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做人,进取心做事-糊涂人生自有如意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不可事事较真,应该学会糊涂一些,以一颗宽容的心看待芸芸众生,万事都有其运行的轨迹,不强求,也许会得到真圆满。

    该糊涂时不妨糊涂一下吧

    《红楼梦》中的凤姐才智过人,手腕灵活,权术机变,口才出众,大权独揽,营私舞弊,并且纵欲、自恃与狠毒,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送上了卿卿性命。观古可以鉴今。到头来感伤嗟叹,恨“才”“误”身,那份欲说还休的复杂心绪,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

    还是清朝书画家郑板桥活得聪明,看得通透,“难得糊涂”一经写下,便成了至理名言。其实仔细想想,人生真的不必太计较,太过斤斤计较的人,人们往往对其敬而远之,自然他做事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反而是那些难得糊涂的人,因为忠厚而受人欢迎,做事一般也比较容易成功。下面的这个事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某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有两个豆腐摊,一位是中年妇女,很精明的样子,斤斤计较,不肯吃一点亏,少一分钱也不卖;隔着不远,另一位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副憨厚、朴实、傻傻的样子,他的豆腐不论斤,一元钱一块,用刀切一块就行了,而且保证比那位女摊主的一元二角一斤的豆腐分量足,既利索,又实在。于是人们都喜欢买小伙子的豆腐,一天能卖好多屉,而那位精明的女摊主一天最多卖一屉,有时还得剩下……

    一个人如果过分较真,就会像那个精明的妇女一样,终究难以招徕顾客,难以成功。在待人处世中,许多时候装得迟钝一点、傻一点、糊涂一点,往往比过于敏感更有利。

    北宋名将狄青和猛士刘易之间有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年,狄青要出守边塞,他的好朋友韩将军向他推荐了一名猛士,这名猛士叫刘易。刘易熟知兵法,善打恶仗,对狄青守卫的那段边境的情况非常熟悉,狄青带他一起到边境去十分必要。但是刘易有个很不好的嗜好,就是特别爱吃苦荬菜,一顿饭吃不到苦荬菜就会呼天喊地,骂不绝口,甚至还会动手打人,士兵、将领都有点怕他。

    刘易和狄青一起到边塞后,忙于军务,每天早起晚睡,从内地带的苦荬菜很快就吃完了,而边塞又见不到这种野菜。这天,士兵送来的菜里缺少了苦荬菜,刘易便把盛饭菜的器皿扔到地上,并在军营中大闹不止。士兵将此事情报告给狄青,狄青听了非常生气。

    发生这种事,刘易是绝不能留在戍边军队中的,但刘易又确实与众不同。狄青考虑,与这种性格刚烈的人发生正面冲突,不仅破坏了自己与韩将军的朋友关系,还会影响刘易的情绪;如果放任不管,势必会动摇其他士兵的军心,影响戍边大业。

    于是,狄青出面好言安抚刘易,并立即派人回内地去取苦荬菜。一部分将领见这种情况,非常不服气,说狄将军骁勇善战,屡建奇功,而刘易何德何能,却要狄将军放下军务派人去给他弄苦荬菜吃。特别气盛的将领还想去与刘易比一比武艺,杀一杀刘易的威风。狄将军急忙劝阻众将说:“刘易原来不是我的部下,如果你们与他计较,争强斗胜,传出去势必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我们现在要加强团结,绝不能争一时之短长。”

    当这些话传到刘易的耳中时,他非常感动。狄将军派人专程去弄苦荬菜,刘易觉得自己得到了狄将军的同情和理解;狄将军劝阻将领勿争强斗胜,刘易觉得是狄将军真正顾全大局,宽宏大量。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该再给非常忙碌的狄将军添麻烦。

    过了几天,刘易懊悔地去找狄青,说:“狄将军,您治军严整,我在韩将军手下时就有耳闻。这次我因这么点小事就大闹,您不仅不责怪我,还原谅了我,我一定会报答您。”从此,刘易再也没为苦荬菜闹过事,并且逢人便夸狄将军的宽阔胸怀。

