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物累,简单生活
幸福与快乐源自内心的简约,简单使人宁静,宁静使人快乐。
人心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越来越复杂,但生活其实十分简单。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响而痛苦抉择,便会懂得生命简单的快乐。
头上是万里无云的朗朗晴空,手中是沁人心脾的冰镇啤酒。停在这片光秃秃的灼热沙漠上的东一辆西一辆旅宿汽车和拖车的门吱吱扭扭地推开了,“独身漫游者”俱乐部的一些成员到这漫漫荒原来享受一个下午的快乐时光。
这数十名俱乐部成员全都是头发灰白的老者,而且全都是单身人士。他们聚集在一簇簇风滚草旁开始饮酒、讲故事。这个俱乐部是在西部的高速公路上打发时光的、人数越来越多的退休者大军中的一支队伍,斯拉布城是他们的最新休憩地点。他们在临时搭起的帐篷上空升起美国国旗,国旗在沙漠的疾风中呼啦作响。
埃尔伍德·威尔逊问道:“你以为我们会愿意整天闲坐着不动吗?”他喝下一大口米尔沃基啤酒后说:“绝非如此。”上年纪了,住进退休者之家,日夜守在电视机旁,周日没完没了地招待儿女和孙辈——谁愿意过这样的日子?他们所向往的是没有尽头的公路,尤其是西部那些一流的高速公路。
由于提前退休的人有所增加和医学的进步使更多的老年人健康长寿,也由于现在有了像佛罗里达公寓一样舒适的新型车辆,以公路为家变成了一种比较容易适应的生活方式。许多人卖掉房子,把家当存放起来,把终生的储备兑换成金钱,然后告别自己旧有的生活方式,乘坐各式各样的车辆,冬季穿行于西部广袤的沙漠,夏季漫游于太平洋西北沿岸茂密的森林,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转动方向盘,开始新的游历。
有些人在公路上生活得太久了,以至于对任何其他生活方式都不能接受。退休护士佩吉·韦布自5年前和她那退役的丈夫卖掉房子起,就一直驾车漫游。一天早上,她一边在画板上练习绘画一边说:“我从未想到我会有这样的勇气。但是,我们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了。我们住在空空荡荡的房子里,不知该干什么。于是我们便上路了。现在我认为我永远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生活了。”
也许,这种生活方式该算最彻头彻尾的“简单生活”了。人们几乎都在通过自己独特的途径探索最简单的、最符合心灵需求的新生活方式,以替代目前日渐奢侈、日渐繁冗的生活。
简单的生活,快乐的源头,为我们省去了汲汲于外物的烦恼,又为我们开阔了身心解放的快乐空间。“简单生活”并不是要你放弃追求,放弃劳作,而是要抓住生活、工作中的本质及重心,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去掉世俗浮华的琐务。
简单,每每能找到生活的快乐,平凡是人生的主旋律,简单则是生活的真谛。
修剪欲望,让生命之花绽放
伊索说过:“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的确,人生的沮丧很多都是因为得不到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奔波劳碌,每天都在幻想填平心里的欲望,但是那些欲望像是反方向的沟壑,你越是想填平,它就向下凹得越深。
年轻的时候,艾莎比较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拼了命想抓住每一次机会。有一段时间,她手上同时拥有十三个广播节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她形容自己:“简直累得跟狗一样!”
事情都是双方面的,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事业愈做愈大,压力也愈来愈大。到了后来,艾莎发觉拥有更多、更大不是乐趣,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她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1995年,“灾难”发生了,她独资经营的传播公司被恶性倒账四五千万美元,交往了七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连串的打击直奔她而来,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她甚至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面临崩溃之际,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关掉,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别忘了,当初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
这句话让她恍然大悟,也让她勇气再生:“是啊!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就这样念头一转,没有想到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她连续接到两笔很大的业务,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又重新动了起来。
历经这些挫折后,艾莎体悟到人生“无常”的一面,费尽了力气去强求,虽然勉强得到,但最后留也留不住;反而是放空了,随之拥有了更大的能量。
她学会了“舍”。为了简化生活,她谢绝应酬,搬离了一百五十平方米大的房子。索性以公司为家,挤在一个十平方米不到的空间里,淘汰不必要的家当,只留下一张床、一张小茶几,还有两只作伴的狗。
艾莎赫然发现,原来一个人需要的其实那么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
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变成欲望的奴隶了。
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地位、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我们常常感到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筋疲力尽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来换取呢?
