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变:与时俱进,适应变化
世间万物,彼此依依相存,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你也得随之改变。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从书本或他人口中得知:风一吹过,河水就会有所损耗。太阳一照射,河水又会减少。反转来想,风和太阳一起不停地吹晒河水,而河水却丝毫没有减少,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为有源头活水来!
所以,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要想平安相存与共,必须具备自己确定不移的条件。离开了水和空气,万物就难以生存。水流要靠土地、山丘四周围绕才能汇集在一起,成为江河,成为湖泊,汇成大海。影子要依附于一件实物,也还要有光线才能存在。实物不存,阳光不照,也就没有影子。这就是自然界中事物彼此相依相存的道理。
自然界的这些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也必须依赖于特定的条件。条件改变了,消失了,个人也必须改变自己生活的方式,寻找新的生存条件。个人仍固步自封,那危险就要来临。
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我们刚到一个公司工作,可能胜任一项工作,于是高枕无忧,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年轻人常常会有这种情况。可是没过多久,上司提醒你要学会一样新本事,如果你无法适应新的要求,很可能要被淘汰,因为老板可以找到比你更适合那个职位的人。也许你原来的工作人家能做,此外人家还多出几项本事,而老板付出的薪水可能是相差无几的,这样新人就比你更有就业的优势。
一个企业的经营如世间任何事物一样,都在发生着变化,它对人才的需求可能也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所以现代企业裁员、换人是常有的事,这也是现代社会打工一族越来越感到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比如,一家公司本来经营某种项目,需要某种人才,但随着市场的改变,公司的发展战略有变,要经营一种更赚钱的新项目,如果你只精通原来的项目而不懂新的项目,自然成了新时期下的无用之人,当然就在被淘汰之列。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老板的错,而是现实的需要。任何人都要服从市场。
别说是初入职场的人,就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时刻怀着危机感,他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的时间。”所以,你永远不可以为自己的职位是牢固的,无论你暂时看起来多么春风得意。
只有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未雨绸缪,才能使自己最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而不被淘汰。
应对不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有一个福祸双至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年轻人,愿上天能赐予他最大的幸福。他日复一日虔诚地向神佛祈祷。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上天。一天夜里,他听到有敲门声,当他把门打开时,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她的声音非常美妙,犹如黄莺出谷一般:“我是负责管理幸福的女神,是吉祥天神。”
年轻人不禁喜出望外,立刻邀请她进屋里坐。吉祥天神含笑对他说:“请等一等,我还有一个妹妹,她跟我是形影不离的!”随即将站在其身后暗处的妹妹介绍给年轻人。
当年轻人看清妹妹的面孔后,不禁大惊失色,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丑陋的人?
他疑惑地问吉祥天神:“这位姑娘真的是你的妹妹吗?”
吉祥天神严肃地回答:“她就是我的妹妹,叫黑暗天神,是掌管不幸的女神。”
年轻人听了连忙恳请:“只要你进来就行了,叫黑暗天神留在门外好吗?”