    其实,这也正是狄青为人处世的高明之处。假如他要与刘易斤斤计较的话,在刘易大闹军营时处治他,不但很难收到最终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到自己负责的边防事业。他现在这样做,不仅仅收服了刘易,而且收服了其他将领、士兵。不管是谁,都会被狄青宽容的胸怀所折服的。

    糊涂是一种心态、一种做人的智慧。既然世上许多事,分清对错不容易,或者说根本没有搞清楚的必要,那么还是得过且过、难得糊涂比较明智。

    综观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可以用“返璞归真”一词来形容。从糊涂开始,又归于糊涂,只是中间经历了数字和精确。总之,从最终的意义上来看,人类还是处于糊涂之中为好。

    所以,该糊涂时不妨糊涂一下吧!

    守得“大愚”才是“大智”

    在一座深山里,有一群猴子,相处得非常和睦,好像大家庭一般。其中有只猴子特别精灵,什么事都想带头当领导,于是,其他猴子都离它远远的。这只猴子想:“我比你们聪明、精灵,为什么大家都排斥我?好吧!没有你们,我也能生活得很好。”它依然我行我素,非常骄傲。

    一天,猎人来到山上,远远地看到了猴群,于是走上前去。所有的猴子都吓得一哄而散,赶紧躲起来,只有那只精灵的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逗弄猎人,卖弄它的聪明。

    猎人张开弓箭向它射去,但射了好几箭都射不着。其实猎人原本无意射杀猴子,谁知猴子却调皮地一直捉弄他。猎人被气得怒火中烧,于是邀集了一群猎人,说:“来,我们同时把箭射过去!”尽管那只猴子非常精灵,仍逃不过众人同时射出的箭,结果身中好几支箭,死了。

    这就是卖弄聪明的下场,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大智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智若愚,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

    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可比。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脚。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而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很奸邪,反复无常,经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办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了蠹虫,还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谋略。

    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官场中处事过于精明,常常会带来麻烦。为此,聪明人有时也要装作糊涂,大智若愚,以保全自己。当年,为刘邦开国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谋士萧何,因功高震主而令刘邦产生顾虑,若不依另一位谋士陈平的建议,用擅自占用百姓田地的违法行为以自污,相信他也会落得韩信的下场。

    官场上面对的是纷繁多变的世界,与之打交道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物,要想立身于民,不得不精明些。但是,精明、技巧要因人因地而异,有时候就不能太聪明。

    其实,官场也好,生活中也好,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学识、地位、权势,一定要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追求完美不完美,求全责备难完备

    据说亚洲人的生活习惯很受欧美人质疑,特别是卫生习惯,例如比较差的洗手习惯,用餐不采取分食,而是在同一个盘子里夹菜等。但是春秋特定时候,很多外国人会对花粉等过敏,刚移民过去的中国人则不会,可生活了几年以后,生活习惯入乡随俗了,则花粉过敏症也出现了。后来有研究结果说是因为太卫生了,人的免疫系统会闲下来,没有事情可做,于是碰到类似花粉这种本来无关痛痒的东西,也会奋起发动攻击。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一味地追求一种“至清”状态,先不论是否能实现,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还不如凡事糊涂些,特别是在交友上,更是不可苛求,否则真是“人至察则无徒”,成孤家寡人了。

    追求完美不完美,求全责备难完备。世间芸芸众生就如中国现代作家黄秋耘先生当年所说,多数还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中不溜秋”的人物。有作为的人德行未必完美,而有德行的人又不一定有所作为。“鸡鸣狗盗”之徒虽为世人所鄙,但他们也有发挥作用的时候。孟尝君当年做囚楚,若没有两个会学鸡鸣和狗叫的门客,又当如何脱困呢?要知道,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你睁大双眼看对方,总可以发现对方有许多弱点,如以这种尺度去交友,你就会对生活充满了失望。你的过分挑剔以及过分苛求,最终可能使你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或者说你的朋友,因为你过分睁大双眼,而对你敬而远之,直至退避三舍。因此,我们完全没必要了解透对方的过去,你只要认为对方是一个真诚的人,即使他有某些与你格格不入的嗜好,也不必大加追究。如此,才可能高朋满座,你也不会陷入孤立的境地。

