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职场:随时给心灵来一场瑜伽
工作,是现代人生存的常态,无论男女,在农村也许因季节的变化,你会享受片刻的休息时光,但是一旦来到城市这个大机器里,你要想活着,必须把自己变成一颗螺丝钉,随着城市一起运转;否则,你的结局只能是被抛到城市之外。所以,你必须工作。
但是,如果你单纯用工作来填充自己的人生,那你的人生就只剩下了一种颜色——灰色。工作带来的压力,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上下级的关系,会让你倍感焦灼,于是渐渐地,你就会陷入一种亚健康状态。是的,很多现代人都有这种状态,这时,你就要转换对工作的态度,首先要把工作作为一种兴趣,带着激情去工作。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是由衷地热爱自己的事业,他曾这样说:“我永远也忘不了我做的第一份工作——簿记员的经历。那时,我虽然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得去上班,而办公室里点着的鲸油灯又很昏暗,但那份工作从未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很令我着迷喜欢,连办公室里的一切繁文缛节都不能让我对它失去热心。而结果是雇主总在不断地为我加薪。”他还说:“我从未尝过失业的滋味,这并非我的运气好,而在于我从不把工作视为毫无乐趣的苦役,我能从工作中找到无限的快乐。”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的信中,也这样说:“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若想人生不变成地狱,就请牢记这句话:视工作为一种乐趣。当然在工作的同时,你还要学会享受生活,把生活当做一门艺术来看,随时放慢自己前行的脚步,你将收获别样的风景。
人生就像登山,不是为了登山而登山,而应着重于攀登中的观赏、感受与互动,如果忽略了沿途风光,也就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人们最美的理想、最大的愿望便是过上幸福生活,而幸福生活是一个过程,不是忙碌一生后才能到达的一个顶点。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悠闲与工作并不矛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能拿得起、放得下。工作时要全身心投入,高效运转;放松时要彻底放松,把工作完全放在一边,不要总是牵肠挂肚。
其次就是工作、休闲应该搭配得当,不能忙时累个半死,闲时又闲得让人受不了。可以隔三差五地安排一个小节目,比如雨中散步、周末郊游等。适时的忙里偷闲,可以让人从烦躁、疲惫中及时摆脱,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详。
人的心灵就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尘世间,无数人眷恋轰轰烈烈,为了金钱,或者为了名利而没头没脑地聚集在一起互相排挤、相互厮杀。而生活的智者却总能留一江春水细浪淘洗劳碌之身躯,存一颗闲静淡泊之心,寄寓灵魂。行走在职场的你更需要这样一种心境,别忘了:随时带上你的蜗牛去散步!
享受在情场:是爱让生命绚烂多姿
在一个月明星朗的夜晚,有三位赶路的老者。他们白发苍苍,虽旅途劳顿,却精神抖擞,因为他们是来到人间做调查的神仙。他们遇到了一位老妇人,受到了老妇人的热情邀请。但奇怪的是他们却说:“我们不可以一起进一个房屋。”“为什么呢?”妇人感到迷惑不解。
其中一位老人指着他的一位朋友说:“他的名字是财富。”然后又指着另外一位说:“他是成功,而我是爱。”接着又补充说:“你现在进去和你丈夫商量一下,要我们其中的哪一位到你们的家里。”
妇人进去告诉了丈夫。丈夫非常兴奋地说:“那赶快邀请财富进来!”
妇人却表示不同的意见:“亲爱的,为什么不邀请成功进来呢?”
