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羡慕别人,幸福没有可比性
《牛津格言》中有句名言:“如果我们仅仅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实现。但如果我们希望比别人更幸福,就会感到很难实现,因为我们对于别人的幸福的想象总是超过实际情形。”
的确,许多时候,你感到自己不幸福,仅仅是因为觉得别人比自己幸福。你或许会愤怒:小林都涨工资了,我却还在原地踏步,到哪儿说理去呢?你或许会哀叹:老高买新房子了,他和我一块进的公司,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唉……你或许会伤心: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争气呢?看看自己的孩子,真是没办法……可是,你想过没有,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往往都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或许小林根本就没涨工资,只是他爱面子吹牛罢了;或许老高买房的贷款,正逼的他想跳楼;又或许你自己的孩子也不见得真的不争气……
宫殿里也会有悲恸,瓦屋下同样也会有笑声。其实生活就像围城,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围城,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幸福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和尚与农夫
在河的东岸,住着一个和尚,在河的西岸,住着一个农夫。
和尚每天看着对岸的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觉得他生活得非常充实,非常羡慕。而农夫也在对岸,每天看着和尚无忧无虑地诵经、敲钟,生活十分轻松,自己非常向往。因此,他们的心中同时产生了一个念头:“真想到对岸去!换种生活!”
恰巧这一天,两人见面了,他们经过商谈,达成了交换身份的协议,农夫变成了和尚,而和尚则变成了农夫。
一段时间之后,变成和尚的农夫发现,和尚的日子其实一点也不好过,那种敲钟、诵经的工作,看起来很悠闲,事实上却非常烦琐,而且更重要的是,僧侣刻板单调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虽然悠闲,却让他觉得无所适从。于是,每天敲钟、诵经之余,成为和尚的农夫都坐在岸边,羡慕地看着在彼岸快乐工作的其他农夫。
做了农夫的和尚也是一样,他重返尘世后,痛苦比农夫还要多,面对俗世的烦忧、辛劳与困惑,他非常怀念当和尚的日子。于是,他也和农夫一样每天坐在岸边,羡慕地看着对岸步履缓慢的其他和尚,并静静地聆听彼岸传来的诵经声。
而他们的心中,又同时响起了一个声音:“回去吧!那里才是真正适合我的生活!”
不要盲目羡慕别人的生活,其实,人生失意无南北,各人自有各人的烦恼。无节制的攀比和不自量的要求只会给自己带来超量的心理负荷,破坏的也只能是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就像故事中的和尚和农夫一样。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令自己缺憾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果你能体会到每个生命都有欠缺,就不会再去与人做无谓的比较了。
其实,那些心态平和的人也许生活中的物质享受并不比任何人好,只是他们能够接受自己,懂得知足而已。
放弃消极的比较
不过,要想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也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但是,放弃消极的比较,却是可行且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学会全面地看待自己。在自己和别人做比较的时候,往往是点对点的比较,而不是面对面的比较。事实上,你所比较的方面并不能代表你的全部,那只是你的一个小部分而已。如果仅仅以这些小方面来否定或者肯定自己的话,很容易扰乱自己的心理,结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因此,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全面地看待自己,不犯以偏概全的毛病。
其次,客观地看待成败。生活中,我们总是以自己不足、失败的部分去和别人的成功、优势比较,很显然,这种“鸡蛋碰石头”的事情会让自己失去自信、给自己的心理造成打击。其实,失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在所难免的。不以成败论英雄,引导自己客观地看待成败。
成,要知道成在哪里,下次如何发挥得更好;败,也要明白败在何方,下次该如何规避。