吉祥天神回答道:“你的要求恕我无法接受,因为我和我的妹妹从小到大都是形影不离的。”年轻人听了深感苦恼,而迟迟不能决定。
这时,吉祥天神说话了:“如果你还是难以决定,那我俩就告辞了。”当年轻人还在犹豫不决时,她们很快就消失了。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灾祸的里面,未必不隐藏着幸福,而在幸福之中,未必不隐含着祸患的根源。
在荆棘密布的人生旅途上奔波忙碌了许久,血肉之躯的凡人,总少不了几多困惑,几丝烦恼,几多无奈,而人的这些烦恼和无奈也往往源于自己本身,因为总是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令自己陷于“活给别人看,看着别人活”的迷宫而不能自拔。同样的半杯水,消极者说:“我只剩下半杯水。”积极者说:“我还有半杯水。”可见,怎样看同一个问题,心态起着决定性作用。
冷眼看世态,名苦利苦是非苦。欢颜向人生,你乐我乐大家乐,只有快乐,取悦了自己,高兴了别人,何乐而不为呢?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无不散的筵席。无奈多于喜悦,所以我们要练就承受得起多种挫折与磨难的基本功,拥有乐观、豁达的个性和精神面貌,凡事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以健全奋发向上的积极心态去对待。只有这样,遇到不顺心的事和面对挫折时,才能使自己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阴影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所以,当“祸”降临时,我们不要沮丧,因为风雨过后才会有更美丽的天空;而当“福”来临时,我们也不要得意,因为大海里汹涌的波涛都隐藏在平静的海面下。凡事都以平常心看待,你会发现,生活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福与祸是一体的两面,是分不开的。福也好,祸也罢,有时发生在瞬间,仅仅就是一念之差。人生在世如果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就会受到福祸的捉弄,即使幸福来临,也会失去。
游刃于峰谷之间:得意失意,宠辱不惊
很多时候,你觉得人生不顺,逆境难行,或许不过是你的主观感觉而已,或许情况并没有你想象的那般恶劣,不过是因为你的心情不好,然后产生了悲观的折射。这时候需要自我调节,无论是通过倾诉还是通过心理辅导,这些作用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自己帮助自己。适当的休息,深刻的思考或者会帮助你拨开云雾见晴天。
失意是不能避免的,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是不可能不带伤口的。但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把自己的整个人生变成灰色。失意的时候要进行自我情绪调理。或者找人倾诉,或者找到一个途径和方法排解掉郁闷的情绪,才能整装上阵,从头来过。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感到失意的导火线是不同的,所以当你深感失意的时候,就不要再盲目地前行了,片刻的休息,调整方向反而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有时候,面对心理医生你或许有的问题难以启齿,反而误导了辅导方向。所以,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出问题的根源,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解决。在失意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那么尽量不要一直一个人待着,这时候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片刻思考过后,把问题想明白也罢,想不明白也罢,都不要再执著地思考下去,或许你的思路已经陷入了一个死胡同了。所以,这时候你需要放松,需要和一大帮朋友在一起做一些开心的事情,或许你大笑一场过后,再去想那些当初想不通的问题时,你会发现原来是它导致了你的失意。
失意的人大多数时候处于一种自我厌倦的情绪中,这时候想凭借个人之力而改变自我情绪是困难的,所以要积极地加入周围朋友的欢乐中,让他们的愉快带动你的情绪,或许在不经意间,你的那些小小的失意就会自动烟消云散。