他们的儿媳妇在屋内的另一个角落聆听他们谈话,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我想应该先邀请爱进来。”
思考了一下,丈夫对妇人说:“就照儿媳妇的意见吧!”于是,妇人又来到屋外,问道:“请问哪位是爱?”爱起身朝屋子走去,更奇妙的事发生了:另外两位老人也跟着他一起进入屋内。
人生在世谁都渴望爱、财富、成功,但爱是所有一切的基础。她是最好的感动和快乐,也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如果没有爱,那么成功和财富也就显得十分寂寥,无人欣赏和理解的成功,就算有再大的财富也不会幸福。
人间有爱,才有温暖,爱的内涵和外延很大,它不仅仅是亲情、友情和爱情,同时也有人与人之间因为同在一个地球的那种关怀之情,还有人对自然的情感。当然,亲情、友情和爱情相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是更具体的爱。友情让我们互相取暖,而爱情可以点燃更多人的激情,所以爱、情这两个字本身就成了一首诗。
旷世才女林徽因曾经与徐志摩有过一段恋情,但后来在梁启超的大力促成下,林徽因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成就一段良缘。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建筑上的许多见解都影响深远。但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及教育家金岳霖,为了林徽因却终生未娶。
梁思成在林徽因死后续娶他的学生林洙,林洙在怀念金岳霖的文集里披露了一段故事:当时梁林夫妇住在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在后院,但另有旁门出入,平时走动得很勤快,就像一家人。1931年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非常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捉住了他,仿佛连血液都凝固了。他一夜无眠,翻来覆去地想,他一方面觉得痛苦,一方面也很感谢林没有将他当成一个傻丈夫,她坦白而诚实得好像是个小妹妹招惹了麻烦向哥哥讨主意。他问自己,徽因到底和谁在一起会比较幸福?他虽然自知他在文学、艺术上有一定的修养,但金岳霖那哲学家的头脑,也是自己及不上的。第二天,他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说着说着,两个人都哭了。后来林将这些话转述给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此他们再也不提起这件事,三个人仍旧是好朋友,不但在学问上互相讨论,有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也是金岳霖做仲裁,把他们糊涂不清楚的问题弄明白。
金岳霖再不动心,终生未娶,待林梁的儿女如己出。
我们不禁对这两个男人博大的胸怀和洒脱的性情肃然起敬!他们是真正领悟了爱的真谛:给爱人自由,尊重爱人的选择。当林徽因面临爱情的抉择时,两个男人都从他们的爱人和朋友的幸福出发,做出让步,让所爱的人真正快乐。而作出这样的选择需要何等的勇气!正如有所放弃就会有所回报一样,梁思成的让步使他再次赢得了爱的权力,金岳霖的让步使他们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更加牢固。
其实,爱的真谛不是自私也不是约束,更不是占有。无论对待亲人还是朋友,我们要用心去爱,用手去抚慰他们的痛苦,这就是爱的真谛。
爱是生命的源泉。爱是短暂人生中所作的最绚丽、最珍贵、最神秘的精神漫游;爱是皇冠上的珍珠,璀璨夺目而又神圣无比。拥有爱,你的人生就会被点亮,变得绚烂夺目。
打拼在经商场:堪破名利真义
经商、做生意目的性很明确,其实都是为了赚钱。一千年前的江州司马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的控诉还音犹在耳:“商人重利轻别离。”其实,想赚钱无可厚非,但是,因此成了金钱的奴隶,就非常可悲了。
一个大富翁,他的家里有良田万顷,身边妻妾成群,可是日子过得并不开心。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穷铁匠,夫妻俩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很开心。一天,富翁小老婆听见隔壁夫妻俩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虽然有万贯家产,还不如穷铁匠开心!”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能叫他们明天唱不出声来!”于是拿了两根金条,从墙头上扔过去。
打铁的夫妻俩第二天打扫院子时发现不明不白的两根金条,心里又高兴又紧张,为了这两根金条,他们连铁匠炉子上的活也丢下不干了。男的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田地。”女的说:“不行!金条让人发现,会怀疑是我们偷来的。”男的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炕洞里。”女的摇头说:“藏在炕洞里会叫贼娃子偷去。”他俩商量来,讨论去,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从此,夫妻俩吃饭不香,觉也睡不安稳,以往的快乐再也没有了。
