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说起王莽,不少人肯定知道,他是西汉灭亡以后取代西汉建立新朝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皇帝。新朝建立不久就被推翻,王莽也被杀了。一般对他的评价,说王莽是伪君子、骗子。他鼓动如簧之舌,蛊惑人心,欺骗百姓,所以王莽被杀以后,他的头被割下来,挂在南阳郡治宛县城上,民众纷纷拿石头去砸,甚至有人把他的舌头割下来吃掉了,以宣泄他们对王莽的愤恨。但是稍微注意一下史料的话,就可以发现,所有这一切都是战胜了王莽的汉朝留下的。然而通过这些史料仍可以发现,王莽这个人其实很不简单,王莽进行的所谓改制也并不那么简单。我们就来看看王莽改制以及王莽建立的新朝究竟是怎么回事。
王莽的出身,可以说非常显赫。他的姑妈是汉元帝的皇后,汉元帝的儿子成帝做了皇帝,她成了皇太后。王莽的伯父王凤,官居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是什么官?理论上是“三公”之一,实际上相当于当时的总理,什么事情都是他管。王莽这个家族,因为有他姑妈做了皇后之后又成为太后的原因,所以有过家族中五个人在同一天里被封为侯爵的事件。王莽的家族总共出了九个侯,其中还有五位大司马。一个家族出了五位总理这还了得,所以非常显赫。但是另一方面,王莽自己又很不幸。他的父亲死得太早,还没有到封侯的年龄就死了;而他的哥哥年纪轻轻也死了,还给他留下了一个侄儿。王莽上有母亲、嫂子,下有死去的哥哥留下来的儿子,所以他在整个家族里面地位很低,经济上也不宽裕。但是王莽从小就与众不同,非常孝顺,对人非常谦和,对长辈非常恭敬。比如他对官居大司马的伯父王凤,在王凤生病的时候谁把他伺候得最好呢?就是孝顺程度胜过自己儿子的王莽。王莽在王凤生病的时候,衣不解带,日夜伺候,王凤对他非常满意。王莽的这些表现感动了叔伯一辈的人。王莽有一个也是封了侯的叔父叫王商,他上书朝廷说:“王莽这个人品德高尚,应该封侯,如果爵位不够的话,我愿意把我的爵位让出来,封给他。”不久,王莽终于被封为新都侯。
尽管王莽有了侯爵的身份,但他还是保持原来谦和的品德,他总是把所有赏赐给他的钱分给别人,自己不留余财,谁有困难都主动去帮助,而且不仅对王氏家族,对其他人也是这样,所以他的声望一天天高涨,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实在是了不得。王莽的侄子叫王光,年纪比他儿子小一点,但是王莽坚持让他们一起上学。每到王莽休假去接两个孩子回家的时候,总是要带上礼品慰问老师,非常客气地向他们表示感谢。这些老师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连声说:“哪有这样的事,当官的人对我们这么有礼貌!”所以到处都传颂着王莽的事迹。侄子王光虽然比王莽儿子王宇年纪小,但是王莽坚持等到侄儿完婚以后,才让自己的儿子结婚。当儿子举行婚礼的时候,家仆来报告说太夫人要吃药了,于是王莽赶快中止宴会,跑进去伺候他母亲,就这样一场宴会停下了好几次,但这也使大家深深体会到王莽真是一个孝子。
王莽的叔父王根准备要退休了,找谁做大司马继承这个职位呢?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当然就是王莽,王莽已经封了侯,而且声望很高,大家都赞扬他;另一个是淳于长,也是个人物,他是王太后的外甥。一个是太后的侄子,一个是太后的外甥,相比之下还是外甥比较活跃。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汉成帝很感谢淳于长。为什么?汉成帝想立他的宠妃赵飞燕为皇后,这个名叫赵飞燕的女子很有名,舞跳得非常好,是历史上的美人。但是太后不同意,说赵妃出身太低微,没有资格做皇后。汉成帝没有办法,就托淳于长在太后面前说好话。太后很听这个外甥的话,终于同意让汉成帝正式娶赵飞燕并封为皇后。这件事让淳于长觉得自己帮了皇帝的忙,所以志满意得,各方面就开始不检点、不注意了。
