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水墨的现代历程-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2005年开始,我将实验水墨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实验水墨的出现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相关联,尽管它在1993年才被正式命名,但它的确也是现代艺术思潮在本土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反应。一开始实验水墨是作为一种本土艺术的现代形式而被人们所认识的,它和其他现代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实验性、前卫性和现代性等精神特质。但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实验水墨却渐渐成为抽象水墨的代名词,这不但阻碍了实验水墨的发展,使其前卫形象大打折扣,而且也使得实验水墨逐渐背离了其表征前卫性和现代性的初衷,渐渐开始脱离前卫艺术的阵营。令人遗憾的是,一个原本给人以很多想象空间的前卫艺术现象就这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原因仅仅是因为其所指范围逐渐变得狭窄所致,实验水墨的开放性出现了问题。

    本书写作的初衷是希望能还原实验水墨作为实验艺术的一个分支所应该具有的前卫性和开放性的本来面目,是相信它还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于是,我将实验水墨理解为实验艺术的一个分支,这样实验水墨才可能会具有前卫性和开放性的特质,实验水墨也才会具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写作中我对新水墨艺术圈里出现的“水墨唯画种论”企图、“实验水墨唯抽象水墨论”企图、“实验水墨宽泛论”企图和“实验水墨无所不能论”企图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展开评论,试图对实验水墨的边界、能量及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另外,我始终以前卫性和为艺术的发展与推进提供新的可能性及积极创见作为考量实验水墨精神边界的核心标准,对实验水墨的所指范围和边界进行了新的思考和界定。之所以站在这样的角度做出这样的思考,是因为我始终认为实验水墨不应该成为一个被扔在艺术史中的过时概念,是相信它还能为艺术的推进提供新的可能性和积极的创见!但前提条件是实验水墨要适当开放它的所指。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岛子教授给予了我诸多的支持和帮助。先生为我构建起了艺术批评的知识框架与方法,并在百忙中拨冗为本书作序,在此我深表感谢!

    同时要感谢张志平教授在绘画上对我的培养,先生引领我进入中国画的大门,让我习得了中国画的相关理念与方法。

    本书的出版还要特别感谢熊术新教授、唐嘉庚教授、周文教授、戴杰教授、张炯老师、杨艳老师和蔡莎莎老师的支持与帮助。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陈凤玲老师为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大量工作和给予我的细致指导。感谢蒋茜老师为本书的摘要和目录做的英文翻译。感谢向云波先生为本书设计的精美封面。另外,本书的出版得到了2012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专项经费资助的立项支持,在此,感谢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对本书出版提供的资助。感谢云南财经大学提供的资助。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艺术学界很多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的指导与帮助,由于写作评论的需要,本书引用了部分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均已在书中注明了来源和出处。在此,谨向以上各位专家、同仁、艺术家及参考文献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要感谢我的妻子张莉女士,她为家庭的付出使我能够安心写作。

    由于本人的能力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朱平

    2013年2月21日于昆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