失意就像沼泽地一般,你越是深陷其中,越是难以自拔。所以这时候,要学会止步,及时调整你的心态,及时重新规划你的航程方向,才有可能变逆境为顺境。得意时保持淡然,失意时要保持坦然,不管是顺风还是逆风,我相信它们都无法真正阻止你向前方航行,唯一阻碍你前进的只有你自己。所以说,失意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保持信心,不能因为环境的变化,以至于使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和能力也产生怀疑。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过失意的经历,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等,哪一个不是因为人生失意的境况,才写出哪些旷世绝句?苏东坡一生多次被贬,甚至坐过大牢,差点将小命丢掉。然而,他对自己的荣辱、得失很豁达,这与他得益于禅的领悟不无关系。自他修禅开悟之后,沉浮不伤其情,苦乐不动其心。他在连连遭到贬配之时,还是那么的超然洒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北宋时期,范仲淹坚持“庆历新政”,当他被谪居邓州时,突然从高处跌入了人生的谷底,可是他依然可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所以说,在失意的时候千万不要垂头丧气,对自己失去信心。去阅读那些名人逸事,你会发现他们也有和你一样不顺利的时候,可是他们却顽强地走过来了,走过那些被乌云遮盖的没有阳光的日子,后面迎接他们的才是万里晴空。
古人用一副绝世对联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不多短短数年,要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名利如云卷云舒般坦然才能无意。
人生百味,顺境逆境,得意失意,不过是一种心境。当你遭遇到人生失意的时候,你可以选择痛哭一场,但是要记住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错过更多的美好。及时整理好情绪,再次起航,迎接下一个成功。
在人的生命航程中,顺风、逆风不过是两种不同的航行状态而已。我们不能奢望一路顺风,也不可能总处于逆风状态,这两种状态总是交替着出现,才让我们的人生呈现出不同的姿态。面对这样的人生,我们要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遭遇“危机”:冷静一下想办法
美国的波音公司和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曾为争夺日本“全日空”的一笔大生意而打得不可开交,双方都想尽各种办法,力求争取到这笔生意。由于两家公司的飞机在技术指标上不相上下,报价也差不多,“全日空”一时拿不定主意。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短短两个月内,世界上就发生了3起波音客机的空难事件。一时间,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指责都向波音公司汇集而来。这使得波音公司蒙受了奇耻大辱,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怀疑。这对正与空中客车争夺的那笔买卖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好的信号。许多人都认为,这次波音公司肯定是输定了。但波音公司的董事长威尔逊却并没有为这一系列的事件所击倒。他马上向公司全体员工发出了动员令,号召公司全体上下一齐行动起来,采取紧急的应变措施力闯难关。
他先是扩大了自己的优惠条件,答应为全日空公司提供财务和配件供应方面的便利,同时低价提供飞机的保养和机组人员培训;接着,又针对空中客车飞机的问题采取对策,在原先准备与日本人合作制造A3型飞机的基础上,提出了愿和他们合作制造A3型飞机更先进的767型机的新建议。空难前,波音原定与日本三菱、川琦和富士三家著名公司合作制造767客机的机身。空难后,波音不但加大了给对方的优惠,而且还主动提供了价值5亿美元的订单。通过打外围战,波音公司博取到了日本企业界的普遍好感。在这一系列努力的基础上,波音公司终于战胜了对手,与“全日空”签订了高达10亿美元的成交合同。这样,波音公司不光渡过了难关,还为自己开拓了日本这个市场,打了一场反败为胜的漂亮仗。
遇到危机时,不要消极躲避,更不要以硬碰硬。全力以赴,靠你敏捷的思维化险为夷。
1991年9月,名声显赫的台湾海霸王食品公司发生了中毒案,致使该公司的信誉一落千丈,营业额只有原来的10%。然而,在类似的情况下,美国乔克尔恩逊药品公司却能平安地渡过危机。事情发生之后,该公司迅速采取了周密的应变策略,全力推行危机管理,制定了“终止死亡,找出原因,解决问题、通告公众”的重要决策。在获悉第一个死亡消息1小时内,公司人员立即对这批药品进行化验,结果表明阴性。但他们还是花费大量经费通知45万个包括医院、医生、批发商在内的用户,请他们停止出售并立即收回该公司的药品。同时撤销所有的电视广告,把事实真相以及公司所采取的对策迅速向公众告知。公司最终消除了公众的误解,仅仅3个月就恢复了生机。
英国航空公司也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次,一架由伦敦经纽约、华盛顿飞往迈阿密的英国航班,因机械故障被迫降落后在纽约禁飞。乘客对此极为不满,对英国航空公司怨声载道。该公司立即调度班机,将63名旅客送往目的地。当旅客下机时,英航职员向他们呈递了言辞诚恳的致歉信,并为他们办理退款手续。63名乘客免费搭乘了此班飞机。此举异常高明,尽管英航损失了一大笔钱,但起了力挽狂澜之功效,大大弱化了乘客的不满情绪。英航的这一举措被人们广为流传,不仅未使英航声誉受损,反而大大提高,乘客源源不断。
面对危机,不要麻木、不知所措,要学会应变,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变通,这样你才有可能克服困难,通向成功。
