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任何人要想过好日子,享受好的生活,都必须具备知识和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继承、经营和创造财富,而这些都与学习分不开。所以,聪明的家长,要想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
没有知识,获得财富就是空谈
很多年以前,一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智慧,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三。”
1946年,他们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回答说是35美分。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应该说成是3.5美元,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把手看看。”
20年后,父亲去世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铜鼓,做过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做过奥运会的奖牌。他曾把一磅铜卖到3500美元,当时的他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然而,真正使他扬名的,却是纽约州的一堆垃圾。
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好几个月过去了,无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的他听说后,立即飞往纽约,看过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没有提任何条件,当即就签了字。
纽约许多运输公司对他的这一举动暗自发笑。因为在纽约州,对垃圾的处理有严格规定,稍微出现点问题就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就在一些人要看这个人的笑话时,他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
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把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把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来的灰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现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
所以说,成功者并不是天生就比别人聪明,只是他们更懂得怎样去铸造知识这枚无价的金币。知识比金钱更重要,如果拥有了知识和智慧,获得财富就不是一件难事。
犹太人热爱知识,在他们眼里,知识是唯一的永恒的财富。在历史上,犹太人不断地被驱逐,被迫四处流浪,他们的财富被任意地剥夺。但他们依然可以凭借自己良好的教育、杰出的智慧、经商的经验,重新获得财富。可以说,知识是犹太人保证自身生存的根本,是保证他们在长期的流浪生活中重新振作起来的根本因素。
在每个犹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会经常问他们:“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火烧了,你的财产也被抢光了,你会带着什么逃跑呢?”
如果孩子们的回答是“钱”或者是“钻石”的话,母亲就会进一步地问:“有一种东西比钻石更重要。它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孩子如果回答不上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们带走的东西,不应该是钱,不应该是钻石,而应该是知识。因为知识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还活着,知识就永远跟着你。”
在孩子刚懂事时,犹太母亲就会将蜂蜜滴在书本上,让孩子去舔书上的蜂蜜,其用意是想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
在富有、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知识才是人生无价的财富。知识是永恒的财富,它能引导人走向成功,而且永不会贫穷。
一位犹太富翁在去世前,给他年轻的儿子留下了一份遗嘱。遗嘱中说:“我所留下的财富锁在保险箱里,而开启保险箱的密码则放在电脑里。当你解开电脑程序的密码之日,就是继承我的财富之时。”
富翁生前是个远近闻名的电脑高手,他的密码绝非一朝一夕能够破解的。于是,年轻的儿子从基本的电脑知识入手,啃下了一本又一本高深的电脑书籍,终于破解出了父亲的密码。他用这个密码打开了那个神秘的保险箱,然而,保险箱里除了一张纸条外,别无他物。纸条上写着:“恭喜你已经继承了我的终生财富。金钱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在知识经济年代,它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终生富有,只有知识才可以。我所赚到的金钱已在我的有生之年捐献给了那些需要救助的人们,留给你的只是不断学习与开拓的精神,这就是你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富翁的儿子此时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后来,他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与永不放弃的精神,也成了互联网时代叱咤风云的青年才俊。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正是因为用丰富的知识武装了经商的头脑,犹太商人才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在他们的眼里,知识和金钱是成正比的。只有掌握了知识,特别是掌握了大量的业务知识,才能在经商中不走或者少走弯路,才会先于别人到达目的地,才能更快地赚到更多的钱。
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在这个世界上,世俗的权威不重要,财富和金钱不重要,只有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财富和金钱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而知识则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可靠保证。
在当今世界,知识型经济已成为争夺经济优势的主要手段。处在这样一个多变的世界里,作为家长,要让孩子们懂得: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学习首先是为充实自己
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个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白发,却还只是个小公务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每次想起来就掉泪,有一天竟然号啕大哭起来。
办公室有个新来的年轻人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到底为什么难过。他说:“我怎么能不难过呢?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便学着作诗写文章,想不到刚觉得有点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我又赶紧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浅,不够老成,还是没重用我。后来,换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喜欢青年才俊……我眼看年龄渐高,就要退休了。浑浑噩噩的一生,一事无成,怎么能不难过呢?”