再次,不用一些五花八门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世界上总是存在着一些五花八门的标准,虽非明文规定,但却是约定俗成。但那么多的标准,我们又怎么能够一个一个全部去满足呢?因此,干脆忘掉这些标准,做最快乐的自己吧。
最后,不以任何人为参照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必要依靠任何一个参照物存活。更何况,很多时候你的参照物可能选择得并不正确。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是一名作家,拿自己作品的销售量与卡耐基相比,以此来衡量你作为一名作家的价值,绝对会深受打击。因此,你完全没有必要拿别人当参照物,要想参照,拿自己的过去当参照物即可。
把目光从别人身上收回来
仔细想一想,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大都源于我们将目光过多地放在了别人身上,而忘了关注、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例如,看到别人买了一辆奔驰汽车,你就要买宝马。钱不够?没关系,去银行贷款,即使节衣缩食也要把别人比下去。看到别人评上了优秀员工,升职了,而你还在原地踏步,服气吗?当然不!你也许会找机会把他拉下那个位置……实际上,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生活在上流社会的贵族名媛,还是处于忙碌奔波中的人民大众,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如果你可以把目光从别人身上收回来,那么,无论身处哪个圈子里,你都能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享受着生活赐予你的独特的幸福。
按自己的曲子跳舞
有个人一直想追求快乐、幸福、充实和满足,为此,他总是紧随潮流,当别人有手机的时候,他立刻就买来;当别人有轿车的时候,他也不甘落后,马上开上了属于自己的小轿车。凡此种种,但他仍然快乐不起来,也感觉不到丝毫的幸福和满足。郁郁寡欢的他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决定出门旅行。
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少数民族村落,这里相对封闭,没有多少现代化的东西。可是,他发现村民们却活得非常快乐。一到晚上,人们吃罢晚饭,就在一片空地上点起篝火,乐师们弹起他们心爱的乐器,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直到尽兴才归,从他们的神态中,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忧愁,你所能感受到的除了快乐,还是快乐。他们有什么值得快活的资本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晚上,在村民们跳舞的间隙,他与一位年长的乐师攀谈,他问乐师:“为什么你们总是那么快乐?”老乐师听了他的话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弹起了一首古老的曲子,老乐师对他说:“年轻人,你跳起来吧,但是,你一定要记住,不论我弹什么曲子,你都不要受我的影响,而是要学会按照你自己心中的那只曲子跳舞。我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就这样,他真的跳了起来,虽然,他跳得很累,而且没有受乐曲的一点影响,但是不知怎么回事,一场舞跳下来,他却很轻松、很惬意,那是一种他从来也没有感受过的快乐。而就在他静下来的那一刹那,他心中突然一亮,老乐师真是高人,原来他是在告诉自己,一个人如果要想真正获得快乐,那就必须按自己的曲子跳舞。
按自己的曲子跳舞,你才能获得快乐、幸福、充实和满足。
其实,作为社会人,人很难将目光仅仅集中在自己身上,常常会将自己与他人做比较,看谁更有能力,谁更富有,谁更有权势,谁更走运等。当然,比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全面认识自我的方法,通过与他人比较,我们能够了解自己的缺点和长处,从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但是,比较的多了,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变成攀比——即“攀”住别人比较,是拿自己的无与别人的有、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足相比。例如大学同学聚会上,女同学甲和女同学乙都各自为了面子,说自己的老公如何能赚钱又如何对自己好。各自回家,甲对自己的老公说:唉,乙长得那么磕碜,怎么就命那么好,找了一个对她好得不得了的老公。乙回到家,对自己的老公说:甲上学时成绩平平,看不出什么能耐,居然找了一个钻石王老五做老公!
