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界碑,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哲学上,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把“心”看作世界的本体。他认为“心之体无所不赅”,举凡自然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法则,乃至于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等,无一不是它派生的,所以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也就是说,离开“心”,天地万物就不存在。
在认识上,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先验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良知”是“心”的本质,是先天固有的认识,一切事物都包括在“良知”之中,人们的认识就是良知的自我认识。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说:“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总之,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无非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几点。它们之间又是有内在联系的,这就是:“心即理”是“知行合一”说的理论基础,“致良知”则是“知行合一”说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但必须指出的是,王守仁的哲学是为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这体现在他的社会伦理思想上。
在社会伦理思想方面,王守仁主张“存天理,去人欲”,把封建道德说成是人心固有的“良知”,要求去掉欲望,反求内心的道德修养,以达到“天理”。他说:“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此心存守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并且认为,去尽“人欲”,纯是“天理”,就成为了圣人。
王守仁把他的这些理想吹嘘成“千古圣圣相传的一点真骨血”。他说:“人若知这良知决窍,随他多少邪思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显然,他把封建道德伦理的力量吹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他无论怎样神乎其神,也逃不了这样一个命运——君主车驾前面的一头驴。事实上,他与朱熹等道学家一样,都是现世社会秩序的始作俑者和捍卫者,一定程度上站到了反人民的立场。后世的蒋介石、曾国藩等人都很崇奉他,并都曾到其学说中寻找所谓“破心中贼”的反人民、反革命的武器,就是明证。
但在王守仁的学说中也有一些积极的东西,如他主张一切从“吾心之良知”出发,具有冲破封建旧礼教、反对封建权威、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近代不少反封建的思想家都从中受到过启迪和影响。
王守仁还是个著名的教育家。王守仁以自然为师崇尚自然规律,反对以人为的外在价值阻碍生命的生长,这在教育上体现在他所提出的自得、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首先,王守仁从“致良知”的中心思想出发,认为教育只是导引学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得。
其次,他认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在他看来,教学必须注意“从本源上渐渐盈科而进”,个人的发展从婴儿到成人都有他的阶段性。在教学实践中,应照顾到学者的水平。
与循序渐进相通的原则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原则。他说:“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的,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因此,教育要按人的资质与能力慢慢地帮助他。教育与治病一样,必须因人而宜,灵活施方。
显然,王守仁的这种自由灵活的人性化的教育思想,是极有利于人的潜能发挥的,因而也很利于人才的塑造和培养。因此,受到了后世许多教育家的推崇,如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就对其推崇备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