这是渔人捕捉的好机会。
马嘉鱼行动敏捷,聪明异常,若有一点风吹草动,便会立刻逃之夭夭。但马嘉鱼有个致命的弱点,便是生性倔强,不知进退。渔人深知马嘉鱼的弱点,就将其赶往一面网中。
马嘉鱼游过来,一旦碰到网,就愈朝着网往前行;愈陷愈深,就愈恼怒,于是鳃也张开了,鳍也展开了。就这样,它被挂在网的眼孔上,无法挣脱,只得束手就擒。
人为万物之灵。人和动物的最大的区别,是人具有智慧。然而,同属于有智慧之列的人,彼此之间的差距又非常大。中国有两句老话,一为“鼠目寸光”,一为“远见卓识”,就是对这一差距的反映。有的人似乎天生短视,他们一叶障目,不知泰山之大,常常在生活上摔跤。与此相比,另一类人能由小见大,由近知远,知人所未知,见人所未见。他们能够不被眼前暂时的、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他们能洞察事物发展的动向,预测未来的趋势,调整自己的行为,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就退。
退一步海阔天空,退是一种积蓄的生命姿态。君不见,运动健将在冲跳前往往有后退的姿势;拉弓射箭必须架弓在弦上,呈屈退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跳得高、射得远。
一位学僧斋饭之余无事可做,便在禅院里的石桌上作起画来。画中龙争虎斗,好不威风,只见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但学僧描来抹去几番修改,却仍是气势有余而动感不足。
正好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见到学僧执笔前思后想,最后还是举棋不定,几个弟子围在旁边指指点点,就走上前去观看。学僧看到无德禅师前来,于是请禅师点评。
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外形不错,但其秉性表现不足。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向后退缩;虎要上前扑时,头必向下压低。龙头向后曲度愈大,就能冲得越快;虎头离地面越近,就能跳得越高。”
学僧听后非常佩服禅师的见解,说道:“老师真是慧眼独具,我把龙头画得太靠前,虎头也抬得太高,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开示:“为人处世,亦如同参禅的道理。退却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反省,才会爬得更高。”
另外一位学僧有些不解,问道:“老师!退步的人怎么可能向前?谦卑的人怎么可能爬得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对他说:“你们且听我的诗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你们听懂了吗?”
学僧们听后,点头,似有所悟。
无德禅师此刻在弟子们心中插满了青秧,不知弟子们是否看见了秧田的水中天。
进是前,退亦是前,何处不是前? 人生在世,并不是要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可退后一步,作出必要的牺牲来成就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不要意气用事,学会退步不但是一种自保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策略。
心跳放下,人生静如禅
“非宁静而无以致远。”诸葛武侯如是说。静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大胸襟,也是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清芬。
现代人品味过生活的紧张与焦灼,已很难品味到静的清芬与恬愉,都渐渐浮躁起来,可是浮躁往往不利于事情的发展。因此,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毕竟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相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老街上有一位老铁匠,由于早已没人需要打制的铁器,而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个半导体,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好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从老街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3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中国台湾某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把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至,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来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后来,老铁匠一直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活过了百岁。
就这样,老铁匠打破了名利对心的束缚,重获宁静。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因此,人生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如此浮躁,不如将心跳放缓,随青山绿水而舞,见鱼跃鸢飞而动。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此心常在静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人生常在静中,纷扰红尘,悟得禅心。
淡他个心如止水,浓他个轰轰烈烈
《蜗牛的奖杯》这篇文章讲的是蜗牛原先会飞行,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荣获冠军,得到一个奖杯,便成天背在身上,日子久了,奖杯成了外壳,翅膀也退化了,它只能慢慢爬行。做人也是一样,不能永远背着荣誉的外壳,要学会淡忘曾经的荣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信陵君杀死晋鄙,拯救邯郸,击破秦兵,保住赵国,赵孝成王准备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让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
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厌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厌恨人家,又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如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破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这对赵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我们仓促拜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信陵君说:“我谨遵你的教诲。”