适当修剪一下自己的欲望吧,别让那些不必要的贪念支配你的生活,让你不经意地错过生命的花期。
皱纹既然已在脸上,就不要刻在心上
上帝把一捧快乐的种子交给幸福之神,让她到人间去撒播。
临行之前,上帝仍不放心地问:“你准备把它们撒在什么地方呢?”
幸福之神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我已经想好了,我准备把这些种子放在最深的海底,让那些寻找快乐的人,经过惊涛骇浪的考验后,才能找到它。”
上帝听了,微笑着摇了摇头。
幸福之神思考了一会儿,继续说:“那我就把它们藏在高山之上吧,让寻找快乐的人,通过艰难跋涉才能发现它的存在。”
上帝听了之后,还是摇了摇头。
幸福之神茫然无措了。
上帝意味深长地说:“你选择的这两个地方都不难找到。你应该把快乐的种子撒在每个人的心底。因为,人类最难到达的地方,就是他们自己的心灵。”
人最难到达的地方,就是他自己的心灵。这话说得很有道理。现在人大都是向外看的,看这个花花世界,却很少看自己的内心,所以,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不信你每天走在大街上时,看看那些匆忙行走的人们,他们眼睛一律向前看,但是眼神是空洞的,没有目标也没有精神,如果你去问他:“你快乐吗?”他也许会一眼茫然,不点头,也不摇头。确实,在一个人人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碌的社会里,大家幸福快乐的指数总是很低。因为一切的价值都指向物质,指向金钱,似乎没有金钱,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更何况是快乐。于是,很多人不快乐,在脸上长满皱纹的同时,心也干涸了,有了纹路。
其实,快乐很简单,只要你多照看自己的心灵,享受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
富商科比临终前,见窗外的市民广场上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对他4个未成年的儿子说:“你们到那儿给我捉几只蜻蜓来吧,我许多年没见过蜻蜓了。”
不一会儿,大儿子就带了一只蜻蜓回来。富商问儿子:“怎么这么快就捉了一只?”大儿子说:“我用你送给我的遥控赛车换来的。”富商点点头。又过了一会,二儿子也回来了,他带回来两只蜻蜓。富商问:“你这么快就捉了两只蜻蜓?”二儿子说:“我把你送给我的遥控赛车租给了一位小朋友,他给我3美分,这两只是我用2美分向另一位有蜻蜓的小朋友买来的。爸爸,你看这是多出来的1美分。”富商微笑着点点头。
不久,老三也回来了,他带来了10只蜻蜓。富商问他:“你怎么捉了这么多的蜻蜓?”三儿子说:“我把你送给我的遥控赛车放在广场上,如果谁要玩赛车交1只蜻蜓就可以了。要不是怕你着急,我至少可以收18只蜻蜓。”富商拍了拍三儿子的头。
最后到来的是最小的孩子。他满头大汗,两手空空,衣服上沾满了尘土。富商问:“孩子,你怎么搞的?”小儿子说:“我捉了半天,也没捉到一只,那些蜻蜓好可爱,飞得那么高,我蹦起来都捉不到它们。不过,有好几次我差点抓住了!”
小儿子眉飞色舞地讲述着,似乎还沉浸在抓蜻蜓的快乐中。富商笑了,笑得满眼是泪,他摸着小儿子布满汗珠的脸蛋,把他搂在了怀里。
第二天,富商死了。他的孩子们在床头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孩子,我并不需要蜻蜓,我需要的是你们捉蜻蜓的乐趣。
快乐是一种心灵状态,它不是可以用金钱买来的,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乏发现快乐的眼睛与心灵。花朵绽开的刹那,蜻蜓点水的瞬间,炊烟飘散的过程,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真实,只要我们张开心灵的眼睛,就能从平凡生活的细微之处感受到最真实的快乐与幸福。
带着你的蜗牛去散步
有一个牧师在他的布道词里讲了一个“牵着蜗牛去散步”的故事:
上帝有一次交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我又是催促、又是吓唬、又是责备,可蜗牛只是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
我又气又急,对蜗牛又拉又扯又踢,蜗牛受了伤,爬得更慢了。我真想丢下蜗牛不管,但想上帝让我这样做一定是有道理的。我只好耐着性子,让蜗牛慢慢爬,自己则以一种接近静止的速度跟在后面。
就在这时,我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是个花园。接着,我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微风拂面的舒适。后来,我还看到了美丽的夕阳、灿烂的晚霞,以及满天的星斗。
我这才体会到上帝的用心:“他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
你找到你的蜗牛了吗?偶尔也带它出去散散步吧,虽然它走得很慢,但是它能让你看见不一样的风景。问问自己,你有多久没有亲近大自然,没有看看天空,听听泉水叮咚,感受凉风袭面了。
你的生活难道只有上班,打卡,下班,打卡,吃饭,睡觉,然后再上班这样一个节奏吗?是该想想了,看看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正以它一贯的悠闲等着你去分享轻松与快乐呢!