你是不是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其实,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攀比别人的才华,只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渴望别人的成绩,只热爱自己的一切,才不会被世俗所诱惑,也不会被欲望所羁绊。一个人只有将目光从别人身上收回来后,才能看到自己头上那片美丽的天空。
多把目光放在自己的身心上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其实不管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如何,你都已经拥有了很多美好的事情,你只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多把目光放在自己的身心上,生活必定会充满快乐。
第一,享受你所拥有的一切。热爱自己现在的生活,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写下生命中让你心怀感激的事情。也许只是爱人为你做的一顿可口的晚餐,也许只是辛苦一天后好好洗个热水澡,甚至只是和朋友闲聊的时光……但就算是很琐碎很没有意义也没有关系,因为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快乐的小时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第二,专注生活中好的方面。当想到未来的目标和理想时,我们很容易在当下陷入一种消极的情绪中。也许,你开始想到要改变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减肥、健身、戒烟、换工作等等。但同时,你也应该看看现在的生活中已经很好的部分,比如:你可以在自己的爱好上花更多的时间;你已经培养了一些真正的优势;你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你有温馨的家和可爱的孩子……专注生活中好的方面,会让你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第三,活在当下。释迦牟尼说:“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为未来计划和从过去学习,这都是很正确的做法,但如果你的心里总是在纠结“明年等……的时候事情可能会好起来”或是“去年的生活轻松多了因为……”那就不太对了。把你的注意力放在现在,而不是追忆已成过去的往事,或是忧心还未到来的明天,你会从已经拥有的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与人争面子,不如自己挣面子
爱慕虚荣是人性的弱点之一。英国大哲学家培根就曾这样说过:
“虚荣的人被智者所轻视,愚者所倾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荣所奴役。”
虚荣往往与自尊和脸面有关。有虚荣心的人否认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会为了所谓的“面子”而采取各种手段去掩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甚至“打肿脸充胖子”掩盖自己不如人的地方,这样长期下去就容易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而“爱面子”也常常会变成“丢面子”。
舞会上的伯爵夫人
伯爵夫人准备参加在韦尔夫人家举行的舞会。那天,天还未亮,伯爵夫人便早早起床,吩咐女仆点上蜡烛,开始为自己梳妆打扮。
由于伯爵夫人头发灰白,因此,她得戴上假发。但伯爵夫人不愿别人看出这个破绽,为此她要求女仆为自己戴假发时,要把四周掩饰得天衣无缝。女仆为此反复地戴上,取下,再戴上,再取下,就这样来回折腾了一个小时,才算把假发戴好。伯爵夫人的眉毛稀疏,按照伯爵夫人的要求,女仆拿着眉笔,左描右画,又反复折腾了一个小时,伯爵夫人才满意地放下镜子。接下来,伯爵夫人便让女仆开始为自己的脸上抹粉,粉是抹好了,可又是一个小时过去了。
此时,马夫早已在屋外备好了马车,并告诉伯爵夫人,应该上路了,因为到舞会的地点还有很长一段路程。但伯爵夫人毫不理会,而是站在宽大的穿衣镜前,开始试穿礼服。然后是选袜子,搭配鞋子……当伯爵夫人对镜子中的自己十分满意时,她才上了停在屋外的马车。但是,当伯爵夫人赶到韦尔夫人家时,舞会已经接近尾声。
当伯爵夫人出现在舞会现场时,大家都惊奇地赞叹道:
“上帝啊!你的气质真好!”
“你的头发真漂亮!”
“你真是魅力四射!”
听到一阵阵的赞美声,伯爵夫人得意地说:“我当然知道自己最具魅力了,因为为了这场舞会,光化妆就花了8个小时!”
