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把他旅行的感受写成了诗,集成一本诗集,决定印行出版。《文学评论》杂志的书评中对这本诗集评价还不错,这多少坚定了安徒生的信心。可是很快地,另一批攻击安徒生的人又上场了,尤其是穆尔贝奇教授的批评最为严厉。穆尔贝奇教授一向就是欧伦施莱厄诗派的坚决反对者,总是吹毛求疵地找机会抨击欧伦施莱厄,他当然也不愿意放过安徒生。
穆尔贝奇教授在文中写道,不管是诗、艺术、戏剧或者其他形式的文学,都应该有一定的风格,企图破坏这种风格,并另外去创造一种俗不可耐的风格的人,根本称不上是作家。
他又说道:“安徒生是一个连文字也搞不通的诗人,读者只要看看他作品中的文句有多少错误就知道了。”
恶意的批评并未就此结束,穆尔贝奇一派的人又公开地替安徒生取了个外号“圣人安徒生”,想用这个外号来侮辱安徒生。
这时候,安徒生被骂得几乎失去了斗志,连《飞邮报》的负责人海堡都保持沉默,事实上,他本可以替安徒生讲几句公道话的。
支持安徒生的人评论他的诗集时说道:“安徒生先生富于机智,想象力丰富,很懂得运用合适的笔法描述人或物,运笔之间经常流露出耐人寻味的韵致,同时具有朴实无华却又不失诙谐的内涵,所以他能够毫不费力地把充沛的生命力倾注到作品中,令读者读起来有一种无形的喜悦。”
1831年春天,柯林先生看到安徒生由于失恋以及评论界恶意的攻击,而变得闷闷不乐、心灰意冷,就鼓励安徒生出国去走走。
每当安徒生到达某一国家,他有一种习惯,就是务必要会一会这个国家的著名作家。此时各国都以追求自由为时尚,那些古典文章中的呆板结构和创作规范,此时几乎全被摒弃不用,也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开始流行。
在当时的英国,浪漫主义的作家有拜伦、济慈、华兹华斯、狄更斯等。
在德国则有蒂克、霍夫曼、歌德等。
法国方面则有雨果、司汤达等。
在丹麦,素有“斯堪的纳维亚诗王”之称的欧伦施莱厄就属于浪漫派,他在这一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安徒生选择前往旅行的国家是德国,因为德国和丹麦接壤,这两国的作家素来都有很深的友谊。
英格曼为安徒生写了一封介绍信给蒂克,因此,安徒生一到德国就去拜访蒂克,当时蒂克紧紧握着安徒生的手,表达自己对他的仰慕和祝福。蒂克是德国数一数二的浪漫派大诗人。
安徒生凝望着蒂克那一双柔和的蓝眼睛,为他朗诵了一篇莎士比亚的作品《亨利四世》。
安徒生在德国拜访的第二位作家是沙米索,他是个很有权威的绅士。
当时安徒生曾把自己的两本诗集送给沙米索,沙米索马上从这两本诗集中译出了几首,介绍给德国读者。
后来每当安徒生有新作品问世,沙米索必定撰写评论。
德国和丹麦的国境毗连,但他这次在德国的旅行却发现了一件令他深感意外的事实,那就是他的诗虽在国内遭到恶意的批评,在德国却如此受人喜爱,使他感到既惊喜又欣慰。
丹麦全境是一片平原,安徒生从来没见过高山,当他看到那贯通德国全境雄伟无比的山脉时,郁积在心头的烦闷,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1831年秋天,安徒生返回哥本哈根,同时完成了一本游记《旅行剪影》。
欧洲考察
1832年,安徒生出版了诗集《一年的十二个月》。
当时,在丹麦有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凡是优秀的文学家或艺术家,只要经人推荐,就可由国家拨款保送到国外深造,这种机会是丹麦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梦寐以求的。
在柯林的儿子爱德华先生的帮助下,安徒生得到了一个被保送出国的名额,预定于1833年动身前往欧洲各国考察。
在出发前的某一天,当时安徒生正在屋内闲坐,有位陌生的农民来拜访他,他问安徒生:“你就是安徒生先生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便从口袋里取出安徒生的一本书,他希望安徒生可以为他解说一下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这位农人不同意书中说的“魔鬼并不存在”的观点。
安徒生告诉他,魔鬼只是人们在内心创造出来的一个形象。接着,这个农民又提出了许多问题,总之,他的确是非常关心安徒生的作品。虽然他只是一个农民,但是他那认真又热心的态度令安徒生既感动又感激,就以他只身前来拜访安徒生这件事来说,就够奇妙了。最后这位农民说了一句话:“这么说你是无神论者了?”