这个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汉成帝有一个废后许氏,很希望通过淳于长去跟太后说好话,争取有一天能够恢复自己的地位,于是派了自己姐姐去贿赂淳于长。淳于长利用这个机会写了一些信向许氏调情,说有办法使许氏恢复地位,还接受了很多许氏送给他的礼品。这些把柄都被王莽给逮住了,王莽就报告给王根,说:“淳于长巴不得你现在快一点退下来,他好接这个班。”王根当然很生气,就让王莽把这事跟太后报告。王莽报告后,太后勃然大怒。再加上另一件事情也暴露了,就是另外有一些王莽叔父辈的人曾经在汉成帝面前说过淳于长的坏话,但是后来看到淳于长有可能继承大司马,他们又反过来在汉成帝面前说淳于长的好话,结果弄巧成拙。这些事情一追究,淳于长当然是没有资格继任大司马的位子了。王莽在他三十八岁的时候,终于做到了大司马。应该讲王莽通过长期的努力,到这个时候脱颖而出,已做到文官最高的位置了。
但是很不巧,就在这个时候,汉成帝死了,没有留下儿子。当然这里也很复杂,宫廷斗争中有的时候就是相互争宠、互相残杀,总之,汉成帝没有留下儿子。怎么办?就从旁支那里找来了一位继承皇位,按照辈分,因为新皇帝是汉成帝下一辈,王太后就变成了太皇太后,成为了新皇帝的祖母。这个新皇帝后来被称为汉哀帝,他的母亲原来是一个诸侯王的小妾,称为丁姬,他的祖母傅太后也不是诸侯王的王后。根据所谓母以子贵的原则,有人就开始拍马屁。有一位官员就上书,说《春秋》讲“母以子贵”,秦国的时候有一个庄襄王,他的生母与养母同时被尊为太后,所以援例请求封丁姬和傅太后,给她们上尊号,因为一个是皇帝的母亲,一个是皇帝的祖母。这就被王莽逮住把柄了。
原来,哀帝继位以后,根据惯例,老的外戚要给新的外戚让路。王莽是皇帝祖母家里的人,现在皇帝母亲家有人要来了,所以王莽就要求退休。太皇太后没有办法,表示同意让王莽退休,汉哀帝则感到自己刚继承皇位不敢动他,于是就挽留他。太后顺水推舟,让王莽继续担任大司马,但是这两家外戚的斗争是不可避免了。王莽一看有人上书,逮住把柄了。王莽说:“现在要求给哀帝的外戚上尊号,这个没有错,但是居然引用了秦国的例子,秦朝是亡秦啊,这不吉利,怎么能用这个例子?那就是大不敬。”哀帝替母亲、祖母封尊号没有办成,反而连上书的官员也被追究了。哀帝没有办法,只好把那个上书的官员董弘给撤职了,这件事也就过去了。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有一天,在未央宫举行盛大宴会,正中间只放着太皇太后的座位,傅太后一看,这怎么行,马上示意哀帝在太皇太后的位子边上给她也放一个座位。傅太后认为太皇太后只是皇帝名义上的祖母,自己才是皇帝的亲祖母,怎么能没有位置,于是也放了一个位子。偏偏王莽来检查发现了,说这怎么可以,太皇太后是朝廷的至尊,傅氏是藩王的侍妾,怎么能放在一起?就把傅氏的位子撤了。傅太后很生气,连宴会都没有参加。两支外戚剑拔弩张。
王莽再厉害,太皇太后再厉害,毕竟斗不过当时的皇帝,所以不久之后,哀帝还是采纳了一批大臣的意见重新封太后。原来的王太后被称为太皇太后,傅太后被称为皇太太后,而丁姬就是皇帝的生母被称为丁太后。这么一来,形势就对王莽非常不利了。非但大司马做不成,而且有人提出来,王莽阻碍皇帝封自己的母亲和祖母是有亏孝道,即使不杀头也应废为庶人。结果王莽被撤职,回到了自己所封的新都侯国,虽然还保留爵位,但实际官职没有了。到了新都县,王莽规规矩矩地服从地方官,还是像以前一样谦和,照样经常帮助别人。因为王莽经常帮助别人,所以很多事已经被传为美谈了。有一次有人送给王莽一个婢女,大家知道,以前送一个婢女给他,实际上是给他一个小老婆。王莽却把这个婢女送给了另外一个朋友后将军朱伯。大家都不明白怎么回事,王莽说:“你们不知道,朱伯到现在没有儿子,我已经有儿子了,据我了解这个姑娘会生孩子。”你看他为别人想得多周到啊。