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不必慌乱,要全力以赴,以强烈的求新求变意识,摸索化解危机的对策,在最短的时间内扭转败局,反败为胜。
不必焦虑:有意识地让自己放轻松
很多人一直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受过什么重大的挫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一直充满自信、精力充沛、富有理想的人,当他的事业出现危机时,所有这些全变了。他觉得疲惫不堪,情绪低落,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一切事情都令人不快。烦恼无法从脑海里驱走,即便回到家里也是心烦意乱,以致不想见任何一个人。夜里失眠不能让他入睡,白天委靡不振。就连他自己也无法理解自己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如果你不太在意这些小小的不如意,也就不会这么烦恼了。当你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危机的负面影响时,就会产生焦虑。焦虑进一步侵害你,各种问题越来越多,造成恶性循环。
危机压力的心理反应持续存在,可导致思维过度集中于忧虑的事情,以致人们总是认为事情糟糕极了,担心事情不可救药了,并且自信心也下降,自卑感增强。从而常常采用消极的思维方式。由于长期地忍受着担忧和焦虑,会对情绪产生影响,比如易激怒、持续的害怕和悲观沮丧等。当我们处于这种情绪状态时,会认为对所面临的处境感到无能为力,并且当我们感到应付乏力时,焦虑就会轻而易举地压垮我们。消极的思维方式又会给身体的变化带来恶性循环。处于长时间的危机压力状态之下,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反应。
当一个人长期地处于烦躁不安和紧张状态时,会不断地消耗人的精力,使人疲惫不堪,从而无法处理危机情境。你无法摆脱这种困扰,只能麻痹自己,逃避现实。有时,你可能借助于吃东西、抽烟或喝酒来安慰自己,这虽能在某种程度上使自我感觉好一些,但在身体健康上必然要付出代价。然而,通过逃避获得的解脱常常是暂时的,逃避会使人丧失信心,以致更难面对困难和压力。而且还会损害自我的主观幸福感,最终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
危机反应本身也会使人感到痛苦和烦恼。究其原因,也许是由于所出现的身体变化令人惊慌,或是由于担忧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损害了处理问题的能力,或是由于自信心的不足不敢面对和消除害怕。但不管是何种原因,当压力的刺激反应造成较多痛苦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种“危机——痛苦”的恶性循环。当危机反应被激发后,进入这一恶性循环可使危机反应持续存在并不断加重。
1. 夸大其词
这是指过分夸大消极或可怕的体验的一种观念。夸大化思维常常与过分概括化、任意的推断同时存在。“杞人忧天”就是这类思维方式的结果。这种人过分关注和夸大自己的小小失误和过失。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引发一连串的想法:“我绝对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经理必将认为我是一个无能的人。”“我将失业”等。这些应激的提高妨碍了自身的工作能力,激起更强烈的忧虑和害怕心理。
2. 负面心理
当一个人总是臆断事情的发生将会是糟糕之极时,会导致个体陷入痛苦的情绪体验之中。持有这种信念的人,会出现各种各样想当然的想法,如接到一个打错的电话,就认为是恶意骚扰;别人不屑的眼神必定是对自己的一种憎恨或不满;有一点不舒服就认为活不长了,等等。这是一种夸张和极端化的表现,这一思维过程会立即引发严重的焦虑。
3. 两极分化
这是一种以“全或无”的方式看待世界的一种观念,把任何事都看成非此即彼的单色世界。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没有中间状态。当心情不好时,就会说“我的心情总是很糟糕”,而不是“此时我的心情不好,但在他人的帮助下会好起来”;当被别人指出缺点时,就会说“人们总是批评我、非难我”,而不是“他对我的批评有时是不公正的”等等。这种想法另一种常见的形式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要是不完美,那是无法接受的。”“没有全对,就意味着失败。”事事要求完美的人,极易感到不满,容易受到失败和挫折的打击。
4. 只看缺点
这种思维方式表现为,看问题时,只看到不足,忽视了积极、有意义的因素,看不到成绩和希望,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偶尔被别人批评了一次,就感到抬不起头,而没有看到自己其他优秀的一面;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发型,就全盘否定自己的容貌。任何一个人,要是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将会缺乏信心,最终影响处理危机的能力。
类似这种乱七八糟的想法还有很多,它只会使你的情绪越来越糟。如何战胜这些不合理想法呢?