研究学问、学习技能,应该是为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或随时代潮流而盲目地进行。否则,目的不能达成事小,白白糟蹋了一生宝贵的光阴才最可惜。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问到为什么要学习,家长们的答案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前途发展;孩子们则绝大多数不是摇头说不知道,就是回答为了父母。在他们的作文里,比比皆是的字眼是“我一定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老师”、“我在爸爸妈妈的眼中就是一台学习的机器”、“除了关心我的学习成绩,爸爸妈妈根本不知道我真正需要什么”、“父母天天都对我说,学习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来说,学习并非心甘情愿的享受,而是演变为父母命难违下的执行。
在平时,我们总能听到不少家长对孩子在学业上进行抱怨。有的家长说孩子没有上进心,学习不主动;有的家长说学习成了孩子索要礼物的筹码;更有不少的家长说孩子表示只要不写作业,做什么都行……往往一人言毕,满座共鸣。然而,家长在做这些抱怨与责怪的时候,可曾扪心自问,自己可曾帮助孩子寻找学习的目的,可曾让孩子了解学习的意义?其实,如果让孩子知道学习首先是为了充实自己,他们就会学习得更有动力。
有一位中年人,他在上中学的时候也不爱学习。对父母的唠叨,老师的教育充耳不闻,我行我素。只要一到课堂上,他要么趴在桌上呼呼大睡,要么就逃学去玩。勉强混到初中毕业,接着去参军,可到了部队才发现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后来,同去的许多战友都顺利考上军校,可他服完兵役后只能回老家。虽然分到一个好工作,混了大半辈子,又遇到了企业改革。单位实行的是考试竞聘上岗,他又因文化层次太低,成了下岗工人。他很后悔当年没有好好学习,可这却已成了他一生中无法挽回的损失。
所以说,只有好好学习,掌握文化知识,才能走好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
有一对贫穷的父母,在孩子懂事以后,凑了一笔钱,带孩子来到当地最有名的餐厅,给孩子点了一份高级西餐。因为他们的钱只够孩子一个人的消费,所以,父母就坐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孩子享受高雅的音乐、美味的食品、顶级的侍者服务。很多人看到这一家人的行为都很费解,甚至想要批评教育那个孩子。然而,这对夫妻却不以为然,他们告诉孩子,如此的美味、如此地受人尊敬是他们自己从来没有享受过的,但他们不希望孩子将来也这样。他们想让孩子明白,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今天父母可以凑钱带他来吃这顿美味,但是将来的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去争取。后来,这个孩子发愤读书,成了一个事业有成的人。
这对父母的做法让孩子明白,要想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就要确定学习的目的。总之,学习动力的形成,不是灌输使然,而是要形成自觉,要引导孩子,让孩子对自己成长、生活的小环境和大环境有正确清晰的认识,有危机感。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要热烈响应,并积极参与其中,任何人都应该真心向往竞争。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家长要让孩子有危机感,这无可厚非,但是这个危机感要适度,不能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要有一定的护佑。这个护佑当然不是指权势和金钱,不是父母的代替,而是与孩子一起的努力,一起的奔跑前进,是交流和鼓舞带来的信心。
我们知道,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而言,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只有辨别了风向,才能一路顺风。学习也是一样,只有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才能沿着航标努力前进,风雨兼程。
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苹果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就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斯蒂夫·乔布斯小时候生活在着名的“硅谷”附近,邻居们大都是惠普公司的职员,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乔布斯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一个惠普的工程师看他如此痴迷,就推荐他参加公司的“发现者俱乐部”。这是个专门为年轻工程师举办的聚会,每星期二晚上在公司的餐厅中举行。在一次聚会中,乔布斯第一次见到了电脑,他开始对计算机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
上初中时,乔布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与比他年长5岁的沃兹见面。沃兹是学校电子俱乐部的会长,对电子也有很大的兴趣。两个人一见如故,8年后,他们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
19岁那年,还在读大学一年级的乔布斯,辍学成为雅达利电视游戏机公司的一名工程师。
在这之后,乔布斯继续自己年少时的兴趣,常常与沃兹一起,在自家的小车库里琢磨电脑。他们梦想着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可当时市面上卖的都是商用电脑,体积庞大不说,价钱也极其昂贵,于是,他们准备自己开发。
制造个人电脑需要微处理器,当时的8080芯片零售价要270美元,并且还不出售给未注册公司的人。二人没有灰心,继续寻找,终于在一个计算机产品展销会上买到了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6502芯片,功能与英特尔公司的8080相差无几,而价格却只要20美元。
带着6502芯片,两个狂喜的年轻人回到车库,开始了自己伟大的创新。他们设计了一个电路板,将6502微处理器和接口以及其他一些部件安装在上面,通过接口将微处理机与键盘、视频显示器连接在一起。仅仅几个星期的时间,电脑就装好了。乔布斯的朋友们都被震动了,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其貌不扬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会给以后的世界带来多大的影响。
精明的乔布斯很快估量出这种自制电脑的市场价值所在。为了筹集批量生产的资金,他卖掉了自己的小汽车,同时劝说沃兹也卖掉了他珍爱的惠普65型计算器,得到了一笔资金。
