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做人,进取心做事-享受禅道智慧人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修心养性”,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在这场修行中,我们要面对喜怒哀乐、得与失、成与败、生与死等,稍不留心,就会陷入困境,不能自拔,因此要时时以一颗禅道空灵豁达之心面对世间悲喜,从容行走在这个花花世界里。

    人生无所谓终点,要且行且珍惜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依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禅师:“请问禅师,究竟有没有地狱?”

    昙颖禅师回答道:“佛祖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幻境,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果人眼前见地狱,为何不能心中内见天堂?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太尉只要内心平静、无忧无扰,自然无惑。”

    太尉又问道:“心又该如何平静?”

    昙颖答:“善恶都不思量。”

    太尉再问:“不思量后,心归何处?”

    昙颖说:“心归于无处。”

    太尉又问道:“人若死时,心又归于何处?”

    昙颖说:“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说:“可是生是我早已知晓的。” 

    昙颖问道:“那么请说说,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慨然长叹:“是啊,只知道人生路漫漫,一生都在忙于赶路,却没有发现人生匆匆,岁月蹉跎!”

    昙颖禅师点头说道:“百年,如同一场梦。”

    百年如同一场梦,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生每一个梦的实现,每一份由此而来的快乐,都是生命之歌的一个动听的音符,都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美丽的足印。我们应该放松心情,不为名利所累,享受现在。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生命是一种过程,不要把目的看得太重,那样你会错失了人生的美妙过程。

    有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自己觉得能从某种娱乐方式中得到愉悦又无伤大雅的话,完全没有必要理会别人会持什么样的想法。你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只要不干扰别人的生活,他人喜不喜欢和你没有关系。

    在我们潜意识的深处是一幅美好的田园景象:我们看到自己坐着火车,行进在一条横跨大陆的漫长的旅程中,吸吮着饮料,透过车窗,能看到近处高速公路上流动着的车辆;十字路口上向我们挥手致意的孩子;小山旁吃草的牛群;从发电站喷吐而出的烟雾;一排排连绵不断的玉米、麦子、山川和溪谷;城市建筑的空中轮廓和乡村的小山坡。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会烦躁不安,对车窗外的美景视而不见,诅咒着这些慢悠悠的分分秒秒——等着,等着……在我们心目中,目的地才是最重要的。在特定的一天,特定的时辰,我们的火车将要进站。

    “如果我到了车站,事情就妥了。”我们这样安慰自己。“如果我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我进了知名的外资企业……”“如果我付清住房的贷款……”“如果我得到提升……”“如果我退休,我就可以永远地享受人生!”

    但或迟或早,我们全明白,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车站,也没有什么可以到达的地方。

    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就是旅行。车站只不过是一个梦,永远可望而不可即,把我们远远地抛在后面。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生命过去了就不可能重来。与其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好好过呢?寻找生活真正的乐趣,不因任何顾虑而战战兢兢,为任何流俗而生活压抑,这样在生命的终点,就不会因为突然觉悟而痛悔不已。

    活着,就尽情地享受人生!有人说:“幸福与否不在于目的的达到,而在于追求的本身及其过程。”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景都是这样的。珍惜现在,让每一刻都过得精彩。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要用五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吐绿绽翠,开出一朵摇曳多姿的四色鲜花,可是这种极难长成的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它便随母株一起香销玉殒。

    这种小花只是大自然万千家族中极为弱小的一员,可是,它们却以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宣告:即使生命短暂,也要绽放耀人光彩。

    说到底,花朵易逝,月圆又缺。生命之旅,无论短如小花、圆月,还是长如灵龟,都应当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存权利。我们理应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生命的花朵,使生命绚烂多彩。

    人生只有一个终点,让我们好好享受过程,且行且珍惜。

    人生一局棋,转眼看赢输

    人的一生,会偶遇各种人和事,做一分析总结,总是利弊相生,祸福无常。天下万事万物皆是如此,身处世间,需用一种辩证的思维面对。

    牵牛花是缠绕茎草本花,靠攀附在篱笆支架上成长。有人贬斥它的软骨头,没有人格,靠依附,可悲。有人赞美它,能利用他物发展自己,开花结果,成就一番事业,可喜。

    小草与庄稼争肥料,争地盘,影响庄稼生长,农民把它锄掉。但它生命力极强,高山、石隙、洼地,都茁壮成长。人们常用“疾风知劲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赞颂它。

    天下事皆是如此,正反相生,利弊相随,只有全面地去看,才能识其本质,不可只注重一面,造成偏颇。老子讲“福兮祸所至,祸兮福所倚。”就是此道理。

    一次,庄子与其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溪旁,十分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如此好的木材,怎么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这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做舟船,则沉于水;用来做棺材,腐烂很快;用来做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做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做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

