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苹果”,成都人,一个4岁半男孩的妈妈,本科文化,曾任专职翻译,现为全职妈妈。丈夫任职一家工程技术公司的总经理。
自述问题
养育孩子方面,感觉好像一直很乱,总是东抓一把西打一耙的,始终没有一条主线。不知道如何才能理出个头绪,也不知道该如何作调整。
身边很多的孩子在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说是为了上小学时不被老师歧视。我们不知道要不要让儿子上这些培训班。
孩子很逆反,爱顶嘴,嫌家长唠叨,也想学好,可订的学习计划总不能完成,比如计划每天背10—20个单词,总也完不成,计划没有变化快。
根好才能苗壮
2010年11月,来自成都的、网名叫“英国苹果”的年轻妈妈给我留言:我是一个4岁半男孩的妈妈,孩子很聪明,可是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很难坐下来静静地看一本书,上课时也总是不怎么听讲,我也试过很多办法,训练他有耐心地看一本书或者听一个故事,但收效甚微。想请教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啊?
看得出,这是位愿意为孩子付出的妈妈。但是,一个4岁半孩子身上发生的这些状况,绝对不是个小问题,也绝对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因为是初次接触,我要求自己尽量客气、尊重、包容。要解决问题,但首要的是建立信心。“不着急,需要一个过程,只要你坚持不断地学习,就一定会有好的突破。”我说。
“英国苹果”可能不大需要我无关痛痒的鼓励。她继续诉说着她的问题,说她最大的问题是好像一直很乱,养育孩子方面,总是东抓一把西打一耙的,始终没有一条主线。不知道如何才能理出个头绪,也不知道该如何作调整。
渐渐地我明白了,这位妈妈最需要被指导的是想法而不是方法。方向性的东西不明确,再辛苦的劳动也不可能开出理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我试着在尊重的前提下,建议她先明确几个思想:一、 孩子的问题是大人的问题;二、 想法比做法更重要;三、 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走。她很认同我的说法。回应我的速度以及谦虚的用词,让我感到她有相当的文化。禾苗能否茁壮,关键要看根部的土壤,根好才能苗壮。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不该是修剪枝叶,而是要改良土壤。谈孩子的问题,我向来喜欢首先摸清家长的情况。唯如此,才有可能明白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而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英国苹果”的先生在一家工程技术公司任总经理,“英国苹果”本人原来是一家翻译公司的专职翻译。他们一直比较注重孩子的教育,不想把孩子交给老人看护。尽管父母很反对,“英国苹果”还是坚决辞职回家,做了全职妈妈,任劳任怨地自己带着孩子。
她知道改变孩子必须从父母自身改变开始,她和先生都已经发觉到自己不少的问题了,只是苦于不知道如何突破。我明确建议她,要始终从效果想办法,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制造需求,让孩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她随即问我:“比如这个注意力的问题,我该怎么制造需求,怎么从效果想办法啊?”
我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他不愿意做这个事情,事情要调整。”
“英国苹果”说,她的儿子好像比较排斥幼儿园布置的作业,每次老师让他回来告诉家长有哪些作业,大人不问,儿子就不说,大人问了,儿子就说不记得了,估计他上课也不听。我说,那是作业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具体讲,孩子的天性就是爱吃爱玩,孩子不爱做作业,一定不是孩子的问题,一定是老师或家长没有本领让孩子喜欢做作业,没有本领让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得到快乐。解决孩子作业的问题,一定不能就事论事。
会玩的孩子会学习
没有想法的办法,经常是没法办下去的办法。“英国苹果”承认自己最缺失的就是方向感,我也试图不断地置换、刷新她的教育想法,进而帮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只是,聊着聊着,我发现她还是比较偏重关注一些具体的问题。
我能做的只能是利用她最关心的问题,和她一起讨论,慢慢掺揉进我的思想,进而改变她的思想。
