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宗羲所处的明朝末年,封建君主专制的罪恶本质通过农民起义已经暴露,皇权威风扫地,封建纲常被打乱。清兵入关后,民族矛盾一度上升为主要矛盾,满族贵族为了维持其统治地位,极力挑起民族之间的仇视,对汉族及各兄弟民族人民的反抗进行残酷的镇压。这时汉族地主阶级分化为投降派和抵抗派,广大农民革命军也转变到抗清的立场。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推动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当中一些人产生要求改革腐败政治和批判腐朽理学的进步倾向。另外,在统治集团内部,上下离心争权夺利,激起下级官僚和中小地主阶级的不满,要求对皇室贵族的权力加以适当限制。对君权的怀疑和动摇与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也有密切关系。当时已出现了手工工场与大批雇佣劳动力;而封建统治者又采取压迫工商的政策,引起市民阶层的反抗。这些都使进步的思想家进一步认识到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病,为他们批判君主专制提供了客观社会条件。
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就是同明朝封建统治阶级作斗争,代表下级官吏和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东林党的名士。他主张改革朝政,被宦官魏忠贤陷害。黄宗羲自幼受东林党“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斗争精神的熏陶,19岁时人京为父诉冤,在刑堂上以铁锥毙伤仇人。他发愤为学,年轻时便成为“复社”领导人之一,坚持反对宦官权贵的斗争,几遭迫害,斗志不衰。清兵南下时,他招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斗争失败后,长期过着政治流亡生活,四处奔走。1656年退居家乡,潜心读史,探讨救国济世的实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整理祖国文化遗产,勤奋著述,讲学授业。他一生著作盈车,共60多种,1300多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数学、天文、地理、历法、音乐等许多方面。重要的有:《明夷待访录》、《易学象数论》、《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他儿子黄百家及学生全祖望完成)、《孟子师说》等。他的学术特点在注重史学,开创清代史学的新风。他的学术思想史巨著《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开断代思想史之先河。
《明夷待访录》写成于1663年(清康熙二年),共21篇,有清道光二十七年(1874年)刻本,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分别于1955年、1957年出版了排印本。“明夷”二字是《周易》的卦名,其卦象是,坤上离下,象征日在地中,有智慧被压制。此卦《彖》辞说:“‘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箕子是殷末开明政治家,因反对纣王而被囚禁。武王克殷后,向他请教治国之术,箕子讲了九项“大法”,称为“洪范九畴”。黄宗羲是明朝的遗民,自比于箕子,等待开国之君的来访,所以书名为《明夷待访录》。此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发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这里所选的《原君》就是其中的一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