1976年愚人节那天,乔布斯、沃兹及乔布斯的朋友龙·韦恩做了一件影响后世的事情:他们三人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公司的名称由偏爱苹果的乔布斯一锤定音——称为苹果。后来流传开来的就是那个着名的商标——一只被人咬了一口的苹果。
可以说,正是因为乔布斯对电脑的兴趣,引领他迈向了成功。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习的老师。的确,孩子的成长需要兴趣的培养,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坚持去做,最终成为自己的爱好,伴其一生。
2001年5月,美国某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其他的四把锁在哪一只或哪几只抽屉里?
一位刚移民美国的中国学生恰巧赶上这场考试。看到这个题后,觉得很是为难,因为他不知道这到底是一道语文题还是一道数学题。考试结束后,他去问他的担保人——该校的一名理事。理事告诉他,那是一道智能测试题,内容不在书本上,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回答,老师会根据他的观点打分。
最后中国学生在这道9分的题上得了5分。老师认为,他没答一个字,至少说明他是诚实的,凭这一点应该给一半以上的分数。让他不能理解的是,他的同桌回答了这个题目,却仅得了1分。同桌的答案是,盖茨带的是财富抽屉上的钥匙,其他的钥匙都锁在这只抽屉里。
后来,他的这位美国同桌写信去向比尔·盖茨请教答案。比尔·盖茨在回信中写了这么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兴趣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孩子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对孩子来说,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其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劳,也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既轻松愉快,又能取得好成绩,但实际情况往往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孩子一讲到学习就头痛,他们怕读书,怕做作业,更怕写作文。遇到这些情况,不少家长都束手无策。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孩子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能够促使孩子自觉地去学。
让孩子产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及时鼓励孩子的成功。成功是使孩子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孩子一旦获得成功,就会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下去。因此,家长应鼓励、引导孩子,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实际上,每个孩子的智力、接受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家长应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制定一些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觉得能够做到,就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就会获得成功。当他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时,就会有兴趣、有信心去实现下一个目标。随着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孩子就会不断取得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树立目标,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家长要耐心引导,适时帮助,使孩子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学会拼音和常用汉字后,可让他们给外地的亲戚写封短信,并请求远方的亲人抽空给孩子回信,让他们尝到学习的实际效用,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另外,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经常在家中打、骂孩子,拿孩子和班上的优秀学生对比,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他的不满等,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在告诉我们,乐于做最可贵。所以,作为家长,要想让孩子不再在自己的威逼下学习,一定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比成绩单更重要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注重对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的确,成绩单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验,是老师、家长和孩子自身反馈信息的一个渠道、一种手段。这只是测评孩子学业的一个参考,因为分数的高低并不能用来评判孩子的一切。但在考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分数的高低决定着孩子的升级、升学、就业的现实状态下,分数变成了学习的目的,变成了孩子、家长、老师追逐的唯一目标。
而且,还有许多父母把对孩子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把对孩子的亲疏宠责都与考试分数挂钩,逼着孩子去为分数而学习,结果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的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他们对孩子的考试分数增加或减少特别敏感,看到孩子得了90分、100分便眉开眼笑,对孩子大加赞扬甚至用金钱作奖励;倘若孩子的考试分数低了,便板着面孔,马上念起“紧箍咒”,一训、二罚、三检查,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更有甚者,一旦看到孩子的考试分数不合自己期望,便对孩子非打即骂,上演了一幕幕的家庭悲剧。
其实,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是一项比较单一的检测,这基本上是对孩子学到的书本知识的抽查。分数永远只是个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