首先,你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习惯性的不合理思维,有克服它们的明确意识,进行自我提醒。其次,积极主动地寻找合理的、建设性的思维代替它们。合理的思维将使你减轻焦虑,心平气和地应付所面临的困难。
现在大胆地考虑某一情形的最坏后果,制订一个计划,以应付最糟糕的情形。如果你能应付,就会有信心处理自身的焦虑。请思考一下,自己所拥有的资本和应付技巧,以及过去成功应付的经验。考虑自己会如何改变这个困难的情境,或改变对这个困难情境的看法。还要考虑,你可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可从家庭、朋友或专家那里获得什么建议,获得什么支持。同时,你可能会发现,得到他人的建议和支持是非常有用的。
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合理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原先的焦虑,这一技巧需要你付出一定的努力,而且在你第一次练习时还会发现它需要花费一定时间,需要你做记录,但这些做法都是值得的,因为它们的目的就是帮助你有意识地让自己轻松起来。以轻松的心态面对一切,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精彩。
很多时候,事情并不可怕,是我们自己吓自己。一些想法会加重我们的危机感,引我们走向走投无路的境地。
抑制住“激动”:学做情绪的主人
许多人都懂得要做情绪的主人这个道理,但遇到具体问题就总是知难而退:“控制情绪实在是太难了。”言下之意就是:“我是无法控制情绪的。”
别小看这些自我否定的话,这是一种严重的不良暗示。它真的可以毁灭你的意志,丧失战胜自我的决心。还有的人习惯于抱怨生活:“没有人比我更倒霉了,生活对我太不公平。”抱怨声中他得到了片刻的安慰和解脱:“这个问题怪生活而不怪我。”结果却因小失大,让自己无形中忽略了主宰生活的职责。所以,你要改变一下对身处逆境的态度,用开放性的语气对自己坚定地说:“我一定能走出情绪的低谷,现在就让我来试一试!”这样你的自主性就会被启动,沿着它走下去就是一番崭新的天地,你会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遇事须冷静,考虑一下后果,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去化解矛盾,我们就不至于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纠缠不清,更不会使矛盾扩大、升级。即使在双方僵持不下,未能达成和解的情况下,也可以寻求司法、主管部门的帮助,运用法规、政策妥善处理遗留问题。没有爬不过去的山,没有过不去的河,忍一时之委屈,保全了大家的和谐、宁静,并不损失什么,反而会赢得一个更宽阔的心灵空间。
常常会遇到下面的情况:堵车堵得厉害,交通指挥灯仍然亮着红灯,而时间很紧,你烦躁地看着手表的秒针。终于亮起了绿灯,可是您前面的车子迟迟不起动,因为开车的人思想不集中。您愤怒地按响了喇叭。那个似乎在打瞌睡的人终于惊醒了,仓促地挂上了一挡。而你却在几秒钟里把自己置于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之中。
美国研究应激反应的专家理查德·卡尔森说:“我们的恼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这位加利福尼亚人在讨论会上教人们如何不生气。卡尔森把防止激动的方法归结为这样的话:“请冷静下来!要承认生活是不公正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按计划进行。”
埃森医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曼弗雷德·舍德洛夫斯基研究得到了这样的结论:使人受到压力是长时间的应激反应。他的研究所的调查结果表明:61%的德国人感到在工作中不能胜任;有30%的人因为觉得不能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而有压力;20%的人抱怨同上级关系紧张;16%的人说在路途中精神紧张。
理查德·卡尔森的一条黄金规则是:“不要让小事情牵着鼻子走。”他说:“要冷静,要理解别人。”
当你遇到一些应激事件而情绪不佳时,你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转移自己的情绪注意力。
1. 积极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培养社交兴趣
人是社会的一员,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一个人要逐渐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一旦主动爱别人的能力提高了,就会感到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如果一个人有许多知心朋友,就可以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一个离群索居、孤芳自赏、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获得心理健康的。
2. 多找朋友倾诉,以疏泄郁闷情绪
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令人不愉快和烦闷的事情,如果有好友听你诉说苦闷,那么压抑的心境就可能得到缓解或减轻,失去平衡的心理可以恢复正常,并且得到来自朋友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新的思考,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还可向自然环境转移,郊游、爬山、游泳或在无人处高声叫喊、痛骂等;也可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将自己的情感以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