王莽在新都这几年,还有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有一个儿子,逼死了一个婢女,王莽得知后马上逼令这个儿子自杀。在当时,奴婢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低到什么程度?买卖奴婢的时候,可以把这些人放在市场上,跟牲口放在一起,让买家挑选,买卖过程也跟买卖牲口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外戚,曾经做过最高的文官,又是一个侯爵,他的儿子因为种种原因逼死一个奴婢,无论如何不需要让他死的。但是王莽认为,逼死了人,肇事者就得死。所以,王莽被贬后,非但没有影响到他的声誉,反而每年都有好几百人上书朝廷为他抱不平,要求召回王莽。
正巧,这个时候出现了日食。古代的人一看到日食就认为是朝廷或者皇帝有了什么过错,所以太阳的光才会被遮盖。利用这个机会,又有人上书为王莽说话,太皇太后就宣布把王莽召回首都。这样,王莽又回到了政治中心。汉哀帝在二十五岁的时候突然生病死了。哀帝没有儿子,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同性恋。他最信任的一个人,是他的男伙伴董贤。他们睡在一起,哀帝早上醒来,董贤还没有醒,身子压着他的袖子,为了不让董贤被他吵醒,哀帝起来的时候,拿一把小刀把袖子割断了,让董贤继续睡。中国古代把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就是这么来的。但是这个董贤,尽管被哀帝封为大司马,当了总理,实际上没有任何能耐,所以等到哀帝一死,董贤不知所措。太皇太后看到机会来了,马上下令召王莽进宫,让他接掌大司马,由他来料理哀帝的后事并处理朝政。王莽经过这个波折之后重新掌权。
王莽很快清除了哀帝的外戚丁家和傅家,又恢复了王氏的权力。之后,王莽开始考虑自己的作用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朝廷已经立了一个新皇帝,也是一个小孩,但是新皇帝的辈分是继承成帝的,这样一来,太皇太后又变成了太后,就更可以直接掌握政权了。所以王太后就希望用自己家里的人,她想起用王莽的叔伯这一辈,就是她兄弟这一辈的人。王莽却提出来,要重用孔光。孔光是谁呢?他是孔子的后代,也是三朝元老。王莽封孔光的女婿和孔光信任的人为大官,各种重要的事自己都不出面,而是让孔光去说,所以实际上真正的大权被王莽掌握了。太后要任用叔伯一辈那王莽怎么办呢?王莽就去找太后,说现在汉朝已经很衰弱了,这个时候太后要带头不用自己家里的人,以表示大公无私。太后没有办法,只好不用这批人。然后王莽又找出种种理由,把王家原来他的叔伯、堂兄弟这些人的官统统免掉,他任用一些能干的人,结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不久,王莽又有了新的举措。
王莽再次担任大司马执政的时候,刚刚立的皇帝——汉平帝只有九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到王莽的手上。不久,边疆地区把一头白雉也就是一只白颜色的野鸡送到朝廷来。这是周公执政时候出现过的一个祥瑞,可见王莽的功绩是跟周公一样的。一批大臣就提出,王莽对汉朝的贡献那么大,简直就是霍光再世,请求封王莽为安汉公。此时的太后,虽然已经七十二岁了,但脑子不糊涂,她问:“难道王莽真有那么好吗?还是因为他是我的侄儿,你们才这么说他好?”大臣们赶快否定,说王莽的确功绩很大。接下来大臣们就制定仪式,要封王莽为安汉公,要给他多少土地、多少民户、多少钱,但是王莽一概拒绝,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是孔光他们几个人和我一起制定政策的,所以要封,先封孔光他们几个人,我才能接受。”太后就下令先封了孔光等人,但王莽还是不接受,他说:“现在天下老百姓还没有小康,什么时候百姓小康了,再封我也不迟。”太后只好下令,给王莽增加俸禄,但是讲清楚现在不给,什么时候百姓达到小康了,王莽再领取。王莽这也不同意,他说:“现在天下需要封赏、需要救济的人很多,朝廷应该先封他们,先解决大家的困难。”