爱因斯坦在四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这时,父母有点儿着急了:“难道他是低能儿,是个傻子?”父母为他请来了医生,却没有检查出什么毛病。小爱因斯坦在常人眼里,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不大会说,一方面则因为他总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人觉得有些低能、傻气,大人们甚至怀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碍。人们无法理解,这个幼小孩子所提出的貌似可笑无知的问题,原来出自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求知欲。
爱因斯坦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把他送到了离家不远的学校。与同龄孩子相比,小爱因斯坦依然显得十分木讷,动作迟缓呆笨。在班上,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每次被老师叫起来背诵课文,便呆头呆脑一句也念不出来。同学们私下里都嘲笑他,认为他是一个“差劲的落伍生”。爱因斯坦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
10岁那年,小爱因斯坦告别了小学,成了一名中学生。此时的德国军国主义思想如洪水猛兽般到处泛滥,横冲直撞。在学校里也不例外。那些老师像军人一样将希腊文、拉丁文一个劲儿地往学生头脑里塞,而学生的职责就是背、背,整天都是背。对这种学习方式,小爱因斯坦烦透了,于是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了自学数学上,数学成了他中学时代最大的业余爱好。对数学的热爱来自于爱因斯坦叔叔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叔叔非常喜欢数学。有一次,爱因斯坦叔叔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写了勾股定理,并满脸神秘地对爱因斯坦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2000多年以前的人就会证明了,你也来试一试。”12岁的爱因斯坦此时还不懂得什么叫几何,但他被这个定理迷住了,决心试一试,他一连几个星期苦苦思索,寻找着证明的方法,到第三个星期的最后一天,他竟然把这个定理给证明出来了。他第一次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他的创造才能萌动了。随着年龄的增大,爱因斯坦的眼界逐渐开阔,能使他产生兴趣的事物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不过,私下表现出色的爱因斯坦在老师的眼里却一文不值。一次家长会上,爱因斯坦的父亲问孩子的班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可以从事什么职业。这位老师竟直言说道:“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这位老师对小爱因斯坦的成见非常深,认为他是一块朽木,已再无雕刻的价值,竟勒令他退学。就这样,爱因斯坦15岁那年就失学了,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辍学之后,爱因斯坦靠着自己的自学能力,又学完了《大众物理科学丛书》。正是这本书,不但使爱因斯坦破除了宗教权威的迷信,而且引导他立下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宏图大志。在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后,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我们知道,很多大科学家在小的时候都显得平庸无奇,有的甚至还很笨拙。但是,谁又能想到,若干年后,他们都变成了改变世界的伟大人物。因此,只要肯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才。
因此,作为家长,更应该学会去引导孩子,鼓励孩子,使孩子们朝着自己的目标一直不停地努力。相反,过分地责备孩子,只能打击孩子们的自信心,使他更无助。
作为家长,相信你已经懂得该怎样“对付”自己的孩子了。虽然他的成绩不是很好,但不要“以成绩论英雄”。如果孩子是因为家庭的殷实而不学习导致的学习成绩不好,那么家长就应该好好引导,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产生学习的兴趣。
家长可以主动找老师联系,请老师帮助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家长越是找不准孩子学习问题原因的,越要及时找老师讨论,请老师出出主意。有的老师分析不透没关系,还可以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家长要知道,分数只能从侧面反映一个人的学习情况,不能代表孩子学习质量的全部,考卷也不能判定一个人的价值。作为家长,应体谅一下那些因为分数不好而愁容满面的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
向他人学习的孩子才能学得更快
美国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学习。他把一家毫不起眼的杂货零售店发展成了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他的创意却全都来自于“偷师”。在创业初期,沃尔顿便经常“光顾”竞争对手的店,去了解他们的商品价格和经营策略。他把别人好的创意用到自己的企业中,并且每天都致力于改善企业经营模式。沃尔顿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偷学别人的做法而感到羞耻或故意隐瞒,他承认打折等营销创意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他说:“我的很多营销手法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可能没有人像我这样勤于拜访企业,每次拜访的时候我都会问很多问题,这样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假如沃尔玛沉浸在‘全市最大型的超市’这项荣誉中,墨守成规,那它就无法生存到现在。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嘲笑别人的错误,而要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我们该关心的不是别人的缺点,而是别人的优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拿手的好戏。”
最聪明的人是乐于和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凡是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进步会比较快,而不注意这一点的人,则进步较慢。
