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老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子(前571~471)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

    老子作为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之一。

    老子的传世之作《老子》,即《道德经》,分为“道”和“德”两大部分,集中体现了他的主要思想

    “道”的本来含义大致有三种:1.语言。2.规范,秩序,道路。3.运动,动力。但是老子把它从其本原意义中抽象出来,赋予它一个本体论的意义。在他那里,“道”已成为万物之根,万家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免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老子的“道”相当于柏拉图提示的“逻各斯”和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这种深刻的认识,无疑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天道观划清了界限,表明了中国古代人的抽象思维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德者,得也”。德就是得到道。在人世、社会和政治中如何才能得到道呢?对此,老子提出了“绝圣弃智”的口号,并循着忠→慈→义→仁→德→道的回归路线,希望回到小国寡民之时。他认为“小国寡民”是最自然的,也应该是人最理想的生存环境。小国寡民就是老子道在社会中的再现,具体说来就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乃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思想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即是说任可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对立和转化,并且,他还发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同时,他还看到了事物这种正反之间的转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思想的历史影响

    老子的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国末年的韩非,利用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法则。汉初的黄老之学,也是利用老子的“道”缔结了自己的体系。宋儒朱熹说:张子房深于老子之学,扬子之作《太玄》,亦自老庄中来。程大昌著《易老通言》,以为老子之书,言微趣深,助发道秘,尤为精要,苟能博取,当有大补。

    值得指出的是,老子对近代思想家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魏源在《论老子》中指出:“《老子》,求世书也。”严复也曾强调,“《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

    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老子也是个颇有影响的文化伟人,备受西方人的推崇,仅《老子》的英译本就达到了四十多种,除了《圣经》,没有任何一部书会受到西方人如此的青睐和重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