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徐悲鸿-致《徐悲鸿一生》的读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廖静文

    自从去年年底,拙作《徐悲鸿一生》出版后,我几乎每天收到热情的读者的来信,每一封信都充满了对悲鸿的尊敬和怀念,及对我的慰勉和关心。读着这些感情真挚的信,我常常激动得热泪盈眶。但是,我却未能一一给读者回信,因为,我还有许多工作。也因为我的健康情况不佳,而且信越来越多,它一摞摞地放在我的案头,望着它们,我感到内疚,并成为我的一件心事,以至晚上的睡眠也不能安宁。借着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为纪念悲鸿逝世三十周年出版此书的机会,我向亲爱的读者致以深切的感谢和歉意。

    我还应当感激许多读者来信向我提供有关悲鸿的资料。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子善同志给我寄来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为悲鸿题画和饯行的诗四首,抄录于下:

    (一)

    题悲鸿画梅

    花中巢许耐寒枝,香满罗浮小雪时。

    各记兴亡家国恨,悲鸿作画我题诗。

    (二)

    为愧淮先生题悲鸿画

    《喜马拉雅山远眺》

    寰宇高寒此一举,九州无奈阵云封。

    何当重踏昆仑顶,笑指蜗牛角上踪。

    (三)

    止园饯送徐悲鸿教授席上偶感

    夜雨平添水阁寒,炎荒今始觉衣单。

    叨陪孺子陈蕃席,此日清游梦一般。

    (四)

    题徐悲鸿赠韩愧淮《鸡竹图》

    红冠白羽曳经纶,文质彬彬此一身。

    云外有声天破晓,苍筤深处卧斐真。

    郁达夫先生在1927年冬天,经田汉同志介绍,与悲鸿相识于上海南国艺术学院。那天,田汉同志邀请郁达夫先生到他的寓所吃晚饭,当时田汉同志的家就在南国艺术学院内。因此,郁达夫先生便由田汉同志陪同,来到南国艺术学院为悲鸿所设的画室里,初次见到了悲鸿,并见到悲鸿的一些油画作品,从此有了交往。十多年以后,他与悲鸿又在新加坡相遇,成为悲鸿旅居在南洋时,过从甚密的挚友。在上述这些诗篇里,蕴蓄着郁达夫先生极其深沉的爱国爱友之情,读之不忍释手。

    诗目中提到的韩愧淮先生,也是悲鸿在新加坡的好友。他是一位爱国华侨,又是对陶瓷深有研究的鉴赏家和收藏家。悲鸿曾有诗赠他,可惜我只记得其中一句:“十年长忆海南韩”。韩愧淮先生于新中国成立后,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欣然回到北京定居,并担任故宫博物院陶瓷顾问。

    陈子善同志还附寄了郁达夫先生在新加坡撰写的《与悲鸿的再遇》一文,文中郁达夫先生叙述了初次与悲鸿相见时:“看到徐先生的几张画后,我就感到了他的笔触的沉着,色调的和谐,与夫轮廓的匀称,是我们同时代的有许多画家所不及的……”对于悲鸿当时以画在新加坡举行展览和义卖,达夫先生写道:“悲鸿先生见了那些被敌机滥施轰炸后的无告的寡妇与孤儿,以及在疆场上杀身成仁的志士的遗族们,实在抱着绝大的酸楚与同情。他的欲以艺术报国的苦心,一半也就在这里,他的展览会所得义捐金全部,或将很有效地,用在这些地方去。他的名字已与世界各国的大画师共垂宇宙,他的成绩也最具体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所以不必要的赞誉和夸张,我在这里想一概地略去,只想提一提他的国画是如何的生动与逼真,画后的思想又如何深沉而有力……”

    读着郁达夫先生这篇亲切的文章,使我感到他那颗热爱祖国的心仍在强烈地跳动,也使我凄伤地想起他后来的不幸结局。1942年日军偷袭珍珠港,新加坡随之陷落。郁达夫先生未曾离开南洋,隐姓埋名地住在乡间,仍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正当他在十分艰难的生活中,以满腔热情,准备迎接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却被日军发现,惨遭杀害。悲鸿在得知这一不幸消息后,曾悲愤交加,潸然落泪。

    如今,悲鸿和田汉、达夫先生都已先后去世,我执笔写作此文,回忆他们在祖国多难之际的战斗友谊,心情很不平静。他们三位都是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读者向我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和指导,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些读者来信,希望知道我的两个小儿女的情况。他们在幼年便爱画画,常常拿着石板跑到悲鸿面前说:“爸爸,给我画只猫!”悲鸿便在石板上用石笔画只猫。有时,便说:“爸爸,给我画匹马!”悲鸿便微笑着画匹马。这些画了又擦、擦了又画的石板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生动、美妙的画面。它们在我的儿女的童心中留下了多少甜蜜和欢乐呵!后来,随着悲鸿的去世,生活中这些绚丽的色彩消失了,孩子们过早地尝到了人生的苦果,他们的生活道路也是很不平坦的。小鸿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由于美术学院多年不招生,他便在外语学院毕业,现在从事翻译工作,但仍继续作画。芳芳也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未能继续学艺术,考入普通大学,现正在攻读硕士学位。他们两人都有悲鸿的遗风,学习上很刻苦、努力。

    在悲鸿逝世三十周年之际,我们的国家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自从三中全会以来和十二大号召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站在徐悲鸿纪念馆前面,心情激动不已,因为这一切成就正是悲鸿生前期待的。

    我在经历了悲鸿逝世后漫长岁月的风雨,在无尽的挫折和哀伤中,终于在晚年得到了幸福,这幸福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党和亲爱的读者给我的,我将永远珍惜它,长久地长久地留在心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