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的产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原文

    山南,以峡州上,(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

    襄州、荆州次,(襄州,生南漳县山谷;荆州,生江陵县山谷。)

    衡州下,(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

    金州、梁州又下。(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生襄城、金牛二县山谷。)

    淮南,以光州上,(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

    义阳郡、舒州次,(生义阳县钟山者,与襄州同;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

    寿州下,(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山同也。)

    蕲州、黄州又下。(蕲州,生黄梅县山谷;黄州,生麻城县山谷,并与荆州、梁州同也。)

    浙西,以湖州上,(湖州,生长城县颐渚山谷,与峡州、光州同;生山桑、儒师二寺,白茅山悬脚岭,与襄州、荆南、义阳郡同;生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啄木岭,与寿州、常州同;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与金州、梁州同。)

    常州次,(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生圈岭善权寺,石亭山,与舒州同。)

    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宣州,生宣城县雅山,与蕲州同;太平县生上睦、临睦,与黄州同,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生桐庐县山谷;歙州,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

    润州、苏州又下,(润州,江宁县生傲山;苏洲,长洲县生洞庭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

    剑南,以彭州上,(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棚口,与襄州同。)

    绵州、蜀州次,(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与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木茶。)

    邛州次, 雅州、泸州下,(雅州,百丈山、名山;泸洲,泸川者,与全州同也。)

    眉州、汉州又下。(眉州,丹棱县生铁山者;汉州,绵竹县生竹山者,与润州同。)

    浙东,以越州上,(余姚县生瀑市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

    明州、婺州次,(明州,贺县生榆荚村;婺州,东阳县东目山,与荆州。)

    台州下。(台州,丰县生赤城者,与歙州同。)

    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

    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

    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二、解析

    《八之出》论述了唐代的茶叶产地,但陆羽的论述是并不完整的,即如茶树原产地区之一的云南,即未予列入。本节系根据《八之出》的内容,着重述评唐代的茶叶产区、从唐代茶叶产区看我国的名茶和唐代以后的茶叶产区以及茶叶品质与自然地理的关系。

    唐代茶叶产地,据《八之出》所述,遍及当时的八道。道是唐代开元二十一年(733)以后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一级;道以下设州郡,相当于现在的专区一级;州(郡)以下设县,相当于现在的县一级。以唐时的道、州、县与现在的省、地、县比较,只是为了说明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三级的概念。事实上,唐代道所辖的地区远较现在的省为广,州和县所辖的地区也大都与现在的专区和县不同。

    唐代道的设置,曾经有过一次较大的变更。最先一次的设置是在唐贞观元年(627),这次是根据自然形势和当时的交通情况,将所辖地区划分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道),二百九十三州;变更道的设置是在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这次是由于所辖地区有所扩展,而原来有些道的辖区过大,因重新划分为十五道,即将山南、江南各分为东西两道,并增设黔中道和京畿、都畿道。据开元二十八年(740)户部统计,共置328个郡、府,1,573个县,户数为8,412,871户,人口为48,143,609人。

    《八之出》所述的八道,其中山南、江南、淮南、剑南、岭南五道仍沿用十个道的旧名,黔中则采用十五个道的新名,浙西和浙东都不在十道或十五道之内,而是采用唐乾元元年(758)所设置的浙江西道和浙江东道的方镇名(这两个道原在江南道的辖区之内)。八个道的名称出处不一,读起来显得有些混乱。同时,《八之出》把浙西、浙东割裂开来,在这两个道之间夹上一个剑南道,这就使人感到很不清楚。估计这种排列方法,陆羽的原稿本不应如此,可能是在后来刻印《茶经》时予以误植,但始终未予改正。现在为了便于了解土地相近的浙西、浙东的茶产地情况,除已在“译文”内将浙东径列于浙西之后,并将剑南改列在浙东之后外,在此也即照此种排列方法加以述评。不过,从这里却可以证实《茶经》成书的年代是在唐乾元以后(即公元758年以后);同时,也可把八个道作为(茶经)作者按自然地理所划分的八个茶叶产区(茶区)。这八个道(或茶区)遍及现在的湖北、湖南、陕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十三个省(区)的地区,足见唐代的茶叶产区已相当广大。

    《茶经》中的注,其中很多不是陆羽所注,这是已在《前言》中说明了的。《八之出》中的注,比其余任何一章都多,这究竟是否是陆羽自己所加的注,已无从查考,但既是为唐代茶产地的《八之出》作注,则注中所说的县和县以下的山、寺、村也应是唐代的茶产地,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些山、寺、村的产品,因已无参考价值,所以在述评时一律从略。

    三、唐代茶叶产区

    在《八之出》的原文和注中,具体列出了唐代产茶地区的八个道、四十三个州郡、四十四个县的名称,有的还指明产于某山、某寺、某村,有面有点,颇为详细。《茶经》作者写作的依据,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陆羽亲自到过的地方,如浙西道、淮南道的某些州;二是从其它资料中收集来的,如剑南、浙东、淮南道的某些州(见《七之事》);三是由于“往往得之”而掌握茶叶样品知其产地的。当然这三方面的资料并不是孤立地运用的,《八之出》的写成,是陆羽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书面资料和对茶叶样品加以综合研究的结果。

    对《八之出》加以具体的剖析,可以发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难避免的。这里举出一些例子如下:

    首先,《八之出》中,所列的道以下的州(郡),从各该州所隶属的道来说,虽与当时的行政区划基本一致,但也有错误的地方。例如,衡州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江南道,而《茶经》列在山南道内;福州、建州都属于江南道,而《茶经》则列在岭南道内。唐代江南道的辖区很广,在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尚未把江南道划分为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以前,其辖区包括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湖北、四川的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以及贵州的东北部地区,浙江西道和浙江东道(简称浙西、浙东)也包括在江南道内,《茶经》把浙西、浙东分列出来,就使江南道的辖区与它实际所辖的地区大不相同。

    其次,在《七之事》中,《茶经》作者曾提到汉代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的“荈诧”;按司马相如曾奉命通“西南夷”(即作为汉王朝的使节访问西南地区的兄弟民族),到过茶树原产地区之一的云南,《七之事》中又提到过三国魏傅巽《七诲》中的“南中茶子”,南中也包括云南在内。陆羽撰写《茶经》时,云南已成立了南诏国,不在唐的行政区划之内,《茶经》未把南诏列入《八之出》内,可能是这个缘故,但从“出”的含义来说,是应该把南诏(即云南)列入在内的,但《茶经》却未注意及此。

    第三,根据现有的史料,在《八之出》中尚漏列下述产茶地区:

    (1)杨州,唐代的扬州属淮南道,其治所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产蜀冈茶。五代蜀毛文锡的《茶谱》对蜀冈茶有如下的记载:“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旁蜀冈,其茶甘香,味如蒙顶焉。”所以,蜀冈产茶,尚在唐代以前。

    (2)越州的剡县,在唐代属浙江东道,相当于今浙江嵊县地方,产越州剡溪茶。唐代僧人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曾提到“剡溪茗”,还称誉这种茶是“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见《昼上人集》卷七)。陆羽与皎然是忘年之交,过从甚密,但这一名茶产地,在《八之出》中却未述及。

    (3)夔州的茶岭,夔州在唐代属山南道,相当于今四川奉节、巫溪、巫山、云阳等县地方。夔州产茶岭茶,唐韦处厚有《茶岭》诗:“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茶岭茶是可以与唐代有名的贡茶——顾渚紫笋茶和蒙顶茶比美的名茶。

    (4)眉州的南安和武阳,这两个地方都在唐剑南道眉州境内。南安在今四川乐山县,武阳在今四川彭山县。据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

    (5)什邡县,属唐剑南道的汉州,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什邡县,山出好茶”。

    (6)黔州的黔阳,唐代黔中道的黔州,相当于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地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中在列举唐代名茶时,曾说:“蜀之茶,则有……黔阳(相当宁今四川彭水县地方)之都濡……皆产茶有名者。”

    (7)江州的庐山,江州,唐代属江南道,相当于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彭泽、湖口、都昌等县地方。江州的庐山产茶,开始于西晋或东汉时期,唐白居易在《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一诗中,有“架岩结茅芋,斯壑开茶园”之句,说明了唐时在庐山香炉峰栽植茶树的情况。

    四、从唐代茶叶产区看我国的名茶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名茶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名茶,除了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川等省的个别地方在唐代以前就已有生产外,绝大部分是自唐代开始才生产的。下面就以各省(区)地方志的材料为主要依据,从唐代的茶叶产区介绍我国过去和现在的主要各茶。

    (一)山南茶区

    1.峡州

    峡州在唐代是一个著名的茶产地,又是一个名茶产区。据唐·李肇《国史补》介绍说:“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同时他还把峡州的这四种茶,和湖州顾渚的紫笋、寿州霍山的黄芽等很多名茶并列。因此,唐·郑谷在《峡中尝茶》诗中对峡州茶赞赏地说: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前尝;吴僧漫说雅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龙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诗中的“小江园”,在峡州境内,所以郑谷才有“小江园里火前偿”之句。又诗中所说的雅山、鸟嘴,指的是宣城的雅山茶和蜀州的鸟嘴茶,郑谷说这两种茶的品质次于峡州茶,是和陆羽在本章说的等次一致的。但是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的《茶谱》和高濂的《遵生八笺》虽都认为峡州的碧涧、明月也是当时的名茶,却在“品第”时说:

    “石花(指蒙顶石花)最上,紫笋(指顾渚紫笋)次之,又次则碧涧、明月之类是也。”

    (1)远安县

    据清咸丰《远安县志》(1858年)说:远安茶,以鹿苑为绝品,鹿苑以外,还有产于凤山附近的凤山茶。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僧人金田曾作诗赞美鹿苑茶说是:“山精玉液晶超群,满碗清香座上熏”。现已在鹿苑一带创制出一种黄茶晶类的鹿苑茶。

    (2)宜都县

    据《七之事》所引的《夷陵图经》说,“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黄牛、荆门、女观、望州这些山都位于宜都县境内。

    (3)夷陵县

    唐代的夷陵茶是峡州所产的名茶之一。到了清代,县东的东湖产有东湖茶。

    2.襄州

    3.荆州

    在唐代,荆州的仙人掌茶,是当时的名茶之一,它是由著名诗人李白及其族侄僧中孚发现后闻名于世的。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并序》中说: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唯玉泉真公(真公,当是玉泉寺的当家和尚)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观,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青莲居士李白也。”

    这里,李白说玉泉寺的当家和尚真公“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是由于常常采饮这种茶,所以才能“还童振枯”(意思是“返老还童”),这就把仙人掌茶的作用过分地夸张了。下面就节引一些诗句: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这便是上面所说的‘还童振枯’)。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荆州的仙人掌茶,自李白等发现以后,历经宋元等朝,直到明代,依然被视作名茶为人们所称道。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说:

    “……唐人尚茶,茶品极众……楚之茶,则有荆州之仙人掌……皆产茶有名者……”

    至于江陵茶产,据明·陈继儒《茶董补》引唐·李肇《国史补》说:“江陵有楠木。”又据同书引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说:“大柘枕,出江陵。”大柘枕,是属于片茶类的名茶;至楠木茶,陈继儒则把它列为“山川异产”的一种名茶。但据清乾隆《江陵县志》(1794年)说,江陵不产茶,上面所说的产有楠木茶和大柘枕茶的江陵,指的都是江陵郡。不过,另据清光绪《江陵县志》(1876年)的记载,则明明是把楠木茶(写作丹木茶)列入江陵县的茶产之中的。

    4.衡州

    (1)衡山县

    衡山县,是以衡山得名的。衡山,古称南岳,在今湖南衡山县西,山有七十二峰,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为著。石廪峰产石廪茶,唐代诗人李群玉在《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诗中说:

    “客有衡岳隐,遗予石廪茶;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圭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加;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一瓯拂昏昧,襟鬲开烦孥,顾渚与方山,诸人留品差;持瓯默吟咏,摇膝空咨嗟。”

    由于诗人在品尝了石廪茶之后,感到它能“拂昏昧”、“开烦擎(纷杂的意思)”,因而对当时很多人关于湖州颐渚茶和福州方山茶的过高评价,感到不平。

    此外,据清·高自位等所著的《南岳志》(1753年)说:

    “茶,岳产特丰……煮以峰泉,味甘香,不减顾渚。”衡山还有一种被称为“衡岳上品”的闯林茶,据清·刘献廷《广阳杂记》说:

    “衡山水月林主僧静音,馈余阗林茶一包……此茶出石罅中,乃鸟衔茶子堕罅中而生者,极不易得,衡岳之上品也,最能消胀。”(阗,音zuān,钻俗字)

    (2)茶陵县

    5.金州

    在唐代,金州是有所谓贡茶的一个州,据《新唐书·地理志》说:“金州汉阴郡土贡:茶牙”。

    (1)西城县

    在唐代,西城县附近的紫阳县(今陕西紫阳县),产有紫阳茶。据清道光《紫阳县志》(1843年)说:

    “紫阳茶,每岁充贡,陈者最佳,醒酒消食,清心明目……”

    这里所说的“陈者最佳”是不对的,绿茶一般是越新越好,否则,色、香、味都要减弱,特别是在包装或贮藏条件不良的时候,更是如此。紫阳现在生产的名茶是“紫阳毛尖”,它是条形绿茶,以焕古滩(原名宦姑滩)桂花庄所产的毛尖品质最为名贵。

    (2)安康县

    6.梁州

    (1)襄城县

    (2)金牛县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陕西茶叶生产,从唐代以迄现在,都仅限于汉水流域,其他地区是不产茶的。陆羽这里所说的金州、梁州,其辖境便都在汉水流域。

    (二)淮南茶区

    1.光州

    光山,在唐代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地。据清乾隆《光山县志》(1786年)说:

    “……宋时光州所产片茶,有东首、浅山、薄侧等名,又于光山、固始并置茶场,则昔时亦产茶处也……”同《县志》又说:

    “今县境不甚产茶,惟连康山有之,然品味不及闽、吴产远甚。”

    2.义阳郡

    义阳县,在今河南信阳市南。据民国《信阳县志》(1934年)说:

    “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义阳土贡品有茶,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

    现信阳地区生产的针形绿茶信阳毛尖,仍是我国内销名茶之一,以信阳县东云山所产的品质最佳。

    3.舒州

    舒州,在今安徽舒城附近。舒城所产兰花茶,具有浓郁的兰花香。毛主席1955年曾亲自到该地视察,并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

    太湖县,相当今安徽太湖县地。北宋时代的舒州太湖茶场,是当时的十三茶场之一。到了清代,太湖县仍有产茶的记载,据清同治《太湖县志》(1872年)说:

    “物产茶,饭茶多出上乡。”

    潜山,是太湖县境内的一个山名,它和下面所说的又名为天柱山的潜山,并不是同一个山。这里的潜山,一名皖公山,又名皖山。据民国《潜山县志》(1920年)说:

    “茶,以皖山为佳产。皖峰高矗云表,晓雾布漫……故其气味,不待薰焙,自然馨馥。而悬崖绝壁间有不种自生者,尤为难得,谷雨采贮,不减龙潭雀舌也。”

    4.寿州

    关于寿州的茶产情况,据清道光《寿州志》(1829年)说:

    “唐、宋史志,皆云寿州产茶,盖以其时盛唐、霍山隶、寿州、隶安丰军也。今土人云: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可以消融积滞,蠲除沉疴……”

    盛唐县,在今安徽六安县。六安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所知的名茶之一。这里先简单谈一下六安茶当中的小岘春。

    明·王象晋所著的《群芳谱》,曾列有六安州小岘春茶。后来,清雍正《六安州志》又赞赏地说六安州小岘春是“茶之极品”。六安州即今六安县,小岘,山名。所以名之为“小岘春”,当是取“六安茶起,小岘春至”之意。

    又六安还产有提片、瓜片、梅片等片茶,驰名遐迩,松萝茶,也颇著名。

    霍山,是指属于盛唐县的一个山名。霍山一名潜山,又名天柱山。

    霍山黄芽是历史上名茶之一。据古代史书记载,“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这里所说的“寿春之山”,就指的是霍山,可以想见,霍山黄芽已久享盛名了。到了唐代,李肇所著的《国史补》,也把寿州“霍山之黄芽”列为唐代的名茶之一。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集解”里,当谈到唐代名茶时,也在“楚之茶”之中列有“寿州霍山之黄芽”。

    霍山所产的天柱茶,在唐代是经常为诗人们所吟咏的,如唐薛能《谢刘相公寄天柱茶》诗,说天柱茶是:

    “偷嫌曼倩桃无味,捣觉嫦娥药不香……”

    又如唐秦韬玉《采茶歌》说:

    “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获篾……老翠香尘下才热,搅时绕箸天云绿……”

    六安茶是由明代才开始入贡的。据清康熙《六安州志》(1699年)说:

    “茶……六安名亦最若。但自霍邑分治(霍山是自明弘洽七年即1494年由六安州境内分出来重新置县的)后,茶山数十处皆在霍。惟天竺山、齐头冲、杭石冲、源口四处为州境茶山,岁摘无几,较霍之男妇力作,歌声满谷……者,十不及一,乃人习而不察,尽目之为六安,殊不知霍享其实,六当其名耳。”

    如上所说,六安茶之产于六安州的,还不及产于霍山县的十分之一。所以说是“霍享其实,六当其名”。但据清乾隆《霍山县志》(1749年)说:

    “六安茶,六安与霍山所并产也,茶以六安名。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故辖于州而名之。然亦纪实之词也。霍邑山多硗确,六安地广且饶,产茶实浮于霍……”

    这里说的和《州志》所说就有矛盾,可能是纂修《霍山县志》的人考虑:如茶生产得多,则所担负的税负和贡茶也要相应增多,所以说出“六安……产茶实浮于霍”的话,实际上,《州志》说的情况,还是符合实际的。

    5.蕲州

    蕲州,是唐代的名茶产地之一。唐李肇《国史补》说:“蕲州有蕲门团黄”。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集解”里,当谈到唐代“楚之茶”时,也举出蕲州蕲门之团黄,这就说明这种茶也是一种派传已久的名茶。

    另据清咸丰《蕲州志》(1852年)说:

    “土产云雾茶,出仙人台,味最佳,诸茶莫及。”

    黄梅县,相当今湖北黄梅县地。据清顺治《黄梅县志》(1660年)说:

    “……距县七十里,更上曰紫云山……及造其巅,坦夷宽旷,东西环拱……峰顶僧人每年植茶,名紫云茶。”

    6.黄州

    黄州在唐代以前就是一个有名的茶产地,州属的黄冈,又是一个采造贡茶的地方。到了宋代,黄冈依旧有茶入贡,王禹僻的《茶园十二韵》便是吟咏黄冈园里的贡茶的。今节引该涛的一些诗句如下:

    “勤王修岁贡,晚驾过郊原;蔽芾余千本,青葱共一园……舌小侔黄雀,毛狞摘绿猿……缄滕防远道,进献趁头番……”

    州属麻城县,相当今湖北麻城县地。

    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曾有麻城山原出茶的记载,北宋仁宗年间(1023年前后),在麻城一地所买的茶,竟达二十八万四千余斤。到了清代,麻城仍是一个产茶地方,据清光绪《麻城县志》(1876年)说:

    “黄蘖山,在县东北九十五里,上产茶。”

    又据民国《麻城县志续编》(1935年)说:

    “……麻城产茶之山不一,以龟峰为最佳,山麓附近各地出产亦旺,而品稍逊……他如天台山、垒峰山,覆钟尖处所产均美……”

    现已在麻城龟峰山海拔600—800米的东南沟、龟尾、柿坪山一带创制出特种绿茶——龟山岩绿。

    (三)浙西茶区

    1.湖州

    湖州在唐代以前就是一个很有名的名茶产地。据《七之事》引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说:“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上章中曾谈到乌程县所出的御荈,甚至可以上溯到三国吴孙皓的时代,可见湖州产茶,是由来已久的。唐代湖州的顾渚紫笋茶,是最负盛名的贡茶之一。

    (1)长城县

    长城县,是唐乾元年间(758—759)湖州的属县之一。

    顾渚,山名。陆羽有《顾渚山记》一卷(一说为二卷),是有关顾渚山的一般记事的专著,今已失传。

    顾渚紫笋茶,是以其“色紫而似笋”得名的,也是符合陆羽所说的“紫者上”、“笋者上”的。唐代顾渚紫笋茶是作为贡茶的,宋嘉泰《吴兴志》(1201年)在叙述唐代义兴(今宜兴)的贡茶情况以后,曾说:

    “顾渚与宜兴接,唐代宗以其(指义兴)岁造数多,遂命长兴均贡。”

    长兴为了制造贡茶,曾设有贡茶院,据上引的《吴兴志》说:

    “……旧于顾渚源建草舍三十余间,自大历五年(770)至贞元十六年(800)于此造茶……至贞元十七年(801),刺史李词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以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引顾渚泉亘其间,烹蒸涤濯皆用之。”

    北宋初年,据清康熙《长兴县志》(1673年)说是先“贡而后罢”,但在南宋时代,则又作为“贡品”入贡了,据上引的《吴兴志》说:

    “顾渚……今崖谷之中,多生茶茗,以充岁贡。”