随着聊天的有序推进,“英国苹果”儿子的所谓问题,越发全面详尽地呈现在我的面前。孩子上课不专心,回家不愿意做作业,这让“英国苹果”很伤脑筋。我劝她:“慢慢来,不着急,这不是个小事情。”她说:“我就是很着急,老师也很头疼,老师布置这个作业,其实就是为了训练孩子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
我问了一句,“你们夫妻两个做事情是什么特点啊?”她告诉我,孩子爸爸做事情比较有耐心,她自己性格比较急躁。我说,其实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办了。
电脑屏幕较长时间处于无语、停滞的状态。急躁的人通常难以安静下来,总是想着寻找快捷省事的办法。我知道,我的发问可能引起了“英国苹果”难得的思考,这是我要的结果,我十分得意。
数分钟后,“英国苹果”开始回话,果然,她想了不少。她说,细细想来,孩子的问题的确是大人的问题,大人要孩子用心学习,其实大人自己在陪伴孩子的问题上一直粗心大意,一直想投机取巧、偷工减料。
她说,她最近开始了一个新尝试。每天下午接回儿子回家后,就耐心地陪他看一会儿故事书,给他讲故事,让他能坐得住,以此来慢慢培养他的注意力。我问:“孩子愿意这样吗?”她回答:“他有的时候愿意,有的时候不愿意。”我说:“你一定要利用他愿意的事情培养他专注的能力!”所有人都只关心自己愿意关心的事情,持久地关注一件自己毫无兴趣的事情,一定是迫于外在的压力,压力一旦解除,“关注”立马就会逃跑。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专心是他的大敌,也是违反了孩子本能的一种心理能力。只有足以引起他兴趣的事物,才能诱使他长时间地精神专注。
父母无需为一个孩子无法专心而特别感到烦恼。专心这个能力,是必须通过长久练习才能获得的,家家户户的孩子都曾经不专心或很不专心过。要孩子持久关注一件事情,做父母的一定要设法帮助孩子了解这件事情的意义,进而建立对这件事情的兴趣。有了兴趣后,然后再慢慢地培养关注的习惯。
目标和习惯,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成功,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在我看来,做个优秀的家长其实一点也不难,始终就做两件事情:帮助孩子建立目标兴趣,帮助孩子养成持续关注目标兴趣的习惯。千难万难,往往都是因为家长始终没有做这两件事情,做的都是两件事情之外的事情,做的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我和“英国苹果”的聊天中更多谈及的是习惯的养成。她告诉我,儿子最喜欢拼装玩具,他拼装模型的想象力,连大人都比不上。我说:“这很好,就利用这个,利用他的关心拉练他的习惯,这就是办法,要坚持!对的东西坚持做了,就会有效果!等到孩子专注的品格完全融入到血液里去了,孩子读书做作业的时候,自然也会很用心的啊。”我习惯用“人”、“事”、“度”三个字讲一些道理。一个人老是做不成“事”,是因为这个人“人”没有做好,这个人“人”没有做好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人做“事”时候的“度”老是把握不好。事在人为,吃喝玩乐、学习和工作都是这个人做的“事”,在玩乐中有度、有恒、有快乐结果产生的人,也一定经常是会学习和工作的人。
利用一个孩子关心的玩乐,培养他的好习惯,进而移植这样的好习惯,这就是办法,这就是我始终不忘给予家长的建议。后来,“英国苹果”试着利用“拼模”训练儿子的注意力,说效果很好,“最近一个月,宝宝好像突然成长了不少,变得懂事多了,而且还主动要求学习。”
好孩子不该被耽误
再后来,“英国苹果”问了一个关于孩子兴趣爱好的问题:儿子好像对外面的培训班没有多少兴趣。我问儿子,喜欢学跳舞吗?他说:不。喜欢学画画吗?他依然说:不。唯一喜欢的就是下棋,我就在家陪他下围棋,没有带他正规、系统地学。最近他嘴上一直念叨着的是想学跆拳道。我该怎么办?我该在他这么小的时候就送他学这个吗?
“英国苹果”的儿子,和很多学龄前的孩子一样,也开始面对兴趣和兴趣班的选择了。从城市到乡村,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家长送到一些兴趣班参加学习。这体现了一种时代进步,孩子在背唐诗、读“aoe”之外有了更多的兴趣体验,孩子的心智和情商都得到了极其充分的锻炼和拓展。但其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依然令我感到十分不安。第一,孩子去上的兴趣班,是孩子的兴趣,还是大人强加给孩子的兴趣?第二,孩子因为自己的兴趣上了兴趣班,家长是如何对待孩子兴趣的?是似是而非式地学了玩玩,还是格外在乎尊重孩子的兴趣,全力整合时间和资源,帮助孩子发展兴趣、拉练品格?
“英国苹果”应该如何面对儿子下围棋和学习跆拳道的兴趣呢?