结果,在他的推动下,朝廷正式向全国发布命令,所有有贡献的诸侯王都得到封赏,开国功臣的后代都得到封赏,汉宣帝所有还活着的子孙统统封侯,在职的官员也都得到奖励;对于宗庙,没有修的要修理,里面的贡品、祭品都要丰盛;鳏寡孤独的穷人都要给予救济;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了,可以终身拿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另外还规定,在首都附近的地区要派官员去检查,如果上一年多收了赋税的,统统退给百姓。汉哀帝死了以后要给他建陵墓,以前惯例是但凡陵墓范围里的其他坟墓都要迁走,可是这一次规定只要不影响主要的建筑都可保留。更使天下百姓高兴的是,朝廷下令从现在开始,所有服兵役的人,不再需要自己准备当兵的用具。以前去服兵役,装备都是自己带的,现在这样的规定都取消了。
大家看,王莽一个人的提议,可以说使天下从最高级别的诸侯王一直到鳏寡孤独、普通老百姓,人人受益。老百姓怎么会不感谢王莽!但是王莽觉得这样还不够,说现在百姓生活还是太苦,于是带头把一百万钱和三十顷土地统统捐出来,还要求太后节约开支,穿粗布衣服,吃差一点的伙食。太后虽然七十多岁了,也带头把原来归自己的十个县城交给国家的农业部——大司农来管理,收入归公。在她的推动下,有一百三十位朝廷高级官员纷纷捐献土地和自己的住宅。碰到自然灾害时,王莽还在长安城里修了一千套住宅救济无家可归的人。
王莽又提出,要吸取哀帝没有后代的教训,早一点为皇上选妃、选皇后。平帝是九岁继位的,这个时候也才刚刚十岁,大臣们就开始为他选皇后了。大家提的候选人有好几位就是王家的,其中包括王莽的女儿。王莽就去跟太后讲:“这样不行,都选我们家的怎么可以?”太后也觉得这样不好,下令王家的女孩统统退出竞选。但是消息一出,每天有上千人跪在宫门前,说不能这样做,王莽的女儿是最合适的人选,这样做是私心,不是为公家着想。王莽派人去劝导,但是越劝导人越多,成千上万人跪着,一定要让王莽的女儿做皇后。太后也没有办法,就马上组织了一个考察组,去考察王莽女儿究竟怎么样,结论是非常合适。这还不够,又到宗庙里去打卦占卜,结果都是吉利得不得了、非常好,于是决定选王莽的女儿做汉平帝的皇后,王莽将要成为皇帝的丈人了。
迎娶皇后,就要发聘礼。根据规定,皇后家里面要接受的聘礼是二万万钱和四千顷土地,王莽不接受,认为这实在太多了。太后就说,那给四千万钱吧。不曾想王莽把其中的三千二百万拿出来,分给同时选皇后的十一户人家。这么一来,聘礼他只收了八百万,这比一般妃子都低了。大家说这样不行,太后也说要补全,补到三千万。王莽又硬是拿出其中一千万,分给他们王家贫穷的亲戚。可见王莽大公无私到了这种程度!他这种行为感动了百姓,全国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书要求表彰王莽,认为这实在是一个太好的典型了。蜀郡有一个老百姓叫陆剑,本来跟人家打官司,听说王莽这么谦让、这么大公无私,他深受感动,主动宣布撤诉。
可就在这个时候,王莽家里出事了。王莽怕汉平帝的外戚也像汉哀帝的外戚那样弄权,所以规定这些人留在原来的封地中山国,不许到长安来。平帝的母亲和舅舅当然都希望来都城,就找了王莽的儿子王宇帮忙,要王宇跟父亲说,容许皇帝的母亲和舅舅到长安来。王莽很顽固,儿子讲也没有用,不答应就是不答应。王宇就跟他们商量,替他们出主意:王莽这个人很迷信,正面跟他讲没有用,得拿鬼神吓吓他,然后再跟他讲道理,就能成事了。他们准备半夜里找人把鲜血涂在王家的大门上,然后编谎话去跟王莽讲鬼神生气了之类的。谁知道在干这个活的时候,被王莽家的门卫发现了,抓住后一查,查到王宇这里。王莽可不因为是自己儿子就算了,马上把儿子抓到监牢,然后逼他自杀,同时穷追猛打,不仅把汉平帝的舅舅这些人抓起来,还趁机把各方面反对王家的势力一网打尽。