    交友如此,处世也是如此,世人都想追求美满,希望样样称心、事事如意。其实“事无全利亦无全害”,每种事物都包含“好”与“坏”两方面。想得到“好”的,“坏”的也得“照单全收”。获得与付出“收支平衡”,这便是人生道理。明白这个道理,可免“不如意事常八九”之叹,也会活得快乐些。

    忍一时风平浪静,忍一世一事无成

    酒、色、财、气,人生四关,我们可以滴酒不沾,可以坐怀不乱,可以不贪钱财,却很难不生气、所以“气”关最难过,要想过这一关就须学会忍。

    忍什么?一要忍气,二要忍辱。气指气愤,辱指屈辱。气愤来自于生活中的不公,屈辱产生于人格上的褒贬。在中国人眼里,忍耐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成熟的涵养,更是一种以屈求伸的深谋远虑。

    “吃亏人常在,能忍者自安”,是提倡忍耐的至理箴言。忍耐是人类适应自然选择和社会竞争的一种方式。大凡世上的无谓争端多起于小事,一时不能忍,铸成大错,不仅伤人,而且害己,此乃匹夫之勇。凡事能忍者,不是英雄,至少也是达士;而凡事不能忍者纵然有点愚勇,终归城府太浅,不成大事。人有时太愚,小气不愿咽,大祸接踵来。

    忍耐并非懦弱,而是于从容之中冷嘲或蔑视对方。

    唐代高僧寒山问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之,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这种大智大勇的生活艺术,用老子的“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这句话来评论恰如其分。

    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生存的时间越长,忍耐的功夫越深。生存在这世上,要成就一番事业,谁都难免经受一段忍辱负重的曲折历程。因此,忍辱几乎是有所作为的必然代价,能不能忍受则是伟人与凡人之间的区别。

    “能忍者自安”,忍耐既可明哲保身,又能以屈求伸,因此凡是胸怀大志的人都应该学会忍耐,忍耐,再忍耐。

    但忍耐绝不是无止境的让步,而要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要学会反击。

    一条大蛇危害人间,伤了不少人畜,以致农夫不敢下田耕地,商贾无法外出做买卖,大人不放心让孩子上学,到最后,每个人都不敢外出了。

    大家无奈之余,便到寺庙的住持那儿求救,大伙儿听说这位住持是位高僧,讲道时连顽石都会被点化,无论多凶残的野兽都会被驯服。

    不久之后,大师就以自己的修为,驯服并教化了这条蛇,不但教它不可随意伤人,还点化了许多处世的道理,而蛇也从那天起仿佛有了灵性一般。

    人们慢慢发现这条蛇完全变了,甚至还有些畏怯与懦弱,于是纷纷欺侮它。有人拿竹棍打它,有人拿石头砸它,连一些顽皮的小孩都敢去逗弄它。

    某日,蛇遍体鳞伤,气喘吁吁地游到住持那儿。“你怎么啦?”住持见到蛇这个样子,不禁大吃一惊。“我……我……我……”大蛇一时间为之语塞。“别急,有话慢慢说!”住持的眼里满是关怀。“你不是一再教导我应该与世无争,和大家和睦相处,不要做出伤害人畜的事吗?可是你看,人善被人欺,蛇善遭人戏,你的教导真的对吗?”“唉!”住持叹了一口气后说道,“我只是要求你不要伤害人畜,并没有不让你吓唬他们啊!”“我……”大蛇又为之语塞。

    忍耐是一种智慧,但一味地忍让真就成了一种懦弱,凡事都有一个度,把握好这个度,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

    但是,如何掌握忍让这个度,乃是一种人生艺术和智慧,也是“忍”的关键。这里,很难说有什么通用的尺度和准则,更多的是随着所忍之人、所忍之事、所忍之时空的不同而变化。它要求有一种对具体环境、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的能力。

    总之,善忍,须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忍一世一事无成的道理,当忍则忍,忍无可忍时,则无须再忍!第三篇 用进取的脚步拓展人生的宽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