3. 重视家庭生活,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
家庭可以说是整个生活的基础,温暖和谐的家是家庭成员快乐的源泉,事业成功的保证。这样的环境也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如果夫妻不和、吵架,将会极大破坏家庭气氛,影响夫妻的感情及其心理健康,而且也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可以说,不和谐的家庭经常制造心灵的不安与污染,对孩子的教育很不利。
理想的家庭模式,应该是所有成员都能轻松表达意见,相互讨论和协商,共同处理问题,相互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团结一致应付困难。每个人都应注重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全的家庭。一个人如果能很好地适应家庭中的人际关系,那么他也可以很好地在社会中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一些挫折、困难等不愉快的事,而一味地生气焦虑、埋怨,不但不会使事情好转,反而严重地伤害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不要让情绪影响我们做事的进程,及时疏导不良情绪,调整好积极情绪,才会更有利于事情的进展。
学会顺其自然:“随遇”和“随缘”
“随遇”者,顺随境遇也,“安”者,一可理解为听天由命,安于现状;二可理解为心灵不为不如意之境遇所扰,无论何种处境,均能保持一种平和安然的心态,并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许可以称之为“消极处世”,而后者之“安”,则需要一种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甚至需要一种超脱、豁达的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苏轼的友人王定国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眉目娟丽,善于应对,其家世代居住京师,后王定国迁官岭南,柔奴随之,多年后,复随王定国还京。苏轼拜访王定国时见到柔奴,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不料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之,心有所感,遂填词一首,这首词的后半阕是:“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苏轼看来,偏远荒凉的岭南不是一个好地方,但柔奴却能像生活在故乡京城一样处之安然。这便是随遇而安,并且是心灵之安的结果了。
生活中拂逆的事情是很多的。俗话说:“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人生际遇不是个人力量所可左右的,而在诡谲多变、不如意事常有八九的环境中,唯一能使我们不觉其拂逆的办法,就是使自己“随遇而安”。
有一次,王先生从台中搭公家运东西的车回台北。车到中途,忽然抛锚。那时正是夏天,午后的天气,闷热难当。在赤日炎炎的公路上无法前进,真是让人着急。可是,他当时一看情形,就知道急也没用,反正得慢慢等车修好才可以走。于是,他问了问司机,知道要三四个小时才可修好,就独自步行到附近的海滨游泳去了。
海滨清静凉爽,风景宜人,在海水中畅游之后,暑气全消。等他尽兴回来,车已经修好待发,趁着黄昏晚风,直驶台北。之后,他逢人便说:“真是一次最愉快的旅行!”
随遇而安的妙处由此可见一斑,假如换了别人,在这种情形之下,怕只好站在烈日之下,一面抱怨,一面着急。而那辆车既不会提早一分钟修好,那次旅行也一定是一次最痛苦最烦恼的旅行。
俗话说:“胜不骄,败不馁,宠不喜,辱不惊。”这种格言的最大长处就是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能用来安慰和开导一下自己。人生在世,很不容易。风风雨雨,沟沟坎坎,苦辣酸甜都可能遇到,因此,要保持一种随遇而安的平常心态。这种心态并非消极的,而是提示人们在不断进取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车水马龙,还是门庭冷落;无论是辉煌夺目,还是默默无闻,都要有个良好心态,笑对人生,继续拼搏。所以说,一个人如能不管际遇如何,都保持快乐的心境,那真比有百万家产还更有福气!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头:“随喜!”
太过执著,犹如握得僵紧顽固的拳头,失去了松懈的自在和超脱。
生命是一种缘,是一种必然与偶然互为表里的机缘。有时候命运偏偏喜欢与人作对,你越是挖空心思想去追逐一种东西,它越是想方设法不让你如愿以偿。这时候,痴愚的人往往不能自拔,好像脑子里缠了一团毛线,越想越乱,他们陷在了自己挖的陷阱里。而明智的人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会顺其自然,不去强求不属于他的东西。
据说迪斯尼乐园建成时,总经理迈克尔先生为园中道路的布局大伤脑筋,所有征集来的设计方案都不尽如人意。迈克尔先生无计可施,一气之下,他命人把空地都植上草坪后就开始营业了。几个星期过后,当迈克尔先生出国考察回来时,看到园中几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和所有游乐景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不觉大喜过望。他忙喊来负责此项工作的戈尼,询问这个设计方案是出自哪位建筑大师的手笔。戈尼听后哈哈笑道:“哪来的大师呀,这些小径都是被游人踩出来的!”