这件事情让王莽觉得自己在政治上站住了脚,但是他的儿子怎么处理?儿子虽然被逼死了,但这还不够,王莽亲自写了八篇文章,教育王家的子孙,要从这件事情吸取教训。群臣觉得这很了不得,王莽非但大义灭亲,还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纷纷要求把这八篇文章作为《孝经》的补充教材颁行天下,规定能背出这八篇文章的人可以从优录用。所以当时掀起了学习王莽这八篇文章的热潮,好多人都背得滚瓜烂熟。王莽的声望也越来越高,全国文武百官有九百零二人联名上书要求继续加封王莽,给他加封九锡,成为仅次于皇帝的人。王莽当然又是一再谦让。同时,朝廷派出八个采访使,到全国各地去调查民情,结果收集到老百姓歌颂王莽的民歌总共有三万字。
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王莽志在必得。他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呢?一个叫“市无二贾”,就是市场上没有第二个价格,大家都价格统一。第二个叫“官无狱讼”,就是官府没有人来打官司了,也就是没有什么犯罪,百姓都互相谦让。三是“邑无盗贼”,城里没有强盗、小偷。四是“野无饥民”,野外也没有人饿肚子。五是“道不拾遗”,路上东西掉了都没有人捡走。六是“男女分路”,即男女之间不要随便接触,走路的时候男女自觉分开,避免不轨。最厉害的一条是“犯者象刑”,即若有人犯了罪,只要把他的图像挂在那里,用不着打用不着骂,也用不着关起来,这样他就自然感到已经受到了精神上的惩处,就会自动改邪归正。这是多么诱人的前景,要是真的做到了,真是前无古人的太平盛世。
王莽定了这么高的目标,当然觉得做什么安汉公、什么辅佐的大臣就不够了。就在这个时候,各种吉兆都涌现出来了:哪个地方发现了什么吉利的东西;什么地方出了一口井,井里有一个字;什么地方出现一个罐,罐里打开来里面明明白白说汉朝皇帝彻底要让位了,王莽要登基了。在各地歌颂和各种祥瑞中,王莽终于从安汉公、汉朝的辅佐大臣,到自己做皇帝,建立了新朝。顺便补充一下,王莽立的平帝十四岁就死了,怎么死的现在也讲不清楚了。据说王莽曾经学周公的样子,向上天表明态度,愿意替汉平帝死。我们知道,周公在成王生病时也是这样,把自己的意思封在盒子里,表明愿代替成王去死。王莽也这样做,结果老天爷不接受,还是让汉平帝死了。也有人说,汉平帝是被人毒死的。不管汉平帝是怎么死的,之后王莽干脆立了一个两岁的婴儿叫孺子婴,由他抱着孺子婴继位。这个两岁的婴儿当然都听王莽的,后来两岁的婴儿也废了,王莽正式做了皇帝。王莽要开创新的世界,所以称新朝,于是大刀阔斧要改制了。王莽要达到前面所说的崇高的境界,需要有政策,他开始全面推动他的改革。为什么王莽能那么顺利?有人说这些民歌和这么多人的拥护都是假的,我倒不这么看,为什么?王莽所做的这一切,尽管出乎常人的意料,但也不是弄虚作假。比如说王莽逼死自己的儿子,他儿子真死了。王莽的太太过着很贫苦的生活,有人到王莽家里去,看到一个女人出来,穿着粗布短裙旧衣服,以为是一个婢女,后来才知道是王莽的太太。王莽把钱分给别人,也真的分出去了。
这样一个道德的典范,在当时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要知道当时奴婢的价钱跟牛马差不多,一般的外戚官员都贪赃枉法,都巴不得多拿一点钱,把穷人的生命视同草菅,千方百计搜刮民脂民膏。在这种情况下,有这么一个人非但自己不贪,还积极推动让大家都有好处,宁可逼死自己的儿子也要遵守法律,自己一辈子都过着苦日子。这么一个官员,提出如此激动人心的理想,而且各阶层都受益,大家当然都拥护他。尽管事后有人说,王莽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自己做皇帝,但实际上,他做皇帝之初的确没有多少人反对他,大家都寄希望于他的改革。即使有一些官员迫于形势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捐献,但是他们也明白,只要顺从王莽得到的好处会更多,只要王莽做了皇帝少不得有些人要升官,所以也没有太多的怨言。
问题出在王莽的改革方案是完全行不通的。王莽认为上古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他所有的制度改革都要在儒家的经典中找到根据。为什么叫托古改制呢?就是改的过程都是假托古代有过这样完美的制度,所以他的一切言行都要在儒家的经典中找到理论根据。
