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国学大师,一代学术奇人。他通晓15种文字,研究范围涉猎至史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文学、佛学等几乎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而尤精于史学、语言学和佛学。
陈寅恪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后来又相继到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等国留学,学贯中西。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15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最精。文学是研究史学的工具,陈寅恪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学术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陈寅恪这种掌握多国语言的能力,为他从汉文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中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结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了乾嘉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块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识辨,请教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陈寅恪不仅国学、史学成就卓著,而且其诗才也颇具大家风范。他尤善旧体诗,有《诗存》传世。
陈寅恪因其在学术上博专兼具,成就卓然,被赞誉为“一代学术奇人”。他的学术成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能匹敌者几无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