金钱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既是魔鬼也是天使,拥有它,你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没有它,你就会受穷,但是过于看重它,它就剥夺了你的快乐。所以经商时,最重要的是看透金钱的利害,看破名利的真义,如此才能在赚钱的同时,也会赚到生活的快乐。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那些真正成功的人都拥有正确的金钱观。他们明白在营销时代,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金钱,金钱是所有资源转换的媒介。人生营销中,金钱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回过头来说,钱的本质是为人所用,如果把钱举得高高的,见了钱便磕头作揖,自降为臣奴,也实不可取。钱物之类,有得用便足矣。但“有的用便足矣”是对普通人而言,对那些想成就大事业的人来说,可就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有得用便足矣”了。
亿万富翁们都秉持这样一种观念:金钱只是一种工具,但不是人生的目的,绝不要做金钱的奴隶。喜欢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上有一句话:下棋莫贪。做生意同样也是如此。
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的经营业绩,举世瞩目。他的经营哲学尽善尽美。他创立并领导的松下电器公司,总资产逾千兆日元,总销售额近5兆日元,员工总人数达25万多。
这正如机器要运转、汽车要跑路,离开润滑油(当然也需要别的条件)是不行的,但润滑油不是人们追求的目的,机器运转,生产产品,汽车到达目的地才是目的。松下说:“为了到达目的地而工作,为了使达到目的的工作更有效率,就必须要有润滑油。所以说,金钱是一种工具,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松下对金钱的态度是敛财而不守财。他认为,“一个人不能当财产的奴隶。”他说:“财产这东西是不可靠的!但是,办一件事又必须有钱。从这种意义上说,又必须珍视钱财。但‘珍视’与‘做奴隶’是两回事,应该正确对待;否则,财产就会成为包袱——看起来你好像是有了钱,实际上它却使你受到牵制。这是人类的一种悲剧。”
松下这种思想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他让人们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要时时想到更远大的一些目标。他认为,“明天的生活一切都会比今天好。”凡参与生产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人都应以此为目标,努力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也就是金钱)来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使明天的生活比今天更好。
有首禅诗说:“尘沙聚会偶然成,蝶乱蜂忙无限情;同是劫灰过往客,枉从得失计输赢。”世界本是一颗颗沙子堆拢来,偶然砌为成功的世界,人生亦是如此,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蝶乱蜂忙,人们就像蜜蜂、蝴蝶一样,到处飞舞,痴迷忙碌,正所谓“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人生一世,劳苦一生,为儿女,为家庭,为事业,最后直到生命之火燃尽,仍找不到生命的答案。明知道到头来终是一场空,也跳不出世俗的羁绊。那些人们拼命想要得到的东西,最终还是不能真正属于自己。
人在旅途,终点却是死亡,同为劫灰过往客,又何必太执著于金钱与财富,不如换一种思路,将赚钱当成一种乐趣,既使自己衣食无忧,又为社会累加财富,让明天变得更美好,也不失为经商的一大成就。
行走在官场:周旋尘境不流俗
官场,一直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化人的潜在理想,我们总是讲出世和入世,与其联系的就是为官与隐居为民,更多的人更是通过隐居以扬名,从而得到当朝统治者的征召。这种官场文化从古代的吏治到现代的公务员文化,其本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其职责却有些一脉相承的味道,从“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到“为人民服务”,其核心还是为民谋福利。
但事实却与这个理想大相径庭,都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很多人行走在官场,终被名利迷晕了,糊涂了双眼,心也随之变质,从而走上一条看似富贵的不归路。前几年出现的畅销书《沧浪之水》,就是展示官场文化的书,里面似乎在传达一个理念,你在这个位置上,就必须做这个位置的事,否则总有一天因你的格格不入,而被这个场抛弃。于是很多人就从众了,随俗了,贪污腐败了,玩忽职守了,最终是锒铛入狱。
