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人为什么不喜欢被批评
人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且人们犯了错误都很难及时醒悟,甚至不愿承认。这样,就有必要有人对他人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而纠正他人的错误又是一种得罪人的事。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始终很乐意倾听他人的批评、接受他人的批评的。有的人做错了事,不但不会坦然地承认,反而还会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从人的心理来看,即使是极小的疏忽或错误,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在一经指正之后就坦率地、不作解释地承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父子、兄弟、上下级、同事,还是知己、朋友,绝对不批评别人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
有句话说:“在对别人仁慈之前,有时候不得不先对别人残酷。”这里的残酷不是说要你劈头盖脑一顿臭骂,或是不讲方法地对他人进行训斥。对别人慎重地提出批评,和对别人进行恶意的攻击,二者有很大的区别。恶意的攻击是不顾一切地用最轻蔑的言语来糟蹋别人、击倒别人;而慎重的批评,却是委婉而具体地指出别人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秦汉之际,刘邦率兵攻破函谷关,进入咸阳,灭了秦朝。他进入秦朝皇宫,见宫室富丽堂皇,美女珍宝不计其数,于是流连忘返,想留在宫中,享受一下做皇帝的快乐。
将军樊哙见此情景便气冲冲地责问:“沛公,你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富翁?此室中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沛公赶快回灞上,千万别留在宫中。”刘邦听了,大为反感,不予理睬。
不一会儿,张良劝刘邦说:“只因秦王贪暴,不得人心,你才取得今天的胜利,我们既然为天下除去暴君,理应以俭朴为本,现在刚进咸阳,若又像秦王一样享乐,岂不等于助纣为虐?况且,‘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您能听从樊哙的劝说。”他们终于说服刘邦还军灞上,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张良与樊哙同为批评刘邦,但张良成功了,樊哙失败了,原因在于张良恰到好处地抓住了刘邦的心理,强调刘邦所关心的成败问题,再加上语气委婉动听,虽是批评意见,刘邦听起来顺耳,因此就欣然接受。樊哙就比较鲁莽,反语暗含讥讽,令刘邦心生反感,因而对他的话置之不理。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即便如此,也没有多少人喜欢逆耳的忠言。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听表扬,不喜欢被批评。在他们看来,得到表扬是令人感到光彩和骄傲的,而遭受批评则意味着丢面子。
人们对表扬一般没有很强烈的反应,但对批评却反应敏感。遭遇批评会情绪低落,态度消极,而在表扬的激励下会表现出干劲十足。
另类重视方式:批评你是因为还很在乎你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它支撑着我们的自信,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无论是谁,遭到别人直言不讳的反对,特别是受到激烈言辞的迎头痛击时,都会产生敌意,导致不快、反感、厌恶乃至愤怒和仇恨。这时,我们会感到气窜两肋,肝火上升,全身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时刻准备作出反击。其实,这种生理反应正是心理反应的外化,是人类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反映。
在工作中,有的人充满信心,有的人谨小慎微。但不管怎样,突然受到来自上级的批评或训斥,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也正巧处在挨批的行列,首先应该端正态度,不要对领导的批评表现出“不服气”,你的“不服”的倔犟改变不了任何局面。
受到上级批评时,反复纠缠、争辩,希望弄个一清二楚,这是很没有必要的。确有冤情,确有误解怎么办?可找一两次机会表白一下,点到为止。即使领导没有为你“平反昭雪”,也完全用不着纠缠不休。这种斤斤计较型的部下,是很让领导头疼的。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受批评,当然可以“寸土必争”,“寸理不让”。可是,一个把领导搞得筋疲力尽的人,又何谈晋升呢?