还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一天,大象和蚂蚁发生了一场争论,它俩都认为自己的力气比对方大。大象指着一棵大树对蚂蚁说:“你能拔起这棵树吗?”蚂蚁无能为力,大象就用鼻子把树连根拔起。蚂蚁走到一片草叶前,对大象说:“你能搬动这片草叶吗?”大象无论如何也不能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叶,而蚂蚁却能背起草叶轻松自如地走动。最后,他们请天神来评判。天神听了他们各自诉说的理由,也无法判断谁的力气大。
向别人学习并不是坏事,学习他人的优点,运用到自己身上,这确实是个好方法。如果一叶障目,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不肯向别人学习,只能停留在自己的视线里,永远没有进步。
向他人学习有助于我们提高,这一句话对任何人都成立,更何况孩子。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定得到过许多人的教诲,他们都是孩子的良师益友。然而,影响孩子成长的不仅仅是这些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精心培育孩子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孩子日常学习或生活中,每天要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孩子学习,可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只要孩子树立标杆思维,善于学习,同样可以从身边任何一个人身上吸取他们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点。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为了更好地打造自己,孩子必须学习他人,尤其要向优秀的人学习。那些表现优秀的人,他们的身上往往会有很多孩子不具备的优点和品质,向他们学习,孩子才能看清自己同别人的差距,为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树立一个标尺。所以,如果孩子身边有学习好的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去问问他们是怎么学习的。虚心向他们请教,然后按照他们说的去做,成绩就会有提高。
不过,向别人学习,首先要有谦虚的态度。古往今来,大凡伟人名流,无不是谦虚好学的忠实履行者。恩格斯曾说过:“我一生所做的都是我预定要做的事情……我演的只是配角……而我想我还做得不错。我高兴我有马克思这样的主角。”列宁曾经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些什么。”
美国第三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提出:“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杰斐逊出身贵族,他的父亲曾是军中的上将,母亲是名门之后。当时的贵族除了发号施令以外,很少与平民百姓交往,他们看不起平民百姓。然而,杰斐逊没有秉承贵族阶层的恶习,主动与各阶层人士交往。他的朋友中当然不乏社会名流,但更多的是普通的园丁、仆人、农民或者是贫穷的工人。他善于向各种人学习,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一次,他和法国伟人拉法叶特说:“你必须像我一样到民众家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的饭碗,尝一尝他们吃的面包,只要你这样做了的话,你就会了解到民众不满的原因,并会懂得正在酝酿的法国革命的意义了。”由于他作风扎实,深入实际,虽高居总统宝座,却很清楚民众究竟在想什么,到底需要什么。这样,他就在密切群众关系的基础上,成为一代伟人。可以说正是谦虚谨慎的态度让杰斐逊成为了美国史上着名的总统之一,他懂得谦逊,因而成就了他从平凡走向辉煌。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在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面前,不要有自卑心理。有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不愿意向学习好的同学请教学习方法和经验。其实自卑并非人天生就有的。
美国着名的成人教育学专家卡耐基发现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生来就胆怯、害羞、脸红的人。这些心理的异常现象都是人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因某种经历诱发生成的。既然是后天,就能克服。卡耐基还说:“世界上没有一点都不胆怯、害羞和脸红的人,包括我自己。人人都有,只是程度、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所以,要想让孩子各方面得到提高,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自卑心理。
另外,家长要告诉孩子,在向别人学习时应注意不要失去自我:一只鹰在羊群中叼了一只羊,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于是,也想学鹰的样子。结果,它力量太小,怎么叼也叼不起来,却让牧羊人给逮住了……
还有两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个是“东施效颦”,一个是“邯郸学步”。学习别人,这是个无可争议的话题,但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让孩子丢失了自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从别处获得的经验。
会思考的孩子才善于学习
每个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也常常夸奖自己的孩子如何聪明,能背多少唐诗等等。然而,聪明不仅仅体现在背诵、识字上,更主要的是看孩子会不会思索。会思索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主意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因此,教会孩子思索就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时,就会独立地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晚年住在美国普林顿一所简朴的木板房子里。邻居有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放学后,时常来看望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喜欢经常检查她的功课和作业。有一次,孩子拉着他的手亲昵地问:“爱因斯坦爷爷,这道题怎么做?”爱因斯坦和蔼地说:“孩子,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有时,爱因斯坦会对小女孩稍加启发地说:“我给你指个方向,不过,答案还得用你的头脑去找!”