官场如战场,这话一点都不假,为官,需要保持一颗清白的良心,要做到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老子《道德经》有一句话讲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或许听来略显晦涩,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方法。有一个人,可以让我们对这种生活态度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济颠和尚,以其佯狂应世,游戏风尘,为人排忧解难,看似疯疯癫癫,实则一切了然,表面嬉笑尘世,实际心怀慈悲。后人有诗赞曰:“非俗非僧,非凡非仙。打开荆棘林,透过金刚圈。眉毛厮结,鼻孔撩天。烧了护身符,落纸如云烟。有时结茅宴坐荒山巅,有时长安市上酒家眠。气吞九州,囊无一钱。时节到来,奄如蜕蝉。涌出舍利,八万四千。赞叹不尽,而说偈言。”一个鞋儿破、帽儿破、身上袈裟破的行脚僧,一个人人都笑骂的癞头和尚,却是一个行走红尘惩恶扬善的活佛,这便是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行走在官场要冲而不盈,与世俗同流而不合污,周旋于尘境有无之间,却不流俗,混迹尘境,但仍保持着自身的光华。而将“挫其锐,解其纷”的战略运用得得心应手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中唐时期的郭子仪。
郭子仪被唐德宗称为尚父,尚父这个称谓,只有周朝武王称过姜太公,在古代是一个十分尊崇的称呼。由唐玄宗开始,儿子唐肃宗,孙子唐代宗,乃至曾孙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仪保驾。唐明皇时,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率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于郭子仪一人之身。
唐代宗时,天下大乱,新疆的回教联合西藏的回教造反,快要打到长安了,皇帝下诏请郭子仪出山。当时他连一支部队都没有,跟在身边的只有老部下数十个骑士,一接到诏命,他只好临时凑人出发,勉勉强强把没有经过训练的后备兵,连退伍老弱都加以整编,也只凑了5000人,去抗拒敌人10万雄兵。他到了前方跟随军的儿子讲,这仗不能打,我一个人去敌营,或许还有点办法。郭子仪出发之际,他的三儿子郭晞紧紧拽住父亲的马缰:“回纥人如狼似虎,父亲大人是堂堂元帅,怎么能自己送上门去当俘虏?”郭子仪告诉儿子:“现在敌强我弱,如果硬拼,我们父子都要战死,江山社稷就危险了。如果能与回纥谈判,说服他们倒戈,那就是黎民百姓的福气,扭转战局,在此一举。”他推开了儿子,向回纥军营策马而去。回纥首领药葛罗听说郭子仪来了,将信将疑,他生怕有诈,命人弯弓搭箭,严阵以待。郭子仪摘下头盔,脱掉铠甲,放下兵器,缓缓而行。当他来到药葛罗面前时,回纥酋长们一起拜倒,表达了诚心诚意的欢迎。郭子仪凭借一己之力说服回纥首领,单骑退兵,从此名震千古,传为佳话。
不止一次,许多危急都被郭子仪化解了,当天下无事了,皇帝又担心功高镇主,命其归野。朝中的文臣武将,都是郭子仪的部下,可是一旦皇帝心存疑虑,要罢免他时,他就马上移交清楚,坦然离去。等国家有难,一接到命令,郭子仪又不顾一切,马上行动,所以屡黜屡起,四代君主都离他不行。
郭子仪将冲虚之道运用得挥洒自如,以雅量容天下。皇帝面前一个颇有权位的太监鱼朝恩,用各种花样专门来整他,他都没有记恨,一一包容。最后鱼朝恩居然派人暗地挖了郭父的坟墓,郭子仪不动声色,在皇帝吊唁慰问时哭着说:“臣带兵数十年,士兵在外破坏别家坟墓的事,我都顾及不到,现在家父的坟墓被人挖了,乃因果报应,与他人无关。”
郭子仪洞悉世情,汾阳郡王府从来都是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郭子仪的儿子多次劝告父亲,后来,郭子仪语重心长地说:“我家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粮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墙,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人与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风点火,郭氏一族很可能招来灭族之祸。现在我打开府门,任人进出,即使有人想诬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啊。”儿子们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亲的高瞻远瞩。
郭子仪晚年在家养老时,王侯将相前来拜访,郭子仪的姬妾从来不用回避。唐德宗的宠臣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赶紧让众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这位当朝重臣。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说道:“卢杞此人,相貌丑陋,心地险恶,如果姬妾见到他,肯定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果然,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但对郭家人一直十分礼遇,完全应验了郭子仪的说法,一场大祸消于无形。