    树因其不材而得以保存千年,不材虽为一件坏事,但是却因之留得性命,变成一件好事,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庄园主,靠种植苹果谋生致富。这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已长得七八成熟的苹果打得遍体鳞伤,令丰收在望的园主心痛不已。园主不甘心就这样失去一年的收成,为了能把这些伤痕累累的苹果名正言顺地推销出去,他一直在冥思苦想。

    一个月以后,这些苹果的“伤口”渐渐愈合,苹果成熟了,但却变得面目全非,一个个像雕琢过的“工艺品”,园主随手摘下一个疤疤痢痢的苹果,尝了一口,意外地发现这些苹果清脆异常、酸甜可口。直到这时,园主的心一下子豁然开朗、胸有成竹了。他决心换个说法和卖法。他在发给每一个客户的订单上写道:“今年的苹果终于有了高原地区的特有标志——冰雹打击过的明显痕迹。这些苹果不光从外表上而且从口味上更加体现了高原苹果的独特风味,实属难得的佳品。数量有限,欲购从速……”

    人们纷纷前来欣赏和品尝这种具有“高原特征”的苹果,苹果很快销售一空。

    即将成熟的苹果被一场意外的冰雹打得遍体鳞伤,凸凹不平,这对苹果园主而言,无疑是一场意外的灾难,然而,精明的园主却独具慧眼,在苹果的“伤痕”上大做文章,宣扬自己的苹果是地道正宗的“高原苹果”,实现了由劣势向优势的转化,使自己的“高原苹果”成为畅销品。这正是喜与悲、难与易、福与祸、优势与劣势、胜与负、利与弊等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的道理。

    人间万事总有两面,祸福相依,正反相生。在人生路上,要时刻记住这个道理,处在顺境时,不要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处在逆境时,也不要丧失斗志和信心。

    人生就是一局棋,输赢只合转眼看。 

    三千弱水,执著一瓢

    人生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有时无须太过执著。正如感情是一捧细沙,握得越紧,越容易流失。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中,一切藏得严严实实,其实却十分不牢靠。

    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流过了很多个村庄与森林,最后它来到了一个沙漠。它想:“我已经越过了重重的障碍,这次应该也可以越过这个沙漠吧!”当它决定越过这个沙漠的时候,它发现它的河水渐渐消失在泥沙之中,它试了一次又一次,总是徒劳无功。于是,它灰心了:“也许这就是我的命运了,我永远也到不了传说中那个浩瀚的大海。”它颓废地自言自语。

    这时候,四周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声音:“如果微风可以跨越沙漠,那么河流也可以。”原来这是沙漠发出的声音。小河流很不服气地回答说:“那是因为微风可以飞过沙漠,可是我却不可以。”“因为你坚持你原来的样子,所以你永远无法跨越这个沙漠。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这个沙漠,到达你的目的地。你只要愿意放弃你现在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沙漠用它低沉的声音这样说。

    小河流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放弃我现在的样子,然后消失在微风中?不!不!”小河流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毕竟它从未有这样的经验,叫它放弃自己现在的样子,那么不等于是自我毁灭了吗?“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小河流这么问。“微风可以把水汽包含在它之中,然后飘过沙漠,等到了适当的地点,它就把这些水汽释放出来,于是就变成了雨水。然后,这些雨水又会形成河流,继续向前进。”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还是原来的河流吗?”小河流问。“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条河流还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你内在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你之所以会坚持你是一条河流,因为你从来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本质。”此时小河流的心中,隐隐约约地想起了自己在变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风带着自己,飞到内陆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后变成雨水落下,才变成今日的河流的。于是,小河流终于鼓起勇气,投入微风张开的双臂,消失在微风之中,让微风带着它,奔向它生命中某个阶段的归宿。

    无论穷汉富翁,无论高官百姓,无论名流常人,死时都无法带走任何东西。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个人需要的不是把握全部,而是只执著于一点,坚持下去,也就足够了。

    好好活着,让生命如夏花般绚烂

    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走向死亡却是必然的。人生除了生与死能引起几声欢呼、几阵哭泣外,健康活在世上的人很少会想到死亡,也没有对死亡的敬畏感。生活中常可见到一些人,成则轻狂骄妄、得意忘形,败则一蹶不振、沮丧绝望,对得失锱铢必较,对成败患得患失,对诱惑欲壑难填,无论大事小事,整天烦恼、忧愁、痛苦、懊丧,甚至去猜忌、争斗、相互陷害,不识人生之轻重、不辨生命之真谛,真可谓一叶障目,不识泰山!