孩子没有兴趣,要求孩子学习兴趣,无疑是一种绑架。孩子有了兴趣,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也无疑是一种耽误。发现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兴趣,是意欲成为一个优秀家长的起码功课。好孩子不该被耽误,是我一直以来的教育提倡。
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同时十分明确肯定地答复她:“围棋和跆拳道都可以学,他想学的就鼓励他学。”她说:“可是他不想到外面学,他只想在家由我陪他学,可是我也毕竟只是闲散水平。”我说:“那你去学。”
遗憾的是,我没有及时收到“英国苹果”对我提议的最积极的回应。后来,我们之间也一直没有再谈围棋和跆拳道的话题。我想大多数家长在面对孩子兴趣学习的问题上,都是“英国苹果”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家长在自己认可喜欢的兴趣上,十分愿意花大力气诱导、要求或强迫孩子学习。他们对孩子真正喜欢的兴趣学习,仅仅因为自己不喜欢,就有可能劝阻孩子的兴趣。也有家长是支持孩子的真正兴趣的学习的,只是孩子的兴趣学习需要家长作些改变和调整时,家长就犯难、迟疑了,于是孩子就被耽误了。
每个孩子都有鲜活期
好孩子被耽误的情形是经常出现的。孩子在某个方面有了兴趣,需要家长帮助找个更优秀的老师的时候,家长经常看不到这种需求。孩子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后,家长由于储备不足,会拒绝孩子,同时还会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孩子,“我们就是学了玩玩的,要是你坚持不下去的话,那不是多花冤枉钱吗?”孩子是弱者,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父母对自己的安排。殊不知,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真的用事实接受了父母对自己命运的规划和安排:很难坚持,最终放弃。家长将信将疑的态度,无限扼杀了孩子们的梦想、埋没了孩子们的潜能。
“英国苹果”的儿子喜欢下棋和跆拳道,但孩子只想在家里学。我认为,如果经反复求证确认儿子的兴趣是真正的兴趣,“英国苹果”就应该要为儿子的兴趣去作最积极的调整。此时妈妈的决定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生活中类似的决定多了,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导致一个巨大的结果的产生。当然,妈妈参加专门的培训班的学习,还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的学习,最终还是要把孩子引向独立学习兴趣班的道路,还是要让孩子到专业的环境里去,而不是仅仅在家发展自己的兴趣。这些都是一个优秀家长应该明白的方向和步骤。
无可否认,“英国苹果”的进步十分明显。一天,她告诉我:“你的一句话让我触动很大,‘以孩子的需求为家长最大的需求’,我们原来总是强制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做事,其实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我们要时刻明白并照顾到他们的需求,尤其是精神上的需求啊。”
其实,让“英国苹果”头疼的关于儿子注意力和兴趣班的问题都是一回事情,有效解决问题的不二法则是,利用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兴趣,锤炼孩子的意志和品德,让“人”发生变化,进而让“人”做的很多事情发生变化。
“英国苹果”没有随大流让自己的儿子到外面上这样那样的兴趣班,这蛮难得。只是儿子的兴趣需要妈妈自己到外面学学,以利回来更好地陪伴儿子成长的时候,她选择了迟疑,我感到她这方面需要成长和突破。
2011年3月25日,“英国苹果”再次联系我。她开始了“要不要让儿子上外面的兴趣班”的纠结,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隐约感到她在倒退。
我想,一个人的困惑,往往不是因为心里面没有答案,而是因为有着好多答案,左右为难,无法选择唯一的那个。作为全职妈妈的“英国苹果”,她一定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太多的思考,我要做的就是帮助她完成“临门一脚”的动作。她找不到办法,还是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
我问她:“你自己怎么想的?”她说:“我想应该是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吧,可是现在全中国的教育体制都这样,当大家都上了以后,我的孩子不上就自然而然地落后了。”
“英国苹果”的话语显现了她矛盾复杂的心情。我说:“每个声音都有对的因素,太多的声音面前,自己要有声音。你要始终问自己,我要什么?我最要什么?”她依然说,自己很矛盾,很苦恼。我问她,为什么呢?她说,她既想要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又想让孩子进入小学后成为先进生。
她的两个愿望,置放在一起看,是一对矛盾。她同时想要,但没有能力要到,于是就十分困惑。她同时想要的本身,又说明了她的进步和成长。痛是成长的标志,更多人的生活状态是一种麻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