    明洪武八年(1375),曾将元代改贡茶院为磨茶院的制造“贡茶”的处所,并规定每年只贡茶芽二斤。至永乐二年(1404),又增贡茶数为三十斤,这种“止贡南京”的贡茶,直到万历年间(1573—1619)还在继续入贡(以上据明万历《湖州府志》1576年和清康熙《长兴县志》1673年)。

    顾渚山侧的明月峡,还产有被称为“绝品”的名茶,据上引的《吴兴志》说:

    “明月峡,在长兴县顾渚侧,二山相对,壁立峻峭,大涧中巨石飞走,断崖乱石之间,茶茗丛生,最为绝品。张文规诗曰:明月峡中茶始生。”

    明代的许次纾在《茶疏》里说:

    “姚伯道云;明月之峡,厥有佳茗,是名上乘。”

    明月峡所产的茶,明代有的人称它为岕茶。据明汪道会《和茅孝若试岕茶歌,兼订分茶之约》说:

    “……去年春尽客西泠,茅君遗我岕一器,更寄新篇赋岕歌,蝇头小书三百字;为言明月峡中生,洞山庙后皆其次……”

    长兴不但有明月,峡的岕茶,而且还有罗岕茶。据明万历《湖州府志》(1576年)说:

    “长兴又出罗岕茶,在乎辽三都,最为苏常所珍。”

    虽然明屠隆《考槃余事》说“阳羡俗名罗岕”,而清康熙《长兴县志》(1673年)说:

    “阅熊令明遇《罗岕茶疏》云:今人多以阳羡即罗岕,岕有茶不上百年,山不数陇,似于阳羡有名之时未合”(《罗齐茶疏》恐为《罗岕茶记》之误)

    按长兴、宜兴两地毗邻,自唐以来所产茶叶一般也都同名,如紫笋茶、罗岕茶等都是这样。

    长兴还有次于罗岕茶的张坞茶,据上引的清康熙《长兴县志》说:“张坞,在县治西北四十五里平定一都,产茶,为罗岕之次。”

    (2)山桑、儒师二寺

    (3)白茅山悬脚岭

    悬脚岭,据上引的清康熙《长兴县志》说:

    “……去县治西北七十里,以其岭脚下垂,故名。唐时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分山造茶,宴会于此,有景会亭(当为境会亭之误),一名芳岩,以岭中为两州之界……”

    (4)凤亭山伏翼阁

    (5)飞云、曲水二寺

    (6)啄木岭

    唐代在顾渚贡茶院制造贡茶时,要用顾渚泉来“烹蒸涤濯”。所谓顾渚泉,就是源出于啄木岭的金沙泉,金沙泉在唐代也是作为“贡品”和顾渚紫笋茶同时入贡的。

    (7)安吉县

    (8)武康县

    2.常州

    常州在唐代是最有名的名茶产地之一。据明成化《毗陵志》(1483年)说:

    “唐常州土贡……紫笋茶。”

    (1)义兴县

    义兴县,是唐乾元年间(758-759)常州的属县之一。君山,名唐贡山,是唐代贡茶——阳羡茶的产地。据明万历《宜兴县志》(1590年)说:

    “唐贡山,即茶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均山乡,东临罨画溪,山产茶,唐时入贡,故名。”

    又据明·周高起《洞山岕茶系》说:

    “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遂置茶舍于罨画溪,去湖汉一里,所供岁万两。许有谷诗云‘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是也。其山名茶山,亦曰贡山,东临器画溪,修贡时,山中涌出金沙泉。杜牧诗所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者是也。山在君山乡,县东南三十五里。”

    这里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许有谷的诗句“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说明他对陆羽以阳羡茶入贡的倡议,表示出无限惋惜之意。如果确是因陆羽一言而使无数茶农“手足皆鳞皴,悲嗟遍空山”(唐袁高《修贡顾渚茶山》诗中语),那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很大的缺点。

    另外,南岳山也是阳羡茶的另一产地。据上引的明万历《宜兴县志》说:

    “南岳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山亭乡,即君山之北麓……盖其地即古之阳羡产茶处,每岁季春……采以入贡。”

    上引的《洞山齐茶系》也说:

    “南岳产茶不绝,修贡迄今(指明代)……后来檄取(指朝中发檄文收取),山农苦之。”

    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南岳茶”。

    (2)圈岭善权寺,石亭山

    圈岭即离墨山,据清嘉庆《宜兴县志》(1797年)说:

    “……(离墨)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

    下面简述一下罗岕茶。

    罗岕茶是自明代起才闻名于世的。据明·许次纾《茶疏》说:

    “介于山中谓之岕,然齐故有数处,今惟洞山最佳。”

    但据上引的《洞山岕茶系》所说的,则洞山开始产茶的年代,还可以上溯到唐代。《洞山界茶系》说:

    “岕茶之尚于高流(意思是岕茶为名人高士所尚),虽近数十年中事,而厥产伊始,则自卢仝隐居洞山,种于阴岭,遂有茗岭之目。”

    茗岭山,一名闽岭,在过去的宜兴县西南八十余里,山脊与长兴分界,是八十八处岕茶的产地。《洞山岕茶系》说:

    “罗岕去宜兴而南蝓八九十里,浙宜分界,只一山冈,冈南即长兴山,两峰相阻,介就夷旷者,人呼为岕云。有八十八处,前横大涧,水泉清驶,漱润茶根,泄山土之肥泽,故洞山为诸齐之最。”

    如上所述,产于江苏宜兴的罗岕茶,和产于浙江长兴的罗岕茶,实际上是同一产品。但对此也有加以评述的,如明许次纾《茶疏》说:

    “近日所尚者,为长兴之罗岕。”

    又如屠隆《考槃余事》说:

    “阳羡俗名罗齐,浙之长兴者佳,荆溪稍下。”

    荆溪指的就是宜兴。可见人们对于茶的品评,是各有其鉴别标准的。

    3.宣州

    (1)宣城县

    宣城雅山,一名鸦山。鸦山之所以得名,据宋梅尧臣的鸦山诗,说是:“昔观唐人诗,茶韵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

    这就叫以看出,雅山茶在唐、宋两代是都被认为是名茶的。另据明王象晋《群芳谱》说:

    “宣城县有丫山……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其茶最胜……题曰丫山阳坡横文茶。一名瑞草魁。”

    (2)太平县

    太平县,是有名的茶产地。现在的太平猴魁,仍属国内少数高贵名茶之一。

    4.杭州

    杭州在唐代是一个很有名的产茶地区,也是陆羽经常往来的地方。

    (1)临安县

    据清乾隆《临安县志》(1759年)说:物产有御茶,并据同《县志》说:

    “(南宋)咸淳《临安志》:黄岭山佳茗。(明)万历旧志:

    黄岭山岁贡御茶。(清)康熙旧志:黄岭山每年……贡御茶。”

    黄岭山,据上述的咸淳《临安志》(1268年)说:在于潜县西二十里。

    (2)于潜县

    据清康熙《于潜县志》(1673年)说:

    “邑之仰食于茶者十之七。”

    又据清嘉庆《于潜县志》(1810年)说:

    “邑中各山皆产茶,出米坞者亦清美。”

    (3)天目山

    天目山产有云雾茶,是浙江所产的名茶之一。据上引的《临安县志》说:

    “(明)万历旧志;云雾茶出天目,各乡俱产,惟天目山者最佳。”

    又据民国《天目山名胜志》(1935年)说:

    “天目多云雾,山势既高,茶为云雾笼罩,色、香、味三者俱胜,因之,云雾茶驰名中外。”

    另据明·屠隆《考檠余事》说:

    “天目,为天池、龙井之次,亦佳品也。《地志》云:山中寒气早严,山僧至九月即不敢出,冬来多雪,三月后方通行,茶之萌芽较晚。”

    不过,天目山茶在唐代,从陆羽归入的等次来说,它的品质同于舒州的“次”。明田艺蘅的《煮泉小品》也说:

    “鸿渐品茶又云:杭州下,而临安、于潜生于天目山,与舒州同,固次品也。”

    径山,是天目山的支脉,也是去天目山的中途站,它所产的径山茶,据上引的《煮泉小品》的品评,是远不及天日山茶的。

    (4)钱塘县

    钱塘县,相当今浙江杭州市地方。杭州西湖是驰名中外的游览胜地,而西湖龙井茶又是驰名中外的名茶。这里就先谈一谈龙井茶。

    陆羽在《八之出》里未提到龙井茶,这说明当时还没有“龙井茶”的名称。龙井原名龙泓(据明田艺蘅《煮泉小品》说:“龙泓今称龙井,因其深也”),在西湖南高峰前凤篁岭下。据传,北宋时释辨才曾筑亭于此,认为龙井水既清冽,龙井附近产茶又甚佳,从此龙井茶始为人所知。

    但龙井茶之名扬各地,还是从明代开始的;据明万历《钱塘县志》(1609年)说:

    “老龙井茶品,武林第一。”

    武林,山名,即今西湖灵隐、天竺诸山。明代很多茶书,如许次纾的《茶疏》,屠隆的《考檠余事》,高濂的《遵生八笺》等,已都对龙井茶有很高的评价了。今节引《遵生八笺》的一些论述如下:

    “茶之本性实佳,如杭之龙泓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但出龙井者方妙,而龙井之山,不过十数亩,此外有茶,似皆不及。”

    龙井茶的特色,据上引的《钱塘县志》说:

    “茶出老龙井者,作豆花香,色青味甘,与他山异。”

    (5)天竺、灵隐二寺

    陆羽在唐贞元中(800年前)游杭,住在灵隐寺时,曾作有《天竺、灵隐二寺记》一文。陆羽此文后来曾刻制成碑,树于下天竺寺的曲水亭畔。现已失传。

    关于上、下天竺以及西湖其他一些地方的茶产情况,据上引的宋咸淳《临安志》说:

    “钱塘宝云庵产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者,名白云茶。东坡诗云:白云峰下两枪新。又宝严院垂云亭亦产茶,东坡有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太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盖南北两山……大抵皆产茶。”

    5.睦州

    唐·李肇《国史补》在列举唐代名茶时曾说“睦州有鸠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也有“睦州之鸠坑”,列为唐代“吴越之茶”的名茶。

    有人认为,睦州的鸠坑茶就是陆羽所说的“睦州,生桐庐县山谷”的茶,但据明嘉靖《淳安县志》(1524年)说:

    “鸠坑源,在县西七十五里,其地产茶,以其水蒸之,香味倍加。”

    这就说明鸠坑茶是产于淳安县的,淳安县是睦州的治所,所以说是“睦州之鸠坑”。据此,陆羽所指的当是桐庐的另一种茶。明万历的《严州府志》(1613年)曾说:

    “按唐志,睦州贡鸠坑茶,属今(指明代,下同)淳安县。

    宋朝既罢贡,后茶亦不甚称,而分水县有地名天尊岩生茶,今为州境之冠,分水盖析于桐庐,鸿渐所云是已。”

    就是陆羽所说的唐代产于桐庐县山谷的茶,在宋代是还作为“贡品”的。据清道光《分水县志》(1845年)引《六研斋笔记》载:“邑天尊岩产茶最芳辣,宋时充贡。”

    6.歙州

    歙州,也就是徽州,过去徽州所属各县无不产茶,是一个很有名的茶产地。据明弘治《徽州府志》(1502年)记载:

    “旧有胜金、嫩桑、仙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又有不及号者,是为片茶八种,其散茶号茗茶。”

    在明代,徽州还产有一种远近驰名的松萝茶,明冯时可的《茶录》记述它的采造缘起说:

    “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徽之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也。”

    冯时可所说的松萝茶“实非松萝所出”的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据记载,松萝山“以多松名,茶未有也”。松萝茶,以产于州的属县歙县的为最多,由于松萝茶在明代已盛名远播,所以歙县茶有的品质虽“本轶松萝上”,但也概名之曰松萝茶。例如当时的紫霞山茶,在明人记载中,是称为“最上品”的,却被叫做松萝茶。谢肇制的《五杂俎》,曾把松萝和虎丘、罗岕、龙井、阳羡、天池并列为“茶之上者”。许次纾在《茶疏》中也认为,“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唐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与齐(茶)雁行。”并说:“往郭次甫亟称黄山,黄山亦在歙中,然去松罗远甚。”所谓黄山,指的是黄山云雾茶。黄山在歙县西北,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其所以称为黄山云雾,是由于它产于常在云雾间的“壁立千仞”的高峰上,清康熙《黄山志定本》(1679年)说它“微香冷韵,远胜匡庐”。目前生产的黄山毛峰,属绿茶类中的称为白毛尖的条形茶,是我国特种名茶之一。

    陆羽特别提到的歙州婺源,相当今江西婺源县地。据清乾隆《婺源县志》(735年)说:

    “茶,常品为多。其云松萝茶者称佳品……松萝山在休邑,借名耳。”

    婺源的绿茶,久享盛名,特别是在国外销售时,虽也统称“屯绿”,但因品质特优,婺源绿茶被视为“屯绿”中的最优品类。1958年以后,婺源茶区人民和科技人员又创制出婺源“茗眉”,作为“礼茶”,已受到了中外饮茶者的一致好评。

    7.润州

    据清乾隆《江南通志》(1736年)说:

    “江宁天阙山茶,香色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

    摄山,一名栖霞山,山麓有栖霞寺。与陆羽交谊甚深的皇甫冉,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说明当时的栖霞山是还有野生茶树的。近年来,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和中山陵园生产的“雨花茶”,是全国特种绿茶之一。惜以产品很少,未能供应各方需要。

    8.苏州

    (1)长洲县

    长洲县的名茶,除洞庭山茶外,还有产于虎丘山的虎丘茶。虎丘茶是由宋代起才闻名于世的。据清乾隆《苏州府志》(1747年)说:

    “虎丘金粟房旧产茶极佳,烹之色白如玉,香如兰,而不耐久,宋人呼为白云茶。”

    清康熙《虎丘山志》(1676年)也说:

    “虎丘茶,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宋人呼为白云茶。”

    明清两代,虎丘茶虽已被誉为名茶,但以产量既不多,又为达官贵人所禁据,因之一般人是享用不到这种名茶的。据明屠隆《考粲余事》说:

    “虎丘(茶)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惜不多产,皆为豪右所据,寂寞山家无由获购矣。”

    又据上引的《虎丘山志》说:

    “(虎丘茶)……山岩隙地所产无几,又为官司禁据,寺僧惯杂赝种,非精鉴家卒莫能辨。”

    虎丘山在明代还产有次于虎丘茶的天池茶,但就在当时,对天池茶的品评,已有了截然相反的看法。如明·屠隆《考槃余事》说它“青翠芳馨,瞰之赏心,嗅亦消渴,诚可称仙品,诸山之茶,尤当退舍”,而明·许次纾《茶疏》则说“往时士人皆贵天池……自余始下其品,向多非之,近来赏音者,始信余言矣”。不过,虎丘茶之优于天池茶,大致是肯定的。据传,虎丘茶“点之色白如玉”,“稍绿便方天池物,天池茶中,杂数茎虎丘则香味迥别”。所以明·冯梦祯在《快雪堂漫录》中认为虎丘是茶中的“工种”,天池就只能是“臣种”。

    (2)洞庭山

    洞庭山茶,在宋代是列入“贡品”前名茶。据上引的《苏州府志》说:

    “宋时,洞庭茶常入贡,水月院僧所制尤美,号水月茶,载续图经记。近时佳者名曰碧螺春,贵人争购之。”

    碧螺春,以其香异,俗名之为“吓杀人香”。“碧螺春”这个茶名,是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所题的。现在仍然是驰名国内外的和龙井茶齐名的名茶。

    (四)浙东茶区

    1.越州

    越州所属各县无不产茶。从州产名茶来说,据明万历《绍兴府志》(1586年)的记载,则有:

    “府城内卧龙山瑞龙茶;山阴天衣山丁瑰茶,兰亭花坞茶;会稽日铸岭日铸茶,陶宴岭高坞茶,秦望山小朵茶,东土乡雁路茶,会稽山茶;诸暨石笕茶;余姚化安瀑布茶,童家岙茶;上虞后山茶,嵊剡溪茶。”

    关于日铸茶,宋·欧阳修在《归田录》里是把它誉为两浙茶品中的“第一”的,瑞龙茶则是茶种出自日铸而又与日铸并称于当世的另一名茶。宋嘉泰《会稽志》(1201年)曾说:

    “日铸岭,在会稽县东南五十五里,岭下有僧寺名资寿,其阳坡名油车,朝暮常有日,产茶绝奇,故谓之日铸……日铸有名颇晚,吴越贡奉中朝,土毛毕入,亦不闻有日铸,则日铸之出,殆在吴越国除之后。今会稽产茶极多,佳品惟卧龙一种,得名亦盛,几与日铸相亚。卧龙者出卧龙山,或谓茶种初亦出日铸,盖有知茶者谓二山土脉相类,及艺成信亦佳品……自顷二者皆或充包贡,卧龙则易其名曰瑞龙,盖自近岁始也。”

    越州州属各县所产名茶,已见上引的明万历《绍兴府志》。但从现在看来,《府治》所载,尚多漏略。如嵊县(唐代叫做剡县)除剡溪茶外,据宋高似孙《剡录》(1214年)所说,还有瀑岭仙茶、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茶、焙坑茶、细坑茶九种。这九种名茶中,直到清代末叶,有的还继续为人所知。据清同治《嵊县志》(1870年)说:“今大昆茶以孔村者为佳,小昆茶以油竹潭为佳。”又如上虞县除产于县署后山的后山茶外,后来还有以地得名的凤鸣山茶、覆卮山茶、鹁鸪岩茶、隐地茶和雪水岭茶。据清光绪《上虞县志》(1891年)对鹁鸪岩茶的注释说:“产岩之上下,采取烘干,有细白毛,名曰白毛尖,其味隽永,颇为难得。”对隐地茶则说:“近以此茶为最佳。”又如诸暨县除石览岭茶外,还有清宣统《诸暨县志》引《浙江通志》所说的对乳茶,这种茶,“质厚味重”,号称“最良”。此外,会稽县在清代初年还产有一种“味取其香,色取其白”而价又最贵的兰雪茶。

    陆羽提到的余姚瀑布泉岭的“大者殊异”的“仙茗”,也就是他在《四之器》和《七之事》中所引述的关于余姚人虞洪在瀑布山所获的大茗。

    2.明州

    四明山,是浙江四大名山之一,迂延今鄞县、奉化、余姚、上于、嵊县、新昌等县,也是浙东茶区的一个名产地。过去的四明山,建有很多禅寺,其中的多数禅寺,都各产茶。现在是我国的平水珠茶的主要产地。

    至于贺县(应为郎县),相当今浙江鄞县地。

    鄞县从宋、元时代起即已产有名茶,据清乾隆《鄞县志》(1788年)引《勾余土音诗话》说:

    “元以十二雷之区茶入贡,鄞之太白茶为近出,然考舒嫩堂天童虎跪泉诗——灵山不与江心比,谁为茶仙补水经,则宋时已有赏之者,因更名日灵山茶。”

    又据同《县志》说:

    “茶……以太白山为上,凤溪次之,西山又次之。太白出者,每岁采制,充方物入贡。”

    3.婺州

    早在唐·李肇的《国史补》中即有“婺州有东白”的记载。另外五代蜀毛文锡在《茶谱》中说:婺州有举岩茶。后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在列举唐代名茶时,又在“吴越之茶”中列有“金华之举岩”。

    关于举岩茶,有人认为它产于兰溪县的茶山,并说举岩茶仍为明代的名茶之一。兰溪县是属于原婺州及金华府的,所以也可以说成“金华之举岩”。

    至于东白茶,可能系指东阳县东白山所产的茶。现在,东阳的东白山茶,以外形肥壮、具有兰花香著称。

    4.台州

    天台山,是浙江四大名山之一,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浙东茶区的名产地。旧传,天台山高一万八千尺,周回八百里,有桐柏、赤城、瀑布、佛泷、革顶、香炉等峰。据宋嘉定《赤城志》(1223年)说:

    “按陆羽《茶经》,台州下注云:生赤城山者,与歙同。桑庄《茹芝续谱》云:天台茶有三品,紫凝为上,魏岭次之,小溪又次之。紫凝,今普门也;魏岭,天封也;小溪,国清也。而宋公祁答如吉茶诗,有佛天雨露,帝茹仙浆之语,盖盛称茶美,而不言其所出之处。今紫凝之外,临海言延峰山,仙居言白马山,黄岩言紫高山,宁海言茶山,皆号最珍,而紫高茶山,昔以为在日铸之上者也。”

    其中的紫凝,一名瀑布山,明万历《天台山方外志》(1601年)说:

    “瀑布山,一名紫凝,在县(指天台县)西四十里三十二都,山有瀑布,垂流千丈……其山产大叶茶。”

    可惜的是,以上所说的天台茶的三品,到了清代初年,都已不再出产。清乾隆《天台山方外志要》(1767年)的记载是:

    “桑庄《茹芝续谱》云:天台茶有三品,紫凝、魏岭。小溪是也,今诸处并无出产。”

    近年来,天台山的茶叶已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天台的华顶茶,有独特的色香味,已一致认为它是浙江的名茶之一。