“哦,你身上有那么多需要掩饰的地方吗?”从角落里传来一个男人低沉的声音。
“哈……”满屋子的人听后都大笑起来。
在一片笑声中,伯爵夫人突然昏倒在了地上。众人忙停住笑,惊恐地上前围住伯爵夫人。
“没事的,请给伯爵夫人灌一碗参汤吧,她已饿得发昏了。为了保持身材的苗条,她已三天未吃东西了。”伯爵夫人的女仆上前小声地对韦尔夫人说。
笑声再一次充满了整个屋子。
当一个人过于看重面子的时候,其实已经失去了自己想维护的面子。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的虚荣心都是和他的愚蠢等高。
然而,类似的事情却常常在我们身边发生。例如,没钱的人为了“面子”,会在别人面前撑着、挺着,装成有钱人的样子来保护自尊,却不知处处丢了“面子”。所以,我们没必要为了面子而勉强使自己显得处处比别人强,仿佛自己什么都能做到。每个人都有缺陷,不要试图每一方面都在别人之上。殊不知,越怕出丑越丢丑,一定要放下面子,只有放下面子,遇事时,才能够淡定、从容,有条不紊地去解决。
事实上,真正的优秀,是不会因某些成就而沾沾自喜的;若为所成就的人、事物感到骄傲,也应该是心存感恩、健康的骄傲,而非不当的“虚荣”。放下面子,舍弃虚荣,得到的才是真正的尊严。
不要被自己的虚荣心奴役
我们已经知道了,爱面子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那就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防止虚荣心“侵蚀”我们的心灵。
首先,端正自己的人生观。虚荣心强的人,与其说是为了脱颖而出,鹤立鸡群,不如说是自以为出类拔萃,所以不惜用欺骗、诡诈的手段,使虚荣心得到最大的满足。但事实上,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需要,必须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之上,正确地理解权力、地位、荣誉的内涵以及人格自尊的真实意义。要追求真善美,不要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
其次,要克服盲目攀比心理。如果只是一味地跟别人比较,心理上的不平衡只会让虚荣心更加强烈。但比较又是人们常有的社会心理,那么,就要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从方向上讲,要多立足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比较,如比一比个人在学校和单位的地位、作用与贡献,而不是只看到工资收入、待遇的高低;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比成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
再次,做自己,不要受制于别人的评价。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决定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不会被虚荣心所驱使,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别人说你个子矮,你没必要穿增高鞋来掩饰自己,别人说你穿着寒酸,你也没必要用名牌把自己包装起来。要相信自己总有优点,不必为别人的议论乱了自己分寸,掉进虚荣陷阱里。
最后,还要珍惜自己的人格,只有崇尚高尚的人格才不会让虚荣心有抬头的机会。总之,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让自己的面子成为自己的绊脚石,不要怕出丑,放下不值钱的面子,走出面子围城,这不是软弱,而是人生的智慧。
世界本非根据公平的原则创造
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都认为公平合理是生活中应有的现象。但实际上,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要寻找绝对公平,就如同寻找神话传说中的宝物一样,是永远也找不到的。
当你埋怨着生活对自己不公,慨叹着自己生不逢时,这一生就在怨天尤人中蹉跎而过。既然世上没有公平,那我们不如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去适应生活的不公。唯有适应当下的环境,才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处境。
凸点系统的诞生
普瑞尔生于巴黎附近一个小镇,父亲开了一家皮革店,普瑞尔常常到店里玩耍。
就在普瑞尔3岁时的一天,命运给了他第一个不公平的待遇。父亲因为有事离开了店铺,普瑞尔便一个人在店里玩,不幸用小刀划伤了左眼,导致左眼失明了。从此以后,陆陆续续的不公平接连降落在普瑞尔身上。
普瑞尔的左眼失明后不久,右眼就受到发炎影响也看不见了。才3岁的普瑞尔便失去了用眼睛看世界的能力。然而,普瑞尔并没有因此变得沉默、郁闷,他仍然像未失明时那样活跃快乐。他五六岁时也和其他小孩一起去学校上课。
10岁时,在巴黎启明青年学院,普瑞尔开始读大凸字的书。不过,由于字母非常大且凸出纸面,一本小书往往有几寸厚;书虽然十分厚重,内容却不多。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普瑞尔有了一个梦想:“一定有方法可以让盲人像正常人一样学习,一定有方法让盲人能更方便地阅读。我一定要找出这个方法来,一定要!”
