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朱子语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朱子语类》的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生于福建尤溪(今福建省南平县)。南宋著名哲学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朱熹出身于日趋衰落的官僚地主家庭。14岁丧父,在生活不算优裕的条件下,刻苦学习,18岁中举,19岁进士及第,开始走上仕途。做过知南康军、宝文阁待制等官,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但加起来做官不过10年,其余40多年主要从事讲学和著述,因此他主要是作为一个儒家学者在当时享有盛名的。

    在朱熹生活的时代,金兵入侵,中原沦丧,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以宋高宗、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和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同时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更为激化,农民运动已从反对人身依附关系进入到争取财产平均、人身平等的阶段。这时自然科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哲学上,二程的理一元论与张载的气一元论已经建立,理气关系问题的争论更明朗、更尖锐化。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的朱熹尽管也反对屈辱和议,主张收复中原,但当宋朝内部阶级矛盾激化时,他就放弃了积极抗金主张。他从维护封建礼教,巩固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主张重点应是“先安内而后攘外”,强调儒家思想的作用,要求“整顿纪纲”,进行德教。而且他亲自展开了广泛的教育活动,居家谈经、授课、讲学,外出做官,每到一地都大兴学校,建立书院,聚徒讲学,门人弟子遍布天下,形成了闽学学派,与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学派及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学派展开了热烈的辩论。

    朱熹是程颢、程颐四传弟子,他继承发展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思想,同时又利用了当时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主义著作中的某些思想资料,还吸取了周敦颐的“太极说”、邵雍的“象数学”、佛教华严宗的“理事说”等,可以说是兼采众说,“综罗百代”,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全面总结,从而建立起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从理学的发展历史来考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理学的代表人物。理学只是到了朱熹时代,才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反映朱熹理学思想的,是他的著作。朱熹一生讲论、著述、撰注、编辑的学术成果十分丰富,其数量之大,在封建社会学者中是不多见的。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等。《朱子语类》,是朱熹的弟子黄士毅按朱子的学生记录朱熹的言论分类编辑成的,共138卷。后来王佖又编《续语录》40卷。宋末黎靖德汇编成书,共140卷。《朱子语类》涉及文、史、哲诸方面内容,这里的选文是哲学方面的。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了《朱子语类》,收在《理学丛书》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