    (五)剑南茶区

    1.彭州

    (1)九陇县

    九陇县,即今四川彭县。

    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约在1692年前)说:彭县西三十里有至德山,一名茶笼山。据传,唐开成年间(836-840),曾有释罗僧在茶笼山居住过。当他在山“修行”期间,可能修建有以至德山为名的禅寺,但这已是陆羽死后几十年的事了。

    (2)棚口

    棚口(即堋口)有茶城,在原堋口县西北十五里,说明堋口是一个产茶很多的地方。五代蜀毛文锡的《茶谱》即对包括棚口在内的彭县的产茶地有较详的叙述。

    2.绵州

    绵州,居涪江右岸,北负龙安山(—名茶坪山),过去是四川的茶产中心地。但据民国《绵阳县志》(1932年)说:

    “……其称绵州者,乃绵州旧属之龙安县及西昌、昌明、神泉诸县,皆产茶之地,今绵阳境内茶树无有……”

    (1)龙安县

    龙安县,因龙安山得名,其辖境相当今四川安县地。

    安县,是《七之事》中所引述的晋代刘琨要其侄刘演为其买茶的地方,可见安县在很早以前已是一个有名的茶产地了。据清同治《安县志》(1863年)说:

    “安县西北境内沿山一带素产春茶。”

    过去的龙安还产有一种名茶,叫做骑火茶。明·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曾把龙安之骑火茶和剑南的蒙顶石花、湖州的顾渚紫笋等名茶并列。骑火茶产于今绵阳地区的平武县。

    (2)西昌县、昌明县、神泉县

    唐·李肇《国史补》在列举唐代名茶时,曾说:“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其中除小团茶查无记载外,这里简单地谈一下其他三种名茶。

    昌明是唐代以后的名茶产地,唐诗人白居易曾有“渴尝一碗绿昌明”的诗句,所谓“绿昌明”就指的是昌明县所产的茶。另外,上引的《国史补》中,还记载有西藏王赞普用昌明茶等招待唐朝使臣的故事,说明昌明茶在当时业已输入西藏,并被认作是名茶的。

    神泉县以县西有神泉得名,泉冬温夏凉,饮之能除宿疾。神泉县也是东川茶的产地之一。

    兽目茶曾与唐代名茶之一——蒙顶茶齐名。据清同治《彰明县志》(1871年)说:

    “兽目山,在县西二十里……产茶甚佳,谓之兽目茶。即今青岩山。”

    3.蜀州

    蜀州是唐代很著名的茶产地。毛文锡的《茶谱》即曾指出:蜀州所属的晋原、洞口、横原、味江、青城等地所产的横牙、雀舌、鸟嘴、麦颗、片甲、蝉翼等茶,都是散茶中的最上品。

    上列蜀州的五个产茶地区,除青城将在下面再为介绍外,这里简单谈一下横原、洞口和味江。

    据清光绪《崇庆州志》(1877年)说:

    “州西怀远镇万家坪山中产毛尖茶……怀远镇,即古横原也,见《通志》,第不知怀远之名起于何时,及阅毛文锡《茶谱》,蜀州晋原、洞口、青城、横原所出鸟嘴、雀舌、蝉翼、鳞甲,皆散茶最上者;考文锡为五代蜀人,乃知宋以前即有此称,又与蜀州晋原并举,必起自唐时也。”

    又据民国《崇庆县志》(1926年)说:

    “西山夙以产茶名,孟蜀毛文锡《茶谱》之横原、洞口,即在于是……白茶之美者,产味江之龙石崖,其干独红,味为较胜。”

    由此可知,横原、洞口和味江,都在今崇庆县境内.至于晋原。因查无记载,暂从略。

    青城县,因山为名。青城山茶,历来是以名茶作为“贡品”的,清代所贡芽茶的数量,竟达八百斤。据清光绪《灌县志》说:

    “今则谷雨前嫩芽之有毛者称良,然不易得,有贡茶故耳。”

    在这里附带谈一下灌县的另一名茶——沙坪茶。

    清光绪《灌县志》引毛文锡《茶谱》说:

    “玉垒关外宝唐山有茶树,产于悬崖,笋长三寸五寸,方有一叶两叶。”

    这说的就是沙坪茶。又据明代杨慎《沙坪茶歌》的叙述,则《七之事》中所引述的西晋张载诗句中“芳茶冠六清”的芳茶,说的也是沙坪茶。因此,沙坪茶很早以前就是一种名茶了。

    4.邛州

    邛州从唐代起就是一个有名的茶产地,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说:

    “唐人尚茶,茶品益众……蜀之茶,则有……邛州之火井、思安……皆产茶有名者。”

    另据清同治《大邑县志》(1868年)引毛文锡《茶谱》说:

    “邛州之临邛、临溪、思安,有早春、火前、火后、嫩绿等上、中、下茶。”

    南宋的魏了翁,还著有《邛州先茶记》,这就说明直到南宋邛州还是一个名茶产地。

    邛州的产茶地方,明时传有十八堡,但据民国《邛崃县志》(1922年)说:

    “其实邛州产茶之地,何止十八堡,龙溪、川溪、双河,三坝皆产白毫……西南北诸山,处处产茶,自春及秋,均可采撷……其名有芽茶、家茶、孟冬、銕,并有阳山、阴山之分。”

    5.雅州

    原雅州所属的产茶各县中,以荥经县的观音寺茶和太湖寺茶较为有名。观音寺茶,产于荥经县箐口驿观音寺,清宗室果亲王入藏时,曾品尝过观音寺茶,后来便采茶入贡,成为定例。太湖寺茶,产于荥经县小溪坝太湖寺,清乾隆《荥经县志》(1745年)说:

    “小溪坝……产茶极多,惟太瑚寺茶品绝佳……昔人咏之曰:品高李白仙人掌,香引卢全玉液风。”

    唐代曾置有百丈县,就是因百丈山得名的。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茶出百丈山者最优。”

    名山户是唐代的名茶之一——蒙顶茶的产地。

    唐宋两代的著名诗人如白居易、孟郊、文彦博、苏轼等都曾有诗句赞咏蒙顶茶。例如唐·白居易诗“茶中故旧是蒙山”,“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又如宋·文彦博:“露芽云液胜醍醐”。

    蒙顶茶在唐代是剑南道唯一的贡茶,据《唐志》说:

    “贡茶之邢十有六,剑南惟雅州一郡而已。”

    这里所说的雅州的贡茶,就指的是蒙顶茶。

    名山在清代初年,还产有一种名茶叫做雾钟茶。它产于过去名山县东北三十里的香花崖下,树大合抱,老干盘屈,枝叶秀茂,据传是康熙年间所植。它之所以名为雾钟,是由于“斟入杯中,云雾蒙结不散”之故。但据清光绪《名山县志》(1892年)说:“名山茶自蒙顶而外,皆不甚佳,其味苦涩而短薄。”

    6.泸州

    在第一章里,曾引述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的记载,说明在北宋初年泸州野生着需要攀登到树上才能采摘芽叶的大茶树,可以推想,这样的大茶树,在唐代当已存在。看来,这种“泸茶”,是和陆羽在《一之源》中所说的“两人合抱者”的大茶树是一样的。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在列举唐代名茶时,曾说:在“蜀之茶”中,有“泸州之纳溪”。纳溪县在唐代大体上相当于泸川县地。陆羽这里所说的泸州的泸川茶,可能指的就是纳溪茶。另据民国《泸县志》(1938年)说:

    “大南山,周数十里,产茶最盛。”

    大南山,在过去的泸州直隶州南四十里。

    7.眉州

    据清同治《嘉定府志》(1864年)说:

    “眉州洪雅、昌阖、丹棱,其茶如蒙顶……其散者,叶大而黄,味颇甘苦,亦片甲;蝉翼之次也。”

    又据民国《眉山县志》(1923年)说:

    “……西南三峰山产茶,可比蒙产,故《寰宇记》列眉州为产茶州县。”

    《寰宇记》就是上面所说的宋代的《太平寰宇记》。

    峨眉山是眉州境内的名山,峨眉白芽茶,则是四川过去的名茶。这种茶的特色是,茶味“初苦后甘”,宋陆游有诗说,“雪芽近自蛾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雪芽就是白芽。峨眉山的茶产,到了清代中叶,为数还很多,据清嘉庆《峨眉县志》(1813年)说:

    “自峨山万年寺以下,一路山地,多系茶山。”

    又据清乾隆《丹棱县志》(1761年)说:

    “茶俱产西山总冈至盘陀,蜿蜒数十里,民家僧舍,种植成园。”

    过去的丹棱县北二十里有石崔(音鹤hè)山,山势高峻,上多带棱角的赤石,丹棱县即因此而得名。

    8.汉州

    广汉的赵坡茶,过去是和峨眉之白芽、雅安之蒙顶并称为“珍品”的,但据清代《汉州志》的记载,说是“今州属无产,亦不详赵坡名”,则汉州茶产在清代已几近绝迹了。

    据民国《绵竹县志》(1919年)说:

    “县北马跪寺青龙、白虎二抱茶产甚佳,其汉王场及西山所产亦多。”

    (六)黔中茶区

    1.思州

    原思州所属的贵州务川、印江、沼河和四川酉阳各县,大部分都产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务川的高树茶。据清乾隆《贵州通志》(1741年)说:

    “茶,出婺川,名高树茶……色味颇佳。”

    茶名“高树”,则树之高大可知。看来,这和近年在务川所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2.播州

    原播州所属的贵州遵义市和遵义、桐梓各县,无不产茶。据民国《续遵义府志》(1936年)说:

    “茶,各属皆有。遵义金鼎山产云雾茶……清平之香炉山,遵义之金鼎山,亦产茶,几与阳宝山(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十里,产云雾茶,为‘贵州茶品之冠,岁以充贡’)产相埒。金鼎亦呼为云雾茶,大抵皆以其高之故。两处所六无多,颇不易得。桐梓之祖师箐产者亦然。”

    播州在汉代为夜郎国地,在民国《桐梓县志》(1929年)中,还保留有“夜郎箐”的地名。据同《县志》说:

    “夜郎箐顶,重云积雾,爰有晚茗,离离可数,泡以沸汤,须臾揭顾,白气幂缸,蒸蒸腾散,益人意思,珍比蒙山矣。”

    另外,属于原播州的今湄潭县,其所产的湄潭眉尖茶,过去曾列为“贡品”。另据清光绪《湄潭县志》(1899年)说:“茶,质细味佳。”

    3.费州

    4.夷州

    夷州,在今贵州石阡县一带。石阡茶,过去曾列为“贡品”。

    (七)江南茶区

    1.鄂州

    今湖北咸宁地区,在原鄂州的辖境内。属于原鄂州的武汉市长江以南部分、黄石市以及咸宁地区的咸宁、阳新、通山、通城、嘉鱼、武昌、鄂城、崇阳、蒲圻各县,其中大部分都产茶。特别是州境内的武昌山,根据《七之事》所引述的《续搜神记》的记载,则早在晋武帝(280)时,已野生着“丛茗”。武昌县在清代还有产于黄龙山巅的云雾茶,据清光绪《武昌县志》(1885年)的评述,称为“极佳”。至于咸宁地区的各县中,当以蒲圻县属羊楼洞的茶产最为有名。据清道光《蒲圻县志》(1836年)说:

    “羊楼洞产茶。”

    又据民国《蒲圻县乡土志》(1923年)说:

    “茶为出口大宗,蒲邑四乡皆产之,而种植较盛,获利颇多者,厥为南乡,以其近羊楼洞茶市也。”

    羊楼洞所产的砖茶,过去曾远销蒙古和西伯利亚一带,据上引的同《县乡土志》说:

    “洞市茶砖,为吾蒲商业特色……正货出羊楼洞,次货出羊楼司、柏墩,下货出聂市。”

    2.袁州

    据毛文锡《茶谱》说:

    “袁州之界桥,其名甚著。不若湖州之研膏紫笋,烹之有绿脚垂下。”

    但根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的记载,袁州的界桥茶,则是唐代“吴越之茶”中的名茶之一。

    袁州在唐代计辖有新喻、宜春、萍乡(唐代名为苹乡)等三县,界桥茶系产于州属的宜春县境内,它在唐代虽被称为名茶,但到了宋代,已不再为人所重。据清康熙《宜春县志》(1683年)说:

    “茶,《茶谱》云:袁(州)界桥,其名甚著。今惟称仰山稠平、木者(木字之前或木者两字之间疑有阙文)为佳,稠平尤号绝品,出《宋志》。”

    另据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说:

    “绿英、金片出袁州。”

    这里所说的袁州,指的就是宜春县。

    袁州自明初起改为府,府属各县,在明、清两代,俱有茶芽入贡。

    3.吉州

    吉州在唐、宋、明各代,俱有茶入贡。据唐《元和郡县志》说:

    “吉州贡茶。”

    又据清康熙《吉水县志》(1673年)说:

    “旧志:吉州……在宋贡茶、藤、紵布……明兴,不以前代为例,皆因土地所产之宜……惟茶芽岁贡不绝”。

    (八)岭南茶区

    1.福州

    福州在唐代是一个有贡茶的州,据明弘治《八闽通志》(1489年)说:

    “土贡,福州府:唐,茶。”

    又原福州所属各县也无不产茶,明万历《福州府志》(1613年)曾说:

    “茶,诸邑皆有,闽之方山、鼓山为最……他如侯官之九峰、长乐之蟹谷、福清之灵石、永福之名山室,皆产茶。”闽方山,说的是闽县的方山。

    方山,在福州南五十里,以山形端方如几而得名。方山茶早在唐代就已闻名。唐李肇《国史补》在列举唐代名茶时,曾说:

    “福州有方山之露芽。”

    又禾淳熙《三山志》(1182年)也说:

    “唐宪宗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日:‘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

    这里附带淡一下和方山茶齐名的鼓山茶。

    据民国《闽侯县志》(1930年)说:

    “茶……《茶谱通考》云:建州之北苑先春、龙焙,福州之柏岩。”

    另外,毛文锡《茶谱》也有“福州柏岩极佳”之句。

    《茶谱通考》把福州的柏岩茶和建州的北苑先春、龙焙并列,说明柏岩茶早已是一种名茶。但柏岩这个地方迄今还不能查明其方位所在,有的人认为福州的柏岩茶就是福州的方山茶。实则柏岩茶可能是鼓山的半岩茶。这首先是因为“柏岩”的“柏字”和“半岩”的“半”字是同一声母的声音相近的字;其次,从茶的品质来说,据上引的民国《闽侯县志》的记载,则鼓山半岩茶是“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这和建州的北苑先春、龙焙是差可比拟的。

    又鼓山半岩茶之所以名为“半岩”,是由于它产于鼓山的半山之故。

    2.建州

    建州之有建茶,是从唐贞元年间(785-801)常衮为建州刺史时就建溪造为研膏茶开始的。因此,约和常衮同时的陆羽,虽在《八之出》的产茶地区内列有建州,但对它的茶产情况却说是“未详”,这大概就是宋熊蕃在《北苑贡茶录》序中所说的“陆羽《茶经》、裴汶《茶述》者,皆不第建品”,是由于“二子未尝至建”之故。另外,唐李肇的《国史补》在列举唐代名茶时,对建茶也未予述及。这说明建茶之闻名于世,当在唐代末年。

    建州茶中最脍炙人口的,先是北苑茶,后是武夷茶,在清代初年,“且以武夷茶为中茶之总称”(见民国《崇安县新志》1940年)。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对这两种茶的产地介绍得十分清楚。《苕溪渔隐丛话》说:

    “余至富沙,按其地理,武夷在富沙之西,隶崇安县,去城二百余里(里数恐有误);北苑在富沙之北,隶建安县,去城二十五里。北苑乃龙焙,每岁造贡茶之处,即与武夷相去远甚。”

    关于“北苑贡茶”的采制情况,在《三之造》之述评中业已述及,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这里谈一谈武夷茶。

    过去很多人有这样的说法,“至元武夷兴而北苑遂废”,意思是,到了元代,武夷茶兴起后,北苑茶就被废弃了。这从贡茶来说,是正确的,但武夷茶的为人们所知,可以上溯到唐代。唐·徐夤在《尚书惠腊面茶》诗中,已有“武夷春暖月初圆”之句,说明那时已有武夷茶了。不过,根据民国《崇安县新志》(1940年)的记载,在时间上还可以上推到较徐夤为早的唐代孙樵。

    “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甘晚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丹山碧水,为武夷之别称,唐时崇安未设县,武夷尚属建阳,故云。然则此茶之出于武夷,已无疑义。孙樵,元和(唐宪宗年号,820年前后)人,先徐夤约七十年,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

    武夷茶的历史,大致是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见上引的《崇安县新志》)

    武夷山茶,计分岩茶、洲茶两种,在山者为岩,上品,在麓者为州,次之。品名多至数百种,据上引的《崇安县新志》的说法是:

    “不外时、地、形、色、气、味六者。如先春、雨前,乃以时名;半天夭、不见天,乃以地名;粟粒、柳条,乃以形名;白鸡冠、大红袍,乃以色名,白瑞香、素心兰,乃以气名;肉桂、木瓜,乃以味名。”

    3.韶州

    4.象州

    据民国《象县志》(1947年)说:

    “象地宜茶,载于陆羽《茶经》,洵非虚构。盖本县境内,皆可种茶,而所产茶叶,以色香味三者言之,实不让各地名种。”

    五、我国茶叶产区的发展

    唐代的茶叶产区,已遍及现在长江南北的13个省(区),奠定了我国茶叶生产的基础。从唐代到现在一千余年的时期中,就省(区)来说,已从13个省(区)发展到19个省(区),东起台湾,南至广东,西至云南,北至山东(这里不包括西藏,新疆试种地区)都栽植茶树。就县来说已从48个县(这里不包括唐代和唐代以前产茶的州)发展到951个市、县(自治县),有的省几乎县县产茶,如浙江68个市县,有67个产茶,湖南97个市县,有96个产茶。茶叶产区集中在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福建、台湾、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区),而尤以浙江、湖南产茶最多。

    茶叶产区的发展,决定于饮茶风尚的传播,即消费的需要。自唐代以迄现在,由于饮茶风尚传播得以日益广泛,使得我国的茶叶产区经历了两次大的发展时期:一次是,在十八至十九世纪的二百年中,我国的饮茶风尚由国内传至国外,茶叶需求量大增,于是出现了一次大的发展时期;另一次是,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充分满足国内外消费的需要,于是又出现了一次新的发展时期。现在,我国茶叶产量已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但在世界茶叶总产量已达三千万担的今天,我们这个人口众多、茶区广大的祖国在世界茶叶生产中所占的地位,仍是很不相称的,当前的任务,就是要逐步有计划地改变这种不相称的情况。

    包括茶叶这个经济作物在内的农作物生产,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经济,交通条件所制约,其作物区一般不宜按行政区划分,而应按经济区加以规划。在我国茶叶历史上像祁红茶区(这个茶区包括安徽省的祁门、东至和江西省的景德镇)就是跨越省区的例子。

    茶区属于经济概念,应该在总的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历史的、现在的、自然的、经济的、生产的和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规划。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笔者在与胡浩川先生合著的《中国茶叶复兴计划》上,曾根据茶区的自然条件、茶农的经济状况、茶区分布面积的大小及茶叶产品的种类等,在未经过实地调查的情况下,将全国划分为13个产区,即外销茶中的红茶5个区:包括祁门红茶区、宁州红茶区、湖南红茶区、温州红茶区和宜昌红茶区入绿茶两个区(包括屯溪绿茶区和平水绿茶区)和乌龙茶一个区(即福建乌龙茶区),共8个区,内销茶计5个区(包括六安绿茶区、龙井绿茶区、云南普洱茶区、川茶区和其他茶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产茶市县已迅速增加到951个,较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增加了很多。由于产茶市县的大量增加,茶叶学者和专家们虽已对各个产茶市县做过大量调查工作,但因对生态条件、产茶历史、茶树类型、品种分布、茶类结构和生产特点等的认识和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关于全国茶区的划分,就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即划分为:三大茶区、四大茶区、五大茶区和九大茶区。

    三大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纬度,它选定北纬31°和26°作基线,结合地形、产品分布和茶树生长情况划分为北部茶区、中部茶区和南部茶区。

    (1)北部茶区(暖温带茶区)约在北纬31°以北及淮河以南地区,包括川北至四川盆地以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及江苏等茶区。

    (2)中部茶区(亚热带茶区)约在北纬31°以南、北纬26°以北及南岭山脉以北地区,包括滇北、川中、川南、黔北、鄂南、皖南、闽北及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全境。

    (3)南部茶区(亚热带一热带茶区)约在北纬26°以南及南岭山脉以南地区,包括滇中、滇南、黔南、闽南及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全境。

    五大茶区:

    (1)岭南茶区包括福建,广东两省中南部,广西、云南两省区南部及台湾省。

    (2)西南茶区包括贵州省全部,四川、云南两省中北部及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

    (3)江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两省区北部,福建省中北部,安徽、江苏两省南部及湖南、江西、浙江三省全部。

    (4)江北茶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和苏北部分地区。

    (5)淮北茶区包括山东中南部和江苏北部的几个县。

    四大茶区:

    即岭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这个划分方法,除了把五大茶区中的淮北茶区并入江北茶区外,其余的岭南、西南、江南三大茶区,其地域范围,都与五大茶区中的各该茶区的相同。

    九大茶区:

    (1)秦巴淮阳茶区包括江苏全部茶区、安徽黄山以北茶区、鄂东茶区、川东川北茶区、陕西紫阳茶区、河南信阳茶区。

    (2)江南丘陵茶区包括祁红、宁红、湘红等红茶区和杭湖,平水、屯溪等绿茶区以及羊楼洞老青茶区等。

    (3)浙闽山地茶区包括温州茶区、闽东和闽北茶区。

    (4)台湾茶区

    (5)岭南茶区包括闽南和广东、广西茶区的全部。

    (6)黔鄂山地茶区包括宜红茶区、贵州茶区和滇东北茶区。

    (7)川西南茶区包括川南茶区、南路及西路边茶区。

    (8)滇西南茶区包括滇西和滇南茶区。

    (9)山东茶区包括鲁东南沿海茶匡、胶东半岛茶区、鲁中南茶区。

    上述的四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实际上只是三种。笔者认为,拟以纬度为主要依据的划分方法,亦即三大茶区的划分方法,似较为合适。如采用这种划分方法,似可确定北部茶区是以制作绿茶为主的茶区;南部茶区是以制作红茶特别是红细茶为主的茶区;中部茶区则是兼作红茶、乌龙茶和绿茶的茶区。但关于茶区的划分,由于牵涉到上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在认识和理解上各有不同,似应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并通过专题会议予以探讨后,再行最后定议。

    兹将我国包括试种地区在内的产茶县分省(区)分别列表于后:

    1.山东省

    (1)临沂地区日照莒南莒县临沂蒙阴

    (2)泰安地区泰安③

    (3)昌潍地区胶南五莲诸城

    (4)烟台地区即墨文登乳山荣成

    (5)青岛市青岛市郊

    2.江苏省

    (1)苏州地区吴县②常熟沙洲无锡②

    (2)镇江地区宜兴①溧阳③高淳③溧水③金坛②

    句容②丹阳②武进③丹徒④镇江市④

    (3)扬州地区六合③仪征③扬州市郊①

    (4)淮阴地区金湖盱眙

    (5)南京市南京市①江浦③江宁②

    (6)连云港市连云港市

    (7)苏州市苏州市①

    (8)常州市常州市②

    (9)无锡市无锡市

    3.安徽省

    (1)滁县地区天长来安③滁县③全椒③定远②凤阳③嘉山

    (2)六安地区六安①寿县③霍丘⑦肥西舒城②金寨霍山②

    (3)芜湖地区芜湖③繁昌②南陵②泾县②

    宣城①郎溪③广德②当涂③

    (4)巢湘地区肥东庐江③无为③巢县②含山②和县②

    (5)徽州地区宁国②绩溪②旌德②太平①

    歙县②休宁②黟县②祁门②屯溪镇

    (6)安庆地区怀宁②桐城②枞阳潜山②太湖①宿松②望江②岳西

    (7)池州地区东至②石台②贵池②青阳②铜陵②

    (8)合肥市合肥市③

    (9)马鞍山市马鞍山市

    (10)铜陵市铜陵市

    4.浙江省

    (1)绍兴地区绍兴②诸暨②上虞②嵊县①新昌②

    (2)宁波地区鄞县①镇海②奉化③余姚①慈溪②宁海②象山②

    (3)金华地区金华②兰溪②武义②永康②东阳①

    义乌②浦江②衢县②常山③开化②

    (4)台州地区仙居②天台三门临海②黄岩②温岭③玉环②

    (5)丽水地区丽水②青田③云和②龙泉②庆元②缙云②遂昌②

    (6)温州地区洞头永嘉②瑞安②文成平阳②乐清②泰顺②

    (7)嘉兴地区嘉兴②嘉善平湖海宁②海盐

    桐乡德清②吴兴②长兴①安吉①

    (8)舟山地区定海②普陀岱山嵊泗

    (9)杭州市杭州市郊②余杭②萧山②富阳②

    桐庐①临安①建德②淳安②

    (10)宁波市宁波市

    (11)温州市温州市

    5.江西省

    (1)九江地区九江②瑞昌②武宁②修水③永修③德安②

    星子②都昌②湖口③彭泽②庐山①九江市

    (2)抚州地区临川②南城②黎川③南丰②崇仁③乐安

    宜黄金溪②资溪③进贤②东乡②抚州市

    (3)上饶地区上饶②广丰②铅山②横峰③波阳②弋阳②贵溪②

    余江余干②万年②乐平②德兴②婺源①上饶市

    (4)赣州地区赣县②南康②信丰②大余上犹③崇义②安远②龙南②定南②

    全南宁都②于都兴国②瑞金②会吕②寻乌③

    石城②广昌②

    (5)宜春地区丰城②高安③清江②新余②宜春②奉新②

    万载②上高③宜丰③分宜②安义②靖安②铜鼓③

    (6)井冈山地区吉安②吉水②峡江②新干②永丰②泰和③遂川②

    万安③安福②永新②莲花②宁冈②井冈山吉安市

    (7)南昌市南昌市郊南昌③新建②

    (8)景德镇市景德镇市郊③

    (9)萍乡市萍乡市②

    6.福建省

    (1)建阳地区顺昌③建阳②建瓯②浦城②

    邵武②崇安②光泽②松政②南平市②

    (2)宁德地区福安②霞浦②福鼎②宁德②寿宁②

    罗源②连江②古田③屏南②

    (3)莆田地区闽清②永泰③长乐②福清②莆田②仙游②

    (4)晋江地区晋江③南安③永春②德化②惠安安溪②泉州市②

    (5)龙岩地区龙岩②长汀②永定②上杭②武平漳平②连城②

    (6)三明地区明溪永安②清流②宁化②大田②

    尤溪②沙县③将乐③泰宁建宁②三明市

    (7)福州市福州市①福州市郊闽侯②

    (8)厦门市厦门市厦门市郊同安

    7.台湾省

    台北新竹苗栗南投桃园宜兰花莲台中台东屏东台北市基隆市

    8.河南省

    (1)驻马店地区正阳

    (2)许昌地区叶县

    (3)南阳地区内乡方城邓县桐柏浙川唐河

    (4)信阳地区息县③淮滨信阳③潢川③光山①固始②

    商城②罗山②新县信阳市①

    9.湖北省

    (1)恩施地区恩施②建始②巴东②利川②

    宣恩③咸丰②来风②鹤峰②

    (2)襄阳地区襄阳枣阳随县宜城南漳①光化谷城③保康③

    (3)咸宁地区咸宁②武昌②鄂城嘉鱼②蒲圻②崇阳②通城②通山②

    (4)郧阳地区十堰市均县③郧县③郧西竹山③竹溪③房县③

    (5)荆州地区江陵①松滋公安石首天门荆门钟祥京山

    (6)宜昌地区宜昌①宜都①枝江③当阳②

    远安①兴山②秭归③长阳②五峰③

    (7)孝感地区孝感汉阳③黄陂大悟应山③安陆③应城③汉川

    (8)黄冈地区黄冈②新洲红安麻城①罗田②

    荚山③浠水蕲春③广济③黄梅①

    (9)武汉市武汉市郊

    (10)黄石市黄石市大冶②

    10.湖南省

    (1)常德地区安乡③汉寿③澧县②常德②

    临澧②桃源②石门②慈利②常德市

    (2)岳阳地区平江②湘阴②汨罗岳阳②临湘②华容③

    (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泸溪②凤凰③花垣

    保靖②永顺②大庸②桑植②龙山②

    (4)益阳地区南县沅江③益阳②宁乡②桃江安化②益阳市

    (5)零陵地区零陵②东安道县宁远②

    江永江华③蓝山②新田③双牌

    (6)郴州地区郴县②桂阳圆永兴②宜章③资兴

    嘉禾②临武②汝城②桂东②来阳②安仁③

    (7)湘潭地区湘乡②湘潭②醴陵②浏阳②

    攸县②茶陵①酃县②湘潭市

    (8)黔阳地区沅陵②辰溪③叙浦②麻阳②新晃芷江②

    怀化黔阳②会同②靖县②通道③

    (9)邵阳地区邵阳②邵东双峰涟源新化②新邵隆回

    武冈②洞口新宁②城步③绥宁③邵阳市冷水江市

    (10)衡阳地区衡南衡阳③衡山①衡东常宁祁东祁阳②衡阳市

    (11)长沙市长沙③长沙市郊

    (12)株洲市株洲株洲市郊

    11.广东省

    (1)韶关地区英德②连山②始兴②佛冈②清远②南雄乳源②新丰

    (2)肇庆地区高要②四会②怀集②封开郁南罗定②云浮

    (3)汕头地区澄海②饶平南澳潮阳②揭阳②

    揭西普宁②海丰②陆丰③惠来②汕头市郊

    (4)海南行政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白沙琼中匠水②

    (5)海南行政区直辖临高③屯昌定安②琼海琼山②

    (6)佛山地区番禺②三水③顺德中山

    新会②台山恩平②高鹤②斗门

    (7)湛江地区电白②信宜②遂溪②阳春②

    海康②阳江②化州②廉江高州徐闻②

    (8)惠阳地区惠阳③紫金③和平②连平②河源②

    博罗②东莞②宝安增城②龙门②惠州市②

    (9)广州市广州市郊从化③花县②

    12.广西壮族自治区

    (1)南宁地区邕宁②横县②宾阳上林②武鸣②隆安

    马山扶绥崇左大新天等宁明龙州②

    (2)柳州地区柳城鹿寨武宣②象州②融水金秀忻城

    (3)桂林地区脑桂圆灵川全州②兴安②阳朔②

    灌阳②资源龙胜②平乐②荔浦恭城②

    (4)梧州地区岑溪②苍梧藤县昭平蒙山贺县②钟山②富川②

    (5)玉林地区玉林贵县②桂平②平南②容县②北流②陆川②博白②

    (6)百色地区百色凌云

    (7)河池地区罗城②环江天峨南丹凤山

    (8)钦州地区上思②东兴钦州灵山③合浦浦北

    (9)桂林市桂林市郊③

    (10)梧州市梧州市郊

    (11)凭祥市凭祥市

    13.陕西省

    (1)安康地区安康①岚皋汉阴①石泉②紫用②旬阳平利镇坪白河

    (2)汉中地区

    汉中南郑②城固洋县西乡②

    尬县宁强①略阳镇巴③留坝佛坪

    (3)商洛地区商县山阳商南柞水镇安

    (4)西安市长安西安市

    14.甘肃省

    (1)武都地区文县③武都③康县

    15.四川省

    (1)雅安地区雅安②荥经②汉源③天全③芦山③宝兴

    (2)西昌地区西昌②德昌冕宁米易宁南木里盐源

    (3)涪陵地区黔江甲酉阳石柱②南川②垫江②

    涪陵②秀山彭水①武隆丰都②

    (4)内江地区资中威远荣县③

    (5)宜宾地区泸县①富顺隆昌合江②纳溪叙永③古蔺宜宾③

    南溪江安长宁高县③筠连②珙县兴文屏山②

    (6)万县地区开县①忠县梁平云阳②奉节③

    巫山巫溪城口②万县②万县市

    (7)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②

    (8)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

    (9)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马边峨边甘洛

    (10)江津地区永川②江津②璧山②合川②江北荣昌③大足铜梁②

    (11)乐山地区乐山①仁寿眉山②犍为②井研②蛾眉②

    夹江③洪雅②彭山①青神沐川丹棱①

    (12)温江地区什邡①彭县①灌县①崇庆②大邑②邛崃②双流

    (13)绵阳地区德阳绵阳②绵竹①安县①江油①剑阁梓潼广元

    旺苍平武③北川遂宁②三台②蓬溪射洪②

    潼南盐亭青川

    (14)南充地区南部岳池广安②仪陇武胜阆中③苍溪②

    (15)达县地区达县宣汉开江万源②通江②

    甫江②大竹②渠县②邻水②

    (16)重庆市重庆市郊长寿②綦江⑦巴县⑦

    16.贵州省

    (1)遵义地区遵义②桐梓②绥阳②掘潭②风冈③余庆③

    仁怀②赤水习水正安②道真务川②遵义市

    (2)铜仁地区石阡②玉屏②江日松桃③印江②

    (3)兴义地区普安③晴隆兴义③望谟册亨贞丰③兴仁③安龙③

    (4)安顺地区安顺②紫云③关岭③镇宁②普定③

    平坝③清镇③修文③息烽③开阳②

    (5)毕节地区毕节②大方黔西金沙赫章纳雍织金

    (6)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麻江②丹寨黄平施秉③镇远③

    三穗岑巩③天柱②锦屏黎平榕江

    从江台江剑河

    (7)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②独山②平塘荔波三都福泉

    瓮安②贵定②龙里③惠水长顺罗甸都匀市

    (8)六盘水地区六枝盘县③水城

    (9)贵阳市贵阳市②

    17.云南省

    (1)昭通地区昭通永善大关③彝良绥江盐津③威信镇雄巧家

    (2)曲靖地区曲靖宣威富源师宗路南②嵩明

    寻甸会泽沾益罗平③宜良②马龙

    (3)玉溪地区玉溪元江②新平②峨山易门

    (4)思茅地区镇沅③普洱②墨江③西盟景东③江城③孟连

    (5)临沧地区临沧云县③镇康③永德风庆双江③耿马

    (6)保山地区保山③施甸腾冲昌宁龙陵

    (7)丽江地区丽江②华坪永胜

    (8)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②富宁西畴马关③麻栗坡

    (9)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开远蒙自元阳红河石屏②

    泸西金平绿春建水②个旧市

    (10)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勐海勐腊

    (11)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②武定禄丰南华大姚牟定双柏

    (12)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②弥渡巍山永平云龙③

    大理②祥云南涧漾濞下关市

    (13)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

    (14)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

    18.西藏自治区

    (1)昌都地区察隅

    (2)拉萨市墨脱林芝

    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新源

    说明:

    (1)上表共列产茶县951个。(据前农业部1981年的统计材料,表刊台湾省的12个县市,不在这个统计材料之内,这是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全国茶叶区划研究协作组1982年编印的《茶叶区划研究》刊入的。)

    (2)表中县名上的①为唐代产茶县,共45个。由于《八之出》中所列的襄城、丰县两县疑有误,武康、于潜、钱塘三县现均无此县名,所以这五个县未列入上表之内。又龙安、西昌、昌明、神泉四县,相当于今安县,江油两县地方,所以唐代的茶叶产区表和上表相比,又多出了两个产茶县的县名。这就是开始说为奶个县,而上表列为45个县的原因。

    (3)表中县名上的②为各省、府,州、县地方志记载的产茶县,共392个。

    (4)表中县名上的③为《中国茶叶复兴计划》(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记载的产茶县,共142个。

    (5)表中在县名上未标明①、②、③的,都是解放后新增的产茶县,计共372个。

    六、茶叶产区与茶叶品质

    在《八之出》中,《茶经》作者把唐代的八个道中的五个道的三十二个州,分列为三或四个等次,三个道的十一个州则未分等次。

    这是因为《茶经》中所分的等次,是指一个道内各个州的等次,而各道同一等别的州(郡),其茶叶品质并不相同,山南的上等并不同于浙东的上等,即峡州茶的品质与越州茶是不同的,这和现在甲地区的一级茶不同于乙地区的一级茶是一样的道理。《八之出》的注中,各州、郡下大都有补充说明,指出某州某地的茶相同于另一州、郡,有的属于同一等别,如列在淮南上等的光州,其中光山县黄头港所产的茶与山南上等峡州茶相同,这种例子较多:有的属于不同等别,如列在浙西上等的湖州,其中安吉、武康两县山谷所产的茶与山南又下等的金州、梁州茶相同,这种例子也不少。所以,上面所列的表,必须加注两点说明:(1)各道列在同一等别的州、郡,其茶叶品质并不相同,等别只表示同一个道内各州、郡所产茶叶的等次。(2)州、郡以下各县、各地所产茶叶的品质,从等别来说,也并不一致。

    陆羽出生于现在湖北省荆州地区的天门,老死于故乡。他曾在江苏的南京、苏州,浙西的吴兴、杭州,赣东的上饶一些地方住过多年,但他往返于鄂苏、鄂赣之间,似应途经安徽或湖南。在各种史料中还没有发现陆羽到过福建、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的记载。从《八之出》中可以看到,《茶经》作者对其出生地山南道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他在比较各地茶叶品质时,往往与山南各州相比,好像足以山南各州作为标准对照似的。至于黔中、江南、岭南11个州的情况,《茶经》的作者了解不多,所以未分等次。

    《八之出》的注中,即在八道四十三州、郡中,列出茶名的只有两处:一是在剑南“蜀州”条下,说“青城县有散茶、木茶(有的版本为本茶,实误)”;一是在浙东“越州”条下说“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这两处文字都引出了问题。首先,据《茶经·六之饮》载,唐时饮用的茶叶计有4种,即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都属于未经过“发酵”的蒸压茶类,因原料老嫩或叶片整碎和成型方法不同,成品外形有显著差别,因而有不同的名称。除此之外,在其它史料中,还未发现有木茶或本茶这类茶名。有的认为木茶是采自树身高大的野生茶树所制的茶叶,但缺乏根据。唐时的青城县,相当于现在四川灌县一带,在近代历史上是西路边茶的产地,并从“木茶”前接“散茶”来看,木茶或本茶很可能是末茶的误刻。如果这种假设可以成立,那么,在这里特别加上“有散茶、末茶”五字,就可区别于蜀州其他地方所产的茶叶——饼茶了。其次,唐代越州的余姚县,相当于现在浙江的余姚县。据《七之事》所引《神异记》说,余姚人虞洪,经“仙人”指引,到瀑布山采了“大茗茶”。虽然,余姚县境内的四明山,既有瀑布,也产茶叶,是一个茶产地,但《神异记》所说的毕竟是一则神话,为《八之出》加注的人,把“仙茗”产地列在《八之出》内,这就不够慎重了。

    自唐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茶叶已从单一茶类发展成多种茶类,茶树良种繁育栽培和采制技术以及机械没备各方面,都已有极大进步,与陆羽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茶经·八之出》中对各地茶叶品质所分的等次,已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但从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来说,茶叶产区的地理位置毕竟是一个重要因素,所谓地理位置,并非专指纬度和经度,而是泛指其所处的自然条件——气候和土壤。

    茶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就是通常所说的大气候。适宜于茶树栽培的生态条件,大体上有几个极限:

    (1)气温: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积温在4,500℃以上。

    (2)雨量: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3)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在80%左右。

    (4)土壤:呈微酸性反应,pH值在4.5—6.5之间。

    我国秦岭和淮河以南的山地或丘陵地,凡是土层较厚,(在60厘米以上),坡度不大(25°以下),排水良好的地方,在气温、雨量、湿度方面,大都符合上述条件,适宜于栽培茶树。当然,在这样广大的地区内,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生态条件都很复杂,同时茶树对这些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因品种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制茶种类和这些生态条件的差异性,关系也极密切,所以,在选择茶园位置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大气候的条件,而且要注意小气候的条件;不仅要考虑自然地理条件,而且要注意茶树品种和制茶种类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生产的可能,而且要注意消费的需要。唐代的茶产地就是在人们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唐以后的茶区也是按照这些客观规律办事而发展的。事实证明,凡是背离这些客观规律办事的,茶叶生产就得不到发展,也不能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为什么在规划茶区的时候,首先必须充分掌握历史的和现在的自然地理资料的缘故。

    在《一之源》中,《茶经》作者已谈到茶产地与品质的关系,并以人参为例,说明选择茶叶的困难。如同《八之出》把茶叶产地分为4等一样,陆羽把人参的产地也分为4等,即:

    上等产于上党;

    中等产于百济、新罗;

    下等产于高丽;

    等外产于泽州、易州、幽州、檀州。

    陆羽关于按人参产地分等的说法,和南朝齐梁陶弘景的说法大体上是一致的。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是:

    “弘(《本草纲目》误怍宏)景曰:上党在冀州西南,今来者……多润实而甘,俗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者。次用高丽者,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并不及上党者。”

    到了明代,上党人参,已“不复采取”,“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其参犹来中国互市”。(俱见《本草纲目》)从李时珍的以上说法看,当时除上党人参已不可得外,似高丽人参的品质,犹在百济、新罗之上,这就和陆羽的说法有所不同了。

    但单凭产地来分别产品品质等次,对野生作物可能是可用的办法,如野生人参就是这样,因为野生作物的品质,只受自然条件和品种的制约,而这两种条件一般是不变的,没有可变的条件,产地就成为品质的标志。但对人工培育的农作物来说,就有许多可变因素,如品种的选择,茶树的肥培管理,茶叶的采摘制造等等人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产品品质起着作用,以产地区别茶叶的品质,是一种原始的方法,实际上,《八之出》的注中,各州下所加的注,也否定了按产地区别茶叶等别的论点,《一之源》所说的“茶为累也”,其困难可能也在这里。但这里并不否定产地与产品品质的关系。凡自然地理环境良好的地方,一般地说也是产好茶的地方,如祁门红茶,大家都承认它品质优良,就是因为祁门的自然条件适应于祁门茶种繁育生长的缘故。但是,如果没有祁门制茶工人那样具有特色的制茶技术,祁门红茶也不可能成为名茶,因此,对生产者来说,不可在盛名之下忘乎所以,对消费者来说,也不能迷信名茶产地必出名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