15岁时,他受到陆军上尉巴比业发明的军令暗码的启发,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组合,终于将字母以不同的点和位置组合表示出来,盲人只需用手指触摸这些不同点、位的组合,就可以读出字母甚至文章(以下我们将之称为凸点系统)。
然而,当普瑞尔在学院公布这个新方法时,却受到了别人的冷嘲热讽。不过,普瑞尔却没有气馁,他对这个方法充满信心,并且不断改良打凸点的方法,终于在20岁时,他的普瑞尔凸点系统正式完成了。
不过,普瑞尔凸点系统也和他本人一样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毫不重视的有,极度埋怨的也有。不过,直到普瑞尔去世之前,他都未曾放弃过。不管到哪里,他都努力宣传他的凸点系统,并教导学生使用。
因积劳成疾的普瑞尔在他43岁生日后两天去世,临终时,他说:
“人心是非常难了解的,但我相信我在地球上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说完不久,便含笑而终。时至今日,这个系统已经为全世界的盲人所使用。
对于普瑞尔来说,命运何其不公!可以说他的人生之旅没有一步是顺利的,但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反而创造了一个造福所有盲人的奇迹!
其实,许多不公平的经历是自己无法逃避的,也是无从选择的。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创造的,譬如,鸟吃虫子,对虫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蜘蛛吃苍蝇,对苍蝇来说是不公平的……世界上不公平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但是如果你为此仇视不公平,背地里唉声叹气,指责抱怨,或许能解一时之气,但不能改变实质,不要奢望自己成为上天的宠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给了你诸多不公平的待遇,那么请你接受比尔·盖茨的忠告:“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
适应生活中充满着不公平这一事实,便能激励你去尽己所能,而不再自我伤感,我们知道让每件事情完美并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自己对生活的挑战。而且,承认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必尽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变这个世界;恰恰相反,它正表明我们应该这样做。
跳出苛求公平的陷阱
按照统计学的原理,现实生活出现不公平和出现公平的几率是一样的。承认不公平这个事实,接受这个事实,才能放平心态,尽己所能谋划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理想。
首先,少做比较。不要总是拿望远镜或显微镜瞄着别人,要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去同别人比来比去。也不要总以别人的境遇作为掂量自己幸福、成功与否的标准,这样做,你就会觉得周围的不平等现象是多么无所谓,更不会因“不公平”而烦恼不堪。
其次,换种思维方式。当我们每次说“世界很不公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的时候,可以换一下表达方式,比如“我有一些不幸,但这一切终究会过去”,这样可以让你改变对世界的一些看法。
再次,开阔心胸。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不会计较在每件事上是否都公平,只愿意让自己的内心快活与充实。比如在对待朋友上,感情不是买卖,好多时候不是对等的。不能用一种对等的心态去看待感情,而应该真诚地对待朋友。
最后,努力争取。不公平客观存在,你不能因为没有绝对公平的起跑线和绝对公平的机会,就宣布退出人生的角逐和比赛。有时间的时候,你可以把生活中那些自己认为不公平的事情都写下来。认真想一想,是否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不公平变成公平。
妒忌只能让你的不幸更不幸
世间万物,总是参差不齐地共存于天地间。有相对的高,就必定存在相对的低;有优就必然存在相对的劣。于是,一种无形的比较,一种潜藏的较量在所难免。嫉妒,也就应运而生。
嫉妒,其实就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
也就是,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而嫉妒之剑一旦出鞘,必定要伤人。一边伤的是茫然的嫉妒者,一边伤的则是无辜的被妒者。
嫉妒者的要求
有这样两家人,他们表面看上去相处得很好,但是其中一家的男主人却是个嫉妒心很重的人。例如,他表面上对另一家新购置的房产欢欣鼓舞,或者为对方的儿子考上大学而击掌庆贺,一到了自己家里,就变得恶狠狠起来:凭什么他这么有钱,凭什么他的儿子就能上大学,而我什么都没有呢?他在心里诅咒,每天都盼望他的邻居倒霉,或盼望邻居家着火,或盼望邻居得什么不治之症,或盼望邻居的儿子出意外……然而,每当他看到邻居时,邻居总是活得好好的,并且微笑着和他打招呼。这时他的心里就更加不痛快了。就这样,他每天折磨自己,身体日渐消瘦,胸中就像堵了一块石头,吃不下也睡不着。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给他的邻居制造点晦气。这天晚上,他在花圈店里买了一个花圈,偷偷地给邻居家送去。当他走到邻居家门口时,听到里面有人在哭,此时邻居正好从屋里走来,看到他送来一个花圈,忙说:“这么快就过来了,谢谢!谢谢!”原来邻居的父亲刚刚去世。这人顿觉无趣,“嗯”了两声,便走了出来。这使他觉得很窝火,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把自己陷进去了,让别人捞了“好处”。终于,他又等来了一个机会。上帝说:现在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但前提就是你的邻居会得到双份的报酬。那个人高兴不已。但他细心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他想来想去,不知道提出什么要求才好,他实在不甘心被邻居白占便宜。最后,他一咬牙说:“哎,你挖去我一个眼珠吧。”
本来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却因为该死的嫉妒心理,使自己和别人都受到伤害。何必呢?
