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的作者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省南海县人,人称“南海先生”。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

    康有为之所以发动领导戊戌变法,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从一个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变成了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从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充当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半封建社会。面对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形势,中国人民大众以及从官僚地主阶级中转化过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不愿中国沦为殖民地,并渴求着一种变化,即把衰弱、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独立、富强、先进的中国。这种求变的愿望,是当时先进人物共同的思想特征。但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都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中国人民及主张改良的先进人物与之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斗争。康有为就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他发动、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试图用自上而下的改良办法来实现资本主义的改革。变法运动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却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康有为领导变法,除当时政治形势需要以外,还和他的文化素养、思想基础有关。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从小接受封建教育,18岁应乡试未售。不久拜广东著名大儒朱次琦为师,深受朱次琦“济人经世之学”的影响。他读了大量的儒、佛经典著作和西方学术译著。其中《易传》的变易观,今文经学的三世说,《礼记》的“小康”、“大同”的思想,陆王心学,佛学,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论、社会政治学说等,对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他从这些庞杂的思想学说中寻求变法维新的理论根据。康有为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上,在1888~1898年间,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1895年第二次上书时,他以一个人京应试的举人资格,鼓动18省到北京参加科举会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给光绪皇帝上万言书,提出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的改革建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事件。这年他考中进士,授予工部主事。他曾组织强学会、圣学会、保国会,主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新知报》,鼓吹改良主义理论。1898年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维新,很快遭到失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到过日本、加拿大、欧洲、印度等地。他顽固地坚持改良主义路线,拒绝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孙中山等人合作,并组织保皇党,反对民主革命,甚至参与张勋复辟活动,堕落为反动分子。

    康有为著作很多,其代表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都有新印本。这些著作以托古改制来指导变法便有隔靴搔痒之弊,不能抗拒顽固派的攻击,需要运用新的思想武器与封建顽固派斗争。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以后,令康有为进呈《俄彼得变政记》,康有为在此书中具体说明了俄国是怎样从一个弱国,经彼得大帝雷厉风行的变法,变为一个强国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