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不可以强求的,那些刻意强求的某些东西或许我们终生都得不到,而我们不曾期待的灿烂往往会在我们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我们常想悟出真理,却反而因为这种执著而迷惑、困扰。只要恢复直率之心,彻底地顺从自然,道理就随手可得了。如果我们学会了顺其自然,也许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顺其自然,绝非被动人生,不是在生活的海边临渊羡鱼,不是在命运的森林里守株待兔,而是洞悉人生、承受一切命运际遇的大智慧;顺其自然,是对生命的善待与珍爱,是对人生的喝彩和礼赞。
我心坦然:事既已如此,不如接受
小柯原本是公司里的修理工,因为表现优异,才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被提升为领工,负责管理公司里所有大大小小的机械。
这么短的时间便获得如此亮眼的成绩,着实给小柯带来了不少压力。升任后,他一面积极参与公司里的各种事务,一面又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承担如此重任。
午夜,小柯时常梦见公司出现了什么问题或错误,自己吓出一身冷汗,无一夜好眠,“焦虑”时常伴随着他。
一日,公司的4部牵引机同时出故障,作业一度陷入瘫痪,小柯终日担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完全不知所措,脑子里一片空白,只好请求上司的帮助,向他报告这突如其来的意外。
小柯心想发生了这样的事,上司一定会大发雷霆,自己的职位也将不保,因此抱着战战兢兢的心情,浑身发抖地来到了上司的面前。
想不到上司听了小柯的陈述之后,居然继续做他的事,连头也不抬一下,只慢条斯理地对小柯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机器坏了,那就把它修好啊!”
小柯听了这番话,多日来的烦恼、恐惧全部一扫而空。是啊!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呢?于是小柯以极佳的效率,迅速修好了那4部故障的机械。
从此以后,他不再为焦虑所困,很快地适应了自己的工作,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领工。
西方有一句名言说:“责任和今天是属于我们的,结局与未来则属于上帝。”这句话与中国古谚“尽人事,听天命”有异曲同工之妙。明天太遥远了,谁也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不如把握当下,珍惜眼前,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无须惊慌。
问题已经发生了,你所能做的就只有尽力解决,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麻烦,除非是你不断替自己制造麻烦。
卡耐基碰到一个在纽约市中心一幢办公大楼里开运货电梯的人,他的左手被齐腕砍断了。卡耐基问他少了那只手会不会觉得难过,他说:“噢,不会,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它。只有在要穿针的时候,才会想起这件事。”
如果有必要,我们差不多都能接受任何一种情况,使自己适应,然后就整个忘了它。
在漫长的岁月中,你我一定会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加以接受,并且适应它。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情况。能够接受已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环境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快乐或悲伤,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才能决定我们的悲欢。
在必要的时候,我们都能忍受灾难和悲剧,甚至战胜它们。我们内在的力量坚强得惊人,只要我们肯加以利用,就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
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只要还有一点挽救的机会,我们就要奋斗。可是当常识告诉我们,事情已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转机时,那么,请保持我们的理智,不要“左顾右盼,无事自扰”。
许多美国有名的生意人,都能接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如果不这样的话,他们就会在过大的压力下被压垮。
克莱斯勒公司的总经理凯勒先生谈到他如何避免忧虑的时候说:“要是我碰到很棘手的情况,只要想得出办法解决的,我就去做。要是干不成的,我就干脆把它忘了。我从来不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人能够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影响未来的因素太多了,也没有人能说出这些影响从何而来,所以何必为它们担心呢?”