其实,看见自己很想做的事别人可以轻易完成,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可能给自己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正如波普尔曾经说过:“对心胸卑鄙的人来说,他是嫉妒的奴隶;对有学问、有度量的人来说,嫉妒可化为竞争心。”但凡事有度,如果只是一味地嫉妒,仿佛只有看到对手阴沟翻船才是自己人生的一大快事,有时甚至是可以不计任何后果的想让那个让你眼红的人遭殃。那么,就会给自己的生活平添许多烦恼和纷扰。
别人的幸福,你是嫉妒不来的。因此,与其为自己的技不如人而焦虑、悲叹,不如与别人一起分享喜悦,使自己超脱不幸和灾难。其实,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由于天分和境遇的不同,人难免分出个三六九等,或飞黄腾达、意气风发,或穷困潦倒、默默无闻。对于他人的成功,我们可以欣赏,但不可以嫉妒。欣赏,可以让你积蓄大量的精力、时间、智慧去营造应该属于你的空间,这样会充满着向上的动力,既可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又能感受到生活的愉悦。不嫉妒,就是要洒脱和不甘于落后,给予他人真挚的祝福,对自己充满着必胜的信心,这才是一个人最优美的姿态。
让爱帮你除掉嫉妒之心
既然嫉妒如烈火,就要消灭它,否则,嫉妒之火在烧伤别人的同时,也会烧伤你自己。而要除掉嫉妒之心,爱,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爱,可以产生无限的容纳,容纳可以抵抗嫉妒之心滋生,容纳可以竭止嫉妒之心发展。
爱,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点,看到别人的成功,就去想别人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看到别人的优势,就告诫自己,发现自己的才智和毅力,发挥自己的才智,充满百倍的信心,创造出更美的成绩。
爱,可以让自己更有涵养和魅力,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爱心上,时常摧促自己要尊重并乐于帮助他人,不仅可以克服自己的嫉妒心,还可以使自己免受嫉妒的伤害。
总之,无论你现在身在何方,无论你有过怎样的嫉妒经历,此时此刻,请消灭嫉妒之心吧。只有卸下嫉妒的重担,背上简单的行囊,带着轻松与自在,才能重新开始自己美妙的人生旅程,赢得多彩的人生。
幸福不是多拥有,而是少计较
作家胡适笔下有这样一个人物:差不多先生。他买错了糖,会说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把陕西和山西搞混,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坐火车误了点,只好明天走了,今天走与明天走差不多。治病错寻了医生,“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便是死前,他也断断续续地说:“死人同活人也差不多……”
就做事而言,或许“差不多”是万万不可的,但从心态上说,我们却不妨来学学“差不多先生”,在非原则的事情上,“差不多”就好。
为牛讨公道的罗吉士
1898年,幽默大师威尔·罗吉士继承了一个牧场。就在那年冬的某一天,牧场里的一头牛,冲破附近一户农家的篱笆去偷吃玉米,结果被农夫杀死了。
而依当地牧场的共同约定,农夫应该通知罗吉士并说明原因,但是农夫没这样做,这让罗吉士非常生气,于是他决定带着佣人一起去找农夫论理。
一路上,他们顶着狂风严寒,人与马几乎都要冻僵了,才好不容易抵达木屋。可是,农夫却不在家,他的妻子——一个十分消瘦憔悴的妇人——热情地将他们迎进门。罗吉士进屋后才发现,桌椅后还躲着五个瘦得像猴子的孩子。
不久,农夫回来了,妻子告诉他:“他们可是顶着狂风严寒而来的。”完全不知道罗吉士来意的农夫,开心地向罗吉士伸出了手,而本想与农夫论理的罗吉士却也没有开口,而是热情地与他握手、拥抱。