比如,王莽对土地制度实行改革。我们知道,汉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富人、有势力的人占有大量的土地,而大多数人一点土地都没有。王莽就下令实行井田制,规定每家根据人口给田,最多占地一井。那么多余的田怎么办?所有的田都叫王田,都归公了,每家多余的田退出来,没有田的可以向公家申领。土地不许买卖,都是公田。表面看很理想,但实际行得通吗?豪强贵族不肯交田,有些小农家里人少,而田地却比一井稍微多一点,也不得不把田交出来。没有田地的那些人,因为公家手里没有田,也分不到。这个井田制不但实行不了,而且几乎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就是有些人侥幸分到田了也不满意,为什么?现在都是公田,如果今后家里人口减少了,还得把田交出来。所以到后来富人穷人都不满意,而且更多的人得不到土地。井田制实行不了,最后没有办法,王莽也不实行了。这么一来,有些人老老实实交的田就拿不回来了,不满意的人更多了。
又比如说王莽规定不许再用奴婢,奴婢都改名叫私属,还规定奴婢不能买卖。问题又来了,以前的统治者、贵族或者豪强、富人买的奴婢并不都只是做家务的,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现在奴婢不许买卖,而且要限制叫私属,又不许干活,那么养着奴婢干什么呢?所以实际上私底下还是存在奴婢买卖的。那些私下买卖的奴婢境地更糟糕,所以奴婢根本没有得到解放,而且交易由明变暗,更加残酷。最主要的是奴婢照规定不能干农活,这根本行不通。所以这个改革最后也是以失败告终。
王莽对市场实行一个改革,叫做“五均六筦”。五均,就是在全国几个中心城市,设立五个市场,政府专门派官员管理,平抑物价。比如说物价涨了,政府就抛售,平价卖生活必需品,使物价降低;反之若物价跌了,低于政府规定价格,政府则负责收购,维持物价。另外,还规定穷人假如家里遇到丧葬或者什么事可以借钱,还规定了最高的利息限额。这个制度看起来很好,但问题是政府根本没有掌握足够的经济和管理能力。应该抛售的时候,政府没有物资;应该购入的时候,又没有足够的钱去买。所以方案虽好,实际上根本没有办法实行。政府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办?于是有些事就委托给了富商。那些富商本来就是为了赚钱,借这个名义,把市场搞得更乱。六筦,就是规定把重要的物资比如说盐、铁、钱等统统由政府官营,不许私人再经营。汉武帝曾经试过,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实行官营以后,物资更加紧缺,物价更高。更主要的是,贪官跟商人勾结,老百姓更加受害,所以王莽五均六筦这一套是行不通的。
王莽还改革了货币。汉武帝时候铸造的钱已经够多了,累计达到了二百八十亿,王莽仍然铸新的钱币,但是新铸的钱币质量不如原来的钱币,老百姓不愿意使用,于是王莽就强制推行。他铸造了一种布币,规定任何人出去,身上都要带布币,到后来这个布币就像通行证一样了,官员都要检查。一旦货币变成了证件,那么它就失去了流通的价值。比如一个人身上有布币,他怎么敢花?如果用了的话,以后查到没有布币不就成非法了吗?所以新铸造的钱币毫无作用。王莽一次次变花样,而实际上朝廷掌握的资源非常有限。铸钱需要铜,但如果钱币铸出来达不到它本身的面值,谁肯用呢?所以钱币的改革也是失败的。在这个过程中,王莽为了打击违反朝廷法令的人,抓了不少人,光为这个钱币改革就抓了几十万人,这引起了社会的恐慌和矛盾冲突。