一辆公交车行驶在路上,车到中途抛锚了,乘客们只好纷纷下来步行。他们有的怨声载道,有的骂声迭迭,唯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心平气和,气度优游,好一番明媚的心情!别的乘客低着头匆匆地赶往目的地,哪怕是青年人也毫无生气和活力。而老人倒是相反,信步而行,态度悠闲,意趣盎然,偶尔抬头看看蓝天白云,竟有一番仙风道骨。
老人的“另类”行为感染了匆匆的人群。
生活中,我们习惯了拖着长长尾气的汽车,预先设置好轨道的火车,抑或是飞机和轮船,最差的也是那充满杂技风情的自行车,但我们忘记了行走。我们习惯于车马,却在失去依赖之时陷入了迷惘,我们不知道怎样结束现在的迷惘,找到来时的路。
因为我们维持着习惯,就像戴着沉重的枷锁,时间长了,竟不觉得它是重的,反而还很惬意。
其实,生命的节奏就像河流的奔涌,有急有缓,既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舒缓从容,又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烈紧迫。一张一弛,生活之道也。哪能一味地急迫,一味地悠忽?一味地急迫,生命就显得狭窄了;一味地悠忽,生命就显得虚无。只有急缓相当,张弛有度,方为人生大境界。
当我们低头匆匆而行的时候,我们不但在心底种下了怨懑的种子,还忽略了沿途风光秀美的景色。春花的蓬勃灿烂,夏雨的专注猛烈,秋月的寂寥淡远,冬雪的晶莹无瑕,小溪的吟唱,蟋蟀的弹奏,鸟儿的放歌……一切都与我们擦肩而过,失之交臂,那么,我们生活的意义还有什么?
当我们静下心来,放慢脚步,就会发现周围的景色原来这么美。这就是我们天天经过,天天忽略的路途吗?几年如一日,怎么竟未发现呢?
我们的心里涌起莫大的悲哀,于是开始细细欣赏,美美地体味起来。
也许我们放弃了舟马,但收获了滋润的心灵;疲惫了身体,却点燃了追寻的激情。我们背负着五彩的梦想,开始了在不知终点的行程。
也许,我们不需要绿茶红茶的亲近,只需在大漠深处绝望边缘来一口甘泉。我们是满足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快意,向映着夕阳的晚空大吼一声,让天上的飞鹰也感受到我们的快乐。
在人生路上慢慢地行走着,装一颗探求的心灵,携一份悠闲淡泊的神思,看一看人间的百态,品一品世间的甜苦,闻一闻鸟鸣虫嘶,嗅一嗅芳草鲜花,不做高深的评论,只需用心去感触,去领悟,你就会发现五彩缤纷的人生。
在心中种一颗幸福的种子
人们对幸福的诠释都是不同的。
有一则小幽默:
一位青年学者去请教他的导师:“幸福是什么?”导师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就像甜甜的笑。”学者去问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乞丐说:“幸福是所有人都向我的碗里放钱,面值越大我越幸福。”学者去问一名惯犯,惯犯说:“幸福是得到自由。”然后低声在学者耳边说:“是下次犯罪时不会被抓到。”学者又去问另一位学者。“幸福是……”学者停顿了一下,说,“是你的硏究报告署上我的大名。”
一笑之余,我们似有所悟。关于幸福,每个人有着不一样的体验;对幸福的诠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点。尽管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但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外面的世界有泥泞也有星空,就看你能否用自己的心,透过岁月的风尘寻觅到辉煌灿烂的星空。
从前,有一个人,他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所以他死后,升上天堂,做了天使。
他当了天使后,仍时常到凡间帮助人,希望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一日,他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苦恼,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业呢?”