对有些人来说,由于历事颇多,久经世故,能够临危不乱,沉得住气,不会立即作出过激的反应。而且,有的人还是有一定心胸的,不会褊狭地受情绪左右,意气用事。但是,心中的不快却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于面子问题,往往会出现愤怒情绪。
过于直接的批评方式,会使人自尊心受损,大失脸面。因为这种方式使得问题与问题、人与人针锋相对起来,除了正视彼此以外,已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而且,这种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对立情绪的。你的反对性意见犹如兵临城下,直指对方的观点或方案,怎么会使对方不感到难堪呢?特别是在众人面前,对方面对这种已形成挑战之势的意见,别无选择,只有把你打败,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与权威,而问题的合理性与否,早就被抛至九霄云外了,谁还有时间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古人主张以迂为直,事实上,间接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摆脱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淡化矛盾或转移焦点,从而减少对方对你的敌意。在心绪正常的情况下,理智占了上风,他自然会认真地考虑你的意见,不会将你的意见一棒子打死。因此,有时通过间接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个人也都有自尊心,有些问题不必采用直接批评的方法,而用间接的方法来指出问题,效果反而会更好。
受批评甚至受训斥,受到某种正式的处分,惩罚是很不同的。在正式的处分中,你的某种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或剥夺。如果你是冤枉的,当然应认真地申辩或申诉,直到搞清楚为止,从而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发脾气,批评别人,领导之所以批评你,自然是你犯了某种错误。而要处理得好,你就要坦诚接受领导的批评。
首先,你要搞清楚领导批评你什么。领导批评或训斥部下,有时是发现了问题,促进纠正;有时是出于调整关系的需要,告诉被批评者不要太自以为是,别把事情看得太简单;有时是与部下保持或拉开一定的距离,突出自己的威信和尊严;有时是为了“杀一儆百”,不该受批评的人受了批评,代人受过,等等。总之,搞清楚了领导批评你的原因,你便能把握情况,从容应对。
其次,虚心接受领导的批评。受到领导的批评时,最需要表现出诚恳的态度,显示出你从批评中确实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正确的批评有助于你明白事理,改过自新,并以此为戒;错误的批评也有可接受的出发点,因此,批评的对与错本身并无太大的关系,关键是对你的影响如何。你处理得好,会成为有利的因素,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如果你不服气、发牢骚,那么你这种态度很有可能引发负效应,使你和领导的感情拉大距离。当领导认为你“批评不起”“批评不得”时,也就产生了“用不起”“提拔不得”的反感情绪。
最后,不要把批评看得过重。不要认为领导的一次批评就觉得自己一切都完了,从此一蹶不振,这样会让领导看不起。如果你把每次的批评都看得太重,甚至耿耿于怀,总是不服气地在心里较劲,那么以后领导可能再不会批评你什么了,因为他不会再信任和重用你了。
正确看待领导的批评,受到批评不是坏事,通过受批评的过程,你才能更了解领导。接受批评则能体现你对领导的尊重,而这正可以作为和领导拉近距离的途径。
驯服的力量:在“率性而为”
的被惩罚下学会听话
任性是一种情绪化的表现,与人交往,若常常表现出情绪化,就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和适应人际关系。任性的人,往往给人一种不成熟或还没长大的印象,因为只有小孩才会说干什么就干什么,说生气就生气。成年人再这样率性而为,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让人难以产生信任。青年人如果不懂得收敛自己的不良“个性”,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与人交往,你不能任何时候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在家里当小公主或小皇帝的年龄已经过去了,在学校里“称王称霸”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面向的是社会,面向职场,面向更多的需要你交往的各类人,所以,你的“小姐脾气”、“公子哥”式的年少轻狂该适当地收敛一下了。
随着交际面的扩展,认识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当中,有的成为了你的朋友,有的成为了你的同事,有的成为了你的上司,有的成为了你一生相伴的人。在朋友面前,你不能任性地随意指使对方为你做什么事,因为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在同事面前,你不能任性地把工作推给对方或“抢功”,因为同事没有义务完成你未完成的工作;在上司面前,你不能任性地挑三拣四,任性地晚出早归,高兴了随兴即发,不高兴了“拍案而起”,撅嘴甩头又摔门,因为上司有权管束你的“放肆”行为。你可能会说,在外面当然不能耍脾气,在家里偶尔使点小性、发点小威不妨事,因为父母、亲戚、爱人不会介意。这种想法也是错误!