王莽还喜欢改地名。他把全国所有的行政区统统根据古代儒家的典籍改名,有的地方最多改了五六次。改名多了大家都弄不清楚了,所以每次发公文或者写什么诏书,提到某某地方,都要注明原来是什么地方,弄得非常烦琐。这又造成了行政上的不便,也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王莽对待周边的少数民族的态度也是泥古不化,一定要强制划分华夏跟蛮夷。汉宣帝以后,匈奴跟汉朝一直相安无事,有很多匈奴人迁到汉朝的边疆地区,已经跟华夏民族、汉朝的臣民相处得很好了。但是王莽要实行他的政策,要求这些周边的少数民族以及属国都要改名。比如王莽说匈奴不好,要改名恭奴,恭恭敬敬的奴才。匈奴人已经跟汉朝接触那么多年了,不是一点文化都没有,这样改他们一看就知道是对他们的诬蔑。这还不够,王莽又说匈奴要改为降奴,投降的奴才。在朝鲜半岛有一个属国政权叫高句丽,王莽说高不行,要改名下句丽,这样就激起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反抗。王莽为了保持华夏跟蛮夷之间的区别,还调动大军驻在边疆,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激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抗。
不管王莽个人目的怎么样,他的改革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实际。改革一开始给了大家过高的期望,并且动用国库暂时满足了各方面的需要,接下来却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模仿古代的制度,轻率实行改革,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做了很多本来不应该做的事,比如前面提到的把匈奴的名字改了。还有,王莽说天子应该富有四海,现在有了北海郡,有了东海郡,有了南海郡,还缺一个西海郡,所以下令在今天青海湖这一带的羌人把土地献出来,在那里建一个西海郡。羌人没有办法,只能把土地献出来。但是献出来以后,这个地方很荒凉,怎么去建一个郡呢?王莽就号召各地把罪犯送到那里去定居。为了完成任务,手下只好增加罪名多抓罪犯,所以仅仅为了这么一点事就引起天下骚动。
从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到,在王莽做皇帝实行改制以前,到处都是歌颂,大家都说好话,但是在王莽实行改制以后,原来支持他的人大多成为他的反对者。在这种情况下,汉朝的宗室就趁机图谋恢复汉朝,愤怒的农民也发动暴动。其中就有后来当了光武帝的刘秀和他的哥哥。王莽当然也有手下和部将为他效劳,但是终究抵不住全国普遍反抗的势力。到了公元23年也就是地皇四年的时候,反叛的军队在十一月初一攻进了长安城。对于各地的反叛,王莽束手无策,他经常做的就是反复念儒家的经典或者举行各种仪式,妄想用自己的诚心再感动大家,真正有效的应对策略却一点都没有。到了初三这一天,四面反叛的军队已经包围了宫殿。王莽带着一千多人,撤退到了一个叫做渐台的建筑里。这时王莽有一个儿子看到苗头不对想逃,被制止了。剩下的一千多人居然没有人再逃跑,而是仍保卫着王莽。然而叛军以及怨恨王莽的平民像潮水一样冲了进来,在混乱中王莽被杀,有人发现后就开始争夺他的尸体,终于有人把他的头割下领赏去了。
前文曾提到,王莽的头被挂在反抗势力的根据地——南阳宛县城上,但是这个时候,有人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要是王莽不做皇帝,那不还是我们汉朝的第二个霍光吗?王莽死的时候,居然还有上千人为他殉葬。这里不难发现,历史留给我们的信息是已经经过王莽敌人删改的,所以到底怎么看王莽,我想各位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王莽的改革不管目的怎么样,最后以失败告终,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根本没有了解当时的汉朝和后来新朝的实力能够容纳多大的改革力度,对各阶层的人都许下了过高的愿望,于是到最后,所有曾经拥护他的人联合起来把他推翻。至于王莽个人是伪君子、是两面派还是宣传家,就留给大家再思考判断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