原来,爱因斯坦自己在少年时候就是个爱思考问题的孩子。他在14岁时,能够自学几何和微积分,在自学中一旦遇到困难,总是细心琢磨,反复思考,直到实在算不出来时才向别人请教:“给我指个方向吧!”但是不等人家开口,他就提出要求说:“不要把答案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后来,他成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当人们赞誉他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时,爱因斯坦就会笑着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拿破仑·希尔说:“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事实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森和欧内斯特·卢瑟福一共培养出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天才们不仅懂得如何去思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且为我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英国剑桥大学的迪·博诺教授说:“一个人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造的潜力,但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但如果驾驶技术不好,同样不能把车开好。相反,你尽管开的是一辆旧车,然而驾驶技术高超,照样能把车开好。很显然,这里在智商高和会思考之间画上了不等号。”
所以说,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孩子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家长总是给孩子们布置太多的作业,以为题目做得越多越好,有的家长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外,还另外要给孩子布置作业,孩子的业余时间也被林林总总的培训班所占据。可家长想过没有,孩子整天忙忙碌碌,脑子里被动地填塞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却没有时间进行思考,难得有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将它们融会贯通,这样能把知识学好吗?那么,父母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呢?
第一,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许多孩子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问必答,虽然解决了孩子当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孩子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没有好处。
聪明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启发孩子去想,去分析,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看书,查参考资料等,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示范,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等方法,让孩子学习思考的方法,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第二,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要多向孩子发问。
向孩子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答案不是唯一的开放性问题,例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孩子发问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
第三,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调查显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而在专制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则不敢畅所欲言,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
第四,让孩子来处理问题。
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不要一味地包办,应当与孩子一起讨论、共同设计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分析、归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第五,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
许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思考,不是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逻辑思考或者推理的时候,孩子们往往因为知识和经验有限而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父母要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让孩子拓展思维的领域。
着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因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而对化学研究的发展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他不仅仅是懂化学,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涉及,这些知识在他制定元素周期表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由此看来,作为家长,父母不要扼杀孩子新奇的想法,要注重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多给孩子创造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善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一位长年在阿拉斯加进行研究工作的人,曾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狼族的好奇心的故事:
有一次,这位研究工作者在寒冷的原野外奔波于不同的观测站,进行资料搜集的工作。当他从雪车上下来,准备开始搜集资料时,突然有一种强烈的被“跟踪”的感觉。当他缓缓地转过身之后,恐惧从头顶直窜脚底,吓得他浑身发颤,直冒冷汗。
原来,他发现身后的一小片树林中,有五六只野狼正在凝视着他。他意识到,当银灰色的狼群融入纷飞的白雪之中时,那情景美丽得令人震惊、令人畏惧。它们寸步不移,而他,则是动弹不得。最后,当他缓慢地跨上雪车驶离现场,回头张望狼群时,发现它们仍旧站立原处,凝视着他的离去。
过了一段时间,飞驰过好几英里的路途之后,他停在另一个观测站前,开始进行该站的资料搜集工作。就在此时,他又一次感受到同样的感觉——震惊得动弹不得。当他转过头往后看时,清楚地看到它们全在。同一群灰色的“鬼魂”,正以凝望的眼神勾引着他的心神。
当天,同样的情景不断地重复出现,直到他结束工作,返回基地帐篷为止。他说,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形,也能预期狼群可能跟随他的移动。不过,直到后来,他才知道狼群很清楚:野外的世界是它们的世界,而帐篷内的世界,则是他的世界。
在那一整天里,狼群的表现充分显露出它们对他,以及他的“雪车”的好奇心。它们并没有进行任何威胁性或攻击性的行为。只有当他滞留某处工作时,它们才会远远地眺望着他,而他从来不知道它们究竟是如何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的。
由于好奇,狼群之间经常进行各种嬉戏,这与人类小孩子之间的嬉戏并没有什么差别。它们有时扭打,有时是躲藏在树木或岩石后面,设陷阱偷袭彼此,有时是玩“躲猫猫”,以各式各样的方法追逐友伴。狼族从这种赢得竞赛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自信”,同时也提高了寻找食物的技能。
人类也是如此。在人类社会里,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好奇是人的探索精神的体现,是人类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活动的精神动力。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小时候就是一个特别好奇的儿童。有一天,他看到老母鸡蹲在窝里孵蛋,他很好奇,就去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告诉他:“母鸡在孵小鸡。”到了吃饭的时候,爱迪生不见了。全家人到处去找,最后发现他蹲在邻居的鸡窝里。妈妈问他在干什么,他一本正经地说:“我在孵小鸡。”可以说,正是由于爱迪生从小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刻苦学习钻研的精神,才成长为大发明家。
对新事物好奇,并试图摆弄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都想要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孩子最初的求知欲表现属于好奇心、对周围的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喜欢去看、去摆弄。
英国着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受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吓得哥哥险些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正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驱使着焦耳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一个个新问题,最终成了一个成功的物理学家。
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不是人人都有,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家长的影响或是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求知欲的通道。孩子只有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内在欲望产生的强烈渴求才会一直激励他去奋斗,会使他集中所有的精力以实现目标。退一步而言,即使他失败了,他也绝不会后悔,因为起码他自己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没有得到只是暂时的,有目标就有希望,也就更接近成功。否则,孩子只会在成功之后感到失落,因为他得到的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想探个究竟,小的时候更是这样,孩子会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感到惊奇,常常会向父母问这问那,久而久之,即使是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不免感到麻烦、费劲,其实他们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学习、成长的良机。所以,在生活中,家长要善于保护和开发孩子的好奇心。
第一,家长要鼓励孩子细心观察生活,大胆地提出问题。假如你想让孩子的智慧之花早日绽开,让你的孩子有创新的灵感和激情,那么,就让他仔细观察生活吧!一个不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一切都漠然视之的人是不会拥有一颗好奇之心的。
第二,家长要时常和孩子讨论问题,并尊重孩子的观点。父母可以在与孩子闲谈的过程中,把闲谈深入一步,转为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讨论的话题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在讨论时,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毕竟,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第三,家长要让孩子自己探索问题。有的父母只是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就会使孩子不能很好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四,家长要经常与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父母可以和孩子多逛逛游乐园、动物园,等等。因为户外活动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是培养孩子创造精神的好环境。
如果你想让孩子在未来有个幸福的人生,就从现在开始把培养孩子好奇心这一任务纳入你的教子计划中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