在父母眼里,你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需要宠着、惯着,但你不能因为“自己还是个孩子”为理由而对父母发脾气、任性。在爱人面前,你可能想要更多的关心和呵护,于是你任性、自私,甚至提出无理的要求,虽然你的一次两次的“胡闹”可以得到宽恕,但是一味地任由自己的脾气“无拘无束”,任何人也会受不了的。
人活于世,做人若能不受约束“率性而为”,那人生就没什么好遗憾的了。问题是,你不是天地间唯一的存在,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社会、团体、单位也不可能为了你而对你一切都放任自流。人的一生中总会因生存要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而对这些约束只能调整自己的言行来适应,绝不能凭你一时的喜恶和脾气。
如果你看不惯老板的苛刻,不习惯严格的条款约束,就说“老子不干了”,这样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苛刻的老板很多,社会上各种各样严格的约束条款也很多,你在别的地方也会碰到,而你辞职,又有谁在乎呢?你若失业,不仅没人在乎,说不定还有人在偷笑哩!如果你嫌工作辛苦,嫌规章制度太严格,就任性地放弃,那么你放弃的可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要想赢得大家的欢迎,你必须收敛自己的任性,改掉你的坏脾气。与其把任性标榜为个性,不如实实在在地打造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真正地展现与众不同的魅力。
接受善良的惩罚:批评你的朋友是真朋友
人都有一种相同的心理,喜欢听表扬,不愿听批评的话。有的人一听到批评,就面红耳赤,忐忑不安;有的人暴跳如雷,恼羞成怒;有的人咬牙切齿,仇恨满怀;有的人虚心接受,就是不改;有的人表面接受,心里怨恨,寻衅回击,这种负面回应批评的态度,是极不明智的表现。
喜欢赞美称羡,厌恶批评指责是人之常情。面对赞美,我们往往笑容可掬,显得颇有风度,而一旦真的要面对批评,可就是千人千态了。其实一个人的风度如何,并不体现在其身处顺境、面对赞赏的时候,而是体现在其身处逆境、面对批评的时候。
缺点错误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而批评的作用,就在于指出缺点,引起你的警觉。如果不能善待别人的批评,那你的缺点错误就永远无法改正。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把批评当镜子,用这面镜子来照照自己,看自己到底存在哪方面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
当面对别人的批评时,会办事儿的人就会掌握好火候,真诚地接受人家的批评并且马上改正,这样自然会赢得别人的好感。
对于善意的批评,可以用微笑着接受,对于恶意的中伤,尽管一笑置之。如果朋友一时冲动,在公开场合批评你,那么你不妨诚恳地请求对方换个地方交谈,告诉他:“我们找个地方坐下谈好吗?”只要你们是好友,朋友会顾及你的尊严,不致拒绝。这样,你一来避开窘境,二来也委婉地指出了对方不分场合的大意。
面对批评,你不应表现出不满或负面情绪,你应该虚心地接受,因为批评你的人是你的朋友、你的导师、长辈。面对他人的批评,你应该做到:
让对方坐下来慢慢讲,给他沏杯茶或递一支烟,都有助于缓和紧张空气。
要有耐心,别表现出强烈的厌烦,更不要拒绝批评而愤然离去,这会显得你没有度量。
听别人把话讲完,无论如何别打断对方的讲话,相反要鼓励对方把话说完,这可以更有效地使对方变得平静,而你也可以心平气和。
不要跟一个感情冲动的批评者争论,不要去指责对方言语中的失误和失实。因为有时对方前来只不过是要发泄一下不满情绪——他想提出的要求分明无法做到,此时你若与之相争,则会使问题变得更糟。
不要在未听完对方的指责之前就表态,但遇到那种冲动型的人,多道歉反而会让对方平静下来。
换一句话把对方的意见说出来,表示你不仅认真听了他的指责,而且态度诚恳。如此不论你是否准备接受对方的批评,都将使之感到满意。
当自己对一个错误浑然不知或不知所措时,旁观者也许早已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你不妨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这些批评和指责有无道理,从中发现对你有价值的东西,然后感谢批评你的人。
把别人的批评当做一面镜子,察看自己究竟是错了,还是丝毫未错。如果确实是错了,就应老实承认并立刻设法改正过来。虚心地接受批评,让批评成为你做人的必备素质。
在调教下成功:上司的批评让
你的工作尽善尽美
职场上,你是缺少涵养、火暴脾气的员工吗?是否违犯过企业成文的规章制度和不成文的潜规则?你是否曾做出过足以断送你职业前程的举动?当你吃过黄牌后是否吸取了教训?是否发展到被上司举起过红牌,将你罚出场外?你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了诸多的职场禁忌了吗?