唐雎叫信陵君谦虚谨慎,淡忘功劳,这是高明的处世哲学。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唐雎所说的那样看破名利。古人将名利比做缰绳和锁链,它们紧紧地将人缚住,使人活得疲惫不堪。曾经有人以纤夫拉船为题写了一首诗:“船中人被名利牵,岸上人牵名利船。为名为利终不了,问君辛苦到哪年?”可见世上之人总离不开名利牵绊。据说清代的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舟楫往来熙熙,便问左右:“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大臣和珅侍奉在侧,随口答道:“无非‘名利’二字。”有人说得更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确实,放弃名利并不是很简单就能做到的,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感悟,一种精神升华。“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但是,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苏东坡赞美西湖诗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如此,西子如此,每个人的人生也应如此,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相宜。该浓时,就浓他个轰轰烈烈,全身心地去干事业、闯天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该淡时,就淡他个心如止水,沉稳恬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利、权、势,都是身外之物、过眼云烟,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放下身份,走出一片新天地
有一位研究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都很看好他,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后来,他果然有所成就,但既不是高官也不是老总,而是卖米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在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过桥米线的小摊要转让,那时他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买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米线来。他的研究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产生过怀疑。
现在,他还在卖米线,但也搞投资,钱赚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份,不要被面子所左右。”这是那位同学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份,路会越走越宽。”
那位同学如果不去卖米线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无论如何,他能放下研究生的身份,还是很令人佩服的。你不必学他非得去做类似的事情,但在必要的时候,要有他的勇气。
人的“身份”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感越强的人,自我限制就越厉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她的女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那样做有损他们的身份和面子。
其实这种“身份”只会让人的路越走越窄。不是说有“身份”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我们相信,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份,那么只会让自己无路可走。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那只有挨饿。如果能放下身份,那么路就会越走越宽。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份,也就是说,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和面子,做回一个普通人,甚至比普通人更为谦虚。同时,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放下身份”比放不下身份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
能放下身份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且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份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份的顾虑。
有一则故事讲道:一个千金小姐随着婢女在饥荒中逃难,干粮吃尽后,婢女要小姐一起去乞讨,千金小姐说:“我是小姐。”小姐不愿意去。结果呢?小姐饿死了。
如果你在追求成功,你就要放下你的身份,不管以前的你多么高大、多么辉煌,都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平静,有从零开始做的准备,那样的话,你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心里放下,方为真放下
俗话说,做人要“提得起,放得下”,这六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有的人是能提起,却放不下;有的人则是既提不起,又放不下。其实,只有我们放下时,才能真正把握。
学禅的师兄弟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上。走到一处浅滩时,他们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踌躇不前。由于穿着丝绸的衣服,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大和尚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小和尚继续前进。
小和尚跟在大和尚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做声。
晚上,回到寺院后,他忍不住了,对大和尚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怎么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大和尚笑着答道。
大和尚虽然怀中有美女而心中无美女,所以没有牵念。小和尚则相反,他虽没有背那个美丽的少女过河,却一直念念不忘。
小和尚毕竟修行不深,所以他怀中无美女,心中有美女,一直耿耿于怀,这叫提得起。但他提起来了,终究还是没有放下。
赵州禅师是一位禅风非常锐利的法王,学者凡有所问,他的回答经常不从正面说明,而要让人从另一方面去体会。
有一次,一个信徒前来拜访他,因为没有准备供养他的礼品,就歉意地说道:“我空手而来!”
赵州禅师望着信徒说道:“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来吧!”
信徒不解他的意思,反问道:“禅师!我没有带礼品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呢?”
赵州禅师立即回答道:“那么,你就带着回去好了。”
信徒更是不解,说道:“我什么都没有,带什么回去呢?”
赵州禅师道:“你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好了。”
信徒不解赵州禅师的禅机,满腹狐疑,不禁自语道:“没有的东西怎么好带呢?”
赵州禅师这才指示道:“你不缺少的东西,那就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东西!”
信徒仍然不解,无可奈何地问道:“禅师!就请您明白告诉我吧!”
赵州禅师无奈地说道:“和你饶舌多言,可惜你没有佛性,但你并不缺佛性。你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没有佛性呢,还是不缺少佛性呢?”
是啊!你缺少的东西,确实是你实实在在拥有的东西。你呢?看不见自己的本真,无故寻愁觅恨,怨来怨去,不知足,追求一些怎么也追求不到的东西。就像那个骑着骡子数骡,怎么数都少一只的人,原来他忽略了自己胯下那一只啊!
《菜根谭》有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让我们一起来学会“放得下”,以此来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享受“放得下”的人生愉悦。
敢于放下,果断放下,心里真正地放下,放下的一刹那,你会感到天地原来如此广阔,你会发现你的脚步是如此轻盈平稳,你的心房是如此安稳温馨。
放下吧,让浮躁的心归于恬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