    人都怕死,但是很少有人在平安康乐的时候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我该怎样活着?碌碌无为地敷衍度日,让大多数人的生命在无形中被消耗掉了。

    科尔和马克一起去医院看病,他们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科尔说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马克也如此表示。

    结果出来了,科尔得的是癌,马克长的是息肉,科尔留下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离开了医院,马克却住了下来。科尔的计划是:去一趟埃及和希腊,以金字塔为背影拍一张照片,在希腊参观一下苏格拉底雕像;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

    他在这生命的清单后面这样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了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剩下的愿望。”科尔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埃及和希腊。现在科尔正在实现他出一本书的夙愿。

    有一天,马克在报上看到科尔写的一篇有关生命的散文,于是打电话去问科尔的病情。科尔说:“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的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去实现的梦想。现在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

    马克没有回答。他早把自己亲口说的去埃及和希腊的事放到脑后去了。

    故事中的“马克”和现实中的“马克”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最后都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命的尽头,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有时候,走得快的人,因为看透了生死,反而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而走得慢的人,总是想着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仍然没有完成,碌碌无为地度过了自己平庸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生命的一种悲哀。

    感慨生命的短暂,不是学曹孟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叹息,也不是拾苏东坡“人生如梦”的无奈,更不是看破红尘的消极颓唐。人生苦短,生命易逝,生命之旅哪怕短如昙花一现,我们也应当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存的权利,理应在有限的时间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好好活着,将生命演绎得更美丽、更灿烂。

    禅里禅外,一路莲花

    有一天,佛祖把众弟子叫到跟前,问道:“大家说一说,你们天天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

    “世尊,这是为了滋养身体,以求保全生命。”弟子们几乎不假思索。

    “那么,肉体生命究竟能维持多久?”佛祖接着问。

    “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大约有几十年吧。”一个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

    佛祖听后,摇头,说道:“你并没有明白生命的真相。” 

    另外一个弟子想了想,说:“人的生命行走在春夏秋冬之间,春夏萌发,秋冬凋零。”

    佛祖还是笑着摇了摇头:“你觉察到了生命的短暂,但你看到的只是生命的表象。”

    “世尊,我想明白了,人的生命在于饮食,所以才要托钵乞食呀!”又一个弟子答道。

    “不对,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乞食!”佛祖否定了他的回答。

    弟子们此时都面面相觑,一脸茫然。这时一个烧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吧!”

    佛祖听后点头微笑了。

    故事中各位弟子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人性侧面。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够长久,才会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苦练长生之道,却无法改变生命是短暂的这一事实;人是有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鸟为食亡”的悲剧发生;而人又是向上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只争朝夕”,从不松懈,却身心俱疲的生活。这些弟子看到的都只是生命的表象,而烧火的小弟子的彻悟,却在常人之上。人之一生,犹如一呼一吸,生和死,只是瞬间的转化。了悟这点,方能做到努力把握每一刻、每一秒。有生必有死,有得必有失,生死是人生必经的旅程,不要把死看做是个终结。换个角度来看,死亡才可以解脱尘劳,做生命真正的王者。死亡之后甚至比活着更自由,更能主宰自己。

    庄子到楚国去,途中见到一个骷髅,枯骨突露呈现出原形。庄子用马鞭从侧旁敲了敲。于是问道:“先生是贪求生命、失却真理,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你遇上了亡国的大事,遭受到刀斧的砍杀,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有了不好的行为,担心给父母、妻儿留下耻辱、羞愧而死成了这样呢?抑或你遭受寒冷与饥饿的灾祸而成了这样呢?抑或你享尽天年而死去成了这样呢?”

    庄子说罢,拿过骷髅,用作枕头而睡去。

    到了半夜,骷髅给庄子托梦说:“你先前谈话的情况真像一个善于辩论的人。看你所说的那些话,全属于活人的多思多虑,人死了就没有上述的忧患了。你愿意听听人死后的有关情况和道理吗?”

    庄子说:“好。”

    骷髅说:“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做是时令的流逝,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可能超过。”

    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命的神来恢复你的形体,为你重新长出骨肉肌肤,返回到你的父母、妻儿、左右邻里和朋友故交中去,你希望这样做吗?”

    骷髅皱眉蹙额,深感忧虑地说:“我怎么能抛弃南面称王的快乐而再次经历人世的劳苦呢?”

    大家可能觉得骷髅很恐怖、很悲惨、很可怜,其实骷髅才是真的自由自在,反观自身,是否值得深深思考我们的人生呢?

    禅的哲学注重真我,所谓真我就是人的精神,也是天地之正气。真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之本。人类的文化宝藏,哲学科学、宗教、教育和任何思想情感,等等,其实都是由无数真我延续、累积而成的。

    其实,对死亡的惧怕每个人都有,不是每个人就能有嵇康那样的气魄,他在临刑前还要抚琴弹奏一曲《广陵散》,并无奈地说:“从此之后就无人再懂广陵散了。它要遗失了。”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样的道理,把大好的光阴用在如何惧怕死的问题上还不如真真切切地去想一想怎样好好活着,用一种超脱、达观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把死亡当做一次快乐的旅行,就能减轻生的压力,活得逍遥自在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