在工作中,你不可能样样事情做得都很完美出色,其间肯定少不了领导对你的嘱咐、提醒和忠告。面对领导的这些提醒和忠告,你会记住并严格遵循,还是当时点头过后就忘?在所有的应对领导的嘱托的方式中,最让领导恼火的就是,自己的话被你当成了“耳边风”。
没有人喜欢整天对着一个人唠叨没完,时刻地提醒这个那个,领导更是如此。很少有领导把批评、指责别人当成自己的嗜好。因为批评和训斥容易伤彼此的和气,因此在批评上,领导也是很谨慎的。而一旦批评了别人,就会产生权威和尊严问题。而如果你对领导的批评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那么这种结果比当面顶撞还糟糕。因为,你的这种“不屑”的态度显然是把领导不放在眼里。
对领导的话满不在乎,是不尊重领导的表现。面对领导的忠告,作为员工,你应这样做:
1. 认真倾听领导的问话
当上司讲话的时候,要排除一切使你紧张的意念,专心聆听,眼睛注视着他,必要时作一点记录。他讲完以后,你可以稍思片刻,也可以问一两个问题,真正弄懂其意图。然后概括一下领导的谈话内容,表示你已明白他的意见。切记,领导不喜欢那种思维迟钝,需要反复叮嘱的人。
2. 领会领导的意图
我们与领导交谈时,往往是紧张的注意着他对自己的态度是褒是贬,构思自己应作的反应,而没有真正听清上司所谈的问题。好的下属应该不仅理解上司所谈的问题,并且能理解他的话蕴涵的暗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领导的意图,明智的作出反应。
3. 自我反省,及时修正自身的不足
领导对下属有着法定的监督、控制、指导等权力。当下属出现与组织的统一运作相背离,或不协调、有误差的行为时,领导有责任对其进行批评指正,这是勿庸置疑的。作为下属应当具有这种起码的组织观念,面对领导的忠告或指正,不应有领导故意找自己的茬,跟自己过不去的想法。这种想法不但于改正错误无益,还会形成抵触情绪,影响与上级的正常工作关系和感情。
4. 从错误、失败中汲取教训
这样的下属会很快得到领导的谅解和尊重,以及同事的赞许。据心理学家观察,当人们看到犯了错误的人痛心疾首、懊悔自责的态度,并且竭尽全力去改正时,大都会因此而生恻隐之心,减轻对其错误的谴责和反感心理,同时还会给予热情的关注和由衷的帮助。下属做到知错即改,就容易得到领导、同事和亲友的信任和帮助。
总之,面对领导的忠告,不要熟视无睹、满不在乎,否则吃到红牌,自毁前程。
每个领导的工作方法、修养水平、情感特征各不相同,对同一个问题会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态度。作为下属的你,应当认识到,上级的出发点一定是正确的,是为了大局,为了避免不良影响或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为了帮助你、挽救你,才对你的工作和态度做出指正和教导。你要适当给予理解和体谅,对待自己的失误或方向的偏离要冷静反思,检讨自己的错误,使自己与领导的期待目标保持一致。
看淡批评:感谢批评你的人让你拥有雅量
1932年初,阳翰笙请茅盾为自己的长篇小说《地泉》再版作序,茅盾推辞不掉,就在序中不讲情面地批评说,这部小说从总体上来看,是一部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作品。茅盾把文章交给他后,觉得自己的批评如此尖刻,阳翰笙一定不会用。没过多久,再版《地泉》出版了,茅盾打开一看,他那篇批评文章竟然一字不改地印在里面。
1952年,郭沫若应约写了一首讴歌十月革命胜利35周年的诗。诗稿送到杂志社后,编辑却犯了愁,因为那首诗尽管立意很好,但从构思、意境、语言来讲远非佳作。当那位年轻的编辑征得领导同意后,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找郭老,请他修改或重写时,没想到郭老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一再声称:那是败笔之作,你们退稿是对的。
身为文学大家,面对一位毛头小伙子给自己的“大作”挑刺,郭老竟然不愠不火,并虚心接受其意见,这种雅量委实不易,而戏剧家阳翰笙的雅量则更为难能可贵。阳翰笙将对自己作品持否定态度的序言印在书中公之于众,这种雅量令人叹服。
两件逸事尽管各自情节不同,但从中折射出两位名人的胸怀和气度,都同样令人敬佩。
佛家有典故说:释迦牟尼佛功德圆满,有人却妒性大发,当面恶意中伤他。佛祖笑而不语,待那人骂完,佛问:“假如有人送你东西,你不愿意要怎么办?”答:“当然是归还了。”佛说:“那就是了。”于是,那人羞惭而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故事的喻意,不正是在劝告人要多些雅量么?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如果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的力量,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所以说:“发觉别人的奸诈,而不说出口,有无限的余味!”
应该承认,有些高贵品格是普通人毕生企盼但仍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可人的雅量却是完全能够通过修炼而得到甚至可做到“随心所欲”的。
人难免与十分讨厌的人偶然相逢,尽管有人可以装作很随便的样子,竭力扮潇洒样扬长而去。但很多有雅量的人不会那样去做,而是没有丝毫装模作样地缓缓笑迎着对方漠然的脸孔和布满疑惑的眼神,坦然地擦肩而过。这些人轻松地抹去了粗鲁的伤害与侮辱的阴影,用友好的阳光装满了雅量的酒杯,小抿一口,自是清香浓烈。
当不期而遇的挫折、误解、嘲笑等等迎面而来时,相信并依靠个人的雅量吧,它是驱逐并能够战胜一切烦恼和痛苦的忠实朋友。
当你手握足以致人哑口无言的权柄,身处令人赞不绝口的高位,而面对尖锐的批评逆语时,你是否能够做到不怒目横扫、暴跳如雷呢?作为一个理智健全的人,特别是一个希望逐渐完备自己人格的人,总是用雅量包容一切的。雅量,是衡量一个人修养程度和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尺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