何尝不是呢?安徒生不认为存在真正的地狱,神只是一种爱,一种博大的爱,它只是一种观念而已,这正是他和穆勒老师经常争论的话题。
安徒生禁不住要感谢神了,他要感谢自己心目中的“神”,他求神保佑这趟出国能增长才智,激发更多的灵感,写出更多优秀且能流传下去的作品。
开船后不久,船长忽然拿了一封信来,故作严肃地交给安徒生说:“这是我刚刚收到的,也可以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信。”
信是柯林先生写来的,他在信上祝安徒生一路顺风。看完了信,安徒生的胸口颤动得很厉害,他觉得自己太幸福了。
过了一会儿,船长又交给安徒生一封信,临睡的时候又是一封。
这些信全都是安徒生的朋友拜托船长交给他的,它们就像是从空中掉下的花朵一般,给安徒生带来了最大的慰藉和鼓励。
安徒生下定决心,要在这次旅行中吸收到更多有用的东西,绝不让这几位友人失望。
当安徒生站在甲板上,渐渐看不到哥本哈根那座教堂的塔顶时,不禁潸然泪下。
从哥本哈根到法国,安徒生遇到了旅居法国的德国诗人海涅,以及其他很多大作家。跟海涅见面的时候,海涅紧握着安徒生的手,对他表示欢迎。
安徒生则坦率地回答道:“跟先生见面,我实在很紧张,唯恐粗鲁的举止言谈惹来先生的嘲笑。”
海涅却说:“事实上,我早就想跟你见面了。”
安徒生在巴黎度过一段很愉快的日子。他还在巴黎遇见了不少丹麦人,这些人虽然住在巴黎,但生活习惯却仍然充满了丹麦的情调。
接着,安徒生经由瑞士转往意大利。在意大利,他游历了罗马、拿波里等美丽得如诗如画的城市。意大利永远有阳光的眷顾,芳香扑鼻的紫罗兰、爬满树枝的葡萄藤到处可见,果园里盛开的橘树花,与古色古香的大教堂,相互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安徒生深深地为意大利的美景而陶醉,那是在北国丹麦所无法欣赏到的美丽景色。
意大利闻名世界的艺术品更令安徒生目不暇接,那些充分体现了美的人体雕像,就足以使安徒生这个天生对美敏感的人感动不已了。
安徒生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古罗马遗迹,如大竞技场、大浴场、喷泉等等。
由于内心受到了这么多美的激荡,安徒生开始构思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意大利少年,背景是罗马,这个少年虽然遭遇了种种不幸,却依然全心全意在为理想和艺术而奋斗。安徒生把这个故事的活动背景全部设在罗马、拿波里及其他意大利的美丽城市里。
安徒生把自己在旅途中所遭遇的悲欢离合巧妙地融合起来,再以意大利的美景来穿插,如此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主干。当安徒生结束旅行回到丹麦后,他完成了这部作品,它就是安徒生生平第一部长篇小说《即兴诗人》。
旅行期间,安徒生接到了柯林先生的来信,他才知道他那伟大而慈爱的母亲病逝了。
母亲是安徒生在这个世上的唯一亲人了,在还没有看到他出人头地的时候,在还没有得到他一丝一毫的报答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安徒生的内心在滴血!
安徒生的脑海里浮现出母亲慈爱的笑容和欧登塞的家,那一草一木、那屋顶花园,安徒生一直没有忘记。
在他悲痛欲绝之时,朋友们写来了很多信慰问,这才使安徒生悲痛的心情稍微平静下来,继续完成他的旅行。
国内旅行
在欧洲游历完毕,安徒生回到了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他在这里结识了一位历史学家,两人相谈甚欢。这个历史学家也是到日德兰半岛旅行,安徒生就和他结伴而行。
安徒生向恰好也在附近度假的柯林先生借来一辆马车便上了路。
到达目的地一看,满眼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原野,这些风景似乎都是天地造物以来就存有的,浑然天成,气魄非凡,马车驶过附近村庄时,许多稚气的孩童在后面追赶着,露出天真的笑靥。沿途还能看到正在无忧无虑地低头吃草的牛羊。
一路上,安徒生只觉得视野越来越开阔,那被日光照射而形成的赤土具有一种奇特的神秘感。
马车到达一个较大的村镇后,安徒生叫驾车人停车,驾车的人似乎对这个地方很熟悉,他不厌其烦地向安徒生解释这里的一切,安徒生当然洗耳恭听。
这个村镇前的小路上有吉普赛人聚居,小镇上商店林立,背着孩子的女人照顾着生意,老人们都显得慈祥有礼,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
这是一个淳朴、美丽、自然的地方,这里的人和物都跟那一片原野一样,干净、纯洁、单纯、热情,这是安徒生在其他地方从未见到的。
马车夫向安徒生解释这里的结婚仪式,那是一种独特、别具风格的仪式,安徒生觉得这种结婚风俗既诗情画意,又不失庄严。
不久,安徒生又转往另一个地方去拜访一位同学,旅行的时光已经洗涤了安徒生内心的苦闷,那种因受人恶毒批评而积压在心中所产生的委屈感已经消失了。
在拉丁语学校读书时,安徒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要是我有一对翅膀,便可以飞往各国,去欣赏世界各地的美丽风光,那该多好。”当时他心中还有一种奇妙的想法,认为人死了倒也不错,至少灵魂是自由的,可以飞翔到任何想去的地方,也可欣赏任何想看的东西。如今安徒生已经享受到了这种快乐,虽然他不是乘着翅膀去的,但也够惬意的了。
同学的家位于一个小镇上。因为丹麦是个平原,所以所到之处很难见到山,这个小镇也不例外。有朋自远方来,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同学的家人都毫无拘束地热情对待安徒生,这种态度完全出自真诚,而且他们都以安徒生的来访为荣。
孩子们都围拢在安徒生身边,要求他讲故事给他们听。
安徒生一见到天真无邪的小孩,内心就非常喜悦,于是就把以前从父亲、母亲、祖母或慈善医院老太太那里听来的故事进行改编,再讲给孩子们听。看到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安徒生高兴之余,就立下了一个愿望,这一生一定要为孩子们写点东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