郭子仪的一生便是“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的最好解读,做人如此,做官如斯,已是人中之极了。
无论官位大小,都能做到冲虚自然,仿佛一泓活水,永远不盈不满,来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纳新,自然能流存无碍而长流不息。
悠游在社交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人生在世,总得与人打交道,你的交际圈子往往决定着你的成功,有些人很善于说话办事,玲珑八面,可聚四海宾朋,无事时,高朋满座,但一旦自己陷入困境时,则无人来助。交际场上大多是这样,失意时得到的朋友,得意时还会追随。但得意时交到的朋友,在失意时往往会离你而去,那些没有离你而去的可称为你的挚友,甚至是知己。
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任何一个人做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最亲的家人在内,都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生难得一知己。
子期、伯牙的相遇是一段传奇。伯牙一曲高山流水,与子期共享,不管沧海桑田,还是天上人间,他们用分享谱写了生命的乐章。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大师,被称为“琴仙”。这一日他坐船来到川江峡口处,突遇狂风暴雨。船夫速将船摇到一山崖下抛锚歇息,雨过风停,伯牙见这高山之间的川江有别样的风韵,不禁犯了琴瘾,就在船上借此情景弹奏起来。他正弹到兴处,突然琴弦断了一根。猛抬头,见不远处的山崖上有个樵夫,正立在那里注目聆听!伯牙问到:“小哥怎么会在此处。”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被暴雨阻于此崖。雨停正要回家,忽听琴声一片,不觉听上了瘾!”见樵夫如此说,伯牙高兴地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奏的是什么曲子?”樵夫说到:“略知一二,方才大人所弹,乃是您见到山中川江在雨后的感慨。大人的琴音是那般昂扬雄伟,就像那巍峨的高山!有的琴音是那样浩浩荡荡,就像滔滔流水!”
俞伯牙心内一惊,心想;他比我自己的体会都深!遂惊喜万分,急忙推琴而起,拱手作礼道:“真是荒山藏美玉,黄土埋明珠!老夫游尽五湖四海,遍访知音,今得遇小哥,此生心愿已了!”遂促膝谈心。俞伯牙才知道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可是学识渊博,深谙乐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对青山作拜,结成刎颈之交。
然后伯牙将自己刚才所弹一曲起名《高山流水》,以纪念与子期之交。 次日,艳阳高照,长江口两人洒泪而别。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叙衷肠。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约定日期,俞伯牙又驾舟来到长江口,却不见钟子期来与他会面。一打听才知道,子期已于年前病逝!伯牙听了顿时热泪长流。来到子期的坟前,一曲《高山流水》之后,伯牙泪流满面地说:“从此知音绝矣!”说完,他拿起琴,朝钟子期墓前的石头用力一摔,琴身粉碎。
从此俞伯牙终生不再弹琴。
山青青,水盈盈,弹一曲《高山流水》,震彻群山,激扬层浪。于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共同欣赏这份相遇相知的真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那份默契与和谐是上天铸就的。
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让人体悟到知己的可贵。鲁迅先生对瞿秋白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之,闻之让人心生羡慕。
确实,人不可能开着天窗过日子,不和任何人往来,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与人接触,就要懂得与人交往,特别是办事时,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否则真是寸步难行。因此这里不是要大家摒弃社会关系,去专门寻一知己,而是要大家在经营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同时,别忘记友谊本身的魅力,真正交几个可以进行心灵交流的好朋友。毕竟人世间有太多空虚伤痕,太多孤独苦痛;太多忧郁失落,太多伤心故梦;太多悲欢激动,太多开心伤心;需要一个知心人与你共同分担,也只有知心人才会陪着你一起心痛,陪你共同抵御这世间的风雨寒冷,你的心便不会再觉冰冷一片。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