他的想法正和1900年前罗马的大哲学家依匹托塔士的理论差不多。“快乐之道无他,”依匹托塔士告诉罗马人,“就是不要去忧虑我们的意志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莎拉·班哈特曾经是全世界观众最喜爱的一位女演员,她在71岁那一年破产了——所有的钱都损失了,而她的医生——巴黎的波基教授告诉她必须把腿锯断。她因摔伤染上了静脉炎,腿痉挛,医生觉得她的腿一定要锯掉,又怕把这个消息告诉那个脾气很坏的莎拉。然而,当他告诉她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莎拉看了他一阵子,然后很平静地说:“如果非这样不可的话,那只好这样了。”
当她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她的儿子站在一边哭,她朝他挥了一下手,高高兴兴地说:“不要走开,我马上就回来。”在去手术室的路上,她一直背着她演过的一出戏里的一幕。有人问她这么做是不是为了提起她自己的精神,她说:“不是的,是要让医生和护士们高兴,他们承受的压力可大得很呢。”手术后,莎拉·班哈特还继续环游世界,使她的观众又为她疯迷了7年。
“对必然的事,要轻快地去承受。”这句话对现代人仍有教育作用。当我们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之后,我们就能节省精力,创造出一个更丰富的生活。
没有人能有足够的精力,既能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实,又能创造一个新的生活。你只能选择一个。遇到一些令人不可接受而客观上又不能避免的事实,不要死缠不放,要立即转换角度,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从而立即做下一件事情。
保持一颗平常心
平常心是一种中庸的处世心态。拥有平常心态的人,既不清心寡欲,也不声色犬马;既不自命清高,也不妄自菲薄;既不吹毛求疵,也不委曲求全。
从前,在迪河河畔住着一个磨坊主,他是英格兰最快活的人。他从早到晚总是忙忙碌碌,同时像云雀一样快活地歌唱。他是那样的乐观,以致使其他人都乐观起来。这一带的人都喜欢谈论他愉快的生活方式。终于,国王听说了他。
“我要去找这个奇怪的磨坊主谈谈。”他说,“也许他会告诉我怎样才能快乐。”
他一迈进磨坊,就听到磨坊主在唱:“我不羡慕任何人,不,不羡慕,因为我要多快活就有多快活。”
“我的朋友,”国王说,“我羡慕你,只要我能像你那样无忧无虑,我愿意和你换个位置。”
磨坊主笑了,给国王鞠了一躬。
“我肯定不和您调换位置,国王陛下。”他说。
“那么,告诉我,”国王说,“什么使你在这个满是灰尘的磨坊里如此高兴、快活呢?而我,身为国王,每天都忧心忡忡,烦闷苦恼。”
磨坊主又笑了,说道:“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忧郁,但是我能简单地告诉你,我为什么高兴。我自食其力,我爱我的妻子和孩子,我爱我的朋友们。他们也爱我。我不欠任何人的钱。我为什么不应当快活呢?这里有这条迪河,每天它使我的磨坊运转,磨坊把谷物磨成面,养育我的妻子、孩子和我。”
“不要再说了,”国王说,“我羡慕你,你这顶落满灰尘的帽子比我这顶金冠更值钱。你的磨坊给你带来的要比我的王国给我带来的还多。如果有更多的人像你这样,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啊!”
很多男人傲视群雄,女人则梦想倾倒众生,对于他们来说,平平常常、实实在在地活着简直等同于无能。他们在付出或者即将付出的同时,想到更多的是社会的认可和回报。当熙熙攘攘皆为利己成为社会的流行病时,人们已逐渐成为欲望的奴隶,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身不由己的事,内心在希望与失落的煎熬中苦苦挣扎。于是,日落西山的万道霞光再也看不见了,风拂杨柳时的似水柔情变得无滋无味了。人们迷失了快乐,置身于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
其实,人需要的是一颗平常心。一个人无论聪明愚笨,都会有得失成败,谁都不可能只享受成功的喜悦,而不遭受失败的痛苦,只有在得失成败之间保持一颗平常心,才会摆脱得意时的狂妄自大和失意时的委靡不振。有一颗了不起的平常心,把自己置于百姓们平淡如水的衣、食、住、行中,才会在司空见惯的日子里一点点吮吸着人间的真情,在默默付出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幸福。
凡事保持平常心。成功不值得骄傲,那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我们不知道走出驿站的下一步是什么;失败不值得伤心,那不过是一不小心走错的一段路,纠正方向从头再来;失意不要沮丧,一年四季里,总有风和日丽的时候。这便是平常心,这便是人生路。当你以一颗平常心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你就能收获到那金色的果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临危不惧,泰然处之。这就是平常心。保持平常心,就是在平淡中给自己一个动力;在昂扬中留给自己一份淡泊;在匆忙中懂得适时地给心灵一次释放;在喧闹中为自己找寻一份宁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