农夫邀请罗吉士和佣人共进晚餐,他满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委屈你们吃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风,还没准备好。”而孩子们听见有牛肉可吃,高兴得眼睛都发亮了。
吃饭时,佣人一直等着罗吉士开口谈杀牛的事,但是,罗吉士看起来似乎忘记了,只见他与这家人开心地有说有笑。而且,即使两人因为天气的原因在此住了一晚上,罗吉士也没有提起这件事。
回家的路上,佣人十分不解,在寒流中走了这么一趟,对此行的目的却闭口不提,他忍不住问罗吉士:“我以为,你准备去为那头牛讨个公道呢!”
罗吉士微笑着说:“是啊,我本来是抱着这个念头的,但是,后来我又盘算了一下,决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吗?我并没有白白失去一头牛啊!因为,我得到了一点人情味。毕竟,牛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得,然而人情味,却并不是很容易得到。”
确实,用一头牛换得农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难得遇见的人情味,还是很划算的。当我们为了一分一毫而毫不相让时,如果也能够算上这么一笔账,就一定不会再斤斤计较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爱计较的人不在少数。你给他10两银子,他会想象你肯定得了10两金子;单位发工资,他会把工资表翻个底朝天,生怕谁多拿了半分钱;领导们开个日常的工作会,他会费尽心机打听,看谁又要被提拔了;同事们聚会若少了他,他会猜想肯定避开他在搞什么鬼名堂……这样做无异于自己拿着鞭子把自己赶进了监狱或坟墓。
事实上,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矛盾、争议和误解几乎都是无所不在的,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都需要心平气和的宽容。时刻怀着“差不多”的心态去看待或解决这些伤神、无奈而又弃之不得的事,我们就会获得快乐。正如这样一首小诗:我健康的赤足是一面清脆的小鼓,在这个春天敲打着大地的胸脯,没有华丽的鞋子又有什么关系啊,谁说此刻的我不够幸福……难得糊涂。
也许会有人看不起这种“傻瓜”哲学,但“傻瓜”的天性里所含有的一种自然的忍让、宽容和视而不见,却是精明人很难得到的幸福。
因为人若事事算计,处处精明,必被麻烦困扰。而糊涂却像一把保护伞,将智慧藏于心,便会免于忧愁和烦恼的困扰。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乐在糊涂,成在糊涂。
然而,要想做到“难得糊涂”却并非易事,这里的糊涂,并非真糊涂,其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难得糊涂”呢?
一是要忌贪。人的需求其实是很低的,人的欲望却是无限膨胀的。
要满足自己衣食无忧的需求,而抑制金钱、权力、美色的无限膨胀欲望。
二是要宽容。宽容不仅包含理解和原谅,也显示气度和胸怀。不苛求别人,不斤斤计较,不攀比嫉妒。这是一种“人到无求品自高”的精神境界。
三是要放小。大事抓,小事放。原则上的大事不可不抓,但非原则的小事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糊涂一点,过去也就罢了。
一位糊涂学大师说得好:“世间多少失意人,幡然醒悟须谨记:错错错,错在斤斤计较;莫莫莫,莫再耿耿于怀。”正是难得糊涂的警醒,才能使人们在当今的纷争世界里,闲看庭前花飞落,漫随天外云卷舒,才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以豁达之情笑看风云变幻,潮起潮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