于是,天使赐农夫一只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天使在农夫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天使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
于是,天使给男人银两做路费,男人很高兴,天使在男人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天使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诗人过得不快活。
天使问诗人:“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
诗人对天使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
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诗人直直地望着天使:“我要的是幸福。”
这下子把天使难倒了,天使想了想,说:“我明白了。”
然后,天使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
天使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天使再回到诗人的身边,
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
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他。
然后,又离去了。
半个月后,天使再去看看诗人。
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谢。
因为,诗人得到幸福了。
幸福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幸福与否,只在于你怎么看待。幸福不在别处,而是存在于你心中。
尽管每个人的幸福不同,但幸福并不是世间的稀缺品,它如同阳光普照大地,惠及万物生灵;它又似一杯透明的水,虽淡然无味,口渴之人却能品出其中的甘甜。许多时候,只需换一种心情,换一个角度,本来索然无味的事也许会变得精彩无比。
在心中种一颗幸福的种子吧,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珍惜去灌溉,它一定会发芽,最后开出最美丽的花。
生活的歌谣,让我们微笑着吟唱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
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
仿佛春天,温馨又飘逸
——汪国真《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微笑是一种做人心态的外在表现,就好像日益枯萎的植物,需要注入能够让它复苏的营养成分,微笑恰恰是这样一种养分。
微笑的后面蕴涵的是坚实的、无可比拟的力量,一种对生活巨大的热忱和信心,一种高格调的真诚与豁达,一种直面人生的智慧与勇气。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也许无力改变周遭的事物,也许无力改变天气,但是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心情。
1985年,美国女孩辛蒂还在医科大学念书,有一次,她到山上散步,带回一些蚜虫。她拿起杀虫剂为蚜虫去除化学污染,却感觉到一阵痉挛,原以为那只是暂时性的症状,谁料她的后半生从此陷入不幸。
杀虫剂内所含的某种化学物质使辛蒂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使她对香水、洗发水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一切化学物质一律过敏,连空气也可能使她的支气管发炎。这种“多重化学物质过敏症”,到目前为止仍无药可医。
起初几年,她一直流口水,尿液变成绿色,有毒的汗水刺激背部形成了一块块疤痕。她甚至不能睡在经过防火处理的床垫上,否则就会引发心悸和四肢抽搐。后来,她的丈夫用钢和玻璃为她盖了一所无毒房间,一个足以逃避所有威胁的“世外桃源”。辛蒂所有吃的、喝的都得经过选择与处理,她平时只能喝蒸馏水,食物中不能含有任何化学成分。
很多年过去了,辛蒂没有见过一棵花草,听不见一声悠扬的歌声,感觉不到阳光、流水和风。她躲在没有任何饰物的小屋里,饱尝孤独之余,甚至不能哭泣,因为她的眼泪跟汗液一样也是有毒的物质。
然而,坚强的辛蒂并没有在痛苦中自暴自弃,她一直在为自己,同时更为所有化学污染物的牺牲者争取权益。1986年,她创立了“环境接触研究网”,以便为那些致力于此类病症研究的人士提供一个窗口。1994年辛蒂又与另一组织合作,创建了“化学物质伤害资讯网”,保证人们免受威胁。目前这一资讯网已有来自32个国家的5000多名会员,不仅发行了刊物,还得到美国、欧盟及联合国的大力支持。
她说:“在这寂静的世界里,我感到很充实。因为我不能流泪,所以我选择了微笑。”
没有力气哭泣了,我们就选择欢笑;没有心情悲伤了,我们就选择快乐。
生活是一曲快乐的歌谣,我们要微笑着吟唱。失败了也不沮丧,就当是对未知的一种尝试。每一次成功,我们就当是幸运的偶然,不去自傲,不去虚荣,从容地面对,接受幸福,敢于接受孤独,淋浴忧伤。
微笑着,去吟唱生活的歌谣。把尘封的心打开,让狭隘自私淡去;把自由的心灵放飞,让豁达宽容回归。这样,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就会在你的眼前层层打开。蓝天白云,小桥,流水……潇洒快活地一路过去,鲜花的芳香就会在你的鼻翼醉人地萦绕,华丽的彩虹就会在你身边曼妙地起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